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同步练习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06373490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3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同步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同步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同步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同步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同步练习(4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同步练习【知识在线】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以精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前3篇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春描绘动人的春景,济南的冬天描绘济南独特的冬山冬水,山中访友则写与山中各景各物的交流。它们或赞美季节,或抒写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或传达对大自然的深情。后2篇都是诗歌,秋天是现代诗歌,绘秋、赞秋;而古代诗歌五首则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景:登山望海、行舟绿水、咏春悲秋、乡村夏夜独行从而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重点锁定】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1、 反复朗读,通过富有感情的

2、美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美的语言,培养美的情趣。2、 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学习细致观察景物和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3、 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第十一课春(建议安排3课时)学法导引 本文是朱自清先生的写景名篇。文中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启发人们要珍惜春天,积极向上。本文围绕“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盼望她到来;待她降临,则尽情欣赏大地回春的美景;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文章结构体现作者的思路。文章中,作者抓住春天景物的特征,着力描绘了五

3、幅春景图,富有诗情画意。学习中,要体会这准确、生动的景物描写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还要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此外,应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中领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典题例析例题:阅读课文最后三段,完成下列问题。1、文章结尾连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春天,它们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深刻含义? 2、三个比喻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3、如果把三个比喻合成一段,表达效果有什么样的影响?4、请模仿其句式为“秋”写三句话。解析:第1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2题考查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是依据春天成长的顺序来写的。第3题考查对

4、语言表现力的认识。第4题则须先分析原文的句式特点:三个比喻形成一组排比,分别写出了春的三个特点,再由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摹仿。参考答案:1、三个比喻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新、美、力的特点。含义:三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在春天里奋发向上、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2、不能颠倒。因为它们是按照喻体的成长顺序排列的,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最后一个比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 3、三个比喻独立成段,起突出、强调的作用。若合成一段,它们各自表达出的春的特点就不鲜明,因此会削弱文章语言的表现力。 4、略。课时训练训练

5、一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朗rn( ) wn( )转 酝酿( )( ) lio( )亮 hng( )托 应和( )二、 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 ) ( )1、涨 2、散 ( ) ( ) ( ) ( )3、晕 4、藏 ( ) ( )三、 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1、欢欢喜喜的样子。 (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 )3、比喻姿态优美。 ( )4、舒展、活动。 ( )四、 阅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理清课文的思路。第一部分(第1节): _春 宏观勾勒: 第二部分(第27节): _春 春 图( 春) 春 图( 春) 具体描绘: 春 图( 春) 春 图( 春) 春图(

6、春) 第三部分(第810节):_春 训练二一、下列各句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B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C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带着笠。D“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希望,有的是工夫。二、仔细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简析其表达效果。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三

7、、古人描写景物,由于观察入微,写了许多佳句。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试指出下列写春的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人体感觉的哪个角度写的。1、春风又绿江南岸( ) 2、两个黄鹂鸣翠柳( )3、踏花归来马蹄香( ) 4、一枝红杏出墙来( )5、处处闻啼鸟 ( ) 6、天街小雨润如酥( )训练三一、阅读下文,回答如下问题。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1、“

8、酝酿”一词的原意是:_,本文指_,还经常用来比喻事物_。2、“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出自_ _,杨柳风指的是_,整个诗句运用了_ _的修辞方法,“杨柳风” 运用了_ _的修辞方法。3、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声、难以捉摸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形、味、声俱全。请给本语段划分层次,并说说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观察、描写春风的? 答: 4、这段文字突出表现了春风 和 的特点。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春的色彩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代表色。春的色彩是什么呢? 一出门,到处都是一片雾蒙蒙般的绿色,一山的 。一树的 ,一地的 ,一湖的 。不知是谁,把一瓶绿色的颜料掀翻了,泼撒在宣纸上,点点滴滴都

9、是绿。枝头最顶端的也是朦胧的绿,于是一叶绿而知天下春了。 绿色是富于生命力的,在它的感召下,各种各色的花儿盛开了,到处都是,粉色、淡紫色、白色绿是生命的本色,是春的色彩。5、选词填入文中空白处。 嫩绿 翠绿 草绿 浅绿 6、解释下面词语。朦胧: 感召: 7、文段中写到“春”的色彩有哪些?最突出的颜色是什么?为什么?答: 8、加横线的句子是活用了别人的句子,请问原句是什么?答: 9、加波浪线的句子和课文春里写春花色彩相似,但没有课文里写得具体、生动,请将课文有关的句子默写出来。答: *10、语段首句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代表色”,语段中已点明了春的色彩,在你看来,其余三季的代

10、表色分别是什么呢?请否谈谈你的理由。答: 第十二课济南的冬天(建议安排2课时)学法导引本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一篇很有人情味的散文。文中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从山、水、城等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得天独厚的美妙景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在学习中,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笔下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并学习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致的描写、怎样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的写法。同时,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并注意领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典题例析例题: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1)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响亮:

11、(2)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天气,干啥还希望别的呢!慈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所谓“语境”,就是指对词语影响最直接的上下词语、上下句子等语言环境。这种语言环境是由词义、词的搭配、前后照应、立意、文体等因素构成的。有时,还与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起变化有关。所以,解释时要注意前言后语,结合上下文仔细辨识,就可得出正确答案。参考答案:(1)指天非常晴,阳光十分强烈。“响”有“非常”、“十分”的意味。 (2)指气候温和,合乎心意。课时训练训练一一、 从每题后面的括号中给加点字选择一个正确的注音,写在横线上。1、济 南真得算个宝地。(j j j)2、暖和安适地睡着 (zho zhu zhe)3、

12、好像日本看 护妇(kn kn)4、那点薄 雪好像忽然害了羞(b bo b)二、填空题:1、济南的冬天一文的作者 ,原名 ,字 ,北京人。他是我国 代著名的 、 。主要作品有小说 、 ,话剧 、 等。2、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 的特点来写。文章第1自然段先用 的写法,从自己的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图景:一是济南的山景分别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突出其 的特点; 的山,突出其 ; ,突出其 ;二是济南冬天的水,着眼于表现其 的特点。3、下面语句是一位诗人对生命与尊严的诠释,但其中漏了一句,你能否根据语境,为他补上恰当的一句呢?如果生命是水,尊严就是流动;如果生命是火,尊

13、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鹰, 三、理解下面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答: 2、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这里的“秀气”二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答: 训练二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A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B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14、,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水藻( ) 贮蓄( )( ) 长枝( ) 澄清( )2、第段的描写对象是 ,其特征是 。3、第段呼应开头,点出“温暖”之意的句子是: 4、“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此句中的“卧”字用得极妙,理由是 5、划线句A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水写得灵气、多情。句中“绿的精神”指的是: 。6、划线句B是一个比喻句,其本体是 ,喻体是 。你能否从语段中再找出其他的比喻句?(至少一例)如: 7、这两段文字表现

15、了济南冬天 的特点。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白马湖之冬(节选)夏丏尊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少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

16、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当时一株树木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要是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进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日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

17、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的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惟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8、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尖削( ) 澎湃( )( ) 拨划( ) 憎厌( ) 9、选文第段中再现了风的哪些特点?举例说明。答: 10、选文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只写白马湖冬天的风的原因?答: 11、白马湖多风的原因是什么?

18、答: 12、虽然白马湖的冬天寒风呼啸,但是在作者眼中,它却有不少的情趣,你能否从选文中找出适当的语句加以说明?答: 第十三课山中访友(建议安排1课时)学法导引本文的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以优美细腻的笔触,营造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小溪与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互诉心声,真切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充满童真童趣。学习中,要在朗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去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丰富的想像。同时,让自己化身为作者,身入其间,去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之情,并学着认识和探究自然,体悟自然的生命和灵性。此外,还要仔细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表

19、达的需要,变换叙述人称的。典题例析例题: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你累吗?本段文字中,作者在叙述古桥时人称有无变化?若有,这样的变化起什么作用?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称的变换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要在反复朗读中加以体味。参考答案:有变化。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 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更亲切自然,更有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课时训练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栀( )子 唱和( ) 犬吠( ) chn( )心 zhn ( )蓝 qio cu( )(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1、玄秘深奥 ( )2、道德高,名望重。 ( )3

20、、很感兴趣地谈论。 ( )4、由衰老恢复青春。 ( )三、填空。1、本文体裁为 ,虽题为山中访友,所访的却非平常的朋友,而是 ,文章通篇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充满了童真童趣。2、本文以 为线索展开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 的感情。四、阅读理解。(一)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 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

21、出树籽,被鸟儿 向远山远水。你好,山泉姐姐!你 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 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 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 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我知道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津津乐道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1

22、、结合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动词。2、选文依次写了 等景物,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3、两段选文都采用了 的写作方法,但其描写的内容却有所不同,第一段 ,第二段 。4、选文采用了哪三种修辞手法?请分别举例说明。答: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苜蓿和中午的妙境 我喜欢去植物园,是为了静。 静,仿佛能使一切增加深度,不只是对那些抽象的东西如心灵、寂寞之类。它使我叫见鸟声,听见水声,听见四脚爬虫在草叶间窸窸窣窣的“走路”声令耳朵听得很深。它使我看见叶面上的“血脉”,看见树顶间的青天令眼睛望得可远可细。仿佛,仿佛可以看到天涯海角那无尽的脚边也不过是一片极静的幽林。 总以为静是晨昏的事,与中午无缘似的。然

23、而,逖瑾逊有一首写“蜜蜂”的诗却说:哦,怎能像蜜蜂亲身经历 苜蓿和中午的妙境 前几天,我偶然在中午的时候去了植物园。满溢的阳光到处洒上了金粉,连曲径上的小碎石都艳了起来。一切的静依然静着,却不知由哪儿飞来了许多花的访客那些横飞的蜜蜂,“像列车驰行于丝绒的轨上”,“花间曳过来阵阵的轧轹”,出意料之外的,我竟亲身经历了那“苜蓿和中午的妙境”。草地上躲躲藏藏的苜蓿透露着若隐若现的紫色消息,一只淘气的蜂把它传给旁边的草花。那野花像一朵淡黄的云,轻柔得仿佛轻风一吹就会散。那只蜜蜂一站到花心上去,花茎就不胜负荷地弯垂了下来,“太重啦”,仿佛有一声甜美的呼喊,吓得蜂儿直跳起来,花儿才又弹簧似的弹回原位伸直了

24、花梗。我远远望着,竟觉得 。有一首歌:“让我们来谈谈树和鸟,花和蜂,还有一样叫做爱的东西。”若是这平凡的苜蓿,平凡的中午都可能有着妙境,当然就更不用说那个叫做“爱”的东西了。 这世界搭配得多么好:树给鸟,花给蜂,我呢,给我一片无边的静吧。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窸窸窣窣( )( ) 满溢( ) 曳过来( ) 负荷( )6、结合文章,说说“静,仿佛能使一切增加深度”该如何理解。答: *7、仿照前面一句的内容,给第段中的两处省略号,分别补写上一个句子。答: 8、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1)满溢的阳光到处洒上了金粉,连曲径上的小碎石都艳了起来。答: (2)草地上躲躲藏藏的苜蓿透露着若隐若现的紫色消息,一

25、只淘气的蜂把它传给旁边的草花。答: 9、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苜蓿和中午的妙境”是一种怎样的境界。答: *10、第段中,“我”远远望着蜂儿跳起、花儿弹簧似的弹回原位,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呢?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内容。答: 11、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它以色彩斑斓的美景点染我们的眼睛,灿烂我们的心情,丰富我们的感受山中访友的作者就走进山间,与山中的所见景物展开心灵的对话。而本文作者也是走进大自然,去寻觅一份静谧的心境。你有过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经历吗?试写一段话,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第十四课秋天(建议安排1课时)学法导引秋天是著名现代诗人何其芳的作品。它以“秋”为线,描绘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26、创设出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秋”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学习本诗,要先反复的有感情的诵读,并在此基础上品味诗的韵律美、节奏美,品味诗的细腻、精美的语言,仔细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另外,借助联想、想像,体验诗歌清丽的意象所营造的情境,从而领悟诗人由此传达出的情感。典题例析例题:思考诗歌第一节“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中的“饱食”一词,如果换成“割过”一词好吗?为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细腻、精美语言的理解,也考查对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掌握。在解题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另外,还要注意两个词的比较辨析,不可只谈其中一个,这样的答案不完整、不

27、全面。参考答案:不好。因为“饱食”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也反映了收获者愉快的心情。而“割过”却显得平常化,没有上述这些表达效果。课时训练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1、肥硕( ) 2、栖息( ) 3、寥阔( ) 4、枯涸( ) 5、清洌( ) 6、梦寐( ) 二、填空、简答。1、本诗作者 ,四川万县人。现代 、 ,代表诗集 等。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答: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答: 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 三、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

28、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四、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 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这节诗,完成以下问题。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1、给诗中加点字注音。青鳊鱼( ) 乌桕叶( ) 满载( ) 归泊( ) 2、这节诗描绘了这些秋天特有的景物: 。3、诗中“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此句有双层含义:一是 ,一是江岸上乌桕树树影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这里,用倒装句体现渔

29、人 的心情。4、本节诗以 为主,诗中收束性的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5、品味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问题。我常爱作秋天的思索。我想,秋天是 A 的,秋水长天,明月清风,它让人们舒怀畅神,心旷神怡。秋天是 B 的,人们付出多少汗水和智慧,它就给人们多少收获。秋天是 C 的,它充盈的笑声让人们久久萦怀。秋天是 D 的,它把一切枯枝败叶,虚浮矫饰清理得干干净净。秋天更是 E 的,它让人们从一次的收获想到永久的收获,从而不懈地在秋光秋色中忙碌着耕耘春天,播种未来!秋天,给予我太多的思索。6、“严峻,丰盛,勤勉,忠实,明净”这五个词是从文

30、中空白处A、B、C、D、E抽取出来的,你能否根据语段内容,将它们一一归位? A B C D E 7、同为写秋,本语段与课文秋天所蕴含的情感却不同,课文秋天是 ;本语段是 。8、本语段开头和结尾的句子大致相同,这种写法叫做 ,其作用是 。9、试为本语段拟一个小标题: 。10、有的同学认为,如果把文中加点的“更”字去掉,会使文章更顺畅,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答: 11、对于秋天,有人看到的是它的萧瑟,有人看到的是它的明净,有人看到的是它的收获,就如作者一样,你见到的又是什么?对于秋天,你是否有更多自己的思索呢?请谈一谈。答: 第十五课古代诗歌五首(建议安排3课时)学法导引本课共选了三首诗、一首

31、词、一首曲,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观沧海是四言乐府诗,诗中通过描绘大海的辽阔壮丽,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和散曲天净沙秋思抒写了羁旅乡愁。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则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而西江月是词中的小令,描写的是丰收在望的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色。学习本课,要先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再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尔后,应抑扬顿挫的进行朗读,在朗读中要想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典题例析例题:请细读诗句,比较五首诗词思想感情的不同点。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于5首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考查学生是否真的读懂、读透

32、了5首诗歌。解答时特别注意,所比较的不是5首诗歌的中心思想,而只是思想感情的比较。参考答案:观沧海表达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次北固山下表达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表达对春天西湖的喜爱之情; 西江月表达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天净沙秋思表达游子悲秋思乡之情。课时训练训练一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sng zh( )( ) ji( )石 澹澹( )( )萧瑟( )( ) 没马蹄( ) 白沙堤( )二、下面各句中都有错别字,请在错别字下面划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1、幸甚至栽,歌以泳志。 (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县。 ( )3、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 )三、填空、简答。1、观沧海一诗选自 ,作者 ,字 , (朝代) 家、 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长。他与其子 、 合称“三曹”。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 ,该诗作者为 代诗人 。3、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 。 , 。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按文后要求答题。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