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强主编)公共政策笔记

上传人:熏** 文档编号:106125546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严强主编)公共政策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严强主编)公共政策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严强主编)公共政策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资源描述:

《(严强主编)公共政策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严强主编)公共政策笔记(2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公共政策学笔记前言第一章 公共政策活动第一节 公共政策活动的实质1、从一般政策到公共政策,突出的是公共政策活动中公共性的增强。公共政策正是具有公共性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这里讲的公共性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强调公共政策活动主要发生在社会公共领域;二是强调在公共政策活动中,执政党组织和政府部门需要运用公共权力;三是强调在公共政策活动中需要协调的是公共利益;最后强调在公共政策活动中应当遵循和坚持的是公共价值。2、从中国转型社会的现实出发,可以做出如下的公共政策界定:公共政策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经论辩、竞争、合作的民主途径,以科学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

2、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过程。3、本书对公共政策的定义表明:(1)公共政策是执政党和政府做出的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宗旨的政治决定;(2)公共政策是执政党和政府立足于责任和能力范围,使社会达到善良治理的一种手段;(3)公共政策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满足多元利益需求的、事实和价值统一的能动活动;(4)公共政策是多个利益相关者通过论辩、竞争、合作的民主活动;(5)公共政策是强调使用方法、技术和程序的科学活动。4、公共政策的一些基本特征:(1)公共政策活动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取向的(发现并确认社会公共问题是政府公共政策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前提);(2)公共政策活动是以政府及其公共部门为主导的;(3)公共政策活

3、动是以公共权力的运用为依托的;(4)公共政策活动是以科学民主决策为生命的;(5)公共政策活动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的。5、如何看待中外著作中多种多样的有关公共政策的定义?(1)托马斯.戴伊“凡是政府选择所为或所不为之诸事即公共政策”的定义曾被很多人引用。这一定义强调了在公共政策活动中政府选择的因素,强调了其中包含做与不做的决策,但缺乏或没有强调政府行动的因素。(2)威廉.詹金斯“公共政策是由政治行动主体或团体在特定的情境中制定的一组相关联的决策,包括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手段,这些政策原则上是行动力所能及的。”的定义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强调了政府决策范围是其力所能及的,强调了公共政策活动中政府

4、行动的一面,并指出这些行动需要有目标选择和与目标相关的手段的配合。(3)由于詹姆斯.安德森的公共政策著作比较早地被翻译到中国来,书中的公共政策定义也为许多人所接受。安德森认为,公共政策是,某一行动主体解决问题或相关事务的有意识的活动。强调了现实的公共政策活动中存在许多行动主体,强调了公共政策是以解决问题为取向的,强调了公共政策行动主体的自觉意识。 公共政策定义总是与人们现实的社会治理任务联系在一起,因此,不存在一个能包揽一切、永远正确的绝对的公共政策的定义。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人们总是要概括出与现实社会治理相适合的,具有某种相对性的公共政策定义。第二节 公共政策活动的基本功能一、常态社会中公

5、共政策活动的基本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1、公共政策的引导功能(1)公共政策的规范导向功能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表现出来:一是借助于目标要素,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二是借助于价值要素,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向。(2)公共政策发挥的规范作用可以分为直接导向和间接导向,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变。(3)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从作用的结果来衡量,可以有正向的导向,也可以有负向的导向。2、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1)公共政策调控功能的基础包括两方面:一是这种调控的必要性,社会之所以需要运用公共政策进行调控,是因为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会有摩擦、冲突甚至对抗,政府必须使用公

6、共政策这一有效的工具来对各种利益群体的矛盾进行调控;二是这种调控的可能性,社会之所以能够运用公共政策进行调控,乃是因为现代社会的运行不是一个自发的、无序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据客观规律的、有序的、按比例的过程。(2)公共政策的调控活动也有直接与间接两大类型,公共政策还可以分为平衡调控和非平衡调控两种方式;就调控结果来说,则有积极调控与消极调控两类。3、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1)一般来说,政府的公共政策所体现的分配原则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为追求效率而鼓励扩大差别的原则,二是为消灭差别而牺牲效率的原则(计划经济体制下),三是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市场经济体制下)。(2)能从政府的公共政策中获益的社会公众

7、通常有以下几类:一是与政府的主观偏好相一致的公众;二是能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公众;三是在社会中成为大多数者的公众。二、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活动特殊功能(1)社会均衡稳定功能公共政策的作用在于:当矛盾还没有加剧和激化时,协调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化解这些矛盾;当某些激化,引发社会动荡时,缓解社会冲突,防止社会混乱,使社会有良好的秩序,保持稳定,促进社会转型和体制转型。(2)社会公平正义功能在转型社会中,效率和公平是需要经常注意和处理的一对矛盾。公共政策的作用在于通过各种协调、补偿措施,尽量实现个体之间、社会集团时间、社会层次之间、代与代之间在机会方面的公平、平等、公正。(3)促进社会变革求新的功能在社

8、会转型时期,重要的任务是破除无效率的、已经同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旧体制,这需要解放思想、大胆变革、向外开放,但是旧的体制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公共政策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基于新的利益追求和新的行为规则设计的公共政策创新,来突破旧的机构设置和旧的的制度安排,逐步形成新的组织机构、新的制度安排,保证在新的利益结构出现后,能够促使其成长、壮大,并推动新的组织、制度安排的出现,以促进社会的变革、发展。第三节 公共政策活动的历史演变一、西方公共政策历史的演变1、公共政策科学的创建时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政策科学的创建与两次大的政策争论和一次学术讨论会有关。所谓两次政策争论,一次是有关罗斯福“新政”的政

9、策争论,另一次是由奥本海姆引发的原子能政策争论。一次学术会议是指在斯坦福大学召开的“关于国际关系论的革命性、发展性学术讨论会”(简称RADIR学术会议)美国公共政策学产生的最为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在这一时期,对政策制定过程的研究,大多采用的线性思维方式,将政策制定规划视为由若干环节按照程序组成的循序推移的过程,只重视自然科学,只有枯燥的数字,因而是一门“冰冷”、“生硬”的学科。2、公共政策科学的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西方公共政策学进入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德洛尔(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在1968年至1971年旅居美国期间写出的被称为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的出版。构成德洛尔公共政策三部曲的

10、是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1968年)、政策科学探索(1971年)、政策科学构想(1971年)。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前期出现了公共政策研究中的“趋前倾向”(偏重政策咨询),70年代中期则出现了“趋后倾向”(偏重于政策周期研究)。3、公共政策科学的自我批判时期(20世纪80年代) 公共政策从20世纪50年代正是成为政治科学、公共行政科学中的重要分支以后,经过60年代的政策咨询研究,70年代的包括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在内的政策周期研究,发展至80年代,开始进一步转向有关政策效率、政策信息多元化、政策学家与政治家关系的研究。在这一时期,政策学家比较多地对学科采取谨慎的批

11、判态度。4、公共政策科学拓展新的研究方向时期(20世纪90年代)(1)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是美国和西方公共政策科学突破性发展的时期。以金顿、奥斯特罗姆、萨巴蒂尔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批判阶段论模型的基础上,发展和深化了政策过程的研究。政策过程被看成是政策系统中政策行动主体、实体机构、政策价值和政策工具构成的子系统的能动过程。(2)在20世纪90年代,公共政策分析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以费切尔为代表的美国和西方政策学家,批判了纯技术的专家治国观点,将割裂的事实与价值重新统一起来,发展出一套实证辩论的政策分析整体理论。(3)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公共政策的研究表现出两种主要趋势:一种趋

12、势是对原有的研究主题进行深化,另一种趋势是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对原有主题的深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个问题是公共政策的伦理、价值,另一个问题是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对于公共政策的伦理、价值问题,自从有了公共政策研究,人们就已注意到了这方面的内容。至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感兴趣的是究竟从哪些途径去探索公共政策的伦理价值。关于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问题,也是一个老问题,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不是去讨论两者的区别,而是探索两者的结合。关于拓展新的研究方向,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增强公共政策的应用性,二是加强理性意识形态,由传统的政策决策研究转向政策调查研究。二、中国

13、公共政策的传统与发展(一)中国公共政策产生的历史渊源1、中国古代产生和积累了丰富的政策谋略思想(1)形成了以民为本、事异备变的政策思想;(2)建立了恩威并施、以柔克刚的施政原则;(3)形成了中政策辩论、政策分析的传统;(4)形成了完整的国策谋略体系。2、马克思主义为当代中国准备了宝贵的政策研究传统(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无产阶级政治家留下的政策思想与政策实践;(2)其次是毛泽东关于政策策略的光辉理论与实践。(二)中国公共政策发展的主要阶段1、中国公共政策科学的孕育阶段(20世纪80年代)(1)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97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

14、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东方辽阔的土地上进行了成功的震惊世界的制度和政策创新的实践。(2)公共政策的丰富实践为政策科学门类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同时,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大量政策问题特别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政策方面的问题也向公共政策研究提出了要求。这为公共政策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开创阶段(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公共政策从开始从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的时期,其标志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开设了公共政策课程,创办了研究机构,培养了研究生;二是出版了一批公共政策的教材。第四节 公共政策活动的主要领域从大的方面划分,可以将公共政

15、策分为政策理论领域和政策实践领域。进一步划分,可以分出政策研究、政策分析、政策管理和政策操作四大领域,其中较为确定的是政策研究、政策分析、政策管理。一、公共政策学科1、公共政策学科是人类知识中的一个领域。公共政策学科首先是一个以“解决问题”为取向的知识领域、重在行动的知识领域。2、政策研究的宗旨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政策工具解决社会问题。这就规定公共政策科学在本质上是应用性的。3、公共政策学科又是以多种知识的相互渗透为特征的知识体系。4、公共政策学科还是将规范、技艺和方法有机结合的知识领域。5、公共政策学科还要求政策的分析者具有获取真实信息的技术和提出各种政策建议的技术;要求参加政策制定的利益团体、

16、政府官员、政党组织的代表在政策辩论中发挥协商、说服、竞争的技巧;要求政策的执行者在贯彻政策时发挥驾驭全局、调动大多数人积极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艺术。二、公共政策研究 公共政策研究包括对政策基础理论的研究,还包括对具体政策运行过程的研究,以及对政策分析中的过程、模型及方法的研究。三、公共政策分析1、广义的政策分析把凡是对政策系统所作的知识投入,包括政策专家的智力投入,都统称为分析。较为狭义的政策分析指的是在政策规划和决策阶段,由政策专家做出的分析。2、现代的公共政策分析因为对政策的构件及其变量采用多元操作,对政策过程和结果采用多重方法研究,对政策相关者采用多重利益分析,对政策模型采用多变量

17、考察,对研究的知识采用多媒体交流,从而是批判复合主义的。3、公共政策分析的目的是创造、评价和交流政策运行的过程之中的知识。4、公共政策分析常常被定义为相关知识的交流、创新和批判性检索。5、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政策问题的构建,同时,对各种政策方案的未来前景做出预测,另外,还需要提出政策行动建议。6、在公共政策分析中,人们还需要使用大量的信息,借助于运筹学、系统分析的方法。四、公共政策管理目前公共政策管理还处在孕育和初步发展时期。人们主要关心的是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方面是有关公共政策的结构与周期管理,另一个方面是有关创新和危机型政策的管理。做好这两个方面的管理工作,将有助于实际政策过程的运

18、行,有助于政策执行中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有助于社会转型的政策创新和危机的处理。第一篇 公共政策系统第二章 公共政策主体第一节 公共政策行动主体的特性与构成一、公共政策行动主体的特性(具体性、对应性、代理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公共政策活动中的行动主体,是指参加到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之中的,对政策的规划、决策、执行和评估起到实际作用的具体组织机构和代表组织机构的个体构成的能动体系。2、公共政策行动主体具有具体性。3、公共政策行动主体具有对应性。(1)第一层面是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所要改变的状态,这种公共政策客体就是作为政策问题的社会公共问题。(2)第二个层面是公共政策执行中所要直接作用的对象,

19、这种政策客体主要是处在社会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的应由具体政策来规范、制约社会成员与社会事件。(3)第三个层面是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即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4、公共政策行动主体具有代理性。5、公共政策行动主体具有能动性。公共政策行动主体的能动性还表现在他们在不同的层次上参加到政策活动之中,决策核心、中心和边缘。(思想库就属于决策的中心层范畴)6、公共政策行动主体的具体社会历史性。(社会民主的发育程度、人们普遍接受的教育的程度、供人们参与公共论辩的技术水平的高低)二、政策行动主体的构成(P4045)1、政策行动个体和行动群体; 2、制度内主体与制度外主体;3、政策制定主体、执行主体与评估主体;

20、4、政策的国家公共法权主体、社会政治法权主体和社会非法权主体。第二节 公共政策活动中的具体行动主体一、以个体出面的政策行动主体1、政党组织代表;2、政府部门官员;3、利益团体代表;4、研究机构代表;5、大众媒介代表;6、公众代表。二、以组织机构出面的政策行动主体(P5255)1、政府组织机构;2、社会组织机构;3、国际组织机构。第三节 公共政策行动主体面对的矛盾1、在政策行动主体系统中蕴藏着两对主要矛盾:一是矛盾是包括组织机构及其代理人在内的政策行动主体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它表现为具体的执政党组织和政府部门的政策行动主体与社会的政策行动主体之间的矛盾;另一对矛盾是与政策相关的组织机构和作为它们的

21、代理人的政策行动主体与既定的社会具体制度、体制和机制之间的矛盾。(P59)2、前一对矛盾制约和规定着后一对矛盾。在社会转型和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前一对矛盾需要运用协调和谐的办法来解决,后一对矛盾则需要通过大胆的体制来解决。第三章 公共政策价值第一节 公共政策价值的地位一、政策中的问题、事实与价值1、第一种见解认为公共政策问题是政策活动中的主导因素。相当多的人从公共政策的产生及其功能的角度来思考,认为在政策活动中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是首要的目的。因此,政策问题应处于整个政策活动的主导地位。2、第二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事实才是政策活动的主导因素。3、第三种见解认为政策活动应以技术为主导因素。4、经

22、过论辩,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公共政策研究又转向以政策价值为主导因素的轨道。公共政策系统不能以政策问题为主导,因为政策问题是经过人们的价值论辩才从一般社会公共问题进入政策议程而成为政策问题的。公共政策系统也不能以政策事实为主导,因为离开了价值,事实就无法的得到解释。5、20世纪90年代,西方公共政策分析也发生了突破性的进展。以费彻尔为代表的美国和西方政策学家,批判了纯技术的专家治国观点,将被割裂的事实与价值重新统一起来,发展出一套以价值取向为主导因素的实证辩论的政策分析整体理论。6、总结国外公共政策研究中主导因素转变的经验,自觉重视价值在政策活动中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二、

23、价值取向在政策活动中的作用1、正是依据政策行动主体的主观价值判断才能确定和诊断公共政策问题。(所谓第三类错误就是政策分析人员找对了行动方案却解决了一个错误的问题。)2、政策行动主体正是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政策价值才参与政策辩论的。(公共政策活动的最重要的属性是其民主性和科学性。)3、政府制定、实施政策是为了实现整个社会和制度的价值。4、政策决策中执政党是以主流意识形态价值来评判政策方案的。5、政策的最终效果也是以社会价值作为评估标准的。第二节 公共政策价值的特点一、政策价值的层次性1、公共政策价值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层次性。2、可以按照政策价值重要程度来划分,通常将政策价值分为核心政策价值、近核

24、政策价值、外围政策价值三个由内至外的层次。也可以以政策价值设计和实施的主体来划分为中央层面的政策价值、地方层面的政策价值、基层层面的政策价值。3、但在实践中,最有效的政策价值划分是以政策发挥效能的范围为标准的,分为政策项目价值、社会价值、制度价值。(P7374)二、政策价值的多样性公共政策价值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多样性。一方面的含义是政策价值会在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体现出来;另一方面的含义是指即使是处在同一层次、同一领域中人们对制定和实施的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仍然可能是不一样的。三、政策价值的变迁性1、一种最为常见的方式是不同层级的政策具有不同的价值定位;2、另一种主要方式是不同政策周期中政策价值的演

25、变。(先富发展增长发展和谐发展)第三节 公共政策价值的论辩一、政策价值论辩意义1、政策价值论辩,就是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多种政策行动主体依据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围绕具体的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展开相互辩驳的复杂过程。(政策价值论辩和整体公共政策论辩是有区别的,其只是整体公共政策论辩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一个其主导作用的部分。)2、政策价值论辩的必要性(1)一方面,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政策中所包含的价值因素是逐步暴露的,政策行动主体只有参与到现实的政策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之中,对政策情景加以理解、解释,对政策问题加以诊断、确认和构建,甚至还需要在政策试验中加以总结、反思,才能逐步接触到包含在若干政策方案中的、

26、由潜在状态转变为显露状态的种种价值因素。(2)另一方面,显露出来的、展现在政策行动主体面前的政策价值因素,也不完全是单一的和明晰的。因为政策价值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和变迁性的特点,人们无法一下子就能选定某种价值。3、政策价值论辩的意义在具体的公共政策过程中,每个行动主体都有建立在不同利益追求基础上的价值倾向。要形成一个建立在各种利益协调基础之上的被大多数政策行动主体所认可的政策价值,就必须经过一个民主的价值论辩过程。在政策行动主体平等对话、充分论辩的前提下,让更多价值取向相互竞争,并且在竞争中实现协调,只有这样,具有共识性、合理性和兼容性的政策价值才能最终产生和被确定下来。4、无论是事前还是事后

27、的价值论辩,都会涉及三个层次的价值:政策项目所包含的现实价值、政策整体目标所包含的社会价值、政策整体作用所包含的制度价值。5、人类活动范围日益扩大,面临的公共问题向上可以达到全球治理的层面,向下则可以追溯到地方治理的层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进行价值论辩的政策不仅有地方性政策、全国性政策,还有全球性政策。二、政策价值论辩的特征政策价值论辩具有公共性、对抗性、逻辑的论证性、有力的说服性、持续的过程性(中断性持续、无中断性持续)、具体的场域性、主客观条件性等基本特征。三、政策价值论辩的原则1、真正的、有效的政策价值论辩需要在平等的原则下进行(平等的资格、同等程度的尊重)。2、政策价值论辩必须依据一

28、定的程序进行。3、政策价值论辩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规模上。第四章 公共政策工具第一节 公共政策工具的实质和作用一、政策工具的研究与实质1、公共政策工具的兴起(1)到20世纪90年代,政策工具的研究已经成为西方政策科学研究中的新热点。兴起原因: 一是政策执行的复杂性导致某些公共政策实施的失败,在探寻失败原因时,促使人们对政策执行中工具选择与运用做出反思;二是为改变福利国家社会政策失误以及政府管理效率低下的状况,政府治理改改提上议事日程,促使人们更多地从选择新的治理工具方面寻找革新的道路;三是当代政策科学研究日益朝着应用性方向发展,人们关注政策的贯彻实施,促使研究者更多地考虑有助于操作的工具性知识;四

29、是政策科学研究的领域是不断扩展的,人们不断寻找新的研究领域,过去不太受人们注意的政策工具也逐渐被纳入到学科的范围之中。2、政策工具的实质(1)关于政策工具实质,研究者们的认识不完全一致,大体上有三种理解:一是将政策工具理解为实现政府行为的机制;(欧文.休斯)二是将政策工具理解为政府推行政策的手段;(迈克尔.豪利特和M.拉米什)三是将政策工具理解为实现政策目标的活动。(霍格威尔夫)(2)本书的定义:政策工具就是执政党和政府部门选择并确定的,运用来实施政策方案,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达到政策预期目的和目标的途径和手段。首先,执政党组织和政府部门是政策工具的选择者和运用者;其次,执政党和政府选择和运用政

30、策工具是为了完善公共政策的规划、决策;再次,执政党和政府选择和运用再次工具是为了实现政策目的和目标。二、政策工具的作用与发展1、政策工具的作用(联系政策目的和目标与政策结果之间的纽带)(1)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2)政策工具的选择是关系到政策成败的关键。2、政策工具的发展纵观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当代西方政府改革与治理,主要是在工具和技术层面上展开,即摒弃传统的政策工具,引入新的政策工具,构建政府治理新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说,“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政府再造正是通过致力于政策工具的重新选择、设计和应用才取得成功的。第二节 公共政策工具的类别1、霍莱特和拉梅什依据政策工具的强制性程度

31、,将政策工具分为自愿性工具、强制性工具和混合性工具三类。2、自愿性政策工具是指通过个人、家庭、社会组织或市场发挥作用,在自愿基础上解决公共问题的手段、途径与方法。包括:家庭与社区、自愿性组织、市场。(优缺点P9799)3、强制性政策工具也被成为直接政策工具,它借助于国家或政府的权威及强制力,迫使目标群体及个人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以此来实施公共政策,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包括:规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优缺点P99101)4、混合型政策工具兼有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在允许政府将最终决定权留给私人部门的同时,还可以不同程度地介入非政府部门的决策过程。包括:信息与劝诫、补贴(赠款、税收激励、

32、票证)、产权拍卖、征税和用户费用。(优缺点P102106)第三节 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一、政策工具选择的途径(P106110)1、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存在五种研究途径:传统途径、精制途径、制度途径、公共选择途径和政策网络途径。2、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1)已确定的政策目标;(2)政策工具自身的特征;(3)政策工具应用的背景;(4)先前的政策工具选择;(5)政策过程的非制度因素;(6)政策过程中的资源配置。第二篇 公共政策过程 第五章 公共政策议程第一节 公共政策议程的地位与类型一、政策议程的地位1、政策议程的实质:公共政策议程是由一程序构成的过程,指的是社会公共问题进入由政策行动主体构成的政策子

33、系统的范围并成为政府特别关注的、在深思熟虑后下决心要加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2、政策议程的相关问题:政策议程的分类问题、相关因素问题、设置的机制、设置的途径。3、政策议程的作用拉雷.N.格斯顿说过“公共议程:政治决策的焦点。”原因在于:一方面是政策议程是政策过程的首要环节;另一方面是政策议程是政府在社会价值进行权威配置的基础。二、政策议程的类型1、实质性议程与象征性议程2、公开的议程和隐蔽的议程3、系统性的议程与制度性议程第二节 公共政策议程设立的激发机制一、政策议程激发机制类型1、理性模式的激发机制;2、政治模式的激发机制;3、多源流模式的激发机制二、政策议程激发机制的构建1、政策议程

34、激发机制构建的行为基础2、政策议程激发机制构建的影响因素(需要或利益、认识或文化、规则或制度、影响力或权力、情境或环境)3、政策议程激发机制构建的重大事件(重大事件的范围、强度、时间) 正是重大事件形成了出发机制,从而使政策之窗打开,政策议程的设立就完成了。第三节 公共政策议程设立的主要途径一、政策议程设立的影响因素1、政策行动主体的特性;2、政策行动主体的态度(积极参与、被动参与、冷漠)。二、西方政策议程设立的主要途径(各自特点及优缺点P138140)1、外部推动模式;2、社会动员模式;3、内部推动模式;4、联盟替代模式。三、中国政策议程设立的多种途径(各自特点及优缺点P1140144)1、

35、关门模式;2、动员模式;3、内参模式;4、借力模式;5、上书模式;6、外压模式。第六章 公共政策规划第一节 公共政策规划的取向与类型一、政策规划的实质1、公共政策规划是政策行动主体在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民主的程序和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问题的办法或方案,为政策决策提供必要前提的过程。2、公共政策规划过程是:(1)多主体参与的民主过程;(2)多个环节衔接的动态过程;(3)推动问题解决的能动过程。二、政策规划的取向1、根据公共政策专家罗伯特.梅叶的观点,公共政策规划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取向:目标取向、变革取向、选择取向、理性取向、集团取向。三、政策规划的分类

36、1、根据政策规划的方式可分为常规式政策规划、类比式政策规划、渐进式政策规划、延伸式政策规划、创新式政策规划、中央的政策规划、地方的政策规划、部门的政策规划。第二节 公共政策规划的步骤与原则一、公共政策的主要步骤1、步骤:确立政策目标设计政策预案预测方案后果(对客观条件变化和预期效果的预测)预案可行论证(政治、经济、技术、法律上的可行性)优化政策预案。2、确立政策目标(1)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最后结果。(2)在选择和确立政策目标时,首先要弄清楚政策目标与政策任务的联系和区别;还需要弄清楚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对现实和理想都需要做出细致的分析和阐述;还需要协调总目标与子目标的关

37、系;还要充分考虑影响政策目标的各种因素。3、设计政策预案(1)首先是实践主体的选择,其次是对行动的方法、途径或手段的选择,其三是要解决政策实践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条件与环境问题。(2)政策预案的拟定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进行政策方案的轮廓设计(可能的方案数量、初步设计);第二步是对政策方案加以细化。(3)在方案轮廓构想过程中,应遵循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政策方案应尽可能多样化,应该拿初多个方案供决策者选择;二是要满足整体上的完备性和个体间的互斥性两个条件;三是要运用创造性思维。二、政策规划的主要原则:针对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具体性原则第三节 公共

38、政策规划中的行动主体组合一、政策规划中的集体思维1、集体思维的优势:(1)可以保证理论与知识的完整性;(2)可以让不同群体的利益得以充分表达;(3)可以避免个人决断的片面性与主观性。2、集体思维的缺陷在于盲目相信只要是集体思维,其结论就一定是正确的。这种对集体思维的曲解有很多表现:P167二、政策行动主体的组合形式1、政策规划主体的组合形式有:政策网络、政策社群、支持联盟等。2、政策网络,是指在政策预案提议的最初阶段上,解决政策问题的各种方案还刚刚在酝酿,没有形成界限分明的政策主张的时候出现的一种政策规划主体的组合。其特点是结构具有松散性,表现在政策预案设计过程中的随意进出。3、政策社群,是指

39、在政策中以共同的信息、价值、利益为基础联系在一起的政策行动主体组合。与政策网络的主要区别在于政策行动主体论辩的关注点发生了转移。虽然政策网络也关心如何解决政策问题,但关注的中心还是哪些解决问题的途径会被执政党组织和政府部门所考虑,而政策社群则更为关注用何种具体方案来解决问题。4、在政策规划阶段上,从政策社群的变化中会形成最为紧密的政策行动主体间的组合形式即政策支持联盟。和政策社群相比,不仅紧密程度更强,而且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加入支持联盟的主体通常是不同层次的;二是进入支持联盟的人员不仅有相同的政策信仰和主张,还拥有一定的政策资源。三、政策规划中行动主体共识的形成在政策论辩中,政策行动主体围

40、绕政策预案的拟设形成各种组合,这些主体的组合通常是运用交换、说服和强制的手段与方式来达到利益平衡并形成解决政策问题的共识。交换、说服和强制这三种共识形成途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实践中常常是交叉、交替和混合使用。第七章 公共政策决策第一节 公共政策决策实质与作用一、公共决策的实质1、公共政策决策就是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2、公共决策是:(1)调节平衡各种利益关系;(2)确立主导性意志和利益(意识形态、制度安排、建立公共权力机构、程序和活动规则);(3)提供集体行动的规则。二、政策决策的作用1、固化利益表达的结果;2、

41、提供政策执行的基础;3、产生权威性政策产品。第二节 公共政策决策的主要模型一、完全理性决策模型1、理性决策的特征是决策者能够搜集一切决策所需的资料,获得一切决策所需的资源,通过思考能够排列出所有可能的行动方案,并选出最佳的方案。理性决策模型认为,政策实施的结果就是使社会效益最大化。2、在政策决策中要运用完全理性决策模型,必须严格按照如下步骤进行:一是建立各种完备的运作排序目标;二是提出各种可能的政策方案;三是预测每一种方案的成本效益和期望值;四是计算每一方案的净预期值;五是比较并确定具备最高净预期值的方案;六是确定最终选定的政策方案。3、依据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政策决策者要做出最优的政策选择,就

42、必须具备下列五个条件:一是知悉社会的价值偏好及人们的价值侧重;二是知道所有可供选择的政策备选方案;三是明了所有政策备选方案的后果;四是能计算出每一种备选方案的收益与成本比值;五是挑选出来的都是最有效率的备选方案。二、有限理性决策模型1、所谓“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是一种依靠有限的资源和信息,通过不断搜索,得出满意政策方案的决策方法或程式。2、有限理性模型认为,决策选择应该以“令人满意的”为准则去取代“最优化”准则。这种决策模型有四个主要内容:一是决策期盼或标准;二是决策方案;三是决策理性;四是决策方法。三、渐进决策模型(林德布罗姆)P184表72与理性决策模型相比较,渐进决策模型具有如下优势:一是

43、降低了决策活动的复杂性;二是降低了决策成本耗费;三是在对具体目标的政策作决策时更具有可行性;四是渐进的政策变迁能够避免重大的政策失误。四、子系统决策模型1、该模型认为,对管理者来说,“怎样作才算是理性的”取决于他们的工作环境,即决策类型和决策者所作决策的种类因议题和制度背景的差异而不同,政策合理性只有在具体的政治和组织环境中才能得到判断。2、在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和限制条件的严格程序同时约束下,可以采取的决策类型主要有四种:渐进调整型决策、理性探求型决策、最优化型决策、满意型决策。第三节 公共政策决策主要规则公共决策的规则主要是投票规则。主要有一致同意原则、多数同意原则和过半数同意原则。(各种

44、规则的优缺点P187189)第四节 公共政策的采纳与合法化一、政策的采纳1、公共政策制定必须遵循三个维度:一是民主性维度;二是科学性维度;三是合法性维度。2、政策采纳是指政策制定机构和决策者决定采取某项政策方案的过程与行动,是政策制定中最重要也是关键性的阶段。二、政策的合法化1、所谓公共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选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据法定的权限与程序对政策进行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过程。2、政策合法化的主体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国家机关。不同的政策,其合法化的主体也不完全相同;政策合法化主体在审批、通过、批准政策时,应严格遵守其法定的权限。3、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其政策合法化通常要

45、经过下列程序:首先要有法制工作机构的审查;其次通过领导决策会议决定;第三由行政首长签署发布政策。第八章 公共政策执行第一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作用和原则一|政策执行的作用1、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操作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选择相应的政策工具,采取宣传、试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已合法化的公共政策付诸实践,从而实现政策既定目标的动态过程。2、政策执行的作用:(1)实现政策既定目标;(2)发挥政策实际功能;(3)检验政策方案选择;(4)检验政策工具选择;(5)完善后继政策制定;(6)检验政策管理效率。二、政策执行的原则1、执行目标与政策目标统一原则;2、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原则;

46、3、刚性制约与柔性协调互补原则;4、时效性与稳妥性兼顾原则;5、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原则;6、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并举原则;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第二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一、政策方案的影响1、政策问题的性质;2、政策方案目标的性质;3、政策方案内容的性质;4、政策方案的科学性;5、政策方案的稳定性;6、政策方案的综合配套性。二、政策执行机构的影响1、组织机构的层级和幅度;2、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和体制;3、组织内部的凝聚力。三、政策执行人员的影响1、执行者的政策水平;2、执行者的政治觉悟与职业道德;3、执行者的意向、责任感、工作作风;4、执行者的知识结构和组织管理能力。四、政策对象的影响

47、1、政策对象的利益取向;2、政策对象的受教育程度;3、政策对象的群体力量。五、政策资源的影响政策执行中需要多方面的资源,其中重要的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力和财力资源是最基本的政策资源;二是人力资源;三是信息资源;四是权威资源;五是制度资源。第三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工具选择1、政策执行的工具选择,主要有三种模式:经济学模式、政治学模式、综合模式。2、工具选择的政治学模式(1)政策工具选择的政治模式存在较大缺陷。首先是工具可替代性假设存在不合理性。其次是工具选择随着之间推移强制程度会逐步“升级”与现实不完全相符。(2)林德和彼得斯在别人的研究基础上,整合经济学和政治学模式中的很多概念,从而提出了第三

48、套政治学模式。他们认为下列因素在工具选择中起决定性作用:一是政策工具的特征;二是该国的政策风格和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分裂程度;三是所关心的机构的组织文化以及它们与顾客和其他机构的关系;四是政策问题所处的环境、时机约束以及行动主体的范围;五是决策者的专业背景、制度关系、认知程度等决策者个人偏好因素。3、工具选择的综合模式(1)国家具有较强能力,政策子系统非常复杂;(2)国家具有较强能力,政策子系统略微复杂;(3) 国家所拥有的能力较弱,政策子系统非常复杂;(4)国家所拥有的能力较弱,政策子系统略微复杂。第四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模型一、微观层面的政策执行模型1、政策执行循环模型(1)由三个阶段构成:

49、拟定纲领阶段;分配资源阶段;监督执行阶段。(2)遵循的三个原则:合法原则、理性原则和共识原则。2、政策执行博弈模型(1)“博弈”意为游戏、对策。博弈论又名对策论,着重研究人们如何决策以及如何达到均衡。政治科学中的博弈论认为,在竞争和冲突的情形下,每一个参与者都试图获取最大的收益并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从而追求效用或收益最大化,即奉行最大收益最小损失原则。它是一完全理性经济人为假设前提的。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利益冲突与一致现象普遍存在,因而博弈论得到广泛运用。(2)巴德克执行博弈一书中认为:政策执行可能遇到四大障碍资源分散、目标偏差、行政困境、能源浪费。巴德克的这一理论根据费经验的资料,以虚构的理性

50、行为为其理论基础,考虑变量也不足以说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情况,而且变量也恨模糊,所有这些构成了它的诸多缺陷。二、中观层面的政策执行模型1、政策执行过程模型(1)T.史密斯是最早提出构建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2)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政策执行成功与否的重大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理想化的政策;二是执行机构;三是目标群体;四是政策环境。2、政策执行调试模型(1)政策执行者与受到影响者之间的需求、价值观念并非完全一致,但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共同利益,彼此经过说明、沟通、协商、妥协等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2)相互调

51、试的过程是基于平等地位的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而非传统的“上令下行”的单向流程;(3)政策执行者的手段和目标具有弹性,随所处的环境因素或受影响者需求和价值观念的改变而改变;(4)受影响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将得以反馈,在政策修正和调整时予以充分反映,从而影响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三、宏观层面的政策执行模型1、政策执行系统模型美国著名学者霍恩和米特尔提出了政策执行的系统模型。他们认为在政策决定与政策实际效果之间存在许多变量因素,这些变量因素既有系统本身的,也有系统之外的,共同影响着政策决定与政策效果的关系。这些因素归结六个方面:政策目标与标准、政策资源、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化行动、执行机构的特性、

52、经济与政治环境、执行人员的偏好。2、政策执行综合模型政策执行综合模型是有美国学者马兹曼尼安和萨巴蒂尔二人提出的。他们在1979年首次提出了综合模型,认为影响政策执行各个阶段的因素最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政策本身以外的变量。第九章 公共政策评估第一节 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与模式一、政策评估的作用1、公共政策评估是人们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公共政策方案规划、执行情况和政策效果及价值进行估计和评价的活动。2、政策评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检验政策运行效果、决定政策未来走向(延续、调整、终结)、合理配置政策资源、促进政策制定科学化。二、政策评估的演变与模式

53、(一)、政策评估的演变阶段1、(1)第一阶段是从191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了第一代评估模式。这种评估模式的特点是强调“测量”,认为“政策评估即实验室实验”。(2)第二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1963年,产生了第二代评估模式。特点是强调“描述”,主张“政策评估即实地实验”,重视到现实中进行实地调查。(3)第三阶段是从1963年1975年,产生了第三代评估模式。特点是强调“判断”,一反第二代评估模式的“客观描述”主张,该模式认为“政策评估即社会实践”,强调了评估中价值判断的功能,将评估的重点放在社会公平性议题上。(4)第四阶段是从1975年至今,产生了第四代评估模式。强调“回应”,主张“

54、政策评估即政策回应”。“回应的建构性评估”的核心是“协商”。2、也有学者将古巴和林肯的政策评估的“四阶段”或四中模式,简化为两个阶段:实证主义政策评估阶段与后实证主义政策评估阶段。(1)从评估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来看,现代政策评估大体上是沿着从技术评估(单一评估),到道德评估(社会评估),再到系统评估(综合评估)的路线发展的。(2)从评估理论开始发展以来,现代政策评估就存在价值判断和技术分析两个层面的分野。3、实证主义政策评估往往导致一下三个问题:(1)过度倾向管理主义;(2)无法调和价值的多元主义;(3)过分强调量化方法。(二)政策评估的主要模式(优缺点P244246)1、测量取向模式 2、目标

55、导向模式 3、决策导向模式 4、实验模式5、执行评估模式 6、目标中立评估模式 7、回应性评估模式 8、授权评估模式9、焦点效用评估模式 10、新现实主义评估模式。第二节 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与方法一、政策评估标准1、生产力标准 2、效益标准 3、效率标准 4、公正标准 5、政策回应度二、政策评估的程序1、准备阶段 (1)确定评估对象;(2)制定评估方案;(3)挑选和培训人员。2、实施阶段(1)收集政策相关信息;(2)综合分析政策信息;(3)全面评估政策效果。 3、总结阶段三、政策评估的主要方法(优缺点P251256)1、成本效益评估法 2、前后对比法 3、统计抽样评估法4、专家判断评估法 5、

56、执行群体自我评估法 6、目标群体自我评估法第三节 公共政策学习的类型与途径一、政策评估与政策学习1、首先,政策行动主体通过政策评估获取新的信息进行政策学习。2、政策行动主体从政策评估的反馈中进行学习。3、政策行动主体通过基于政策评的反思进行政策学习。二、政策学习及其类型(P258)三、政策学习的途径(P260)第三篇 公共政策分析 第十章 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和任务第一节 公共政策分析的实质与人员一、政策分析的实质1、公共政策分析是在一定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政策分析人员所展开的智力活动。公共政策分析是指一种对公共政策过程的主要环节进行审查、研究并对相关机构提出政策前景预测和行动建议的活动。公共政策

57、分析就是依据一定的政策理论、知识,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帮助决策者制度和优化具体政策的过程。2、政策分析包含一下四个方面涵义:(1)政策分析主要提供政策规划的必要知识、理论和模型;(2)政策分析可以提供政策过程的必要信息,对各种已有的信息加以综合,从而协调多方面的立场;(3)政策分析可以提出解决公共政策问题的某些合理的建议;(4)政策分析能够对已经选择的方案和具体行动进行可行性论证。二、政策分析人员的素质从现代公共政策分析的需要来看,一个合格的公共政策分析人员应该具备如下方面的知识:1、选择标准的知识:面对分析对象,懂得选择次要帮助做出评价;2、选择分析工具的知识:知道选择与创造定性与定量分

58、析工具:3、明确分析工作边界的知识:知道如何科学地对待分析工作的约束条件;4、使用直觉思维的知识:善于掌握分析对象内部的隐含知识;5、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善于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区别与统一;6、政治知识:了解政策分析与政治过程的关系;7、新分析工具的知识:善于不断地检验和改进政策分析的工具;8、目标与结果关系的知识:善于运用一种或多种途径取得特定结果:9、价值知识:善于了解自己的价值观、社会主流价值观。三、政策分析人员的类型1、将政治能力分成高、低两类,将分析能力也分成高、低两类,两者结合,形成三类政策分析家,即职业型的政策分析家、政治型的政策分析家、技术型的政策分析家。2、行政型政策分析人员(1

59、)行政型政策分析人员在进行政策分析时,总是将政治可行性置于首位。在处理政策与政治、行政的关系时,他们特别注重的是其与领导之间的关系。(2)行政型政策分析人员在工作中不过分讲究技术和方法,他们比较喜欢在分析人员之间,在决策者之间做协调与沟通工作。在分析与协调的比例上,他们倾向于综合、协调,不倾向于创新。有时,他们也强调分析,但强调的目的只是展示个人的影响力。(3)行政型政策分析人员注重的是政策短期效果。3、技术型的政策分析人员(1)技术型的政策分析人员过分相信技术和方法的功效,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但他们缺乏政治与行政上的主动性。(2)技术型的政策分析人员在对具体政策作出分析时,往往注重细

60、节,讲究专业知识,喜欢构建各种作出模型。他们以为模型即使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也能解决大部分问题。因此,他们十分重视信息的收集、加工,不断地修改模型。(3)技术型的政策分析人员常常是着眼于政策的未来和长远影响。4、职业型作出分析人员(1)职业型作出分析人员兼有行政型和技术型政策分析人员的特点。他们更多地将政府看做是进行社会公共服务的大企业。从事政策分析的动力既来源于他们对政策分析职业的爱好,也来源于一种公共精神,即摆脱私利为社会进步、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精神。(2)职业型作出分析人员所关心的如何将政治因素与技术因素合理地统一起来。职业型作出分析人员重视政策制定中的人际关系,主张必要的政策论辩,在论辩中

61、达到沟通与协调。他们同样重视专业(向专家请教)和民主(广泛听取公众意见)的作用。(3)职业型作出分析人员在分析过程中努力将政策的短期成效与长远的效应结合起来。四、政策分析的意义1、减少政策的失误;2、可以提高决策的效率;3、能给决策者提供好的建议。五、公共政策分析中的知识与理论(一)公共政策分析中的知识1、常识和相关专业知识;2、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3、经验知识和规范知识;4、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二)公共政策分析中的理论(P279280)1、认识理论;2、因果理论;3、系统理论。第二节 公共政策分析的特征一、政策分析的模式1、传统政策分析模式 2、现代政策分析模式二、政策分析的特征1、政

62、策分析是描述的、阐释的、批评反思的复合,政策具有描述性;2、政策分析是描述性和规范性的复合;3、政策分析是前瞻性和回溯性的复合;4、政策分析是验证性、确认性和选择性的复合。第三节 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1、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主要是研究政策分析中所涉及的内容构成、即要回答在政策分析中人们究竟要分析什么。2、公共政策分析框架的五个环节:(1)问题构建分析;(2)未来预测分析;(3)行动建议分析;(4)实施监控分析;(5)执行评价分析。第四节 公共政策分析的交流和利用一、政策分析交流与利用的流程(P287图104)二、政策分析的交流1、政策文件(1)政策备忘录;(2)政策发布文件;(3)政策执行总结;(4)公文附件;(5)新闻稿。2、政策呈现:将各种书面的政策文件在各种政策集会上呈现出来,即为政策呈现。三、政策分析的利用1、政策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创新、批判性评价和政策相关知识的表达、呈现和交流,让政策利益相关者和决策者知悉、利用,从而改善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在这里,政策分析知识成果的利用是最终的目的,也是政策分析发挥效用的关键环节。2、公共政策分析中创造的相关知识的利用与三个因素有关:知识利用者的构成;知识利用的结果;知识利用的范围。第十一章 公共政策的问题构建分析第一节 公共政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