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言、智、境与中国哲学诠释传统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07450300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道、言、智、境与中国哲学诠释传统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道、言、智、境与中国哲学诠释传统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道、言、智、境与中国哲学诠释传统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道、言、智、境与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言、智、境与中国哲学诠释传统(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道、言、智、境与中国哲学诠释传统诠释学最早可溯源于对圣经的注释。西方哲学诠释学不仅是一种诠释和理解的方法论,也是一种诠释的本体论,是一种关于解释和理解的哲学。上世纪末以来,中国哲学界开始接触西方哲学诠释学,由此开始了西方哲学诠释学和中国传统诠释的比较研究1,中国哲学诠释学的研究成为汉语学界研究的主流方向。该研究主要包括两个相辅相成的领域:一是对中国源远流长的诠释传统的总结与诠释,一是对中国哲学诠释学的探索与建构。2在对中国哲学传统进行诠释与体系重构的时候,我们主张吸收和借鉴西方诠释学的思维成果,而不是将西方诠释学照搬照抄,以期更好地研究中国悠久的诠释传统,建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哲学诠释学。在研

2、究问题上,西方诠释学包括两个问题,即道与言,而中国哲学诠释传统则注重道、言、智、境这四个方面。 一、道,中国哲学诠释学的原型 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中,他提出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人是否具有把握形上世界的能力?我们知道,人的生存方式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作为工具性的存在,人是会利用工具的动物;另一方面,作为价值性的存在,人又在思维上追求形而上的精神意义。作为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人的工具性的一面总是与价值性的一面发生冲突。理性的力量总是要求人要克服其工具性的一面,然而人对形上世界的向往却又时时受到其工具性的控制。那么,人的工具性能否过度到价值?因此,康德问题也就成了转知成智何以能的问题(这里知表示知识,智表

3、示价值)。 哲学诠释学与康德问题有紧密的联系,不同的是,康德问题是形而上学的根源性问题,而哲学诠释学则是其中的一个角度,即用语言的方式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探索。亦即人们如何通过语言去把握形而上学。由此及彼,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对道的追问,就是中国哲学诠释学的原型。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第一个道即为形上之道,是天地之始源;第二个道是言说、理解、把握之意;意思是形上本体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表征的,但是通过语言说出的形上之道就不再是我们想要表征的道了。在老子一书中,虽然形上之道难以解释,但老子却一直在为之解释,这就是哲学诠释学。因此,道就是中国哲学诠释学的原型。 老子中还提出,无

4、,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有就是人类工具性的生存方式,无是人类价值性的生存方式。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道可以通过无和有来诠释,人类的生存方式应当是无和有的统一,应当是工具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可见,道也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原型。 二、意象语言,得意而忘言 老子提出道可道,非常道,一方面承认语言可以表征出形上之道,一方面形上之道一旦用语言来表征,就不再是之前的样子。3因此,言是追求形上之道的过程,是中国哲学诠释学的主题内容和主要手段。因此中国哲学诠释学也可以概括为如何用语言来表示形上之道的过程。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即通过象可以表征出意

5、;言者,明象者也,即通过言,可以表明象。意以象尽,象以言著,即意通过象来表现,象通过言来彰显,也即言可以表征出意。下句又说,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即言是怎么表征出象的呢?是通过得象忘言;象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象之所以能够保留意,是因为得意忘象,这就是著名的得意忘言的论断。 在这里,谈到了象的问题。那么,什么是象?周易中,象是指卦象,是在对事物观察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感受,能够基于人的理解引发共鸣,引导人们去感悟和把握意。与言相同,它们都是用来表征意的工具符号,既与意有分离性,又与意有同一性。 得意忘言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象是用来表达意的,言是用来说明象的,诠释意须从言象入手;第二层意

6、思,意在象之外,象在言之外,想要表达意,既要重视言象,又必须超越言象。4一方面,引入了象的概念,总结出了一套用于把握形上本体的兼具言和象的意象语言。这种意象语言,不仅具有普通语言的明确和具体,还具有象的模糊和抽象,达到了明确与模糊相统一,具体与抽象相统一。另一方面,道无形,自然无象;道无名,自然可以无言。道是脱离了言和象的意。5因为不受言和意的限制,道的意义才可以自由随意、无所限制。 汉代经学注重文字训诂和名物的考订,形成了一种注不驳经,疏不驳注的注疏传统。而得意忘言的出现,打破了汉代经学对人们思想和创造能力的束缚,开创了以读者之意解经注疏的先河。宋明儒学的意象语言并非是发展不同于先前的意象文

7、字符号,而是着重阐释义理,强调在解读和诠释意象语言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其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因而超越了语言符号的局限,从文本的字面之意走向了言外之意,达到了与作者的心灵直接接触、交流以致融合。 三、智,何以可能? 意象语言对于中国哲学诠释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突破就在于将取象,即格物的对象,从外部世界的事物转为历史文献和人文底蕴本身。然而,又回归到第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知道这历史文献等意象语言表达的就是我们所追寻的形上之道?针对该问题,中国哲学诠释学发展了两个传统,即我注六经的道问学传统,和六经注我的尊德性传统。 我注六经,就是读者为六经作注,将文字文本作为中心,强调读者对文本的忠实的还原工作

8、,通过对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对文字训诂和历史名物进行考证,从而探索其寓理,达到形上之道。朱熹认为: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只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对于经典的研读,一定要细致入微,锱铢必较,方能了解先贤的本意。 六经注我,则是将六经作为自己的注脚,以读者为中心,借助文本来阐释和发挥自己的思想,至于文本,则可以依照读者的思想进行适当的演绎和发展。6它更注重读者本身的主观感受与体会领悟,无论是对于经典的解读还是古物的考证,都具有较为强烈的主观色彩。 然而,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并非完全对立的概念,事实上,它们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一种对立统一。 那么,不管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或者

9、这两种方法的统一,为什么通过研读经典就可以达到形上之道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何以可能的问题。真正通过阅读经典来到达形上之道,不仅依赖于对经典的研读,更与读者本身的形上把握能力息息相关。无论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都承认人是有把握形上之道的直觉能力的,即所谓的明心见性。开发心的功能,就可以达到智。 对于我注六经,心的功能体现在对万物运作机理的豁然贯通。程朱学派认为,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及凡天下之物,强调致知在格物。由于这种把握形上之道的方式是通过熟悉经典实现的,因此,确立的是客观性原则。而对于主张六经注我的陆王学派,心的功能则是与他人的沟通。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而有圣人

10、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人之所以能够把握形上之道,是因为人心相同,因此,遵循的是主体性原则。 两种学派分别代表了两种哲学诠释学的原则:提倡我注六经的程朱学派重视性对把握形上之学的重要性,是性即理;而提倡六经注我的陆王学派则重视心对把握形上之学的重要性。而这两者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无论偏重点在哪,他们都是可以对立统一的,都同样解释了通过研读经典来把握形上之道何以可能的问题。 四、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境,即境界。在老庄文学中,境的最初含义是无,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因此,境指向的是人性中价值性精神性的一面,而非工具性的一面。那么,这种无我的精神境界是如何实现的?

11、这与我们用语言去把握形而上学有什么关联呢?接下来从中国哲学诠释学的三个传统来解释这个问题,即诗学的传统、禅学的传统和儒学的传统。 在诗学传统中,境为意境。意境一词始于唐代诗人王昌龄,他在诗格中提到物境、情境和意境三个概念,认为:诗有三境。其一为物境。欲为山水之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艳秀者,神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己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镜像,故得形似。其二为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也。然后驰思,深得其情。其三为意境。亦是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在诗歌创造方面,王昌龄将意境创造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中物境偏重于形似,情境注重情美,意境追求真美,涉及到事物本质的美。诗的意境要

12、求创作者与创作地达到情景交融,并将此情此景通过文字记载传递给读者,使读者感受到相同的情景。这要求诗人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环境和客观事物相统一。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7。只有在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下,诗人的情与意才不会具有客观性,才能达到真正的物我交融。 诗学阐明了无我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而禅宗传统则揭示了从无我到有我是辩证的过程。五灯会元中记载,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只是山,

13、见水只是水。在第一个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一个肯定阶段。山和水,本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积土而成山,凝气而成水。山为青黛,有高有低;水为碧蓝,有清有浊。由于思维没有进入批判与反思的状态,因而看到的山即是山,看到的水就是水8;第二个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一个否定阶段,人们开始哲学地思考,开始用一种思辨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开始对自己原生态的认知产生否定。在不断的学习与认知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思维。这时,我们发现山只不过是地面上起伏的物质的名称,而这些所谓的山,有可能下一秒就会因为地壳的运动或风沙的侵蚀而改变形貌。此消彼长、沧海桑田,于是我们强为之说,刻意用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感觉,结

14、果发现我们所道出的道并非原来的道,这就进入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第二阶段,这是一种否定、一种批判,也是人们追求形上之道的过程。第三阶段,即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对第二个阶段的观察与意象寻求普遍意义的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在这个阶段,人对外界的认知不再是心的作用,而是达到了智的本身。达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统一,现象与本质的统一,形上与形下的统一。 诗学和禅学通过形象、比喻的说法对有我到无我的超越过程进行了描述,而儒学则是通过富有哲理思辨的语言来进行诠释。儒学所追求的境,是天地万物为一体,这点是与诗学和禅学相一致的。儒学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其一,人组成了天,人是宇宙中最

15、具活力的存在。因此,人应该张扬自己的灵气,奋发有为,张扬一身浩然之气,坦坦荡荡,达到上下与天地合流。易传认为,人生就应该向宇宙大化一样有生气,即所谓的天地之大德日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朱熹认为,人是天地之生气。因此,儒学传统其实就是万物生机与人的生气相统一。其二,人在宇宙中占有主体地位。这决定了自己能够身体力行、事必躬亲,依靠自身后天的修炼从而达到道德的升华,形成自身的价值观。人可以不凭借外力的帮助和神灵的恩典便能够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正式因为这与天的目的是相符合的,这种超越才可能成功。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即我一心想要修炼自己,达到仁的境界,那么仁的境界就已经到了;孟子曰:人皆可以

16、成尧舜,意思是只要善于培养自己的道德和修养,每个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王明阳认为:人人自由定盘针,意思是注意自身主体意识的培养,锻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就能达到形上之道。其三,天人合一并非单个人修炼与天合一,而是整个类的统合。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应该有道德,把个体生存价值同社会道德的进化和民族的繁荣兴盛联系到一起,重视个人历史使命,肩负社会责任,将个人的内在道德修养转化为安邦治国的能力,做到内圣外王。仁者能够将修己以救百姓当做自己的责任,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诗学、禅学、儒学分别从人的情意、思维、道德修养出发,可以达到这样一个结论:虽然人对形上之道的把握与言说离不开主体性,但最终却要将这种主体性与天道的客观性消融在一起,即所谓的天人合一。因此,天人合一就是道的最终境界,就是形上本体的最终归宿。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