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精神的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新审视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06531735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文关怀精神的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新审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文关怀精神的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新审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文关怀精神的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新审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人文关怀精神的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新审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关怀精神的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新审视(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22卷第5期2010年10月Vol. 22 No. 5Oct.2010广东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 ngdo ngln stitute of Public Adm ini strati on人文关怀精神的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新审视1 2赵绥生,李萌(1.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陕西 咸阳712000;2. 西安政治学院军事法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8)摘要: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人文关怀是马哲不同于以往哲学的本质特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在马哲理论体系中的回归,需要重新审视七个方面的问题:马哲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唯物史观理论体

2、系的逻辑岀发点、人类享受自己所创造的历史成果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社会历史评价的最高价值尺度、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 、人的需要与利益范畴在马哲中的地位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关键词:人文关怀精神;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重新审视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533 2010) 05 0081 05一、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受到西方一些哲学家的非难,认为它缺乏人文关怀,存在着“人学空场”。这是对马哲的极大误解。苏联形成的马哲教科书体系,在原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该教科书体系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出发,在传统本体论哲 学

3、的理论框架内构建体系;而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部分,则从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出发,强调社 会而忽视人,强调生产而忽视人的需要与利益,强调人的阶级性而忽视对人的本性和本质的研究,其结果造成了人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体现。马克思主义把人的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最高宗旨,但是这种博大宽广的人文关怀精神被传统教科书理论体系掩盖了。马哲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理论大厦的基石,从根本上讲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建树。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资本主义 社会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具体解剖,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原

4、理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合乎逻辑的展开,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O恩格斯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241,一针见血地指明了马哲不同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这就是第一次把人置于自己学说的核心,把探求全人类最终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规律与途径作为自己学说的最高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主体是人,社会存在的本质是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人的发展过程,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就是人本身发展的规律,人是社会之本、世界之本。马哲所最关注的不再是西方传统哲学家孜孜求索的那个收稿日期:2010 06 11作者简介:赵绥生 1953 ),男,陕西清涧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教

5、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李萌 (987 ),男,陕西咸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军事法学系军事法专业硕士研究生。SX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Fjectronic Publishing IIqum AU rights reserved. httpl/WwW-f 81宇宙万物的本体,而是人的现实世界,其哲学的主题是人,是独具特色的关于人的哲学 。马克思 主义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实质上就是研究人的发展历史。正因为马哲第一次真正把人视为历史的主体,把人置于自己学说的核心,才使得马哲的创立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完成了一次颠覆性的革命。它确

6、立了实践唯物主义思维模式,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人类历史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人类的实践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人自身,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切秘密就隐藏在实践之中。马哲把实践作为破解人与社会历史发展秘密的切入点,把人的本质和秘密、把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最终归结于实践,从而科学地指出了人类解放与走向自由的途径。从来没有一种哲学像马哲这样对人给予如此高度的关注,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自己哲学的最高命题,把探索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哲学的最高宗旨。所以,人是马哲的核心,人文关怀是马哲不同于以

7、往一切哲学的本质特征。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七个方面的重新审视人文关怀精神的考证与复原人文关怀精神的回归就是恢复马哲的本来面目。真正确立起以人为本的哲学价值观,以人为核心重新构建马哲理论体系,需要重新审视以下七个问题。1. 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自原苏联教科书体系确立以来,我们一直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确定为马哲的基本问题,这是对马哲的严重曲解。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说过这样的话:“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也268但这里并没有说这也是他们自己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这段话长期被人们忽视:“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

8、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269他的意思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此前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但是这一基本问题到近代发生了转变。另一段话更能印证上述判断:思维和存在“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一一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2 269在马哲创立过程中,马克思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清算,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把以往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头足倒置的问

9、题颠倒了过来,科学地回答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创立的重要环节。他不是像近代认识论哲学家那样站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讨论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而是站在现实的人的历史活动规律角度来研究人们意识的本质。他要揭示的是:在任何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社会意识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每一时代人们产生出怎样的思想动机或观念意识,总是一定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的产物,人类创造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不能摆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才得出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结论。马哲新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是“现实的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中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

10、:“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同16。这一命题表达了他对人的全新理解:人是这个 世界上至高无上的价值存在,人是世界的核心和一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开始他们哲学思维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人,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世界是属人的,人的生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关注的最高问题,也是最基本的问题,而不是世界的本体或统一性问题,不是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这是马哲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所在。原马哲教科书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出发,在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框架之下构建马哲理论体系,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意,这是造成马哲“见物不见人”重要原因之一。马哲理论体系的重构,必须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基

11、本问题、以人为中心来展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c 1994-201 irCjiina AcademirJIecfron tc Plibl 1511111 r. 1 uii s e. A llrign K reserved, frttp: ftwwv822. 重新审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重新审视马哲理论体系,必须正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首先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像传统教科书所曲解的那样,先创立了唯物主义自然观,然后把它推广运用到历史领域,再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 主义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蕴涵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之中,自然辩证法思想蕴涵在历史辩证法之中,而不是相反。

12、马哲的重大建树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奠定马哲在人类思想史上不朽历史地位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毫不否认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辩证唯物主义方面的科学成果,但我们应该看到,在马哲中,不是自然观统领历史观,而是历史观统领自然观。马哲视野中的世界,是人的生活世界。在他们 看来,即使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界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人化的自然界。他们认为讨论那种离开了人的抽象世界或者世界的本体是没有意义的。“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 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77重构马哲理

13、论体系,应该忠实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独特的哲学思维模式,尊重其哲学思想的创立历程,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开始,而不是像传统教科书那样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开始,把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标签理贴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上,把存在与思维关系原理的标签贴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之上,把自然辩证法的标签贴到历史辩证法之上。整个马哲理论体系的构建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为重点,而不是像传统教科书那样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陪衬和附 属。只有把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马哲的核心问题,围绕人的生存与发展来展开马哲范畴与理论,才能确立起以人为本的哲学价值观,再现马哲人文关怀的博大胸襟。3. 重新审视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人是

14、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和 基础。”220马哲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人类历史就是人自身发展的历史。正是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创造了人自身以及人类历史,所以社会历史规律不过是人的活动规律,即贯穿于人的活动之中并制约着人的活动的那种客观必然性”解释清楚人们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 ,就解释清楚了社会历史”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正是抓住了“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实践活动,才找到了揭开历史秘密的科学方法和路径,才第一次把历史观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开宗明义地指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既然是创造历史的主体,那么研究社会历史就必须研究“现实的人”及他们的历

15、史活动,关注人类怎样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建立自己的交往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等等),怎样建立自己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必然趋势”“只要你们把人们当成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你们就是迂回曲折地回到了真正的出发点。”3147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恢复人在马哲中的核心地位,就必须把现实的人作为马哲理论 体系的逻辑起点”只有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才能确立人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的主体地 位,才能使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得以合乎逻辑地展开,才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能动性动因,才能更好地体现实践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4. 重新审视人类享受自己所创造的历史成果的正当性和合

16、理性”马哲理论体系重构与人的主体地位的恢复,不仅要把社会视为人的社会,把一切社会关系视为人的关系,还要把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人的发展”不仅要把人视为创造历史的主体,更应该把人视为历史发展的目的,突出人类享受自己创造的历史成果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历史主体决不是为了创造历史而实践而奋斗,而是为了享受生活,完善自我,为了生活的更加幸福而实践而奋斗”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追求幸福是历史主体不懈奋斗的唯一动机和无 尽的激情之源。“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 ILI t.riina Acadefnic Journal kleciircMiiic rUnJisiiin

17、H: 1 loUSiC, All nffifts reserved,83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118 T9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的解放、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标,正是人类追求自我完善、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境界。传统教科书理论只强调人在创造历史 中的主体地位,而回避人类创造历史的目的和动机,回避人类享受自己所创造的历史成果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导致人成了无目的、无热血、冷冰冰的创造历史的工具,其结果就造成了马哲“见 物不见人”。要确立起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哲学价值观,就必须高扬人类追求理想与幸福生活的旗帜,把人视为目的。5. 重新审视社会历史评价的最高价值尺度。重构马哲理论体系,凸现马克思主义以

18、人为本的哲学价值观,就必须把人作为社会历史评价的最高尺度。既然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是为了人类而创造的,社会历史进步的尺度也只能从社会历史主体的角度来把握,从人本身出发来考察社会进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三个历史阶段的理论,正是把历史主体的发展作为历史发展的价值尺度。把人作为社会历史评价的最高价值尺度,需要摆正人的价值标准与生产力客观标准之间的关 系。传统的马哲教科书理论强调生产力标准作为评价社会进步的客观标准和最高标准,是有其理论依据的。唯物史观第一次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生产关系就发展

19、到什么程度,社会形态就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解放就到达什么程度。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把生产力的发展称做“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但是当我们强调生产力标准作为评价社会进步的客观标准时,却容易掩盖、忽视人的价值标准,这也容易导致马哲“见物不见人”的倾向。以人为本的哲学价值观要求我们在强调生产力客观标准的时候,始终不要忘记人类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唯一目的和无限激情,是为了满足与改善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实现自身的利益。考察人类社会进步既要用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标准去衡量,更要以人的价值实现程度去衡量。前者是客观尺度,后者是人的价值尺度。就社会发展总的方向来看,两种尺度是一致的,生产力客观尺 度包含着人的价值尺度,

20、而人的价值尺度又是生产力客观尺度的内在根据。但是从根本上说,生产力这一客观尺度是从属于人的价值这一最高尺度的。因为发展生产力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6. 重新审视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确立起以人为本的哲学价值观,就在于它把历史真正还原为人的历史,认为社会历史就是人类自己创造历史、自己选择历史制度、自己解放自己的过程。“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443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和最高价值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不是共产主义制度本身而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只是为人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

21、发展创造社会环境与条件。共产主义社会的真正价值在于,在这个社会里实现“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卬1207. 重新审视人的需要与利益在马哲中的地位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国82唯物史观观察社会历史,就在于它没有停留在人们思想动机的表 面,而是进一步深究其思想动机背后的根源,即“动机的动机”。唯物史观揭示了制约着一切历史发展的物质根源一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找到了制约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最终动因,即经济利益。它认为经济关系是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本质。经济关系的实质则是利益关系。“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22、逅209经济利益制约着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始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的共同实质是社会利益矛盾。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实现自身利益是人类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是生产力发展永不枯竭的内在动力。人类历史是一部生产劳动史,更准确地说,是一部人类不断实现自身利益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利益范畴与利益思想长期被忽视,是我们对马哲解读的一个重大失误。离开了人84的需要和利益而讨论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毫无意义的;离开了人类满足自身需要和实现自身利益,人类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不可思议的。一旦否认了人类满足自身需要及实现自身利益的动机与目的,历史主体撬动历史巨轮,那种热血澎湃的

23、创造激情不见了而代之以麻木的、被动的、冷冰冰的工具;最终导致人的主体地位被架空了,人类的解放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了抽象的空洞口号;导致社会历史成了“见物不见人”的运动,马克思主义博大的人文关怀胸襟被淹,人类就永远不可没。人类的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地发展是在不同时代的现实生活中人的各种需要和利益不断实现 的过程中逐渐接近的过程,离开了每一时代人的具体需要与利益的满足与实现 能达到最终的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三、结束语共产主义不是一种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哲的最高命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指出单纯的工人阶级的党派性学说,而是一种最终目的在于把连同资本家在内的整个社会从现存关系的狭小范围中解放出来的

24、理论。”423这种立足于全人类解放的胸襟,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最高境界。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核心的哲学价值观,最重要的是恢复人在马哲理论体系中的突出地位,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回归。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N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皿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0.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李艳中W94-201 I 1him Academic Journal Klectronic Publishing I lou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7www-C8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