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浮针疗法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06338220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X 页数:452 大小:760.1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针灸疗法---浮针疗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52页
针灸疗法---浮针疗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52页
针灸疗法---浮针疗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52页
资源描述:

《针灸疗法---浮针疗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疗法---浮针疗法(45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52页 共452页浮针疗法内容提要浮针疗法治疗软组织伤痛具有疗效确切、见效快捷、操作简单、无副作用等特点,是解放军继续医学教育一类项目,广东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一军医大学“九五”科技成果,获得2001年度解放军医疗成果二等奖。本书介绍了浮针疗法的概念、探索史、特点,作用机制,以及对软组织伤痛的治疗方法。书中还介绍了疼痛的生理病理、疼痛的诊断、软组织伤痛的病理等实用知识。对于医院骨伤科、理疗科、疼痛科、针灸科、推拿科等多个科室医生和基层医务工作者,本书实用而有启发价值。前 言十年前,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哲学老师告诉我,科学研究

2、要遵循简化的原则。就是说,科学的本质是简单的,我们要透过复杂的表象去分析。孟德尔选择了豌豆、摩尔根选择了果蝇,他们都高效率地进行了遗传学研究,开辟了整整一个时代。因为自己脑子不很灵光,不会观察复杂问题,所以哲学老师的话一直作为研究工作的座右铭,我常常用这个武器去分析错综复杂的现象,居然有时候也能得到比较准确的认识,能比别人先走一步。浮针疗法正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从对各式各样外治方法的观察中,我撇开个性,对共性总结,于是就有了简单的浮针疗法。浮针疗法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效果好得难以置信,这是很多参观者或初学者普遍的感觉。因为简单,对其机理的揣测就繁杂多样:中医认为,打通了经络,影响了皮部;西医认为

3、,移疼驻痛,神经反射。其实,科学是简单的,技术可以复杂多样,科学原理永远简单。也因为简单,初读这本书,您会认为作者在信口雌黄,用了浮针疗法,您就会将信将疑,再读这本书,您就会点头称是,再上临床,您会觉得浮针疗法是您一天也少不了的朋友。这本书能够提供给大家的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在软组织伤痛上的运用,而且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对传统医疗技术,医疗理论的反思。在浮针疗法的临床上,碰到最多的问题是长出来的骨刺、突出来的椎间盘还是老样子,怎么疼痛就没有了呢?功能就恢复了呢?是不是麻醉作用呢?不仅仅是病人经常提这个问题,而且很多医务工作者也有这样的疑问。因此,我愿意在前言里讨论这个问题。其实,单纯的机械性压

4、迫(长出来的骨刺、突出来的椎间盘)刺激不能导致疼痛,疼痛与神经干鞘膜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的化学性刺激有关。浮针疗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对这些化学性刺激产生良好的调整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软组织伤痛的许多诊断没有统一标准。在浮针疗法的临床上,常常没有明确诊断,但治疗已经实施而且疗效很好(这并不是说,软组织伤痛的诊断可以是一笔糊涂帐,至少要确定仅仅是软组织的病变,而不是内脏病的反应或影响)。这种情况给编辑书籍带来困难,所以我们介绍病例的时候,没有试图面面俱到,而是举例启发,希望大家根据浮针疗法的机理和原则处理软组织临床上纷繁复杂的病痛。本书的第八、第九、第十章分别由周文学副主编负责编写,第十、

5、十一、十二等三章由张亚平副主编负责,姬长锁副主编负责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等章的编写。三位副主编虽然同样对浮针疗法有着很好的临床经验和丰富的体会,但由于知识背景不完全一致,各人的思考方式也不相同,所以他们编写的式样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写出来的都是自己所作、自己所见、自己所思,甚至个别地方和我的想法也有差异,但我还是尽量保留他们的文字,因为那是真实的。虽然真实的不一定是对的,但只有真实的才是可信的。本书是一个阶段临床和理论的小结,在医学探索的路上,这仅仅是继浮针疗法后的有一个驿站,我们会继续努力,希望大家一起参与。符仲华(电子邮件:Joefu2008, 电话:020-8514

6、0070)2001年12月广州第一章 浮针疗法概论浮针疗法所以区别于一般的针灸疗法、皮肤针疗法、皮下针疗法,是因为有其独特的地方。正是这种独特,才使它的疗效迥异其他,也才使它的未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本章将全面介绍浮针疗法的概念、命名、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浮针疗法的诸多特点。第一节 浮针疗法的概念和命名浮针疗法是一种侵入性的物理治疗方法,主要运用一次性浮针针具(简称浮针)为治疗工具,以局部病症为基准,在病痛周围(而不是在病痛局部)进针,针尖对准病灶,针体沿浅筋膜(主要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行进。相对于传统针刺方法而言,留针时间长,主要用于治疗局部的病症。一般情况下,物理治疗(简称理疗)是研究应用

7、人工的或自然的物理因子(如电、光、声、磁、热、机械力等)来防治疾病的一门医学 ,不包括浮针疗法这样使用针具的治疗方法。这里泛化理疗这个概念,目的是强调两点:一是它是非药物疗法;二是中医传统理论不再是它的主导理论。浮针疗法针刺时不象传统针刺那样深入肌肉层,而是只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特别是浮针疗法操作时的扫散动作,使整个针体宛如浮在肌肉上一样。如果把皮肤层比作地表,肌肉视为深层地壳,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就是地下水,浮针操作时就象漂浮在地下水上游泳。所以我们取名为浮针疗法。浮针疗法与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中的浮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浮刺是十二刺之一,是治疗因寒邪而肌肉拘急疾病的一种毫针斜针浅刺的针刺方法

8、。关于命名,有人提出质疑 ,认为用“毫针皮内刺法”名称为佳,我们以为 : (1)虽然浮针疗法在某些轻浅疾病的治疗上也可以用毫针作为工具,但“毫针”两字把浮针所用器具限定了,对于浮针疗法的发展不利。(2)“皮内”二字概念不是很明确。皮肤主要由表皮和真皮构成,并借皮下组织与深部组织相连。皮下组织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浮针主要行进在皮下结缔组织,故用“皮内”不妥。浮针疗法不仅是一种刺法,也反衬了一种临床现象,因而用毫针皮内刺法名称过于局限。因此,仍用“浮针疗法”这个名称。有人认为“浮针疗法”和“腕踝针”操作方法相近,希望把两者统一称为“皮下针疗法”。但因为浮针疗法与腕踝针使用针具不同、操作方法不尽

9、相同、治疗机理尚不明确、“皮下针疗法”概念过于笼统等原因,所以通称为“皮下针疗法”的建议暂不拟采纳。 在英文中称Fus Acupuncture , Floating Needling ,或Fus Intradermal Healing Therapy(FIHT),讲英语的朋友们建议用最后一个,现在我们倾向于FIHT,但至今还没有完全定论。第二节 浮针疗法的形成和发展一 浮针疗法的形成从其概念可以看出,浮针疗法脱离了经络、腧穴、气血理论,与传统针灸学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它与传统针灸学并非没有联系。浮针疗法的形成,亦即发现过程,与传统针灸学有着渊源关系。而且它并不是由单一因素所促成,而是传统针灸学中

10、的多种因素长时间的作用所启发,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凝聚了众多针灸临床家和针灸科学家的心血。奥地利的贝塔朗菲(L.V. Bertalanffy)在简述普通系统论的历史时说:“我们要是正确地提出和评价现代系统方法,则不能把它看作一时时髦的产物,而应把它看作与人类思想史交织发展的一种现象。”对于浮针疗法的历史,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认识论。没有前人的铺垫,就没有今天的浮针疗法。浮针疗法操作方法及其现象也可能成为今后临床家和科学家的借鉴。今后科学发展的大海也会把浮针疗法这个小溪化解得无影无踪。一开始,人们过河用树木,然后有人想到把树木挖空,类似现代的木船。现在谁还记得那挖空树木的注意?但不可否

11、认,这主意对人类的进步是毋庸置疑的。我希望,今天的人们要重视浮针疗法的现象和现象背后的机理,明天的人们就无需再想起它。科学总是要进步的。概括起来,主要是对针灸学临床、文献和实验等方面的长期思考使我们发现了浮针疗法,下面就这几个方面分而述之。1临床现象 对几个不能解释的临床现象的思考是浮针疗法发现的萌芽: (1) 腕踝针疗法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张心曙教授 自1966年起经过反复实践,于1972年创立的新疗法。这种疗法可用来治疗全身各部位的一些常见病症。张教授把病症表现的部位归纳在身体两侧的6个纵区内,在两侧的腕横纹上2寸和踝关节上3寸的部位各定6个进针点,以横膈为界,按区对应选

12、点,如:横膈以上的1区发现病痛,进针点则选在腕部上2寸处的第1点(上1点),横膈以下的3区发现病痛进针点选在踝部上3寸处的第3点(下3点)。进针时沿皮下浅刺,要求不引起酸、麻、胀、重、痛等感觉。病痛在腕踝关节以上,针刺针尖向上,病痛在腕踝关节以下,针刺方向朝下。腕踝针疗法对精神科、神经科、内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喉、口腔科、皮肤科等临床科室的常见疾病有一定的疗效,特别是对痛症的治疗有着较好的疗效。关于其机理,多数文章用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等中医传统理论解释 ,确实,用传统的理论也能解释,但是,理论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解释,更在于指导,理论必须具有前瞻性才具有指导价值,没有对未知现象的前瞻指导作用,理

13、论就没有意义。皮部、经脉理论已存在近两千年,而腕踝针是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而且腕踝针的发明人是个精神神经科专家,对于传统针灸理论了解不多,从其探索史 也可以明白地看到这一点。我们认为 ,腕踝针的机理一定有其独特的内涵,腕踝针的治疗方法和现象只是冰山一角,就好象炸药用于制作炮仗仅仅是其很小的一个作用,炸药还可以用于战争,用于建筑,用于生产。因而我们推断,腕踝针在腕部、踝部进针仅仅是一种部位上的选择,还有大量的荒山急需开垦。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腕踝针对四肢远端的痛症疗效明显,而对远离腕踝关节的病症效果差。现代解剖和组织胚胎学并不认为腕踝关节部位的皮下和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有很大的区别,为什么

14、一定要拘泥于腕踝关节附近呢?针刺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是否也可取得佳效呢?这些疑问促使我们发现浮针疗法。 (2)几乎所有国家都采用推拿按摩等理疗方法 ,其本质都是通过机械压力,引起生理学或生物化学的反应以对抗、调控疼痛或其他病症。有时仅用轻微的重复性动作,如揉法,推压皮肤,有时则采用重力按摩深部组织以至捏压韧带、肌腱和肌肉等,如一指禅、压法,或采用挤压法,如四指推、捏法等,将皮肤及皮下组织造成反复移位,以达到松弛肌肉、韧带的目的,因此都可以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按摩的部位主要在痛点,也可远离疼痛区。人们通常用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改善代谢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来解释推拿按摩的机理,是不是完全这样的呢?即使用

15、自体血注射也不会达到推拿的效果,因此我们以为推拿按摩的机理不会那样简单,不管如何起作用,推拿按摩都主要作用于表层组织,或者说,表层组织至少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中介桥梁作用,是不是可以在表层组织中或与表层组织紧密相关的组织中去探寻一种新的疗法? 还有,拔火罐的方法也几乎从古到今在世界许多国家流行,并非是哪个国家的专利,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采用这种疗法。拔火罐的作用主要在于负压吸引牵拉。西方一些替代医学的著作中常介绍这种方法,并有干式拔罐法和湿式拔罐法之分。干式拔罐法是单纯拔罐,而湿式拔罐法就是在拔罐部位划破皮肤,通过负压吸出血液,这是常用于治疗疼痛的一种传统疗法,和我们传统针灸学中的刺络拔罐如出一

16、辙。虽然,拔罐疗法可以归纳为针灸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受针灸传统理论的指导,但即使没有针灸传统理论的指导,拔罐也可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治疗方法。例如,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和古罗马也流行拔罐 。因此本质上,拔罐是一种物理疗法,而其作用途径也必须通过皮肤、皮下组织等表层组织。因此,我们认为表层组织具有现代医学还未完全了解的功能,特别是治疗方面的功能。 (3)得气在传统理论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得气”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中说:“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也就是说,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施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特殊的感觉和反应,谓之得气,

17、也称针感。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的感觉。若无经气感应而不得气时,医者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麻、胀、重等感觉。正如窦汉卿在标幽赋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按照传统针灸理论,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九针十二原)。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更为明确地强调得气的重要性:“只以得气为度,如此而终不至者,不可治也”。现代刚出版的高等

18、中医药院校的教材 也认为:“一般地说,得气迅速时,疗效就好;得气较慢时,疗效就差;若不得气,就可能无治疗效果。”但是,大家知道,在临床上,不得气而同样取效的现象也有很多,特别是激光治疗、电磁治疗时患者没有得气感觉。也就是说,在临床上,得气或不得气都可以有效,即使得气,没有效果的现象也很多。那么:得气是不是针灸临床必不可少的取效环节,还是针灸治疗时一个伴随现象? 所谓伴随现象,这里指的是看似有关系,而实际上与结果没有因果关系的现象。比如说,电风扇在工作时,消耗电力越多,风力越大,声音也越大,人也就越凉快,这里,电风扇发出的声音就是伴随现象。是因为风力大人们才凉快,而不是声音大才凉快。但一般来说,

19、声音大就凉快,这是对的,用科研俗语来说,声音和凉快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并没有因果关系。如果科学发展了,机电产品质量提高了,就可能达到完全没有声音的状态。同时,我们还认为,“得气”是个内涵界定不明确的概念。把分属于浅感觉和深感觉的不同感觉统统一言以蔽之:“得气”,容易形成误解。有学者 在需要截肢的肢体上,探讨穴位针感的组织结构,他们在术中分别刺激血管、神经、肌肉、骨膜等组织,引起多种类型的感觉,结果表明:针刺神经干多数引起“麻”的感觉,刺激肌腱、骨膜多数引起“酸”的感觉,刺激肌肉多数引起“酸”、“胀”的感觉,而刺激血管则往往引起“疼痛”感。因此,不同的组织、不同的深度甚至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感觉,

20、如果用“得气”一词囊括不同感觉,容易造成对这种多样性的忽视,从而导致理论上过于笼统,不具备很好的临床指导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误导。运用逆向思维来推断,既然针刺后不同的感觉造成同样的结果(好的治疗效果),也就是说不同的原因导致了同样的结果,这在医学上是难以理解的,唯一可以解释这种矛盾的是这种“原因”并非真正的原因,也就是说“得气”这种感觉本身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重要,或者至少其中部分感觉不很重要。当然,上述都是推论,或者可以说是假说,需要实践证实。要证实以上论点,必须在没有得气感的组织上进行处理操作,观察对比其疗效。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的神经末梢稀少,单纯针刺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一般不会引起“得气”

21、感,是不是也能取效呢?如果能取得同样或更好的疗效,就说明得气就是和疗效没有因果关系的伴随现象。(4) 在北京2000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上,越南全国针灸学会会长Nguyen Tai Thu 教授在“针刺麻醉手术在越南”的报告中说:越南从1969年至1999年的30年中,采用针刺麻醉法,为98000例患者做了手术,其中95%的患者获得成功,涉及的手术达60多种。越南的针麻研究成果,令在场的2000多位代表折服和震惊。那么,越南的针刺麻醉为什么能取得那么好的临床效果?在Nguyen Tai Thu教授报告时插播的录像提示好的疗效一定是与众不同的方法才可以取得。在记录他们做胸腹部手术的录像中,他们多是沿

22、着经脉的走向与皮肤成30度左右的角度进行针刺;并且,所用针具既粗又长,Nguyen Tai Thu教授带到现场的两支针,一支为40cm,另一支为60cm。北京市第六医院李定忠、李秀章两位医生 ,在胃经足三里穴、伏兔穴,用皮部挑刺和经脉深刺两种方法进行实验,同时,采用核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fMRI),观察实验过程中脑功能的变化和相应的变化过程。皮部挑刺和经脉深刺的具体做法如下: (1)皮部挑刺法:用尖顶圆针借助腕部摆动力量挑刺表皮与真皮之间,不刺破,不出血,相当于进针和起针时各挑一下。 (2)经脉深刺法:用2寸无磁不锈钢针,进针时刺入肌层,找到得气感觉,捻针10下,留针10分钟,起针时捻5下起

23、针。经过 32例次的实验,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观测结果证明:皮部挑刺和经脉深刺两种方法均可在同一脑区产生功能变化和相应的变化过程,并且,两种方法脑区功能变化和变化过程都是一致的。这个实验结果表明,在某些穴位仅仅挑刺表皮和真皮间的结缔组织与在这些穴位进行深刺,对人体所产生的效应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对于患者而言,在某些穴位中的同一穴位上进行挑刺和进行深刺所产生的治疗效果是相同的。因为两种方法产生治疗效果的关键,在于对同一穴位处的浅筋膜进行了适当的刺激。 另外,除针灸、针麻以外,传统医学中的埋线、头皮针、刺血、刮痧、按摩、拔罐、膏药、耳针、耳穴帖压、鼻针、舌针、手针、足疗、化脓灸、敲击和近年兴起的小

24、针刀、离子透入、穴位注射,以及西方医学的理疗、整脊疗法等,虽然其治疗方法和治病机理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人体皮下筋膜等结缔组织进行了适当的刺激,这是这些治疗方法对某些疾病有显著治疗效果的关键。这些临床现象让我们深深思索,现在是不是到了该对针灸的机理和传统的学说反思的时候了?当然,如果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或者是实验室的一些数据,要承担对两千多年传统的质询,无论是证实还是证伪,分量都很苍白。中医学要发展,单纯靠图书馆的资料,或者是实验室的动物,是很难产生全局性的触动,临床永远是医学理论和实验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在临床上找到一种可以普遍推广的而且效果要远远超过传统方法的治疗方法,推而广

25、之,得到社会的认可,才有可能对传统的部分东西说对或错。 2科学研究 现代关于针刺和经络研究的一些成果是发现浮针疗法的推动力量。 (1)董宏伟等 选择100Hz的电刺激频率,以辐射热甩尾潜伏期为观察指标,隔日一次在大鼠相当于“足三里”、“三阴交”的部位给予经皮电刺激(在皮肤表面安放正负一对电极,而不进行针刺)或电针刺激,共计次。观察多次经皮电刺激及电针刺激对大鼠的镇痛作用。他们发现:在首次电刺激实验中,经皮电刺激的镇痛效果(痛阈升高93%)优于电针的镇痛效果(痛阈升高54%);以电刺激的30min内痛阈升高的百分数作为镇痛效果,发现经过10天5轮电针,电针效果出现明显的耐受现象,到第5轮时仅为第

26、一轮的21%,观察停针后30min内的后效应,在第1-4轮保持不变,到第5轮显著降低,仅为第1轮的35%;经皮电刺激的镇痛效果在10天内有所降低,第4轮时最低,为第1轮的50,但第5轮仍保持原水平的71,后效应保持不变。于是得出结论: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100Hz经皮电刺激与电针刺激相比,镇痛效果较强,而且连续多天刺激不易产生耐受。Hans治疗仪仅仅是在皮肤上通电,也能取得一定疗效。甚至在古希腊,很可能包括古埃及,就懂得用电鳗放电来治疗各种痛症 。 虽然电针作用可达深部组织,但如上述,作用不很明显,而在皮肤表面的电刺激就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我们设想,在这种取效的过程中,皮肤或其他表层组织一定

27、起了作用,那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刺激皮肤或其下层取得疗效呢?尤其是疏松结缔组织,含水量相对大,电阻小,按照物理学原则,电压相等的情况下,电阻小的线路电流量大,因此,经皮电刺激所以起作用,疏松结缔组织起主要作用的可能性最大。 (2)有实验证明,经络没有独特的物质基础。余安胜等 用体视显微镜(225倍)观察足三里新鲜标本层次和断面结构及ABS铸型、淋巴灌注标本,发现足三里穴与非穴位的巨微结构观察无显著差异,均未发现除神经、血管、淋巴、筋膜、肌腱、肌肉等组织外的特殊结构,因而认为穴位不是由一种组织结构而成,而是由多种组织共同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足三里穴的淋巴管分支和交通较丰富和集中,与非穴位

28、的对照组相比发现有明显的不同。这就是说,基本上排除了经络是一种现代医学还没有发现的独立的组织结构的认识。但神经、血管、淋巴、筋膜、肌腱、肌肉这些组织结构中哪一个起主导作用还未明确。史学义等 通过实验进一步认为: “皮肤、皮下结缔组织是穴位普遍的形态学基础,而不同穴位的组织结构成分及其数量的差异、相互组合方式的不同,及与其邻近组织结构进而与整个机体的结构功能联系的不同决定不同穴位的特殊性。 “皮下结缔组织缠绕刺针可能是浅层客观针感的物质基础。肌层肌内衣缠绕刺针并牵拉肌纤维引起肌收缩则可能是深部客观针感的基础。肌衣牵拉及反射性强力肌收缩可能与主观酸胀感有关,邻近小血管受牵拉与痛感有关,邻近或远离针

29、孔的神经支、干受牵连刺激则可产生麻感和电击感。可见针感,特别是主观针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非仅由局部某种原始的多觉感受器受刺激所致,而是通过结缔组织的中介针刺力同时或先后广泛作用于多种已知的针感结构的结果。显然针刺作用力引起的穴位组织结构的动力学改变是客观针感和主观针感共同的生物学基础。” 于是,史氏得出结论:以结缔组织为中介,捻针力可刺激穴区多种针感组织结构,这可能是针感形成及其复杂性的生物学基础。谢浩然等 在人尸体上,沿着古典的经络路线进行了解剖学的观察和分析,认为经络是存在于四肢的肌肉间隔和躯干的筋膜间隙等部位的间隙结构,由疏松结缔组织连接搭桥而形成的路线。这种间隙结构的路线基本符合从灵枢

30、?经脉关于“十二经脉者,伏行分肉之间”的论述。这种理论强调了疏松结缔组织的重要性。无独有偶,陈尔瑜等 用成人尸体3具及小腿标本一具,留针于局部再解剖。结果,自风池至足窍阴25个穴位中,与骨膜、骨间膜相关者18个,余与筋膜、神经鞘膜、关节囊相关。用小腿标本7具,在骨间膜近腓骨缘处用PIXE作线性扫描,发现穴位区钙元素浓度比经络线上非穴位区高4倍以上。 党瑞山等 为探讨经络穴位与结缔组织结构的关系,在3具成人尸体上留针于穴位局部后再解剖观察了手太阴肺经全部穴位与相关结缔组织结构的关系。结果显示,11个肺经穴位中,与骨膜相关者9个,与神经鞘膜和动脉壁相关者各1个,X线CT观察验证了尸体解剖观察结果。

31、此结果为进一步探讨经络与结缔组织的关系和经络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上述几个实验说明了得气和结缔组织之间的关系,这里,要注意的是,得气主要和致密结缔组织有密切关系,与浮针疗法所针刺的疏松结缔组织不同。但这些研究对我们重视组织学研究有着启发作用。 有人认为,经络是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出现较早、分化较低的传导组织 ,而结缔组织也是出现较早、分化较低的组织。因此,我们认为,经络的现象与疏松结缔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很有可能,传统针刺和艾灸等疗法所以能起效大多是因为各种疗法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疏松结缔组织(浅筋膜)。当然,这仅仅还是假说,需要有大量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的支持。我们关于腕踝针的动物实验结果表

32、明在皮下埋针能够提高痛阈 ,而且,该实验并没有完全按照腕踝针的分区选点法,实际上就是浮针疗法的雏形,但结果却相当令人满意。实验方法:有关器具高温高压消毒后,截取一长7mm的32号毫针针尖部分,套入7号注射针内,局部消毒,依临床穿刺埋线法,将毫针埋于大鼠后肢小腿下1/5的皮肤下。在皮肤被酒精浸湿的情况下,毫针若隐若现,不然,毫针可能太深。毫针针尖向下直对第2、3掌趾关节处。我们用微电脑辐射热测痛仪检测大鼠单侧后肢第2、3掌趾关节足背局部的痛阈。结果发现针刺后48小时痛阈值与针刺前、针刺后即刻都有显著性差异,P0.001。这次实验证实了皮下埋藏刺激物能够提高痛阈,而且,进针点的选择不一定要按照传统

33、的腕踝针疗法。这个简单的实验证实了我们以前的许多想法和假说,对浮针疗法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动物试验和临床实际不完全相同。临床上即刻疗效很好,而动物实验即刻疗效不好。为什么?这是因为毫针对于人体来说,远比对于大鼠要小得多,毫针对人体的伤害远比不上对大鼠的伤害。这种伤害使大鼠的痛阈降低,成为一种负面影响,抵消了针刺所带来的提高痛阈的正面影响。对于人体来说,这种负面影响很小,所以即刻疗效好。 3文献研究 浮针疗法是在古代文献的挖掘中获取营养成长起来的,是对传统针灸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其源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1)皮部理论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

34、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皮部理论对于临床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上应具有较大的作用,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往往运用了皮部的理论,而没有引起重视。例如,拔火罐、推拿就是皮部理论的临床运用。浮针疗法在皮下进针,不深入肌层,进针点在病痛周围,力专效宏,理固当然。 (2)近治原理 近治原理是根据每一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症这一普遍规律提出的。多用于治疗体表部位明显和较局限的症状。如鼻病取迎香,口歪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梁门等皆属于近部取穴,符合近治原理,在传统针灸临床中运用广泛。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灵枢?

35、厥病载:“头痛?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未已,可则刺,不可远取也”,“耳鸣,取耳前动脉。”百症赋说:“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这都是近治原理的运用。浮针疗法正符合这个原理。 (3)以痛为输理论 灵枢?经筋所载十二经筋的各种痹症,如仲春痹、孟春痹、仲秋痹等等,其治疗原则全部是“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由此可知,对于软组织的感觉异常,尤其是四肢躯干部的痛症,内经选穴以“以痛为输”为基本治疗法则,在内经的其他篇章中也有很多记载,如:灵枢?五邪:“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素问?刺腰痛论:“循之累累然,乃刺之”;素问?缪刺论:“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素问?骨空论:“切之坚痛如

36、筋者,灸之”等,举不胜举。“以痛为输”应被视为阿是穴方法的最早记载。阿是穴更是被隋唐以后的针灸界普遍认同。虽然浮针疗法进针点的选择并非象“以痛为输”、阿是穴那样选在病痛局部,而是在痛点周围,但和它们两者还是有相似的地方:都以病痛的部位为选择进针点的根据。 (4)内经刺法 浮针疗法的最大特点是皮下进针、近部选进针点和留针时间长,这三者在内经的刺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和较为详细的论述。 皮下进针在内经中没有同样的表述,但有相当接近的说法。灵枢?官针篇说:“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故有九刺之称。九刺中的毛刺即类似浮针刺法。毛刺“刺浮痹皮肤”,应用浮浅的刺法,治疗浅部的病症。灵枢?官针篇说:“凡刺有十二节,

37、以应十二经。”所以有十二刺之称。十二刺中的直针刺和浮刺属浅表进针。直针刺“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就是一种沿皮卧针直刺的方法。先用挟持押手法,把皮肤挟起,然后针身沿皮自挟起处横针而入,适宜于寒气较浅毋须深刺的疾病。浮刺“旁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这是斜针浅刺的一种方法,“浮”是浅的意思,可用于治疗因寒邪而肌肉拘急的疾病。灵枢?官针篇说:“凡刺有五,以应五藏。”因而有五刺之称。五刺中的半刺也强调了浅刺的重要性。半刺“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所谓半刺,刺不到半分,刺得快,出针快,似拔毛状,主要治疗与皮毛相关的疾病。 近部进针在内经刺法中有相当多的论述

38、。九刺中的分刺即属此类。分刺“刺分肉之间”,是针刺局部深层肌肉以治疗肌肉病痛的方法。十二刺中的恢刺、齐刺、扬刺、短刺、旁针刺等都是在近部进针。恢刺“直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恢”是扩大的意识,这种刺法,用针在拘挛的筋部附近刺入,前后上下地摇动针身,用来治疗筋痹症。齐刺“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这种刺法三针齐下,适宜于治疗寒邪所中受病较深而面积不大的痹证。扬刺“正内一,旁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也。”这是中间刺入一针,周围刺入四针的一种刺法,适宜于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短刺“刺骨痹,稍摇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这是在局部深刺以寒气入骨的痛症。旁针刺 “直刺

39、、旁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这是正刺一针(刺经)、旁刺一针(刺络)的方法。适用于病程久远、经络同病的痹证。五刺中豹文刺、关刺、合谷刺等也是近部进针的例子。豹文刺“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此法是在病变部位,前后左右针刺出血,治红肿热痛等症。关刺“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这种刺法多刺在四肢关节部左右并刺,可治疗痹证(筋痹)。合谷刺“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此法斜刺入肌肉间,深入后,又退针至皮下,再向左右侧斜刺,如鸡爪状,可治疗痹证(肌痹)。 留针时间长在内经刺法中也有强调部分。在内经中对于一般疾病的治疗,较少提及留

40、针,而在介绍十二刺中的报刺时,显然强调了留针。报刺“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这种对于游走不定的病痛,针刺后采用留针法,并以左手按压寻找痛处,然后出针再行针刺。虽然留针时间不长,甚至远不及现代针灸临床常见的留针时间,但相对于众多内脏疾病的针刺治疗都不提及留针的情况下,在治疗疼痛(痹证)病症时,突出了留针,这显然有着深刻的意义。 上述临床、科研、文献三个方面的现象或者说是疑点使我们努力探寻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从而导致了浮针疗法在1996年6月的诞生。第一次试用浮针疗法是在广东增城当时的第一军医大学门诊部,治疗的是个网球肘病人。对网球肘,传统针灸的方法效

41、果来得慢而且不是很确切,而西医多采用“封闭疗法”,复发率高,远期疗效欠佳。于是,我们抱着试验的态度进行了治疗,因为在皮下进针没有危险,当时,心中祈祷,希望能够成功,以印证我们的假说和想法,让我们惊讶的是,进针以后再次按压病痛局部,压痛不翼而飞,比预想的还要好。从此,我们不断改进治疗方法,扩展浮针疗法适应症,从而导致了浮针疗法的诞生。二 浮针疗法的发展 浮针疗法形成以后,没有原地踏步,而是在针灸界前辈的指导,朋友们、学生们的帮助启发下不断发展。这些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针具的更新和适应症的不断扩大。1针具的发展 我们认为,针具的演变和盛衰对针灸学术理论的发展有导向性影响 ,有什么样的针具就有什

42、么样的操作方法和理论,没有针具的变革发展就不可能有今日的针灸学。正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铁针代替砭石从而推动针灸发展一样,当今针灸器材的演变增加,也给针灸学带来无限生机。针具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要使浮针疗法的理论成熟和完善,没有针具的创新和推广使用困难就大了很多,同时,要有针具的发明创造,必须具有理论的探索和指导。 因此,医疗器械是一种治疗方法(特别是物理疗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开始时,我们采用浮针疗法时,使用传统针灸针具?毫针,用“毫针”作为浮针疗法的工具,在治疗部位较小、病痛较轻的疾病时效果快捷,疗效也比较确切,但下列的一些因素促使了我们下决心改变针具: (1) 在病变部位大或

43、深时,用毫针作工具的浮针疗法效果不明显,常常需要多个毫针,甚至多针效亦不彰。 (2) 因为浮针疗法需要长时间留针,由金属制成的毫针留置于体内常常会因为移动等因素造成疼痛,或刺破血管等组织。 (3) 金属针留置于体内,会在病人心理上造成强大负担,总担心有一定危险。这种心理对疾病的恢复是个负面因素,特别是对那些与心理因素关系较为密切的疾病,如:恶性肿瘤、胃溃疡、肝炎等。1997年初,一位恶性肿瘤的患者强烈反对用浮针疗法,使我们坚定了改革针具的决心。该患者强调,当用毫针刺入后,疼痛确实有所减轻,但留针时间长,或多或少地产生局部区域的疼痛。因此,矛盾的关键在于留针时间上,一方面浮针疗法需要长时间的留针

44、,另一方面,用不锈钢毫针留置会因为针尖随软组织的移动而移动,造成治疗过程的疼痛(或者说是医源性疼痛)。因此,要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在针具上下功夫了。 (4)据我们观察,浮针疗法的疗效与针具的粗细有密切关系,用粗毫针比细毫针的效果好。用细毫针罔效的病例改用粗毫针后常可收意外之良效。但是,粗毫针留针时间长更加容易引起医源性疼痛,对病人的心理影响也更大。 (5)在用毫针作为浮针疗法器具的时候,很多病人担心把金属针留置体内会造成自己在家里无法处理的后果,因此宁可浪费时间,等候医生下班前才取针。这样既耗费了医生的时间,也不利于科室空间的利用。 由于上述的各种情况促使我们发明浮针针具(简称浮针),也就是现在

45、的软套管针。虽然,现在看起来浮针没有什么奇妙的,但当时却是花费了我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经过了几个步骤才有了这个小发明: (1)首先我们想到用物理方法来达到目的。物理疗法,最容易想到的是利用温度达到目的。在理论上讲这是行得通的:利用温度差使材料的硬度变化达到我们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寻找一种材料制成浮针疗法的器具,这种材料要符合几个要求:在低温时坚硬,温度提高后在短时间内(如半小时内)软化;对人体没有毒性、不容易引起过敏反应;价格不能太贵。要满足上述几个要求,确实有相当的难度,而且即使把这种针具制成,每个浮针疗法使用单位必须配备冰箱。事实上,就目前考虑来说不是很可行。 (2) 其次,我们觉得化学

46、方法也可考虑。只要找到一种材料(生物高分子材料),能够与体内的化学成分起反应,从而软化质地,符合使用要求。但要找到这样一种材料实在困难,因为它需要满足的要求太多:在医学上该材料及其化学反应对人体没有毒副作用;需要一定的硬度,能够被制作成针具;价格上也不能太贵。我们咨询了我校化学教研室的生物高分子材料专家,他们表示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无能为力。 (3) 从临床来看,基本上可以说,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埋藏具有一定容积的物体即可达到浮针疗法的效果,我们完全可以以液体代替固体,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内注射一定量的液体(如葡萄糖注射液)也应该达到治疗效果,这种方法我们在临床上试用过,事实证明不是理想的选择,

47、因为对于液体,我们较难控制它的流经路线和方向,而浮针疗法非常讲究行进路线和方向。没有适当的行进路线和方向,就没有好疗效。 (4)最后,我们想到了复合的办法,因为事实上浮针疗法的材料需要有两种复合的功能:一种功能是有一定的硬度,能够迅速穿透皮肤,能够人为控制其行进方向和速度;另一种功能是有较好的柔软度,能够在体内较长时间留置而不致引起异物感。能分别达到这两种功能的材料在医学上都已经有广泛的运用,而且价格都不是太高。于是我们便发明了现在的浮针:主要结构为软套管和套于其中的不锈钢针芯,前者有较好的柔软度,而后者有足够的刚性和硬度。 完成上述的思路历程大概花费了我们近半年的时间,97年11月我们按照第

48、四种方案请厂家手工制作了第一套浮针针具。同年12月12日申请国家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98年7月8日国家专利局向社会各界公开。99年5月12日正式获国家使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在进一步审查中。2适应症的开拓 如前所言,1996年6月当我们用浮针疗法治好了一例网球肘病人后,我们不断探索浮针疗法的适应症,这个探索过程大致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治疗四肢部的软组织伤痛。 当时在广东增城医疗网点的门诊,很多四肢部的伤痛病例就是用浮针疗法来治疗的。涉及的病种有:网球肘、高尔夫球肘、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屈指肌腱腱鞘炎(弹响指)、轧砾性腱鞘炎(桡侧伸腕肌腱周围炎)、冈上肌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髌下滑

49、囊炎、慢性膝关节炎、跟腱炎、干性坐骨神经痛等等。这些病痛病理变化相对简单,范围局限,浮针疗法治疗的次数不需要很多,效果好。 第二阶段:治疗躯干部非内脏病变引起的疼痛。 当运用浮针疗法治疗四肢部的病痛有确切疗效后,我们开始涉猎躯干部的病痛,结果也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主要的病种有:急性腰扭伤,慢性腰椎退行性病变、颈椎病(主要是神经根型颈椎病)、肌纤维织炎、副癌综合症、强直性脊柱炎、带状疱疹后遗痛等。这些多数为病程长的慢性病症,治疗次数要多一些,但无论是即时疗效还是远期疗效,都要比传统针灸方法好了很多。 第三阶段:治疗内脏痛。 人们常常被自己的思想框框所束缚。原先我们以为浮针疗法因为针刺部位浅,主要适

50、应于软组织伤痛等病变部位轻浅的病症,对于内脏病变引起的疼痛一直未采用浮针疗法治疗,直到一位家住四川泸州麻沙桥40号的七十高龄针灸专家胡界西先生98年1月12日来信告知,他不但用浮针方法治疗了十余例颈肩腰背痛患者,还治疗了一例急性阑尾炎,这位老先生写道:“我在中医药信息报上,看见了你发明浮针疗法止痛新方法,我经过试治肩周炎、风湿性腰痛、肾虚性腰痛、骨质增生性腰痛,对这些病,我一共试治了10人,对止痛效果都很好,最近我治好了一个急性阑尾炎,经过医院检查,通知住院手术,患者怕开刀,来我处求治,我就用浮针上下左右各一针,进针后疼痛停止,留针4小时起针后,病人就走路回去了,三天随访,经检查痊愈(作者注:

51、原信如此)。特向你报喜。”我们这才把注意力引向内脏病变,由此,我们治疗了急性胃炎、急性出血性胃炎、泌尿系结石、癌性疼痛等获效甚好。没过多久,刘宝华等同志 在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他们用浮针疗法成功地治疗了胃脘痛,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第四阶段:治疗头面部疼痛和非疼痛性疾病。 随着内脏病变也成了浮针疗法的适应症之后,我们信心增加了,原先认为浮针疗法只(主要)治疗躯干四肢病痛的框框也被打破,发现对于头面部的颞颌关节炎、副鼻窦炎、三叉神经痛等引起的疼痛浮针疗法也有迅捷的疗效,但是对于头痛(主要指非丛集性头痛),因为没有明确位置,至今我们还没有把它作为适应症之一,当然,要是颈源性头痛,浮针疗法

52、也可取效,甚至是出乎意料的好效果。因为很大一部分的病例都因为疼痛而看病,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所以我们把精力主要放在了疼痛的治疗上。后来,我们治疗了局部麻木的病例。第一个病例是个神经衰弱的病人,右侧下肢小腿部麻木,在南方医院神经科住院治疗,神经科用了大量的扩血管药和神经营养药,效皆不显,遂请我们治疗。用了三天传统针灸疗法后,效也不彰。无奈之下,用浮针疗法治疗。仅用了一支浮针,病人麻木在三到五分钟后就消失了(这是一个特例,并不是所有的麻木都如此轻而易举,相反,大部分麻木都远比疼痛治疗棘手)。我们的临床实践证明,对于腹部胀满等病症浮针疗法也可收功。我们迄今为止治疗胀满的病例都是癌症病患者的腹部

53、胀满,虽然不能象治疗疼痛一样彻底消除,但也能缓解相当一部分症状。直到这时,我们还处于被动的、随机地拓展适应症的阶段,后来我们利用临床发现的现象的规律性主动地、有目的地拓展适应症。综上所述,浮针疗法的适应症是不断拓展的。比如说,以往没有认识到咽喉的疾病也能治疗,随着对疾病病因的深入理解,发现有一部分咽喉疾病是因为颈椎病引起的,那么治疗起来自然就得心应手了。对失眠的治疗也如此。我们现在判断一个病症是不是浮针疗法的适应症,所用的标准是在短时间内能不能迅速有效。如果不能在治疗时间当场有效,我们就暂时认为该病症不是浮针疗法的适应症。大家知道,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外治疗法,用这样的标准去临床观察是要求过高的

54、。但长期观察,需要严格的科学设计,大样本量的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为什么到现在为止世界卫生组织还只肯定针灸仅仅能治43种疾病?就是因为针灸的临床观察过于主观,缺乏科学的设计,缺乏量化的研究。比如说,人人都说针灸治疗中风偏瘫有效,但谁也说不准在几天之内恢复,恢复到什么程度,因为中风病人的出血(缺血)位置、多少、时间,病人的情绪、社会关系、消化功能等等都可以影响到疗效,非常难做严格的对照,临床研究得不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来,很多时候仅仅是凭感觉行事,反对用针灸的人可以说,如果不用针灸治疗,中风病人也能恢复,针灸科研工作者只能无言。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仅仅有一例治疗成功,就以为所用的方法成功。所

55、以用上面所说的高标准来衡量浮针疗法是否有效,该病症是不是浮针疗法的适应症,是因为治疗前和治疗后相隔时间短,也就是几分钟的时间,病人的外界环境治疗前后一致(或基本一致),治疗前后有很好的可比性,那么得出的结论相对就有说服力。因此在现阶段,浮针疗法的临床观察还是要用高标准。我们相信,随着浮针疗法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实践,读者们一定会发现更多的适应症,对浮针疗法的适应症有更好的理解,从而推动浮针疗法临床运用的扩展、量化,同时也推动对其机理的理解和研究。从浮针疗法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没有前人的积累,就没有今天的发现和发展,同样,今天的浮针疗法也可能成为今后医学发展的契机。如果把腕踝针比作炮仗火药的

56、初级运用的话,那么浮针疗法也仅仅是火炮火药的稍稍高一丁点儿的运用。在这里,我没有贬低腕踝针的意思,相反,我认为腕踝针是可以当作针灸发展或医学发展的里程碑的。人们可以在一个阶段迷茫,但从长远来看,人的认识终究是要深化的。对于正在跋涉前进的医学家,对于那些后来的临床学家,浮针疗法也仅仅路途中的一个亮点或者是一个小小驿站。第三节 浮针疗法的特点 浮针疗法与传统针灸学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包括操作特点和疗效特点。一 操作特点 浮针疗法与目前针灸临床常用的疗法比较,在操作方法上不同,有其特点 : (1)按部位选点 浮针疗法最大的特点是源于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它不依赖传统针灸理论,如经络理论

57、、腧穴理论、补泻理论的指导。传统针灸理论的主体是经络、腧穴,虽然进针点的选择与发病的部位有经络理论上关系,但很多时候远离病灶。离开了传统理论,针灸疗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而浮针疗法根据病变部位所在位置和病变部位的大小来决定进针点的选取,与传统针灸理论有着很大的不同。 (2)在病灶周围进针 很多外治法,都是作用在病灶局部,如外敷膏药,局部封闭,拔罐疗法等等。而浮针疗法并非在局部,而是作用在病灶周围,针尖并不达到病所,有时甚至可以相隔较远,如梨状肌综合症可选膝关节上方进针或踝关节上方进针。这也是浮针疗法和“以痛为腧”理论及阿是穴疗法不同之所在,这也是浮针疗法机理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所在。 (3

58、)皮下浅刺 传统针刺疗法大多要深达肌肉层,如图1-3-1所示,在肩中俞针刺后的断面解剖,可见针尖深达肌层。而浮针疗法所涉及的组织是皮下组织(主要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图1-3-2所表示的是在肩中俞部位浮针疗法的进针点针刺所涉及的组织。其实,传统针刺方法在肌肉层穿刺能否达到治疗作用是有疑问的,有人通过实验主张针刺只需在浅层即可 ,这使浮针疗法的针刺方法得到了针灸实验方面的支持。而皮内针、皮肤针仅仅作用在皮肤(表皮和真皮),没有深入到浅筋膜。 (4)不要求得气 传统针灸学认为,得气是临床取效的一个手段,也是一个标志,所以在临床上大多数针灸医生追求“得气”,通过捻、转、提、插、摇等手法催气或候气,一

59、定要得气而罢休。针灸医师高明与否的评价标准之一就是能否得气,这种现象在病人或者同行的心目中都有体现。而浮针疗法要求避免患者有酸、胀、重、麻、沉等得气感,医生持针的手应有松软无阻力的感觉,两者大相径庭。(5)不作捻转提插等手法如上所言,浮针疗法应尽量避免“得气”感,也不需要有循经感传现象,因而不需要作针灸学中的手法(包括主要手法和辅助手法),准确地说,应该是不能做这些手法。 (6)留针时间长 传统针灸学,特别是古籍中较少提到留针时间问题。只是在内经中的灵枢?官针篇中论及报刺的时候提到这个问题:“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近代以来,留针得到了针灸学界的

60、重视,但传统针刺方法也只是留置15到20分钟,很少超过60分钟。而浮针疗法要求较长时间留针。因为采用浮针针具,在一般情况下,进针时和留针过程中病人没有不适感觉,甚至不会注意到针的存在。 (7)针尖必须直对病灶 临床上,我们发现进针部位不能距离病灶太远,进针部位和病灶一般应在相邻两个关节之间,尽量不要越过关节,否则,效果较差。进针时,针尖必须对准病灶,不能偏歪。因此,在操作时,必须聚精会神,心无旁骛。这与传统针灸学强调“治神”有相似之处。(8)扫散是重要环节。扫散动作是进针完毕后针体左右摇摆如扇形的动作,这是浮针疗法最鲜明的特点。有无扫散0动作,或扫散完成得好坏,常常是有无疗效或疗效好坏的原因。

61、二 疗效特点 经过五六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其疗效确切,有如下特点:(1) 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痛症;同时对感觉麻木、胀满等感觉异常的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虽然不能说浮针疗法对其他病痛没有疗效,如据不系统观察,浮针疗法对咳喘有一定疗效,但这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才能断定,现在还不能说浮针疗法对这些病症有效(注意,这里所说其他病症并不包括脊柱病所引起的脊柱相关疾病,如颈椎病引起的咽喉炎,胸椎病引起的心肺疾病,对于这些疾病,浮针疗法有较明显的疗效);(2) 取效快捷,治疗疼痛时,在进针完毕或扫散完毕即可收效。如果罔效,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操作方法或部位不对,需要调针;(3) 留针时能保持这种疗效,留针达到

62、一定的时间(8到24小时),起针后疗效也能维持;(4) 急性病需要治疗的次数少,一般1-2次;慢性病需要的次数多,多数情况下只需3-5次;(5) 安全无副作用,不但没有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甚至因为是针体仅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原因,传统针灸引起的断针、弯针、滞针现象不复存在,晕针现象也比传统针刺疗法更少发生。(6) 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表明, 传统针刺镇痛效果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病人身上,或者不同的医生用传统针刺治疗,效果可以完全不同,但浮针疗法的效应个体差异不明显,只要是同样的病,不同的病人,不同的医生,效果相差不大;(7) 对软组织伤痛等疾病,有较好的远期疗效;但对恶性肿瘤等

63、疾病引起的疼痛(副癌综合症),远期疗效不很理想,然而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止痛方法;(8) 对于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病人,尽量不要用浮针疗法,效不好,特别是药物性浮肿的病例,效果很差;当天用了红花油等刺激性的外用药,效果也会受到影响;(9) 因为留针期间病人可以自由活动,可以回家,不需要象传统针灸疗法那样在治疗床或椅上留针,所以治疗场所的空间利用率较高;(10) 费用低,因为采用浮针疗法治疗次数较少,虽然一次的治疗费用要比传统针灸疗法多,但总体上要节省费用。 第二章 浮针疗法的操作方法传统针灸学说告诉我们,针刺手法和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浮针疗法的操作也是重要环节,操作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

64、疗效,甚至浮针疗法操作时更要小心谨慎,因为:其作用部位仅仅限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针刺过浅,造成病人刺痛,针刺过深疗效受到影响;病变部位各不相同,进针点选择的适当与否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操作手法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疗效能否取得和取得的程度,因此本章的内容是浮针疗法理论和临床之间的桥梁。很多浮针疗法的学习者都有体会,浮针疗法操作看似简单,但要操作好并不容易。同样的病人,操作好的疗效就好,而操作不好就可能让病人徒受苦痛。因此,请大家重视本章的内容,多加练习,多多思考。第一节 治疗原则 浮针疗法是很安全也很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但不能因为其安全就不顾操作常规,也不能因为其有效就滥用。在治疗之前,必须对下面两点,了然于心。一、 明确诊断在全面了解病因、病理、病情、病变范围大小、病变位置等情况的基础上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