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的功能发挥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107375527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1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校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的功能发挥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校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的功能发挥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校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的功能发挥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高校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的功能发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的功能发挥(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节 高校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的功能发挥当今社会是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成为了新的主要的传播媒体。而我国高校信息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各大高校都已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校园网,并且校园网的形式多样,功能齐全,日臻完善。校园网已经成为高校师生教学、管理、交流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本节深入分析了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的发挥,并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说明。以凝聚力基本概念的分析为切入点,进而分别介绍高校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的背景,校园网的影响,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的功能发挥并提出建设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的途径。一. 高校校园网凝聚力建设背景从1986年第一封国际邮件到今天我国已成为第

2、一互联网大国,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并且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网络占据人们日常生活的很大一部分,随着移动端的普及,人们更加依赖于网络,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端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用户数为2.47亿,我国手机网络游戏用户数为2.15亿,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3.02亿。我国网络应用广泛,并且整体往移动端转移。而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与聚集地,自1994年起开始投资建设中国高校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即校园网,到现今各大高校都已建立起自己的校园网

3、。大学校园网络的日益普及,对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校园网络凝聚力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校园网络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正以神奇的力量加速改变着师生尤其是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全球化,网络化趋势不可阻挡,而校园网是现今教育的新阵地,我们应该利用发挥校园网的优势,建设校园网凝聚力,建设发展校园。二. 高校校园网影响2.1高校校园网络的积极影响1.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阵地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网络化必然会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各种积极的或消极的、现今的或落后的、健康的或颓废的信息均可在网上传输,并已超越了地区和国家的界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多

4、样化。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时空界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受时空限制,学生必须集中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进行同一主题的教育,而网络则是全天候开放的,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向老师咨询、探讨自己所关心的话题、与同学或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也可以即时在网上迅速查找到相关的信息。在这种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更贴近大学生的思想脉搏,使原来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使原来教育内容滞后于学生思想的不同步现象变得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前瞻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空间有多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也就有多大。网络能为高校提供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思想政治工作重在有

5、针对性和时效性,其关键在于正确信息的快速收集、传递和使用。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就是用丰富、正确、生动的信息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过程。尤其在信息网络时代,信息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在学生的思想变化随着社会变化节奏加快的情况下,快速掌握各种信息,发现学生变化的端倪,未雨绸缪,将学生的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这是互联网赋予德育工作的巨大效能。人类社会的网络化必然会更新大学生的观念和思想。网络技术作为当代最具有革命性的科学技术之一,必然会推动大学生思想的大解放,活跃思想,开阔眼界,促进观念更新。那些落后、封闭、保守、愚昧的观念首先被他们抛弃,创新、

6、竞争的观念则被他们普遍认同。这在客观上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所在。2校园网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信息化社会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全新的环境,开辟一条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行开放性教育的新课题。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灌输信息”转变为”引导选择”。上网已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面对的学习生活方式。大学已成为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发展势头最大的地方。信息全球化的过程客观上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具有开放的意识、开放的教育手段和开放的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即同新的知识工具、新的交流工作

7、和新的生产力相结合,更具有生机和活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和手段更加多样化。一是网络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与学校、教师的交流渠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难题之一,就是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教师的意见不能及时让所有的学生了解。网络的出现使得这种交流成为可能,借助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采取交互的方式,更易于为人接受。再加上网络的隐藏性,学生可以不受外界控制,自由发表见解,真正实现畅所欲言。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了解大学生最真实的想法,对于大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在网络上组织讨论会收到一般的班会和面对面谈心不可取代的良好效果。二是网络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影响力。网络

8、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增添了教育的感染力,优于传统的“言传笔授”的教育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迸网络,可以做到大容量、大口径的信息输出,传播速度快,操作便捷,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传播效果及覆盖面,能够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3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空前突出,自主意识高度发挥网络交互机制激活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自我价值得到体现。传统教育方式要求大学生在规定的、标准的、统一的、集中的学习条件下,被动、消极地获取教育信息,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校园网可以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索取所需,在主动、积极、放松的状态下自由获取信息,主体性得到

9、大大增强,能动性得以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1) 校园网以全新的信息传播手段提高主体的能力网络拓宽了大学生获取教育信息的来源,拓展了获取教育信息的时间和空间一方面,网络信息传播使主体获得知识更加快捷高效。由于网上信息的源流和传播途径四通八达,人们自主选择接受信息的可能大大增强。人们在短时间内不仅拥有的信息量快速增加,而且更新的频率也会加快,这样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学习创新意识。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导向意识、成才意识日益明显,价值取向趋于实际,过去的应试教育的封闭模式和精英教育理念已远不能让大学生满意,而网络的无限虚拟空间必然给大学生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2) 网络文化以提高思维创造性促进主体性发

10、展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思维更趋开放和灵活。网络信息双向传递,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就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没有谁是以权威的面貌出现的。因此,学生在浏览网上的各站点时,可以自由地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受他人的左右,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品质同时,网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观点,他们可以搏采众家之长,使他们的思维更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在网上,大学生不仅学到、了解到各种知识和观点,而且由于网上各种文化和思想的激烈碰撞以及不同思维方式的存在,他们可以学会如何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拓展原有思维的单一性和狭隘性。网络使大学生有可能直接接触到

11、世界上先进的思想理论、信息技术,冲破传统的思维束缚,甚至现实世界的束缚,自由地在想象的,虚拟的世界里翱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超前思想和创新思维。2.2校园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1对青年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冲击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社会急剧转型的特殊时期和网络文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激烈地碰撞和冲突,其人生态度、义利观念、婚恋观念、择业态度、政治观念、道德准则、消费观念、人际关系等都产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呈现出多样性、实用性、功利性等新的特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网络的冲击下更趋于多样化,社会的价值观念也难以保持统一,以至于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社会现实

12、又会使政府、学校甚至社会传统一直灌输的道德观念仅仅成为人们众多道德选择中的一种,而社会道德的主要规范一直所起的支配性作用则可能消失,由此而来造成的道德评价失范,最终会导致青年大学生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网络新闻所容纳的信息数量极其庞大,信息的产出已无法由法律加以有效的控制。而且法律的控制还处于自身提倡言论自由却又控制言论自由的两难境地之中,这样,就更增加了无意自律的消息生产者向社会大众倾泻反伦理的内容。大学生群体在信息消费中无法在完全自主的情形下认知事物和判断是非,久而久之多元价值标准在无意中形成。2对学习环境和学习手段的挑战对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发生空

13、前的转变,火柴盒式的教室教育正在被四周没有墙壁的可移动的开放空间教育所逐渐替代,根据教学需要,师生可以进行多种开放的有利于教学双方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开放空间教学组合,从而打破那种僵化的限制教师与学生活动自由的传统教学格局。随着校园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根据学习需要和自己确定学习的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设备的、无年级课堂、无年级学校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将会不断产生;远离学校、教室的辩论会、讨论会都将会成为现实;考试不再用纸笔,全部实现上机操作,也都将会成为可能。总之,网络化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个性化教学为模式的新

14、的教学格局正在形成。3网络文化对校园主流文化的挑战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又产生虚假;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信息文明,又产生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你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范。因此,校园主流文化正面临着网络文化的严重威胁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基础设施上的绝对优势,在有限的时空投放密集的信息容量,以各种不健康的文化思潮,信息,诸如暴力,迷信,色情等进行和平演变。面对密集的信息,大学生好奇心强烈,如果不及时提高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素质,就将会成为信息的奴隶。无所适从,精神

15、萎靡颓废,严重影响青年学生健康成才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4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意识和角色的意识的影响由于网络文化这种多姿多彩、独具魅力的特点,人们在网络上获得了更多的为人处世的满足感和比现实世界更多的快乐,这往往会对好奇心极强的大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甚至会导致他们迷恋网络。网络沉溺易造成大学生自控力的下降。网络摆脱了传统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在网上能“为所欲为”,这对缺乏一定是非鉴别力和约束力、好奇心较强又容易冲动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诱惑,由此产生一些道德失范、危害正常的网络秩序的现象。由于网络缺乏有效的监督,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网上相对减弱,这种影响一旦反馈到大学生身上,容易使大学生不

16、自觉地放松对自我的约束,导致道德责任感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同时由于整天沉溺网络,在网上玩游戏、聊天交友等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交往,导致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容易引发“网络沉溺综合症”等一些心理上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网络上瘾和网络孤独。前者是指网民极度迷恋互联网,甚至以网络的虚拟世界代替现实社会,拒绝接受现实社会赋予自身的责任;后者是指网民沉溺于网络虚拟交往,忽视甚至拒绝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对现实人际交往持冷漠态度,造成性格孤僻。5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锐减和人际关系的冷漠倾向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

17、机会减少,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网络实际上成为人与人交往的障碍。网络技术的发展将地球浓缩进一张无形的网络之中,它弥补了其他联系方式的不足,具有广泛性、间接性和安全性等独特的优势。但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人们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到自身价值实现的极大化和他人对自己的终级关怀。而现实世界中的大学校园生活充满着矛盾,当大学生在网上获得的快乐比现实多时,自然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网络交往之中。而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只会更加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找慰藉。这很可能导致一种后果,即少数大学生只愿意在网络中寻找虚拟但完美的人生,而消极地对待甚至逃避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由于网络时空限制

18、的骤然缩小,失去了时间和地域的参照,人们在虚拟世界中感觉发生错位,在现实与虚拟、真与假之间很容易产生混淆。但是青年的理想化追求会使其只热衷于和网络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情感,而忽略了近在咫尺的现实中的亲情和友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由于隔了一道屏障而变得不可琢磨。现实生活中人们尚且戴着“面具”,网络更为掩饰自己提供了最有效的“面具”,信任危机由此产生三高校校园网凝聚力功能发挥凝聚力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和群体成员相互接纳程度或亲和力。高校凝聚力主要指高校对教师的凝聚力,因而可以将高校凝聚力定义为高校对教师的吸引力、教师对高校的向心力和教师之间相互接纳程度或亲和力。其内涵包括三方面

19、内容,即高校凝聚力既是学校对教师的吸引力,也是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还是教师之间的相互接纳程度或亲和力,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首先,高校凝聚力是学校对教师个体的吸引力。它具体表现为教师被学校所吸引,不愿意离开学校。从内部因素考虑,这种吸引力主要取决于高校的共同目标和工作吸引力、组织结构、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管理者和群体人际关系。吸引力是提高高校凝聚力的基础。 其次,高校凝聚力是教师个体对学校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表现为高校中每一个体成员发自内心的无形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它一定程度上建立在吸引力的基础之上,使教师个体对学校拥有热爱之情,对岗位抱有敬业之意,对工作奋发有为,对学校生存与发展高度关注。向

20、心力是高校凝聚力的重要方面。 再次,高校凝聚力是教师个体之间的相互接纳程度,其实质是一种亲和力。这种亲和力主要建立在教师之间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上,表现为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理解支持、相互信任的关系,老师与学生之间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老师与老师之间取长补短、和睦相处的关系,这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一种有利于学校发展的人际关系。亲和力也是高校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使高校教师合作、友好地完成学校的工作任务。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建设校园提升凝聚力。网络的开放性使校园向社会进一步靠拢。高校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校园网络的发展拉近了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都希望看到的结果,进一步了

21、解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将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自身价值观的形成。3.1导向性功能网络作为一种开放、自由的互动媒介,是伴随着网络技术日益提高和网络文化的深入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事物,是一种新的认识工具与教育手段。校园网建设加强凝聚力对于加强教育者与广大受众的互动教育具有引导作用。通过校园网潜移默化的暗示、因势适时的导向和循规蹈矩的规范作用,在校园网环境中传播适宜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引导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在网络环境里,用户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多方面的信息,也可以自觉地按照个人的理想信念去加深自己的道德认识,放纵或约束自己的道德

22、行为,认同或净化自己的道德情感。网络中的价值观、道德观是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于用户的脑海的。通过校园网凝聚力建设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网络技术具有交互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因而网络文化也就具有交互渗透的特征。表现在:一是交互渗透技术使网络文化的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可以即时实现。交互渗透技术可以使网络文化的内容大量扩充。用户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要求,主动选择获取信息,反馈信息。同时,网络的隐匿性、平等性使用户可以放纵情感、平等讨论,各种信息资源大量增加,从而扩充丰富了网络文化的内容。二是交互渗透技术使网络文化受众的趋同性得到显现。网络的开放性带来受众之间的趋异性。但在交互渗透技术的作用下,

23、受众的趋异性又变成了趋同性。受众一旦认同对方,趋异性就会逐渐减弱,趋同性就会得到强化。三是交互渗透技术使网络文化的影响力大大增强。网络文化可以借助网络空间的开放体系,使其资源迅速扩容。同时,凭借网络技术的平台,用比特速度,实现时空的穿越,传播到世界各地。3.2传播功能校园网凝聚力的传播功能不仅表现在为现代人提供了极为有效的时间和积极发展的空间,而且突出表现在使人们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变革。首先,网络导致了人们劳动方式的变革。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网络文化的导向功能:一是具有指向性。体现在:内容指向是明确具体的,它反映在广大受众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奋

24、斗目标、行为规范等领域。价值指向是明确的,它反映在理想价值指向、思想价值指向、政治价值指向、利益价值指向都有着相对确定的标准,从而使受众认同、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具有目的性。托夫勒曾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网络文化渗透的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冲击着另一种文化价值观。它告诉受众价值观的目标和标准,并要求受众按照这些内容和标准去实践,从而使自我在实践中接受这些价值观。三是具有稳定性。稳定性是导向功能指向性与目的性合乎逻辑的发展。一旦出现政治、经济、文化的理想、格局、思潮,便会成为人们理想的追求,一旦形成比较完善的价值形态,便会成为人们固守、推广或完善的理念。3.3教育性功

25、能传统的思想教育是一种内塑型模式,强调的是直接的“灌输”,即教育目的的明确性和教育方式的直接性,明确而直接地将教育目的的相关信息传播给受教育者,现今越来越受到学生抵制。而在网络时代,随着校园网凝聚力的建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接触到老师、同学在不同的空间,时间,可以尽可能的利用碎片时间,可以尽可能的发挥和发展学生的兴趣,那时学生所接触的将不仅仅是课堂上所学。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教育具有广泛性与平等性、科学性与人文性、个性化与创新性、终身性与全息性、国际性与民族性等多方面的特征。校园网凝聚力建设为受众提供了更大范围的群体环境,有助于受众广泛的参与社会文化。校园网全方位、自由、开放、多层次的信息传播为

26、受众提供了。四.高校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的途径1.提高认识,把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纳入校园建设的范畴之中要提高网络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的认识,要加强对校园网凝聚力的研究,把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纳入校园建设的范畴并体现在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校园网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已经成为学校校园的重要组成部份,它的地位和作用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愈加凸显。要把校园网凝聚力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大力构建具有社会主义鲜明特色的网络系统和网络文化,使之成为校园建设和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2.构建新型的校园网凝聚力建设阵地,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校园网是校园网凝聚力的载体,它不仅有益于加强与社会的交流与沟通,而且还作为校

27、园里一个主要媒体和重要的信息源,发挥着宣传、教育、引导和活跃文化生活的作用。一是要把学校校园网建成有吸引力的、有说服力的、有大面积覆盖率的主流网站。要形成校园网络体系,构建独特的数字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这个校园网络体系可以包括内网、外网两个部分,学校网、部门网、学生社区和学生个人网页等多个层次。内网应用于校内的管理和服务,外网则面向社会开放,向社会展示学校发展最新情况。要通过相关链接,把多个层次的网站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特的数字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要积极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富于时代特色且贴近师生生活的网上文化。二是必须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以正确、积极

28、、健康的交互信息,建设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防止和抵制各种消极舆论、落后文化、腐朽思想乃至自由化思潮对师生的影响和渗透。所以,我们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开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精心设计具有时代特点的,有较强感染力、影响力,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使之成为具有德育性、知识性、交互性、仿真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多媒体软件。有选择地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和影响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正确的导向,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在学校局域网上开辟红色网站、网页,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在网上积极宣传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优秀传统美德教育,瓦解某些政治

29、势力利用网络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企图。同时,我们还要建立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讨论专栏,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对一些问题开展讨论和辩论,及时化解矛盾,有效地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3净化校园网络信息环境,提高学生筛选和辨别各种文化的能力网上有害信息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境外媒体的恶意渲染和网络“匿名化”特点带来的网上个体自我责任意识的淡漠,其泛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教育措施不到位所致。首先,要按照校园文化的总体要求对网络文化的各种信息进行选择、过滤,控制和调整信息的传递和发布,制定相应的网络管理规定,加强网上监控,及时处理有害信息,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渗透活动而发布的有害信息;特别是在网络时代

30、学校的制度一定要与时俱进,对校园网站的监管、信息化教室的管理、宿舍上网的管理、学生外出上网的管理等等,都要在新的形势下做出新的导向和解决办法。无论是何种管理常规,都必须做到审时度势,注意其科学性、教育性、稳定性和灵活性,在建立完善制度的同时,要切实执行管理常规,务必使学校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最后,要加强网络道德和责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技术,提升上网者的自我约束意识,增强其辨别、吸收和转化信息的能力。4通过网络强化校园精神,激发校园文化的凝聚力校园文化的核心之一是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一种为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信仰,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向心力。校园精神一旦形成,就能够强化师生员

31、工的校园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把师生员工紧密联结在一起,凝成一股难以替代的巨大力量。高校网络的建设尤其是校园网的建设上应处处体现、时时强化这种精神,形成校园主体共同特有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增强高校校园凝聚力。例如我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北大精神和清华风格等,这是北大和清华多年优良办学传统的历史积淀,也是特有的精神财富,这应在他们的校园网上有充分表现,如网页的设计风格、信息的发布、大家大师、杰出校友、科研成果的宣传等应高扬校园精神的主旋律,让与之有关的人为之骄傲。同时,校园精神还具有对外界消极文化因素的排斥作用。另外,这种精神往往具有物化象征,往往与学校创始人、文化名人乃至学

32、校文化背景联系在一起。如厦门大学的文化象征是。毁家办学”的陈嘉庚,浙江大学的文化象征是追求科技报国的竺可桢,南京师大的文化象征是以筚路蓝缕精神创建该校前身金陵女大的吴贻芳。他们的伟大精神与人格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子,也构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园精神。高校在抓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始终把校园精神的强化作为营造校园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5建设一交强有力的网络教育队伍加强校园网凝聚力建设,迫切需要培养一支政治意识强、熟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熟悉网络技术、有一定外语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此,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培训制度,举办网络知识讲座,为他们提供学习、考察、交流的机会,拓宽视野,提高

33、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增强网络阵地意识和网上教育的能力,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网络化的教育手段,获取和发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或清除,在信息大潮中起到“引导者”和“把关人”的角色,引导学生利用正确有益的信息:另一方面,能够在思想政治工作网站上进行动态教育,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交流,解答学生难题,给他们以好的建议,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时性和服务性作用,如我校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实行的博客辅导员制度,通过建立个人搏客,以方便与学生沟通和传递信息,在博客罩建立起一个工作的平台。在辅导员的搏客里,除了辅导员个人写下每天的工作日记和生活感想外,他们还把学生的课程成绩、奖学金、贫困补助等相关信息也在博客驻公布。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可以随时到个人博客留言,咨询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问题,以便辅导员的工作更加科学化,使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更近了。 9 / 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