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初中德育取向及路径选择

上传人:教*** 文档编号:107046511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4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互联网+初中德育取向及路径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互联网+初中德育取向及路径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互联网+初中德育取向及路径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互联网+初中德育取向及路径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初中德育取向及路径选择(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Word参考资料,下载后可编辑互联网初中德育取向及路径选择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上,以篇名“德育渗透”与“网络德育”进行模糊检索,在年间,可分别获得期刊文章篇与篇,可见,不管是德育渗透还是网络德育,都是国内许多专家学者或德育工作者研究的高频词汇。但假如选择文献分类目录为“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检索条件为“主题”类别,以“网络德育”词频并含“渗透”词频再进行精确检索,在年间,仅获得期刊文章篇,其中,以高校为研究背景的有篇,以学科渗透为研究背景的有篇。可见,如将“德育渗透”与“网络德育”进行合并研究,既有时代意义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空间。德育,作为人格教育、人性提升和精

2、神建构的一种人类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其主要表现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两方面,而隐性教育形式则主要表现为德育的渗透。从与德育载体论关系动身来界定德育渗透理论,即指教育者的意图通过载体对被教育者的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它通过借助载体、建构气氛去感染、陶冶教育对象。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德育渗透载体包含环境、学科、教师、管理、新闻媒介六大方面,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介载体具有传递迅速、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的特点,更为人们接受且行之有效。从与德育灌输论关系动身来界定德育渗透理论,即指德育工作不能流于形式与空泛说教,而应借助科学方法将德育有关内容与具体知识糅合在一起,创设一定的情景

3、环境,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与优良品质。此外,还有学者从教育模式,以及从学科教学等方面动身来界定德育渗透理论等,可谓百家争鸣。但总体而言,德育渗透理论应包含三个内容,这根本已经形成共识:一是一种方法、途径或原则,核心就是“不知不觉”;二是有载体;三是丰富了传统德育,拓展了德育时空。在现实教育中,初中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初期与性格叛逆期,不善交往与表达,对外界敏感,尤其是对互联网信息与自媒体极富好奇心,学习能力强,其性格特点与行为特征都说明“互联网”德育渗透研究具有宽阔的空间,也必将取得显著效果。 二、“互联网”初中德育渗透新取向 德育实践范围:从现实世界延伸至

4、虚实交错“互联网”德育,融合了“真实虚拟”,整合了“一般道德社会虚拟网络道德世界”,建立了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型德育模式。有别于传统德育,“互联网”所创设的虚拟场域更为宽广、更加复杂,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虚拟场域将继续呈现出波浪式多时空向度扩展,生活其中的初中生将有更宽广的时空维度、更便捷的知识素材、更个性的表达手段去传递讯息、表露情感、阐述观点以及碰撞思维。当然,这种虚拟场域所呈现的信息并不都是标准、正面、健康向上的,其中也充满着各类消极、迷幻、失范的有害信息,对此要学会区分、有所取舍,而这正需要德育工作者在现实世界加强引导,做好“铺轨”,时刻防范初中生认识错位,甚至人格扭曲。德育主体

5、身份:从教师传授延伸至师生共育在传统教育中,教师通过自身学习实践,积存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德育知识,相较于其它任何人或组织,只有教师堪当德育重任,是德育中的主体。而在“互联网”时代,德育主体不再以师为尊,相反,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逐渐上升,师生关系也不再受限于“师传生受”的传统模式,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与新颖性、网络德育的多元性与动态性、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等,都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新新世界,学生主体对于道德素养和道德能力养成的重要价值逐步确立,学生从德育的“接受者”正逐步走向“选择者”。当然,德育主体从原先的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并不能说明教师德育从此可以退出历史舞台,德育本身就是

6、教师与学生的共谋事业,两者缺一不可。“互联网”德育,使学生的自主性凸显,学生可借助互联网习得道德,并于现实中显现。但学生在“自育”的同时也离不开“他育”的引导,“自育”不加引导与标准则容易走偏,甚至误入迷途,教师“他育”是“指路明灯”,其引导与启发作用也不可小觑,故“互联网”德育,则更应强调师生共育。德育手段方式:从理性教育延伸至情感交互一直以来,传统社会都把理性作为推断道德的唯一尺度,在引导学生追求道德崇高理想的同时,都轻视了生活世界的道德的丰富性,轻视了学生置身社会生活之中所获得的乐趣,这样的道德教育很容易被退化成为一种机械的、单调的道德知识传授与行为训练模式,这种以牺牲心灵自由成长而到达

7、某种抽象、僵化的道德目标的道德教育,是违反了道德精神的道德教育。应该说,生活中理性与感性相互交错,既要有理性的总结、提升与“质的飞跃”,又要有感性体验、陶冶与“量的积存”。感性活动是理性认识的根底和承载物,脱离感性谈理性,只能是空中楼阁,是无源之水。因此,在初中德育过程中,不能为德育而德育,还得让学生接触到德育工作赖以生存的土壤,而这土壤,就是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网络生活就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局部。德育目标内容:从传统价值延伸至现代共融传统社会中,人们对善恶是非、道德伦理所形成的一致性评价标准在如今网络社会不再同步,两者正分别呈不同的向上抛物线进行同向运动。网络文化促使中西文化的交流在新的时空

8、展开,文化的开放态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造成了现实道德标准的多元化与道德评价的多向性,同一事物由同一群体或个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评判,所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大相径庭,这必将影响到新时代的学生,具体呈现为:一方面,学生对其遇到的一些事物的道德宽容度增大,善恶分界线模糊;另一方面,其个人主体意识开始彰显,个人价值、民主与自由诉求要求得到社会关注等。但即使如此,“互联网”时代,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多元化价值观完全割裂开来也并不可取,“互联网”更需要呼吁融合,传统价值观对现代多元价值观所带来的负面、消极影响还可以起到一定的抵抗作用,现代多元价值观又拓展了传统价值体系,两者相辅相成。 三、“互联网”初中德育

9、渗透路径选择 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_大学数理信息学院黎加厚教授认为,“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是不可防止的,让学生离开网络是不现实的,也是错误的。而信息时代的德育创新,应着力引领学生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推动自身的健康开展。”可见,怎样利用网络社会助力初中德育已变得愈发紧迫与重要。生活化而非书面化基于社会学角度。依据社会学理论,人的社会化对其个体而言也是一种内化活动,即经过日常生活,把外界事物,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实践,转变为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标准的过程,而德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我国近代闻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生活大环境对于学习者来说,本

10、身就是一种教育活动的客观存在,而这里的“教育”与德育一脉相连。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影响生活,重塑百业,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网络即生活”,网络德育不再是线下德育的补充,而应理解为网络时代的德育。传统德育单一的呆板的书面化的教育方式受了极大冲击,在现今“无网不成生活”的社会背景下,德育主体无一例外都身处其中,脱离网络生活讲德育以及死抱书面教条讲德育都是不可想象的。碎片化而非阵地化基于建构学角度。建构学,即建构主义(),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主动发觉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其重要思想就是认为知识

11、是碎片化的,零散的,是通过学习者的个体主动性而予以内化汲取并完成学习,这无疑与网络德育境况不谋而合。在网络海量的信息里,包含着无尽的德育素材,它们透过某个图片、视频、某段文字或新闻事件,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不自觉无意识的情况下,缓慢而切实地影响了其思想与情感,随着学生年龄与知识的增长,进而形成个人特有的道德品质。这与传统德育采取的课堂集中灌输,高密度头脑风暴,阵地战式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立体化而非单一化基于教育学角度。教育学主要研究怎样科学教育,其重要内容就是强调科学的教育模式。在网络社会,传统的以教育者为主体的单向传播模式已发生变化,各种各样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诉求既纷繁杂陈又生活活泼,呈现出

12、立体化多元文化结构,拓宽了德育工作的渠道,这有助于澄清价值,更新观念,为学生理解与深层次把握各种道德观念提供了很好地关心,对学生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内在驱动力,同时也对传统德育的保守性与单一化提出了挑战。对于学校德育工作者来说,不能再采取单一的教育模式,而是要与学生共同进步,利用网络资源,构筑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学习借鉴新方法新途径来创新德育形式,让互联网丰富的资源扩展学校的德育内涵,在思想政治课、各学科课堂教育、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的根底上开拓新的德育途径。私密化而非公开化基于心理学角度。在心理学上,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个体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叫

13、“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在初中生身上的表现,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撞”“对着干”。传统德育都是以正面灌输、教育者以一对多集体式的单向性教育为主,容易给正处于性格叛逆期的初中生造成反感,尤其以公开地说教式的德育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往往会因为学生的自尊与“面子”而大大降低德育效果。相反,网络环境下的德育过程则具有双向交互性与隐密性,在教育主客体之间营造出独立空间,在德育主体“反省”“反思”、同伴互动、情感陶冶的情景中完成德育目标,这有利于德育主体消除顾虑、畅叙问题疑惑,德育效果显著,从而推动学生思想品德自由、充分、和谐地健康开展。 四、“互联网”初中德育渗透保障机制 强化信息资源意

14、识。“互联网”时代,网络环境在时空上的无限扩展,给传统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同时也伴随着重要机遇。网络信息的丰富、内容的新颖、价值的多元、空间的开放、时间的灵活等特点,都给初中德育工作提供了创新平台与创造性思维。为此,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顺应网络时展,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厘清网络文化脉络,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做到先进理念、优秀内容、创新方法等为我所用,从而开创初中德育工作新局面。同时,针对初中生个体,也要不断培养其健康用网习惯,加强网络“慎独”,培植学生正确的信息资源意识,着力“疏导”,防止“围堵”,防范不良习惯的养成,学会“网海拾贝”,尽可能地减少网络负面作用和不良侵害。创新网络德育方

15、法。一要做到三方合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在思想与行为引导上始终保持一致性,形成强大合力,初中生正处于思想成长初期,对于知识、人际关系以及社会伦理道德接触面狭小,极易被误导,三方中任何一方出现教育偏差,都将对学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二要做到学科渗透。初中生活主要是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学校是初中生接受教育的最直接、最集中的地方,传统单一的德育课堂无法满足现代德育新要求,应试教育显然也不利于初中德育正面宣传,因此学校务必加强各学科德育渗透,形成学校德育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三要做到化整为零。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内容提供方式拙劣、粗放、杂乱,教学方式呆板,学生消化率低,现代德育要吃“百家饭”,要

16、精心设计,做好“包装”,做好“隐藏”,做到“形散神不散”,以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提高道德自律能力。网络德育除了以网络为辅助工具开展德育,提升德育效果外,还须加强初中生网络道德标准教育,培养网络道德意识、意志和道德情感,提高初中生网络道德自律能力。网络信息浩如烟海,网络活动隐蔽多样,网络文化层出不穷,身处其中的初中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极易迷失自我,不辨方向,难以做出有利于个体开展的正确选择。德育工作者只有精心梳理,潜心挖掘各方面文化精神,全面洞察学生价值选择的关键瓶颈,理性审视多元文化的影响,对症下药,才能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动向,清楚定位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目标,关心学生提高认知水平与辨析能力。净化虚拟网络空间。道德品德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尚处于成长期的初中生。在“互联网”德育新要求下,净化虚拟网络空间,营造良好的用网环境,对于初中德育而言至关重要。为此,首先,要采取信息技术手段,操纵初中生用网时间、设置安全锁、开发绿色软件包等;其次,采取行政手段,对于不良网站或不良内容采取处分、关停服务器等行政措施,杜绝不良思想泛滥,大力倡导创立优秀红色阵地,开展德育先锋示范活动;最后要采取法律手段,对于不法网络行为,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