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5篇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07304327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5篇(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5篇在校生活心得体会社会理论心得体会1500字求职心得体会观后感才能提升培训心得体会进取担留神得体会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1)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老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

2、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老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假如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那么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

3、弃去偏执。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老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此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老师承当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如今,一头挑着国家的将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到达此目的,老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老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4、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如今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老师的首选。“师者,擅长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那么非师也矣。”老师要擅长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承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

5、自己就要满斛水。(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子曰:“弟子,入那么孝,出那么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亲爱兄长,做事慎重而老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理论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慎重,要讲信誉。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仁慈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

6、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典范,教育学生尊老,爱老,保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2)近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国学经典,经过学习渐渐的理解了书中的意思。国学经典不仅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礼貌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资料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国学经典中不仅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

7、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向闪耀着异常的光辉。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那么兼济天下,穷那么独善其身”的光辉,它为不一样时期、不一样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先总以为孔子是离自我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欢乐的生活。作为老师,假设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

8、怨言,肯定会是一名欢乐而幸福的老师。真正好的老师应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应对不一样的学生,我们老师就需要坚持一个安康的心态。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知识”。关爱别人,就是仁,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理解因材施教开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进取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必须会在自我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国学经典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让我们一齐在圣贤的光辉下学习成长。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9、(3)“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完美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辉,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久不朽的经典作为头。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究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泉我们必须经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化它的灵魂,因为那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梦想。”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响必须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我觉得千字文就是这样的一本书。据史书记载,这篇构思精巧、富有韵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时一位叫周兴嗣的人于一夜间编成的。公

10、元六世纪初,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因此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一千个各不一样的字,让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用四言韵文的形式将其编撰成文,字句间要求有亲密联络,且要富于文采和韵味,以供儿童学习识字,并从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周兴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将千字文编成,可是,第二天,他竟已是两鬓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传到今日,作为一部启蒙读物,它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终更是

11、难能可贵。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当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成功的此岸。“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要坚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志,甚至玩物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那么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书中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说,经典故事:如夜明珠,盘古开天,让我大开眼界。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多读、多背中享受这部经典美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吧!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渐渐明白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先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

12、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并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怠”。确实,只学习而不考虑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考虑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考虑和总结。仅有在努力的根底上,学会考虑,自我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假如仅仅考虑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我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我,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我的工作,从反思中进步自我。并且时刻提醒着自我,仅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

13、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我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仅了我学会工作,还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可以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必须不会遗憾。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安康成长,让我们以自我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4)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长袭宿收,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

14、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国的国学就具备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质。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智慧的精华,构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国学”一词,最早出自章太炎先生国故论衡及国学概论的演讲,它以先秦经典和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内容,形成了恢宏的“经”、“史”、“子”、“集”四大局部,其内涵远流

15、长,博大精深。国学智慧涵盖了“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偈语、禅机、二十四史、唐诗、宋词和四大古典名著,它是万亿卷帙的古代文献,表达了中国人对于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国学体系以“儒”、“释”、“道”三家学问为主干,又分为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和礼仪等支脉,为青少年汲取知识,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对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影响颇深。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的复兴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理解和熟悉国学,让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时常充盈在心田,通过学习国学知识,进步自己的理解力,形成积极

16、向上世界观。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理解和熟悉国学,根据国学所倡导的精神指引,“正心”、“修身”、“齐家”,成为一个品质高尚、行为规矩的人,对国家和社会都能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推广国学关系到民族素质的进步,关系到中国青少年的安康成长。国学的精华是“天人合一”,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这又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局部。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5)近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国学经典,通过学习渐渐的理解了书中的意思。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国学经典

17、中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辉。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那么兼济天下,穷那么独善其身”的光辉,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论语的真谛

18、,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老师,假设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老师。真正好的老师应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安康的心态。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知识”。关爱别人,就是仁,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理解因材施教开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国学经典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在圣贤的光辉下学习成长。第 12 页 共 1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