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07535705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7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3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word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一、 先文论概述1文学尚未独立。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2文论亦未独立。散见于经史子集,多着眼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一孔子与儒家文论1、“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符合礼教规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

2、的理性规。“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3“诗言志是对先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根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2、孔子1兴观群怨: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可以兴指诗歌可以启发人们对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兴发感动生命,具有艺术感染功能。可以观指诗歌具有了解人心、了解社会风俗习尚、考察社会政治得失的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喊起群体感情,起凝聚群体的作用。可以怨诗歌可以“怨刺上政

3、,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可以宣泄一切正常人性和追求受压抑而生的种种怨愤不满。事父、事君社会关怀,伦理教化。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生态关怀,知识价值。“兴、观、群、怨说全面概括了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如情感作用、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等,对后代文论有深远影响。2文质彬彬:论文学的容与形式的统一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形式“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巧言佞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容与形式子曰:“质胜文如此野,文胜质如此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3) 思无邪:论文学批评

4、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3、孟子(1) “与民同乐的文艺思想“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如此王乐也。孟子梁惠王(2)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是指文学释义时,不能因为文采修辞而妨害对辞句意义的理解,也不能因为辞句的表层意义而妨害对诗人创作意图的理解,要通过揣摩整首诗的诗意,推求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读者心解与作者本意的会通,即“视界交融。“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知人,即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成长过程和审美趣味;论世,即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生活

5、、历史事件和写作背景等。中国释义学的开山纲领“以意逆志从解文到观辞更进到释意,重在文本部研究;“知人论世从论世到知人再落实到释意,重在文本的外部批评。3“知言养气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丑所谓养气,指道德修养。孟子所养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上的气,是经过道德修养达到一种博大而崇高的精神境界所表现出来的由义与道凝聚而成的凛然正气。气与言的关系是身心修养与文学的关系。对“文气说有奠基作用。4、荀子1明道、征圣、宗经:儒家文论传统的形成2“乐得其欲与“以道制欲(二) 老庄与道家文论1、老子1尚质弃文,道法自然“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提出一

6、系列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自然等,对中国文论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巨大的影响。(2)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凭借有限、超越有限而达到无限。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通于道自然无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是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实际上就是艺术意境的特征。(3) 有无相生,致虚守静“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低相倾,音声相和,恒也。“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鉴“虚,是指排除与至道无关的杂念与欲念;“静,是指心境的平和宁静。“虚静是主体排除主观成见和偏见,超越身心欲求,宁静专一的心

7、理状态。这是老子所启示的创作心理规律,对后代文学理论产生很大的影响。庄子“心斋、“坐忘;宗炳:“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勰:“钧文思,贵在虚静2、 庄子1“朴素为美,“法天贵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顺物自然应帝王“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山木、“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庄子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故崇尚“天籁之美,要求文艺创作剔除人为的雕琢和华伪,遵守自然本性,达到“功成之美,无一其迹,出于人的自然流露而与客观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学效果。渔父篇:“真者,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

8、未笑而和。真在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者,所以受之天也,自然不可夺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崇尚真诚,反对虚假矫情。(2) “言不尽意,“得意忘言“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天道“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涵:“言不能尽“意外之“道,要从言外、意致之外才能体悟“道。因而,要真正理解文艺作品的意思,就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本身,而要充分发挥承受者的主观能动性,调动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透过有限的语言文字去领悟无限的“言外之意。“言不尽

9、意与“得意忘言论述了道与语言的关系,涉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指出了语言文字的局限性以与突破这种局限性的途径,对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产生了深刻影响。(三) 易传儒道兼综的文论思想1象与意“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其利,鼓之舞之以尽其神。系辞上立象可以尽意,通过具体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可以让人领悟或感受到无限深隐丰富的“意。作为美学命题,对“意象畴的提出具有启迪意义。2阳刚与阴柔“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传对文艺畴的影响:美丑、虚实、真幻、动静、情志、形神、文质、哀乐等对立畴

10、。对文学风格论的影响:丕:文气“清浊;阳刚雄浑、健劲、豪放、壮丽;阴柔淡远、高远、飘逸、温柔。3通变入神“易穷如此变,变如此通,通如此久、“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系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说卦二、两汉文论概述1文化脉络:黄老之学经学谶纬神学2文论特点:围绕诗与辞赋展开;根本特征:依经立论一诗大序:儒家文论的总结1、情志说对诗歌本质的认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1提出情志统一的诗学观,开展了“诗言志,更准确全面的概括了诗歌

11、的本质特征。2继承乐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念以解释诗歌的本质和起源,显示出“以声为用的诗的传统,比以义为用的诗的传统古久得多。朱自清诗言志辨2、发乎情,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变风变雅为怨刺之诗,发乎人性人情,所以刺者,欲回归于礼义之世。3、教化与讽谏对诗歌政治功用的强调“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4、主文而谲谏对诗歌形式特点的要求主文:注重文采,讲究形式;谲谏:“刺上的方式应委婉含蓄,不可直露

12、急迫。“主文而谲谏符合人对批评的承受心理,易为统治者承受,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附:对“六义的总结1、六诗和六义说周礼春官大师称“六诗:“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毛诗序称“六义:“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2、关于六诗的解释孔颖达毛诗正义将“六诗分成三体三用:“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其它:六诗皆体。3、关于风雅颂以政教美刺说诗。“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13、。风,以某个人的事来表现其所属国家的风尚;雅,讲整个周王朝王政废兴,政有小大,故有小雅大雅;颂,歌颂盛德而告之神明。4.关于赋比兴诗大序未作解释几种有代表性的阐释: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赋之言铺,直铺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於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玄周礼注赋者,敷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以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卷一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南宋胡寅斐然集卷十八致叔易引仲蒙语诗重比兴感物

14、兴情;比兴寄托;兴寄、兴象、兴趣;诗可以兴。清吴乔围炉诗话:“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有比兴如此实句变为活句,无比兴如此实句变成死句。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1、理论涵和意义“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最能产生优秀的文艺作品这一创作的普遍现象和规律。2、理论背景风园有桃:“心之忧兮,我歌且谣。、小雅四月: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论语阳货:诗“可以怨、屈原惜诵:“发愤以抒情3、“发愤著书说的影响愈送孟东野序:“凡物不得其平如此鸣。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然如此非诗

15、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三汉代的屈原论1、西汉安、司马迁肯定屈赋,崇尚屈原的人格美。王安作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假如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皦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突出屈原“怨的精神,全面揭示屈赋的艺术特点和价值。“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史记屈原传2、东汉扬雄、班固提出了不同看法。“扬雄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

16、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如此大行,不得时如此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汉书扬雄传“今假如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然其文宏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如此象其从容。班固离骚序评价的矛盾:既同情屈原的遭遇,肯定屈赋的“宏博丽雅;又从现实的、政治的、经典的要求出发,批评屈原的行事与屈赋的风格。在人生准如此上,批评屈原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不能明哲保身。在文学容上,反对通过作品“

17、怨刺其上。在文学形式上,认为屈赋的“虚无之语“非法度之正,不合儒家温柔敦厚之旨。3、 王逸对屈原的评论汉代第一个对楚辞进展全面整理和研究的人,也是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高度肯定屈原的人格精神“今假如屈原,膺忠贞之志,体清洁之性,直假如砥矢,言假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楚辞章句叙分析屈原创作动机以与作品功用“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上以讽谏继承儒家诗学精神;“下以自慰即诗人从自己作

18、品中获得精神安慰和满足,是王逸对屈原创作提出的新见解。“自慰说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种普遍现象,开启文学创作“自适“自娱的创作动力说和功用说。高度肯定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离骚经序楚辞章句的学术意义:王逸尊骚为经,认为离骚依经立义,完成了汉代楚辞学依经立义的思想系统,糅合楚骚美学与儒家思想,是汉代楚辞学的集大成。楚辞章句的社会意义:东后期,外戚宦官乱政,“清流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激扬士节,与戚宦周旋斗争。王逸作楚辞章句,意在通过驳斥历来对于屈原的消极

19、批评,批判明哲保身和全身远害观念,扬儒家积极入世的抗争精神,砥砺士大夫忠正伏节,弘道济世。楚辞章句是通经致用的经学观念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现实功利性。4、王充的文论论衡论衡的思想主旨:“真美、“疾虚妄、“务实诚论衡对作篇:“是故论衡之作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文化文学背景:谶纬盛行、拟古文风1尚实:“务实诚著文与衡文的原如此王充弘扬文学的写实精神,反对“言事增其实、“辞出溢其真的虚妄之美。“论如此考之以心,效之以事,浮虚之事,辄立证验。对作“增过其实,皆有事为对艺术夸也依事实之真的标准加以衡量。“言甚莫过圣人,经艺万世不易,犹或出溢增过其实。增过其实,皆有事为,不妄乱误,以少为多也。

20、经艺之增与传语异也。艺增“增是为了使事物的本质更加突出鲜明,而不是歪曲事实,不能“失其实“离其本。王充倡扬文学的情性精神,认为艺术创作贵在表现情感与个性。“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超奇王充提倡易晓与创新的文风,反对艰深华巧、拟古的文风。“夫笔著者,欲其易晓而难为,不贵难知而易造;口论务解分而可听,不务艰深而难睹。自纪“饰貌者以强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务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自纪2尚用:“为世用文章的功用旨归“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者,一

21、章无补。自纪“文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裁。然如此文人之笔,劝善惩恶哉。佚文3尚文:“繁文之人,人之杰也文质统一的文德思想“夫人有文,质乃成;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章者人弥明。书解“故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通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愈通人,鸿儒超文人。繁文之人,人之杰也。超奇三、晋南北朝文论概 述1文学的自觉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较细致的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较明确的认识。文论由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转向文学

22、自身,对文学抒情特质、审美特性有了自觉追求。从品评才性到“论析文心,文学批评家与文学批评理论专著崛起。2玄学的影响才性、言意之辨,有无、形神之论,动静、虚实之说,既是玄学清谈的话题,又是文学理论的命题。一丕典论论文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典论论文理论探讨的焦点由先前文学与外部世界关系转入文学活动部关系如文体特征、作家创作才性、作品的鉴赏与批评等,高扬文学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作用,成为晋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1、“审己以度人的批评原如此“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倾向;“文人相轻“暗于自见的错误态度。指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能“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提倡“审己以度人的批评原如此。2、文“本同而末异论

23、文体“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众体。1“本与“末,分别就文学的本质特征和文体特征而言,本文主要讨论文体与风格的关系,提出八体文章的四种风格类型,对文体论的开展具有奠基意义。2“诗赋欲丽是对文学形式美的认识,表现了建安时期文学追求华美的风气,摆脱了经学的束缚。3提出才性与文章体貌的关系“唯通才能备众体3、文以气为主作家才性论1文气说的渊源自然之气、生命之气、乐气2“文气说的理论涵文气是作家的自然禀赋和气质个性在文章中的表现,是一种表现出个性特征的文章气势和情韵,是反映到文章中的在生命活力。与道德伦理容的德性、品性无关。强调作家

24、独特个性对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文气主要表现为音节字句的声调力量。丕将文气分为清浊两类,开以阳刚阴柔论文学风格的先河。文气论偏重崇尚壮盛之气,贬抑柔弱不振的文风,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丕第一次把“气引入文学评论中,提出了具有重大影响的“文以气为主的命题,标志着文学的个性风格论的形成,表现晋时代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的时代精神。3文气说的开展愈论“气盛言宜气与文辞声律的关系:“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如此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低者皆宜。答翊书所谓气盛,就是对于所要说明的道理充满自信,情感强烈,有高屋建瓴之势,又经过了深思熟虑,情思酣畅,沛然有余。具有此种精神状态,如

25、此遣词造句时声调之抑扬、句式之长短,便能自然合宜。“气盛言宜揭示了作者精神状态与文辞声调高低、节奏之间的关系,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大櫆论“音节与“神气的关系“因声求气4、文章的作用和意义“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文学的价值在于成就个体人格与生命的不朽,而不再单纯是政治教化的工具。这就把文学从经学附庸中解放出来,提高了立言的地位。2丕所推崇的文章包括汉儒所轻视的诗赋,表现丕的文学价值观摆脱了儒学思想的束缚,代表时代的新精神、新风貌。二陆机文赋文论史上第一篇创作专论“精析文心1、写作目的与论述核心“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因论作文利害之所由。全文围绕“物意文的关系展开,按“发生构思表现的顺

26、序论述创作过程。“文逮意是文赋讨论的重点。2、创作的发生陆机在文学理论上第一次把“物感说心由物动表述为“瞻万物而思纷,把它看作创作构思开始的一局部。3、构思的过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抚四海于一瞬。(1) 构思初始的心理状态:视与神思的飞驰。“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2构思过程的特征想象的超时空性,思维的跳跃性、自由性和广阔性。“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艺术思维活动伴随着情感、形象和语言而产生。“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灵感问题“动

27、静兼顾,“意辞相连4、论文章体貌风格的多样性“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而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烨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1列举十类文体,一一概括其文体特征。2主容形式并重、“情“理协调。“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3“诗缘情而绮靡的涵和意义“缘情,明确宣告诗歌出自人的情感体验,开启了中国古代文论“重情的传统。“缘情与“言志之别:“前者以情为主,后者以理为主,前者重个人感受,后者重群体规;前者推崇情之真,后者显扬情之正;前者要动人情,后者要正人

28、心伯海中国诗学之现代观“绮靡:绮,文采;靡,声音。指诗歌文辞精美动人的审美特征。概括反映了时代的审美要求。“缘情是诗的质,“绮靡是诗的外形,诗因情性的焕发而达成美好动人的文辞。三勰文心雕龙“体大思精、“笼罩群言的文学理论著作1、释名“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邹奭之群言雕龙也。2、文心雕龙的结构划分文原论。文之枢纽。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文体论。论文叙笔。论文:明诗到谐隐十篇。序笔:史传到书记十篇。文术论。剖情析采。神思风骨情采隐秀物色等二十篇。文评论。文学史论时序;作家论才略、程器;鉴赏论知音。总序。长怀序志。介绍写作动机、宗旨和全书结构。序志。3、文之枢纽“本乎道

29、,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序志1文之原:文本乎道,是道之文。日月山川为道之文饰、外化。人与天地并生,为天地之心,人文是对天地之文仰观俯察的结果,是道之文的表现。因此,文要自然,要讲究文采声律对偶。2文之正:征圣宗经人文是表现道的,圣人之文是说明道的最集中典型的代表,五经又是圣人之文的经典,因而必须征圣、宗经,要以圣为法,使文章的容归于雅正。这表现了勰雅正的文学观。3文之变:正纬辨骚纬书虽容荒诞,但“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文采和用事有可取之处。楚骚合于经又异于经。其价值一方面在风情气骨,一方面在惊采壮词。勰的文学根本思想是奇正结合,古今结合,其文学思想方法有“唯务折衷的倾向。他在体制方面提倡

30、宗经征圣,在文辞方面如此崇尚新变。一方面受时代潮流的影响,一方面又试图以提倡雅正精约的文风,企图纠正当时文学浮诡不正的弊病,把文学思潮引向雅正。4、论文叙笔文体论各篇的根本容与其组织结构:“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论述各种文体的源起和流变;解释各种文体的命名来说明这种文体的性质;选出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家作品来加以评定;提出各种文体的写作要求和理论,构成系统。5、剖情析采创作论1神思论创作论的总纲。描述神思的特点:超越时空,伴随感情,不离语言和物象。“故寂然凝虑风云之色。揭示神思“神与物游的根本思维特征:主体的精神活动与对象自由的交流交融而形成“意象的过程。论“志气与辞令在

31、“神与物游中的作用。“神居胸臆而辞令管其枢机从心理和语言的双重视角揭示“神与物游“通塞的原因,深刻揭示了神思的规律。把变幻空灵的神思现象作为可分解的过程进展论述:志气神文思文意文辞。论述驾驭神思的根本条件“虚静的精神状态。“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知识学问、经验阅历的积累。“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天赋的影响与解决的方法。“人之禀才,迟速有分。阐述锤炼修改的必要与言意表达的局限2风骨风是作者思想、情感、气质等表现在文章中的打动人的情感力量。骨指文章由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所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的力量。风骨是一种鲜明凝练雄健有力的艺术风格

32、,它针对六朝浮艳文风的批判而提出,是对建安文学刚健有力、积极进取的壮美风格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例:七哀诗王粲6、批评观 知音篇中,勰提出一套完整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是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总结。批评的正确态度:“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主观片面的文学批评产生于:1崇古贱今;2崇己抑人;3信伪迷真。批评前的准备:“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匠,务先博观。掌握批评原如此:“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欣赏是由辞到情、由艺术形象的感染到作家情志的体会的过程。欣赏批评角度和具体方法“六观:“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

33、如此优劣见矣。“位体指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确定文章的体制格局;“置辞指文句辞藻的运用;“通变指继承和创新;“奇正指文学的正统与新奇与否;“事义指事例材料的运用是否充实恰当;“宫商指音韵节奏的安排。例:小石潭记四钟嵘诗品中国第一部论诗专著,“百代诗话之祖文论双璧:“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1、诗品的容1溯流别论五言诗的开展,肯定其地位。明辨五言诗的流别把五言诗的开展归于三个源头:国风温柔敦厚而富于文采;小雅具深沉忧患意识;楚辞重个体遭遇和情感抒发(2) 定品第对123位诗人论优劣,分三品,定高低。上品12人,中品39人,下品72

34、人。品评言简意赅,极有见地,是罕见的精品。2、钟嵘的文论思想1“吟咏情性说诗歌本质论诗歌发生:气物感事感。诗歌所吟咏的情,除了物色之情,还突出个体的“怨情。这比陆机讲“诗缘情更具体深入,比“怨刺上政的群体化情感更突显诗人个体化的情感品质。2“直寻说创作思维论“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直书所见,以景寓情,自然的传达出真情实感。“直寻说继承发扬了感兴的传统,对中国诗歌情景交融特色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钟嵘论诗提倡“自然英旨,即自然真美。故反对用事,主直寻;反对声病之说,主自然声律。3“滋味说艺术审美论“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特征:“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形象地表示事

35、物,通过状物抒发深刻的思想情感,越细致贴切就越有滋味。方法:“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a.综合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b.以明朗刚健的风格和质朴有力的语言为骨干,以华美的辞藻为润色。审美效果:“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作为诗歌美感的“滋味,指诗歌抒情言志,假物取象,能够引起读者的感动、联想和咀嚼回味的审美特征。这一纯文学性质的诗歌鉴赏理论,对于后来唐代司空图和宋代严羽的诗歌理论,有着直接的积极的影响。四、唐宋金元文论概 述1唐代:三教合一复变之道;2宋代:理学技进于道;3形成以“意境为核心的诗论,以“载道为核心的文论。一唐代文论唐人文论重在

36、论诗,论诗大致分两大流派:重风骨兴寄和重兴象神韵。前者属于儒家思想,传承风雅精神,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由子昂、杜甫到元白、皮日休,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人物。后者缘于佛老哲学,提倡诗歌的艺术美,追求意境之空灵,从王昌龄、禹锡、到皎然、司空图是这一倾向的代表。1、儒家诗文论1子昂与左史虬修竹篇序风骨,指思想感情表现明朗,语言质朴有力,形成一种爽朗刚健的风格。兴寄,托物起兴,因物喻志的表现手法,强调真实深沉的感慨。核心思想:复古。推崇风雅与汉古诗,反对齐梁追求“采丽竞繁之弊,提倡“兴寄与“风骨,揭开了唐诗革新的序幕。2杜甫戏为六绝句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论诗绝句,开以诗论诗的风气。崇尚壮美诗风;提倡兼取众长:

37、转益多师;别裁伪体。3白居易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强调诗歌的政教功能、批判功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与元九书提倡为现实的艺术主全面恢复“六义传统,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功能。有别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对白居易讽喻诗论“重道轻文的评价诗人既要有出世的情怀,更要有入世的担当,不能退出价值判断和道德抗议的领域。有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和荷担人类痛苦的使命感,才能成就伟大的诗人。例:杜陵叟4愈文以明道、文道并重:愈自称写作文辞,是“思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学习古

38、文的途径和方法a.“仁义之人,其言蔼如:要写出好文章,必须先提高道德修养。以立行为本,立言为表。“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如此无望其速成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答翊书b.深造自得,“唯言之务去。所谓去言,首先是摒除凡俗庸腐之论;此外在构思立意、表达方式,语汇运用等艺术表现方面,也须下苦功钻研。c.气盛言宜P11“气,水也;言,浮物也。气盛如此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低者皆宜。答翊书“不平如此鸣与“穷苦之言易好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如此鸣。不平,指心有所动,不单指忧伤悲愁而言。2、意境论1意境的理论涵与特征意境揭示的是抒情诗文的审美理想,是指客体之“境与主体之“意交融和合所产生的一种情景妙契、虚实相生、韵

39、味不尽的艺术境界。意与境会意境的生成根底实质: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交感融合从景而言,自然景物融注进主体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具有人的生命力和个性品格,因而更为生动更具个性;从情而言,主观情志对象化,情有了特定物象的具象表现,因而更为深切蕴藉,更具感染力。例:柳枝词禹锡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景中情以景语为主,情寓景中温庭筠梦江南;情中景以情语为主,景寓情中子昂登幽州台歌。境生象外意境的艺术本体司空图与极浦书:“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第一个象是呈现于诗歌中的具体直观的意象,第二个象即境,是由具体直观的意象所引发的想象空间和情意空

40、间,是超越性的象外世界。“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外、象外之象,另方面意也就从对于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叶朗说意境意境产生于语言止步之处例:行宫元稹虚实相生意境的生成途径“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画筌例: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煜2意境说的理论渊源儒家:天人合一、

41、天人感应立象尽意周易:“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如此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道家:道、气、象老子:“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得意忘言、“象罔。佛教思想的促进“境是人的心感受与意识的对象化呈现。万法唯心,因心造境,“心不孤起,仗境方生;境不自生,识变方起宗镜录卷四文学源头a.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诗经楚辞都以表现抒情言志为特征。b.文学理论的准备:比兴手法、物感说、情志论、心物交感说、滋味说等。3、唐代的诗歌意境论1王昌龄的三境说三境诗境的三类型或三层次。物境:直写景物,巧为形似自然景物的境界情境:抒写

42、胸臆,融物于情人生情感的境界意境:表现志意,理切意真心意识的境界王昌龄明确地使用“意境这个概念,它与物境、情境相并列,与成熟的“意境概念尚不能等同,但已触与了意境的根本特征,是对诗歌意境论最早的明确的理论表述。2禹锡的“境生象外说董氏武陵集纪:“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工于诗者能之。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义得言丧、境生象外,丰富了意境说的理论涵。3皎然诗式诗情缘境发诗境构成论皎然把情与境的因素有机统一起来,强调诗歌要通过创设物象境界来表达情感,境界应融注进主体情感,蕴含余味。取境诗境创造论a.强调取境与风格的关系b.诗人取境的眼光要高远而不

43、拘囿。c.取境要用思d.比兴手法的运用文外之旨诗境特征论a.“两重意以上b.虚实相生辨体诗境风格论开全面概括诗境风格的先河,论与主体人格、题材、语言对风格形成的作用。皎然对诗境理论的贡献:皎然把有无境界作为评品诗歌的主要艺术标准,他主“诗情缘境发,提出了“意在言外、“采奇于象外、“假象见意等著名命题,简洁的阐述了意与象之间的关系,可谓是意境理论的重要奠基人。4司空图韵味说与生论诗书:“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与极浦书:“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辨于味,一是区分诗的情趣韵味,二是区分诗的味外

44、之味。味作为诗美特征表现在:a.“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给人想象空间诗的真谛正在于以有形致无形,实中见虚,从而创造出虚实相生、玲珑剔透、意致深远而又具有启示性的境界。b.“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给人美感空间“韵味产生于艺术表现的“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诗歌形象鲜明可感而不浮泛,有深厚之含蕴;诗境深远,诗意含蓄隽永,意味无穷。司空图在前人根底上提出“韵味说,精细的区分和辨析了近与远、实与虚、有形与无形、象与境之间的关系,抓住了诗歌艺术的重要艺术特征,对诗境理论的成熟和开展做出重要贡献。二十四诗品诗境风格论揭示风格的根源:生命根源真、道;体貌风格的特征:象喻传神物、人。二宋代文论背景:理学流行。诗宗杜,

45、文宗。宋诗主理重法。诗学以诗派为主流,以禅论诗,由法而悟。艺术上以俗为雅,以拙为巧。宋诗的审美理想:平淡1、轼以水喻文崇尚自然天成之美,追求风格的自由变化神似说诗画一律与传神入化的诗境特征论2、诗学北宋末,吕本中诗社宗派图始立“诗派之目,元初方回瀛奎律髓以杜甫为诗派的“一祖,黄庭坚、师道、与义为“三宗。1诗学的根本特征创作准如此:“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师道后山诗话讲“法讲“悟,法度与自然成为诗派最根本的矛盾。2黄庭坚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活学活用前人作品的方法“点铁成金:点化改造前人诗句,活用古人成语典故以追求字句的翻奇出新。“夺胎换骨:胎即诗意,骨即诗语,指吸取化用或翻用前人

46、作品的意蕴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创作技法,强调模仿与借鉴,并在此根底上追求创新,“领略古法生新奇,切合文学创作沿革因创的艺术规律,具有广泛的影响。遵守绳墨与不烦绳削句法奇拗生硬,以拙为巧。用拗体一为求新奇,一为求劲健。3吕本中:活法;参悟。4陆游与万里:工夫在诗外技进于道3、严羽沧浪诗话沧浪诗话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局部组成,是宋诗话中最优的诗论专著。理论特色:“以禅喻诗;主旨:师法盛唐。1“以识为主与“熟参、“妙悟。“以识为主,“入门须正,以汉晋、盛唐诗为正门,为“第一义。要“熟参历代诗作,从比拟中区分真是非,悟出“真识。“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有透彻之悟,

47、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2“别材别趣与“惟在兴趣“别材别趣。材,材具;趣,艺术感兴与趣味。强调诗歌艺术有其特殊规律,掉弄书袋、追求奥僻、逞驰博辩等作法不符诗艺的特征。“吟咏情性与“唯在兴趣。兴指诗情的兴发;趣,指诗歌的韵味。兴趣指诗歌即景生情,情景妙合、情趣无穷的诗美特质。它要求诗歌创作有感而发,兴会神到,诉诸艺术直觉,不假名理思考;表现上如此自然天成,不露人工痕迹。兴趣的最高境界入神。严羽对诗学的贡献严羽首次明确提出唐、宋诗的分界,并对唐宋诗的特征作出理论概括。他在钟嵘诗品以来偏重审美因素的诗论的根底上,真正建立起一个以审美为中心的诗学理论体系。4、清照的词论宋代第一篇词学论文,我国妇女文学批评

48、的第一篇专文。核心观点和理论纲领:词“别是一家。1词必须合于音律:维护词的艺术体性词源于燕乐,起于乐工,讲究音律。2词应有自己的审美特点“别是一家高雅柳永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浑成结构完整自然,“破碎何足名家;讲究情致;典重,崇尚故实;要用铺叙手法指慢词而言。故不能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才学为词。三金元文论1、金元文论的主要特征1发扬传统儒家文学精神;2强调对真情性的自由表现。2、元好问的诗论论诗三十首组诗比拟系统地评议了汉以来一千多年间的重要诗人、诗作与诗歌流派,以作家论为主,兼与诗歌艺术的创作原如此。1提倡风雅精神和建安风骨;2主自然清新,反对模拟和雕琢;3主豪壮刚健,反对柔弱纤丽;4

49、主真诚、亲到,反对伪饰。五、明清文论概 述文化背景:理学心学实学、朴学;文学理论:复古性灵回归诗教古作为价值畴根源、极如此、典;古作为价值畴的根源元气:太朴未散,兴象浑沦;古的风格学涵高雅、淳朴、简淡、古健;古与自由对立与统一一明代1、复古拟古与反拟古是贯穿整个明代诗文理论的主线。以什么为模拟对象,怎样去模拟,是模拟还是创新等,成为理论批评的中心。2、主情明诗宗唐。贽和公安派三袁贵真尚情,倡“童心,主“性灵,肯定人的正当欲望,提高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二清代1、以复古为尚,文学批评观念上“返经归本。 2、提倡“实学“朴学,对古代文论的整理总结厚实古朴、博大精深。一小说理论贽、叶昼、金圣叹等评

50、水浒传,毛宗岗评三国演义,道深竹坡评金瓶梅,脂砚斋评石头记等,形成小说批评鼎盛时期,构成比拟系统的小说理论。中国小说批评的独特形式评点。体例:序、读法凡例、总评、眉批、夹批、旁批、圈点等。1、贽1肯定小说戏剧的地位价值2“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接续“发愤著书的传统。3“全在同与不同处有辨水浒传刻画同类人物不同个性特征的方法。贽全面、系统地将评点方式用于长篇小说,对明清小说戏曲评点之风影响极大。贽通过评点小说,肯定小说功能和价值、思想容和艺术成就,表现明中叶以后的思想解放和人文主义潮流。2、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金圣叹中国小说美学的建立者小说功能论“庶人之议与“怨毒著书。小说特征论“因文生事与“以

51、文运事。揭示小说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区别:“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读第五才子书法因文生事,事服从于文,小说家根据艺术规律对事件进展艺术处理。一方面,可以进展虚构和创造“生;一方面,又必须服从人物和事件本身的开展规律“笔性,对生活素材要进展必要的提炼、剪裁、夸、想象、虚构等。小说艺术的真实性问题虚实、真幻小说艺术的真实性在于“合情合理,“情理是明清评价小说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标准。人物塑造理论1提出“性格畴,突出人物性格的核心地位。2提出一套塑造人物的方法。如正反

52、、顺逆、动静、隐显等,写出不同的人物个性。创作主体论“十年格物与“因缘生法“十年格物:长期对生活的观察、研究、思考。a.主体状态:澄怀格物不带主观偏见观察事物。b.掌握思维方法:因缘生法。“因指根据,“缘指条件,“法指大千世界的各种现象。小说技巧论“文法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背面铺粉法、弄引法、獭尾法、正犯法、略犯法、横云断山法、鸾胶续弦法等。二戏曲理论1、明代戏曲批评的主要论题1名剧之争西厢记、拜月亭记、琵琶记的优劣高低。2汤之争汤:轻音律,重“意趣神色;:崇音律,尚本色。3本色之争戏曲的语言风格、体制风格、审美风格。2、汤显祖的至情说1情是人的自然本性,情高于理。2情是文艺产生的根源

53、,是文艺创作的容,也是文艺价值和功能所在。创作者“为情作使,艺术创作要传写真情,才能以情动人,成就“有情之天下。3戏曲“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通过情感作用而实现其伦理价值和社会功用,从而在情的根底上,达到情理的统一。汤显祖的至情论,以情释志,是文论史上尊情理论的顶峰。3、王骥德的曲律:情节结构观念原如此4、渔的闲情偶寄闲情偶寄共六卷,有关戏曲的理论集中在词曲、演习、声容三个局部。比拟全面论述了有关戏剧的文学剧本创作、演员的表演艺术、以与导演艺术等问题。词曲部专讲戏剧创作。包括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对戏曲创作从主题、题材、情节、结构、人物、语言,到科诨

54、、音乐都做了论述,是我国戏剧理论总结性的著作渔戏剧理论的特色:a.“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密切结合舞台演出实践论戏剧。突破了文人专求辞采、视戏剧为案头把玩之“文的观念。b.“独先结构把剧本创作放在首位,强调戏剧表演的故事特征。突破传统剧论“首重音律、视戏剧为“乐的观念。1论戏剧虚构揭示艺术构思中虚构和真实的关系,标志我国戏剧观念的成熟。揭示虚构的作用,在于使人和事达到典型化。2论戏剧结构“立主脑:确立主题和题材,突出主要戏剧冲突。“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减头绪:“一线到底,防止次要事件喧宾夺主。密针线:情节安排符合人情物理,细致周密。脱窠臼:求新求奇但应“戒荒唐,

55、应在人情物理、日常生活中追求戏剧情节的创新。3论戏曲语言贵显浅:戏剧语言的通俗性、舞台性特征。重机趣:戏剧语言的审美精神。戒浮泛:戏剧语言的个性化、情境化特征。忌填塞:戏剧语言不可“借典核以明博雅,假脂粉以见风姿,取现成以免思索。三诗文理论1、明代诗文理论1前后七子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和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倡“文必汉,诗必盛唐,抨击台阁体,有积极意义。但强调在形式上摹拟古人,严守古法,造成不良影响。2唐宋派。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提倡学习唐宋八家散文,吸取神理,反对句拟字摹。唐顺之倡本色论,强调用自然的语言直抒胸臆。对清代桐城派有直接的影响。3公安派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

56、道强调文学的时代性与个性,提倡“代有升降,法不相沿,“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主独创,反对虚伪矫饰。既批判拟古主义文学思潮,又冲击正统文学观,余波影响至五四运动。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继承公安派理论,加以修正,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以矫公安末流轻佻浅率之弊。选集诗归代表其文学旨趣。2、清代的诗论1王夫之斋诗话“情景论情景相生构成审美意象情景相互交融、有机统一,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情景相生,主客交融,生成审美意象。意象构成的层次类型“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如此有情中景,景中情。夕堂永日绪论意象创造的艺术思维“现量说现量,即感官直接应对外物的触发,不加判断、推理而成

57、的真实图像。与“即景会心一样,都是主客体自然契合的艺术思维。意象创造的艺术技巧“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古诗评选卷四势,诗歌意象在的自然而然的感情逻辑。取势,如此为灵感勃发、情不可已时所形成的意与象和意象之间的贯穿。2叶燮原诗原诗篇阐述根本理论,外篇作具体批评,是富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诗论著作。源流正变与沿革因创诗歌开展论“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也。但就一时而论,有盛必有衰;综千古而论,如此盛而必至于衰,又必自衰而复盛,非在前者之必居于盛,后者之必居于衰也。理、事、情与才、识、胆、力创作论a.艺术创作客体:理、事、情。“理是事物发生的在依据;“事是事物存在的实际;“情为事物开展中的情状。艺术创作的最高法如此,就是真实的反映客观的理、事、情。b.艺术创作的主体因素:才、识、胆、力。叶燮将诗歌创作的诸要素概括为根底、取材、匠心、文辞四端,其中以根底胸襟为最重要,胸襟即诗人之才、识、胆、力。“才,艺术表达能力;“胆,打破束缚、开拓创新的精神胆略;“识,见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