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预制泵站应用技术规程报批稿浙江省预制泵站应用技术规程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06937405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28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一体化预制泵站应用技术规程报批稿浙江省预制泵站应用技术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一体化预制泵站应用技术规程报批稿浙江省预制泵站应用技术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一体化预制泵站应用技术规程报批稿浙江省预制泵站应用技术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资源描述:

《一体化预制泵站应用技术规程报批稿浙江省预制泵站应用技术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体化预制泵站应用技术规程报批稿浙江省预制泵站应用技术规程(4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备案号: DB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 DB33/T/-一体化预制泵站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for integrated prefabricated pumping station(报批稿)- 发布 - 实施浙 江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 发 布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 一体化预制泵站应用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 for integrated prefabricated pumping stationDB33/T /-主编单位:杭州市市政设施监管中心格兰富水泵(上海)有限公司杭州市城乡建设设计院有限公司批准部门: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施行日期: 年月前 言根据

2、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建设发2014103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参考国内外的有关标准,并结合我省一体化预制泵站应用实践,制定了本规程。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 基本规定;4. 设计;5. 施工;6. 质量检查和验收;7. 运行和维护。本规程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杭州市市政设施监管中心、格兰富水泵(上海)有限公司、杭州市城乡建设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请各有关单位结合实际,不断总结经验,并将发现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函告杭州市市政设施监管中心编写组地址:杭州市体育场路231号,邮编:310003,以供

3、修订时参考。 本规程主编单位:杭州市市政设施监管中心格兰富水泵(上海)有限公司杭州市城乡建设设计院有限公司本规程参编单位:慈溪市诚正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绍兴市上虞区排水管理有限公司永嘉瓯北城市新区管理委员会浙江新邦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杭州兴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卓润市政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富阳市苑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永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杭州仁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梁 旭 陆宗雷 王英达 王春华 唐 力 陈天麟 夏献云 王律明 方适明 杨恩建 周文鸿 胡小川 平 丽 卢立平 方艳莉 傅列平 阮俊安 王乐杰 刘金峰 蒋增良 胡金平 龚一琼 朱寅春 叶友红

4、寿铁周 陈春来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史官云 岳 魏 周鑫根 管建平 郭 丽 周松国 乔克昌 林好斌目 次1 总则42 术语和符号52.1 术语52.2 符号53 基本规定74 设计84.1 一般规定84.2 设计选型84.3 结构设计104.4 电气设计115 施工135.1 施工准备135.2 基坑开挖135.3 混凝土底板安装135.4 筒体吊装145.5 管道安装145.6 基坑回填与压实155.7 运行调试156 质量检查和验收166.1 一般规定166.2 主控项目166.3 一般项目177 运行和维护19附件A 一体化预制泵站组成及性能21附件B 一体化预制泵站检测24本规程用词说明2

5、5引用标准名录26条文说明27Content1 General Provisions42 Terms and Symbols5 2.1 Terms5 2.2 Symbols53 Basic Regulations74 Design of Pumping Station8 4.1 General Requirements8 4.2 Process Design8 4.3 Sturcture Design10 4.4 Electronical Design115 Construction135.1 Construction Preparation135.2 Excavation of Founda

6、tion Pit135.3 Install Concrete Slab135.4 Install Cylinder of Pump Station145.5 Pipe Installation145.6 Backfill and Compaction of Pump Pit155.7 Running and Debugging156 Quality Inspection and Acceptance16 6.1 General Requirements16 6.2 Inspection and Acceptance167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17 7.1 Oper

7、ation19 7.2 Maintenance21Addition AFormation and Proper of Integrated Prefabricated Pumping Station24Addition B Detection of Integrated Prefabricated Pumping Station25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26Lists of Quoted Standards 271 总则1.0.1 为规范一体化预制泵站技术在给水排水工程中的应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运行可靠、维护方便,保证质量,制定本规程。1

8、.0.2 本规程适用于浙江省新建、改建和扩建给水排水工程中一体化预制泵站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1.0.3 一体化预制泵站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一体化预制泵站prefabricated pumping station(PPS)将泵、管道、控制系统和通风系统等集成为一体,并在工厂预制生产,用于提升和输送水介质的泵站。2.1.2 顶盖 Top cap由边盖和可开启的泵站盖板组成。2.1.3 筒体 Cylinder预制泵站的筒体部分。2.1.4 底座 Lampstand与混凝土底板相连,以固定预制

9、泵的部分。2.1.5 提篮式格栅basket Screen配备导杆和提升链,自动耦合在进水管路上的格栅篮。2.1.6 粉碎式格栅 grinder由独立的切割机构成或者将切割机与旋转格栅组合成一体的格栅。2.1.7 自动耦合系统Auto coupling潜水泵设备出水接口与出水管道之间自动对接的快装系统。2.2 符号VEff 泵站有效容积Qp 泵站最大一台泵的泵送流量Zmax 水泵每小时最大启停次数 T 潜污泵运行周期Tmin 潜污泵最小运行周期TS 潜污泵待机时间TP 潜污泵运行时间Qww 泵站入流流量W 泵站总重力Wt 底板至地表回填土层自重Wd 混凝土底板自重KS 设计稳定性抗力系数F 泵

10、站总浮力Fb 泵站浮力Fd 混凝土底板的浮力Ft 底板至地表回填土层浮力3 基本规定3.0.1 一体化预制泵站主体应由筒体、水泵、提升装置、管道、阀门、格栅、液位传感器、控制系统和通风系统等部件组成。3.0.2 一体化预制泵站的外壁材料宜采用轻质、高强度,耐腐蚀和环保的材料。3.0.3 用于给水源水取水系统的泵站,与源水直接接触的部件必须满足给水安全和卫生的要求,不应污染水泵输送介质。3.0.4 一体化预制泵站的设计与施工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及周边环境条件、施工条件等因素。3.0.5 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组织有关施工技术管理人员进行现场调查,了解现场情况,做好施工准备工作。施工

11、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各项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3.0.6 泵站工程施工应严格按照设计和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141的规定。3.0.7 设备配套使用的水泵、阀门、管件的耐压等级应满足使用要求及相关标准要求,配套使用的产品应有产品合格证。3.0.8 设备配套使用的管材、管件、阀门等的选用及连接方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中的要求,设备的各种阀门及其活动部件的动作应灵活、可靠。3.0.9 工程施工和维护应采取各项环境保护措施,降低对周围环境影响。4 设计4.1 一般规定4.1.1 一体化预

12、制泵站采用的形式应根据工艺要求及泵站建设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情况等因素确定。4.1.2 一体化预制泵站宜按照近期规模配置,并应考虑远期规划。4.1.3 一体化预制泵站组成及性能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4.1.4 重力管网的一体化预制泵站宜采用液位自动控制,压力管网的一体化预制泵站宜采用压力自动控制。泵站应具备手动控制、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功能,不同控制方式之间应可以自由切换。4.1.5 一体化预制泵站的环境温度宜为-540,相对湿度宜为25%85%。4.1.6 一体化预制泵站输送的水介质应符合下列规定:1 温度宜为040。2 pH值宜为410。3 输送介质中的颗粒最大直径应小于所选配水泵的

13、通径。4.1.7 泵站安装环境存在腐蚀性物质时,应采用耐腐蚀材料或采取相应的防腐蚀措施。4.1.8 埋设在绿化带内的一体化预制泵站,应避免泥土和水流入泵站。4.1.9 湿式泵站底座内侧应采用流态优化设计,为避免污泥沉积,应安装搅拌器。4.1.10 一体化预制泵站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底板作为安装平台。4.1.11 设置于居住区、公共绿地、景观花园等区域的一体化预制泵站宜配置除臭装置。4.2 设计选型4.2.1 一体化预制泵站设计选型方案应包括:泵站结构形式和材质、设备的选择、泵站的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泵站配套仪表、电气和控制设备等。4.2.2 一体化预制泵站主要设计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 排水泵站设

14、计流量和扬程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有关规定;给水泵站设计流量和扬程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有关规定。2 泵站的进出水管标高和管径应与泵站外围管网相匹配。3 排水泵站水泵吸水管设计流速宜为0.71.5 m/s。出水管流速宜为0.82.5 m/s。给水泵站水泵进出水管流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有关规定。4.2.3 一体化预制泵站内部水泵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1 泵站宜采用统一的水泵类型。 2 泵站流量和扬程变化较大时可采用变频调速装置。3 单台水泵功率较大时,宜采用软启动或变频启动。4 雨水泵站可不设置备用泵。5 排

15、水泵站宜设置潜水离心泵。6 湿式安装的潜水泵宜配置电机冷却系统。7 干式安装的水泵可采用IP56及以上水冷或风冷电机。4.2.4 一体化预制泵站内部配套格栅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于进水水质有固体杂质,可能堵塞水泵和后继管路的泵站,应配套格栅装置。2 格栅设计流量应与泵站设计流量相同。3 泵站进水杂质较少时,宜配套设置提篮格栅。4 泵站进水杂质较多时,宜配套设置粉碎格栅。5 在特殊不利情况下,如泵站流量较大时,格栅可单独安装在进水格栅井内。进水格栅井应满足格栅安装要求和后继泵站配水要求。4.2.5 泵站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潜水自耦式安装的水泵,平面布置应满足水泵安装和水力流态要求,可

16、不考虑水泵维修空间。2 干式安装的水泵,平面布置应考虑水泵安装和水泵吸水管流态要求。3 水泵配套风冷电机时,泵站平面布置应满足水泵的散热要求。4 湿式泵站平面尺寸和布置应满足水泵和格栅等主要设备的安装、提升和日常运行要求。5 干式泵站的湿区平面尺寸应满足水泵吸水管流态要求和格栅安装、提升和日常运行要求。6 干式泵站的干区平面尺寸应满足水泵和控制柜安装、散热、维修和日常运行要求。7 干式泵站应在干区内设置集水坑和排水泵,用于排除积水。8 控制柜可安装在泵站干区内或地面上,如安装在干区内,应考虑通风、散热和除湿。9 采用多个筒体组合布置的泵站平面布置应满足泵站整体安装和运行的要求,各个筒体内宜安装

17、相同型号和数量的水泵。4.2.6 采用液位控制水泵自动开停的排水泵站,最高液位和最低液位之间的有效容积应根据水泵每小时最大启停次数确定。4.2.7 泵站竖向高程应符合下列规定:1 雨水泵站和合流污水泵站集水池的设计最高水位,应与进水管管顶相平。当设计进水管道为压力管时,集水池的设计最高水位可高于进水管管顶。2 污水泵站集水池的设计最高水位,应按进水管充满度计算。3 泵站最高和最低水位之间的有效高度,由泵站有效容积和平面尺寸确定。4 泵站最低水位到集水池底部的距离应大于配套水泵最小停泵高度。 5 多筒体设计的并联泵站宜采用相同的最高和最低水位。4.2.8 泵站底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泵站底板

18、的几何尺寸由抗浮、基础承载力及强度要求等计算确定。2 多筒体泵站和泵站前后端构筑物距离较近时宜采用同一底板。4.2.9 泵站应采用以下三种控制方式:1 自动控制,按照启停液位自动运行。应有手动控制和解除自动控制的措施,备用设备可设定为故障自投和轮换互投。2 远方控制,应有就地控制和解除远方控制的措施。3 就地控制,宜设置应急停车按钮。4.3 结构设计4.3.1 泵站顶盖结构设计选型应根据泵站埋设的位置确定,顶盖结构强度应能承受顶部最大荷载。4.3.2 一体化预制泵站一般不应设置在道路上,若设置在道路上时,应单独进行设计。埋设在道路上的泵站,顶盖高度应与周围地坪齐平,并根据道路荷载来复核顶盖强度

19、,泵站筒体侧壁不应直接承受道路荷载。4.3.3 泵站应采用FEA进行外部材质应力和荷载计算。有限元模型采用轴对称模型。外压力作用于泵站的圆柱周面,大小等效于水压的1.6倍。4.3.4 泵站底座的质量应大于等于1.5倍的水泵总质量。干式泵站根据水泵形式选择防震构件。4.3.5 泵站抗浮计算,应采用下列计算公式: WKSF (4.3.5-1)其中:W=Wt+ Wd (4.3.5-2) F=Ft+ Fd+ Fb (4.3.5-3)式中:W 泵站总重力(N)Wt 底板外边线至地表投影范围内回填土层自重(N)Wd 混凝土底板自重(N)KS 设计稳定性抗力系数,取1.05F 泵站总浮力(N)Fb 泵站浮力

20、Fd 混凝土底板的浮力Ft 底板外边线至地表投影范围内地表回填土层所受的浮力(N)4.3.6 基础承载轴心荷载时,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值应不大于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4.3.7 泵站应根据泵站埋深结合地质勘探报告采用经济可靠的基坑开挖和支护方式,基坑底部应干燥、平整,无积水。4.4 电气设计4.4.1 供电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的规定。泵站按照规模和重要程度确定负荷等级。二级负荷供电宜采用双回路供电。双回路供电应配置双回路自动转换装置。4.4.2 配电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的规定。4.4.3 配电线缆的选

21、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和布线系统载流量GB/T 16895.15的规定。4.4.4 采用TN系统供电时,配电线路应采用TN-S系统接地保护形式。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4.4.5 控制柜和泵站配套设备的电机外壳均应就近连接到等电位联结端子板上或接地干线上。4.4.6 控制设备的电源端应安装电涌保护器(SPO)。电涌保护器的接地端与配电箱的保护接地线相连接。配电箱的接地线应就近连接到等电位接地端子或接地干线上。4.4.7 电动机应装设短路、漏电保护、过载、失压和低电压保护。所有保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5的规定。4.4.8

22、 采用静压式液位传感器、浮球开关、超声波液位计等对泵站内液位实时监测的一体化预制泵站宜以4mA20mA的信号反馈到主控制器。4.4.9 静压式液位传感器应安装在传感器保护钢管内,传感器头部应离泵站池底200mm,并应高出保护钢管10 mm 30mm。4.4.10 液位传感器电缆应固定牢固。液位传感器电缆应带有接地屏蔽线,安装时接到指定接地点以保证良好的抗干扰性。5 施工5.1 施工准备5.1.1 泵站安装前应做好相应的技术交底工作。5.1.2 泵站施工区用于收集地面雨水、井点降水等积水的排水系统,应根据站区地形、气象、水文、地质条件、排水量大小进行施工现场布置,并与场外排水系统相适应。5.1.

23、3 在泵站设备安装之前,应进行全面清理和检查,并应研究好机电设备安装图,确定机泵、电气设备所采用的的施工工艺,对与安装有关的尺寸及配合公差应进行校核,部件装配应注意配合标记。在施工过程中,应建立完整的施工质量检查程序和控制措施。5.1.4 现场设备、工器具及施工材料应定点摆放整齐,场地保持整洁、通道畅通。5.1.5 施工前应做好施工安全维护标志及周边环境观测仪器的埋设。5.1.6 施工作业前应向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与技术交底,并形成文件。5.2 基坑开挖5.2.1 基坑开挖前应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基坑深度超过一定规模的,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进行专家论证,经审查批准后方可施工。5.2.2 基坑的开挖断

24、面应满足设计、施工和基坑边坡稳定性的要求。5.2.3 基坑底部应采取降水措施。5.2.4 基坑开挖结束后,应确认泵站进出水管连接管以及电缆等现场条件具备,方可进行泵站筒体安装。5.3 混凝土底板安装5.3.1 基坑底部应平整,并宜铺上一层100mm厚碎石层。5.3.2 钢筋混凝土底板安装根据泵站所处地质条件和设计要求,可选择预制施工或直接浇注。5.3.3 安装在钢筋混凝土底板上的地脚螺栓应先于泵体的安装。地脚螺栓在一圈内应均匀分角度安装。5.3.4 钢筋混凝土底板应埋设水平,底板的上平面应抹光找平。5.3.5 地脚螺栓及配件应采用防腐涂层。5.4 筒体吊装5.4.1 筒体吊装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25、,达到或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范围的吊装工程,吊装方案必须经专家论证。5.4.2 吊装应结合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垂直起吊筒体时,吊钩受力应均匀。宜用起吊套索或吊绳来保护泵站和泵盖以免夹坏。5.4.3 就位前,应用毛刷清洁水泥底板表面,确保安装面和泵安装法兰之间没有泥土等杂物。5.4.4 筒体吊装时筒体的进出口方向应与进出水管方向一致。管道连接应在泵站进出水管加柔性接头。5.4.5 筒体应垂直安装,并固定地脚螺栓。5.5 管道安装5.5.1 管路系统的管材、管件和阀门应采用防腐涂层或不锈钢等耐腐蚀的材料,管材、管件和阀门的选用及连接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

26、014和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的规定。5.5.2 管路系统的法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制管法兰GB9112的要求, 法兰压力等级应大于或等于PN10。5.5.3 泵站出水管宜配置止回阀和检修阀,阀门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金属阀门结构长度GB12221的要求,并符合下列规定:1 止回阀和检修阀可安装在泵站内部,亦可安装在泵站外的阀门井内。2 止回阀和检修阀可采用水平或垂直安装。3 阀瓣宜采用轻质复合材料。5.5.4 泵站进出水管道和外部管道应采用柔性接头连接。采用钢管时,管道尺寸应符合国家规范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GB/T 14976的规定,压力等级大于或等于PN10。5.6 基坑回填与

27、压实5.6.1 基坑回填应在泵站筒体安装无误后进行。5.6.2 回填材料宜为卵石、砂石类等,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2mm,不得采用尖锐的填料,以免破坏筒体。5.6.3 回填应分层回填,每层高度不宜超过300mm,回填土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的有关规定。5.6.4 基坑内的进出水管处回填土应压实。回填层到泵筒体距离顶面300mm 时,严禁使用夯土机等设备。5.7 运行调试5.7.1 调试前应进行下列检查:1 安装、设置是否正确,并应检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2 可能产生真空的管路,真空破坏阀应有足够的过流面积,动作应准确可靠。3 进、出水管路上的

28、阀门应完全开启,其它装置均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5.7.2 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必需的供电电源的容量、电压等级、电气保护装置应满足所安装的机电设备的要求。5.7.3 泵站调试按国家相关施工验收规范进行,分阶段进行调试。5.7.4 泵调试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各固定连接部位应紧固; 2 转子及各运动部件应运转正常,无异常声响和摩擦现象; 3 附属系统的运转正常,管道连接应牢固无渗漏; 4 泵的安全保护和电控装置及各部分仪表均应灵敏、正确、可靠。5.7.5 泵站采用快速闸门断流且其下游侧另设有事故闸门时,应调整其自动控制的联动配合时间,满足机组保护的设计要求,现场操作和远方控制应可靠。6 质量检查和验

29、收6.1 一般规定6.1.1 质量检查与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按国家现行管理规定程序进行质量检验。6.1.2 检验批的划分可根据与施工流程相一致,且方便施工与验收的原则,由施工、监理及建设单位共同商定。6.1.3 检验批质量验收应按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进行验收,由监理单位组织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等进行验收。6.1.4 一体化预制泵站的检测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一体化预制泵站各部分调试检验完成后,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41进行工程竣工验收。6.1.5 泵站竣工验收文件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应至少包括: 1 施工图、竣工图及设计变更文件; 2

30、 批准的竣工验收申请报告; 3 组件、配件、附件、材料出厂合格证和质量保证书;4 泵站运行满72小时的记录文件。6.1.6 泵站系统竣工验收后,有关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资料应立卷归档。6.2 主控项目6.2.1 一体化预制泵站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外壁应光滑平整,无气泡、裂缝、凹陷和破损变形。2 筒体色泽一致,接口完好,无裂纹变形。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检查。6.2.2 一体化预制泵站的零部件、装置、元件和主要材料,安装所用的装置性材料和设备用油,应符合工程设计和其产品标准的规定,并有检验合格证或出厂合格证。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验方法:观察检查。6.2.3 底座与管道安装

31、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底座接管标高允许偏差010 mm。检查数量:每接口1点。检验方法:用全站仪或水准仪测量。2 底座与管道连接的每个接口牢固、筒体内无异物。检查数量:每接口1点。检验方法:用反光检查镜对每个接口检查。3 底座中心偏差小于或等于20 mm。检查数量:每井1点。检验方法:用全站仪或经纬仪测量。6.2.4 筒体安装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筒体上口标高允许偏差10mm。检查数量:每井口中心1点。检验方法:用全站仪或水准仪测量。2 筒体垂直允许偏差0.5。检查数量:每井周壁4点。检验方法:用全站仪或经纬仪测量。6.2.5 泵站管道连接安装完成后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

32、收规范GB500268中的规定进行下列管道功能性试验:1 压力管道应进行压力管道水压试验。2 无压管道应进行管道的严密性试验。3 压力管道水压试验进行实际渗水量测定时,宜采用注水法。6.2.6 管道法兰接口的法兰应与管道同心,螺栓自由穿入,高强度螺栓的终拧扭矩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268中的规定。检查方法:逐口检查;用扭矩扳手等检查;检查螺栓拧紧记录。6.3 一般项目6.2.5 预制泵站基础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基础标高允许偏差015 mm。检查数量:每井1点。检验方法:用水准仪测量。2 基础厚度允许偏差010 mm。检查数量:每井坑1点。检验方

33、法:用直尺测量。3 基础回填使用的材料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按国家有关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进行检查,检查检测报告。6.2.6 基坑回填的验收应符合本规程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中有关规定执行。检验数量:筒体四周4点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检测报告、检查施工记录、用填土密实度检测仪测量。6.2.7 筒体直径最大变形不得大于设计筒体直径允许变形值。检验数量:筒体四周2点检验方法:钢尺测量。6.2.8 法兰中轴线与管道中轴线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Di小于或等于300mm时,允许偏差小于或等于1mm;Di大于300mm时,允许偏差小于或等于2mm。检查方法:逐

34、个接口检查;用钢尺、角尺等量测。6.2.9 连接的法兰之间应保持平行,其允许偏差不大于法兰外径的1.5,且不大于2mm;螺孔中心允许偏差应为孔径的5%。检查方法:逐口检查;用钢尺、塞尺等量测。7 运行和维护7.0.1 泵站运行和管理应符合水泵、格栅和阀门等设备的操作规定。7.0.2 泵站日常运行宜采用自动控制,特殊情况转为手动控制或远程控制。7.0.3 污水和合流泵站配套粉碎格栅宜24小时连续运行,雨水泵站配套粉碎格栅宜采用液位计控制启停。7.0.4 湿式泵站宜采用自然通风,并设置通风管,通风管管径不应小于100mm。水泵干式安装的泵站应采用轴流风机等机械强制通风,通风量应满足水泵的散热要求,

35、筒内宜设置温控报警装置。7.0.5 进入全埋于地下的一体化预制泵站时,检测人员应配备移动式H2S检测仪。7.0.6 泵站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规范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5的规定。7.0.7 泵站控制设备应具有自动巡检以及故障自诊断、报警或自动保护功能。对可恢复性的故障应能够自动或手动报警、恢复正常运行。控制设备应具有日常排空功能,防止集水池底部淤积。7.0.8 泵站控制设备宜具有通信接口,以便提供远方控制和网络智能管理。7.0.9 泵站控制设备的显示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重力管网泵站参量正确显示指标包括:实际液位、启停液位、运行时间、泵送流量。2 压力管网泵站参量正确显示指标包括

36、:进出口压力、设定压力、运行时间、泵送流量、水泵转速、电流、能耗。3 重力管网状态正确显示指标包括:水泵运行和故障、超低、超高和溢流液位。4 压力管网状态正确显示指标包括:水泵运行和故障、进口缺水、出口超低和超高压力。7.0.10 应定期检查控制柜防水、防潮等。7.0.11 应每年进行水泵、格栅、阀门、控制柜等主要设备和泵站整体外观检查。机电设备、管配件每一年应进行一次除锈、油漆等处理。水泵经维修后,其流量不应低于设计流量的90%,泵站机组的完好率应达到90%以上;汛期雨水泵站机组的可运行率应达到98%以上。7.0.12 泵站配套提篮格栅,应根据进水水质的实际情况,定期进行提升和清理。7.0.

37、13 泵站配套粉碎格栅应定期更换润滑油和更换磨损粉碎格栅刀片。7.0.14 应定期检查相间电阻平衡性、绝缘电阻值。7.0.15 应定期进行备品备件的更换。7.0.16 每年或特殊要求时,应停泵站进行集中检修。为保证泵站使用寿命,泵站应定期进行大修。7.0.17 在日常运行中应对泵站巡视检查的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1 水泵的运行电流、电压是否正常。2 水泵的运行的噪声及振动是否正常。3 泵站的出水量是否正常。4 泵站内的液位控制是否正常。5 提篮格栅内的垃圾是否达到一定的数量,否则要吊起进行清理。6 泵站液面上是否漂浮着大量的漂浮物,否则要进行清理。7 定期紧固检查控制柜、中转电箱内的电缆接线端子

38、,如发现存在发热变色的情况则进行相应的处理。7.0.18 在日常的操作运行工作安全注意事项应包含下列规定:1 泵站外部要架设适当护栏、放置警示标志和警示牌警告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泵站区域,以免发生人生伤害事故。2 泵站的上的顶盖应上锁,防止别人打开进入破坏。3 在日常的维护操作过程中如涉电气的操作,则必须由持有电气操作资格证的人员方可进行操作。4 在日常的维护操作过程中人员如进入泵站内,必须遵守下井(池)作业安全规程。5 在日常的维护操作过程中应携带相关的安全用品及劳动保护用品,如安全带,安全帽等。6 进入泵站筒体内维护时,应有安全保护措施。防毒用具使用前必须校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附件A 一体

39、化预制泵站组成及性能A.1 顶盖与筒体A.1.1 一体化预制泵站的顶盖由玻璃钢边盖和可开启的泵站盖板组成。盖板材料应为玻璃钢或金属材料,顶盖必须采用气动弹簧和机械限位装置。A.1.2 采用玻璃钢材质的一体化预制泵站的盖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盖板内外表面应平整,不应有深度2mm以上的裂纹,不应有分层脱层,纤维祼露、树脂结节、异物夹杂、色泽明显不匀等现象。2 盖板应由防腐蚀层、防渗透层、结构层和外保护层四部分构成。3 盖板的外保护层必须为抗紫外线材料。A.1.3 采用金属材质的一体化预制泵站的盖板表面应为防滑花纹板。A.1.4 采用玻璃钢外壁的一体化预制泵站,玻璃钢应以无碱玻璃纤维无捻粗纱及其制

40、品为增强材料,热固性树脂为基体,采用计算机连续缠绕工艺。A.1.5 一体化预制泵站的玻璃钢筒体初始环向拉伸强力应满足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加砂管GB/T21238的要求,筒体初始轴向拉伸强力应满足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加砂管GB/ T21238的要求。A.1.6 筒体外部应装有四个以上的外部吊耳。A.2 格栅A.2.1 提篮格栅应符合下列规定:1 格栅耦合在进水管法兰面上,并配套导杆和提升链。2 格栅与挡水板等消能装置应分开设置。3 格栅的格栅间距应根据配套水泵的最大通径和泵站入流杂质的尺寸来综合确定。4 格栅可手动提升,倾倒栅渣。A.2.2 粉碎性格栅应符合下列规定:1 格栅可耦合在进水管法兰面或安装在

41、预制格栅井内。2 格栅加开检修孔,并配套导杆、提升链、进水渠和支撑附件。3 格栅支撑框架的强度应足够大以应对机械和液压负荷。4 粉碎性格栅应配套人工格栅,在粉碎格栅主机检修时人工格栅应放置在粉碎格栅主机位置上。A.3 水泵和电机A.3.1 泵站配备的潜水泵均应满足污水污物潜水电泵GB/T 24674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水泵在设计负荷范围内,应无振动和气蚀现象。2 水泵的所有旋转部件(包括电机)在制造时均须进行动、静平衡实验。3 水泵运转噪音低于80dB(A)。A.3.2 采用自耦安装的潜水泵,应配备出水弯管、不锈钢导轨和提升链。A.3.3 泵的潜水电机应符合下列规定:1 电机为三相鼠

42、笼式感应电机。2 电机的防护等级为IEC IP68级。3 绝缘等级不低于F级。A.3.4 水泵与自耦底座宜采用金属与金属之间的连接并由辅助橡胶圈密封。A.3.5 泵站配套的其他干式离心泵,应满足其他国家和行业标准中关于离心泵的相关规定。A.4 服务平台和爬梯A.4.1 一体化预制泵站内宜设置服务平台。A.4.2 服务平台应采用不锈钢、热镀锌碳钢、铝合金或玻璃钢等材料制成,并应满足防腐和维修服务要求。A.4.3 服务平台的设置高度应满足下列规定:1 满足维修人员操作和检修泵站立管阀门,高度宜设置为检修阀以下0.51.0m。2 服务平台应设置在进水管管顶及启动水位以上。A.4.4 梯子的材料应为铝

43、合金。泵站内环境腐蚀性较强时,可采用GRP材质。扶梯应满足梯子 要求、试验和标志GB/T 17889.2。A.5 控制柜A.5.1 控制柜表面应平整、匀称,焊接处应均匀牢固,不应有明显的歪斜翘曲变形或烧穿等缺陷。控制柜的尺寸应符合高度进制为20mm的面板、架和柜的基本尺寸GB/T3047.1的规定。A.5.2 控制柜内电气、电子元器件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接线点应牢固,布线应符合设计样图和相关标准的规定。控制柜中所用导线及母线的颜色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指示灯和按钮的颜色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A.5.3 控制柜的柜体底部应具有与基础固定的安装孔,顶部宜有吊环等,以便吊装。A.5.4 控制柜

44、的防护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外壳防护等级GB4208的规定。A.5.5 控制柜应配有各种智能传感器,可实现无人值守、编程控制和远程控制。A.5.6 控制柜面板的显示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控制柜面板宜有显示界面。2 控制柜面板宜有电源、电流、电压等显示。3 控制柜面板可有水泵启、停状态显示。4 控制柜宜可设定压力、实际压力、频率显示。5 控制柜面板可有故障声、光报警显示。A.5.7 控制柜电气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 控制柜各部件的温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控制设备GB/T 3797的规定。2 控制柜带电电路之间、带电零部件或接地零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控制设备GB/T

45、3797的规定。3 设备中带电回路之间、带电回路与导电部件之间测得的绝缘阻值按标称电压至少为1000/V。4 介电强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控制设备GB/T3797的规定。5 安全接地保护控制柜的金属柜体上应有可靠的接地保护。附件B 一体化预制泵站检测B.0.1 一体化预制泵站系统应根据工程规模、工艺组合流程、运行管理的要求设置生产控制、运行管理与安全运行相关的检测仪表和控制装置。B.0.2 一体化预制泵站都应进行出厂检测,确保泵站质量。B.0.3 一体化预制泵站筒体与底部必须通过第三方强度检测和整体防渗漏质量检测。B.0.4 一体化预制泵站生产使用每批金属管材必须进行探伤试验。B.0.5 一

46、体化预制泵站生产完成后应进行外观检查,外观检查包括泵站外观目视检查、随机文件检查、标牌检查和包装检查。泵站应贮存在合适的环境内,并定期进行检测。B.0.6 每台泵站应附有但不限于下列随机文件:1 装箱单;2 产品合格证;3 安装与调试说明书;4 下井作业规范;5 安全标识、承重标识。B.0.7 包装按国家规范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T13384执行。泵站可采用钢带固定在木质底板上。保证在正常的运输条件下不致因包装不当而损坏。B.0.8 一体化预制泵站应存放在通风、防雨、防晒的仓库或简易仓库中,对露天存放的应有防雨、防晒等措施。短期堆放应遮盖;存放期较长时,应放置在于棚库内。B.0.9 一

47、体化预制泵站和水泵存放6个月应进行必要的外观和机械检查;存放12个月及以上可能影响性能时,应进行通电检查和型式检验。本规程用词说明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这样做的,采用“可”。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引用标准

48、名录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3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5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56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41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GB 502689高度进制为20mm的面板、架和柜的基本尺寸GB/T3047.110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T 1338411布线系统载流量GB/T 16895.1512梯子 要求、试验和标志GB/T 17889.213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加砂管GB/T 2123814污水污物潜水电泵GB/T

49、 24674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 一体化预制泵站应用技术规程DB33/T /-条文说明目 次1 总则293 基本规定304 设计314.1 一般规定314.2 设计选型324.3 结构设计364.4 电气设计375 施工385.1 施工准备385.2 基坑开挖385.3 混凝土底板安装385.4 筒体吊装385.5 管道安装395.6 基坑回填与压实395.7 运行调试396 质量检查和验收406.1 一般规定406.2 主控项目407 运行和维护411 总则1.0.1 关于本规程制定的目的。一体化预制泵站在欧洲有超过60年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和使用历史,已成为欧洲市政给水、排水泵站的主要解决方案。

50、丹麦水务集团在2013年年初一次性就采购了1300个预制泵站,一体化预制泵站在芬兰全境有几十家的生产单位,使用年限也超过了40年。近10年来,随着一体化预制泵站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泵站已遍布世界各地,为各地提供服务。一体化泵站为国内一种全新的泵站整体解决方案,从设计到运行,供应商可提供全程服务。泵站主体由GRP筒体、进水格栅、水泵、管道、阀门、传感器、控制系统和通风系统等部件组成,在工厂预制完成,大大缩短泵站施工周期。一体化泵站完全客户化定制,配置灵活,有四种不同结构形式可供选择:模块化集成式泵站,模块化湿井泵站,带维修间的湿井泵站或者完全定制的综合泵站。一体化泵站配套泵站专用监测系统和远程管

51、理系统,可轻松实现无人值守,远程监控。相比传统的混凝土泵站,一体化泵站具有占地面积小、施工周期短、远程管理和无人值守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自来水源水取水、污水、雨水、工业废水输送等多个领域。制定本规范的目的,就是为了统一一体化预制泵站施工的技术标准,保证泵站施工质量,使一体化预制泵站工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1.0.2 规定本规程的适用范围。本规程不仅涉及城镇给水源水取水工程和排水工程(含工矿企业等排水工程)一体化预制泵站的设计、施工的相关技术要求,与之相配套的验收、维护保养也应按本标准执行。3 基本规定3.0.1 关于一体化预制泵站主体组成的规定。一体化预制泵站的泵站主体应在工厂内预

52、制,并在运输前进行预装和工厂测试,使现场安装时间最小化,提高系统可靠性。根据一体化泵站的结构形式和应用类型,一体化预制泵站的主体组成可不同,但应遵循现场安装时间和工作量最小化的原则来确定泵站主体。3.0.2 对于一体化预制泵站外壁常见材料的规定。 一体化预制泵站筒体宜采用玻璃钢(GRP)和HDPE等材料制作。混凝土或低碳钢等材料重量较重,运输困难,防腐性能较差,不宜作为一体化预制泵站的外壁材料。3.0.3 关于用于给水系统的一体化预制泵站材料的规定。3.0.4 泵站施工应综合考虑所处工程地质条件、场地及周边环境条件、施工条件、使用期限等因素,并针对以上因素确定泵站的工程施工方案。3.0.5 在

53、施工前,有计划、有步骤地认真做好现场有关情况的调查,收集与工程施工相关的资料,并对这些情况和资料进行认真调研和分析,对于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及今后的工程实施是非常有益的。为了避免施工中发生安全事故,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施工安全管理制以消除安全隐患。3.0.6 施工中因发生的不可预见因素,致使施工方实际工程量超过原施工图纸的工程量,或施工工艺、技术要求对施工图纸进行修改、完善,施工、监理和建设方可提出洽商内容,由设计、监理、施工和建设方对洽商的内容签字确认后生效,严禁按未批准的设计变更或工程洽商进行施工。3.0.8设备配套使用的外购件、材料均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产品,并应具备

54、必要的技术文件,包括合格证、说明书、检验报告等。4 设计4.1 一般规定4.1.1 关于泵站形式选择原则的规定。一体化预制泵站基本形式可选择湿式泵站、干式泵站和多筒体组合式泵站等形式。湿式泵站的水泵采用湿式安装,将水泵间和进水井集成在同一个筒体内。湿式泵站的筒体内可带内部维修平台和地面控制面板,该类型泵站操作和维护简单。湿式泵站根据地面有无维修间分为不带维修间的湿式泵站和带维修间的湿式泵站。带维修间的湿式泵站由湿井和地面的隔热维修间组成。维修间内设起吊设备方便水泵安装、维护。泵站内配套湿式安装的水泵。该类型泵站维修空间充足、操作方便。干式泵站的水泵采用干式安装,由一个独立干区构成或者将干区、湿

55、区集成在同一个筒体内。干式泵站系统集成度高,该类型泵站采用弧形GRP板将筒体分为进水井和水泵间两个部分。水泵间用维修平台分为上部维修间和下部水泵间,水泵干式安装。多筒体组合式泵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筒体串联或并联组成。内部可布置多种特殊设备或特殊水泵,适用于分期扩建,布置灵活,适用于各种应用领域。对于占地位置紧张的排水泵站,宜选择湿式泵站。对于给水泵站或地面不允许有地面设备和构筑物的泵站,宜选择干式泵站。对于有较高防盗要求或地面积雪较深的排水泵站,宜选择带维修间的湿式泵站。对于流量较大或系统较复杂的泵站,宜选择多筒体组合式泵站。4.1.2 关于泵站规模设置的规定。由于一体化预制泵站安装简便、快速,

56、可根据近期规模进行配置,远期流量升级后,可通过远期接口连接泵站,迅速满足要求,节省前期的投资成本。4.1.4 对重力管网和压力管网泵站控制方式的规定。4.1.5 关于一体化预制泵站关于工作环境温度和湿度的规定。 对于环境温度超过40的,应对一体化预制泵站采取散热措施,防止电气元件和电机过热;环境温度低于-5,应采用相应的保温措施,防止泵站结冰。对于环境相对湿度小于25%的环境,应采取措施防止电气元件和电机产生电火花。对于环境相对湿度大于85%的环境,应采取措施防止电气元件和电机受潮无法工作。4.1.6 关于一体化预制泵站输送介质的规定。一体化预制泵站输送温度大于40的热水时,应考虑泵站配套设备

57、和内部组成的材质的耐热要求和配套电机的散热措施。输送强酸或强碱的介质,泵站应采取相应的防腐蚀措施。为防止堵塞,输送介质中的颗粒最大直径应小于所选配水泵的通径。如泵站采取针对性措施,仍无法满足输送条件的介质,应在进入泵站前进行预处理。4.1.7 关于泵站材料抗腐蚀性的要求。安装土层为盐碱地的或海滩边的泵站,宜采用不锈钢或玻璃钢进出水管及不锈钢安装附件。4.1.8 关于埋设在绿化带内的一体化预制泵站顶盖埋设标准高的规定。为满足雨季泥沙流入筒体,顶盖高出绿化带地面的距离应根据绿化植被的高度确定,宜为20cm。4.1.10 关于泵站底板的规定。为防止泵站上浮,泵站底板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底板,可预先在地面

58、浇筑或在现场基坑直接浇筑。4.1.11 关于除臭装置的设置规定。配套一体化泵站的除臭装置,宜选择可室外安装、结构紧凑、占地小的装置,如植物提取液除臭装置和离子除臭装置等。4.2 设计选型4.2.1 对泵站设计方案内容的说明。4.2.2 规定了泵站主要参数的设计要求。4.2.3 规定了泵站水泵选型的技术要求。水泵选型应方便泵站维修和水泵轮值,减少对供电电网的冲击。湿井泵站应采用带IP68的潜水电机的水泵,防止水泵电机进水。4.2.4 关于泵站格栅选型的规定。提篮格栅过栅损失不宜大于0.5m,格栅过水面积应不小于进水管截面积,格栅的栅间距应根据水泵的通径和进水杂质的尺寸综合确定。粉碎格栅过栅损失不宜大于0.5m,粉碎格栅宜采用统一的格栅型号,配套粉碎格栅维修格栅的泵站,可不设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