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甲午战争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06266195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26.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八年级历史上册甲午战争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甲午战争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甲午战争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上册甲午战争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册甲午战争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3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如何更新教育观念? 通过聆听几位专家的教诲,听取特级教师的经验介绍,领略了他们幽默风趣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也和几所兄弟学校的优秀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可以说今天的培训使我收获格外多。我觉得必须及时地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时代进步了,形势变化了,我们也应适时地进行转变,否则将被社会淘汰。而要更新教育观念,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不断学习。这次教师的培训,给我带入了一种求学的氛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在教学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乐园,学习才是唯一的路!我曾经一直认为在教学上能出成绩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因此我在前几年的工作里,很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到教学这一块,备课、上课、课后总结、批作业、辅导,几乎每

2、天都在重复这样的五步曲。随着培训的深入,我深深地意识到:一名优秀的教师没有先进的教学理论充实自己,那么,他的教学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就难以提高了,而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要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所以回到学校后,我将更加努力,仍不断搜集教育信息,学习教育理论,增长专业知识。二、改变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要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通过培训,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调整自己;每上一节课之前我都将认真地准备,精心设计,通过利用网络这一便捷方式来查阅相关

3、资料,努力构建高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三、不断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反思,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像老驴拉磨一样原地踏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反思。我上完每节课都会认真反思,反思这节课成功地方和不足的地方,有哪些地方要改进,写好课后小记,单元小结。我认为教师要做自己的研究, 不断地思考,对那些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地去发现,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反复琢磨就是。教师只有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反思提炼总结,专业素养才能得到

4、发展和提高。才能应对更大的挑战。四、做好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即,由权威者转向参与者,激励者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我们教师必须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形势发展的,面向未来的合格公民。培训尽早要结束,但我们的学习和思考并不能停止,也不应停止!我将不辜负老师和领导的关心帮助和悉心指导,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改善自身,勇敢迎接更多挑战。我们的路还很长一、学生分析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

5、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和伤痛,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

6、,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2、教材重难点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

7、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2、能力培养:(1) 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 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3、情感体验:(1) 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2)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四、教学方法:1、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

8、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五、教学构思: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战争起因 经过

9、结果 影响 启示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3、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六、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2、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

10、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3、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4、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5、战争影响。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

11、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三)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以讲述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发展及在此影响下,两岸民间交流的种种表现为主要内容。由于第12课明确的解释了什么是“一国两制

12、”,学习本课的理论基础,已经具备学情分析:学生对台湾问题比较热心,从前课学习中已经对“一国两制”有所认识,报纸电视网络也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所以,备课教学需要把握住学生,围绕关键性的知识点进行思考,拓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培养并锻炼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歌曲、图片、诗歌和联系实事热点等环节来讲授新课,同时本课的讲授过程中以台湾歌曲作为暗线衬托“和平统一”的主题。学生

13、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宝岛台湾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情况,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对这方宝地的热爱与珍重。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材,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并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祖国统一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

14、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策略: 运用表格法,辅以图片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加深印象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策略: 通过表格及回顾12课内容,进一步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通过两岸关系在此基本方针指引下健康发展的种种表现,告知学生,两岸关系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于该方针的确立。教学过程预设: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

15、设计设计意图与方法导入新课:投影:台湾诗人舒兰的诗歌乡色酒问题1:诗文流露了怎样的情感朗诵诗歌,体会思乡之情引导回答1:哀叹两地相隔,期盼统一团圆创置情境,为学习本课,培养学习向往统一的情感。简述解放战争以来台湾问题的成因,由亲人两岸相隔过渡到三度“陈江会”引入两岸关系的发展。新课教学:人们都说台湾与大陆是同根同源,引出台湾与大陆的情缘。投影:割不断的两岸情缘问题2:说说台湾与大陆的情缘血终究浓于水,引用胡主席所说:“浅浅的海岸,深深的乡愁”。一湾海峡阻隔不了血脉相连的心,两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么呢?看过下面两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投影:团团圆圆照片,简述其命名投影:两岸同胞重逢场景,以两个子概

16、括人们的共同心愿统一。过渡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首先学习党和政府的政策变化发展。问题3:阅读课文65至66也,填写黑板上表格。(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问题4:配合“江八条”说说何为“适当身份互访?”统一大业仅靠大陆努力不够,需要台湾当局在正确的立场上积极的配合。过渡至两岸共同推进统一事业。说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两岸民间组织交流情况,强调“九二共识”投影:陈水扁照片及观点问题5:中国能否完成统一大业?正视因为统一乃大势所趋,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交往更加密切问题6:为马英九出谋划策以助两岸关系的加强。投影两岸往来图片,突出“相互促进、互补

17、互利”的经济往来局面。知识回顾:回顾本课所学基本内容投影“大三通”新闻和近年来两岸政治交往图片活动一:我的课本我做主看新闻、图片续写课文活动二:读读想想芜湖港赴台货轮首航成功和随处可买的台湾食品说明了什么问题?帮助学生大致回顾近代史上台湾被割让和收复的过程,并引出下文。引导回答2:引导学生从地理、血缘、历史、人文和物产多方面说明两岸的“缘”说出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团圆”自读填空,教师配合图文辅助填写让学生大胆设想,但要以八项主张为依据引导学生从历史趋势、方针政策、综合国力等各方面分析统一事业必定成功的原因充分展开想想,为两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铭记两岸交往的原则。回顾旧知,巩固新知调动学生的积

18、极性,进行拓展性学习,大胆尝试编写课文,并鼓励其上台朗读。联系乡土知识,联系身边小事,引导学生大胆联系课本知识。回顾旧知,说明各方面渊源的同时进行学科的融合。 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大胆运用新知识解释身边的 问题。图文并茂,加深印象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并进一步认识到统一事业定会成功,应为之不懈努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训练其基本学科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感受到历史知识无处不在。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

19、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下历史教师的讲述之我见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20、于教师的设问之中摘要:新形势下,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教学手段的创新,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恰是以学生的自主、能动以及创造为特点,同时更能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便对课堂上教师的设问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拟从历史课堂中问题设置的十个方面作一些简单的探索。关键词:创新、问题设置、自主、合作、探究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洪流势不可挡。它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卷入其中。社会、国家的发展则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却离不开教师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现实中,新的课改理念倒是铺天盖地,但具体到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却是心中无数。随着今天上午的学习,我觉得在历史教学课堂上通过问题

21、设置体现学生自主、能动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非常重要,它可以使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对于盘活整个历史课堂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使课堂活起来,实现开放式教学。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我觉得课堂问题设置有“十要”心得,以就教于同仁。一.问题的设置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们会体会到:学生对某个学科感兴趣,才会喜欢你这个老师。成功的历史课堂教育,首先要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来学习该科的兴趣,而兴趣又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激素”。比如我在讲述七年级历史下册中的“宋代社会生活”一课

22、时就有意识地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来激趣:假如你是大宋提刑官或少年包青天剧组的导演,你会注意到哪些特写镜头?如果你是生活在南宋都城临安的一个普通小食店店主,请你讲述你一天的见闻。问题提出后,学生就会认真阅读课文,也会从衣、食、住、行等几个方面来加以阐述和强调;问题学生就会从一天的早、中、晚的见闻谈早市的热闹。黎明时临安城运输工人的繁忙。白天娱乐场所瓦舍的繁荣,以“行”相称的热闹市场的叫卖声、晚上夜市的猜拳行令声这样使学生对并不感兴趣的章节内容变得自己乐学、乐思;使学生由从前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也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也真正感受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也从一味地讲授、讲述的桎梏中解

23、脱了出来。长此以往,学生便能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同时深层次体验到学习之乐。二.问题的设置要巧妙利用周边的人文历史和文物古迹历史的学习很多同学认为是一堆毫无用处的秦砖汉瓦的堆砌,然而很多文物、古迹,都与历史分不开,教师在授课中的不同章节中要充分利用周边的文物古迹,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比如我在讲授有关抗日战争时,就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收集我们周边有关抗日文物古迹和旅游去处,当不同学生说出“八路军办事处”,“张自忠烈士陵园”,“冯玉祥旧居”“郭沫若旧居”等旅游去处时却发出渴求知识的目光,教师就会因势利导择其一、二说出其来历,重要性。这样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当

24、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如我在讲授古代科举制度时,曾这样给学生介绍:考中进士就叫跃龙门,全国录取不过二、三十人,而进士的第一名叫状元,那么考中状元的难度可想而知,于是马上让同学们例举出有关古代状元的人物或相关事迹。这样学生列举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抗元状元文天祥,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张謇,也有个别学生答出了“北碚附近有个状元碑。”这样学生既不会对书中知识感到枯燥乏味,又体会到了学习历史的实用性,实效性。三.问题的设置要注意学科之间的渗透性求知,探究的欲望是人的本能,与生俱来。但绝大多数人的这些天性没有得到良好呵护、顺应与培育,相反是受到压抑甚至扼杀,所以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

25、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学生身上激发起来,当然我们历史教学中如果巧妙运用语文学科的句诗名句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效果更佳。比如我在讲授七年级历史下册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时曾设置这样一些问题:陆游的示儿一诗中“但悲不见九洲同”反映了怎样的民族关系(社会状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亡告乃翁”诗中“王师”指的是谁的军队?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愿望?他的哪些可贵精神值得你颂扬?这样学生被连串的问题设置所吸引住了,求知欲望被激起,同学们都忙于从书上去寻答案,这样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搞清史实,慢慢地学会分析和认识过去,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视野逐渐开阔起来,将历史现实未来联系起来思考。四.问题的设置要有针对性

26、,设置时必须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学中,我们都认为: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是被动的思维。只有当学生的个体思维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还有什么”,“怎么办”时,其思维才算真正被启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推动个体思维,个体能动强大动力,它将促使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分析、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忌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一个朝代建立的时间、人物、定都之类的问题。倘若真要出现,就可通过表格,前后朝代相隔多少年,哪些朝代定都在某处之类的问题提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就感、以调动学生的学习

27、积极性,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五.问题的设置要思路清晰,简明扼要、忌含混不清课堂上问题的设置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去探索知识的奥妙,去体验知识的乐趣,去饱尝成功的喜悦教师再适时归纳、整理,帮助学生理清解题的思路,形成正确的答案,所以问题的设置必须要严谨,不能有歧义。例如我在讲授九年级历史上册日本明治维新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与“中国洋务运动”相比,教师在设置时必须用“19世纪60年代”,“或者与明治维新的同时期中国运动”。这样才能准确指代“洋务运动”,如果教师用“19世纪中后期”就不准确了,因为“中后期”不仅有“洋务运动”而且还有“戊戌

28、变法”。六.问题的设置要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彼此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样教材内容的编排也是有机联系的。所以问题的设置不能“就事论事”,更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只知道结果,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结果”是怎样得出来的,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在讲授红军长征时,对于“红军长征的原因一框时就这样设置一个问题:“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代表是谁?这种思想有何危害?你如果是第五次反围剿时的一名基层红军指战员,你会向上级作哪些建议?如果针对这些现实,党中央要召开一次高级会议,会议内容又应该是哪些?这样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因势利导,这样遵义会议的内容的雏形

29、学生就可以得出了,教师在讲述分析遵义会议内容就显得信手拈来,顺理成章,学生也容易掌握。七.问题的设置要有阶段性、层次性教育家曾这样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要努力让学生意识到:我能行!我立于天地之间,是与众不同,善于创造的人!这就要求作为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中既要提高学生动手、思维的积极性,又要照顾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比如我在讲述“五四运动”这一框题时,曾这样设置问题:“五月四日是什么节日?其来源是什么?五四运动的性质又是怎样?最能体现其性质的口号又是什么?这次运动深入发展的表现又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当今青少年应如何继承与发扬五四精神?”这

30、样问题的设置一环扣一环,学生对一、二问能轻松答出。后面几问层层深入,又把握住了教材的重难点,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八.问题的设置要有艺术性,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当今的课堂应该是合作互动的。师与生、生与生的真诚合作,有效互动,不仅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而且有利于问题的探究解决。我曾经在讲述“西安事变”时就这样设问:假若是你是1936年中共派往西安解决西安事变的中共高层干部,你会作怎样的决策来处置蒋介石?学生一听,马上议论纷纷,各抒已见,而对学生热情教师因势利导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主张“杀蒋”的为一组,主张“留

31、蒋”的为一组,两个小组展开辩论。结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基本上把教师要阐述的观点给辩论清楚了,这样把问题的答案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示给了大家,成果由同学们一块儿分享,并且在探究,讨论中达成共识,同时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合作。九.问题的设置要注意时机,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体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新课程下学生能力培养的必要性,而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教

32、师在问题设置要寻找最佳突破口。比如我在讲述“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思想文化运动,由此我马上又提问近代运动中学习西方政治和经济上的运动各是什么?”这样学生便会系统得出:中国近代化运动中学习西方政治上是“戊戌变法”,经济上是“洋务运动”,思想文化上是:“新文化运动”。这样的设问就掌握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把握的最佳时机,有利于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十.问题的设置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主渠道就是课堂教学。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可见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技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

33、极为密切的联系。比如我在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时,以前我 是联系文化大革命来衬托,而在去年的教学中,为了把这种思维交给学生,我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若你是一位在文革中深受其害而又有着拳拳报国之心的一名中央高官,你会在会议中提出哪些议案这样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被打开了。可见,在新课程改革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不断铺开的大形势下:则需要我们教师在新教学理念的引领下,进行不断反思、实践,探索和构建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教模式,更需要教师去深钻教材,深层次把握教材体系,用巧妙的问题设置去引导学生。这样才能进一步展现课堂的魅力,才能让学生在运动的课堂上有目的、自觉主动去

34、活动,去获取知识、去探究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我相信,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用心去浇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这个蓓蕾,它不久会绽放出鲜艳夺目的花朵,并结出丰硕的果实造就一代创新型人才。选择题: 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日出东方”相对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一大召开B遵义会议C工农武装割据D七届二中全会 命制理由: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的好的契机,所以选择了这样的一个题目。这个题目做起来不难,但

35、是涉及了党28年的革命史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转折点,知识点很丰富。有心的学生会从题干里得到很多知识,教师在讲评试题时可以综合的讲解更多的知识点。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周铁农(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会长)总结孙中山思想中的现实意义:一是民族平等思想。他宣布:辛亥革命推翻满清专制统治“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在宣传民族平等的同时,他还号召汉、满、蒙、回、藏各族人民加强民族团结。二是国家统一思想。他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苦。”三是关注民生幸福、实现国家富强的理念。这是孙

36、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留给后人最有价值的思想遗产。请回答:(1)、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旗帜,材料中未涉及到的是三民主义中的哪一条?(1分)辛亥革命取得哪些重大成果?(2分)(2)、新中国成立后同样重视民族问题,为此制定的了什么基本政治制度?(1分)(3)、实现国家统一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我们已经实现了哪些地区的回归?(1分)(4)、谈谈你对维护国家统一有何认识?(2分)(5)、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发展民生的措施?(列举两项即可)(2分) 命制理由: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有关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先生的知识点非常重要,以上是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会长周铁农的一段文章

37、,我在其中截取了有关民族平等、国家统一、关注民生这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因为这三点对后世影响深远;二是因为这些知识点个容易与其他知识链接,是学生能更加全面、系统的掌握辛亥革命。浏览:10评论:4专家浏览0指导教师浏览0评论列表在教学中我们要敢破敢立时不我待,新的形势已经不容许我们再犹豫,再徘徊,再抱残守缺。只有大胆地吐故纳新,我们的教师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否则将成为可悲的落伍者。要顺应时代的潮流,适应形势的发展,我认为首先应该转变我们教师的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历史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是以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的。教师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

38、、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从历史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学习。很多在一线打拼的老师已经认识到,教师的职责正在发生变化,或者说不得不发生这种变化: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所以,我们必须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提出,在未来几十年中,发达国家的师生关系将会发生巨大变化。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

39、性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诚然,作为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们应该储备丰富广博的知识成为一部百科全书,一座用之不竭的资料库。而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该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转变教师角色是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的角色应发生以下的变化:第一、由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

40、不再仅仅是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是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历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者。第二、由历史的“权威”转变为历史教学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过去,师生都把教师讲的视为“真理”,学生不能质疑。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通过师生和谐的互动,引领学生进入广阔的历史学习天地。第三、由强制式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通常是强制式的,师生关系紧张。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角色的转换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应该做的便是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初中历

41、史教学要适应新课程要求,大胆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改变师讲生听、教师唱“独角戏”“一言堂”的局面,要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现代教育技术与我们初中历史教学实现合理的整合。要创新教学模式,要变课堂以历史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模式。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环境,多给学生思考、表达和动手的机会。此外,课程标准对每一学习专题都提出了活动建议,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辩论,查找网络资源,举办演讲会、展览会和开展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历史。我们教师要注意运用这些新的学习方式。而指导学生读书、写读书提纲,做读书笔记或做练习以及解题分析点评等传统的教学方式,绝

42、对不能完全地延用。最后,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要转变学生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历史学习方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局面。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它强调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合作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探究学习,是指通过创设研究情景,让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我认为有些老师开展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最好方式值得我们借鉴。总之,面对新的形势,

43、我们应该冲破束缚,大胆地接收,果断地抛弃。只有敢破敢立,我们的道路才会宽广。虽然前进的道路上会布满荆棘,但只要敢破敢立,我们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如何指导学生学好历史课程枣庄市第四十六中学 2020年7月22日 15:41如何指导学生学好历史课程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谈史色变”。其实是没有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没能掌握历史学习的正确方法。“成功就是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其乐融融。一、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 我们常说,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

44、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 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 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二、历史教材阅读“九到位” 历史学习一定要提高历史教科书的阅读能力。学生往往是抛开课本背笔记,丢下教材看资料;即使看书,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这样是很难学好历史的。历史阅读要全面、仔细,要提高阅读能力,既要快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还要带着问题去研读。老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历史阅读指导,甚至要用学语文的方法去学历史(1).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学史目的 高一历史“说明”中提到:“高中教材

45、的编写,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习的全面发展,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好的合格的毕业生。”这段话,让我们明确高中历史学习的目的,积极的心态,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当然,“新课标”对历史学习目的另有表述。(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 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本册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编写的,阅读目录可以

46、对该专题有个立体的了解。(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 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常读导言还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每节正文12001300字,显然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高中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

47、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 小字每课时也有1000字左右,学生学习最易忽视。小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虽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有些小字是较高的理论分析,对我们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维有很大帮助,如中国近代史下册第9页有关“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形成。一些注释,除了扫清文字障碍处,还介绍某些学术观点,也不妨阅读一下,以启发思考,拓展思维。更何况,小字、注释,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可以激发我们学史的兴趣。(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节材料12条材料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

48、受历史,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如洋务运动一节引用曾国藩话:“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认识他办洋务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至于“勤远略”,只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材料的阅读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要结合课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 古人治史,尚且“左图右史”,我们学习历史更要结合地图。课文本身有地图,另有单独的历史地图册,边读史书,边对照地图。如有些地图是战争形势图,体现战争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勒,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便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空间观念。近些年高考历史试题加大考查历

49、史地图的比重。学生学习历史最忽视读图,所以要格外重视。(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想象力 高中历史每节里的图画46幅,课前还有约20幅彩图,此外还有些表格。这些图画有历史人物画,遗址图以及历史场景等。多读图画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使新学的历史知识更直观,更立体,更丰厚。这些图画不少还是艺术精品,可以给我们以美感。(9).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课后的大事年表要反复读,每章节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记。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庞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学生最怕记年代,因此要探究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 以上只是要求历史阅读要全面,要到位。而历史阅读的方法还很多,需要在

50、历史学习中不断总结。 三、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总结了历史学习三步曲。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便于进行高效、系统而有趣味地历史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三步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

51、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学习时,要讨论,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阅资料,要整理笔记,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我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

52、,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云亦云。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要学以致用“了解理解见解”这三步是联结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开来。对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的“预习”也应属于“了解”这一步。“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历史学习的关键,体现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课堂历史学习主要是“理解”这一步。而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目的所在,其要求较高,要培养创造思维,加强理论学习。“见解”这一步还应延伸到课外。如研究性学习中的历史考察、历史采访、历史辩论等都不会局限

53、在课内。“历史学习三步曲”要求历史学习要由粗读到细读,由宏观把握到微观掌握,由封闭式孤立学习到开放式合作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体性探究式学习等。还要求把历史学习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总结记忆方法,减轻学习负担 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忆量大,靠死记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学生历史学习更要不断总结记忆的窍门,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乐趣无穷。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记忆方法。 (1).浓缩法 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体现综合化的特点。(2).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

54、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把握特征增进记忆。(3).图示法 图示法是老师教学板书经常使用的方法。历史学习使用图示法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记忆变得轻松。(4)制表法: 把相似易混的历史知识通过制表的方法掌握。制表法和比较法有所不同。比较法是要求比较异同,找出规律;而制表法只是把相似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以便掌握。(5)历史年代速记法: 历史年代的记忆只要动脑,也是有法可循。或连续记忆,或间隔记忆,或谐音记忆,或数字重叠记忆,或中外对比记忆等等。如1771年可谐音“一起起义”。如“1919年”、“1818年”属于数字重叠,等。总之,历史记忆的方法很多,诸如纲要信号

55、记忆法,讨论辩论记忆法,重复朗读记忆法等等。这就需要同学在学习中认真总结。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提高记忆力不仅可以改善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而且还会可以增强自信心。中小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所记忆的知识最为牢固,甚至可以终身不忘,因此同学们应加强记忆,快乐记忆,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五.历史复习四步法:史实史通史论史感 历史课如何复习,向来是老师学生都感到困惑的问题。单纯的强化训练,未免枯燥;一味的读书背记,难免单调。我们探索出历史复习四步法,即“史实史通史论史感”。具体而言,即以章为一个复习单元,以训练为主线,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四个步骤,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形成系统的历史时空观,并让

56、历史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第一步:“史实”知识整合 历史复习的第一步,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要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复习时,要快速阅读,迅速翻检,准确勾勒历史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概括历史阶段特征。第二步:“史通”联系比较 联系与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这一步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本章的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联系,能力迁移。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就跨越两章内容,涉及两个阶段十件大事。历史复习的第二步显然比第一步要求要高,要放宽历史视野,善于纵横联系,这就要

57、求历史复习不能支离破碎,要有通概的眼光。老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第三步:“史论”史论结合。 运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索质疑,科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理论层面。历史科考试说明列出的“能力要求”4项10条中,明确提出“史论结合”,这就要求历史阐释时要论从史出,立论鲜明,要把基本的理论观点溶入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评价之中,既不能把理论像标签样贴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论加史事搞成拼盘状。第四步:“史感”感受历史。 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和复习,感受历史,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形成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体

58、现出史学的功能,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纵横比较中,产生新的经验教训、启发,以此指导生活,引领人生。 历史复习四步法是复习时大致的四个步骤,这四步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不要割裂开来,要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史实”是前提,是基础。主要是掌握记忆的方法,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复习时要求准确全面。“史通”、“史论”是核心,是关键,突出体现出历史系统复习要求,要善于联系比较,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尤其要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复习时要求深刻系统。“史感”是历史学习、复习的终极目的,是逐渐形成的过程,突出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总之,历史学习、复习中有

59、意识形成这四个步骤,会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科能力,增加学习历史的乐趣.点击:134评论:1 历史教学方法选择和使用上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何辉霞 发布时间: 2020-7-25 16:14:15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各地各样的培训工作相继展开,许多学校举办了研讨课、示范课等活动,在教师的论文随笔中“自主合作探究”字眼频频出现,课堂教学行为关注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使用小组合作、问题探究、情景设置等等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效果上有了一定提高。但历史教学方法层面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影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表现为:其一教学方法单一。有的教师依然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大屏幕代表黑板满堂灌,枯燥讲授,学

60、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被教师枯燥的讲授所湮灭;有的教师“满堂问”大量简单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充斥课堂,没有任何的思维空间,谈不上启发学生的思维,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的教师将文化课变欣赏课,做成展示课件,由于未有深层次讲解,学生欣赏水平有限也会导致学生无兴趣等等不胜枚举。其二教学方法选用失当。在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的条件下,教师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对于引导学生能否积极学习和得到发展,是起决定作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多样”将各种方法充斥课堂,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一会儿问题探究,一会课堂讨论,一会儿

61、小组合作,竞争发言、放影片、放视频、情景体验形成“集市” 课堂。其结果,看似活跃,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很少、学生真正思考学到的东西少而又少。教法多样是可取的,但应因地制宜,合理应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其三缺少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就学生的学习说,应该怎样听或应该怎样在老师指导下思考,应该怎样把握教师提问的由来和提问的意图,怎样很据教师讲授的逻辑去分析、比权、抽象、推理、判断,去充实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或结论,以便更准确地掌握知识,更切实地加深自己的情感,更迅速地发展自己思维的机敏性和灵活性。学生对以上方法的掌握需要教师必要的指导。例如,引导学生理解仅仅用口头语言表达思维的动态过程

62、还不够,还要用手动笔的动态活动,这是学、思、练、写相结合的综合过程;对于学生如何做笔记的指点等等都包含着自学能力。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在师生互动中体现学生主体作用,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是他们学会学习,学习能力逐步提高,在能力的基础上培养起人文素养。这也正是历史教学目的的基本要求。出现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没有将新课程理念内化。任何教学现象都不是孤立发生的。一定的教学行为取决于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观念。魏书生曾言“课堂效果不同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功底和教育思想的差异”。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上贯穿着教师的教育思想。新课程下的教学改革必须首先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需要教师不断

63、学习、不断反思来获得。真正在内心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不会只将教学方法机械照搬,简单认为是使用的工具。第二,历史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面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新变化,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如何进行专题式历史教学,如何进行历史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如何改进高中历史学习方式。面对新课程的挑战,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拓宽知识视野,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方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上海中学的孔繁刚老师坦言“目前,历史教育问题的症结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教师本身的历史功底制约了教学的深度和力度,是教师的知识面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是教师的历史素养抑制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中学历史课程的变化趋势使一些

64、历史学界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写进了中学历史教材,随着史学研究的不断的深入和更多的史料的发现,更多的新的结论和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的见解将会不断出现,这些直接反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此外,当今知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是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又高度的统一,历史课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比如在历史课堂中学习的文化史内容,其中对历史人物的介绍就应该是立体的,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对人物的描述非常少,为了给学生鲜活的生动的历史形象,要求历史教师完成这一任务,呈现给学生的是生动的、具体的、立体的,而不是干瘪的、抽象的,那就要求老师教师了解该人物相关的著作或研究成果,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 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