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

上传人:微*** 文档编号:106588325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82.7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资源描述:

《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4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五输穴(一)概述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每经 5 穴,共 60 穴。因五输穴对内脏疾病、五官病等有独特的治疗作用, 是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特定穴。五输穴首见于灵枢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言:“所出为井,所溜为 荥,所注为腌,所行为经,所人为合”,但尚未指出具体的穴名和位置。灵枢 本输指出了除心经以外的11条经脉五输穴的位置。难经六十二难、难 经六十九难进一步详细说明了五输穴的阴阳五行属性,指出了五输穴的主治病 症,记载了补母泻子、刺井泻荥等针法。至针灸甲乙经又补充了心经的五输穴 才至完备。以后历代医家对五输穴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均

2、有发展,近世对五输穴 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五输穴的作用方面。( 二 ) 内容及分布规律五输穴的内容主要见于灵枢本卒&篇,记载了手太阴肺经等11条经脉的五输穴,如肺经五输穴“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人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对于手少阴心经的五输穴则未予记述,而代之以心包经的五输穴。故灵枢九针十二原统计五输穴为:“五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府六俞,六经三十经俞”,共得61 穴 ( 包括阳经的 6 个原穴 ) 。至针灸甲乙经分别以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3、,填补了手少阴心经五输穴的空白。一般认为,五输穴的分布和排列是标本、根结理论的具体体现。灵枢根结篇指出“四肢为阴阳之本”,十二经脉原气皆以四肢末端为本为根,向上结聚于头、胸、腹部为标为结。古人根据十二经脉这种标本、根结关系,把经脉原气的运行情况比喻为流水之象,用水流的大小、动向说明经气的运行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浅入深之不同,所起的作用亦不同。因此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出: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 所过为原 ) ,所行为经,所人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所出为井”:指水之初流,形容经脉之气血开始流注时的状态,脉气初发浅而小,为经脉原气所

4、出的根本。“所溜为荥”:指水出于井泉之后,形成微流之状,形容经脉之气血流注开始,脉气稍大。“所注为腧(输) ”;指小水流逐渐成为较大的水流,形如灌入之状,又似转输、运送,形容经脉之气流注渐盛的状态,脉气较大。“所行为经”:指水之通畅流行,形容经脉气血流注大盛之状态,脉气较盛。“所人为合”:指百川人海,形容经脉之气血越行越深越盛,汇合于脏腑,脉气充盛,作用于内脏和躯干部位。概而言之,经气由四肢末端向心性地流注于肘膝关节,经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远及近。五输穴分布在从手足末端至肘膝关节之间,各经井、荥、输、经、合的位置有基本相同的分布规律,这种位置分布上的共性与各穴在针感、主治作用方面表现出的共

5、性有着内在联系: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三)五输穴与阴阳五行的配合五腌穴的阴阳五行属性首载于灵枢本输篇,但只记载了阴阳经井穴的 五行属性。在难经六十四难记述了五输穴的全部五行属性,“阴井木,阳井 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认为五输系以五脏为主,六腑为附属,腑与脏相表里,阳与阴、刚与柔相对,因而阴经的井穴属木,阳经的井穴就属金,阳克阴经。以下 4 个腧穴,则按照五五生克规律依次排列。这种搭配既说明五输穴如水流的连续性又说明阳经对阴经的五五排列是相克的

6、。这种制中有生,刚柔相济的关系,是符合阴阳交泰观点和阴阳互根道理的。五输穴配属于阴阳五五,就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以及辨证论治规律发生了特定关系,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按照阴阳变化五五生克的法则,就能演绎出许多错综复杂的变化,而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五输穴也就能发挥其特殊作用。( 四) 临床应用l 、诊断(1) 知热感度测定法:本法是以经络理论为根据的一种诊断方法,由日本人赤羽幸兵卫开始应用,是以线香点火烘烤两侧十二井穴或背俞穴,测定其对热的敏感度,并比较左右的差别,从而分析各经的虚实和左右不平衡现象。(2) 经穴电测定法:近代从皮肤电现象的研究中,发现穴位部的皮肤电阻一般较低。利用经穴测定仪可

7、测定穴位的导电量。分析各经代表性穴位的导电量高低,可以推断各经气血的盛衰。其代表性穴位,一般采用原穴,此外也可用于井穴、郄穴、背俞穴以及耳穴探查。2、治疗五输穴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对治疗内脏疾病及相关的五官、皮肉筋骨的疾病都有良好效果。选穴方法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 根据五输穴的主治作用单独选用或与其他腧穴配合:五输穴在部位分布和脉气流注的深浅上有着明显的规律性。古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一些分别位于指端、掌指( 跖趾 ) 关节前后,腕躁关节及肘膝关节附近的腧穴,在主治作用上有共同的规律可循。五输穴的产生,正是对这些主治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组合、分类的结果。历代医家对五输穴的研究颇多,总

8、体上来说,五输穴均位于肘膝关节( 附近 ) 以下,根据十二经脉循行理论和根结标本理论,充分体现了四肢腧穴治疗远端头面五官、躯干内脏疾病的远治作用。临床应用时五输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且疗效独特。1)五输穴主治特点:最早明确提出五输穴主治作用的首推难经六十八难,篇中载:“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 气而泄”,这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2) 古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点,将五输穴气血流注的特点,结合四时气候变化对五脏生理功能的影响作为五输穴分类主治的准则。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明确提出:“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是谓五变

9、,以主五输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 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故命日味主合,是谓五变也”。 灵枢四时气载:”秋取经俞;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认为冬刺井穴有下阴逆,刺荥穴有实阳气之功。至于“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因井荥穴处肌肤浅薄,不可能深刺,故当理解为冬季阳气伏沉深藏,刺时应予留针。 难经七十四难则根据五时分主五脏五输的原则,提出“春刺井”之说。“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认为春夏人的阳气在上,可刺肌肤浅表处的井、荥,以应肝、心;

10、秋冬阳气在下,当刺肌肉深厚处的经、合,以应肺、肾。“冬刺井”与“春刺井”这两种观点各据其理,孰对孰谬,不可简单言之,需在实践中验证。3)根据病变部位阴阳属性之不同作为五输穴分类主治的准则:如灵枢寿天刚柔言:“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治,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病在阴之阴者(指五脏),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指皮肤),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指筋骨),刺阴之经”。说 明五输穴不但是治疗内脏病的主穴,同时也可用以治疗外经病及筋骨皮肉的病变。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所载“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更是临床上所广泛遵循 的选穴法则之一。4) 某些五输穴具有明显的相对特异性

11、,为临床所常用:如至阴转胎,少商治喉痹,少泽通乳,隐白止崩漏,太渊治无脉症,间使治疟疾,复溜治汗症,支沟治便秘,委中治腰痛等。(2)补母泻子法:难经六十六难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结合脏腑的五行属性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提出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取穴原则。所谓“虚则补其母”即生我者为母,根据五行学说“母能令子虚”的理论,对某一脏(经) 的虚证,可采用补其母脏(经) 或母穴的方法治疗。所谓“实则泻其子”,即我生者为子,根据五行学说“子能令母实”的理论,对某一脏(经) 的实证,可以采用泻其子脏 (经) 或子穴的方法治疗。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如前文所述,阴阳经的五输穴属性不同。补母泻子法临床应用很

12、广泛。应用时,首先要辨明病在何经何脏何腑,病性 属虚属实,然后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法则取穴。分为本经补泻和异 经补泻两种。1)本经补泻法:所谓本经补泻法,即是选择病变经脉上的五输穴进行补泻。 为便于临床选穴,列各脏腑的母穴、子穴如表。子母补泻取穴表(本经补泻)五行金水木火土君火相火脏腑肺大肠肾膀胱肝胆心小肠心包二隹k 八、脾胃母穴太渊曲池复溜至阴曲泉侠溪少冲后溪中冲中渚解溪子穴尺泽二问涌泉束骨行间阳辅神门小海大陵天井商丘厉兑例如:肺之虚证取本经的输穴太渊,是因为肺属金,太渊属土,土为金之母,施以 针刺补法,即虚则补其母。反之肺之实证,取本经的合穴尺泽,即实则泻其子。同 样,脾之虚证

13、取本经的输穴大都,因为脾属土,大都属火,火为土之母,施以针刺 补法,即虚则补其母。而脾之实证取本经经穴商丘,因为商丘属金,金为土之子, 施以针刺泻法,即实则泻其子。2)异经补泻法:所谓异经补泻法,即是指取病变经脉的母经上的母穴或子经 上的予穴治疗:内容较为繁杂。仍以肺之病变为例:本经补泻法和异经补泻法可以并用。3)刺井以泻荥,补井当补合:这是五输穴子母补泻法的一种变通应用刺井以泻荥:难经七十三难有:“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故经言补者不可刺泻,泻者不可刺为补。此之谓也”。说明因井穴位于四肢末端,肌肉浅薄,气少,

14、不宜行补泻手法。另外,因井穴针感多为剧烈锐痛,病人较难接受,故临诊时可刺变通应用。阴经井穴属木,荥穴属火,荥为水之子,故在需要用井穴行泻法时,可用荥穴代之。如肺之实热致咳嗽气喘、胸胁满闷、咳血鼻衄等,临床可选井穴少商,也可配用荥穴鱼际,或改取鱼际。阳经井穴属金,荥穴属水,水为金之子,故需用阳经井穴行泻法时,可用荥穴代之,如胃火亢盛致口渴引饮,大便燥结,舌苔黄或黄厚而燥等症者,可取胃经井穴厉兑或配用荥穴内庭,也可单取内庭。补井当补合:难经之后的医家,在“刺井刺泻荥”的基础上加刺发挥,提出“补井当补合”之说。如滑伯仁难经本义明确提出:“若当补井,则必朴其合”。难经集注引宋代医家丁德用之说,对刺井刺

15、泻荥,补井当补合,作了进一步说明:“井为木,是火之母;荥为火,是木之子。故肝木实,泻其荥;肝木气虚不足,补其合。泻之复不能补,古言不可刺为补也”,阴经井穴属木,合穴属水,水为木之母,故应刺阴井穴时,可配取或改取合水穴施补法。如肺虚而咳满者,可取井穴少商配取合水穴尺泽或改取尺泽施补法。阳经井穴属金,合穴属士,土为金之母,故应取阳经井穴时,可配取或改取合土穴施补。如脾胃虚寒致胃脘胀满、疼痛、呕恶时,可取井穴厉兑配取合土穴足三里或改取足三里。(3) 子午流注针法:将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与天干地支配合,结合脏腑气血流注时间,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理论形成了独特的时间治疗医学一子午流注针法。3、配穴方

16、法因五输穴有广泛的适用性且疗效独特,临床应用极多,配穴方法也多种多样,不可拘于一端。如募合配穴,原合配穴,郄合配穴,荥募配穴等等,详见于后。附:五腧穴歌 肺少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穴相连。大肠商阳与二间,三问阳溪曲池牵。胃经厉兑内庭随,陷谷解溪足三里。脾经隐白大都连,太白商丘阴陵泉。心经少冲少府邻,神门灵道少海寻。小肠少泽前谷溪,阳谷为经小海依。膀胱至阴通谷从,束骨昆仑与委中。肾经涌泉然谷宜,太溪复溜阴谷毕。心包中冲劳官乐,大陵间使连曲泽。三焦关冲与液门,中渚支沟天井匀。胆经窍阴侠溪行,临泣阳辅与阳陵。肝经大敦与行间,太冲中封与曲泉。俞穴、募穴(一)概述俞穴、募穴常总称为俞募穴。俞穴是脏腑经气输

17、注于背部的腧穴,各脏腑均有 1 个,共 12 个。募穴是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各脏腑也均有1 个,共12 个。俞穴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募穴位于胸腹部,故又称腹募穴。因为两者均与某一脏腑在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方面有密切联系,其主治作用具有相同之处,临床应用时又多同时配合使用,故多同时出现。俞穴首见于灵枢背腌,篇中载有肺、心、肝、脾、肾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脉经明确了肺俞、肾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10 个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针灸甲乙经又补充了三焦俞,并记载有俞穴的刺灸法。备急千金要方又补充了厥阴俞,始而完备。募穴,首见于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

18、之苦,治之以胆募、难经六十七难虽有“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的记载,但无具体穴名。同样至脉经才明确了期门、日月、巨阙、关元、章门、太仓( 中脘 ) 、中府、天枢、京门、中极的名称和位置。针灸甲乙经又补充了三焦募石门,后人又补充了心包募膻中,始臻完备。募,募集、招募之意,引伸为结聚,说明募穴是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中医学认为:“背为阳”,“头者,诸阳之会也”,说明在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头及脊背起着主导作用,能影响机体及内脏,而内脏疾病又能反应到背部。从经脉的循行来看,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问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一居脊柱正中,一居脊柱两旁,两者经气相互交会。督脉为“阳脉之海”,足太阳膀胱

19、经为“诸阳之属”,王冰更认为督脉能“督领经脉之海”。因此不难看出五脏六腑之背俞穴之所以位于膀胱经内侧线上,是因为这条经在部位上接近督脉,督脉不仅与之有共同的循行通路,更是“阳脉之海”,能“督领经脉之海”,脏腑之气不仅通于督脉,而且还通于足太阳膀胱经。所以,背俞穴作为脏腑之气输转出入之处,不仅能反映脏腑功能的变化,而且可用于治疗各类脏腑疾患。募穴之所以能反映脏腑的功能变化以及被应用于治疗脏腑疾病,其主要原因是募穴在解剖位置上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祖国医学的解剖知识,认为胸腹部是五脏六腑等重要脏器所在之处。张介宾认为募穴“为脏气结聚之所”,汪机认为募穴是“经气聚于此也”。从募穴所处的部位来

20、看,募穴基本上分布在相应的脏腑体表部位,募穴与脏腑之气直接相通。( 二 ) 内容及分布规律1、背俞穴历代针灸文献中,对背俞穴的部位有很多不同的记载。现代还是以灵枢背腧“皆挟脊相去三寸所”为根据,将背俞穴定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上下以椎骨而计。临床应用时,除按照背俞穴的基本定位取穴之外,更主要的是以手按压“反应点”,方能准确地掌握背俞穴的部位。灵枢背腌篇言:“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黄帝内经太素有“脉微有不应寸数,按之痛者为正”,类经有“但按其俞穴之处,必痛而且解,即其所也。解,瘦软解散之谓”。都说明取背俞穴不要过分拘泥于分寸,而应该细心地寻按“反应点”而针刺其处。背俞穴在背部膀

21、胱经第一侧线上的分布,大体依脏腑位置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自上而下为肺俞、厥阴俞( 心包之俞穴) 、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可以看出,肺的位置最高,肺俞也位于最高,膀胱位置最低,膀胱俞位置也最低。2、募穴募穴皆位于胸腹部。脏腑之募穴大部分不位于本经上,而是依脏腑所在部位而定,多在各脏腑的附近,有在本经的,有在他经的,有的是双穴,有的是单穴,其具体分布是:位于任脉者有6个:心募巨阙穴,小肠募关元穴,心包募膻中穴,三焦募石门穴,胃募中脘穴,膀胱募中极穴。位于肝经者有2个:肝募期门穴(本经上),脾募章门穴。位于胆经者有2个:胆募日月穴(本经上),肾募

22、京门穴。位于胃经者有1个:大肠募天枢穴。位于肺经者有1个:肺募中府穴(本经上)。位于任脉上者只有单穴,余皆为双穴。(三) 临床应用 俞、募穴在临床的应用,主要分诊断和治疗两大方面。1、诊断病邪侵人脏腑,相应的俞、募穴会出现特殊反应,可据此诊察疾病。内经中就有许多用俞穴来诊断疾病的记载,如:“按之快然”、“按之热气甚”、“应手如痛”、“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陷”等等,都是诊察脏腑疾病的客观依据。这种扪察背俞诊断疾病的“经穴触诊法”被历代医家沿用至今。另可见俞、募穴处皮肤变色、凹陷、突起、按压有异物感等。近代用背俞穴诊察疾病,除沿用内经以来“经穴触诊法”以外,还广泛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诊察方法,

23、如穴位温度、红外成像技术、皮肤电现象等,弥补了经穴触诊法存在经验差异的不足,给临床准确运用背俞穴治疗疾病提供了可靠指征。2、治疗俞、募不仅可以用于诊断疾病,更重要的是用于治疗疾病。内经中有不少用俞、募穴治疗脏腑疾病的记载,历代针灸家更是十分重视应用俞、募穴治疗疾病。如灵枢五邪:“邪在肺取之膺中外腌,背三节五藏之旁”,针灸 甲乙经:“胸中有热,支满不嗜食,汗不出,腰脊痛,肺俞主之”、“腹胀肠鸣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千金翼方“心里懊愦,彻背痛烦逆,灸心俞百壮”、“时逆不得食,灸心俞百壮”等,正如窦汉卿标幽赋所说:“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其临床治疗主要是根据俞募

24、穴的主治特点而应用。俞、募穴均位于躯干部,在生理上,是脏腑之气输注或结聚的部位,均与某一脏腑有密切关系。在病理上,脏腑的疾病可以反应于俞募穴( 反应病证 ) 。在治疗上,通过针、灸俞、募穴可达到治疗脏腑病证的目的 ( 治疗病证 ) 。滑伯仁难经本义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说明了脏腑之气与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脏气、阴气行于背腰由阴行阳;腑气、阳气行于胸腹由阳行阴,腹背前后相应,从而达到阴阳相对平衡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因此俞、募穴主治性能有共同之处,故常以俞募配穴法广泛用于临床,但两者的主治作用叉各有特点。当机体发生病变时,内脏或阴经的病邪,常可由阴而入于阳分的俞穴“阴病行

25、阳”,在俞穴出现压痛敏感结节等阳性反应;内腑或阳经的病邪,常可由阳而人于阴分的募穴“阳病行阴”,在募穴出现阳性反应。所以,治疗时要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用 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明代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又说:“阴病行阳,当从阳引阴,其治在俞;阳病行阴,当从阴引阳,其治在募”。更具体地说明了内脏或阴经的病邪 ( 阴病 ) 可入于阳分的俞穴,治疗时可取俞穴治疗;而内腑或阻经的病邪 ( 阳病 ) 可人于阴分的募穴,治疗时可取募穴治疗。将俞、募穴体现在生理、病理、治疗上的含义归纳如表。若广义地理解阳性病、阴性病,阳性病实含有腑病、热证、实证之义;

26、阴性病则含有脏病、寒证、虚证之义,随着俞、募穴研究的进展,目前针灸 l 临床结合 现代医学知识,辨证和辨病相结合,脏腑疾病直接选用俞、募穴进行治疗的情况更为广泛,而且这些临床应用多能取得较好效果,从实践方面证实俞、募穴具有调整、治疗所属脏腑疾患的功能。3、配穴方法(1) 单取俞穴或募穴:单取俞穴或募穴不仅可以治疗本脏腑的疾病,还可以用于治疗表里脏腑的病症。如脾与胃相表里,脾俞或章门不仅可以用来治疗脾的病症,而且还可以用来治疗胃的疾患。针灸甲乙经中载:“腹中痛,积聚, 默然嗜卧,怠惰不欲动,身常湿湿,心痛无可摇者,脾俞主之”,此处之“心痛”实际是胃脘部疼痛。(2) 俞募配穴法:背俞穴与募穴相配即

27、俞募配,用于治疗脏腑病症疗效甚著,临床应用十分广泛,还可以治疗与本脏腑有关的组织器官的病症。相对应的俞、募穴经气相通,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前后相应,阴阳互通,相互协调,两者相配必相得益彰。临床上,病情复杂多变,往往脏病及腑,腑病及脏,或虚实并见,寒热错杂,单用俞、募则显势单力薄,若俞募相配或依证再配以其他辅穴,就能提高疗效。素问奇病论篇载有:“口苦者此人者,数谋虑不决,但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针灸甲乙经载有:“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而身赢瘦,先取脾俞,后取季胁” (季胁即脾募章门 ) 。两者均既有本虚之阴证,又有标实之阳证,故分别取腹部胆募日月与背俞胆俞治疗胆病,取脾募章门

28、与背俞脾俞治疗脾病。再如虚寒性胃痛,其本为虚寒,其标为痛,属本虚标实之证,可取胃俞中脘,和胃气而定痛;慢性泄泻取脾俞、章门、大肠俞、天枢,健脾益气,调整胃肠气机而止泻;心悸怔忡其证因更为复杂,可选心俞、巨阙再配以内关,调心气镇惊安神。俞募配穴不仅对脏腑病症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对各脏腑络属的器官病症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标幽赋说:“取胆俞与命门,使瞽士视秋毫之末”,瞽士主要指属于肝肾阴虚所引起的青盲、暴盲及其他眼疾患者。肝俞是肝脏精气直接输注之处,针灸肝俞有疏肝养血之效,“肝开窍于目”,应用肝俞可以养肝明目,取命门滋养肾阴而治疗肝肾阴虚之目疾,多获良效。针灸大成有:“虚劳赢瘦,耳聋肾虚”,“耳

29、内虚鸣”取肾俞之记载。依俞募配穴法组成处方,取穴时多俞、募同时取用,可单侧取,亦可双侧取;也可俞、募交替使用。用法灵活,视病情需要而定。(3) 募合配穴、俞原配穴:即分别将本脏腑的募穴与合穴相配,背俞穴与原穴相配。由于募穴主治偏重于阳性病症( 包括腑病、实证、热证) ,合穴主治内腑,偏于通降;背俞穴主治偏重于阴性病症( 包括脏病、虚证、寒证) ,原穴主治内脏,偏于扶正祛邪,所以将募穴与合穴相配,对于治疗腑病、实证、热证效果较好,而俞穴与原穴相配,对脏病、虚证、寒证较为适宜。这是取募穴与合穴、俞穴与原穴在 主治上存在的共性,以相互协调,增强疗效的一种配穴方法。如肺俞与太渊相配治 疗气虚喘咳,肾俞

30、与太溪相配治疗遗精滑泄,天枢配上巨虚治疗腹泻、便秘;中脘配足三里治疗急性胃痛等等。因俞募穴位于胸腹或背腰,内有重要脏器,应特别注意针刺的角度及深度, 以免发生事故。附:十二背俞穴歌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丸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 胸前膻中觅浅深。原穴(一)概述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十二经脉各有1 个原穴,故也称十二原。临床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本脏腑疾患。原,即本源,原气之意。

31、原气,又称元气、真气、真元之气。原气最早见于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难经六十六难言:“脐下肾问动气者,人之生命也,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故名日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就是说三焦是原气的别使,具有把原气输送到全身的功能。肾间原气,通过三焦别使,历经五脏六腑,经过和留止于腕踝关节附近的十二 穴,即为原穴。原穴通过三焦之气与肾间动气相贯通,因此十二原穴对人体有至关 重要的作用。(二)内容及分布十二原穴的有关内容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载有“五脏有六腑, 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

32、,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 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 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文中指出了五脏之原及膏肓之原,但 未提到心的原穴和六腑之原。灵枢本输中除了五脏之原穴外,也记述了六腑 的原穴,共计11个原穴,至难经六十六难提出“少阴之原出兑骨”,使原 穴由灵枢本输篇的11个发展到12个。后至针灸甲乙经明确列出了手少 阴心经的五输穴,“心出于少冲神门者,手少阴脉之所注也,为俞。”从此正 式确定了心的原穴为神门。从上述可见,灵枢九针十二原和灵枢本输所论原穴不同,后世 医家将两篇内容合二为一,删去了膏、肓之原,改大陵为心包之原,加入神门为心 之

33、原,完备了十二原穴理论。十二原穴表经脉(阴经)原穴经脉(阳经)手太阴肺经太渊合谷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神门腕骨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大陵阳池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太自冲阳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太溪京骨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太冲丘墟足少阳胆经(三)临床应用1、诊断根据原穴部位的反应变化,可以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在灵枢九针十二 原篇中指出:“五脏有疾也,应出于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 应,而知五脏之害矣”。说明脏腑有病时,常在相应的原穴处有异常反应,可经过 视察、切循扪按的检查发现异常反应,以诊察十二脉原穴的盛衰,推断脏腑病情。 如心肌炎,在大陵穴有压痛;肾炎,在太溪穴有压痛等等。现代

34、临床上还常用经穴电测定法、知热感度测定法等确定脏腑经络的虚实, 并可采用原穴治疗。2、治疗原穴的主治特点在于既可泻实,又可补虚。因针刺原穴可使三焦的原穴通 达,从而发挥卫护正气抵御外邪的作用,即原穴有调整脏腑经络虚实的功能,临床 上不仅用于实证,也多用于虚证,治疗范围很广泛。灵枢九针十二原言: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难经六十六难言:“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 取其原也”。所以一切与脏腑有关的病症,如脏腑本身病症,与脏腑相关的器官、 肢体病症,无论是虚证、实证、热证、寒证、表证、里证、急性病、慢性病都可以 用相应的原穴来治疗。当然,从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特性来认识,原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是 调

35、节脏腑功能,用于治疗脏腑病证,尤其是五脏病多用原穴治疗近代对十二原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进一步证明了原穴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原穴反映整个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各原穴为本经的 代表点;十二原穴与相关的脏腑问存在着相对特异性的联系。3、配穴方法(1) 单取原穴治疗内脏疾病。(2) 原、络配穴治疗内脏疾病。(3) 脏腑原穴相配。如太白配太渊;太冲配太溪;合谷配太冲;神门配大陵,可起到协同作用。(4) 原、俞配穴。(5) 原、合配穴。临床应用有多种形式,如表里经原合相配,同经或异经原合相配等。其中表里经原合相配,通常是取阴经原穴配以阳经的合穴或下合穴,此为表里双治之法,临床极为常用

36、。如太白配足三里以健脾和胃,升清降浊;太冲配阳陵泉,以清肝利胆,疏土抑木。同经相配者,如合谷配曲池,双调气血,清理上焦;太冲配曲泉,调理肝气,舒筋止痛,主治疝气瘕瘕,阴茎肿痛。异经相配者,如合谷配足 三里,调理胃肠,理气消胀,化滞通便;太冲配足三里,疏肝理气,和胃止痛。(6) 原、募配穴。用位于腕踝部的原穴与位于胸腹部的募穴相配,局远配合,用于治疗脏腑病。如合谷配天枢,主治头痛发热,腹痛泄泻;神门配巨阙,主治心悸不寐,心痛昏厥。此外,原穴还可以和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配合,临床应用极为广泛。附:十二原穴歌 大肠合谷肺太渊,胃原冲阳太白脾,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心包大陵焦阳池,肝经太冲胆

37、丘墟。络穴(一)慨述十五络脉从本经分出的部位各有1 个腧穴,称为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络穴的名称与本经络脉名称相同。络穴是络脉别出经脉的部位,从络穴处别出的十五络脉为络脉的主络,有明确的循行通路,然后络脉继续分支,越分越细,最后如网络般遍布全身。因此,络脉沟通表里两经外,还与其他经脉有密切联系。而且十五络有统属全身络脉的作用。此外,络脉还有输送营卫气血以渗灌濡养周身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孙络来完成的。可见,十五络穴作为经脉之气与络脉之气交会的部位和络脉的起始部位,就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 内容及分布络穴的内容首载于灵枢经脉篇。十二经脉各有1个络穴,加上任脉络穴鸠尾、督

38、脉络穴长强和脾之大络大包,总称十五络穴。十五络脉的循行和分布在经络总论中已有叙述,十二经的络脉从本经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别出后,阴经络脉走向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阳经络脉走向其互为表里的阴经经脉,阴阳经的络脉相互双重交通连接,络脉加强了肢体部表里经的联系。任脉从鸠尾别出散布腹部;督脉从长强别出,散布头部,并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别出散布胸胁,加强了人体前、后、侧的统一联系。( 三 ) 临床应用1、治疗从对络穴理论基础的分析可知,络脉由络穴别出,络脉的作用正是络穴的作用,其临床应用主要有以下 4 个方面。(1) 十二经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不仅可以治疗本经病,也能治疗其相表里的经脉的病症。因“一

39、络通两经”,针刺一经络穴可以疏通阴阳表里二经的气血阻滞,从而使经脉通调,病痛自去。因此,络穴也治本经及表里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及其归属脏腑的疾患。如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既可治疗肺经的咳嗽、喘息,又可治疗大肠经的头齿痛、面瘫等;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的络穴,既可治疗胃经的喉痹、胃痛、呕吐,又可以治疗胸闷、心悸、四肢肿等脾经病。(2) 治疗本络的病症。当十五络脉脉气异常,出现各自的虚、实病候时,皆可取相应的络穴加以治疗。十五络脉各有其虚实病候,在灵枢经脉中有具体记载,如:“手太阴之别,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款,小便遗数。手少阴之 别,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从记述的病候中可知络脉脉气异常时所 反映的症

40、状,基本上类似于十二经脉脏腑病候。诸条络脉的病候虽只举述了二三种症状,但从络脉沟通表里经脉关系的作用来分析,它的病候不仅同十二经中的本经病候相同,还与其互为表里的经脉相关联。(3) 因络穴还联络诸经,所以对其他一些有关经脉的病症都有治疗作用。(4) 治疗慢性疾病。清代医家有“初病在经,久病人络”之说,认为血、气、痰、湿等邪气积聚,常常由经至络,故由内伤引起的诸种慢性疾病均可取络穴。2、配穴方法(1) 单独选用:络穴的治疗作用较强,单用络穴,也常能收到迅速而确切的疗效。(2) 原、络配穴:原穴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可以治疗各所属脏腑的病变;络穴是表里两经联络之处,具有主治表里两经有关病

41、症的作用,两穴相配能通达内外,贯穿上下,对互为表里的脏腑经络的疾患有很好的协同治疗作用。原络配穴法就是指表里经的原穴与络穴相配合,无论是表经还是里经,均以原穴为主,络穴为辅,又称“主客原络配穴”。具体应用时有两条原则:1)表里两经均病时,根据脏腑经络先病与后病而定。先病为主,取其经的原穴,后病者为辅,取其经的络穴。例如肺经先病,取其经的原穴太渊为主;大肠经后病,取其经络穴偏历为客。反之若大肠先病,即取其经的原穴合谷为主;肺经后病即取其经的络穴列缺为客。2) 表经或里经单独一经有病时,则应取病变脏腑经络的原穴配相表里脏腑经络(未病者 ) 的络穴。在传统的“主客原络配穴”法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情,

42、取本经原络配穴法、异经原络配穴法,也能取得良好效果。十五络穴中的列缺、公孙、内关、外关4 个穴位,还属于特定穴中的另一类一八脉交会穴。列缺通任脉,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外关通阳维。因此,这4个络穴,不仅可以治疗各自所属经脉脏腑的病变和相表里经脉脏腑的病变,也可治疗与其脉气相通的奇经的病症,治疗范围更为广泛。附:十五络穴歌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住,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脾之大络号大包,十五

43、络脉君须记。八脉交会穴(一)概述八脉交会穴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 8 个腧穴。八脉交会穴又称作“交经八穴”,穴名首见于宋子华流经八穴,此书已亡佚,其内容被窦汉卿收集在针经指南中,故有人称之为“窦氏八穴”。书中窦氏论述了八穴的起源、位置、归经、取穴、主治病症和上下固定随证配穴法。明代刘纯医经小学卷之三首载“经脉交会八穴”一首;“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且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徐凤在八穴的临床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针灸大全中首次提出了“八脉交会八穴”的名称,并明确说明了”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两种“按时

44、配穴法”在针灸临床上的具体使用方法。后世医家对八脉交会穴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有所发展,不断充实和丰富了这一内容。( 二 ) 内容及分布、经脉交会八脉交会穴即公孙、内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列缺、照海8 个腧穴,均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八脉交会穴之所以能治疗多种疾病,主要在于八穴与奇经八脉存在着特殊的交会关系。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联系沟通十二经脉;二是对十二经气血起着溢蓄作用,与十二正经、五脏六腑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所以在脏腑经络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因为八脉交会穴与八脉相交会,也就决定了此八穴治疗范围广,作用显著。近代医家在研究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对八脉交会穴如何与奇经八脉相交通会合的问

45、题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从经脉循行方面进行解释的。在八脉交会穴中,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足少阴肾经与阴跷直接汇聚之处,余6 穴均未直接在穴位所在之处与奇经交会,而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八脉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相交而脉气通会于 8 穴,是经交而穴通。窦汉卿针经指南记载;“公孙二穴合内关穴”,“临泣二穴亦 合于外关”,“后溪二穴合中脉”,“照海二穴合列缺”,说明八穴之中 存在着两两相合的搭配关系,各组穴间的会合途径为:公孙与内关主要是通过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冲脉、阴维脉会合于胃、心胸。足临泣与外关主要通过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肩及目外眦。后溪与申脉主要经过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

46、经、阳跷、督脉会合于肩胛、目内眦。列缺与照海主要是通过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任脉、阴跷会合于肺、胸膈、喉咙。(三) 临床应用l. 治疗(1) 治疗作用: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仅针经指南一书就载有主症 200 多种,这是由八穴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因为八穴中每一个穴位都有所属的 正经,所通的奇经,又通过正经和奇经与其他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构成广泛的联系,所以刺灸这八穴,有调节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作用。(2) 治疗病症:1) 治疗所属正经及与正经有关的脏腑、经脉病症。2)治疗奇经病。奇经八脉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和病候,有沟通十二经脉之间联 系,对十二经气血起着蓄积和渗灌的作用,由于除任、督二脉

47、外,其余六经本身没 有所属腌穴,当奇经发生病变时,即可选用八脉交会穴治疗。3)单穴主治范围概括为表。八脉交会穴单穴治疗病症表穴位丁经冰所 通 奇 经治疗作用主治范围病症举例公孙阴睥经冲脉理气 健脾 和胃 降逆 调畅 气机脾经、胃经、足太阴络脉、冲 脉的病症、其他病症脾胃肠肝胆病症、神志病、心肺 系病症、妇女病、五官病,四肢 体表的病症内关手阴心包经,阴维和血 行气 通经 止痛 安神 定志心包经、心经、三焦经、手厥 阴络脉、阴维脉病症。是治疗 心胸病的要穴心系病、神志病、脾胃肠、肝胆 病、肺系病、妇女病、五官病列缺手阴何经任脉宣通 肺气 通调 经脉手太阴肺经、手太阴络脉、手 阳明大肠经、任脉病症

48、肺系病、神志病、脾胃肠及肝胆 病、膀胱肾病症、妇女病、五官 病昭 八、海&阴 肾 经阴 跷 脉补肾 益精 调畅 阴跷足少阴肾经、阴跷脉病症肾膀胱病、神志病、五官病、心 肺系病症、脾胃肝胆病、妇女病 等外关少汨隹 八、阳 维 脉解表理气消月中三焦经、心包经、手少阳络脉、阳维脉病症四肢体表病、神志病、五官病、 脾胃肠病等经足 临 泣足 少 汨 担 经带脉疏肝 利胆 通经 活络胆经、带脉病症四肢体表病、五官病、妇女病、 神志病、肾膀胱病、肝胆病于太清心后溪汨小督脉安神通络手太阳小肠经、督脉病症神志病、内肢体表病、五官病扬舒筋S足太安神中脉阳阳跷丁志通络足太阳膀胱经、阳跷病症神志病、筋肉病止痛经4)穴

49、位组合主治范围概括:临床配穴时多将 8穴上下相配,分成4组使用, 能够改变单穴使用之偏,发挥协同作用,临床疗效更加显著,更能体现出整体作用 的特点。具组成及治疗范围列表如表。八脉交会穴组合治疗病症表穴位作用治疗范围病症举例组合理气公降逆孙通肠心悸胸痹、胸腹胀满、呕吐呃逆、胃脱心、胸膈、脾胃、肝的疾患内和胃痛、痢疾等消化系统病症关宣通上下清泄头目足疏利临目外眦病、耳后、颊、颈、胸胁目肿、眼疼、耳鸣、耳聋、偏头痛、肋问泣肩、侧身部病症、外感风邪所通经神经痛,寒热表证外致病症活络关疏散表邪中安神目内眦、颈、项、耳、肩部病中风半身不遂、腰膝酸痛、风寒湿邪引起脉定志症,太阳经病证,心、肝、脑的痹证、抽搐

50、、头痛、头晕、失眠、癫后清泄病症痫、瘠症溪头目通经活络昭 八、 海列 缺通理 肺气 补益 肾气 宁神 定志 清泻 虚热肺系、咽喉、胸膈、肝、心、肾的病症咽痛、咽喉不利、失音、语言/、利、咳 嗽、胸满、阴虚内热、失眠、癫痫、瘠 病、小便/、利临床经验表明,单纯性内脏疾患可用脏腑辨证;头面、四肢、体表疾患又多 用十二经辨证;如属多经合病,症情复杂,虚实难辨,以一脏一腑一经难以概括 者,或一些精神、神经系统疾患,用奇经八脉辨证,选用八脉交会穴,常可取得满 意疗效。八脉交会穴的重要性,正如李梃在医学入门中所日:“周身三百六十五 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意在说明八脉交会穴可以主治全

51、身疾病,说明此八穴主治范围广泛。明代医家吴岂云:”以八穴交会奇经八脉,而 分主乎表,主乎里,主乎表里之间也。仲景妙于伤寒,以其有六经之辨,予今以八 法为妙者,以其分主八脉,而该乎十二经也,创为针灸一大法门”,其论也谓 精辟。2、配穴方法(1)单侧上下取穴:属于腰背、四肢之外经病症,偏于一侧者,如腰背痛,各种扭伤,中风后遗偏瘫,小儿麻痹等i可取单侧上下一组穴位(2) 左右交叉取穴:适用于头面部各种疾患,内脏疾患,及惧针、体弱、精神紧张等不宜多针,又需左右两侧取穴,调整全身者。(3) 对侧上下取穴:是临床最常用的配穴方法,各种情况均可使用,而且效果 为好。(4) 与其他特定穴配合使用。附:八脉交会

52、八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八会穴(一)概述八会穴是指人体 8 种精气会聚的 8 个腧穴。八会穴是根据人体生理情况和穴位的主治特点命名的,其中髓会、脉会、骨会与奇恒之腑有关。这些穴是气血生化和集中会聚的处所,大多分布在躯干部。八会穴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篇中日:“经青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中脘 ) ,脏会季胁(章门 ) ,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 ( 膻中 ) 也”。( 二 ) 内容及分布八会穴中,中脘、章门、膈俞、大杼、膻中分布在躯干部

53、,阳陵泉、绝骨、太渊分布在肢体部,分布无明显的规律。八会穴表八会穴所属经脉八会穴脏会章门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阳陵泉筋会腑会中脱任脉手太阴肺经太渊脉会气会膻中任脉足太阳膀胱经大杼骨会血会膈俞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绝骨髓会(三)临床应用1、治疗八会穴的临床应用主要在治疗方面。这 8个穴位虽属于不同的经脉,但对于 各自所会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关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临床 上常把其作为治疗这些病症的主要穴位。如六腑之病可以选中脱,筋病可以选阳陵 泉等。另外,难经四十五难“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穴也”,提示八会穴还 可以治疗相关的热病。各穴的作用、治疗范围、主治病症见表。八会穴主治病症表作

54、用治疗范围病症举例早 门 脏 会健 脾 和 胃 消 胀 利 胆1、治疗各种脏病2、以治疗肝、脾疾患为 k3、多用于脏病中虚实夹 杂诸症肝气郁结:胸胁胀痛脾胃虚弱:腹胀肠鸣、痞块肾虚:腰脊冷痛、水月中、泄泻,奔豚气、溺多自浊心脾两虚:身瘦肢倦、身鹅肺之痰饮:咳嗽痰多升清降浊健1、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腑中 脱 腑 会脾 和 胃 补 * 益病2,以治疗胃、大肠、小 肠病症为主,是治疗消化 系统疾病的要穴之一3、主要应用于腑病中的中急证、热证、实证气安神志调与活膻 中 气 会血 * 益气 通 脉 宽1、行针指要歌记载“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 记。治疗气虚、气滞、 气逆诸种气病2、多用于气的实证胸降逆膈理1、

55、主治一切血病胃:胃痛、呕吐、呃逆大肠:腹胀、肠鸣、痢疾小肠:清浊不分胆:黄疽三焦:浮月中膀胱:小便有热、溺赤黄肺失宣降:咳嗽喘逆肺气不足:气短喘息心胸痹阻:胸闷、胸痛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 肝气郁结:胁肋胀痛出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肌触俞血2、常与其他腌穴配合,瘀血痹阻:瘀血头痛,产后恶露不尽,痹证日久血和治疗与血后美的病症血虚诸症。如:配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治会血3、还可用于治疗心、疗风疹;配脾俞、那门、血海等治疗贫血,紫肺、肝、脾、胃的有美斑。如:心悸、失眠、胸闷、胃脱痞满疼痛、胸病症胁胀痛疏利筋阳 陵 泉 筋 会骨 活 络 通 痹 镇与筋脉有关的肌肉拘挛或 弛缓不收的各种风

56、证、瘙 证、痹证、娃证中风半身不遂、面瘫、面肌痉挛、下肢痿软不 用、肢体关节痹痛、抽搐痉小痛理太气1、血脉病症渊活2、以治疗心、肺二脏有血脉痹阻:胸痹、心痛、脉涩、喘咳脉血关的病症为主血失固摄:咳血、呕血等会通3、对无脉症有一定疗效脉大 杼 骨 会强 健 筋 骨1、治尸切骨病2、是治疗骨病的主穴, 尤其对脊柱骨病史为重要肩胛痛、上肢瘫痪、颈项、腰脊强痛/、得卧、周 身骨节疼痛不得屈伸绝添1、治疗骨、髓的病症中风半身不遴骨 髓 会精 * 益髓 补 肾 健 脑 舒 筋 活 络2、其中以治疗卜肢痿软不用为主3、为治疗脑病的主穴之下肢病:痿蹙、膝胴疼痛、足关节挫伤颈项部病症:落枕、颈椎病脑髓空虚:头晕

57、、失眠、记忆力减退、耳鸣耳聋2、配穴方法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的精气在运行过程中的会聚 点,是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一类腌穴。临床上可以单独使用某一会穴配其 他腌穴,亦可以同时选用两三个会穴,常用的搭配有:(1)中脱、章门配合治疗脏腑病:五脏六腑之间有表里关系,故腑会中脱和脏 会章门治疗脏腑病是相互为用的,中脱穴不仅能治疗腑病,也能治疗脏病;章门穴 不仅能治疗脏病,也能治疗腑病,两穴相配可调理脏腑的功能,尤其对消化功能异 常方面的病症具有较好的作用。(2)阳陵泉、大椎、绝骨配合治疗筋、骨、髓病症:1)筋骨痿软无力: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筋脉失于濡养,或由于肾精亏损等原因 引起

58、骨枯髓虚,出现腰脊酸软,肢体痿软无力等病症,如偏瘫、痿证等,常 3穴配 合使用。2)筋骨疼痛:由于挫伤、扭伤或风、寒、湿等原因使筋骨受损而出现的疼 痛,3穴配合治疗也常有良效。(3)与其他特定穴配合使用(此略)。附:八会穴歌腑会中院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血会膈俞骨大杼,脉太渊气膻中存。郑穴(一)概述“郑”有空隙之意,是各经之气深聚的部位。从郑穴的含义而论,是气血出 入于较深的部位之意,在经脉循行路线上,气血流注于肘、膝以下,个别在膝上, 遇到迂曲部位时,气血汇聚、输注之状,如灌注于孔隙之中,故称为“郑”,将此 位置的腌穴称为郑穴。(二)内容及分布郑穴的穴名和位置,首载于针灸甲乙经,共 16穴。包括十二经脉各有1 个郑穴,都位于本经上;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也各有1个郑穴,分别位于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上。从郑穴的分布来看,大多分布于四 肢肘膝关节以下,只有胃经郑穴梁丘位于膝上。郑穴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