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分类及标记GHS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06175697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4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化学品分类及标记GHS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化学品分类及标记GHS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化学品分类及标记GHS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化学品分类及标记GH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品分类及标记GHS(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word化 学 品 分 类 与 标 记全 球 协 调 制 度( GHS )The Globally Harmonized System of Classification & Labelling of ChemicalsGHS的背景介绍利用化学品以提升与改善生活是当今的世界潮流。这些产品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可能会对人体或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多年来许多的国家或组织制定了各种法律或命令,要求以标记或物质安全数据表的信息来传达至各相关化学品的使用者。鉴于化学品的数量和种类繁多,任一单位的个别法规无法有效管理所有的化学品。信息的提供可使这些化学品的使用者全盘了解,能在个别使用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2、现行相关的法规大局部是相似的,但在不同国家间内容上的差异,也可能差异到同一化学品有不同的标记或物质安全数据表。由于危害定义的不同,例如某种化学品在某一国家被认为是易燃,而在另外一国家被认为是非易燃。或另如是在某一国被认定是致癌物,在另外一国家如此认定不是。因此,世界各国对于何时或用何方法经由标记或物质安全数据表作危害通识,也都不一致。所以希望参与国际贸易的公司,必须具备大量的且有经验的专家,以便因应这些不同法规要求,编制不同的标记和物质安全数据表。除此之外,建置与维持可理解的化学品的分类和标记制度是一项复杂工作。鉴于化学品的全球贸易,与制定国家法规以确保使用、运输和处置的安全性,其X围十分广泛

3、。因此认识到采用国际调和的做法进展分类和标记,可为此类方案提供根底。一旦各国掌握 了在本国生产或是进口化学品的一致和正确的信息,就能建立控制化学品接触和人员与环境保护的根底设施。GHS的开展历史1. 国际组织早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了化学品分类和标记的工作。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 ILO ) 开始了解并且学习危险物质的分类和标记。2. 1953年,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 ( ECOSOC ) 创建了欧洲经济理事会并且联合国的专家委员开始负责在危险物品的运输工作 (UNCETDG) 。委员会精心制作了第一个系针对危险物品运输为目的的国际公认化学品分类与标记系统。3. 在1956

4、 年如此出版了第一版的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 ( 橙皮书 ) 。联合国的组织,如国际海事组织 (IMO) 、国际民航组织 (ICAO) 和就如其它在国际上或地方上的运输模式实体 ( 组织或公司 ) 使用这部建议书来作为在运输目的上化学品的分类和标记根底。这部建议书现在包括了大多数联合国会员某某用来做为在运输立法上并且多数的开展中国家以这本建议书作为在工作环境中化学品分类与标记的准如此。4. 1989 年,国际劳工组织承受了一项有关于工作场所中危害性化学品使用上分类和标记的决议,在1990年,发表了一项关于工作场所中化学品使用的安全协议和建议案。5. 为降低对劳工与消费者身体危害与环境污

5、染,并减少跨国贸易障碍,联合国环境开展会议 (UNCED) 与国际化学品安全论坛 (IFCS) 于1992 年通过决议,建议各国应展开国际间化学品分类与标记调和工作。UNCED 与 IFCS 于1992 年通过决议,建议各国应展开国际间化学品分类与标记协调工作,以减少化学品对人体与环境造成的危险、与减少化学品跨国贸易必须符合各国不同标记规定所衍生的本钱。故由 ILO、OECD 与 UNCETDG 共同研拟化学品分类与标记的GHS ,其分工为: (1) OECD :负责制订化学品对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危险分类标准; (2) UNCETDG :负责制订化学品物性安全标准; (3) ILO :根据前两个

6、单位开展出标准,负责开展出相关的标记与分类方式。6. 2001 年工作完成后,即移交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所新成立的全球调和分类系统制度专家小组委员会 UNSCEGHS ,由理事会于 1999 年 10 月 26 日第 1995/65 号决议设立,作为前危险物品运输问题专家委员会的一个附属机构,该委员会同时更名为“危险物品运输和全球化学品分类与标记调和制度专家委员会UNSCETDG/GHS。委员会与其各小组委员会展开为期两年的前置工作,其第一项任务是将全球调和制度提供应全球使用与应用。 目前乃由国际劳工组织 (ILO)与经济合作开展组织 (OECD)、联合国危险物品运输专家委员会 (UNCET

7、DG) 共同研拟化学品分类与标记全球协调制度。7. 2002 年9月4日在约翰内斯堡所通过的行动计划第22c段中,联合国可持续开展世界首脑会议鼓励各国尽快执行新的全球协调制度,期待让该GHS制度到2008年能够全面实施。在世界各国广泛广泛传播的化学品管理,将会带来对全球公众和环境更安全的状况,同时使用化学品的便利得以继续。通过促进国际贸易,各公司必须符合的化学品危险分类和表述更加一致,协调也将便利国际贸易。2002年12月联合国危险物品运输和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标记系统专家委员会 UNCETDG/GHS 完成制订 GHS 系统,在 2003 年 7 月经联合国经济社会委员会议 (United N

8、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正式采用 GHS ,并且授权将其翻译成联合国官方语言以在全世界X围内使用。8.2005年对已经出版的GHS进展修订,了第一修订版。GHS是什么?n GHS是用于定义和分类化学品而制定的一种常规、连贯的方法,并通过标签和安全数据表向其他环节传递信息的制度。n 目标人群包括工人、消费者、运输工人、紧急情况应对人员等。n 为国家建立全面的化学品安全制度提供结构框架。为何需要 GHS?n 确认危险物质,并针对各物质制定法规超出了任何国家、组织能力;n 在联合国X围内,类似的物质约有650,000种;n 要求为物质随付信息说明,有助

9、于指明防护需求;n 多个国家已意识到应采用信息表述作为化学品危险控制的手段;n 虽然各国管理措施相似,但其差异却足以导致国际市场上同样的产品具有不同的标签和SDS;n 具有分类与标签制度的国家对于危险定义、标签与SDS中的内容不尽一样;例如一种化学品,A国认为其易燃或有毒,但B 国却不认为其具有危险;n 这些差异对保护健康与环境、贸易都会产生影响;n 从保护角度来说,无分类要求国家的用户可能看到同一化学品却具有不同的标签、SDS;n 从贸易角度来说,满足多种危险品分类与标签制度的客观需求是需要大量资金与时间;中小企业由于此负担而被排除于国际市场之外。协调的益处n 各国家、国际组织、化学品的生产

10、商、用户都将获益:n 提高对人类健康、环境的保护水平;n 方便国家化学品贸易;n 减少测试与评估的需求;n 帮助各国、各组织充分管理化学物质;协调的根本原如此n 协调不能降低原有政策的保护水准;协调的关键是易理解性。n GHS制度以化学物质的内在危险特性为分类依据;n 各国现有的分类与标签体制都必须进展调整,以满足GHS的要求。协调过程n 组织间化学品合理管理计划(IOMC)框架内,化学物质分类制度协调指导小组(CG/HCCS)负责协调程序。n GHS涉与的技术工作将由如下国际重要组织分工完成:n 经济合作与开展组织 (OECD)n 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 (UNCETDG)n 国际劳工

11、组织 (ILO)GHSX围n 涵盖了所有的危险化学物质、稀释溶液以与化学物质组成的混合物。n 药物、食品添加剂、化妆品、食品中残留的杀虫剂等因属于有意识摄入,不属于GHS协调X围,然而,这些类型的化学物质在工人可能受到其影响的地方或在交通运输环节中,仍将受到GHS的约束。GHS的要素分类标准:n 物理危险n 健康危险n 环境危险n 混合物危险信息表述手段:n 标签n 安全数据表SDS信息表述易理解性指导原如此: 信息应通过1种以上的方式进展表述; 制度各局部的易理解性应考虑现有的研究和文献以与从试验得到的任何证据; 不同危险类型应采用一样短语来描述危险程度严重性标签 当前各国化学品标签所涉项目

12、35种; 为进展描述,应选定主要的标签元素;产品名称;供应商名称;化学名称;表述危险的象形图*表述危险的标记字符*警示性说明*预防性措施象形图颜色与现状 运输环节中采用现行带背景的象形图,符号颜色不变; 其他环节中采用的象形图如此是在白色背景上印有黑色符号,符号为一红色钻石形框包围,在一国X围之内流通时,可以将边框以黑色表示; 一旦使用了运输环节中的象形图,如此 GHS象形图不应同时出现。表述危险的标记字符 GHS标签应包括适当的预防性信息; GHS文件中包含了可用的预防性信息表述示例; 本要素的目的是在将来使预防性信息也得到标准化。GHS系统危险性象形图与现行规定对照表物化性危害健康与环境危

13、害危害性爆炸物易燃气体易燃气胶氧化性气体高压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反响物质发火液体发火固体自热物质禁水性物质氧化性液体氧化性固体有机过氧化物金属腐蚀性急毒性皮肤腐蚀/刺激眼睛严重损害/刺激呼吸道或皮肤过敏致突变性致癌性生殖毒性标的器官毒性-单一暴露标的器官毒性-重复暴露水中环境危害图式现行规定13888GHS中安全数据表( SDS )的作用 SDS应能提供化学物质或其混合物的综合信息; 主要用途:工作场所; 受雇人员、工人可将SDS作为获取物质危险信息或安全性防护措施的源泉。SDS格式: 16 项内容 1. 物质或混合物和供应商的名称 2. 危险性鉴定 3. 组成/成分的信息物质 4. 急救措

14、施 5. 消防措施 6. 事故解除措施 7. 搬运与贮存 8. 暴露控制/人员保护 9. 物理和化学性质 10. 稳定性和反响性 11. 毒理信息 12. 生态信息 13. 处置要求 14. 运输信息 15. 法规信息 16. 其它包括SDS制定和修订信息商业某某 国家主管部门应建立适当的商业某某保护措施CBI,CBI在GHS中无需进展协调; 保护CBI的条款不能降低对健康和用户安全的保护水平; CBI要求仅应限制于化学物质的名称与其在混合物中的浓度信息; 应建立在紧急状况/分紧急状况下应建立CBI揭密机制。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的中英文版本举例如下:附件: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样例第一局部 化

15、学品与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称:苯化学品俗名或商品名:化学品英文名称:Benzene企业名称: 地址: : 电子地址: :国家或地区代码区号企业应急:国家或地区代码区号技术说明书编码:生效日期: 年 月 日国家应急:第二局部 成分/组成信息化学品名称:苯有害物成分含量 CAS No.苯100%71-43-2 第三局部 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3.2类 中闪点易燃液体侵入途径:吸入 食入 经皮吸收健康危害:高浓度苯对中枢神经系统具麻醉作用,可引起急性中毒并强烈地作用于中枢神经很快引起痉挛;长期接触高浓度苯对造血系统有损害,引起慢性中毒。对皮肤、粘膜有刺激、致敏作用。可引起出血性白血病。环境危害:该

16、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燃爆危险: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有燃烧爆炸危险。第四局部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与清水彻底冲洗皮肤。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min,就医。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如呼吸与心跳停止,立即进展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术。就医。忌用肾上腺素。食 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第五局部 消防措施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响。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

17、燃。假设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灭火方法与灭火剂:可用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扑救,用水灭火无效。第六局部 泄露应急处理应急处理:切断火源。迅速撤离泄露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地带,并进展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露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露:尽可能将溢漏液收集在密闭容器内,用砂土、活性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残液,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露: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气、保护现场

18、人员。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所处理。第七局部 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须知事项: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露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防止与氧化剂接触。灌装时应注意流速不超过5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与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与泄露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储存须知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库房。远离火种、热源。

19、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生产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露应急处理设备和适宜的收容材料。第八局部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最高容许浓度:中国MAC40mg/m3 皮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前防止饮用酒精性饮料。工作后,淋浴更衣。进展就业前和

20、定期体检。第九局部 理化特性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芳香味。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2.15闪点:-11 爆炸上限%V/V:8溶解性:微溶于水、可与醇、醚、丙酮、二硫化碳、四氯化碳、醋酸等混溶。主要用途:用作溶剂与合成苯的衍生物,如香料、染料、塑料、医药、炸药、橡胶等。第十局部 稳定性和反响活性稳定性:稳定禁配物:强氧化剂。防止接触的条件:明火、高热。聚合危害:不能发生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第十一局部 毒理学资料急性毒性:LD503306mg/kg(大鼠经口);48mg/kg小鼠经皮LC50 31900 mg/m3,7小时大鼠吸入急性中毒:轻者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轻度兴

21、奋、步态蹒跚等酒醉状态;严重者发生昏迷、抽搐、血压下降,以致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慢性中毒:主要表现有神经衰弱综合征;造成系统改变:白细胞、血小板减少,重者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少数病例在慢性中毒后可发生白血病以急性粒细胞性为多见。皮肤损害有脱脂、枯燥、皲裂、皮炎。致畸性:大鼠吸收最低中毒浓度TCL0150ppm 24小时孕714天,引起植入后死亡率增加和骨髓肌肉异常。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确认为致癌物。第十二局部 生态学资料略第十三局部 废弃处置废弃物性质:危险废物废弃处置方法:用控制燃烧法处理第十四局部 运输信息危险货物编号:32050UN编号:1114包装标志:易燃包装类别:I

22、I包装方法: 小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运输须知事项: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运输按规定路线行使。第十五局部 法规信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1月26日国务院发布,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与标志GB13690-92,将其划为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第十六局部 其他信息略填表时间:年月日填表部门:数据审核单位:修改说明: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 ( Sample )BenzeneSection 1 - Product and pany Identificati

23、onMSDS Name: Benzene Synonyms: pany Identification: For information, call: Emergency Number: For CHEMTREC assistance, call: Section 2 - position, Information on IngredientsCAS#Chemical NamePercentEINECS/ELINCS71-43-2Benzene 99 200-753-7Section 3 - Hazards IdentificationEMERGENCY OVERVIEWAppearance:

24、clear colorless liquid. Flash Point: -11 deg C.Danger! Extremely flammable liquid and vapor. Vapor may cause flash fire. Harmful if swallowed, inhaled, or absorbed through the skin. Causes eye, skin, and respiratory tract irritation. Contains benzene. Benzene can cause cancer. Aspiration hazard if s

25、wallowed. Can enter lungs and cause damage. May cause blood abnormalities. May caus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effects. Target Organs: Bloo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respiratory system, eyes, bone marrow, immune system, skin. Potential Health EffectsEye: Causes eye irritation. Skin: Causes skin irritat

26、ion. Harmful if absorbed through the skin. Prolonged and/or repeated contact may cause defatting of the skin and dermatitis. Ingestion: May caus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epression, characterized by excitement, followed by headache, dizziness, drowsiness, and nausea. Advanced stages may cause collaps

27、e, unconsciousness, a and possible death due to respiratory failure. May cause effects similar to those for inhalation exposure. Aspiration of material into the lungs may cause chemical pneumonitis, which may be fatal. Inhalation: Causes respiratory tract irritation. May cause drowsiness, unconsciou

28、sness,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epression. Exposure may lead to irreversible bone marrow injury. Exposure may lead to aplastic anemia. Potential symptoms of overexposure by inhalation are dizziness, headache, vomiting, visual disturbances, staggering gait, hilarity, fatigue, and other symptoms of

29、 S depression. Section 4 - First Aid Measures Eyes: In case of contact, immediately flush eyes with plenty of water for a t least 15 minutes. Get medical aid. Skin: In case of contact, flush skin with plenty of water. Remove contaminated clothing and shoes. Get medical aid if irritation develops and

30、 persists. Wash clothing before reuse. Ingestion: Potential for aspiration if swallowed. Get medical aid immediately. Do not induce vomiting unless directed to do so by medical personnel. Never give anything by mouth to an unconscious person. If vomiting occurs naturally, have victim lean forward. I

31、nhalation: If inhaled, remove to fresh air. If not breathing, give artificial respiration. If breathing is difficult, give oxygen. Get medical aid. Notes to Physician: Treat symptomatically and supportively. Section 5 - Fire Fighting Measures General Information: As in any fire, wear a self-containe

32、d breathing apparatus in pressure-demand, and full protective gear. Use water spray to keep fire-exposed containers cool. Extremely flammable liquid and vapor. Vapor may cause flash fire. Approach fire from upwind to avoid hazardous vapors and toxic deposition products. Vapors are heavier than air a

33、nd may travel to a source of ignition and flash back. Vapors can spread along the ground and collect in low or confined areas. This liquid floats on water and may travel to a source of ignition and spread fire. May accumulate static electricity. Extinguishing Media: Use water spray, dry chemical, ca

34、rbon dioxide, or appropriate foam. Section 6 - Accidental Release Measures General Information: Use proper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as indicated in Section 8. Spills/Leaks: Absorb spill with inert material (e.g. vermiculite, sand or earth), then place in suitable container. Avoid runoff into st

35、orm sewers and ditches which lead to waterways. Remove all sources of ignition. Provide ventilation. Approach spill from upwind. Use water spray to cool and disperse vapors, protect personnel, and dilute spills to form nonflammable mixtures. Section 7 - Handling and Storage Handling: Wash thoroughly

36、 after handling. Remove contaminated clothing and wash before reuse. Ground and bond containers when transferring material. Avoid contact with eyes, skin, and clothing. Empty containers retain product residue, (liquid and/or vapor), and can be dangerous. Take precautionary measures against static di

37、scharges. Keep container tightly closed. Do not pressurize, cut, weld, braze, solder, drill, grind, or expose empty containers to heat, sparks or open flames. Use only with adequate ventilation. Keep away from heat, sparks and flame. Avoid breathing vapor. Storage: Keep away from sources of ignition

38、. Store in a tightly closed container. Keep from contact with oxidizing materials. Store in a cool, dry, well-ventilated area away from inpatible substances. Section 8 - Exposure Controls, Person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ntrols: Use process enclosure, local exhaust ventilation, or other engineerin

39、g controls to control airborne levels below remended exposure limits. Use explosion-proof ventilation equipment. Facilities storing or utilizing this material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an eyewash facility and a safety shower.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Eyes: Wear chemical splash goggles. Skin: Wear

40、appropriate protective gloves to prevent skin exposure. Clothing: Wear appropriate protective clothing to prevent skin exposure. Section 9 -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Physical State: Liquid Appearance: clear colorless Odor: sweetish odor - aromatic odor Vapor Pressure: 75 mm Hg at 20 Vapor De

41、nsity: 2.8 (air=1) Evaporation Rate:Not available. Boiling Point: 80.1 Freezing/Melting Point:5.5 Deposition Temperature:Not available. Solubility: 0.180 g/100 ml at 25 Specific Gravity/Density:0.8765 at 20 Molecular Formula:C6H6Molecular Weight:78.11 Section 10 - Stability and Reactivity Chemical S

42、tability: Stable under normal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Conditions to Avoid: Ignition sources, excess heat, confined spaces. Inpatibilities with Other Materials: Strong oxidizing agents. Hazardous Deposition Products: Carbon monoxide, carbon dioxide. Hazardous Polymerization: Has not been reported

43、. Section 11 - Toxicological Information RTECS#: CAS#:LD50/LC50:Section 12 - Ecological Information No information available. Section 13 - Disposal Considerations Section 14 - Transport Information IMOIATAShipping Name:BENZENEBenzeneHazard Class:33UN Number:UN1114UN1114Packing Group:IIIISection 15 -

44、 Regulatory Information European/International RegulationsEuropean Labeling in Accordance with EC DirectivesHazard Symbols:T F Risk Phrases:R 11 Highly flammable. R 36/38 Irritating to eyes and skin. R 45 May cause cancer. R 46 May cause heritable genetic damage. R 48/23/24/25 Toxic : danger of seri

45、ous damage to health by prolonged exposure through inhalation, contact with skin and if swallowed. R 65 Harmful: may cause lung damage if swallowed. Safety Phrases:S 45 In case of accident or if you feel unwell, seek medical advice immediately (show the label where possible). S 53 Avoid exposure - o

46、btain special instructions before use. Section 16 - Additional Information MSDS Creation Date:Revision # Date: 以下是GHS具体分类介绍:GHS的内容总共分四个局部:第一局部:导言第二局部:物理危险第三局部:健康危险第四局部:环境危险第一局部:导言1. 全球统一制度的目的、X围和适用2. 定义和缩略语3. 危险物质和混合物分类4. 危险公示:标签5. 危险公示:安全数据单第二局部:物理危险1. 爆炸物爆炸物是指其本身能通过化学反响在内部产生一定速度、一定温度与压力的气体,且能对周围环境

47、具有破坏作用的一种固体和液体物质。烟火物质无论其是否产生气体都属于爆炸物。2. 易燃气体20oC、时与空气混合有一定易燃X围的气体:3. 易燃气溶胶n 判定要素主要分成两类:n 易燃成分所占比例; n 燃烧热; n 点燃距离; n 火焰高度; n 泡沫实验; n 封闭空间实验。 4. 氧化性气体n 氧化气体是一般通过提供氧气,比空气更能导致或促使其它物质燃烧的任何气体。5. 压力下气体n 压力下气体是指在20时以不低于280 kPa 的压力储藏在容器中或作为冷冻液体储藏在容器中的气体。6. 易燃液体n 易燃液体是指闪点不高于93的液体。n 根据闪点和初沸点,将易燃液体按照危险性的不同具体细分为

48、四类。7. 易燃固体n 易燃固体是容易燃烧或通过摩擦可能引燃或助燃的固体。8. 自反响物质n 自反响物质或混合物是即使没有氧空气也容易发生激烈放热分解的热不稳定液态或固态物质或者混合物。本定义不包括根据统一分类制度分类为爆炸物、有机过氧化物或氧化物质的物质和混合物。9. 自燃液体n 自燃液体是即使数量小也能在与空气接触后五分钟之内引燃的液体。10. 自燃固体n 自燃固体是即使数量小也能在与空气接触后五分钟之内引燃的固体。11. 自热物质与其混合物n 自热物质是自燃液体或固体以外,与空气反响不需要能源供应就能够自己发热的固体或液体物质或混合物;这类物质或混合物与自燃液体或固体不同,因为这类物质只

49、有数量很大公斤级并经过长时间几小时或几天才会燃烧。12.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n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或混合物是通过与水作用,容易具有自燃性或放出危险数量的易燃气体的固态或液态物质或混合物。13. 氧化性液体n 氧化性液体是本身未必燃烧,但通常因放出氧气可能引起或促使其它物质燃烧的液体。14. 氧化性固体n 氧化性固体是本身未必燃烧,但通常因放出氧气可能引起或促使其它物质燃烧的固体。15. 有机过氧化物n 有机过氧化物是含有二价-O-O-结构的液态或固态有机物质,可以看作是一个或两个氢原子被有机基团替代的过氧化氢衍生物。该术语也包括有机过氧化物配方混合物。有机过氧化物是热不稳定物质或混合物

50、,容易放热自加速分解。另外,它们可能具有如下一种或几种性质:n (a) 易于爆炸分解;n (b) 迅速燃烧;n (c) 对撞击或摩擦敏感;n (d) 与其它物质发生危险反响。16. 金属腐蚀物n 腐蚀金属的物质或混合物是通过化学作用显著损坏甚或毁坏金属的物质或混合物。第三局部:健康危险1. 急性毒性2. 皮肤腐蚀/刺激3. 严重眼睛损伤/眼睛刺激性4. 呼吸或皮肤过敏;5. 生殖细胞突变性;6. 致癌性;7. 生殖毒性;8. 特定靶器官系统毒性单次暴露; 9.特定靶器官系统毒性重复暴露;10. 吸入危险。1. 急性毒性n 急性毒性是指在单剂量或在24 小时内多剂量口服或皮肤接触一种物质,或吸入

51、接触4 小时之后出现的有害效应。2. 皮肤腐蚀/刺激n 皮肤腐蚀是对皮肤造成不可逆损伤;即施用试验物质达到4 小时后,可观察到表皮和真皮坏死。 腐蚀反响的特征是溃疡、出血、有血的结痂,而且在观察期14 天完毕时,皮肤、完全脱发区域和结痂处由于漂白而褪色。应考虑通过组织病理学来评估可疑的病变。n 皮肤刺激是施用试验物质达到4 小时后对皮肤造成可逆损伤。3. 严重眼睛损伤/眼睛刺激性n 严重眼损伤是在眼前部外表施加试验物质之后,对眼部造成在施用21 天内不能完全可逆的组织损伤,或严重的视觉物理衰退。n 眼刺激是在眼前部外表施加试验物质之后,在眼部产生在施用21 天内完全可逆的变化。4. 呼吸或皮肤

52、过敏n 呼吸敏化物是吸入后会引起气管过敏反响的物质。n 皮肤敏化物是皮肤接触后会引起过敏反响的物质5. 生殖细胞突变性n 本危险类别涉与的主要是可能导致人类生殖细胞发生可传播给后代的突变的化学品。但是,在本危险类别内对物质和混合物进展分类时,也要考虑活体外致突变性/生殖毒性试验和哺乳动物活体内体细胞中的致突变性/生殖毒性试验。n 突变定义为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数量或结构发生永久性改变。n “突变一词用于可能表现于表型水平的可遗传的基因改变和的根本DNA 改性例如,包括特定的碱基对改变和染色体易位。引起突变和致变物两词用于在细胞和/或有机体群落内产生不断增加的突变的试剂。n 生殖毒性的和生殖毒性这两

53、个较具一般性的词汇用于改变DNA 的结构、信息量、别离试剂或过程,包括那些通过干扰正常复制过程造成DNA 损伤或以非生理方式暂时改变DNA 复制的试剂或过程。生殖毒性试验结果通常作为致突变效应的指标。6. 致癌性n 致癌物一词是指可导致癌症或增加癌症发生率的化学物质或化学物质混合物。在实施良好的动物实验性研究中诱发良性和恶性肿瘤的物质也被认为是假定的或可疑的人类致癌物,除非有确凿证据显示该肿瘤形成机制与人类无关。n 产生致癌危险的化学品的分类基于该物质的固有性质,并不提供关于该化学品的使用可能产生的人类致癌风险水平的信息。7. 生殖毒性n 生殖毒性包括对成年雄性和雌性性功能和生育能力的有害影响

54、,以与在后代中的发育毒性。为进展分类,基于遗传学的可遗传效应在后代身上的诱导在生殖细胞致突变性。n 在本分类制度中,生殖毒性细分为两个主要标题:n 对生殖能力的有害影响;n 对后代发育的有害影响8. 特定靶器官系统毒性单次暴露 n 本章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法,用以划分由于单次接触而产生特异性、非致命性目标器官/系统毒性的物质。所有可能损害机能的,可逆和不可逆的,即时和/或延迟的显著健康影响都包括在内。n 分类可将化学物质划为特定目标器官/系统有毒物,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接触者的健康产生潜在有害影响。n 分类取决于是否拥有可靠证据,明确在该物质中的单次接触对人类或试验动物产生了一致的、可识别的毒性效

55、应,影响组织/器官的机能或形态的毒理学显著变化,或者使生物体的生物化学或血液学发生严重变化,而且这些变化与人类健康有关。人类数据是这种危险分类的主要证据来源。n 评估不仅要考虑单一器官或生物系统中的显著变化,而且还要考虑涉与多个器官的严重性较低的普遍变化。特定目标器官/系统毒性可能以与人类有关的任何途径发生,即主要以口服、皮肤接触或吸入途径发生。9.特定靶器官系统毒性重复暴露n 本文件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法,用以划分由于重复接触而产生特定目标器官/系统毒性的物质。所有可能损害机能的,可逆和不可逆的,即时和/或延迟的显著健康影响都包括在内。n 分类可将化学物质划为特定目标器官/系统有毒物,这些化学

56、物质可能对接触者的健康产生潜在有害影响。n 分类取决于是否拥有可靠证据,明确在该物质中的单次接触对人类或试验动物产生了一致的、可识别的毒性效应,影响组织/器官的机能或形态的毒理学显著变化,或者使生物体的生物化学或血液学发生严重变化,而且这些变化与人类健康有关。人类数据是这种危险分类的主要证据来源。n 评估不仅要考虑单一器官或生物系统中的显著变化,而且还要考虑涉与多个器官的严重性较低的普遍变化。特定目标器官/系统毒性可能以与人类有关的任何途径发生,即主要以口服、皮肤接触或吸入途径发生。10. 吸入危险n 本文件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法,用于对可能对人类造成吸入毒性危险的物质或混合物进展分类。n “吸

57、入指液态或固态化学品通过口腔或鼻腔直接进入或者因呕吐间接进入器官和下呼吸系统。n 吸入毒性包括化学性肺炎,不同程度的肺损伤或吸入后死亡等严重性效应。n 吸入开始是在吸气的瞬间,在吸一口气所需的时间内,引起效应的物质停留在咽喉部位的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交界处时。n 物质和混合物的吸入可能在消化后呕吐出来时发生。这可能影响到标签,特别是如果由于急性毒性,可能考虑在消化后引起呕吐的建议。第四局部:环境危险1. 对水生环境的危害用于协调制度内的根本要素有:n 急性水生毒性n 生物富积,潜在或实际生物富积n 有机化学品的降解生物或非生物的n 慢性水生毒性某某检验检疫局危险品鉴定与包装检测室根本情况介绍一

58、简介某某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业品与原材料检测技术中心危险品与包装检测室,主要负责某某市各进出口企业的进出口危险化学品鉴别分类业务与出口普通货物以与危险品包装检测,并向国内外用户提供危险品分类定级、出口危险品的安全质量鉴定等相关领域全方位准确、与时的服务。危险品与包装检测室拥有检测工作所需的各类危险特性专业检测实验室,总占地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拥有各类先进的测试仪器,价值约为1000万元。各类仪器设备齐全,性能先进,能满足检验工作与科研制标的需要,绝大局部仪器国际上处于先进技术水平。危险品鉴定与包装检测室依据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 橙皮书 、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如此(IMDG

59、 Code)、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危险品规如此DGR、危险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导如此TI导如此 、化学品分类与标记全球协调制度(GHS) 等国际规章进展分类检测,并出具中英文对照的货物运输条件鉴定书。根据申请人的要求,进展各项危险特性检测。最终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危险类别,并由联合国编号为其包装定级分类。危险品鉴定与包装检测室能够进展各种危险化学品的鉴别与分类检验,设有专门的危险特性检测实验室,主要进展危险品的危险特性检测包括其根本理化性质实验室,气体实验室,气溶胶实验室,易燃液体实验室,易燃固体实验室,自热物质实验室,氧化性实验室,腐蚀性实验室与其他危险特性实验室等等。仪器设备介绍:Malvern

60、Mastersizer激光粒度仪图1用于准确测定固体粉末的粒度分布;德国福里茨研磨粉碎机图2用于对固体粉末的前处理;AntonPaarDMA5000数字式密度计图3用于测定各类液体的密度;蒸汽压测试仪图4用于测定液体和气体的饱和蒸气压;易燃固体燃烧性能试验仪图5:此设备具有易燃固体的初步甄别试验和燃烧速率试验的功能;自热物质鉴定试验机图6:通过此设备动态记录温度传感器所监测到的温度变化,来测定被测物质是否属于自热物质。图片见封三、四二 可以提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有:(一) 危险品运输条件鉴定方面n 可以提供各项化学品的危险特性检测;n 最终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危险类别;n 并由联合国编号为其包装定级分类;n 将向用户提供包装建议,合理的运输方式,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如消防方法, 急救措施,储运条件以与泄漏处理方法;n 检验检疫机构委托的各类危险品危险特性鉴别与分类试验工作;n 各类危险品的理化数据危险品运输条件鉴定包括适用于航空、海运和陆运危险品;n 国内贸易关系人申请有关危险品分类定级与安全等检验和鉴定;n 提供有关化学危险品鉴别与分类的服务与相关的技术咨询服务。(二)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或物质安全数据表 (MSDS) n MSDS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