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继续教育与培训体制的完善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07660991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9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体外循环继续教育与培训体制的完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体外循环继续教育与培训体制的完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体外循环继续教育与培训体制的完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体外循环继续教育与培训体制的完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外循环继续教育与培训体制的完善(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体外循环继续教育与培训体制的完善 1中国体外循环从业人员现状 有研究报道2007年我国体外循环从业人员1497人,专职体外循环灌注师占41,兼职人员包括外科医师约占13,麻醉医师约占31,护士约占14,其他技术人员约占1,其中医生占55。因此,目前体外循环灌注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大作者单位:100029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危重症中心,体外循环及机械循环科多数从业人员为非本职,参加医疗工作以后中途开始学习体外循环专业相关知识与操作技术,绝大多数均未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因此体外循环相关基础知识相对缺乏,日常常规体外循环工作繁重,继续看书学习时间相对较少。即使有机会进修学习

2、也是间断性的,对于体外循环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另外,各家医疗中心开展心脏手术数量也相差较大,约37的医院年心脏手术量不足50例,受到所在医院开展心脏手术情况的限制,体外循环从业人员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也亟待提高,而体外循环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主要依赖于心脏外科。这些因素均严重影响体外循环专业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和技术、理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疾病救治的需求,体外膜式人工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技术作为体外循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开展。该技术使得体

3、外循环学的工作范畴已拓展到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循环或呼吸骤停等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性治疗,该技术已延伸到传统医学的众多领域。而开展ECMO技术,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从目前我国体外循环从业人员状况和体外循环学的长远发展需要考虑,针对体外循环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与培训迫在眉睫。 2体外循环专业人才培养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体外循环专业委员会诸多专家也逐渐意识到体外循环专业人才培养、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与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在这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开展了一些工作,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体外循环专业人才培养 借鉴欧美国家设立专门培养体外循环专业人才的医学院校经验,保障体外

4、循环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各委员以及13家医学院校及医疗单位专家们共同参与下,从2004年开始在徐州医学院招收体外循环学专业医学本科生,以阜外医院和安贞医院为临床教学基地,创建体外循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如能够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医疗单位绝大多数为三级甲等医院,人才引进通常均需要博士学位。体外循环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进入医院,只能走医疗技术系列人才路线。身份是技术员,而不是医生,严重影响了体外循环专业毕业生的从业积极性,较多的医疗系学生选择了麻醉专业,而并未继续从事体外循环专业。另外,部分医学生对自己从事体外

5、循环专业也缺乏信心。相关医疗单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政策,从体外循环专业人才的特殊性来考虑,降低医院人才引进的门槛,积极鼓励体外循环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2建立培训基地 体外循环分会已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心脏手术较多的医疗单位,体外循环经验相对丰富的心脏中心,设立了四个体外循环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分别为:阜外基地、安贞基地、上海体外循环培训基地和广东体外循环培训基地。主要负责接收全国范围内各家医疗单位选送的欲从事体外循环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术培训工作,通常培训期限为一年。培训期满结束,并通过中国体外循环学会组织的体外循环理论和操作考核,合格后颁发体外循环专业技术合格证。另

6、外,培训基地也与学习进修人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可随时为其提供技术援助。 23科室内部的继续教育 我国目前仅阜外医院和安贞医院具有独立的体外循环科,科室人员可以定期进行科内业务水平学习,进行临床经验交流。目前,北京安贞医院主要是以早会的形式进行,参加人员主要是本科室人员、进修医师、临床见习和实习医学生等,每周一次,每次持续约30min。科室每人分配不同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体外循环相关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学科进展等问题开展,并强调学习形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积极鼓励灌注师将临床实践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开展专题讲座,全科群体群智,共同讨论,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逐渐使灌注流程标准化和统一化

7、,尽可能减少体外循环临床工作中的变异性,提高灌注质量。 24定期举办学习班或学术会议 目前,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体外循环科在这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榜样和模范带头作用,已成功举办了多期全国性的体外循环相关技术学习班,内容不仅涉及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等方面,而且积极推广新技术、新仪器和设备。北京安贞医院每2年举办一次五洲心血管病国际会议,自2012年在体外循环科人员的共同努力和争取下,会议增设体外循环与机械循环辅助论坛部分,内容涉及体外循环、主动脉内气囊反搏、ECMO和心室辅助装置相关理论与操作技术等内容,均受到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近年来上海、天津、重庆、广东、福建、山东和武汉等地的体外循环分会也

8、成功举办了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大大方便了体外循环同行们的交流与学习。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单位体外循环从业人员,尽可能的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学习和交流,以了解体外循环学科领域的新技术、新理论和新观念,更新知识,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目前对体外循环专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形式和内容深度仍显不足,因此,很有必要继续尝试开展新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形式,积极提高继续教育与培训的实效性。另外,体外循环继续教育与培训的内容应不断深化,如对体外循环日常工作期间遇到的各种意外情况及其处理培训也应常态化,这方面内容可采用模拟培训方式进行。 3继续教育与培训新方向 欧美国家对于体外循环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开始

9、较早,且已较为规范。美国体外循环技术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关注体外循环灌注师的培养与继续教育。克利夫兰临床医学中心早在1963年就成立第一个体外循环灌注培训机构,随后1968年在俄亥俄州大学开始正式大学教育的体外循环灌注师培训课程。此后,美国心血管灌注委员会制定了灌注师年度审核标准。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欧美国家体外循环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成功的经验,明确继续教育目标,积极探索新形式,完善继续教育与培训效果的考核机制,积极促进我国体外循环事业的长远发展。 31明确目标 近年来体外循环灌注质量一直是国内外体外循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本届体外循环分会工作的重点之一。有学者提出建立一个权威体外循环专

10、业技术水平评估系统和继续教育与培训系统来控制体外循环工作质量。而标准化、规范化的体外循环相关操作与处理是提高灌注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体外循环专业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与培训的目的是标准化体外循环操作流程,减少体外循环期间人为产生的各种变异,以安全实施体外循环工作为基本前提,尽可能提高灌注质量。从质量和数量上培养合格的体外循环专业人才,满足我国心脏外科飞速发展所需。笔者建议体外循环专业人员在进行每次操作时,务必做到完善术前患者相关资料检查单、仔细检查灌注装置应用情况、详细进行灌注记录,确保体外循环工作的有序进行。 32积极开辟新途径 对于经济欠佳的医疗单位,可以鼓励灌注师利用网络资源,积极进行

11、自主学习,以促进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缓解在职人员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在网络上进行答题,交流和讨论,查阅资料,以及分享心得体会等,提升知识层次。因此,灌注师人员的继续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培训这一途径,根据体外循环专业人员的职能特点,提供学习参考资料,安排适宜的网络教学。 33完善考核机制 借鉴欧美国家成功经验,结合我国体外循环专业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体外循环灌注师继续教育标准化流程与形式,如有可能同期实行学分制教育培训,并建立定期、定量考核机制。进一步做好灌注师资格认证与定期考核工作,尽快提高我国体外循环学专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与整体素质,从而建立一只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专业能力的职业化体外循环专业人才队伍,更好的服务于体外循环临床工作。 4总结 总之,考虑到我国体外循环专业从业人员的现状,很有必要积极探索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继续教育与培训新形式,不断深化继续教育与培训内容,提升我国体外循环学专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标准化体外循环专业水平,实现体外循环学科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侯晓彤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