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课后思考题(有答案)上篇

上传人:nu****n 文档编号:106276387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8.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动物生物学课后思考题(有答案)上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动物生物学课后思考题(有答案)上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动物生物学课后思考题(有答案)上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动物生物学课后思考题(有答案)上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物学课后思考题(有答案)上篇(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 什么是动物生物学?如何学好这门课程?动物生物学(Animal Biology) 是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有机地阐述动物的分类进化、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动物生态以及动物行为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在动物学(Zoology)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动物生物学是以生物学观点和技术来研究动物生命规律进化和适应2) 动物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描述法描述动物外形特征,内部结构,生活习性等。 2.比较法不同动物系统比较,例如,对不同动物细胞、染色体组型、带型的比较核酸序列的测定和比较。 3.实验法人为控制条件,对动物生命活动或结构机能进行观察研究。 4 .综合研究法

2、3) 简述动物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描述性动物学阶段 实验生物学阶段 分子生物学阶段 生物学多学科交叉阶段4) Whittaker的五界系统分类依据是什么? 惠特克(R. H. Whittaker)以细胞结构基础来分类,原核生物界(Monera)原生生物界(Protista)真菌界(Fungi)植物界(Plantae)动物界(Animalia)5) 细胞分裂周期的概念?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开始到第二次分裂开始所经历的全过程,称为一个cell cycle。6)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有哪些?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有无细胞核。7)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有哪些?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没有细

3、胞壁(纤维素),没有有色体(叶绿体),没有大液泡,具有中心体。8) 细胞有哪几种分裂方式,个有什么特点?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遗传物质均等分配给两个子细胞,保证了生物性状的稳定,是体细胞的增殖方式.减数分裂 (meiosis) - 特殊的有丝分裂: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配子的分裂方式,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形成染色体数减半的四个子细胞。无丝分裂:是处于间期的细胞核不经过任何有丝分裂时期,而分裂为大小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细胞分裂方式。因为分裂时没有纺锤丝与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做无丝分裂。9) 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及其最主要的机能是什么?上皮组织细胞数

4、量多,形态规则,种类单一,细胞间质少,有极性,无血管。功能:保护,分泌,排泄,吸收等。结缔组织细胞少,种类多,间质丰富,间质内常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分布广。功能:支持.保护.营养.修复.物质运输。 神经组织神经C(神经元)和神经胶质C组成。功能:具感应性,传导性。肌肉组织细胞纤维状,具收缩功能。功能:运动,保护,营养,连接10) 动物进化的例证有哪些?它们如何证明动物的进化历程?1、 比较解剖学证据:比较解剖学:是指系统比较不同类群生物器官结构及其与功能相关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1)痕迹器官(Traces of organs ):失去功能,在发育中退化,只留残迹的器官。如:人的蚓突、

5、胸毛、尾椎骨高等。 (2)同源器官(homologous organ) :不同动物,某一器官形态和功能不同,而其来源和基本结构相同。 (3)同功器官(analogous organ ):不同动物,某一器官形态和功能类似,而其起源和结构不同。 (4)过渡类型动物:两栖动物是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鸭嘴兽是卵生的哺乳动物。2、 胚胎学证据:胚胎学:是指研究个体发育过程及其建立器官机制的科学。 (1)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早期主要阶段极为相似,后来才越来越不相同。分类地位相差较远的动物,差别越大。 (2)生物发生律(重演律)是进化论的重要补充。生物的

6、个体发育能简单而迅速地重演其系统发育的主要过程。3、 古生物学证据:古生物学:是指研究各个地质年代保存在沉积岩中生物遗骸或遗迹(化石)的科学。 (1)顺序规律:各类生物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规律,即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 等,从水生到陆生,不断发展。 (2)过渡类型:有许多过渡类型的化石动物,可说明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4、生理生化证据:血清免疫实验、蛋白质分子进化5、分子生物学证据:DNA序列的差异6、生物地理学证据:对动物分布观察,推动了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形成。11) 试述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1.物种是可变的,现有的物种是从别的物种变来的,一个物种可以变成新的物种。 2.生物普遍存在变异

7、,许多变异能遗传。 3.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 4.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生存竞争:生物种群个体大量繁殖,生物与环境关系复杂。每种生物为了生存繁殖,必然要争取食物、空间、阳光,抗敌害和不良环境。生存斗争的结果是大量个体死亡,少数生存。在生存竞争中,保存和积累有利的变异,并遗传给后代,不利的变异则被淘汰。 5.生物进化的步调是渐变式的,是一个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累积微小的优势变异的逐渐改进的过程,而不是跃变式的。 12) 动物的分类阶元有哪些? 界(Kingdon)、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13) 什么是双名

8、法,什么是三名法? 双名法:属名种名 动物学名是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前面一个是该动物的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面一个是动物的种名.例如:狼: Canis lupus 属名 种名 三名法: 属名种名亚种名 北狐: Vulpes vulpes schiliensis14)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它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由单个细胞构成,因此称之为单细胞动物。它们虽然在形态结构上有的比较复杂,但只是一个细胞本身的分化。它们之中虽然也有群体,但是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细胞一般还是独立生活,彼此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在发展上它们是处于低

9、级的、原始阶段的动物。原生动物除单细胞的个体外,也有由几个以上的个体聚合形成的群体,很像多细胞动物,但是它又不同于多细胞动物,这主要在于细胞分化程度的不同。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一般分化成为组织,或再进一步形成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成为统一的整体,组成群体的各个个体,细胞一般没有分化,最多只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化。体细胞没有什么分化,而且群体内的各个个体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15) 原生动物门有哪几个重要纲?划分根据是什么? 根据运动器等特征分为1.鞭毛虫纲2.肉足虫纲3.孢子虫纲4.丝孢子虫纲5.纤毛虫纲16) 掌握眼虫、变形虫和草履虫的主要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并通过他们掌握鞭毛纲、肉足纲和纤毛

10、纲的主要特征,并初步了解这些动物在科学或实践上的价值。眼虫体呈绿色,梭形,长约60m,前端钝圆,后端尖。在虫体中部稍后有一个大而圆的核,生活时是透明的。体表覆以具弹性的、带斜纹的表膜。表膜是由许多螺旋状的条纹联结而成。 眼虫必须借呼吸作用产生能量来维持各种生命活动,因此需要不断供给游离氧及不断排出二氧化碳。眼虫在有光的条件下,利用光合作用所放出的氧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在无光的条件下,通过体表吸收水中的氧,排出二氧化碳。 鞭毛纲的主要特征:一般身体具鞭毛。以鞭毛为运动器。鞭毛通常有14条或稍多。少数种类具有较多的鞭毛。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型(光合营养)和异

11、养型(渗透营养和吞噬营养)。 繁殖:无性繁殖一般为纵二分裂,有性繁殖为配子结合或整个个体结合。在环境不良的条件下一般能形成包囊。 近年来,用眼虫作为有机物污染环境的生物指标,用以确定有机污染的程度。由于眼虫有耐放射性的能力,因此其对进化水的放射性物质也有作用。变形虫体形不断地改变,结构简单。体表为一层极薄的质膜。在质膜之下为一层无颗粒、均质透明的外质。外质之类为内质,内质流动,具颗粒,其中有扁盘形的细胞核、伸缩泡、食物泡及处在不同消化程度的食物颗粒等。内质又分为处于外层相对固态的凝胶质和处于内部呈液态的溶胶质。 变形虫具有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 肉足纲的主要特征:以伪足为运动器,伪足有运动和摄食

12、的机能。根据伪足形态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叶状伪足、丝状伪足、根状伪足、轴伪足。体表没有坚韧的表膜,仅有极薄的细胞质膜。细胞常分化为明显的外质与内质,内质包括凝胶质和溶胶质。虫体有的为裸露的,有的种类具石灰质或几丁质的外壳。 繁殖,二分裂,有的种类具有性繁殖,形成包囊者极为普遍。生活于淡水、海水,也有寄生的。 变形虫易培养,用于科学实验的研究材料。草履虫形似草鞋,全身长满了纵行排列的纤毛。虫体的表面为表膜,其内的细胞质分化为内质与外质。表膜由3层膜组成,最外面一层膜在体表和纤维上面是连续的。最里面一层和中间一层膜形成表膜泡的镶嵌系统。 纤毛纲的主要特征:以纤毛为运动器,一般终生具纤毛。纤毛的结构

13、与鞭毛相同,其不同点是纤毛较短,数目较多,运动时节律性强。结构一般较复杂,在原生动物中这类动物是分化最多的。细胞核一般分化出大核与小核。大部分纤毛虫具有摄食的胞器。 生殖,无性生殖是横二分裂,有性生殖是接合生殖。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也有寄生的。草履虫因为其个体较大,结构典型、繁殖快、观察方便、容易采集培养,因此一般用它作为代表动物。 同时它也是研究细胞遗传的好材料。近年来也用草履虫的水溶性提取物诊断消化系统的癌症和乳腺癌等。17) 动物个体发育经历哪几个阶段? 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可以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

14、以后,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18) 动物体腔的形成有哪几种方式?l).端细胞法: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很多细胞,形成索状,伸入内、外胚层之间,是为中胚层细胞。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空腔即为体腔(真体腔)。因此又称为裂体腔(schizocoel),这样形成体腔的方式又称为裂体腔法(schizocoelous method )。原口动物都是以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2).体腔囊法: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体腔囊。体腔囊和内胚层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成为中胚层,由中胚层包围的空腔称为体腔。又称为肠体腔(enterocoel)。这样形成体腔的方式又称

15、为肠体腔法(enterocoelous meyhod)。19) 生物发生律的概念及其意义是什么? 生物发生律(生物重演律):生物的个体发育能简单而迅速地重演其系统发育的主要过程。生物发生律的意义:1、生物发生律对了解各动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及其发展线索极为重要。生物发生律是一条客观规律。2、适用于动物界,而且适用于整个生物界。3、这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系统发展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短重演系统发展,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展。20) 海绵动物的特点是什么? 1.身体由多细胞组成,是最原始、最低等的细胞水平的多细胞动物.细胞间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细胞有了分化,

16、但程度低,还没有形成组织或器官。2. 体制多数不对称或辐射对称,在水中固着生活,而且绝大多数为群体生活。3. 机体构造简单,由两层细胞(皮层和胃层)及其内部空腔构成,体表有许多细孔。4、 机体充满空腔,具有特殊的水沟系。5、具有特殊的海绵骨骼(骨针和海绵丝)它们或散布在中胶层内,或突出到体表,或构成网架状。骨针具有支持及保护身体的功能。6、生殖方式:1)、出芽生殖:无性生殖是以出芽生殖为主,多发生在海产种类中。出芽时亲本的变形细胞,特别是一些原细胞由中胶层迁移到母体的顶端表面聚集成团,然后发育成小的芽体,随后脱落到底部发育成新海绵,或与母体相连形成群体。2)、芽球生殖:芽球内的细胞从芽球的开口

17、出来发育成新个体。21) 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因为它们具备了几乎所有的基本动物特征。其细胞虽已开始分化,但未形成组织和器官,也没有形成真正的胚层(见内胚层、中胚层或外胚层),为二层细胞动物,外面的一层称皮层(扁细胞层),里面的称胃层(襟细胞层)。海绵没有神经系统,但海绵细胞共同捕食、分工消化,所以被认为是动物界器官形成的开始。22) 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腔肠动物在动物界中的重要地位?主要特征:1、身体为辐射对称或两辐射对称。2、笫一次出现胚层分化,是真正的两胚层动物。身体的基本结构:内、外胚层和消化循环腔。3、出现初步的组织分化, 主要是上皮组织和神

18、经组织。4.具有刺细胞。5、具有最原始的神经系统网状神经系统(扩散神经系统)。6、具有两种基本形态-水螅型和水母型。7、生殖包括无性生殖(分裂和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具有世代交替现象。8、海产种类个体发育要经浮浪幼虫阶段。真正的多细胞动物的开始,是进化的主干,其他后生动物进化历程上都要经过这一阶段。(后生动物的开始)23) 腔肠动物分哪几个纲?各有什么主要特点?其代表动物是什么? 腔肠动物分为3个纲: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一、水螅纲本纲动物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少数生活在淡水。生活史中大部分有水螅型和水母型,即有世代交替现象。本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1一般是小形的水螅型或水母型动物。 2水

19、螅型结构较简单,只有简单的消化循环腔。3水母型有缘膜,触手基部有平衡囊。 4生活史大部分有水螅型与水母型,即有世代交替现象(如薮枝虫),少数种类水螅型发达,无水母型(如水螅)或水母型不发达(如筒螅),也有水母型发达,水螅型不发达或不存在,如钩手水母、桃花水母;还有的群体发展为多态现象,如僧帽水母。 二、钵水母纲本纲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水中,大多为大型的水母类,水母型发达,水螅型非常退化,常常以幼虫的形式出现,而且水母型的构造比水螅水母复杂。本纲的主要特征:1钵水母一般为大形水母,而水螅水母为小形的。 2钵水母无缘膜,而水螅水母有缘膜。钵水母的感觉器官为触手囊,水螅水母为平衡囊。3,钵水母的结构较复

20、杂,在胃囊内有胃丝,而水螅水母则无。4,钵水母的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水螅水母的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三、珊瑚纲这纲动物与前二纲不同,只有水螅型,没有水母型,且水螅体的构造较水螅纲的螅体复杂。其主要特征: 1珊瑚纲只有水螅型,其构造较复杂,有口道、口道沟、隔膜和隔膜丝。 2珊瑚纲螅型体的生殖腺来自内胚层,水螅纲螅型体的生殖腺来自外胚层。石珊瑚可用来盖房子,如海南沿海一带用珊瑚建造的房子坚固耐用、便宜美观。还可用石珊瑚烧石灰制水泥、铺路等。养殖石花菜,或作观赏用、制作装饰晶等。古珊瑚礁和现代珊可形成储油层,对找寻石油也有重要意义。24) 腔肠动物分化有那些类型细胞,哪些是它特有的?外皮肌细胞(epi

21、thelio cell):最多,其基部有外纵肌,肌原纤维沿身体纵轴排列,它的收缩使身体和触手变短;腺细胞(gland cell):分布于皮肌细胞之间,能分泌粘液,使水螅便于附着或在基质上滑动;感觉细胞(sensory cell):体积小,在口和触手等处较多,它的基部与神经纤维连接,端部有感觉毛;神经细胞(nerve cell):位于皮肌细胞基部,接近中胶层,它的细胞突起彼此相连成网状,构成神经网,起传导刺激向四周扩散的作用;特有刺细胞(cnidoblast):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刺细胞内有刺丝囊(nematocyst),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

22、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间细胞(interstitial cell):主要在外胚层细胞之间,是一种未分化的胚胎性细胞,可以分化为刺细胞和生殖细胞等。内皮肌细胞:顶端多具鞭毛(1-5根),鞭毛摆动能激动水流,同时皮肌细胞伸出伪足吞食食物,进行细胞内消化;内皮肌细胞基部肌原纤维呈环状排列,收缩时使身体和触手变长;可见内皮肌细胞兼有收缩和营养功能。水螅的刺细胞内有一刺丝囊,分四种,一种是穿刺刺丝囊,用以穿刺并释放毒液;一种是缠绕刺丝囊,这种不释放毒液、但能缠绕捕获物;还有两种是粘着刺丝囊,它们所排出的刺丝具有粘着及捕食功能。前两种刺丝囊对化学刺激,特别是对食物刺激比较敏感,后两种对

23、机械刺激敏感。主要分布于表皮层中,特别是在口区、触手等部位,25) 扁形动物门分成哪几纲?比较其特点。(一)涡虫纲 代表动物:三角真涡虫1)生态:生活在淡水溪流的石块下,以小型水生动物,如甲壳类或环虫为食。 2)体型:柳叶状,头呈三角形,背面有两个黑色眼点,两侧具有耳突,口在腹中线中部。 3)体壁:涡虫体壁有三层结构: 表皮层: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里面分布有杆状体,具防御功能。有人认为杆状体与刺细胞有某种进化联系。腹面上皮细胞 外表面长有纤毛。基膜:为非细胞结构,有弹性,位于表皮下面。 肌肉层:分为三层:环肌:紧靠在基膜下斜肌:位于中间,肌层薄纵肌:位于内层,肌层厚这种由单层上皮细胞和多层

24、肌肉相互连接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具有保护和运动功能。 4)消化和营养:消化系统由口,咽囊,咽鞘,肠等组成。口:位于身体腹面近后端1/3处咽:呈长吻状,取食时从肌肉质的咽鞘中伸出肠:分三支,每一支又分出许多小支,末端为盲管,因无肛门,仍属于不完全消化系统。 5)呼吸和循环:无专门的循环和呼吸系统循环功能:由肠道和实质组织来执行呼吸功能:由于扁平的体形与身体体积相比具有较大的表面积, 依靠表皮的渗透和扩散进行皮肤呼吸。 6)原肾管排泄 7)神经和感官:典型的梯形神经系统:脑背、腹、侧三对神经索,中间有许多横神经相连。眼点由色素细胞和感光细胞组成,无晶体,只能辨别光线强弱,不能成像。耳突具感

25、觉细胞,司味觉和嗅觉。 8)生殖和发育:无性生殖:横二分裂在口的后部收缢断裂成二个子体有性生殖:两性生殖 涡虫雌雄同体,异体受精首次出现由中胚层形成的生殖腺和生殖管道,并且具有季节性。9)涡虫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二) 吸虫纲 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 a、寄生生活,体内或体外寄生。寄生在人、猫、狗等动物的肝脏、胆管内。 b、具附着器官(吸盘),形态:扁平,前尖后钝,口吸盘大于腹吸盘。 c、消化系统简单原肾管排泄,消化管有口、咽、短食道、肠两支 。神经系统和感官退化。 d、生殖系统发达,生活史复杂。雌雄同体,但能自体受精,也能异体受精 e、具合胞体层:特殊的保护和吸收结构(三) 绦虫纲 代表动物-猪

26、带绦虫 1)寄生,世界性分布。 2)体形:扁长形,如腰带,白色,体长从数毫米到十数米,分节片。头节:球形,有附着器,如吸盘,小钩。头节神经节不发达,最大一对神经索在纵排泄管外侧。节片:未成熟节片-生殖器官未成熟;成熟节片-生殖器官趋向成熟,位于体中部;妊娠节片-子宫发育,充满虫卵。颈部:纤细,不分节片,能不断分裂产生节片。是绦虫的生长区。 3)体壁:皮层由合胞体组成,有许多微毛和线粒体,通过皮层直接吸收食物。 4)排泄:原肾管排泄系统,小管分支汇合成一对背纵排泄管,一对腹排泄管,排泄管有重吸收作用。后者在每节片的后端又有横管相连。 5)生殖与发育:雌雄同体,同节自体受精,同体异节,异体交配受精

27、,生殖器官发达,繁殖力强,每节片有3-8万粒卵,终宿主为人或脊椎动物,中间寄主是无脊椎动物或脊椎动物26) 相比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的进化特征有哪些? 从这类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和中胚层,这对动物体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复杂、完善和发展,对动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与此相关的在扁形动物阶段出现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和梯式的神经系统27) 简述猪带绦虫的生活史。 生活史概括:1.成虫寄生部位:人小肠2.宿主:终宿主人;中间宿主猪、人。3.感染阶段: 囊尾蚴;虫卵。4.感染方式 感染囊尾蚴的方式:误食含有活的囊尾蚴的猪肉(俗称米猪肉/痘猪肉)。感染虫卵的方式:(1)自体内重复感染(因感染者出现恶

28、心、呕吐等胃肠逆蠕动时小肠内的孕节反流到胃里,其内虫卵得以散发)。(2)自体外感染:误食自己的虫卵。(3)异体感染:误食他人排出的虫卵。5.生活史循环 虫卵六钩蚴囊尾蚴成虫28) 寄生虫适应于寄生生活的特征有哪些?适应结果:身体的结构部分退化,部分加强。1取食方便而直接 消化和运动器官退化 2对外界刺激的感应减弱 神经和感觉器官退化3抵御寄主体内酶的侵蚀 表皮特化成皮膜 4固着在寄主体内的寄生部位 产生固着器官吸盘、钩、爪等 5寄主转换过程中的大量死亡 生殖系统特别发达29) 试述原体腔的概念、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 概念:是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内胚层之间的空腔,是囊胚腔的剩余部分。假体腔是

29、在系统发生上笫一次出现的体腔,也称作初生体腔。假体腔初生体腔原体腔 特点:只有体壁中胚层,无肠壁中胚层假体腔直接与肌肉为界,无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和肠系膜是一封闭的腔,充满体腔液。 生物学意义: 为体内器官系统运动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促进肠道与体壁独立运动更有效的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有效的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体腔内充满体腔液, 还可作为流体静力骨骼参与运动,维持体形。 体壁有了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使动物的运动摆脱了单纯依赖体表纤毛的摆动,运动能力得到明显加强。30) 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具有原体腔(假体腔pseudocoelomate,初生体腔) 1)概念:它是指体辟内侧中胚层和肠

30、壁外侧内胚层之间的空腔,是囊胚腔的剩余部分. 2)特点:只有体壁中胚层,无肠壁中胚层假体腔直接与肌肉为界,无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和肠系膜是一封闭的腔,充满体腔液. 3)生物学意义:体腔的出现,促进肠道与体壁独立运动使内腔器官具有稳定内环境.2,体形圆柱形,体不分节,无明显头部,外覆角质膜.3,具完全消化系统:口食道中肠直肠肛门4,还未有专门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体腔液的流动起循环作用;体表呼吸,寄生种类厌氧呼吸.5,原肾管型的排泄系统:管型或腺型线虫的排泄器官属于原肾型,而结构不典型,是由腺型细胞或由细胞形成的管完成排泄功能.原始的种类只有12个大型的腺细胞进行排泄及水分调节,也称肾细胞(ren

31、ette cell).另一些种,腺型肾细胞延伸成管型排泄器,多呈H型管.6,筒状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简单,由神经环,纵神经干,神经节构成,呈筒状.线虫咽的周围有一环状的脑,环的两侧膨大成神经节,由脑环向前后各分出六条神经,前端的神经分布到唇,乳突及化感器等.向后的六条神经中,一条为背神经,一条为腹神经,二对侧神经,两对侧神经离开脑环后很快合并成一对.最后的这四条神经分别位于相应的纵行上皮索内,其中腹神经最发达,由腹神经发出分支到肠及肛门.另外在脑环周围,神经细胞集中,形成神经节状.7,大多数雌雄异形异体,生殖器官呈管状31)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环节动物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

32、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身体分节,并具有疣足和刚毛,运动敏捷;次生体腔出现,相应地促进循环系统和后肾管的发生,从而使各种器官系统趋向复杂,机能增强;神经组织进一步集中,脑和腹神经索形成,构成索式神经系统;感官发达,接受刺激灵敏,反应快速。如此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向着更高阶段发展。32) 为什么说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高等种类的开始? 体节的出现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仅增强了运动机能,还为身体的分化,生理的分工创造了条件,对动物体分化为头、胸、腹等部分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在动物演化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分节现象的起源,很可能由低等蠕虫(如纽虫)的假分节现象进化来的.也与动物的运动相关

33、.它们的内脏器官成对按节排列,当动物体作左右蠕动时,于各器官之间的体壁处产生了褶缝,以后在前后褶缝分化出肌肉群,于是形成了体节.由此看来,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33) 比较真体腔和假体腔的特点。 假体腔 真体腔体腔膜 无 有体壁腔膜和脏壁体腔膜肠壁肌肉层 无 有来源于中胚层的肌肉层外界相邻的孔道 无 通过排泄管,被控直接与外界相通来源 胚胎时期的囊胚腔 体腔囊有无隔膜分成小室 无 有隔膜分成小室34) 简述真体腔出现的意义。 肠壁外附有肌肉,使肠道蠕动,消化道在形态和功能上进 一步分化,消化能力加强。 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异化功能加强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进化为后肾管型

34、。 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循环系统。 身体出现分节现象。35) 试述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一般左右对称,但腹足纲左右不对称。2.身体分头、足、内脏团三部分 头:是觅食、感觉中心,具口、眼、触手等感官。结构因生活方式不同而不同。活动的类群:头部发达,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底栖或附着生活:头部不发达或退化消失。足部:运动器官,具有发达肌肉。因生活方式不同而形状和发达程度不同。功能:爬行、挖掘、附着、捕食。内脏团:(躯干)代谢、生殖中心。内脏器官所在。3、具有贝壳 一般包被躯体外,有的位于体内,有的无。不同种类具有不同特点。形态有瓣状、管状、覆瓦

35、状、螺旋状等千姿百态。随动物生长而增大加厚。4、出现专职的呼吸器官鳃。5、真体腔不发达,和假体腔同时存在。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在围心腔,生殖,排泄器官的内腔.而体内广阔的体腔是假体腔。初生体腔:代表初生体腔的微血管和部分动脉、静脉的腔扩大,且无血管壁包围,成为器官组织之间的空腔,称为血窦。6、多数软体动物具有开管式循环系统,头足纲为闭管式循环。出现了专职的心脏,位于围心腔中,心室1个,心耳1个或2个,多为开放式循环,头足类个体较大,运动敏捷,是闭管式循环.血液无色,但有些种类因血中含血红素血液为红色。7、消化系统 消化管发达,多数种类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于口腔

36、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构成,锉刀状,摄食时可前后伸缩,刮取食物。8、排泄器官:后肾管9、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a、原始种类 无神经节的分化仅有围咽神经环、足和侧神经索,为梯形神经。b、较高等的种类 主要有四对神经 脑神经节:位于食道背侧,发出神经到头部,身体的前端司感觉. 足神经节:位于足的前部,它发出神经至足部,司足运动和感觉. 侧神经节:发出神经至外套膜和鳃. 脏神经节:发出神经到消化管和其它内脏器官 C、头足类动物 主要的神经节集中在食道的周围形成脑,并有软骨包围,成为无脊椎动物高级的中枢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触手,眼,平衡囊等 10.生殖和发育 雌雄异体,少数同体海产种类有担轮幼

37、虫和面盘幼虫两个幼虫阶段,某些淡水种类有钩介幼虫36) 软体动物分哪几纲,简述各纲的主要特征了解珍珠的形成过程、外套膜的结构分纲依据:体制是否对称,贝壳,鳃,外套膜,神经等方面特征。1.单板纲 特点:两侧对称,腹部有足,帽状贝壳,内部器官分节排列,2对心耳,5对鳃,5对肾脏,8对缩足肌,10对足神经,2对生殖腺。2.无板纲 特点:体蠕虫状,无贝壳,外套膜发达,体表被有角质并带有各种石灰质针状棘的外皮。腹面中央有一条沟,无鳃,齿舌具许多齿,无阴茎。3.多板纲 特点:体椭圆形,左右对称,背腹扁平,贝壳由8块石灰质的板构成。有环带。头部无触手和眼等附属器官,神经呈梯型 (原始),肾脏1对,雌雄异体。

38、4.腹足纲 特点:身体分为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有眼、触手,贝壳通常螺旋形,心脏位于身体背侧,心室1个,足部发达,扁平,位于身体之腹面。5.掘足纲 特征:身体左右对称,贝壳呈象牙状,壳分粗细两端,均有开口,足发达(圆拄状),头部退化,无鳃,无围心腔和血管。6.瓣鳃纲 特征:身体左右扁平,两侧对称,有两个外套膜,两个贝壳,足呈斧状,有瓣状鳃,无齿舌,神经系统简单,感觉器官极不发达. 7.头足纲 1.全海产,肉食性。2.体左右对称,分头、足、躯干三部分。3.头部发达,有一对发达的眼。4.原始种类具外壳,一般为内壳或无。5.足着生于头部,特化为腕和漏斗。6.羽状鳃12对,具软骨。7.神经系统集中,感

39、官发达。8.闭管式循环,直接发生。珍珠的形成: 由珍珠质层形成。外套膜受到微小沙粒等异物侵入刺激,受刺激处的上皮细胞即以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的上皮之间结缔组织中,陷入的上皮细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由囊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将核包住,逐渐形成珍珠。外套膜:是软体动物特有结构。胚胎发育中,躯体背侧皮肤褶皱向外延伸而成的膜状外套,常覆盖在内脏团的背部或侧面,或包裹整个内脏团和鳃。由内、外表皮和结缔组织以及少数肌肉纤维组成。37) 软体动物在进化上的地位。 已具有所有器官系统、真体腔、不分节的动物.是假体腔动物线虫动物门、腹毛动物门,轮形动物门和真体腔分节的动物环节动物门的中间环节38) 节肢动物有哪些

40、重要特征?节肢动物比环节动物高等表现在那些方面? 1.异律分节(heteronomous metamerism)即:各体节的形态结构明显不同,分别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内脏器官也集中于一定的体节。机能相同的体节相互组合在一起,高度愈合,形成体区,身体就出现了分部。2.分节的附肢:节肢动物具有多个附肢,附肢还是分节的,它与身体相连处还有活动的关节;附肢的各个肢节也能相对运动;使动物灵活性增加,运动能力增强。3.发达的外骨骼(exoskeleton)。外骨骼是由上皮细胞分泌到体外形成的,实际上就是角质膜,坚硬厚实,起着相当于骨骼的支撑作用。作用:保护身体避免机械损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充当运动杠杆,

41、协助肌肉完成各种运动;是节肢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必要条件。外骨骼的发展限制了身体的生长,因而出现蜕皮现象。蜕皮受激素(蜕皮素)控制。4.横纹肌连成束 在节肢动物以前的动物肌肉都是平滑肌,从节肢动物开始形成横纹肌。节肢动物的肌肉纤维集合成肌肉束,两端附着在骨骼上,且往往按节排列 通过骨骼的杠杆作用,肌肉束收缩更加强大有力;运动还可调整和放大,增强了效能,使运动能力又得以增强。5.具有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系统 节肢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真体腔和假体腔沟通成混合体腔;节肢动物这种体壁和内脏之间的混合体腔,充满血淋巴,也称血腔。开管式循环系统的主要部分为心脏,呈管状,多对心孔。6.呼吸器官多样化 1)体

42、壁:低等的小型甲壳动物,如水蚤。2)鳃:水生甲壳动物在足的基部由体壁向外突起薄膜状的结构,充满毛细血管。如虾、蟹等。3)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突起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种类鲎的呼吸器官。 4)书肺:由体壁向内凹陷折叠成书页状,为陆生的节肢动物蜘蛛、蝎的呼吸器官。5)气管:由体壁内陷形成分支的管状结构,为陆生节肢动物昆虫、马陆、蜈蚣等的呼吸器官。气管上无毛细血管分布,是直接将氧气输送到呼吸组织。7、排泄系统出现马氏管马氏管是由消化道中、后肠交界外的肠壁向外突起形成的管状结构,它直接浸浴在血液中,能收集大量尿酸等含氮废物,送入后肠后,经肛门排出体外。8、独特的消化系统1.摄食、碎食结构的

43、强化及多样化;2.多数节肢动物有6个直肠垫,回收水分。9、神经系统和感官发达 节肢动物异律分节,体节聚集的部位,神经节也愈合,形成集中型链状神经系统。前三对神经节愈合成脑,分别为前脑、中脑、后脑。不同的动物体节愈合程度不同,神经中枢的结构也不相同。10. 生殖能力强,发育过程复杂 大多数雌雄异体,陆生种类为体内受精,水生种类多为体外受精。生殖方式多样,产卵量大。间接发育过程中有变态现象 出现横纹肌比平滑肌更强劲有力;异律分节,附肢也分节运动能力和灵活性远远超过疣足39) 简要比较肢口纲、蛛形纲、甲壳纲、多足纲及昆虫纲的特点。甲 壳 纲蛛 形 纲多 足 纲昆 虫 纲躯 体 分 部通常分头胸部和腹

44、部分头胸部和腹部分头部和躯干部(或有不明显 的胸部)分头、胸和腹3部附 肢触角2对无1对1对口器大颚1对,小颚2对,颚足数对螯肢、脚须各1对大颚1对,小颚12对大颚1对,小颚2对足通常每节1对头胸部4对每节12对胸部3对呼吸器官鳃书肺和气管气 管气 管排泄器官绿腺或颚腺马氏管和基节腺马氏管马 氏 管生殖孔1对、在胸部后方1个,在腹部前方1个,躯干部前方或后方1个在腹部后端发 育通常有幼虫时期通常无幼虫时期无幼虫时期通常有幼虫时期主要生活环境海水、淡水,少数居陆地主要在陆地陆地主要在陆地40) 从节肢动物的特点,说明在动物界中节肢动物种类多、分布广的原因。 答案要点:节肢动物是身体分节、附肢也分

45、节的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类,它们成功地登上陆地以后,就几乎占据了地球上所有的生境。这是因为它们一面产生适于陆栖生活的新结构,一面又发展原有的器官系统,以增强运动,顺应陆地上变化莫测的外界环境。具体表现在如下: (1)身体分为前后连接的多数体节,借以增强运动的灵活性,而且是异律分节,体节间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分化,从而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具几丁质的外骨骼,有保护身体,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接受刺激的功能。这也是节肢动物对广泛生活环境有适应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与之相适应的是在发育过程中出现蜕皮现象。 (3)具分节的附肢,关节之间能作各种活动,使附肢的活动更多样化,能

46、适应许多功能,如爬行、游泳和跳跃,还利用翅作远距离飞行。 (4)产生了专职的呼吸器官,以促进气体交换。水栖种类以鳃、书鳃呼吸,多数陆栖种类用气管、书肺呼吸。可以获得足够的氧气,以适应活动量的增大,且可以保持体内的水分。(5)具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的复杂是与发达的呼吸系统相适应的。 (6)肌肉由横纹肌组成,能作迅速的收缩,牵引外骨骼,从而产生敏捷的运动。 (7)消化系统完全,分前、中、后肠三部分,并由头部和附肢组成口器,增强了取食的能力,消化、吸收功能增强,可以满足能量消耗增大的要求。 (8)马氏管、触角腺、颚腺、基节腺等排泄器官的出现,满足了代谢作用旺盛的需要。 (9)具有十分发

47、达的感觉器官,如单眼、复眼,触角、触须、听器、平衡囊;愈合的神经节提高了神经系统传导刺激,整合信息、指令运动等,以能及时感知陆上多样和多变的环境因子,并迅速作出反应,用利于适应各种生境的生活。 (10)多数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繁殖能力强,后代种群数量大,发育过程中有直接发育和间接发育,并且部分种类有休眠和滞育现象以渡过不良环境因子的影响。41) 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棘皮动物成体五辐射对称,幼虫全部两侧对称;身体表面具有棘、刺突出体表之外;属于演化中最原始的后口动物;水管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管状系统;骨骼都起源于中胚层具有广阔的次生体腔;神经系统是分散的,没有神经节和中枢神经系统;

48、生殖细胞排出体外受精,受精卵是辐射卵型。42) 为什么说棘皮动物的次生性的辐射对称? 成体五辐射对称,幼虫全部两侧对称43) 头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 口腔背面向前方伸出一短盲袋,称头索;被视为脊索的雏形; 2).具有咽鳃裂;有丰富的血管,水流过时完成气体的交换; 3).具有雏形的背神经管;神经系统由一条背神经索和腹神经索构成,背神经索在领中部分出现空腔,形成背神经管的雏形。44) 水管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是什么? 水管系统:棘皮动物体腔发达, 一部分特化形成的一系列管道,有开口与外界相通,海水可在其中循环。担负着运动功能。组成:筛板、石管、环水管、管足、辐水管、吸盘、坛囊。45) 如

49、何从棘皮动物的系统发育理解其进化地位? 46) 脊索动物门的三大主要特征是什么?1.脊索:是消化管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脊索。2.背神经管:单个中空的N索,位于脊索或脊椎的背面N组织构成无N节的管壁,中央腔充满液体,高等动物外被发达的脑脊膜。3.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消化道前端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与外界相通。是胚胎咽部内胚层向外突出形成咽囊,对应外胚层形成咽沟向内凹陷,穿透中胚层并打通形成裂缝状结构。47) 脊索出现的意义是什么? 1.脊索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历史

50、上的重大事件,使动物体的支持保护和运动功能出现了质的变化,这一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加完善的发展,从而成为动物界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个类群. 2.脊索以及脊柱构成社体的主梁,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 3.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不至于由于肌肉收缩而使身体变形变短,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 4.脊索中轴支撑作用,使动物体能有效的完成定向运动,对于捕食避敌更准确迅速都有很大的帮助,另外,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发展来的.48) 脊索动物门分哪几个类群,代表动物是什么? 49) 圆口纲有哪些原始和特殊性特征?原始特征:1无主动捕食

51、的上、下颌 2无成对偶鳍,具原尾型尾鳍3终生保留脊索4皮肤裸露无鳞 5脑颅(无顶壁的软骨脑匣) 软骨底盘;嗅软骨囊 耳囊软骨;支持口漏斗和舌的一些软骨6肌肉 W形肌节 肌隔特殊特征:1.具吸附性的、不能开闭的口漏斗。用活塞式的舌司口部的开闭。2.特殊的呼吸器官_鳃囊 圆口纲动物的鳃为鳃囊, 囊壁为由内胚层来源的褶皱状鳃丝,上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进行气体交换。3.角质齿锉破体表:鳃鳗口漏斗在头部前端腹面,内有许多具齿骨板,四周边缘有乳状突起,可吸附在鱼体上。口位于口漏斗的底部,口内的舌上有角质齿,可从口腔底部伸出,锉破鱼皮后吸食寄主血液和柔软组织。4. 唾腺 分沁物为抗凝血剂50) 说明七鳃鳗

52、有哪些与半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 七鳃鳗目:具吸附型口漏斗和角质齿,脑垂体囊为盲管,鳃囊7个,向体外开口,鳃笼发达,内耳两个半规管,发育有变态。51) 鱼类适应于水生生活的特征有哪些? (1)体呈纺锤型减少阻力和涡流(2)体表覆有粘液减少摩擦阻力(3)以鳍运动出现偶鳍,为陆生动物成对附肢奠定基础(4)以鳃呼吸水中特有呼吸器官(5)无唾液腺(6)单循环,足以供应氧气(7)用侧线感受外界环境(8)肾除可泌尿之外,还可以调节体内水分平衡52) 比较淡水鱼和海水鱼渗透压的调节机制。 淡水鱼类:体液浓度高于外界环境属高渗溶液。从渗透原理, 体外的水(不断进入)体内,肾脏借助众多的肾小球泌尿排出大量的水分

53、。硬骨鱼类:体液盐分浓度低于海水低渗性溶液。从渗透原理,体内的水(不断排出)体外, 会造成失水而死。解决的办法:从食物内获取水分。 吞饮大量的海水,再通过鳃上的排盐细胞将多余的盐分排出而把水分留下。 肾脏内的肾小体数量少,或完全消失,以此节缩泌尿量和水分的消耗。 软骨鱼类:血液中的尿素达2%左右,其浓度高于海水,不致产生失不过多现象。尿素是软骨鱼类在海水中保持体内水分和盐分动态平衡的主要因子。53) 鱼的鳞鳍尾有哪些类型? 软骨鱼类为盾鳞,由外胚层的釉质和中胚层的齿质共同形成,与牙齿同源。硬骨鱼类为硬鳞、圆鳞和栉鳞,均为中胚层骨质鳞。硬鳞:由真皮演化而成,也较原始,见于鲟鱼和雀鳝等。呈斜方形,

54、成行排列,不呈覆瓦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鱼体活动的灵活性。 骨鳞:由真皮演化而成,大多数硬骨鱼类具有。略呈圆形,前端插入鳞囊内,后端游离,彼此作覆瓦状排列,有利于增加躯体的灵活性。圆鳞:游离一端光滑。鲤科鱼类。栉鳞:游离一端生有许多细小锯齿状突起。多见于鲈形目鱼类。 背鳍(dorsalfin) :维持身体平衡。 臀鳍(analfin) :维持鱼体垂直平衡。 尾鳍(candalfin): 鱼运动时起舵和推动作用。 胸鳍(pectoralfin):相当前肢,平衡身体,控制运动方向。 腹鳍(ventralfin):相当后肢,辅助身体升降,转弯。鱼类的尾部根椐尾椎和尾鳍的形状可分为三种类型: 原尾型:

55、尾椎末端平直,将尾鳍分成对称的上、下两叶。刚孵化的幼鱼为原尾型。 歪尾型:尾椎末端上翘,伸入尾鳍上叶,将尾鳍分成不对称的二部分,为软骨鱼类的尾型。 正尾型:尾椎末端仅达尾鳍基部,末端稍上翘,但尾鳍外形仍对称。为硬骨鱼类的尾型。54) 描述硬骨鱼类鳔的结构和功能。 鳔:主要功能调节鱼体的比重。 结构:囊状,银白色,在肠管背面。比重的调节器。分前后两室,中间有一细缢连通。内充满气体。55) 两栖动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面临哪些问题? 1. 湿度差异及引起的体内水分蒸发问题2. 温度差异及引起的体温调节的问题3. 含氧量差异及引起呼吸器官改变的问题4. 浮力的改变引起支撑身体并完成运动的问题5. 生境的

56、多样性及引起的适应、生存和繁殖的问题56) 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是什么? 发展了肺呼吸的功能,用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随着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由单循环逐渐过渡到不完善的双循环;皮肤初步角质化,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分蒸发;发了三趾附肌,使之能支撑身体,推动身体前行; 发展了适应陆地生活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尤其听觉,发展了中耳,大脑半球完全分开;57) 其不完善的特点有哪些? 皮肤角质化程度不够高,不能完全防止水分蒸发;不能在陆地上繁殖,必须回水中繁殖,幼体在水中发育生活;五趾型附肢较原始,四肢不能将躯体抬离地面;肺呼吸不完善,还必须有皮肤辅助呼吸;体温不恒定,随外界变化而变化。58) 两栖动物有哪些主要目?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可以分为 无足目 有尾目 无尾目 蚓螈目(无足目)主要特征是:体细长,呈蠕虫状;没有四肢;尾短或无;形似蚯蚓。中国仅有1种,即版纳鱼螈。是我国蚓螈目的唯一代表。嗅觉灵敏,听觉退化。 有尾目主要特征是:体圆筒形;有四肢,较短;终生有长尾而侧扁;爬行,多数种类以水栖生活为主,形似蜥蜴,如大鲵,俗称“娃娃鱼”,是现生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雄性大鲵有护卵的习惯。 无尾目主要特征是:体短宽;有四肢,较长;幼体有尾,成体无尾,跳跃型活动,幼体为蝌蚪,从蝌蚪到成体的发育中需经变态过程,如蛙和蟾蜍。头骨骨化不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