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第三单元检测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06538571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语文1第三单元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1第三单元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1第三单元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语文1第三单元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1第三单元检测(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三单元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恶耗惮精竭虑广有羽翼前事不忘,后世之师B咀咒桀骜不驯没齿难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C和蔼黯然泣下起承转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D洋溢淋漓尽致阴谋秘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 至于泣下。(2)她,刘和珍君,那时是 前往的。(3)真的猛士,将更 而前行。(4)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 昂起头来。 A黯然 奋然 欣然 居然B黯然 欣然 奋然 居然C茫然 欣然 奋然 果然D茫然 奋然 欣然 果然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 )(1)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 的演讲。(2)有时候,他背诵到 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3)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睛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 的开场白。A动人 流畅 简单B动人 酣畅 简短C激动 酣畅 简单D激动 流畅 简短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煎熬。B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C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D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

3、唤,它却跑开了。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眼下在某些地区,“走穴”正成为一些学者乐此不疲的事情,因为这既能提高知名度,又可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B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C新年联欢宴会在喜气洋洋的乐曲声中拉开帷幕,一时间,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欢乐的气氛弥漫了整个宴会大厅。D将往昔林林总总的记忆吐露在纸上,我意识到完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行动,我注定为记忆而生。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几十年来,_,_,_,_ ,_,_。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讨论方兴

4、未艾。也高于同时期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尽管对增长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增长的事实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ABCD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B报告指出,中国及印度的一些跨国公司眼下正不遗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新加坡、俄罗斯等则紧随其后,国际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C对于那些指责这些学说缺乏理论支持、说她不以实验而以先验方式作一般性推理的人,这表明他们对这一学说缺乏深入认识,还没

5、有掌握其精髓。D会议围绕充分发挥学生信息员的作用、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健全了学生信息源组织机构,布置了今年评教评学的主要工作。二、阅读理解(一)阅读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1

6、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1)猛士: (2)庸人: (3)哀痛者: (4)幸福者: 2对文中划线句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如何理解? (二)阅读小狗包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形势越来越紧。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我们听得清清楚楚,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这情景

7、实在可怕。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

8、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1仔细揣摩文中加横线的词语,谈谈它们对表现当时形势的紧张有什么意义。 2阅读文段的第二段,你认为巴金对送走包弟感到轻松吗?为什么? 3作者说“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这句话的含义是: 4品读下面一段对梁启超先生的外貌描写,体会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蕴涵着怎样的情感。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

9、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萧 乾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

10、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

11、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

12、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威或尊敬感觉使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11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袋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

13、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12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1936年10月,上海(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1“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2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3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

14、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D文章第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水中的倒影俄国 亚索尔仁尼琴

15、在水流涌动的水面,无论是远还是近的倒影全都辨认不出,即便水流清澈,即便水流上没有泡沫,在经常涌动的水面,在永不休止的水的替换中,倒影是不真实的、不清晰的、难以理解的。只有当水流穿过一道又一道河抵达一片安静、开阔的海湾,或是在小河湾中驻足,或是在水波不兴的小湖中安卧,只有在这些地方,我们才能在镜子般的水面上看到岸边树木上的每一枚叶子,淡淡白云中的每一抹云絮和天空那丰满而又蔚蓝的深处。此亦似君,此亦如吾。如果说,我们百般努力,至今仍未看见、仍未观照到不朽的、清晰的真理,这也许正是因为,我们还正在向某处运动,我们还正在生活思考:在运动中能否清晰地辨认事物或认识自我,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见解。 三、写

16、作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请以“我看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A2D解析:A项“恶”“噩”,“惮”“殚”,“世”“事”;B项“咀”“诅”;C项 “和”“合”。3B4B5D解析:“它却跑开了”应为“它就跑开了”。6B解析:挥:指挥笔。形容才思敏捷,写字、写文章、画画非常快。这里属于用错对象。7D8B解析:A项句式杂糅,“拟采用”和“为准”杂糅

17、,可改为“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的说法”或者“我们斟酌以后以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C项“这”指代不清,应将前半句改为“一些人指责这些学说缺乏理论支持、说她不以实验而以先验方式作一般性推理”。D项成分残缺,在“学风建设”后加“等议题”。二、阅读理解(一)1参考答案:(1)“猛士”指敢于面对反动派统治下悲惨凄凉的黑暗现实,毫不惧怕反动派对人民的屠杀,为解救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勇往直前,奋斗献身的人。(2)“庸人”指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不满,对烈士死难有哀痛,但不敢反抗,苟且偷生。(3)“哀痛者”指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首先看到这种情况,为这种情况而哀痛的人。(4)“幸

18、福者”指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首先看到这种情况,并为此献身而感到幸福的人。2参考答案:“直面”,直接面对。面,动词,面对。“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二)1参考答案:这组词语让我们更真切地看到了当时世道的可怕,以及这种非人道的时代对当时人们的摧残和折磨。把这种过去了的可怕情形复现出来

19、,也可以让我们这些后来者更加理性地对待这个社会,更加珍惜当前平静、安宁而有秩序的社会。2参考答案:不轻松。送走包弟后,巴金无法入睡,可见他并没有因为送走包弟而感到轻松,反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3参考答案:作者发自内心的自谴自责,当年像甩掉包袱一般将包弟送到医院的解剖桌上,终成为作者心上永远也无法卸却的重负。这样的自谴自责一方面是解剖自己,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另一方面,又为将来的人们提供一面值得借鉴的镜子。4参考答案:这段关于梁启超先生外貌的描写文字不多,但是很传神地将他的精神状态和个性刻画出来了,表达了作者对这位精神洒脱、神采奕奕的学者和革命者的崇高仰慕之情。(三)1参考答案:“朦胧的敬慕”

20、在文中指孩子对伟人模糊的敬慕;文章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模糊的敬慕:跛脚小孩吊唁鲁迅先生;“我”瞻仰“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11122参考答案: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段分写: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时的所见所感;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3参考答案:衬托 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跛脚小孩对鲁迅先生的敬慕。4AE解析:A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有错,原文是说“如果稍换一个

21、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E项“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这句话有错,作者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已是成年,这时对鲁迅的崇敬就已经不是孩提时的朦胧。5参考答案:(1)能。事物是在不断运动中发展变化的,认识会跟随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改变乃至深化。(2)否。辨认与观照事物须得在静止的状态或事物运动结束之后,静观默会、凝终结想,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与全貌,才能达成“清晰”的认识。(3)辩证的认知,既可以在运动中也可在静止的状态下认知事物。此外,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和因认识事物的角度等的不同,认识也会有变化。三、写作参考答案:略。第 11 页 共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