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类型文化的起源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08348710 上传时间:2022-06-1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两种不同类型文化的起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两种不同类型文化的起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资源描述:

《两种不同类型文化的起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种不同类型文化的起源(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两种不同类型文化的起源摘 要:千姿百态的人类文化具有两种基本的类型农耕型与游牧型。而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则主要源于两种不同类型的食物结构以植物食物为主的植食结构和以动物食物为主的肉食结构及其生产方式。归根结底,则源于植物与动物的不同特性。抓住了植物性和动物性的差异,便抓住了两种不同类型文化的根本;抓住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便抓住了文化比较的根本。 关键词:植物性;动物性;食物结构;生产方式 植物性与动物性 生态学家将绿色植物称之为“生产者”,因为它们能通过光合作用“利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制造复杂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从而养活了自己和整个生物界。而动物则依赖植物及植物生产出来的有机物和氧气为生,

2、故而被称之为“消费者”。“生产者”自己养活自己,所以又被称为“自养生物”;“消费者”靠“生产者”为生,故又被称为“异养生物”i(P1354)。 作为“生产者”的植物,虽然内部也存在激烈的生存竞争,对外也不乏自卫的手段,但总地来说,毕竟命中注定是“消费者”的食物,因而也就天生少有被食的痛苦和患得患失的焦躁,它们比较乐天知命、任劳任怨、心性平和。加之它们必须扎根于泥土之中并且保持相对的静态,才能充分地汲取营养和进行光合作用,因而必然天性好静。而作为“消费者”的动物,本来可以心安理得地靠“消费”植物为生,无奈造物主偏生又在草食动物之外,造出了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令草食动物也成为被食者。而且,肉食动物

3、既然靠肉食为生,自然也会互相吞噬,便形成肉食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以致再强大的肉食动物也随时可能成为被食者。这还不算,造物主竟然在动植物之外又创造出一个被称之为“还原者”的微生物界。“还原者”不仅以所有的生物的尸体为生;而且在它们活着的时候便生活于它们的体表或体内,分享着它们的食物和剩余物资,甚至蚕食着他们的躯体,从而迫使肉食动物不得不终生在吃与被吃的两间挣扎,因而也就有了被食的痛苦与患得患失的焦躁。加之它们无论谋食或逃生,皆需不停地移动,即或是睡眠是也必须保持警惕。因而天性必然好动,心性必然趋于紧张。 植物正因为终身为根所羁,便必须具有很强的承受力和生命力。首先是经得住伤害。它们好似一部浑身是

4、嘴的光合机器,只要剩得一枝一叶,便仍能摄取阳光、空气、和水继续运转,而且还有可能再生复原。就是枝叶全无了,只要留得根在,便依然能够“春风吹又生”。而动物则全凭一张嘴,其它“部件”几乎全是为它服务的,因而,不但这唯一神圣的嘴受不得伤害一旦不能进食便只有死亡;便是其它“部件”也残缺不得,一旦残缺,非但不能或很难再生复原,而且势必影响谋食或逃生,在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中,肯定最先被淘汰出局。相形之下,植物的承受力和生命力显然要比动物要强。 其次是耐得住饥渴。生活于悬崖峭壁之上的悬崖菊、黄山松,仅凭少得可怜的一点点泥土与水分,也能茁壮成长;沙漠植物在极端缺水的环境中,也能顽强生存;地衣甚至可以在完全光秃

5、的岩石和终年封冻的土地上生长发展。而动物则需要不停地运动,自然要比植物消耗更多的能量与水分,一旦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势必影响其运动速率,从而又会造成谋食与逃生的困难;反过来又会影响能量与水分的补充,形成恶性循环。于是,有些动物便“发明”了“休眠术”,用以弥补其耐饥渴能力的不足。然而,动物的休眠本领同样不如植物。能够休眠的动物毕竟不多,而几乎所以的越冬植物皆具有休眠本领。尤其是植物的种子,有的(如古莲子)竟能休眠数千年之久,有的在125以上的高温中仍具有萌发能力。这也是动物所无法比拟的。 再有便是耐得住寂寞。植物一生所面对的总是大体不变的环境,而且,寿命越长的植物,生活便越显得单调。倘换成动物或人类,即或不发疯、变态,也会郁郁而死。当然,我们可以认为草木无情。然而这只是基于现有科学水平的认识,一旦证实植物也有情感,便不能不为它们的耐性而叹服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