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三首 2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07422918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三首 2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三首 2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三首 2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三首 2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三首 2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三首 2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2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有关知识。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 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

2、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4全班齐读此诗。(四)想象诗境,悟

3、其感情。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6练习背诵。(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

4、、流利。(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3)师生共同评析。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六)拓展活动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第二课时(一)乐调情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3板书

5、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4介绍辛弃疾生平。(二)读入情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三)品悟情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

6、边读边悟情。(四)议深情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2总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五)布置作业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

7、村居给父母听。附送: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诵读 1教案 沪教版【教材分析】“山中留客”,是生活中的小事,诗人却小中见大,悠然有远意,使读者的感觉,并不局限在留客的范围之内。试看他怎样在留客?客到山中来,正是春阳艳发时节,可以充分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开头一句就点出山中的优美“物态”,不论草木的发荣,禽鸟的飞鸣,云雾的舒卷,溪涧的进溅,都在春天阳光的照耀下斗妍争奇。客人为什么要走了呢?不是景色已经看尽,而是看到阴云渐涌,怕逢天雨。“拟”就是打算,“拟归”就是打算回去了。这时主人相留,怎样说来最合适呢?他先说了一句:“不要因为稍有点阴云就打算回家啦!”接着又引申开,说了另外一层意思:

8、“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样,就把思想和意境都打开了。首先,这反映了山中的特点。春天是雨水多的季节,云雾缭绕,空气湿润,而阳光又比较柔和。山中的游客,在初晴的时候,穿入山深林密的地方,有时是叶上的露水,有时是空中的云气,会把游人的衣服弄得润滋滋的。不说“入山深处”,而说“入云深处”,增强了水汽湿润的感觉,使语言更形象化了。其次,针对客人的归意,做了恰当的挽留。你怕下雨吗?在这山中,即使是晴天,没有雨,也一样会打湿衣裳的。这是从反面来说。这可以使人们从另一方面去理解:下雨有什么可怕的,也不过打湿衣裳而已。晴天,雨天,结果几乎是一样,就不必避雨而归了,还是留下来欣赏山中的景物吧,何况雨

9、中还有别样的景色呢?【教学过程】 1.张旭与李白、杜甫相比学生较为陌生,我们在学习诗歌前了解诗人重在了解他的写诗风格,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山中留客这首诗。2.引导抓住“弄”字展开教学,这个“弄”字,本意为卖弄,加以引申,就和后来宋代词人张失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一样,具有巧妙的含义,使“山光物态”顿时活化起来,给人灵动的美感。山中景色的不断变化,只用这一个字就精确地表达出来了。3.读懂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读了这首诗,还能给人另一些启示。一件事物中,包含有多种因素。人们只看到雨天的雨,却没有想到晴天也同样有“雨”。推而广之,世界上许多事物都可以这样看。那末,这两句诗就给人以更深的

10、启发,它的意义,已超出于山中景色之外了。4.背诵古诗【教材分析】宣城见杜鹃花是感物而起兴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不是故乡的花吗?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昼夜不止 ,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

11、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 ,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怎能回到故乡去呢 ?青年时代 ,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谁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有何面目见蜀中父老呢?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

12、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 ,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点明时令 ,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教学过程】1.通过回顾学过的李白诗以及“李白与月”主题诗歌教学活动,揭示李白的写诗风格。(浪漫主义)2.本

13、诗背景介绍: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是迟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归来后,此时正流落江南,寄人篱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惨。老来思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诗人老迈患病,于是,浓重的乡思就袭上了诗人心头。3.诗意理解: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诗句把“一 “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4.分析“ 子规鸟”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里子规鸟的叫声除了哀愁, 更多的是其“ 不如归去” 的叫声,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5. 小结: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宣泄,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借助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可以通过领悟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6.背诵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