螳螂捕蝉说课稿范文精选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08886302 上传时间:2022-06-1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螳螂捕蝉说课稿范文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螳螂捕蝉说课稿范文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螳螂捕蝉说课稿范文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螳螂捕蝉说课稿范文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螳螂捕蝉说课稿范文精选(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螳螂捕蝉说课稿范文精选螳螂捕蝉说课稿1 教材分析p :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消除攻打念头”三局部,构造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化。 学情分析p :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生疏。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擅长考虑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提醒寓意的语句,围绕详细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害”,从而深化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

2、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表达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展;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作繁琐的分析p ,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鼓励者。 教学目的: 1、情意目的: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无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的: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明白吴王消除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才能目的: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

3、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课文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请大家边听边看边想,能不能也讲讲这个故事,最好有所创新。(学生听故事录音、看多媒体演示。) 同桌讲讲这一故事。指名讲这一故事,组织评议。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出示“蝉、螳螂、黄雀祸害呢!”)指名读。围绕这句

4、话,有什么问题要提? 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害”又分别是什么呢?先结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自学,再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隐伏的祸害 蝉 螳螂 黄雀 指名交流(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们可能是怎样想的呢?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练读“蝉、螳螂祸害呢!” 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a理解:“恍然大悟”;“乘虚而入”,蝉、螳螂、黄雀,分别乘什么“虚”?其他诸候国乘什么“虚”?“不堪设想”,蝉、螳螂、黄雀分别有什么“不堪设想”的后果?b引读:所以,吴王消除了) 3、理解“方法”,体会特点。 对4-1

5、2节,大家通过提出问题、结合课文研究问题,读懂了。请默读第3节,想想看什么问题要提? 像刚刚那样,同桌商量商量,能解决这些问题吗?(随机点拨,“毫不介意”,他“介意”的是什么?) 练读第3节。 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少年?吴王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4、选择方式,表现课文。 你们觉得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表现课文的内容,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分小组准备后(分角色读,表演,画示意图等)组织交流、评议。 三、布置作业 将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讲给家人或低年级同学听。 板书设计: 蝉蟑螂黄雀少年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螳螂捕蝉说课稿2 我已连续三年担任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螳螂捕蝉我上了三次,每次上的感觉都不一样,这一次的感

6、觉最特别。本次说课,我分成了三个局部:第一局部是教材分析p ,第二局部是教学目的,第三局部是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p 课文螳螂捕蝉是一种嵌套构造,即大故事里还套着一个小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消除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塑造了一个机智英勇的少年形象。 特殊的文本构造给教者带来挑战:两个故事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为此,我深化钻研文本,从学生最近开展区考虑起,将本篇课文进展了三个层面的解读: 第一,“螳螂捕蝉”的寓意; 第二,吴王从寓言中明白的现实意义; 第三,通过吴王前后的态度比照,分析p 少年的人物形象。

7、 详细分析p 学情后,我发现学生对少年机智英勇、忠诚爱国形象能理解的可能有百分之六十左右;哪些词句能表达少年的机智英勇,能理解的学生相对会更少些。 如何把握教材,上好这篇课文呢?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认真研读文本。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老师能在文本背后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学,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 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课文,发现嵌套的两个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那么(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那么)。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展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

8、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当我把文章再延伸至现实生活时,不难发现,它有利于指导学生如何掌握语言这一工具与别人沟通交流,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学目的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根本特点。因此,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确定综合的目的体系。学生是学习和开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开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纵观六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程度不太高,技能技巧也有待进一步训练。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1、以检查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9、(为什么以检查的方式?原因有两个:学生有了预习习惯。生字的数量不多,其中有两个在课题已出现。)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课题,抓住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络,指导学生进展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 (为什么要正确、流利地朗读?因为读是语文的根底,是理解的根本。) (课题最直接地透露了文章最重要的信息。因此,利用课题帮助学生梳理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尽快走进文本的一个有效途径。) 3、通过对文本语言材料的阅读,感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无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怎么明白?抓住这个故事的内容和它的语句的内在联络,进展朗读、分析p 、理解。) 4、掌握“思前想后”的读书法,学会

10、一种婉转的语言表达方式。 (通过语言文字来认识这是一位机智英勇爱国的少年。) 其中目的2是教学的重点,目的3、4是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安排不是随意的,而是需要对活动进展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并进展科学组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连接性。基于以上的解读分析p 和目的确立,我对教材作了重组:首先直奔“螳螂捕蝉”寓意,作前置式处理;随即通过“恍然大悟”,从吴王的转变中彰显寓言之意;接着浓墨重彩研读少年之苦心、慧心;最后,拓展文本,以吴王第二天上朝所说的话为契机,合理重组课文,将课后的复述有效而又有趣地训练着。 (一)直奔故事内容,领悟寓意。 教学伊始,我便通过听写词语进展

11、字词的检查,然后出示听写的词语,请学生自批核对并用上听写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语。这样,学生很快对课文有了一个根本的认识。本文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是一个表象,与题目文意间的间隔 最小,学生比拟容易理解。因此,我便请学生看着课题问“课文中哪几自然段直接讲述了这个故事?”引导学生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学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并把这两个自然段综合起来说。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在这个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详细对象。 借板书画一个关系链:蝉螳螂黄雀少年。在这个关系链中,蝉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我以蝉为主要研读对象,带着学生悟寓言之意。从两方面入手,扣着“一心只顾着”和“没顾

12、到”让学生关注并体会。从“一心只顾着”感受蝉的“自由自在”“悠闲”,逐步理解蝉整天叫着“知了,知了”,却对自己将遇到的灭顶之灾浑然不觉。通过追问“这样的人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呢?”这一发散性思维训练,积累“得意忘形”“自鸣得意”等词语,强烈的挖苦意味就不难理解了。而其它几个详细对象由于比拟类似而可以一笔带过,不再进展细读处理。关键抓住内容与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比方进展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的转换。既而,再抓住“没顾到”这个词,让学生说说蝉、螳螂、黄雀身后隐伏的祸害分别是什么,进一步感悟寓意。课文的中心来自于内容,于文字,中心、内容和文字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二)抓住“恍然大悟”

13、,认识吴王态度的转变。 简单对话后,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将“恍然大悟”作为第二板块教学的着眼点。理解词义后,“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含有这个意思?”“茅塞顿开”“豁然开朗”“顿悟”“拨云见日”等词语伴随发散性思维训练得到积累运用。这时候老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再次凸显寓意:吴王明白了,少年说这么一大段话,无非就是为了说一句话。哪一句?(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呢!请学生齐读,加深稳固。 “三分文章七分念”。到这里,我请学生再次读课文。“吴王还明白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间,也可以因学生理解特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答案。语文教学中有

14、很多种读法。出声朗读比拟合适一开场接触课文和对文章有了深化理解之后,而默读有助于学消费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对课文有更深化的理解。我教给学生一种读书方法:思前想后法,也就是读读前面的,联络后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获?学生通过读书、考虑,得出: 1、吴王明白了少年说的意思,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处境实际与寓言故事中的蝉、螳螂和黄雀相差无几,自己也是这个关系链中的.一员。怎么得到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学生很快找到了这一自然段中大臣们劝说吴王的话,再引导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扣住“处死”一词体会吴王当时的固执。 2、吴王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决断,最终“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再次出示“它们都一心

15、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呢!”正是这句含义深化的总结语惊醒了吴王,促使吴王恍然大悟,明白了少年的良苦用心。如此思前想后,全文贯穿! (三)再次研读课本,认识少年的机智英勇。 诚如前面所说,语文课堂是人的课堂,是文化的课堂,是民族的课堂。怎么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少年的机智英勇呢?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吴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从好的来讲是用心良苦,从坏的来说那么叫存心叵测。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全在吴王一念之间。那么吴王会怎么处置少年呢?从结果可以推想应该不会处分。同样是劝,为什么少年成功了而大臣们却没有成功呢? 促成矛盾冲突,是学生思维推进的有效方式。这个问题故事里没有提醒,但生

16、活中却非常需要。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将两种劝说的不同结果移位、浓缩到一处、通过比照得出结论:大臣们的劝说太直接,少年的劝说方式很巧妙,这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少年的方式巧妙在哪儿?让学生合作探究:“螳螂捕蝉”确实是少年那三天看到的趣事吗?再回到课文的第3自然段,通过朗读,结合少年的行为,从中体会到这是一个机智的少年。而少年的英勇能理解的学生可能不太多。就势再次提问:少年是在什么情况下去劝说吴王的?随即出示“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至此,两个“死”字的不同理解,训练了学生联络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才能,再次深化认识到吴王的“固执己见”,又体会到“少年用故事说话巧劝成功”是英勇的表现,是

17、智慧的表现。再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对于少年的苦心与慧心,学生容易无视少年特殊的“转”,展开想象进展补白: 第一天,少年整整转了一个早晨,也未见吴王的踪影,他想 于是,到了第二天清晨(引读课文局部文字)可过了好一阵子,仍不见吴王的到来,他想 到了第三天,少年又(引读课文局部文字)这一次,少年终于瞧见吴王踱着方步走过来了,他心中不禁一阵他很快调整好冲动的情绪,又装出一副专心致志打鸟的样子(引读课文局部文字) 引读课文局部文字: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在意。 这一段话,三次引读三次体会,把学生干瘪的文字解读复原成课文的诵读,多读一遍体会更深一点。 教学

18、难点,在我的步步预设中渐渐打破。 (四)抓住吴王第二天上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浸透复述故事。 由少年劝说吴王的巧妙,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假设要说服别人,也当注意什么?(方式的委婉)教学的结尾处,我给学生留了一道填空题:再次上朝,吴王会怎么说? (出示)几天前,本王决定攻打楚国。可是昨日,本王到后花园漫步,遇到一位少年他向本王讲述了。故事是这样的。听了这个故事,本王恍然大悟,深受启发:故本王决定。 两课时的教学,怎样让复述的训练落到实处,怎样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掌握内容梗概有效复述呢?我通过这样的填空将教学延伸,给想象和复述提供了坚实的生长点和有力的支撑。我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学目的的统率下立定的,

19、我的教学过程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教学目的,也就是说通过教学目的,把教学更好地落在实处。 螳螂捕蝉说课稿3 一、教材简析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消除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故事中套着故事,是一篇学生爱读并能从中受到启发的好文章。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么一篇通俗易懂的课文通过自读并从中明理并不难,但学生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形势缺乏理解,所以借“螳螂捕蝉”的故事使学生与课文中的吴王一起恍然大悟,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20、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p 和学情分析p ,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生提出的有关要求,我制订如下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禀”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络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悟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无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其中目的1、2是教学的重点,目的3、4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设计 为抓住重点,打破难点,我将通过两课时完成教学目的,并准备了春秋诸侯争霸图、螳螂捕蝉的画面以及文

21、中的有关语段,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目的是优化本课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首先,板书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谈谈对螳螂、蝉的理解,并相机出示图片,随后引导学生质疑,从而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读通的根底上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一个故事。随后我组织学生交流课文内容,相机指导学生进一步读好有关段落随机板书: 准备攻楚不听劝阻 讲述故事劝说吴王 恍然大悟消除念头 通过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帮助学生有效地梳理了课文层次。 在此根底上,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再次对课文质疑,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兴趣,并从中遴选出直指课文重点的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

22、铺垫。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重点谈) 一、复习导入,再次感知 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故事内容并指名交流,使学生再次感知课文内容,为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二、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我将组织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引导他们展开想象,从而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详细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读悟第一段,理解故事起因 在学生交流了课文内容之后,我顺势出示课文第一段,让学生读读想想然后交流从中知道了些什么?在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大臣们的顾虑,抓住“乘虚而入”“不堪设想”,借助春秋诸侯争霸图理解当时的形势,并通过引导学生模拟读吴王的话体会吴王的执迷不悟。 (二)研读211节,感悟故事寓意。

23、 这一局部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少年是怎样劝说吴王的”为题,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读读想想并在感受最深处写上一两句。读完以后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收获。 在此根底上,我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畅谈各自收获,只要尊重对文本的理解即给予一定的肯定。其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少年给吴王讲述的“螳螂捕蝉”的故事,在学生交流的根底上,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揣摩蝉、螳螂、黄雀的内心活动,一方面借助媒体的直观演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身后隐伏着祸害”这一故事寓意。 相机板书: 只顾眼前利益 无视身后隐患 (三)引读12

24、节,明白其中道理 在学生对“螳螂捕蝉”的故事有了较为深化的认识以后,我用引读的方式带学生进入课文最后一段,这一段与开头首尾照应,是提醒寓意的关键之处。为此,我及时引导学生前后联络,精读并开展语言理论活动:让学生先想想吴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明白了什么?并组织学生将所感所悟写下来,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会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亮点进展点拨、引导、深化,使学生的认识不断走向饱满。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课文所提醒的道理,而且丰富了学生个性化的语言,也为阅读与学生的写作训练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联结点。 三、理论练习,积累深化 在本课的结尾阶段,我将布置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选择文中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画一个脸谱,并用一段文字加以介绍,以深化学生的认识,使他们的语言得到积累。 附板书: 螳螂捕蝉 (喝着露水)蝉 只顾眼前利益 (捕蝉)螳螂无视身后隐患 (啄食螳螂)黄雀 少年 第 18 页 共 1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