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思想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07724159 上传时间:2022-06-15 格式:DOC 页数:104 大小:14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伤寒杂病论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伤寒杂病论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伤寒杂病论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资源描述:

《伤寒杂病论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杂病论思想(10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伤寒杂病论?性、位、量、学术思想概要*2012县级中医临床骨干 青川县中医院苟文亮文章摘要:?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理法方药完备的中医学专著。做为一部临床价值极高的中医经典,已为后人临床中所证实,研究?伤寒?的书籍汗牛充栋,理论众多。?伤寒? 的辨证,前人多有论述,在这里,就“性、位、量、的辨证法,与大家共勉。可以提纲挈领,删繁就简的理解和运用仲景的思想方法。主题词:伤寒杂病论 性位量学术思想 概要汉代*仲景?伤寒杂病论?继承了?内经?等古医籍的根本理论,总结了秦汉时期人民群众与疾病作斗争的经历,提出了以六经辨证的原则论治外感热病,以脏腑辨证的原则论治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法则,从而奠

2、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根底,被后世尊为“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即是现今?伤寒论?金匮要略?运用外感六经辨证论治法思维模式;内伤杂病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法思维模式;辨病结合辨证的辨证论治方法。?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完备论述了伤寒外感病、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病症以及病症变化、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如果说“八纲辩证、六经辩证是侧重于病性分析的辩证方法的话,则“五脏则是从病位入手,“辩方证结合分析而确定量治疗原则的一种辩证方法。故概括性位量学术思想为:一、 关于病性辨证病性病类,指病的属性分类,包括去除各种特殊情况后的伤寒与杂病各自的属性,还包括各病往下细分出来的属性归类。主要病性辨证方法(六经、八纲辨

3、证),各自的作用、性质和整体间的相互联系(即体系),进展分析研究,以探求对各种辨证使用方法辩证严谨、整体辩证、据脉论治、四诊合参、轻重缓急、明确标本。 以辨阴阳与辨标本为指导原则 *仲景在自序中批评当时的一般医生,“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可见他的著作,是以?内经?的理论、原则为指导的。?内经?对诊疗疾病或辨证论治过程中,非常强调区分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1】。求本就是追求或区分阴阳,它在?伤寒杂病论?中得到充分的表达。1、1首先是“八纲辩证。所谓的“八纲即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关于“八纲辩证历代医家做过大量的论述,简

4、单的说就是中医在掌握了患病人体病症反响规律的根底上对人体所发生的*种偏差的一种定病性的方法。例如阳明病的大承气汤证,中医认为此时的人体处在一种“里、实、热的阳性状态。这正是辩证严谨、整体辩证特色之一。现代医学对此类病只能认识到*炎症之类的疾病现象,但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 “实热却丝毫没有认识。具体的分析,“八纲中“阴阳有赖于其他“六纲,当其他“六纲的性质确定之后,阴阳自然也就明确了。凡言“阴阳必有其他“六纲为内容。“寒热则是确定阴阳的关键,也是在临床辩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虚实却有在*些情况下随“寒热而改变其属性的特点,比方,单独论“虚实时,虚则为阴性,实即为阳性。但当虚与热同时出现时,虚则

5、随热而同属为阳性,而当实与寒同时出现时实亦随寒而属阴性。八纲中的表里是言病位所在,但概括不够全面,尚有一个“半表半里不在其中。1、2其次是“六经辩证。这是?伤寒杂病论?理解经方辩证体系的一个关键。如果说“八纲辩证是侧重于病性分析的辩证方法的话,则“六经辩证则是从病性入手结合分析的一种辩证方法。*仲景之“六经病应该是由特定的病症群组成的六类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病理状态。人体患病实际就是人体的抵抗力与致病因子之间发生作用时即正邪交争的一种反响,但是由于体质的差异,病症反响的状态也不一样。当人体的抵抗机能表现为一种亢进状态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相应的病症,比方“发热恶寒或“蒸蒸而汗或“脉浮、脉弦等等。*仲景

6、就把此类反映人体亢进状态的病症定性为三类阳性病,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当人体的机能表现为一种陈衰状态时,比方“但欲寐、“下利清谷、“脉细微等等,则定性为三类阴性病,即少阴病、厥阴病、太阴病。也就是所谓的“三阴三阳。在三阳病中,但凡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病症为主要反响特征时,就定义为三阳病里的表证,统称之为太阳病,或者叫做表阳证。而发生少阳病典型病症反响时即称之为少阳病,或称半表半里阳证。发生阳明病典型病症反响时就称之为阳明病,或称为里阳证。当病症反响表现为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特征的阴性状态时就定义为少阴病,或称作表阴证。而病症表现为太阴病典型特征时就称为太阴病,或称里阴证。当出现即

7、非太阴症也非少阴病的阴性病症反响时,就统称为厥阴病,或称半表半里阴证。区分阳性证与阴性证这一相对病证,主要还是以“八纲辩证中的“寒热、虚实为依据。实、热、表者为阳,虚、寒、里者为阴,“虚实同样有随“寒热而变的属性。这样,“六经辩证实际已经涵盖了“八纲辩证的内容。这里面已概括了表、里、半表半里、寒热、虚实、阴阳。于是便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辩证体系。但是依然无法涵盖经方辩证体系的全部内容。比方:停水、瘀血等。尽管“三阴三阳的分类方法确实概括了大多数常见病的病症反响规律。但是,还有很多 “杂病难以恰如其分的归属于*“经之列。其实“六经辩证在以下两个方面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是它提醒了大局部常见病的

8、病症反响规律。比方,但凡病症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根本特征的一类疾病,不管是什么脏腑发生了病变,都应归属于太阳病,而在治疗中也都必须遵循太阳病的治疗原则。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创造。它从临床实践的角度证实了中医整体观的正确性,即:人体的所有疾病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病变,而只是整体疾病的一个局部反响。另一方面是为确定治疗原则提供了病理根底。比方:但凡太阳病都以发汗为根本治疗原则;阳明病都以“下之或清热为治疗原则;太阴病则以温里为治疗原则等等。但是也应该看到,在临床实践中用“六经辩证的方法进展辩证施治时对于*些杂病并不能十分吻合,即使是本经病在*些情况下也不能完全适用。例如:太阳病原则上当发汗,但是有

9、许多特殊情况,即使是完全表现为太阳病的病症也不能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如体液代谢不正常小便不利或频数;严重失血衄家、疮家等等,所以*仲景还特别注明了诸多不可发汗的条件。尽管如此,假设?伤寒杂病论?不用这种六类病型的分类方法的话,则整个?伤寒杂病论?的论述就会变的异常的复杂和繁琐。所以*仲景在本意上并没有把所谓的“六经概念化、绝对化的意图。仅用一个“六经辩证来概括极其复杂的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还是不够的。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理解经方辩证体系也不应该人为的使本来很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做临床应该“有是证用是方一样,有什么辩证内容就研究什么内容。二、关于病位辨证病位病*围所及,指病的影响*围。包括表里,内外

10、,上下,三焦所属,脏腑,气血等方面。2、1、?伤寒杂病论?对病位的界定“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1】上面这段话,是对病发后身体所受影响的*围,做了一个大致的界定。病位还包括表里、上下、三焦所属、藏腑、荣卫气血、整体与局部等方面。2、1、1区分表里是治疗的根底:“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2】“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

11、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2】“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假设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2】“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假设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2】“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3】“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12、3】2、1、2上下而言,也各有侧重:“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2】说的就是上下各部的病状不同。“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2】“狐惑之为病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3】2、1、3三焦属于上下的*围不同:“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2】“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藏腑经络的病位不同,各家论述众多。2

13、、1、4荣卫气血,的病位:“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2】“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2】“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2】“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3】“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缺乏。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缺乏,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 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

14、,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 气分【3】“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3】2、1、5 就整体与局部而言,关注整体的系统性,又注重局部对整体的影响:“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假设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2】“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2】三、关于量论

15、治法则。量揆度浅深也,指病对身体的影响程度和各因素之间的影响程度,量的程度的轻重,影响的大小,是临床指导用药的关键因素。“有是证用是方一样,有什么辩证内容就用什么药。 “辩方证方法整体辩证、见病知源、随证化裁、革性存用、因势利导、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有故无损、通因通用、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急下存阴、方证互测,前后联系、重视炮制、制剂有别、内外同治、注重正气、传变预后、治未病、谨守医嘱、医食同源等用法,它是?伤寒杂病论?理论体系的具体表达,是辩性、辩位、辩量结合的具体应用。在临床上,所有的辩证施治都是以搜集病症开场,再辩证辨病,最终以确定治疗方剂完毕。它的一端是辩证的启始点搜集病症另一端则是施治

16、的落脚点遣方用药。3、1量,做为一个程度和数量,是分析和解决任何问题都必不可少的环节。用药如用兵,?*子兵法?有云:“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 之,少则能逃之,不假设则能避之。一个适宜的,恰到好处的量,是治疗时准确控制的前提,量虽然“不传,但必须面对,并尽量接近最恰当。伤寒论序言中说的庶可以见病知源,就是要能预知病变的量,看准它的变化,病 情是一个动态的病量的病情,诊治也必须是在动态当中的诊治。无论伤寒还是杂病,病的由来都有过程,病情量的变化是常态,稳定是相对的。不能把握病量变化方向,治疗就会出现走马观花的问题,不能预 知它下一步会怎样,用药也就难找到依据,并且没有侧重

17、点。例:“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假设静者,为不传;颇欲吐,假设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2】这是从病情的自然变化中对开展趋势的把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2】这是从病程的时间中找变化规律“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假设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2】这是针对变化规律而采取的应对措施。“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2】病的自然进程中,会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提示或许出现的问题,要有预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18、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2】这是对阳明病的进程规律进展总结。“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2】。已发热为知道的发热,未发热是将要出现的发热。如果因为暂时还没发 热,就断定不会发热,必然应对起来就没有主*了。千丈之堤,溃于蚁穴,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岂可因微而不慎哉.“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与另一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2】看似矛盾,实则相通,这里先不管病性分属何 处,里有寒在前一条只是它的一个表象,是暂时的,病情的变化结果,即将也是里有热。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

19、正是通过预先对病向的分析 做出的判断。正是有了这样的判断,才不会先机失所豫,临事徒嗟叹。“太阳病三日,已发汗,假设吐、假设下、假设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假设其人脉浮紧,发热, 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2】此条论述治疗对病情量变化趋势的影响,误治后成为坏病的,病变的方向就极为复杂,各方面因素相互间作用复 杂了,就不能以常理来推测病情的进展方向,而要观其脉证,详细诊断,知道出现的问题出在哪里以后,再做处理。“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

20、,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 阳气退,故为进也。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发热而厥,七日下利 者,为难治。【2】通过对不同的变化进展比照,不但可以提供病情将来的可能性,对预后做出判断。“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 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

21、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 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 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假设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假设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 之。【3】这里说的是一个病从伤寒的相对不稳定状态,转入了相对稳定的杂病,治疗对病情的变化趋势,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根据药后的见证,相机而处,采 取不同的措施治疗,并且警告药的加减要有依据,无依据加减药

22、物,将导致病朝新的不良预期方向开展。这里也提示即要有原则性,也要用灵活性,原则性与灵活性 要统一。见病知源,在伤寒中尤为重要,在杂病中则表达为脏腑关系的协调上。“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领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 也。【1】这里通过举例来说明协调各脏腑关系,是治疗杂病的一个重要方法,这里的说的治未病,是要让读者明白系统思维的方法,才会是“上工的手法。?* 子兵法?有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周全的考虑,才可以打胜仗,只着眼于一脏 一腑,则无

23、异于管中窥天。仲景在自序中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变化难极,难就难在对于病的开展变化趋势量不容易把握。上工治未病,表达在具体辨治当中,重点就是对量的把握,对趋势的重视,归结起来就是见病知源,一是动态中诊断,对当前的病情要有知根知底的把握,清楚来 龙去脉,把握病量的变化趋势。同时也为治疗提供一种有预见性的思路,不是以证套方,而是在预知病变趋势的情况下,先机而发,截断病情向不良的方向开展,并 最终使病向愈。不能等出现了问题才找应对措施。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仲景自序中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

24、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 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假设能循余所集,思过半矣。见病知源,是?伤寒?的思想精华。也是伤寒辩方证中的具体表达。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非独脉也,余皆仿此,太过不及总从“病看,其实“病也是比照出来的,是用常人、平人的状态 来做比照,才会有病人、病态,*亚*病,都是用量来区分。说发热了,也是区别于正常体温,恒温动物体温高于平常了,就发热了。这方面容易看出 来。但说脉浮了,多少才算浮,浮到什么程度,这是量的问题。诊脉说肥人责浮,瘦人责沉,也是从常态来做比照。病的程度,一般

25、是从四诊得来的大致“数据为 准。中医不去计算详细的数值,但量上有区别,轻重不一的病不可能用一样剂量的药,都是一种模糊控制。影响量的因素有许多,诊断上以病情的轻重,正邪双方的 强弱为主,治疗上以干预量为主。影响量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胖瘦、生活工作环境、饮食、形志苦乐、天气原因等。因为影响因素众多,难以准确把 握,所以说量是中医的不传之秘。3、2与量有关的内容,是最复杂的内容,诊断时也许对表现出来的性质容易判断,但对表现出来的性质多少则难以把握,比方恶寒的:微恶寒、恶寒、寒战,程度就有 区别。比方痛:时微痛、微痛、时痛、烦痛、掣痛、绞痛、冒昧不知痛处、痛不可近、痛如被杖、按之痛、痛而按之

26、不痛等等。程度上的区别和把握,往往与经历有 关,也和诊断的细致与粗略有直接关系,仲景在自序中批评:“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 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能视死 别生,实为难矣! 治疗时对量的把握,对医者是一个考验。比方针灸,取穴多少,针入多少,针时多久,都有量的区别。?灵枢官针?篇说:“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 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

27、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 泄泻,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 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均需详审。 用药也是同样道理,病情轻重不同,药量也要与其相宜,老年人五脏皆衰,汗吐下法会重伤正气。小儿轻灵娇嫩,体质易变,应春气之生发,用药讲究短平快。小 青龙加石膏汤条后有“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妇人有经、带、胎、产,诊治则必须考虑到相关的问题,前面说的“阳病十八“阴病十八 还不包括“妇人三十六病,原因就是妇女有其特殊性。人的体重大小,与药量相关性也比较大,两个年龄一样的人,一个50公斤,用药不可能与重70公 斤的一样。“强人“羸者当区别用药。前面说过诊脉时肥人责浮瘦

28、人责沉,还经常说胖人多痰,瘦人多火,所以胖瘦对诊治的影响也相当大。?灵枢.口问篇? 中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体质的形成,病的出现,与环境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也是不得不考虑的,生活环境和习惯的不 同,会导致人身体出现不同的偏差,用药则要顾及到可能的偏差。“酒客不喜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尊荣人,骨弱肌肤盛“强人“瘦人“素盛今瘦都 与这些因素的长期作用有关。形志苦乐,与病的发生和变化关系也相当密切。天气原因相关性就更大,无论诊断还是治疗,都得考虑天气因素,生理上,“天布五 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诊脉有春弦秋浮,冬沉夏洪的区别。这里单说用药,比方发汗方,

29、天寒地冻用发汗药,则需要加大剂量,还需要温服或者能 耐受时热饮,同时还要温覆促汗,不然就可能导致前功尽弃。桂枝汤服后还需要“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病情的轻重,对量的影响最为直接,“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 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 痉,栝蒌桂枝汤主之。都是太阳病,都有头项强痛,但病从单纯的头项强痛,到痉病的身体强几几,程度上就有明显的差异,药随证变,方随法出,故用不同的方 法治疗。“阳明病,潮热

30、,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假设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 屎也,乃可攻之。假设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 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类似病情,不同的程度,方药的选择和运用,必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药量的多少,还与用法有关,同样的方药,用法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桂枝汤方后,有详细的记载:“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 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假设一服汗出病差,停

31、后服,不必尽剂。假设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 间,半日许令三服尽。假设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假设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这种依据药后病情的变化观察而调整剂 量,也是临床必不可少的。急救用药,不这样用,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是考虑多用则反生它变。得吐止后服,得下止后服,则是吐下类药的一个用药法 则。刺激太大的药,例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则分为五服。而病特殊又不能这样服用的,比方黄连汤,则采用昼三夜二的方法,或者还可以改为少量频服,才 不致一次服用量过多而吐掉,又能让药力接续。小儿用药也多采用这种方法。除了汤剂,其它剂型的选择,也与量有关,

32、同样是综合考虑而采用的恰当方式。 3、3说到量,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剂量,关于剂量有很多种说法,这里不再赘述,但要提醒的一点,就是药材的质量,会严重影响药方中 使用的剂量,过去用的中药,与现在所用的可能品质完全不同。过去的药材虽然品种和产地的影响大,但同一产地的同品种药材质量相对稳定,现今的药材则不然。?伤寒杂病论?整个理论体系,所有的辩证施治都是以搜集病症开场,最终以确定病量治疗方剂完毕。是从病性病位入手结合病量分析而确定治疗用药。?伤寒杂病论?中的每一个方剂都有一个适用*围,且用之得当都能取得非凡的疗效,所以?伤寒杂病论?在于临床实效,理解她的理论;学习她的方法;使用她的方剂都不能离开

33、临床应用。柴胡类方,此指以?伤寒论?小柴胡汤为代表的以柴胡、黄芩为主要药物组成的一类方剂。此类方剂具有和解少阳、宣达枢机、调畅气血等作用,因此在外感热病论治中,常用于邪犯少阳或邪伏膜原之证;而在内伤杂病的论治中,则每多用于肝胆郁热而气机失畅之证。下面就以书中的常用方剂小柴胡汤为例,依据小柴胡汤在临床应用中的相关统计资料,分析一下小柴胡汤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疾病与小柴胡汤适应证之间的关系、疾病与方剂之间的关系等,进而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分析理解?伤寒杂病论?的辩证体系。【4】小柴胡汤的药物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小柴胡汤的适应证:往来寒热;胸

34、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便于讨论,仅列小柴胡汤适应证的四大主证,并将其余所有的小柴胡汤适应证作为一个整体与四大主证一并称作“小柴胡汤证。 其他方剂类此。小柴胡汤临床有治验的现代病名: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脂肪肝、胆囊炎、胰腺炎、肝硬化、气管炎、哮喘、心肌炎、高血压、心律不齐、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绞痛、尿毒症、癫痫、神经官能症、美尼尔综合征、神经性休克、糖尿病、甲亢、睾丸炎、性机能减弱、附睾炎、经前期紧*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耳前庭神经元炎、中耳炎、结膜炎、巩膜炎、鼻炎、淋巴结炎等。只选择有代表性的病名而非全部为了能够更好的说明问题,我们把以上现代病名中的胆囊炎一病单列出来,并

35、把对胆囊炎有临床治验记载的经方方剂做一个简单的统计。【4】对胆囊炎有治愈案例的经方方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人参汤、乌头桂枝汤、麦门冬汤、橘枳姜汤、滑石代赭汤、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大黄甘草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栀子干姜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黄连汤、半夏干姜散、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小陷胸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四逆散、枳实芍药散、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栀子大黄汤、茵陈五苓散、大黄硝石汤、当归芍药散、大黄附子汤、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温经汤、大黄牡丹皮汤等。从

36、以上资料中可以明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小柴胡汤与小柴胡汤证之间是一种无条件的对应关系。临床上,假设患者的病症仅现小柴胡汤证,则对其的治疗方剂只有小柴胡汤为最正确施治方剂。第二小柴胡汤与疾病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有条件的。从上面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小柴胡汤有临床治验的疾病名目繁多,几乎涉及到了人体的各个系统的诸多器官。但是不管人体患了什么疾病,只要是现小柴胡汤证,与小柴胡汤就能取得捷效。第三 *一个具体的疾病与小柴胡汤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如现小柴胡汤证可与小柴胡汤,不现小柴胡汤证,则应该使用与其所现方证相适应的方剂,如上面的胆囊炎,同是一个疾病,因所现的方证不同使用的方剂也不同。第四同是一个小柴胡汤证

37、,但病变所在的部位与性质并不一定一样。如上述小柴胡汤有治验的各种疾病,共同的特点是人体的病症反响都表现为小柴胡汤证,但是病变的部位和病名相差甚远。第五同一个疾病在不同的人体上的病症反响不一定一样。如上述,同是胆囊炎,但是发生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病症确大不一样,有的患者表现为小柴胡汤证,而有的患者则表现为半夏泻心汤证、四逆散证等等。不言而喻,经方体系中的每一个方剂在临床应用中都有着与上述小柴胡汤一样的特性,这正是我们理解经方体系的一个根底,也是关键所在。在?伤寒杂病论?中,每一个方剂都对应着一个特定的适用*围,即*方证这个适应*围不是*一个单一的病症,而是由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病症组成的

38、一个特定的病症群。仅凭一个孤立的病症很难作为确定方证的依据。比方“发热一症,小柴胡汤证可见、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白虎汤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等很多的方证中都可能出现发热的病症。临床上仅凭一个病症或脉象根本就无法确定适用的方剂。只有一个病症包括脉象和其他病症同时出现时才能互为佐证。比方,当“发热与“呕同时出现时就有可能是小柴胡汤证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当发热与“脉浮紧、“身疼痛、“恶寒等病症同时出现时则有可能是麻黄汤证。?伤寒杂病论?中所谓方证的实质,就是在总结方剂临床应用经历的根底之上,归纳出来的方剂与特定病症群之间规律性的对应关系。而每一个方证所对应的都是患病人体的一种特定的病理状态。四、

39、总结?伤寒杂病论?继承了?内经?等古医籍的根本理论,总结了秦汉时期人民群众与疾病作斗争的经历,提出了以六经辨证的原则论治外感热病,以脏腑辨证的原则论治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法则,从而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根底,被后世尊为“经典著作。 ?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法则,概括了中医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以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八法。并溶理、法、方、药于一体,将中医学的根底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在一起。是中医药学宝库中的精华。?伤寒杂病论?还为临床医学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伤寒论?除佚失外载方112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载

40、方剂约269首。书中所用药物约有200余种。根本了概括了临床各科常用的方剂与药物,故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方剂中的君、臣、佐、使配伍及加减变化也已经充分表达,丰富了方剂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方剂的剂型也众多,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浴剂、洗剂、熏剂、灌鼻剂、滴耳剂、软膏剂、栓剂等,上述剂型至今仍然是临床常用的剂型。组方科学,配伍严谨。对于所主治的病证具有特殊的疗效。只要按方剂的适应证辨证用药,往往会收到显著的疗效。因为被后世尊为“经方。这些方剂为中医方剂学的开展及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根底。?伤寒杂病论?,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个人认为此书是中医临床证治的必学之作,现存的内容虽然残缺不全,但根

41、本能让人从中领略到思想方法。是中医临床的指路明灯,其中即有原则需要遵循,也有灵活性能开启后学智慧。做为一部经典之作,如果视而不见,置假设罔闻,不只是中医的悲哀,也是民族的悲哀。历代如:*钦安所著?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傷寒恒論?等之作。?醫理真傳?謹遵仲景立法垂方之苦詣,以乾坤坎離之大旨立論,以真陽為人身性命力立極,探求陰陽盈縮、生化至理,内外病因、虛實病情,用方用法活潑圓通之妙義。?醫法圓通?承上主旨,對用藥、認證雜亂無章之市習痛下針砭,詳述各種臨床見證之病機、治法,強調外感當握定六經提綱,内傷應探求陰陽盈縮,而認證須有陰陽虛實之實據可憑【5】;曹颖甫?伤寒发微?、?金匱发微?专宗仲景

42、, 秉持着“考验实证的原则,以善用经方而闻名,以经解经,精湛允当【6】;*度舟.任应秋?伤寒论通俗讲话 伤寒论证治类诠?有机地将理、法、方、药一线贯穿,主论伤寒,兼论杂病,被后世医家奉为辨证论治的典*,以六经辨证为纲,将?伤寒论?六经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证候规律和传变特点,作了概括性的介绍。并广泛吸取了各个注家之长,又参以编著者的体会和经历,每个方证之后多附有临床医案【7】;何任?湛园医话.金匮要略通俗讲话?用通俗讲话的方式,作扼要的分析,以表达原文的精神为主,复参酌历代注家精义,贯彻古为今用之旨,而以临床实践为依归,可使读者对于原书得到概括的认识和初步的体会【8】。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要静

43、下心来,重视经典,用心读,读进原书的语境中,读出作者的本意来。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八纲辩证也好,“六经辩证也好,“脏腑辩证也好,都是从性、位、量的不同的角度,把这三方面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才能从中体悟*仲景经方辩证体系的全貌。一个中医辩证体系之所以如此的难以概括,正是因为它客观地反映了社会、人体、疾病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在临床实践中显的尤其突出,当患者所现病症与*一方证有所出入时,还有必要对相应的方剂进展加减。但必须是在经方理论体系指导之下的加减有时还会同时出现两或两个以上的方证,还必须将相应的方剂合方应用等等。很显然,*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绝不是一本在病症与方剂之间画一个等号的小册子,当然她也

44、不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大杂烩。她科学客观地提醒了人体与疾病之间的规律、疾病反响与方药之间的根本法则。至此,我们不难看出,*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不仅提醒了患病人体客观存在的病症反响规律,同时在此规律的根底上,还制定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疗原则和适应这些治疗原则的百试百验的特效方剂。我以性、位、量做为学习?伤寒杂病论?临床辩证诊治的具体规矩。清代医家*大椿说:“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更应该加强对?伤寒杂病论?的学习研究,探讨其诊治疾病的思想方法,探索所载方剂应用于现代的新思路与新方法等,使传统的中医药,更好地为患者效劳

45、,与诸同道共勉! 参考文献:【1】王庆其 内经选读 中国中医药出版 2003-01 P13,16,22,73,138,186,【2】熊曼琪 伤寒学 中国中医药 2003-01 P17,26,37,44,77,87,103,136,143,154,176,193,223,236,312,334,356,378,396,401,423【3】*永升 金贵要略中国中医药 2003.11 P16,25,38,45,67,74,86,113,156,163,174,186,192,196,203,213,235,246,302,324【4】李冠杰对*仲景经方辩证体系的粗浅认识* 2009-03 P23-2

46、5【5】鄭欽安?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傷寒恒論?學苑2007-03 P8-19【6】曹颖甫?伤寒发微?、?金匱发微?學苑2008-01 P7-16 【7】*度舟.任应秋 ?伤寒论通俗讲话 伤寒论证治类诠? * *科学2009-04 P9-15【8】何任 ?湛园医话.金匮要略通俗讲话? * *科学2009-04 P13-292013-03-23*仲景约公元150219年,名机,仲景乃其字,南郡涅阳今*省*市人。青年时期曾跟从同郡*伯祖学医,由于刻苦学习,医术远远超过其师,成为汉代伟大的医学家,被后人称为“医圣。*仲景,史书无传,据唐朝甘伯宗?名医传?记载,曾“举孝廉,“官至*太守,故又有“*之称。

47、东汉末年,战火纷飞,灾害连绵,疫病流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仲景家族原有二百多人,但从*纪年公元196年以后,不到十年时间,就有三分之二的人员因疾病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约有十分之七。面对这一残酷事实。*仲景发愤钻研医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研究?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平脉辨证?等医书,收集当时医家及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历,结合他本人的体会,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部著名医著。?伤寒杂病论?成书后,由于灾荒战乱,以致散佚不全。至魏晋,由太医令王叔和将该书中伤寒局部收集、整理、撰次,名为?伤寒论?。宋朝翰林学士王洙在馆

48、阁中发现?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后由宋朝林亿等人将杂病等内容校正、整理为?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方论?或?金匮要略?。因而?伤寒杂病论?就成为了今天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目前通行的有两种版本,一是由宋朝林亿校正的“宋版本;一是由金成无己注释的?注解伤寒论?,简称“成注本。此外,还有?金匮玉函经?,以及流传日本的?康治本伤寒论?、?康平本伤寒论?等。?伤寒论?中的?辨脉法?、?平脉法?篇详细论述了脉法;?伤寒例?篇论述了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及分类;?痉湿暍?篇论述了痉、湿、暍病证的内容;从?太阳病?篇至?厥阴病?篇,运用六经病分证的方法,对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

49、浅入深、由寒化热、或由实转虚,这一邪正斗争、阴阳消长过程中所产生的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进展辨证论治,提出了一系列辨证方法、治疗方法及众多的方剂。是?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此外,还有?霍乱病?篇、?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篇,以及根据治法归纳的相关条文等内容。在?伤寒论?中,*仲景根据?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根本理论,创造性地把外感热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及开展演变过程,加以归纳总结,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并作为辨证的纲领,为中医临床各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根底和具体方法。?金匮要略?三卷,二十五篇。目前的通行版本主要是宋朝林亿等校正的?金匮要略方论?,也称“宋版本。?金匮要略?内容涉及内科、外科、妇科

50、、儿科等。?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是全书的总论,阐述了治未病思想、中医病因学说,及诊治疾病的整体观念等;从?痉湿暍病?篇至?呕吐哕下利病?篇,论述了内科方面的病证,约占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二以上,是?金匮要略?中的主要内容。涉及的病证有痉、湿、暍、百合病、孤惑病、阴阳毒、疟疾、中风、历节病、血痹、虚劳、肺痿、肺痈、咳嗽、奔豚气、胸痹、心痛、腹满、寒疝、宿食、痰饮、消渴、水气病、黄疸、惊悸、吐衄、下血、瘀血、呕吐、哕、下利等。?妇人病?有三篇,论述妇人妊娠、产后及杂病。此外,还有外科等病证及杂疗方、禽兽鱼虫禁忌、果实菜谷禁忌等内容。?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等古医籍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以病证分篇,进

51、辨证论治。在病因方面,提出了三因致病说,强调治未病与预防思想。在诊断、治疗方面,提出入不少有效的方法和珍贵的经历。因而是论述内伤杂病辨证论治为主的古典医著。总结?伤寒杂病论?继承了?内经?等古医籍的根本理论,总结了秦汉时期人民群众与疾病作斗争的经历,提出了以六经辨证的原则论治外感热病,以脏腑辨证的原则论治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法则,从而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根底,被后世尊为“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法则,概括了中医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以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八法。并溶理、法、方、药于一体,将中医学的根底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在一

52、起。是中医药学宝库中的精华。?伤寒杂病论?还为临床医学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伤寒论?除佚失外载方112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载方剂约269首。书中所用药物约有200余种。根本了概括了临床各科常用的方剂与药物,故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方剂中的君、臣、佐、使配伍及加减变化也已经充分表达,丰富了方剂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方剂的剂型也众多,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浴剂、洗剂、熏剂、灌鼻剂、滴耳剂、软膏剂、栓剂等,上述剂型至今仍然是临床常用的剂型。?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组方科学,配伍严谨。对于所主治的病证具有特殊的疗效。只要按方剂的适应证、病机等辨证用药,往往会收到显著的疗

53、效。因为被后世尊为“经方。这些方剂为中医方剂学的开展及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根底。?伤寒杂病论?为历代学习中医的必读书,并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人们常以六经辨证法则论治外感热病,以脏腑辨证法则论治内伤杂病。故清代医家*大椿说:“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可见?伤寒杂病论?为后世医家临床辨证论治确立了规矩准绳。历代凡有成就的医家,无一不重视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自唐宋以后,?伤寒杂病论?的影响远及国外,日本等国家有不少医家至今还在专门研究?伤寒杂病论?,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更应该加强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探讨其诊治疾病的思想方法,探索所载方剂应用于现代的新

54、思路与新方法等,使传统的中医药,更好地为今天效劳。*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本是一部书,即?伤寒杂病论?。这是一部中医史上关于辩证施治最为经典的著作,因此,该书所载的方剂被后世称作“经方。书中方剂,以其组方严谨,疗效卓著而流传于世。因*仲景之后此书经历了失散和后人的重新编撰,加之该书语言古奥难懂,所以给后人对此书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后世医家曾通过各种角度对?伤寒杂病论?进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同时也出现在了许多观点相左的解释。然而,?伤寒杂病论?毕竟是一部医学著作而不是文学艺术作品,她是一部论述辩证施治的专著。成为中医经典,即不是因为她的文学风格也不是因为她的语言艺术,

55、而是她的辩证施治理论与方剂应用于临床实践“效如桴鼓。所以,解释*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最贴切的就是?伤寒杂病论?本身及其临床实践。对于一个经典医学理论体系的解释,不但要从逻辑上站得住脚,更重要的是能够被临床实践所验证。?伤寒杂病论?中的每一个方剂都有一个适用*围,且用之得当都能取得非凡的疗效,所以?伤寒杂病论?的生命在于临床实效,理解她的理论;学习她的方法;使用她的方剂都不能离开临床应用。下面就以书中的常用方剂小柴胡汤为例,依据小柴胡汤在临床应用中的相关统计资料,分析一下小柴胡汤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疾病与小柴胡汤适应证之间的关系、疾病与方剂之间的关系等,进而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分析理解?伤寒杂病

56、论?的辩证体系。小柴胡汤的药物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小柴胡汤的适应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便于讨论,仅列小柴胡汤适应证的四大主证,并将其余所有的小柴胡汤适应证作为一个整体与四大主证一并称作“小柴胡汤证。 其他方剂类此。小柴胡汤临床有治验的现代病名: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脂肪肝、胆囊炎、胰腺炎、肝硬化、气管炎、哮喘、心肌炎、高血压、心律不齐、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绞痛、尿毒症、癫痫、神经官能症、美尼尔综合征、神经性休克、糖尿病、甲亢、睾丸炎、性机能减弱、附睾炎、经前期紧*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耳前庭神经元炎、

57、中耳炎、结膜炎、巩膜炎、鼻炎、淋巴结炎等。只选择有代表性的病名而非全部为了能够更好的说明问题,我们把以上现代病名中的胆囊炎一病单列出来,并把对胆囊炎有临床治验记载的经方方剂做一个简单的统计。对胆囊炎有治愈案例的经方方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人参汤、乌头桂枝汤、麦门冬汤、橘枳姜汤、滑石代赭汤、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大黄甘草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栀子干姜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黄连汤、半夏干姜散、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小陷胸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四逆散、枳实芍药散、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栀

58、子大黄汤、茵陈五苓散、大黄硝石汤、当归芍药散、大黄附子汤、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温经汤、大黄牡丹皮汤等。从以上资料中我们至少可以明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小柴胡汤与小柴胡汤证之间是一种无条件的对应关系。临床上,假设患者的病症仅现小柴胡汤证,则对其的治疗方剂只有小柴胡汤为最正确施治方剂。第二 小柴胡汤与疾病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有条件的。从上面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小柴胡汤有临床治验的疾病名目繁多,几乎涉及到了人体的各个系统的诸多器官。但是不管人体患了什么疾病,只要是现小柴胡汤证,与小柴胡汤就能取得捷效。第三 *一个具体的疾病与小柴胡汤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如现小柴胡汤证可与小柴

59、胡汤,不现小柴胡汤证,则应该使用与其所现方证相适应的方剂,如上面的胆囊炎,同是一个疾病,因所现的方证不同使用的方剂也不同。第四 同是一个小柴胡汤证,但病变所在的部位与性质并不一定一样。如上述小柴胡汤有治验的各种疾病,共同的特点是人体的病症反响都表现为小柴胡汤证,但是病变的部位和病名相差甚远。第五 同一个疾病在不同的人体上的病症反响不一定一样。如上述,同是胆囊炎,但是发生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病症确大不一样,有的患者表现为小柴胡汤证,而有的患者则表现为半夏泻心汤证、四逆散证等等。不言而喻,经方体系中的每一个方剂在临床应用中都有着与上述小柴胡汤一样的特性,这正是我们理解经方体系的一个根底,

60、也是关键所在。在?伤寒杂病论?中,每一个方剂都对应着一个特定的适用*围,即*方证这个适应*围不是*一个单一的病症,而是由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病症组成的一个特定的病症群。仅凭一个孤立的病症很难作为确定方证的依据。比方“发热一症,小柴胡汤证可见、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白虎汤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等很多的方证中都可能出现发热的病症。临床上仅凭一个病症或脉象根本就无法确定适用的方剂。只有一个病症包括脉象和其他病症同时出现时才能互为佐证。比方,当“发热与“呕同时出现时就有可能是小柴胡汤证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当发热与“脉浮紧、“身疼痛、“恶寒等病症同时出现时则有可能是麻黄汤证。?伤寒杂病论?中所谓方证的实质

61、,就是在总结方剂临床应用经历的根底之上,归纳出来的方剂与特定病症群之间规律性的对应关系。而每一个方证所对应的都是患病人体的一种特定的病理状态。人体之所以患病,是因为在外界致病因素和自身体质变化的共同作用下,人体内部的平衡受到破坏的结果,或者说是人体自身出现了*种偏差的反响。这与现代医学的观点有着本质的区别则,具体是人体的内部出现了什么问题呢.中医认为患病人体所表现出来的病症正是人体内部所出现偏差的直接反映。或者说患病人体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病症正是人体患病后的病理反响。*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此做了很多的论述,如“胃家实、“虚故也等等。后世医家也对此进展了诸多归纳与“发挥,下面仅以其中的 “八纲

62、辩证、 “六经辩证与“辩方证为线索。围绕经方辩证体系做简要的分析。首先是“八纲辩证。所谓的“八纲即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关于“八纲辩证历代医家做过大量的论述,简单的说就是中医在掌握了患病人体病症反响规律的根底上对人体所发生的*种偏差的一种定性的方法。例如阳明病的大承气汤证,中医认为此时的人体处在一种“里、实、热的阳性状态。这正是中医的最大特色之一。现代医学对此类病只能认识到*炎症之类的疾病现象,但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 “实热却丝毫没有认识。具体的分析,“八纲中“阴阳有赖于其他“六纲,当其他“六纲的性质确定之后,阴阳自然也就明确了。凡言“阴阳必有其他“六纲为内容。“寒热则是确定阴阳的关键,也

63、是在临床辩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寒者必为阴证,热者必为阳证。但是“虚实却有在*些情况下随“寒热而改变其属性的特点,比方,单独论“虚实时,虚则为阴性,实即为阳性。但当虚与热同时出现时,虚则随热而同属为阳性,而当实与寒同时出现时实亦随寒而属阴性。八纲中的表里是言病位所在,但概括不够全面,尚有一个“半表半里不在其中。严格的说,八纲是后人在总结经方辩证内容时,加上了浓重的教条色彩。为了凑一个“八而舍弃了许多重要因素,比方瘀血、水气等等辩证内容,已很难从“八纲中表现出来。概括的说,“八纲辩证的重点侧重于病性方面,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其次是“六经辩证。这是?伤寒杂病论?中被后世医家炒的最热的一个内容

64、,也是理解经方辩证体系的一个关键。如果说“八纲辩证是侧重于病性分析的辩证方法的话,则“六经辩证则是从病位入手结合病性分析而确定治疗原则的一种辩证方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仲景的“六经本意。根据上述对小柴胡汤临床应用的分析,*仲景之“六经病应该是由特定的病症群组成的六类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病理状态。人体患病实际就是人体的抵抗力与致病因子之间发生作用时即正邪交争的一种反响,但是由于体质的差异,病症反响的状态也不一样。当人体的抵抗机能表现为一种亢进状态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相应的病症,比方“发热恶寒或“蒸蒸而汗或“脉浮、脉弦等等。*仲景就把此类反映人体亢进状态的病症定性为三类阳性病,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当人体的机能表现为一种陈衰状态时,比方“但欲寐、“下利清谷、“脉细微等等,则定性为三类阴性病,即少阴病、厥阴病、太阴病。也就是所谓的“三阴三阳。在三阳病中,但凡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病症为主要反响特征时,就定义为三阳病里的表证,统称之为太阳病,或者叫做表阳证。而发生少阳病典型病症反响时即称之为少阳病,或称半表半里阳证。发生阳明病典型病症反响时就称之为阳明病,或称为里阳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