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超级工程师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07405413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7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耿彦波】超级工程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耿彦波】超级工程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耿彦波】超级工程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耿彦波】超级工程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耿彦波】超级工程师(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耿彦波】超级工程师 2013年2月17日,正月初八,山西省大同市朔风凛冽,气温低至零下10多度。按当地民俗,这一天是游八仙的日子,人们会逛庙会和集市,求祛百病。不过游八仙不再是当日主题。早晨8点半,市民们已经聚集在10天前调任太原的市长耿彦波主持修复的东城墙下的和阳门广场,随后进入耿主持拓宽的御河西路,打出耿的大幅彩色头像和五星红旗,走向市政府方向。“耿彦波,回来!”有人领头喊口号,后面的人应声相随。“好市长,回来!”其间有人号召“给耿市长拜个年”,有几十位市民下跪。 从初三开始大同市民每日如此集会,已持续6天。多次参与集会的市民说,初三发起“万人签名”活动挽留市长,人数多达三五千。2月17

2、日人物特约记者想和一位带头喊口号的男子聊聊,被他以“嗓子喊哑了”为由拒绝。但一时间,周边数十位市民主动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表达对耿彦波的看法,并请求记者帮他们把市长“请回来”。 得到一座城市 2008年2月,耿彦波履新大同。耿彦波早就谙熟大同的辉煌历史:北魏都城、辽金两代陪都、明清军事重镇的地位给大同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胡服骑射、白登之围、昭君出塞、土木堡之变等典故和故事均发源于此。城旁更有一座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为其煌煌明珠。 耿彦波赴任之初则是面对另一种历史包袱:大同,遭遇了“失去的20年”。随着最优质的侏罗纪煤接近枯竭,大同百业凋敝。当地人形容大同城市形象:“污水基本靠蒸发,垃圾基

3、本靠风刮,游商基本没人抓,市容基本无人夸。”“来到大同府,一天四两土。” 耿彦波还清晰记得刚开始那几天触目惊心的调研印象:到达大同的第二天,市政府宣布对他的任命。3天后是春节,过了除夕耿彦波又上街。这座城市还很少有人认识他,他到处走,走遍了大街小巷。看完城区又去了数里之外的云冈石窟,他看到弥漫的烟尘,拥挤的道路,污染的河流,看到石窟大佛之上蒙满的煤尘。 “大同城区常住人口60万,其中16万户居住在低矮破旧、潮湿的平房杂院里,冬天最多时100多人排队上旱厕。”大同市建委一位负责人对人物记者讲述耿彦波初来时的状况。 当时由于家家户户靠烧煤取暖,大同空气严重污染。下水系统落后,导致一旦下雨,满城污水

4、横流。法国一位专家去云冈石窟时路过大同,评价大同是“世界上最丑陋的城市”。 当地另一句自嘲是:“沾了煤的光,倒了煤的霉。”曾经号称“中华煤都”的大同受制于国家长期未放开煤炭价格,一直以计划经济的价格输出煤炭,并未因此富裕起来,反而在持续后退。1990年代后期,煤炭价格放开,“小煤窑大量冒出来,肥了一批煤老板,政府和老百姓并没有得到多少收益”。大同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侯同生说,这就是耿彦波主政大同时面临的城市建设和资源城市转型的双重困局。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大同人林晓惠说,大同的父母都会告诫自己的孩子要远离家乡,“因为这座城市看不到希望”。 但城市困局也给了耿彦波一个舞台,一个大破大立的机会。

5、耿彦波曾对人物记者说:“只要在这个舞台上我就拼了命地干,我当县长就要当最好的县长,当市长就要当最好的市长。” 构想一座城市 过去5年,大同人也是将信将疑地看着这个异类市长推进他的疯狂构想。他渴望实现当年梁思成未完成的理想:按照当年梁思成对于北京“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思想整体改造大同,恢复一座古城,建设一座新城以御河为界,西边是旧城,东边是新城,旧的复旧,新的更新,是为“一轴双城”。 按照这个规划,3.28平方公里的旧城区将全部恢复为明代古城的格局,完整重现其历史风貌和文化魅力。耿彦波对文物情有独钟,在灵石县当县长时他修缮开发了王家大院,在榆次县当书记时又修复了常家庄园,后来两地被并称为“晋中

6、双宝”。 来大同之初,耿彦波登上明代大将徐达修建的城墙,发现虽然只剩下土墙,但70%左右的遗址还保留着。这让他找到了复建古城的灵感。 他认为大同无法再延续“一煤独大”的路子,必须寻求转型,而依托古城发展文化旅游是出路之一。大同有发展旅游的底子,但是上述文物都只是原貌的局部,且淹没在一群现代建筑之间。“外国的建筑以单体的雄伟取胜,中国古建筑靠群体取胜,靠无限的视觉空间来体现传统的美。故宫如果就留下个太和殿还叫故宫吗?”基于这个认识,耿彦波决定整体复建古城。 这也暗合了学文出身的耿彦波的价值观。2009年,耿彦波刚被称为“造城市长”时就曾对人物记者阐述他的理念:“我们从五四开始,就认为中国文化有劣

7、根性,打倒孔家店;解放后批判红楼梦、水浒传,拆城墙,破四旧,一直到改革开放后大规模推倒重来,建设性破坏。至今我们很多人没有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不少地方把文化遗产当作负担,道路这么窄,就把旧的拆了弄宽点;平房那么多,拆了建高楼。这是我们过去的一个基本思维模式。” “耿市长这一届下来,古城的历史风貌已经基本按照预期出现在眼前。”4年后再次回访,大同市文物局一位负责人这样评价耿彦波的执行力。 耿彦波还营建了大云冈景区,将云冈石窟前的村庄搬迁,努力复原为郦道元水经注里对云冈石窟的描写“山堂水殿,烟寺相望”。 “神经病” 耿彦波很快将大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小区旁边的马路一条条拓宽加厚,严格区分机动车道

8、、自行车道和人行车道,又增加了盲道;马路两旁种下丁香、榆叶梅、五角枫等名贵树种,换上了崭新的宫灯;原来环卫工人用大扫帚扫大街,暴土扬尘,现在配套了清洁车。 有市民评价,过去一条马路修两年,耿彦波一年修20条马路。并且,耿彦波修的路大不一样。“以前的路是头一年修好了来年就得重修,叫拉链马路。现在的路,你看那质量,没的说!”一位出租车司机说。 5年间,大同总共修建了400多公里的道路和桥梁,超过了从大同到北京的距离。以前种树难活,耿彦波能种活。他的办法是:公开招标,种树款不一次给足,3年后树真正活了才结清。 “改革开放30年,不如老耿干3年”,大同人将这概括为“耿彦波速度”。 大同街边的清洁工和小

9、摊主,经常是这个城市一天中最早见到市长的人耿彦波每天早上五六点出门,在路边摊买下烧饼,边走边吃,步行至工地检察工程。他带着各部门几十号人走在街头,成为大同一景。他走路很快,随从不得不紧紧跟随,到了一个地方,随从会累得坐倒一片。深夜1点,还有人看到他在工地上,煮方便面充饥。大同人说:“见市长比见局长容易。” 由于总在工地,他脚上的那双皮鞋总是蒙着厚厚的尘土,一位市民说:“他的那双鞋可比我的脏多了!”但他并非完全不考虑干部的形象和体面。他在车上备一身西服,工地里出来在车里一换,就赴省城或北京开会。2012年在中央党校学习4个月期间,他每周末都赶回大同工作。 在大同人的记忆里,耿彦波常常在马路或工地

10、现场办公。人物记者曾目睹,有市民拉着他的手,带他去看两栋楼之间的卫生死角。耿彦波当朝拍板:“这地方改做绿化。” 但对于市政府的官员来说,耿彦波不是好相处的,挨他骂是家常便饭。有些官员评价他“严厉”、“武断”、“独裁”、“无法共事”。“他会把一点小事情也上升到很高的高度,把人说得心惊肉跳。一个水管坏了,他说要是污水跑出去了,结冰了,人和车翻了怎么办?” 他甚至还会动手一次有市民反映安置房存在质量问题,盛怒之下,他把工头按住,抓起一把沙子水泥塞入领口:“你良心坏了,老百姓的保命房都敢偷工减料。” 他亲自检查工程中一个放不平的井盖,发现问题当场返工并罚款。不少工头遭到他训斥:“这一次罚你20万,记住

11、,给你个教训,如果第二次这样,罚款50万。”“记住,在大同如果偷工减料,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叫你血本无归。” 即使是耿彦波最激烈的批评者,也会承认其异于常人的精力和执着,并称其为“耿疯子”。长年以来,他平均每天睡眠不足5个小时,步行考察工程有时长达二三十公里。因为体力透支,5年来至少3次昏倒在现场。 妻子担心他的身体,对他身边的官员说,你们谁有本事让他一个月休息两天,“我感恩戴德”。人物记者问她如何评价自己的丈夫,她没及开口,眼眶已红,指着耿哽咽说“神经病”,“神经病”。 在熟悉他的人看来,耿彦波是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全能型人物:能凭手感摸出沙子和水泥的比例是否得当;亲自提笔起草政府工作报告,作

12、长篇脱稿演讲;吃饭时从上桌到离席所谈不离工作、不离项目;疾风暴雨般的工作作风之下又有细腻的文采风流,撰联作赋有古风。 遭遇文物部门的阻击并逃脱 大同复建古城在文物和建筑学界充满争议。一方面,他于2011年获得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评选的第四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该奖项第一次颁给一个官员。另一方面,一些学者批评他造假古董:“这种做法虽未直接破坏文物,好像还在恢复传统风貌或历史景象,但这样的规划建设往往会误导大众,混淆历史视听,不会带来真正的城市文化复兴。” “耿疯子”为了加快推进工程违反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程序,这在官场中,不啻于是拿自己的“乌纱帽”冒险。2009年8月21日,“云冈石窟周边

13、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被国家文物局紧急叫停。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北京约见了耿彦波,召开调查处理专题会议,确认该工程违法。国家文物局调查组认为,人工湖、仿古商业一条街、窟前道路和广场等项目均在云冈石窟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未依法履行审批程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属于违法建设工程。 他事后承认其中有错误,但更多的是为自己辩解:“如果先报批,批来批去,恐怕几年下来还开不了工。就像我们旁边朔州的应县木塔,眼看越来越倾斜,但论证了10年就是没定下保护方案。” “文物局的领导很强硬地说,要是工程不停就摘掉云冈石窟世界遗产的牌子。这句话对我震动很大,因为在我作为大同市长的时候把这个丢

14、掉了这就严重了,这个责任太大了。当时我跟他们开玩笑说,这个工程不能停,要停了我就从这楼跳下去。” “我一路遇到很多风波,有人说,看,这下可栽了吧。很多规划都是我定的,包括云冈石窟,都是按我的意见定的,我完全承担责任。”耿彦波说。 传言开始在大同城风起。有人说,云冈石窟可能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组织除名;有人说在建的工程可能被全部拆除;还有人说,市长也许会被贬或调任。 大同的民众听到消息,自发聚集在市中心广场,发起万人签名声援耿彦波的行动。 参加签名的,从白领到出租车司机、下岗职工,各色人等都有。这是大同市民第一次组织对耿彦波的集体签名请愿。那个时候,大多数大同人已经开始接受耿彦波,并选择支持他们的

15、市长。其后,耿彦波“多番陈情”获得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理解,涉险过关,签名活动才告一段落。 对于大同市民来说,争议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大同退休工程师范培德说:“耿市长不但让城市变漂亮了,还唤醒了大同人的文化自觉和自豪感。”一位民警也表示附和,以前根本不敢主动邀请外地朋友去大同旅游,怕丢面子,“现在可以大胆邀请朋友,因为有东西可以炫耀一下了”。 2013年春节,复古的城墙第一次举办了灯展,在零下十几度的夜晚,仍有不少市民登上城墙,东城墙上,南城墙下,观灯,拍照。冷风中,有人夸赞起耿彦波的政绩:“以前过年哪有什么地方可逛啊。” 铁腕筹款 耿彦波给大同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带来阵痛。他因此在一部分人中受到

16、狂热追捧,同时不见容于另一部分人。 大多数大同官员都会惊讶于他的不近人情,他们从未见过一个官员如此敢于突破官场的种种规则。耿彦波曾表示,大同城建预计耗资500亿元。为了造城,耿将大同所有可用的财力都集于自己手中,他宣布每年财政拨给各单位的经费平均缩减20%,而且5年不给公务员涨工资。接到上面涨薪的通知,他扔到一边,“谁也不要跟我提涨工资的事情”。他还将各单位的“小金库”收缴,直接触动各部门的利益。以公安局收缴的罚款为例,以前会返还一部分,现在全部上交,一分钱不留。 他将集中的财力全部投入城建,并亲自上阵砍价。大同要购买400辆公交车,厂商开出最优惠的价格也在四五十万元一辆。耿彦波对经理说,大同

17、需要你们支持一下,能不能35万一辆,厂商没见过亲自砍价的市长,最后竟然成交。央视某栏目做一集宣传片要价80万,他亲自找关系砍到了60万。“想在耿市长那里挣点钱太难了。”一位大企业负责人说。 更大的争议体现在拆迁上。大同改造涉及数量庞大的房屋拆迁,5年间已经动迁4万余户。拆迁改善了平房住户的居住条件,但由于采用拆一平方米还一平方米的安置方案,并且不给装修补偿,一些困难家庭也因拆迁更致贫困。采访中亦有房屋条件较好或刚装修的家庭对耿彦波大拆大建的做法不满,斥其“急功近利,好大喜功”。 白幼莲一家于2010年被拆迁,拆迁的前一夜,政府提供了一套过渡房让她搬家。搬家到一半时,工人说太晚了,明早再搬。等第

18、二天早上白幼莲回去时,发现后墙出现一个大洞,家里被偷窃一空,当场晕厥。老伴将她送到别的地方安顿下来,再回去看时,房子已经被夷为平地。两年多来,她一直为此申诉,要求政府多给些补偿,并三次找到耿彦波。政府分两次给了她两万元补偿,但仍不足以弥补损失。面对人物记者,刚过70岁,已一头白发的白幼莲说出了一个连女儿都不知道的秘密,在失窃的物品中有她收藏的两张“”时期“祖国江山一片红”的邮票,“一大一小两张,大的前几年就值十几万,现在不知道又涨了多少。” 由于一直没有钱置换房子,白家两年多来一直住在政府免费提供的一套毛坯房里,地面铺着硬纸板,厕所也没有安装门。还有一部分市民租住在城中村,政府每个月给几百块租

19、房补贴,居住条件艰苦。 耿彦波对拆迁的要求极严,要求凡是列入规划拆迁范围的,必须拆迁,称这是原则性。在坚持原则性的前提下,不搞“一刀切”,但要“切一刀”。耿因此获得了“耿拆拆”、“耿指倒”的绰号。 由于拆迁得罪人,曾有传言,开发商要联合起来出钱买耿彦波一条腿。他说:“我没害过人,有什么好怕的?”倒是对拆迁户,他必须拿出恩威并施的办法。早期的西大街拆迁是典型案例。在多次沟通无效后,政府实行了强拆,当时动用武警封锁现场,拆迁人员破门而入,把人抬出来,一辆车一个人,拉了就走。耿彦波则在旁边的云冈建国酒店楼上看着拆迁的全过程。“但是他也妥协,车子绕一圈之后都开到了酒店,市长亲自向拆迁户解释,请求配合。

20、拆迁户仍然不答应,耿彦波就一个个问有什么困难,然后给予一定的补偿。”一位亲历者说,“他是要通过这件事情告诉大家,拆迁是动真格的。” 官员和政府部门的房子他也照拆不误,规划局和国土局的违章建筑一律拆除,还有一次拆迁项目涉及某位副市长,遭遇抵制,后来同样夷为平地。 耿彦波将“拆迁风险”列为大同城建三大风险之首(另外两大风险是资金风险和建筑风险),强调以“公平公正”、“惠民政策最大化”减少拆迁中遇到的阻力。他曾引用一首农谚勉励自己要任劳任怨:“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行人望晴农望雨,采桑娘子望阴天。” 耿彦波拿季节变化激励自己坚持就有希望:“我觉得城市建设是春天挨骂,夏天就好一点,秋天就有收

21、获。但是你能不能熬过春天和夏天呢?你不能光等着秋天收获,有因有果啊。” 还有最后一个敌人:任期 “我觉得,我一生的价值在于事功。”这样的表述让人很容易想起耿彦波曾经熟读也一心效仿的古代政治家,从孔子到王阳明、曾国藩,“他们做到了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这位中文系出身的市长自称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年轻时能够背诵整本论语,“目前,文化方面的书籍我还在大量地看”。 他内心中有着强烈的士大夫情结,并对仕途有着清醒的自知。4年来,在与人物记者的多次长谈中,他几次谈到,作为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能官至市长、厅局级,已经没有什么好不满意的了。 55岁的耿彦波离退休年龄也只有一届任期的时间,仕

22、途上已很难有什么追求,他更渴望造福一方,倾尽全力将大同打造成一个城建经典。 耿彦波私下是个斯文内敛的人,平时说话声音都小,有时候身边的官员得凑到他身边去听。但一到工作场合他常常一下子火爆起来。他说,搞城建搞得自己性格都变了,“就跟带兵打仗一样,说骂就得骂,由不得你。我为什么爱看亮剑,他那种精神,逃走了就枪毙了你,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全军覆没,那是生与死的关系,没有那么多选择,哪有那么多思想工作可以做。城建也一样,工程你不弄好,不打不骂就不过关”。 “我从来不做甩手长官,那是聪明人玩的游戏。”不干事的干部,不管级别多高,他撇在一边。有人提醒他注意平衡,他说,注意平衡就干不了事。他为官员们定下几条规矩

23、:事不过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激进的行事风格自然会激起地方官民两界的反弹,早先在榆次任职时,他便收到过威胁信、子弹和花圈,但最终多数老百姓说他是好官。 利益受到触犯的官员群体自然不会接纳他,早期耿彦波经常对底下干部训话“谁干得不好就撤职”,官场私下对他的指摘并不少见。“加上市长并没有用人权,干得不好也免不了人家,他很无奈,说白了他手里没几个人,能替他独当一面的屈指可数。所以他不得不这么累。”一位当地政界人士说。 但5年来,耿又确实带动了一批真正想干事的干部跟他玩命干。一些当地官员在人物记者面前并不讳言对耿彦波的崇拜。“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耿身边的一位官员说耿彦波不好迎来送往,更厌恶官场

24、的潜规则,不会用利益来收买人心,更不允许手下的官员用那些潜规则来讨好他。 “跟着他不是当官而是受罪受苦,但是心甘情愿。”“耿身边一位大同官员说,“他是为工作骂你,不是为没给他送礼、没给吃骂你。” “从骂声中我总结了人生的很多东西。你不要想着一干好事大家都说你好,一说不好不敢干了。很多干部过不了这个关我替你们干好事,你凭什么骂我,想不通,就不干了。”耿彦波说自己宁愿受一时骂争千秋名:“作为一个官员,你不干事,你走了以后呢?老百姓骂你懒官、庸官,甚至贪官,那就得挨千秋骂。逃得了一时骂,逃不了千秋骂。” 能否留下“事功”,才是他真正在乎的。此前,他担任榆次市委书记和太原市副市长时,其构建的城市规划都

25、在未完成时便被调离,不少工程烂尾。5年前,他在调任大同前向省委请命:“希望能让我在大同起码干满一届。” 一届5年,对于城市改造来说,太短。耿彦波在与时间赛跑,他的紧迫感尽人皆知。他说:“只要我身体行,只要身体的底线允许,我就向极限冲刺。”“我没有时间等待,所以拆迁不可以等待。” 外界最为关心的正是,耿彦波调离后,继任者是否会继续完成他的古城改造计划。2009年,他对人物记者说:“后任一般都不愿意在前任的阴影下生活”,因此“这几年冲过去也就过去了,冲不过去我就是历史的罪人”。 市民感恩戴德 2月7日之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耿彦波要调离大同。不久前,他的妻子刚从太原挂职大同国税局。2月3日,大同日报

26、刊登了一则干部考察公示,称确定耿彦波为市委书记人选考察对象。一位调令下发后曾和耿彦波长谈的朋友告诉人物记者,耿彦波本人也是在2月6日才知悉省委决定,第二日便被要求到位。 翌日中午,大同官员在耿彦波经常开会的云冈建国酒店前举行了简单的送别,耿彦波没有说什么,但流下了眼泪。泪别的照片随后被传到了百度“爱我大同吧”和“大同吧”里。 “大同成就耿彦波,彦波造就新大同。”这是春节期间大同市民集会时请愿者喊出的一句口号。这个城市寄托了耿彦波的城建梦想。但他没有时间来完成了。 外界质疑大同这几年经济没有发展,大同市民范培德回应说:“家有梧桐树,不愁凤凰来。现在梧桐树已经有了,凤凰也正在来,但耿市长却突然走了

27、。”这一两年,已有两个双千亿的项目在大同落地,效益留在了未来。另一项积极的变化是,5年间,大同环境的全国排名上升了81位。还在2009年的时候,大同坊间就流传一种担忧,“一是担忧耿市长累垮了,二是担忧耿市长被突然调走了”。 大同改造未竟,非耿所愿,亦非大同人所愿。耿彦波力挽城市颓势的努力,以及其白加黑、5+2的工作方式,让人们从排斥他到亲近他。“5年前,我的大同朋友说起他总是代之以不屑的耿拆拆,5年后,在朋友口中,耿拆拆已变成了老耿。”一位山西人撰文纪念耿彦波时写道。 除了感情上难以接受耿离开外,还有现实因素的考量:大同改造计划规模宏大,牵涉甚广,居民安置、工程款支付、资金后续等大量问题亟待解

28、决。人们担心城建前功尽弃,债务无法偿还。 “耿彦波离任时欠债百亿”的新闻被广泛传播。2013年元旦时,大同政界一位接近耿彦波的人士向人物记者透露,大同贷款约110亿,还债并无压力。耿彦波此前已在豫东新区储备了3万亩地,道路和绿化都已做好,一亩地拍卖至少为200万,3万亩就是600亿,“这是经过国务院批准的”。 面对连日不散的民众聚集,大同新任代市长承诺“新官理旧账”,保证已经开工的工程继续推行,但大同人并未彻底放心。“已经开工的有了保障,但是那些规划中还没有开工的复建项目还干不干?”一位市民说。 参与集体请愿的大同人也知道耿彦波去太原属于重用,但是他们仍然不解:“为什么不就地重用,把他提拔成大同市委书记,让他把工程干完?”一位市民说:“这个年过得糟心。” 还住在毛坯房的白幼莲则顾不上政治,她生怕耿彦波一走拆迁户安置政策有变,紧急向亲戚朋友借了13万,又贷了5万高利贷,选了两套安置房。 在官方的劝说和告诫下,市民们的请愿渐渐偃旗息鼓,还在坚持的市民很可能只能起到反作用。耿彦波曾告诉人物记者一段经历,他有一次回到榆次,“老百姓打横幅欢迎我,以后没敢再回去,怕继任者工作不好做”。 2月3日,为了让耿彦波有一双看上去干净的新鞋,惠民西城小区的居民,每人出一块钱,给耿彦波买了一双皮鞋和一双鞋垫。坊间将市长的调离归结到这件事上,“送鞋是让人走,不吉利”。第 16 页 共 1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