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教学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06693173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故都的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故都的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故都的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故都的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教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故都的秋教案素质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3、理解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4、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教学重点:1、形散神聚的特点。2、散文的一般鉴赏。3、某些段落或句子的理解。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学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2、。板书课题:故都的秋郁达夫二、作家、作品简介检查预习1、作者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XX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XX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月,郁达夫

3、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月由上海迁居XX,1936年月离杭赴XX,在XX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XX经XX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小结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

4、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本文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三、捕捉信息,寻找文眼神1、过渡:文章的标题已指明了描写的地点故都和描写的内容秋,而在文章当中,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有什么作用?明确:不是。作者除了写北国之秋,还写了南国之秋,这样就形成了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2、提问: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哪一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

5、明确: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南国之秋的特点是慢润淡。板书: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3、小结:概括得好。显然,在作者的心目中北国之秋要远胜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已成为作者的魂之所牵,梦之所萦,真是韵味无穷。板书:味四、筛选语言,概括秋景形1、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学生阅读圈点明确:从三到十一自然段。主要有芦花、柳影、虫唱、月夜、钟声;还有碧天、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雨、秋果。具体是:第段主写牵牛花,第段主写槐树,第段主写秋蝉,第10段主写秋雨,第11段主写果树。2、提问:那么这些景物组成了几幅秋景图?学生讨论、发言明确:有秋花

6、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3、提问:这五幅故都秋景图是分别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如写秋花,作者侧重写了牵牛花的哪个方面?明确:写秋花侧重颜色这一角度,写秋槐侧重于落蕊的形状的角度,写秋蝉是侧重写声,写秋雨是侧重写其味,写秋果重点写它的果实。4、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先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

7、枣树淡绿微黄5、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明确:冷色。感受: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6、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明确:有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是宁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在天山景物记中学到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

8、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7、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孤独、痛苦。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8、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明确: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简单地说,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五、总结:本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思路,从散文的形和神两方面分析了文章整体内容,作者分别从色、形、声、味、实五个角度,为我们绘就了五幅故都秋景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9、。下节课我们再具体鉴赏文章是怎样将景与情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第二课时一、由朗读课文,体会优美语句导入。二、继续赏析文章结构:以上分析的是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明确:主要在和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2、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自然段,后者在第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3、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和自然段相呼应,假如、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

10、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明确:第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和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4、最后来看第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三、形散神聚,景人合一鉴赏1、提问:这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学生讨论、发言并具体谈意见。提示:请同学们注意:学习语文,既要运用求同思维,也应学会求异

11、思维。大家想想看,作者在写这几种景物时,为什么不考虑文章的先后顺序呢?明确:这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五幅画面从表面上看是无序的,既不是时间、空间顺序,也不是逻辑顺序,这恰恰体现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2、提问:那么,把这五幅画面连接起来的神又是什么呢?又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学生讨论、发言明确: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1牵牛花本来是五颜六色的,而作者笔下的牵牛花却只有蓝色和白色。从美术的角度来说,这两种颜色属于冷色调,给人一种清、静、悲凉的感觉。2作者写槐树,不是写它的高大挺拔,而是写秋槐的落蕊。看到这落蕊,怎能不叫人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呢?3秋雨和春雨、夏雨是

12、不同的:春雨是濛濛的,富有诗情画意;夏雨是粗犷豪放的,还常常不期而至,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而秋雨,总让人感到一种寒意。4秋果本来可以给人带来收获的喜悦,可作者笔下的秋果却并不是成熟的,还有些青涩,这也给人以悲凉之感。3、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运用联想,把文章中的景物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表述形象、贴切,还运用了美学知识来品评。正如同学们所说,作者用清、静、悲凉的共同点把五幅画面连结起来,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板书:形散神聚4、过渡: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红叶似火的香山,有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有明澈如镜的XX湖等等,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烂的景色,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

13、、悲凉的景物来写呢?联系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特点,学生讨论、发言明确:1作者处在一个黑暗的社会里,思想苦闷,逃避现实,因此,笔下的景物就自然是清、静、悲凉的了。2作者当时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字,这样看来,作者选择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也就不起怪了。3郁达夫个性忧郁善感,是个抑郁质的人。5、刚才我们所讨论的,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而不写别的景物,我们所取的角度是从作者的主观方面来考虑的;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客观上讲,这些景物是不是真是的?明确:这些景物不是主观臆造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北平的秋天的自然景观。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主观感情而将自然景物扭曲,失去它固有的特征,而是

14、通过对这些自然景物逼真的描绘,流露出一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这就说明: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作者选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6、引导:大家知道,武林高手的最高境界是剑人合一,道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那么散文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明确:自然景观和主观感情相结合,或者就称为物我合一。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文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景与人合为一体,物与我完美交融。郁达夫先生就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创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板书:景人合一四、由内到外,生发点染迁移1、过渡: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散文不仅要形散神聚,还应做到景人合一。下面我们来做一点阅读训练。读下面的文段,请你谈谈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5、文段1秋天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风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秋天的团泊洼啊,好像在香甜的梦中睡傻;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般羞羞答答。点拨:这是一个宁静、清新,让人倍感温馨的秋天,读着它,你仿佛进入了一个美丽的秋梦中。这里的秋天然人感觉朦胧羞涩,就像一棵含羞草。文段2相思树的碎花,落满了一地;白了头的芦苇,在水池边摇曳。在群雁南归的时节,老农忙着在秋日下暴晒刚收割的谷粒,一张张淳朴的脸上,浮现着满足的笑容。点拨:人们常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就是个丰收的秋天,一切成熟了,人们收获着谷粒,也收获着喜悦。文段3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酔?总是离人

16、泪。点拨:这是一个离别的场景,这里的秋让人悲伤、凄楚,是颗颗离人泪联缀而成的。伤感至极,离人泪变成了霜染的样子,这哪里是离人泪,简直是在流血。怎一个染字了得!2、转接:同学们能以自己的心去体会文章的情,那么我们所学的故都的秋是赞秋呢,还是悲秋?学生讨论、发言明确:作者是在颂秋,但全文的基调的确有点悲凉。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像一首歌,忧伤而又苍凉。郁达夫先生是在用自己的心去品味故都的秋味,真是一物一景总关情。板书:颂秋五、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升华1、做法当堂做。一、二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欢乐心情的短文,三、四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苦闷心情的短文。写好后,教师抽查并将写得较好的文章朗读,大家一起来分析和学习。2、要求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字数要在200300字之间。六、附板书设计:故都的秋颂歌郁达夫北国之秋:清、净、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形散神聚景人合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