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生理实验常见问题解答(2)转载

上传人:liu****han 文档编号:106163565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1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电生理实验常见问题解答(2)转载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电生理实验常见问题解答(2)转载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电生理实验常见问题解答(2)转载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电生理实验常见问题解答(2)转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生理实验常见问题解答(2)转载(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电生理实验常见问题解答(2)转载wholecell recording的液接电位的补偿问题我们一般都是在电极入水后补偿液接电位。但在下电极的过程中有时基线还在波动,有时还很大。按理说当形成gigacell后,就不能在调节pipeoffset了。但是,当形成巨阻封接后,电极内液和浴液之间的接触就隔断了,然后吸破形成whole cell。这个时候液接电位就消失了。但你入水时已经补了这个液接电位。也就是说形成whole cell后多补了液接电位大小的电压。你记录的电位是实际电位加上液接电位的值。很多人电极内液都是用的葡萄糖酸钾,用axon的液接电位计算公式算的葡萄糖酸钾版的电极内液和外液的液接电位都

2、是10mv以上。这个时候误差就大了。这就产生个问题:这个液接电位怎么补?什么时候补?不补的话你钳制电压应该钳多少,电流钳下记录的膜电位与实际膜电位差多少?请大家说说各自的液接电位补偿的做法和理由。这是一个不错的问题。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offset这个电压是怎么来的。他的来源很广泛,一部分是恒定值,比如放大器的输入offset;一部分是变化值,比如液接电位,它依赖于离子成分;一部分由附加环路产生,包括玻璃电极、试验浴槽或者是氯化银电极;还有一部分是膜片钳放大器产生的。我们调节offset,是把这个电压在放大器里加到command电压上了,从而使得在command电压为零的时候电流也为零。液接电

3、位在入水的时候有,一旦形成巨欧姆封接或者吸破后就不存在了,所以这一部分电位差值有必要考虑进去。我一般的做法是入水之后补offset,一旦开始封接(30M)就不再进行补偿,直至形成巨欧姆封接。在这个过程中,液接电位已经加到command电压里头去了,所以在吸破后测量其膜电位(电流钳)的时候,要将液接电位减去,比如测出来是-50mV,减去液接电位(以+10mV为例),就变成了-60mV。在电压钳模式下的钳制电位也是一样要补上一个液接电位差值的,比如command电压是-60mV,实际输出是-70mV。不知我理解得对不对。关于这个问题,axon的说明书里有比较详尽的补偿方法。我用的灌流槽就中间一个小

4、室,而且体积蛮大的。液体从小室下面进来,到达一定高度后从周围小孔出去。理论上来讲里边的液体应该可以得到充分交换,但不知为何小室内液体的ph要高于流入的和最后流出的acsf。而且液面比较高,控制不好的话脑片会浮起来。不过我设定的流速并不慢,我用的是蠕动泵灌流,流速在4ml/min左右。还有就是温度控制的不稳定,不知你用的那种全浸式灌流槽如何来控制这些问题。因为我觉得这两个问题直接影响了我能否记录到脑片的自发放电。我这两天做了几次,都能记录到自发放电,但持续时间不长,最长的也就2小时左右,短的只有半小时。不知你以前记录的时候一般能维持多少时间,怎样才能使脑片的活性维持较长的时间?我自己没有做过成年

5、鼠的脑片。不过我觉得是先分离海马再冰冻。但是如果没有冻过,脑组织很软,可能不太好分离。我想可能要先将脑组织冻12min在分离比较好些。这样一是组织有些硬度,比较好剥离海马;二是降低组织温度,减少神经元损伤。剥离时最好在冰板上进行,中间要加些4度ascsf保持组织湿润。有人在做成年鼠脑片前是用冰冻的氧饱和的ACSF心脏灌流的。这样可以降低脑组织内部温度,你在剥离海马时神经元的损伤就小一些,从而提高海马神经元的存活率。液面和你的记录槽齐平就可以了,太高会溢出可能漏到显微镜系统里;太低交换不好。脑片可以用白金丝做的U型框粘上尼龙丝来压(陈军的那本书里有介绍怎么做),你也可以将尼龙网粘在白金框,或者银

6、丝也可。你粘尼龙丝时候隔23mm粘一根,这个距离够你下电极了,不会说到做的时候还要调整尼龙网的位置。至于为什么从孵育槽到记录槽要等1h才能记录到自发放电,我也不太清楚。不过我觉得应该要不了那么长时间。是不是你的记录槽液体交换慢了点,适当快点,混合气早点充再试试看。从你现在的情况看,切片估计不是问题了。不知孵育中可能的问题你注意没有:首先还是要给acsf预先给予混合气进行饱和;其次,在孵育时注意在尼龙网下不要形成气泡可能造成脑片底部与液体接触不良;脑片在网上要平摊开,脑片之间最好不要覆盖和折叠。我觉得由于你们这种记录槽液体是从底部流入,可能会造成脑片飘,记录不稳。6mm的高度有些高了,我们的记录

7、槽大约3mm高,太高对显微镜成像效果会有影响。还有,你们的记录槽液体是自下向上流,那么脑片深处得到的氧饱和acsf就好一些,越往上交换过的acsf就多一些。而且你们的槽子这么深,积累的废液也相对多些。或者这么说,同样的流速,6mm深的记录槽液体和气体交换的时间要长于3mm的记录槽,这可能会影响到脑片在记录槽中的活性。而你要是加快流速的话,又会加剧脑片的飘荡,影响记录的稳定。所以,我觉得你的记录槽需要改进。要不降低高度试试,要不用我上次说的那个记录槽。不过用我说的记录槽,你的加温系统不知能不能上上去。应该每个海马的锥体神经元都可以记录到0.1 mM glutamine 诱导的电流的,不知你是想记

8、*AR介导的电流,还是AMPAR/KA介导的电流,如果是前者,应该用无Mg2+溶液和13 微摩尔的gly才可以记录到。另外,你配好的glutamine溶液要注意pH的变化,可能会偏酸,而H+对glutamine电流是抑制的。model cell实际就是模拟patch记录的三个阶段: 1、电极入水。电路上就是一个10M的电阻;2、巨阻形成。电路上是1个10GM的电阻;3、whole cell形成。电路是一个500M的电阻和一个电容构成的回路。三种状况均可在seal test窗口中看到。seal test和你给step 刺激一样,都是在model cell上加个电压,窗口显示了记到的电流大小。同理

9、你也可以在电压钳下给step,利用欧姆定律自己根据给的电压和记到的电流算电阻。这个值可能不会那么标准就等于三种状态下的电阻,这与仪器自身的噪声及性能有关,但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如果偏差很大,比如应该为10M只记到5M,可能里面有问题。这时你就要排除是model cell的问题还是放大器的问题。测model cel电阻排除一下model cell的问题。如果model cell没问题,对照说明书用它校正一下放大器。最大的可能就是封接系统漏气。将电极固定在holder上,电极尖端烧闭。三通管与带电极的holder整体浸入水中,从三通管给气体,看三通管、三通管与软管连接处、软管与holder连接处等易

10、于漏气的地方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有,用胶将其封闭,或者换新管。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电极堵了,不过电极堵的话电极电阻会有较大的增加,很好辨认。电极内液是在入水之前灌充的,一旦钳制以后,可能就不能更换了,因为一旦更换,就不可避免引起振动,这是膜片钳实验的禁忌之一,很容易引起细胞的死亡。另外,关于渗透时间的问题,我曾经特意作过time-course,通常电极内液完全渗透到细胞内,使电极内和细胞内达到平衡大约在5min左右,有时候因为负压大小或其他的原因,可能大于或小于5min,虽然没有作过氨基酸,但是时间也是差不多的。1、如果你考虑与鼠龄有关,建议你查查有关大鼠发育的文献,看看你所做核团是在生后多少天发育

11、成熟。也可以参考做该核团的文献,看看别人用多大的老鼠。(我个人认为觉得20d应该没有问题)2、渗透压不知是你计算的还是实际测量的。有人提出渗透压略高一些还有利于细胞的长时间存活,甚至有人孵育时用高渗的蔗糖脑脊液,记录时用正常脑脊液。你可以参考别人的文献,适当调整一下方子。这个要靠你自己摸索,各个实验室不一样。3、孵育时氧饱和越充分越好。我们一般都事先给孵育槽里充氧2h左右。因为混合气里co2比例一定,而且需要它稳定acsf的ph值,这和在体不一样,应该不存在通气过量的问题。这种银丝是直接装在holder里的,axon放大器原配的holder配了两个密封圈,用以密封holder内气路。需要注意的

12、是,你要看看与前置放大器相连的一端的那个密封圈是否与holder的边缘齐平,这是保证接触良好的前提。银丝是可以直接从这一头取出来,镀好了再放进去的。注意插进去之后要在银丝的末端打个弯,这样银丝就可以扣在密封圈上,并和用来插入前置放大器的金属紧密接触。不需要焊,否则密闭性能就会下降。1、如果外液中存在细菌的话,一方面可能影响封接成功率,另一方面,细菌可能会分泌一些毒素,从而影响细胞活性。2、对于玻璃电极来说,影响封接成功率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电极尖端口径,这主要表现在电极阻抗上,一般说来,达到3-6兆的都可以,但如果细胞比较小的话,那么阻抗要高些(这样口径小些)才更有利于封接。另一个因素就是

13、电极的形状,使用两步拉制仪的优点即在于此(其实,最好的是水平拉制仪,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多步拉制,得到各种需要的形状)。细胞一吸就破是因为消化的太过了,可以试试减少酶量和缩短消化时间。活性好的细胞镜下看起来很光滑,形态规整,核隐约可以看见,颜色蓝蓝的做完一个细胞后当然要换电极,因为此电极已被污染啦。分析曲线可以找资料看看嘛。细胞内记录最重要的是要将玻璃微电极尖端插入细胞内,并且能够不把细胞弄破,能够维持较长一段时间。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能拉制出合格的玻璃微电极,根据我们的经验,在海马脑片上要进细胞的话电极在冲灌3MKCl后阻抗应该不低于60兆欧,这是因为海马中的细胞决大多数为体积较大的锥体细胞,

14、容易进入。而在如纹状体等核团中,大多数细胞是体积较小的中间神经元,只有尖端直径较小的玻璃微电极才能进入,阻抗应不小于120兆欧。在微电极进细胞的一瞬间会在计算机屏幕上观测到基线的明显的突然降低,这时需要立即通过放大器向细胞内注入超极化电流使细胞内发生超极化,并维持一段时间使细胞稳定不至于因损伤而大量放电死亡。随后再将超极化电流逐渐减小至零,这时在放大器上显示的膜电位才是细胞真正的静息膜电位。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使玻璃微电极尖端的分布电容减小到最低程度,在拉制冲灌好后最好将电极尖端表面涂上生物油以绝缘。如果电流overload,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银丝电极芯氯化一下,很多时候都是它引起的。此外你的

15、接地的导线如果不该弄湿的地方弄湿了也会出现过载的情况。我们现在配acsf的试剂都是用的国产的分析纯。我觉得这个不是最关键的,但是个要保证的基本问题。也就是说,你拿试剂时最好买近两年的,这就可以保证脑片活性了。我觉得还是切片和孵育要掌握好。再就是你可以查查是否有人做过和你类似的文章,直接email和作者联系。我们那个灌流槽使用时没有什么太多注意的。灌流时保持液面和槽的高度平齐就可;加温就要靠你自己解决;使用时可以在两个缓冲室里放两团棉花,减少液面波动。实验后注意清洗,尤其是联系记录槽和缓冲室的小管。我们一般配好acsf后就开始预通气,气量一般出气管出来成串就可,不用太大。分装的灌流和孵育的都要给

16、。分氧压表上1小格左右。灌流液温度最好能保持恒定,波动不要太大。不知道是否能够封接上?如果最终封接不好,达不到封接,估计是电极前端沾有污染物,入水后因为污染物,使得电阻抗比较大,给正压后,使得污染物对电极尖端的的阻挡减少,所以阻抗降低接触后阻抗当然会增加了不知道是不是近几天的试验都是这样?因为具体的情况我不完全了解,如果是的话,那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是因为有污染物的问题,如果没有处在电极尖端中央,没有将电极尖完全堵住的情况下,也是可能出现像你叙述的情况的,即使是封接上了也是暂时的,不牢固的,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妨碍封接的污染物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灌流液中的杂质2.电极内液中的杂质3.细

17、胞分离的不是很理想,状态不好,消化过了或是不足都可能导致细胞表面附有许多杂质颗粒,从而影响封接。1、记录室与进液室、记录室与出液室之间的两个直径1.5mm的小管,能否允许脑脊液自由经过,比如说,在灌流平稳后,记录室、进液室、出液室的液面是否高度保持一致?2、您应该使用浸没式浴槽吧,进液口、出液口与底部的高度有多少mm?那两个小管就是连通记录室与进出液缓冲室用的,根据连通器的原理,三者液面可以保持一致。液面的高度就是槽子的厚度,3mm左右。我们也曾遇到类似情况,后经调整U形框位置得到了解决。个人认为是脑片没有固定好的缘故,这样脑片随灌流液面的波动而波动。也可能是U形框上尼龙丝距离太疏。建议你重做

18、后试试看。第一和第二拉的数值不是温度值。没有固定的值,决定因素很多:1。你试验所要求的电极的阻值;2。电极拉制仪的加热丝的阻值;3。拉制的环境温度也有点影响;我们实验室的数值就有点波动,要通过多次预试才能找到你所需的数值!本人也曾经作过patch clamp的实验,根据经验,一般来说急性分离的细胞比培养的细胞好用(本人体会仅作参考)。原因如下1:急性分离的细胞比培养细胞获得方便。因为培养尤其要注意无菌操作,这就涉及到很多烦琐细小的工作(如刷洗瓶子,高压消毒等等);急性分离对这一项的要求相对要低一些。2:急性分离的细胞比培养的细胞质量要好一些,更容易封接和破膜。3:急性分离的细胞一般维持8个小时

19、左右,所以分离细胞和作实验一般一天可以完成。当然培养的细胞也有一定的好处。急性分离细胞适用于多种组织,结合本实验室的工作,可以用于分离背根神经节、三叉神经节、海马神经元、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耳蜗毛细胞等等。在显微镜目镜上安装一个标尺,就可根据标尺刻度读出尖端直径。从外地拉制电极应注意:1,电极应小心妥当保存,保证尖端在运输途中不致碰断。2,建议一次拉制不宜过多,拉好的电极尽早用完,最好密闭保存,以免灰尘污染。如果封接破膜技术操作没有变化,那细胞状态就是主要原因啦。你觉得分离的时候什么条件都没有变化,但细胞形态,状态却会有很大差别,是实验中没有注意的因素从中作用,所以应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

20、因素,最好将各个条件都固定下来,这样也许会得到比较稳定的细胞。另外将电极尖端适当拉大,有助于破膜。无心电极一般用做悬浮式微电极实验,电极要刺入细胞,阻抗值较高,达十几M,只有用有心电极通过内部毛细管的虹吸作用才能使电极尖端不会有气泡。做膜片钳一般都用无心电极,单通道充灌电极液阻抗为8M左右,全细胞为2-4M,一般只要用手指轻弹电极中部就可以把气泡弹出来了。探头就是装电极的地方,入水指的是电极由空气中进入到含脑片的ACSF灌流液中,此时可以记录到入水后电极与液体形成的电阻,一般即通常所说的拉制的电极尖端的电阻,脑片的话一般在几个M欧。封接就是说电极尖端与脑片接触后,通过给予一定的负压,使脑片上的

21、细胞与电极尖端结合紧密,此时可看到的电阻为封接电阻,在吉欧以上。破膜指的是封接后给予负压使细胞破膜形成全细胞记录的方式。overload我自已做的一般是因为电极拉的尖端太粗,电阻太小,一般放大器右上角会亮红灯。细胞外记录(extracellular recording)是把引导电极安放在神经组织的表面或附近引导神经组织的电活动。由于活动部位的神经元产生去极化,未活动的部位处于正常极化状态,在容积导体中的两部位间电位不同,电流从一点流向另外一点。放置于细胞表面的电极就会记录出两者之间所产生的电位差。细胞外微电极记录的方便之处是电极不插入细胞。除了玻璃微电极外,金属微电极也是作细胞外记录的合适电极

22、。 细胞外所记录的电位比细胞内记录的小很多、这是由于信号受低电阻的细胞外液通路分流所致。在外周神经用细胞外记录,在发生兴奋的局部与临近部位间形成局部电流。因而可以记录到一个正-负-正的三相波。胞外电极记录的电位大小和波形会有多种变化。因此,对胞外记录电位的分析重点放在放电频率和潜伏期,而不去比较放电的幅度。对电位分析的目的在于认清电位是从一个神经元的哪个部位产生的,便于判断实验结果的意义。如以电刺激视神经、在外侧膝状体的记录为例,可看到:突触前轴突的电位,是一个全或无的一个单向上升波。由突触后轴突所产生的也是单向上升波。但与突触前轴突电位有区别:(1)潜伏期较长,约为1.2-2.2ms;(2)

23、对单一刺激常可引起多个电位;(3)上升波呈双凹形,形成M波。胞体电位为长时程负锋电位,其潜伏期与突触后轴突的电位相同;细胞外记录的树突电位为慢双向的全或无电位。起始为正波,它的潜伏期与突触后的相等,波形的慢变化反映冲动在树突的传导速度。比较由细胞各部位所记录电位的持续时间,轴突的最短约1ms,胞体较长为1.5-3ms,树突的最长为152Oms。总之,细胞外记录方法较易,但对其结果的解释较为复杂。细胞外记录电极不穿过细胞膜,可保持细胞功能完好,能反映许多单位的节律性或非节律性活动和诱发电位,同时也能记录一个单位的活动,通常以细胞放电频率、放电型式和变化类型为特征。我们使用的微电极拉制仪为美国Su

24、tter公司生产的P97型,该型拉制仪为国内外应用比较广泛的产品之一,为Flaming/Brown型水平拉制仪,这种类型拉制仪的优点是拉制参数固定后拉制的微电极一致性好;缺点是参数不易调节,一般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试验才可得到满足要求的微电极。P97微电极拉制仪的几个重要参数:1.Ramp Test 当更换了新的毛坯管或者铂金片后都要进行Ramp Test,目的是得到在当前铂金片的加热下毛坯管在何时达到机内预置的柔软程度(即在预置拉力下的Velocity),结果用Heat表示,这是进行进一步拉制的基础。2.Heat 表示加热电流强度的一个无单位数,调节范围为0999。此参数通常和Ramp Test

25、值相关,在使用槽式(Trough)铂金片时为Ramp+15,而使用盒式(Box)铂金片时直接用Ramp值即可。Heat越高,拉制出的微电极越长而尖端口径越小。调节时一般每次改变5个单位。3.Pull 拉力,调节范围为0255。需要注意的是,当毛坯管在拉制仪上固定好之后一直有一个很小的基础拉力作用在毛坯管两端,这个拉力不能调节,Pull是在基础拉力的基础上施加的。与Heat类似,Pull越大微电极越长而尖端口径越小。调节时每次改变10个单位。4.Velocity(trip point) 速度,调节范围为0255。随着铂金片的加热,毛坯管在基础拉力下逐渐分开,分开的速度一直在拉制仪的监控下,一旦速

26、度达到Velocity的设定值即停止加热,冷却(参数Time和Delay控制这个步骤,见下),然后施加Pull所设置的拉力将毛坯管拉断。Velocity的范围一般在10150之间。5.Time 调节范围为0255。控制高压空气的冷却时间,当Velocity大于0时每个单位代表0.5ms,Velocity0时每个单位代表10ms。当毛坯管的分开速度达到Velocity所设置的值时,立刻开始用高压空气向铂金片吹风以冷却毛坯管,Time即高压空气的作用时间。在使用Time模式时,拉力在达到Velocity 40ms后开始施加,与Time的设定无关。6.Delay 调节范围为0255。如果Time设置

27、为最大值后仍然不能有效冷却毛坯管(使用厚壁毛坯管时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表现为微电极尖端纤维化,即尖端飘),就要将Time改成Delay。在Delay模式中,冷却空气作用时间是固定的300ms,而Delay规定达到Velocity后到施加Pull的时间。当Velocity大于0时每个单位代表0.5ms,Velocity0时每个单位代表10ms。P97型拉制仪的拉制原理为:微电极毛坯管在铂金片的加热下逐渐软化而被基础拉力拉开,当毛坯管两端分开速度达到一定值的时候,停止加热,冷却极短的时间后施加一定的拉力将毛坯管拉断,如果毛坯管仍然未能拉断则重复以上步骤,最终拉断成为两个微电极。根据所需的微电极不同需

28、要设置不同的拉制参数和选用不同的玻璃毛坯管。以上这些步骤的目的是精密控制施加拉力时毛坯管的温度(玻璃的柔软程度)以及加热部位的粗细(余下多少玻璃)。要拉制出形状、尖端都满意的微电极,需要仔细调节以上参数。细胞外玻璃微电极的拉制 采用美国World Precision Instruments公司生产的M1B120F4硼硅酸盐(borosilicate)微电极毛坯管(外径1.2mm,内径0.68mm,内有帮助充灌的玻璃丝,属于厚壁毛坯管)。细胞外记录使用的微电极在充灌2M NaCl时阻抗一般在110M左右,较易拉制。因毛坯管管壁较厚,我们采用两步拉制法。第一步在基础拉力下先将毛坯管的中间部分拉细,

29、以避免形成很长的微电极(易断且不易充灌),第二步再拉断毛坯管。拉制参数如下:HeatPullVelocityTime1530202014025122030140可拉制出阻抗为58M的微电极,且形状令人满意。Cs+ Methanesulfonate(甲磺酸铯)可以从SIGMA购买到。Cesium methanesulfonate分子量228sigma编号C14265g47美元可配制电极内液150ml。CS作用主要是阻断钾通道电流。methanesulfonate或其他葡萄糖酸根、硫酸根替代氯离子的目的是避免氯离子影响。、因为脑脊液内含有NaHCO3,所以必须通入5%CO2,在脑脊液内形成HCO3

30、-/H2CO3缓冲体系,维持PH值稳定。2、刚配制的脑脊液PH值约为7.8,充混合气后PH为7.4。一般而言,不需要调节PH值,如PH值不对,应考虑所用的试剂是否过期,可以更换试剂。1、95氧气5二氧化碳混合气的作用是什么?2、为什么不能用纯氧代替?3、给脑积液充混合气后,pH值如何变化?是不是应该在充氧后再调节pH值?答:1.氧气是脑组织必须的,二氧化碳是维持acsf的ph稳定。之所以用这一浓度比,主要是模拟在体环境,另外在这个浓度比下,细胞的活力可以达到最大。2.如果用纯氧,那acsf的ph将不能保持稳定。3.刚配完的acsf,其ph大概在7.8左右,通入混合气后,一般ph会降低,并维持在

31、7.357.45之间。一般不需要调节ph,因为液体本身形成了缓冲对。如果通气后液体ph不能维持在7.4左右,那要适当调节NaHCO3的浓度。一般范围在1826mmol/L之间。如果气体质量不行,那液体的ph也很难维持在7.4左右,我们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发现ph总是偏高。1.人工脑脊液的缓冲系是由碳酸氢盐形成的,所以二氧化碳的作用就是维持其pH稳定在7.4。2.一般配置好人工脑脊液后都先用混合气或二氧化碳气饱和,再以氢氧化钠调pH到7.4,以混合气维持。3.国内很多地方配置的混合气并不合格,二氧化碳的浓度常达不到5%。因为二氧化碳装罐是液体,而氧气是气态,二者混合不太容易,所以常见到的情况是,

32、混合气用一段时间后就很难把pH控制在7.4,往往偏碱。4.另外一种办法是以纯的食用二氧化碳和纯氧分别通入人工脑脊液中。只是二氧化碳的通气量要很小,稍微大些就偏酸,过小就偏碱,需多次练习才能较好控制。1.细胞对pH的要求有一个原则:宁酸勿碱。如果你没有办法把pH调得很精确的话那么就把pH调得略酸一些。2.我一般孵脑片的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左右(有的文献要求控制在32摄氏度),与在室温下(20摄氏度)调的pH相差大约0.02,这一点差别是没有多大影响的。3.pH在7.2-7.4之间对细胞还是很适合的。4.调pH要精确的话,要控制好混合气的通气量,并持续观察15分钟以上在7.3-7.4之间而没有明显

33、波动,这样才可认为气量合适,pH稳定。否则很难控制得很准。然后记住所通气量的大小,以后每天尽量保持一致。我参经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我认为原因有:1、封接不好,可能是由于细胞表面太脏,或者电极与细胞接触面之间有杂质;2、电极飘动,可能是由于微操纵器滑丝或者漏油;3、防震台颤动,防震台减震效果不好的话,也会有你所述的情况发生;4、灌流液流速太快细胞外记录排噪方法:1、屏蔽台内不能有任何接有电源的用电器!2、将屏蔽台四周及顶端的屏蔽网用导线联起来再接到信号采集系统的地线上。接好后检测是否接好可用万用表测两两间的电阻,如果电阻为零表示接好了。在推进微电极的时候一只手接触屏蔽网,以保持信号的连续性。这样的话我记录的细胞外放电干扰信号大约3040uv。我没能进一步降低,有哪位高手做的更低的请教教我3、微电极电阻的测量(我用的是金属微电极,玻璃的也适用):可将微电极输出端用鳄鱼夹正极接好,微电极尖端和鳄鱼夹负极至于生理盐水中(也可在体记录时当微电极已经插入脑组织后进行测量,即都是构成一个回路就行了)放大器开关至于校正档,记录信号参数设为滤波频率关、时间常数置交流低增益,其他按说明书设置,根据波形幅度换算微电极内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