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解释版本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06324347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23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解释版本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解释版本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解释版本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资源描述:

《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解释版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解释版本(6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培训教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目 录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组织机构、人员与质量管理职责第三章 设施、设备与生产环境控制第四章 文件与记录第五章 设计控制与验证 第六章 采购控制第七章 生产过程控制第八章 检验与质量控制第九章 产品销售与客户服务控制第十章 不合格品控制、纠正和预防措施第十一章 不良事件、质量事故报告制度第十二章附则附录A 体外诊断试剂生产用净化车间环境与控制要求附录B 参考资料附录C 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研制情况现场核查要求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规范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的生产管理,依据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制定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

2、以下简称细则)。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八条规定国家对医疗器械产品实行注册管理制度。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第五章规定了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第三十七条规定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必须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一类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也应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第三十八条规定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要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考核;第三十九条规定二、三类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在申请注册或重新注册时要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和研制现场核查,第一类体外诊断试剂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由企业自行组织核查;另外,第十条规定质量体系考核就是对体外诊断试剂生产质量管理是否符合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进行评价等等。以上这

3、些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构成了建立体外诊断试剂生产质量规范核查的法律基础。就目前的法规规定而言,体外诊断试剂生产质量管理考核还不是行政许可事项,但是属于行政检查范畴,是附属于体外诊断试剂产品注册的行政许可事项。为此,为了公平地、有效地、规范地进行体外诊断试剂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核查,特制定了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作为核查的标准依据。第二条 国家法定用于血源筛查的体外诊断试剂、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体外诊断试剂产品不属于本细则的管理范围。其他体外诊断试剂的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均执行本细则。国家法定用于血源筛查的品种:A、B、O血型定型试剂;乙肝表面抗原酶联免疫诊断试剂(HBsAg ELA);丙肝病毒抗体酶联

4、免疫诊断试剂(抗HCV ELA);爱滋病毒抗体酶联免疫诊断试剂(抗HIV ELA);梅毒诊断试剂(RPR及USR)。上述品种目前还按药品进行管理。其他方式生产的诊断试剂未经批准不得宣称可以用于血源筛查。特别是按照医疗器械管理方式注册的体外诊断试剂产品,不得宣称用于血源筛选。采用放射核素标记的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目前规定按照放射性药品进行管理。如果随着技术地发展,用其他方式研制的试剂,按照规定的临床实验方式证明并获得批准方可以用于血源筛选,其管理归属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如果药品管理法修订后,不再包含用于血源筛选的体外诊断试剂,则也可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其注册的管辖归属。第三条 本

5、细则为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适用于体外诊断试剂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第二十五条规定临床试用样品的制造必须符合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对研制现场的核查也属于质量体系考核一部分,具体参见附录C。这就使得按照细则进行核查的范围,扩展到设计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在体外诊断试剂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都要施行质量管理规范(即生产实施细则)。根据我国体外诊断试剂生产的实际情况,为了确保产品的生产质量和临床使用中对风险和质量的控制,在体外诊断试剂质量体系的考核中是不可以豁免设计部分的考核,而不管企业是原研制生产、还

6、是委托研制、还是分包装生产。所以要求在申请资料中要有详细描述产品的综合资料。国家局在关于发布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形式与基本要求的公告(国食药监械2007609号)中,对综述资料(包括:产品预期用途、产品描述、有关生物安全性的说明、产品主要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评价以及其它说明)和其他资料的要求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关于研制的具体要求,可以参考附录C、研制情况核查的具体要求说明。体外诊断试剂的服务是指: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在产品销售以后,直接对产品使用者或者患者进行服务的过程。第四条 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以下简称生产企业)应当按照本细则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和记录,加以实施并保持

7、有效运行。一般来讲,目前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推行的YY/T0287(ISO13485)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的标准是推荐标准,企业可以选择性施行,或可以选择不同的第三方进行体系认证。而本细则是法定标准,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必须实施。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主要责任是企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行政考核只是进行核查性、评判性的工作。应当明确的说明,任何质量管理体系的考核、核查、认证等工作都只是对企业的质量管理现场进行抽样检查,不可能覆盖企业的全部,所以质量体系考核工作不能确保生产无风险,质量体系考核是为了减小风险的概率。第二章 组织机构、人员与质量管理职责 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中对从事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的

8、组织机构、人员和管理职责提出了明确要求。第五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机构,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质量管理,并配备一定数量的与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相适应的专业管理人员。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应至少有二名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本条为重点项。企业在建立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以后,可以提供组织结构图和管理职责文件,来表述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机构的完整性、合理性。有关质量管理职责应表述清晰、明确、完整、有效,并经最高管理者批准。企业在研制、生产、质量管理部门都应当分别有一定数量的专业管理人员,为此可以提供专业人员分布的一览表。企业至少应当配有二名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须经过培训,

9、并能出示合格证书,内审员的培训内容应当包括ISO13485 的培训内容,一般指外部培训。内审员的责职应当在质量管理职责文件上规定,内审员应当定期或者发生重大事件时在企业内开展内部质量审核工作,原则上内审员不得在其他单位兼职。第六条 生产企业负责人必须对企业的质量管理负责,应当明确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者代表。企业负责人和管理者代表应当熟悉医疗器械相关法规并了解相关质量体系标准。生产企业负责人一般可以称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是指在最高层指挥和控制组织的一个人或一组人。其应该负责企业的质量承诺、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策划、内部沟通、管理评审、资源保证。最高管理者所负责的质量活动应当是可见

10、的、有记录的、并为员工所知的。可以通过核查企业质量手册中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来考核企业的质量完成状况;通过管理评审报告来考核企业最高领导在组织质量管理评审活动中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质量管理评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有重大事件时企业可以增加组织质量管理评审。最高管理者要任命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是指由最高管理指定的一名管理者,负有以下职责:a)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 b)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求;c) 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最高管理者应明确管理者代表在企业质量活动中组织、协调、沟通、联络的职责和权限等。任命和职责是有文件可查的。

11、质量体系考核中与企业负责人和管理者代表的现场谈话是有必要的,以此可以了解其对医疗器械相关法规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熟悉程度。现场谈话应当做好记录。第七条 生产企业生产和质量负责人应当具有医学、医学检验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或药学等与所生产产品相关的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应当具备相关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生产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不得互相兼任。本条是重点项。本条规定了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生产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的范围。企业应当建立生产和质量负责人的专业档案,对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建立专业档案。在核查中企业须提供生产和质量负责人的学历证明和专业经历证明。生产负责人与

12、质量负责人不得兼任,是为了保证生产者与检验放行者之间形成相互监督机制,确保产品质量管理可靠。第八条 从事生产操作和检验的人员必须经过岗前专门培训,专职检验员应当具有专业知识背景或相关行业从业经验,符合所从事的岗位要求。企业首先应当明确生产操作人员和检验人员的岗位要求,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建立相应的培训要求和培训机制。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是人力资源保证的重要内容。企业需要考虑员工的经验、资格、能力和业绩来决定其所能够从事的岗位,并施以有针对性的培训。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内容应包括能力、技术、质量体系意识、医疗器械相关法规等方面。可以建立每年对员工的考核评价记录。对培训结果的评价主要是核查培训记录,包括评

13、价、测验、考核等信息。有必要时,员工的健康证明也是考核的重要内容。第九条 对从事高生物活性、高毒性、强传染性、强致敏性等有特殊要求产品的生产和质量检验人员应当具备相关岗位操作资格或接受相关专业技术培训和防护知识培训,企业应将此类人员进行登记并保存相关记录。本条款意图在于人员和/或产品的安全防护要求以及技术保障要求。对特殊要求的岗位的员工除了满足必须要的培训以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对自身、环境的安全及防护,要进行意识和技术的培训。直接接触具有上述特性的高致病性微生物等有特殊要求产品的岗位应予识别,在岗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资质或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和安全防护培训,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应当建立专业人员的资格审

14、核和测评记录。企业应当制定制度,要求对此类员工在每一次进行特殊要求产品的操作或作业时都应当有相应的记录,并予以保存至该批产品有效期末,以便日后核查。 第十条 从事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和质量控制人员应当按照本细则进行企业内部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本条款要求对企业所有的生产和质量控制人员进行法规的培训。按照本细则的培训也是法规要求的培训,与一般的专业技术培训有区别。培训和考核以企业为主,并保持记录。 第三章 设施、设备与生产环境控制 第十一条 厂房、设施与设备应当与体外诊断试剂生产相适应。本条是重点项,企业应明确所生产的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的生产要求,并配备与之相适应的厂房、设施和设备。例如:含有蛋

15、白类组分的试剂应按照附录A的要求配备相应级别的净化车间;金标试纸条类产品应当配备干燥设备等。不同的试剂产品、不同的生产方式会提出不同的厂房、设施和设备的要求,因此除了本实施细则已经明确规定的要求必须达到以外,其他方面主要评判的依据是:1、企业在相关文件中规定的与体外诊断试剂生产相适应的条件;2、通过实验验证等手段已经证明可行的条件;3、相关文献可以证明的可行的条件;4、对检查员的疑问有充分的理由和资料可以说明的。本条款是综合性评价条款,一般要到第三章核查后才可以给出结果。第十二条 生产企业必须有整洁的生产环境,厂区周边环境不应对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造成影响。生产、行政、生活和辅助区布局应合理。生

16、产、研发、检验等区域应当相互分开。 本条款有如下要求: 1、 诊断试剂生产区域应整洁,周边环境不应对其生产环境、水源、生产过程、检验过程造成不良影响;特别要注意空气净化系统的进风口、振动和噪声、其他生物化学单位的排泄物的影响等。2 、各功能区域之间布局合理、相互分割,不应交叉重复,相互干扰。3 、生产、研发、检验三个区域应相对独立,各自专用,特别注意检验和研制过程对生产场所的影响。4 、原则上质量检测设备应专供检测用,若设备因造价昂贵等原因无法另行配置,且研发也有需求时,应采取有效的清洗措施,并应详细做好每次使用记录和维护保养记录。第十三条 仓储区要与生产规模相适应,原料、辅料、包装材料、半成

17、品、成品等各个区域必须划分清楚,防止出现差错和交叉污染。所有物料的名称、批号、有效期和检验状态等标识必须明确,台帐应当清晰明确,做到帐、卡、物一致。由于体外诊断试剂产品主辅原料比较多,而且不易辨别,储存条件要求高,保存时限短,所以对仓储管理要求比较高。除了根据企业规模要建立和区分不同物料的仓储区域(库)外。还应当做到:1对涉及到的物料应进行明确的识别(如:物料名称、有效成分含量或等级、效期、批号等)和分类(可根据关键程度分类,也可按照储存要求分类),各归其位;2 应建立货位卡和台帐,内容应与实物相符,并能反映出物料的基本信息。3 本条款中所称的批号应为物料原厂批号,若无原厂批号时,企业应保存购

18、货凭证并据此编制本厂批号以便于追溯。第十四条 仓储区域应当保持清洁、干燥和通风,并具备防昆虫、其他动物和异物混入的措施。仓储环境及控制应当符合规定的物料储存要求,并定期监控。如需冷藏,应当配备符合产能要求的冷藏设备并定期监测设备运行状况、记录储藏温度。 本条提出了仓储区域的基本要求,根据不同的物资要求,采取措施达到规定的条件,为此,企业应当:1 企业的管理文件中应识别并规定不同物料的储存条件,并配备相应的硬件资源,如冷藏、冷冻、干燥、避光等。2 物料的储存应符合其储存条件的要求。3 应定期监测储存条件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应保存温度和/或湿度等主要数据的监测记录。第十五条 易燃、易爆、有毒、有害

19、、具有污染性或传染性、具有生物活性或来源于生物体的物料其存放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应当做到专区存放并有明显的识别标识。应由专门人员负责保管和发放。本条是重点项,为适用性条款,适用于涉及到此类物料的企业。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作为适用项或不适用项在体系考核申请自查表中注明。本条款旨在强调:物料应根据本身特性和危害性进行适宜的储存,如有国家规定的应符合国家规定。如适用,应考虑以下要点: 1 应首先识别所有物料的化学特性及危害性,并将其按照危害性或防护程度进行2 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物料例如乙醇、强酸、强碱、氰化物、叠氮化物等应专区存放、专人保管并设置明显标识。详细内容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4

20、4号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三条,第四条,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二十二条,第三十四条。3 具有污染性的物料指对环境(生产环境)、对产品(包括原料、半成品和成品)、对生物(菌/毒种、细胞株、实验动物、人)造成污染的物料。如溴化乙锭(EB)等可导致碱基错配,为高致癌物质应注意防护;具有传染性或来源于生物体的物料如含阳性病原体的参考品、动物腹水或血清、人体样品(体液、血液等)等物料,应符合具体产品储存要求,和防护要求。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4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等。第十六条 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生物及其他危险品,企业应当列出清

21、单,并制定相应的防护规程,其环境、设施与设备应当符合国家相关安全规定。应识别生产中所用物料的危险程度,对涉及到的各类危险品进行识别、分析、整理、归类,列出清单,可参照第十五条解释。第十七条 生产区应当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面积和空间用以安置设备、器具、物料,并按照生产工艺流程明确划分各操作区域。1生产区域面积要与产品种类、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和能力相适应,工艺方法或工序差别较大的产品应区域分开,特别是需要进行生物反应过程、或者抗原抗体制备、细胞培养、病原微生物培养和处理、基因扩增、阳性物质培养分离等特殊生物加工技术的都必须有单独的生产空间;操作精密或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的工序也应专用。2 生产企业应

22、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按照工艺流程进行合理布局和划分生产区域;并绘制工艺流程图和平面布局图。第十八条 厂房应当按照产品及生产工艺流程所要求的空气洁净度级别进行合理布局。厂房与设施不应对原料、半成品和成品造成污染或潜在污染。同一厂房内及相邻厂房间的生产操作不得相互干扰。 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对空气洁净的要求目的:一是为了防止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二是为了防止外来的污染物对产品的影响。外来的污染物主要来自空气、工艺用水、人员、原料、半成品、包装材料、设备、运输工具和器皿,以及产品检测过程产生的废弃污染物。体外诊断试被污染以后,会影响产品检测的结果,必须引起重视。为此,1 企业应首先识

23、别拟生产产品的环境要求,生产过程、具体操作流程以及相互关系,然后对厂房进行设计和布局,使之与产品生产要求相适应;2 应消除潜在污染,例如工艺用水,厂房选址应考虑水源地水质状况,厂房制水设备和管道材质对水质的影响、周边大气环境对净化车间的影响,包装材料、运输工具和器皿对产品的影响等因素;3 应充分考虑产品特性,合理安排生产区域和生产计划,有特殊要求的产品生产不应受到干扰,例如PCR类产品的生产。特别要注意分装质控品、对照品时、成品检测时对生产的影响。第十九条 部分或全部工艺环节对生产环境有空气净化要求的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的生产应当明确规定空气净化等级,生产厂房和设施应当按照本细则附录A体外诊断试剂

24、生产用净化车间环境与控制要求进行配备和控制。本条款为适用性条款,凡符合附录A的第二条规定的产品应具备相应级别的净化车间,按照附录A进行管理。根据体外诊断试剂的生产特点,附录A对净化车间的规定与YY0033标准比较,做了一些小的调整。比如,增加了30万级的净化等级;删除了浮游空气检测的要求;在实际使用中,由于试剂生产的人员比较少,经常会出现阶段性生产的现象,所以对换气次数也可酌情处理。第二十条 对生产环境没有空气净化要求的体外诊断试剂,应当在清洁环境内进行生产。清洁条件的基本要求:要有防尘、通风、防止昆虫、其他动物以及异物混入等措施;人流物流分开,人员进入生产车间前应当有换鞋、更衣、佩戴口罩和帽

25、子、洗手、手消毒等清洁措施;生产场地的地面应当便于清洁,墙、顶部应平整、光滑,无颗粒物脱落;操作台应当光滑、平整、无缝隙,耐腐蚀、便于清洗、消毒;应当对生产区域进行定期清洁、清洗和消毒;应当根据生产要求对生产车间的温湿度进行控制。本条款为适用性条款,凡符合附录A的第二条规定的普通化学类诊断试剂产品,适用于本条。本条是对第十九条的补充,其确定了没有空气净化等级要求的普通化学类体外诊断试剂生产的基本条件。第二十一条 具有污染性和传染性的物料应当在受控条件下进行处理,不应造成传染、污染或泄漏等。高风险的生物活性物料其操作应使用单独的空气净化系统,与相邻区域保持负压,排出的空气不能循环使用。进行危险度

26、二级及以上的病原体操作应当配备生物安全柜,空气应当进行有效的处理后方可排出。使用病原体类检测试剂的阳性血清应当有防护措施。对于特殊的高致病性病原体的采集、制备,应当按照卫生部颁布的行业标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等相关规定,具备P3级实验室等相应设施。本条为重点项,为适用性条款,涉及到此类物料的企业适用。旨在强调生产操作中的生物安全性,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4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参考资料:感染性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分类危险度1 级(无或极低的个体和群体危险),不太可能引起人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第四类病原微生物)危险度2

27、级(个体危险中等,群体危险低),病原体能够对人或动物致病,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社区、牲畜或环境不易导致严重危害。实验室暴露也许会引起严重感染,但对感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并且疾病传播的危险有限。(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危险度3 级(个体危险高,群体危险低), 病原体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但一般不会发生感染个体向其他个体的传播,并且对感染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危险度4 级(个体和群体的危险均高),病原体通常能引起人或动物的严重疾病,并且很容易发生个体之间的直接或间接传播,对感染一般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第一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生物安全

28、防护实验室根据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危害程度不同,分为级,一级最低,四级最高。一级: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二级:适用于对人和环境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三级:适用于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四级:适用于对人体具有高度的危险性,通过汽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疫苗或治疗方法的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 .第二十二条 聚合酶链反应(PCR)试剂的生产和检验应当在各自独立的建筑物中,防止扩增时形成的气溶胶造成交叉污染。其生产和质检的器具不得混用,用后应严格清洗和消毒。本条为重点项,为适用性条款,适用于生产PCR方法类产品的企业。对PCR类试剂

29、的生产、检验提出特殊要求。主要考虑核酸片段PCR在进行扩增时,会产生气溶胶,一般情况下又极难去除,从而极易对正常生产的产品造成污染,对此企业应充分分析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和结果。必须对容器、用水应严格控制;生产和检验区域严格区分。第二十三条 应当配备符合工艺要求的生产设备,配备符合产品标准要求的检验设备、仪器和器具,建立设备台帐。与试剂直接接触的设备和器具应易于清洁和保养、不与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或吸附作用,不会对试剂造成污染,并应对设备的有效性进行定期验证。本条为重点项,强调设备条件的符合性。生产设备应当与生产工艺规定和生产过程控制相适应,企业应当列出清单,并有文件规定;检验设备要与产品标准规定

30、的检测条款和检测方法相适应,同样应当列出清单,并有文件规定。生产设备的适合性,一般要通过试生产的过程来验证,企业应当保存验证记录。第二十四条 生产中的废液、废物等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应当符合相关的环保要求。可参见国家环保总局文件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等法规。一般情况下,企业都有环境评估报告书。企业应当按照经批准的环境评估报告书规定,建立废液、废物等的无害化处理设施。第二十五条 工艺用水制水设备应当满足水质要求并通过验证,其制备、储存、输送应能防止微生物污染和滋生,并不应对产品质量和性能造成影响。制水设备应定期清洗、消毒、维护。应当配备水质监控的仪器与设备,并定期记录监控

31、结果。本条款为适用性条款,适用于自行制备工艺用水的企业。企业应根据工艺用水的水质要求、生产规模和产能配置相应的制水设备并验证设备的符合性。企业应当采取管理措施,确保工艺用水的制备、储存、输送,定期进行检测和监控,定期进行清洗、消毒、维护,并保存记录。考核过程中企业应当能够提供工艺用水设备的验证记录,维护保养规程、监测规程以及相应的记录。第二十六条 配料罐容器与设备连接的主要固定管道应标明内存的物料名称、流向,定期清洗和维护,并标明设备运行状态。本条款为适用性条款,适用于采用大中型罐式配料和反应的生产企业。其反应/配料罐的管路应有明确流向标识,同一套系统配制不同物料时应有清洗残留验证,以避免前段

32、生产的物料残留污染后段生产的产品。配制过程中应有明确实时的标识。第二十七条 生产中使用的动物室应当在隔离良好的建筑体内,与生产、质检区分开,不得对生产造成污染。本条款为适用性条款,适用于生产和检验过程涉及到动物的生产企业。比如以动物作为生产的反应器、或以动物作为检测标本等。凡是饲养试验动物的,必须参照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动物房不应与生产、质检区域在同一建筑内,应有良好的通风、排污、饲养、清洁设施。第二十八条 对有特殊要求的仪器、仪表,应当安放在专门的仪器室内,并有防止静电、震动、潮湿或其它外界因素影响的设施。本条款为适用性条款,适用于对生产和检测仪器有特殊要求的企业。特殊要求指仪器或设备对工作环

33、境有特殊要求如温湿度、光照、空气扰动、电磁兼容性、表面水平度等要求,可参考仪器或设备的使用说明书进行布置。第二十九条 对空气有干燥要求的操作间内应当配置空气干燥设备,保证物料不会受潮变质。应当定期监测室内空气湿度。本条为重点项,为适用性条款,适用于有干燥要求的生产。例如金标试剂的生产,企业应在验证基础上制定温湿度的要求,并根据工艺过程对需要进行空气干燥处理的区域进行温湿度控制。应能提供温湿度监测记录。第三十条 由国家批准生产工艺规程的体外诊断试剂,除满足上述相应规定外,应当具有与工艺规程相适应的生产条件。本条款为适用性条款,由国家批准生产工艺规程但本细则内未涵盖的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如部分药转械

34、产品)适用。应按照制造检定规程的要求配备并保持相应的生产条件。第四章 文件与记录控制第三十一条 生产企业应当按照现行有效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标准要求和产品特点,阐明企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本条款依据YYT0287-2003医疗器械 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 ,对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明确要求。其中涉及两个概念: 质量方针:由组织( 3. 3. 1)的最高管理者(3.2.7)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3.1.1)宗旨和方向。(GB/T 19000-2000) 质量目标:在质量(3.1.1)方面所追求的目的。(GB/T 19000-2000) 一般情况下,

35、企业的质量目标是逐年制定并经主要负责人确认和批准的。企业的质量目标是可以进行考核的,也是可以向下分解的,具体的考核方式企业应当在文件予以规定,并按规定执行。第三十二条 生产企业应当至少建立、实施、保持以下程序文件: 1文件控制程序;2记录控制程序;3管理职责;4设计和验证控制程序;5采购控制程序;6生产过程控制程序;7检验控制程序;8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9生产作业环境和产品清洁控制程序10数据统计与分析控制程序;11内部审核控制程序;12管理评审控制程序;13不合格品控制程序;14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15用户反馈与售后服务控制程序;16质量事故与不良事件报告控制程序。第三十三条 生

36、产企业应当至少建立、实施保持以下基本规程和记录,并根据产品的具体要求进行补充:1厂房、设施、设备的验证、使用、维护、保养等管理制度和记录;2环境、厂房、设备、人员等卫生管理制度和记录;3菌种、细胞株、试验动物、血清等物料的保管、使用、储存等管理制度和记录;4安全防护规定和记录;5仓储与运输管理制度和记录;6采购与供方评估管理制度和记录;7工艺流程图、工艺标准操作规程、8各级物料检验标准操作规程;9批生产、批包装、批检验记录;10试样管理制度及记录;11工艺用水规程和记录;12批号管理制度及记录;13标识管理制度; 14校准品/质控品管理规程及记录;15检测仪器管理及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制度和记录;

37、16留样管理制度及记录;17内审和管理评审记录;18不合格品评审和处理制度及记录;19物料退库和报废、紧急情况处理等制度和记录;20用户反馈与处理规程及记录;21环境保护及无害化处理制度;22产品退货和召回的管理制度;23人员管理、培训规程与记录。以上规程和记录的名称可以企业自定,但应包括以上提及的基本内容。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删减不适用内容。程序: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包括目的、要求、确认、批准、文书、表格、记录等等,并将这些途径形成经过批准的、并受控的文件。第三十四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文件的编制、更改、审查、批准、撤销、发放及保管的管理制度。发放、使用的文件应为受控的现行

38、文本。已作废的文件除留档备查外,不得在工作现场出现。根据YY/T 0287-2003 医疗器械 质量管理体系 用于法规的要求中4.2.3对文件控制基本要求,组织应确保文件的更改得到原审批部门或指定的其他审批部门的评审和批准,该被指定的审批部门应能获取用于作出决定的相关背景资料。组织应至少保存一份作废的受控文件,并确定其保存期限。这个期限应确保至少在组织所规定的医疗器械寿命期内,可以得到此医疗器械的制造和试验的文件,但不要少于记录(见4.2 .4 )或相关法规要求所规定的保存期限。第三十五条 应当按照程序对记录进行控制,制订记录的目录清单或样式,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管、检索、处置的职责和要求

39、,确定记录的保存期限。记录应清晰、完整,不得随意更改内容或涂改,并按规定签字。根据YY/T 0287-2003 医疗器械 质量管理体系 用于法规的要求中4.2.4对记录控制基本要求 ,组织保存记录的期限应至少相当于组织所规定的医疗器械的寿命期,且从组织放行产品的日期起不少于2年,或按相关法规要求规定。记录的修改不得用涂改的方式,可以将原记录划除并修改,并签字。记录也不得事后补充,对已经发生缺项或漏记录,企业应当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比如检验或验证等等。第五章 设计控制与过程验证第三十六条 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完整的产品研制控制程序,对设计策划、设计输入、设计输出、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设计确认、设计更改

40、应有明确规定。本条款所指的设计对于体外诊断试剂产品可理解为研制开发。本部分旨在考察企业的技术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以及对申报产品的掌握程度。具体概念可参见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考核过程中,企业应提供设计控制程序,其程序中应明确对设计策划、输入、输出、评审、验证、确认、更改各个过程的要求和规定。对于具体的产品设计资料,企业可提供项目来源、立项报告、可行性报告、研制报告、引用文献资料、技术报告、验证报告、检测报告、临床试验报告等资料作为设计开发各阶段的记录。按照规定,企业在申请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包括仅申请体外诊断试剂研制情况现场核查的),应提交以下资料(书面与电子文档)

41、:1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申请书(附表1)(第二类产品一式二份,第三类产品一式三份);2生产企业总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并标明主要控制点;3拟注册产品的“综述资料”、“主要生产工艺及反应体系的研究资料”、“产品说明书”、“申请注册产品的标准”。(按照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提供。)在进行现场考核时,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应当提供注册申报资料。并对以下内容进行现场核查。如:试制与研究记录:试验研制方案及其变更、试验研制记录的时间、试验操作者签名是否与申报资料一致;工艺研究及其确定工艺的试验数据、时间是否与申报资料一致;对配合试剂使用的定标质控品等是否符合要求;供稳定性

42、研究和注册检验等所用样品的试制,临床试验用产品的制备等各项研制记录与申报资料是否一致;临床试验的试验数据与申报资料是否一致。企业自称本部分删减的,应提供合理的删减理由,并能提供充分的证据表明其对该产品技术的掌握程度,设计外包的应能提供设转化的相关资料。对于分包装生产的企业如无法提供本章节所规定的内容,则无法进行考核。第三十七条 设计过程中应当按照YY/T0316-2003(IDT ISO 14971:2000)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标准的要求对产品的风险进行分析和管理,并能提供风险管理报告和相关验证记录。风险管理的内容应包括风险分析、验证和管理。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应首先识别风险

43、,包括使用风险和制造风险;评价风险可接受程度;在验证基础上采取降低或规避风险的措施,进行风险再评价,评估剩余风险和可接受程度。产品的风险和可接受程度、降低风险的措施及验证、采取措施后风险的可接受水平,因不同的产品而异,建议参考YY/T0316-2008附录相关内容。第三十八条 应当建立和保存产品的全部技术规范和应用技术文件,包括文件清单、引用的技术标准、设计控制和验证文件、工艺文件和检验文件等。本条为重点项。技术规范:通常指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外相关技术标准或规范、经批准的企业标准;应用技术文件:通常指企业内部的产品技术报告、设计研发资料、设计输出转化后应用于生产和检验的各类工艺文件、操作规

44、程等文件。企业应建立文件清单。第三十九条 应当围绕产品的安全有效要求,对产品主要性能、生产环境、设施设备、主要原辅材料、采购、工艺、检验及质量控制方法进行验证,应当提供相应的验证资料。自行研发设计、生产的产品应着重提供产品的研发和验证记录;分装产品应着重提供原材料的来源和质量控制方式。应能提供产品的注册型式检测报告。至少应包含的几个验证工作:工艺用水、净化空调系统(如适用)、稳定性、关键生产设备、关键原材料、关键工艺参数。企业在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可开展更多的验证工作。第四十条 应当根据验证对象提出验证项目、制定验证方案,并组织实施。验证工作完成后应当写出验证报告,由验证工作负责人审核、批准。验证

45、过程中的数据和分析内容应以文件形式归档保存。验证文件应当包括验证方案、验证报告、评价和建议、批准人等。验证工作程序要求及规范化管理用以保证验证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追溯性。验证方法可根据ISO14969-2005版指南性建议进行操作。例如采用变换方法进行计算,将新设计规范(3.7.3)与已证实的类似设计规范进行比较,进行试验和演示;或者文件发布前评审等。验证 verification:通过提供客观证据(3.8.1)对规定要求(3.1.2)已得到满足的认定。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确认validation:通过提供客观证据(3.8.1)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3.1

46、.2)已得到满足的认定。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第四十一条 生产一定周期后,应当对关键项目进行再验证。当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如工艺、质量控制方法、主要原辅料、主要生产设备等发生改变时,质检或用户反馈出现不合格项时,应当进行相关内容的重新验证。本条款当所提及的因素都不变时应为再确认过程。发生改变时为再验证过程。再确认和再验证应当根据程序文件规定的程序进行,并保留记录。再验证或再确认的范围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不一定覆盖所有内容。第四十二条 生产车间停产超过十二个月,重新组织生产前应当对生产环境及设施设备、主要原辅材料、关键工序、检验设备及质量控制方法等进行重

47、新验证。本条为适用性条款,适用于停产一年以上的企业恢复生产时。停产的含义:停止一切生产活动或停止某一类别产品的生产活动。再验证的范围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确定,不一定覆盖所有内容 。在验证的要求,同第四十一条。第六章 采购控制第四十三条 应当建立体外诊断试剂生产所用物料的采购控制程序文件并按照文件要求执行。组织应建立形成文件的程序,以确保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第四十四条 应当确定外购、外协物料的清单,明确物料的技术指标和质量要求,对物料的重要程度进行分级管理。严格遵守质量要求进行采购和验收,按照物料的质量要求制定入库验收准则。本条为重点项。物料的重要程度是指识别物料在产品实现中起到的作

48、用、构成比例、或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程度。入库验收准则指根据物料的质量要求所制定的判断物料是否可以入库的基本要求,通常指数量、合格凭证(供方是否正确,质保书或合格证、是否在有效期内等)、外观性状、性能(需进行进货检验或试样)。企业应首先识别生产中涉及的全部物料,并规定各种物料的技术指标和质量要求。对物料的分类可按照功能分为主要原料、辅助原料、包装材料等,也可按照重要程度分为ABC类。按要求采购,制定各类入库验收准则并执行;第四十五条 应当建立供方评估制度,所用物料应从合法的,具有资质和有质量保证能力的供方采购。应当建立合格供方名录并定期进行评估,保存其评估结果和评价记录。对已确定的合格供方应与之签

49、订较为固定的供需合同或技术协议以确保物料的质量和稳定性。本条为重点项。1合法的含义:企业经工商注册批准合法生产、经营的企业,能提供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如需要)、税务登记证明;产品上市符合法规要求,例如进行大包装原料分装生产的企业,其供方所提供的原料必须获得有效产品注册证。而不是非法入境或私下交易的产品。2具有资质:经批准可以从事此类产品生产经营的供方,例如化学危险品,其供方应能提供公安部门发放的经营许可证;建库的菌/毒株来源应从具有资质的单位如防疫站、临检中心等;质控品和标准品从中检所或有产品注册证的企业购买。3 当生产量较小无法签订长期合同或协议时,应保存采购凭证以证明是从合格供方采购的物

50、料。供方评估是指组织应根据供方按组织的要求提供产品的能力评价和选择供方。应制定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评价结果及评价所引起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建立年度合格供方名录,确保采购的原料来自于合格供方。第四十六条 主要物料的采购资料应能够进行追溯,应当按照采购控制文件的要求保存供方的资质证明、采购合同或加工技术协议、采购发票、供方提供的产品质量证明、批进货检验(验收)报告或试样生产及检验报告。外购的标准品和质控品应能证明来源和溯源性。 本条为重点项。主要物料是指参与构成产品的核心成分。应能提供采购证明(发票或报关单据等)、供方提供的质量证明、进货检验记录或试样记录。本条旨在杜绝来源不明、

51、采购失控的的物料用于产品正常生产,例如走私或非法途径入境的生物制品或细胞株,来源不明或非法来源的大包装原料等。企业应能提供物料来源和标准品及质控品溯源性的说明文件。溯源性可理解如下:溯源性 traceability: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VIM:1993,定义6.10 ;欧盟IVD-导则98/79/EC中对溯源性要求“通过具有的参考检测方法,和/或具有的较高级的参考品,必须保证对校准品和/控制品定值的溯源性”。溯源至参考方法:ISO/FDIS 17511校准品和控制品定值的计量溯源性和IS

52、O/FDIS18153标准校准品和控制品的酶催化浓度定值的计量溯源性。第四十七条 应当按照不同物料的性状和储存要求进行分类存放管理。物料应当按照规定的使用期限储存,无规定使用期限的,其储存一般不超过三年,期满后应复验。应定期盘点清库,储存期内如存储条件发生变化且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应及时复验。物料储存要求 ,要按照物料本身性质进行规定,比如:温度、湿度、密闭、振动、光线、堆高等。为此企业的物料管理文件应当规定各种物料的储存条件。复验库存产品的性能是为了保证物料性能稳定。储存物料一般应当遵循“先进先用”的原则。对已经起封进行检验或小试生产的产品,引起实际储存条件发生变化,所以要进行标识并保证及早

53、使用。第四十八条 必须能够提供质控血清的来源,应当由企业或医疗机构测定病原微生物及明确定值范围;应当对其来源地、定值范围、灭活状态、数量、保存、使用状态等信息有明确记录,并由专人负责。外购的商品化质控物应有可追溯性。本条为重点项。1采用来源于医院病人的质控血清,或含高致病性病原体的阳性参考品进行质量控制时应明确其灭活状态、所含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滴度、传染性等,确保生物安全;应能提供以上要求的信息。2 外购商品化质控物质,应明确定值水平并能实现追溯。企业应书面说明所采用的质控品状况、来源、定值和溯源性。第四十九条 有特殊要求的物料应当根据国家相关法规要求进行采购和进货检验。如危险化学品的采购可参

54、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易制毒化学品和精神麻醉类药物的采购应遵守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菌毒株的采购应符合国家卫生部相关规定等。第七章 生产过程控制第五十条 应当按照国家批准的工艺进行生产,应制定生产所需的工序流程、工艺文件和标准操作规程,明确关键工序或特殊工序,确定质量控制点,并规定应当形成的生产记录。应当制定各级生产控制文件的编制、验证、审批、更改等管理制度达到注册管理办法所规定的要求。对于生产工艺变更足以影响产品安全性、稳定性时,应重新申报变更生产工艺,并按程序进行工艺修订。本条为重点项。1 已有国家批准的工艺则按照批准的工艺或制造检定规程执行。没有需要国家审批部门批准的产品,则应

55、由企业自行确定并批准工艺文件,并按照执行;企业要形成修改工艺文件所要的程序,并严格执行程序。经国家批准的工艺修改后,依然需要经原批准部门批准。2 企业至少应制定工艺流程图(或工艺路线图)、工艺规程文件,如有关键工序或特殊工序、质量控制点,应注明,并形成生产记录。特殊过程:当过程的结果不能通过其后产品的检验和试验完全验证时,这类过程通常被称为特殊过程 。YY/T 0287-2003关键工序:对形成产品性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或对产品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第五十一条 应当明确生产、检验设备的适用范围和技术要求,建立维修、保养、验证管理制度,需要计量的器具应当定期校验并有明显的合格标识。本条款主要指应明确

56、所用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的技术要求,例如,称量用天平的种类和精度要求、移液器精度要求、检测仪器波长及精度要求等。一般情况下,企业在生产、建设被台账上要注明使用范围和技术要求,所有的使用操作人员应当直接、明确地获知这些使用范围和技术要求,必要时要建立重要生产、检验设备的使用记录,防止误用、或使用中的损坏,且可追溯。第五十二条 应当按照生产工艺和空气洁净度级别的要求制定生产环境、设备及器具的清洁规程,明确清洁方法、程序、间隔时间,使用的清洁剂或消毒剂等要求。对生产环境进行定期检查或检测,确保能够达到规定的要求。本条款为基本原则,旨在保证达到所需的生产环境,偏重清洁规程等制度的建立。必要时,对清洁的方

57、式和消毒剂的使用进行验证,以确保达到清洁和消毒的目的。第五十三条 应当对每批产品中关键物料进行物料平衡核查。如有显著差异,必须查明原因,在得出合理解释,确认无潜在质量事故后,方可按正常产品处理。物料平衡指:产品或物料的理论产量或理论用量与实际产量或用量之间的比较,并适当考虑可允许的正常偏差。为避免关键物料投料错误造成试剂质量偏差,应在投料前后进行核查,发现显著差异应进行追溯,发现原因及时处理。物料平衡的计算:产出量/理论量*100%(产出量=产出合格品量+废弃量+取样量)。 第五十四条 批生产和批包装记录应内容真实、数据完整,经操作人及复核人签名。批记录应当能追溯到该批产品的原料批号、所有生产

58、和检验步骤,记录不得任意涂改。记录如需更改,应在更改处签署姓名和日期并注明更改原因,更改后原数据应可辨认。批生产记录应当按照批号归档,保存至产品有效期后一年。本条为重点项。强调批记录的真实性、可追溯性、保存期限要求。有客观数据的应保留原始数据记录。第五十五条 不同品种的产品的生产应做到有效隔离,以避免相互混淆和污染。有数条包装线同时进行包装时,应当采取隔离或其它有效防止混淆的措施。本条为适用性条款,多品种产品同时生产时适用。应相互隔离,防止混淆,可通过区域划分、明显标识、合理的生产流程安排中间清场等方式进行隔离。第五十六条 前一道工艺结束后或前一种产品生产结束后必须进行清场,确认合格后才可以入

59、场进行其他生产,并保存清场记录。相关的配制和分装器具必须专用,使用后进行清洗、干燥等洁净处理。同一种产品不同工艺、工序或不同品种相同工序、工艺其生产间隔内必须清场,以免相互交叉造成污染,保留清场记录;不同种类试剂进行分装时应配备各自专用的分装管道,如共用同一分装管道应进行清洗验证。一般情况下, 清场的范围和程序应为: (1)清理剩余的原辅料(包括工艺用水等生产中使用的全部物料),移送备料间; (2)收集该批产品的各种记录,送交管理人员或下一工序;清除与该批产品有关的设备、容器上的标志;(3)需销毁的废品、废标签、废包装材料应按有关规定处理; (4)清理室内环境卫生,清理或清洗设备、容器、工具(

60、必要时进行灭菌); (5)将清洁剂、消毒剂以及清洁工具收集至清洁工具间; (6)在确认清场工作全部完成以后,应详细填写清场记录并及时通知检查人员进行检查; (7)检查合格后,由检查人员在清场记录上签字并记录检查结果(或签发清场合格证)。如不合格应重新清场,直至合格为止。第五十七条 企业应制定工艺用水的规程。验证并规定工艺用水的质量标准、检验周期和保存期限。应当配备相应的储水条件和水质监测设备,定期记录并保存监测结果。本条为重点项。强调对工艺用水的控制要求。1 企业应在研制过程中验证工艺用水,明确水质要求,保留验证记录,输出制定工艺用水规程;2 工艺用水规程必须规定以下内容:水质标准和指标要求,

61、检验周期、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和设备、工艺用水储存条件、储存期限;3 配备相应的储存条件和检测设备,应定期记录检测结果。第五十八条 在生产过程中,应当建立产品标识和生产状态标识控制程序,对现场各类物料和生产区域、设备的状态进行识别和管理。本条为重点项。应注重如下几方面内容:1物料标识:生产现场物料的名称、批号、浓度或效价、有效期等重要信息应能够进行标识或追溯;2 生产区域:可按照区域功能例如配制区、包被区、分装区等予以标识;3 设备状态:可按照使用状态进行标识,例如停用中、维修中、保养中、正常使用中等。第五十九条 物料应当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运行。应当明确规定中间品的储存条件和期限。已被取样的包装

62、应有取样标记。中间品的储存状态易被遗漏应加以注意,例如缓冲液、稀释液、半成品等,应规定储存条件和期限。已开封取样的物料,如影响到其性能的应有取样标识,以示区别和提醒。 第六十条 生产过程应当具有可追溯性,应对物料及产品的追溯程度、追溯范围、追溯途径等进行规定;应当建立批号管理制度,对主要物料、中间品和成品进行批号管理,并保存和提供可追溯的记录。同一试剂盒内各组分批号不同时应尽量将生产日期接近的组分进行组合,应当在每个组分的容器上均标明各自的批号和有效期。整个试剂盒的有效期应以效期最短组分的效期为准。本条为重点项。组织应建立可追溯性的形成文件的程序。该程序应规定产品可追溯性的范围、程度和所要求的

63、记录,应规定物料批号管理制度要求,应规定效期标识要求。第六十一条 生产和检验用的菌毒种应当标明来源,验收、储存、保管、使用、销毁应执行国家有关医学微生物菌种保管的规定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应当建立生产用菌毒种的原始种子批、主代种子批和工作种子批系统。本条为重点项。本条款为适用性条款,当企业所生产的体外诊断试剂产品中涉及到此类物料时适用。如进行培养基产品质控的标准菌株的保藏和使用、含病毒或细菌的参考品的制备、保藏或使用,以及与此相关的研制工作。建议参考种中国药典“生物制品制品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的要求。第六十二条 生产用细胞应当建立原始细胞库、主代细胞库、工作细胞库。应当建立细胞库档案资料和细胞操作日志。自行制备抗原或抗体,应对所用原料的来源和性质有详细的记录并可追溯。本条为重点项。本条为适用性条款,当企业利用细胞培养技术自行制备抗原和抗体时适用。1 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