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雪寒江的点滴探寻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05648379 上传时间:2022-06-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对大雪寒江的点滴探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大雪寒江的点滴探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大雪寒江的点滴探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对大雪寒江的点滴探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大雪寒江的点滴探寻(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对大雪寒江的点滴探寻摘 要 江雪是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的千古名篇,全诗用仅有的二十个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饮尽“千万孤独”的渔翁形象,千百年来已经深入人心。这篇亘古绝唱也收录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课文中,成为了学生的必背篇目之一。然而,在直抒胸臆的苍凉、孤寂之外,这首古诗也有其它值得品评的知识点和语言点,这些知识点都对文本拓展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对这些语言点加以了描述梳理,并试图通过一定程度的拾遗补缺,完善江雪的一些课堂教学内容,为古诗教学的意象化、意境化提供更多的文本借鉴。 关键词 柳宗元江雪 文本补遗 意象化/意境化 Explore Snow and River "River

2、Snow" Text Addendum DING Wen Abstract "River Snow" is a famous Tang Dynasty poet Lius famous through the ages, the poem with only twenty words for us to shape a drank "Never Lonely," the fisherman imag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as gained. This ancient Masterpiece of Jiangsu

3、primary language is also included in the seventh book of the text, table of contents Bibei became one of the students. However, in addition to straight from the heart of the desolate, lonely, this poem there are other points worth tasting knowledge and language points, these points are on the text t

4、o expand knowledge played a bigger role. This article points to a description of these languages in order, and tried to pass a certain level of filling, improve the "River Snow" classroo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for imagery of poetry, the mood of the text to provide more learning. Key w

5、ords Liu Zongyuan; text addendum; image/mood 1 关于现今江雪的普遍教学重点 现今在江雪一诗的教学中,讲授的重点集于“雪”字之上。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作者笔下雪景进行反复的诵读、讨论、研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诗人的孤独心情。在这些讲解中,茫茫大雪就是诗人心情的直接写照,“鸟飞绝”、“人踪灭”等意象更是加深了这种孤寂感。可以说,“雪”字作为整首诗的线索所在,贯穿始终,给学生一种非常强烈的情景感。统观这类以“雪”为核心重点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学过程来说,结构清晰、层层递进;对于学生来说,深入浅出、有助理解;对于教师来说,易于把握、便于组织。因此,现今我们

6、读江雪、说江雪、教江雪,更多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读“雪”、说“雪”、教“雪”。在一定程度上,这“茫茫大雪”带来的孤独寂寞,已经成为了这首诗的全部精神意义,也成为了课堂上相对较为单一的言语。 2 对江雪的一些文本解读补遗 2.1 关注江雪的写作背景 江雪全文如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写山中之景,后两句特写渔翁动作。在现在的很多课堂实例之中,把前两句进行略讲,甚至于略去不讲,着力去感悟后两句中的渔翁形象,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有待商榷的。一首绝句古诗,少则二十字,多则也仅仅二十八字,每一个字也都是作者当年仔细反复推敲斟酌而得来,可以说得上是字字珠玑。即便是在一首诗中,

7、每句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也是会有所不同的,不能够一概而论。我们就从诗题出发,江雪这个题目其实本来就非常值得探究:这是一条怎样的江?这又是一场怎样的雪?其实在这里,“江”和“雪”本是不相干的两种事物,却因为某种“机缘巧合”组合到了一起,这样的一种组合却给了读者比“江”和“雪”本身都要更强烈的画面感“江流缓缓而动,部分江面也许已经结冰,大雪纷纷扬扬、四散飘落,江心白雾茫茫、一片模糊。”这种“机缘巧合”与其说是当日恶劣无比的天气,不如说是柳宗元的双眼和内心。至此,一个教学知识点也应运而生:“江河和雪花本都是大自然的事物(意象),而作者却把他们组合到了一起,一下子带给人视觉画面上的冲击,仿佛江面更宽阔了

8、,雪花更繁密了(意境),这样的写法其实也是一种情景交融”;再来看“鸟飞绝”和“人踪灭”,这两处清晰地表明,这个地方曾经有过鸟兽鱼虫,有过烟火人家,那应该是春和景明、花团似锦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即便是“千山”的艰险嶙峋,即便是“万径”的道阻且长,也不会阻挡生命体的存活,因为有一个良好的外在自然环境。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鸟儿和人类都消失了踪影,山石和曲径反而成了唯一陪伴诗人的事物,讲到这里,我们不妨就可以联系到作者的生平向学生讲述了:“柳宗元的遭遇正是他笔下的这些意象,鸟儿和人迹都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如他自己失去了得以生存的政治背景,所以他沦落至此,发此感慨。”这前两句,对于提炼渔翁形象,非但

9、不会毫无用处,反而应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3 关注柳宗元的内心矛盾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颇有意味:“在这两句诗里,有一个动词,写得最为传神,是哪一个呢?”学生的回答定然是这个“钓”字,“钓”字本身也许并无太多出彩之处,原因就在于“钓”的是“雪”。在大多数的课例中,我们听到的是:“诗中写到:钓雪,鱼钩是用来钓雪的吗那么,渔翁想钓的是什么呢?”若无事先铺垫,很少有学生能够回答得准确。笔者认为,渔翁在这里,为什么就不可能是真的在钓雪呢?驾着一叶扁舟,穿了一身蓑衣,驶往江心进行垂钓,鱼虫绝迹的江河里,剩下的就的确只有冰雪了。钓雪的身影背后,是万籁俱寂、林寒洞肃,渔翁知道此时水中只剩

10、下了什么剩下的自然应该是他现在所需要的,或者说所追求的东西。换句话说,他钓的就是这方冰雪,且不一定再有其它的想法。渔翁,或者说柳宗元,是靠着这方冰雪在体察生活的情味、人生的理趣。其实,钓鱼也罢,钓雪也罢,早已成为了渔翁生活的一隅。那么我们在这里,又何须太过刻意的去追问这所钓之物呢?“渔翁在茫茫江中钓起一方冰雪,大家觉得这些冰雪意味着什么呢?”如此发问,学生是不是能从事物本身出发,先顺利地探求、整理好这一种观点呢?讲到这里,我们不妨再来看看柳宗元的另外一种心态。“孤舟蓑笠”,留给读者的应是一个不太清晰的背影或者侧影,也应该是一个相对较远的镜头。我们也时常听到教者在课上发问:“这一叶孤舟,这一件蓑

11、衣,代表的是渔翁心中怎样的心情呢?”笔者觉得,衣物终究只是衣物,除去遮风挡雨、御寒保暖的本职作用,单从衣物本身来说,如此发问,很难给学生以明确、准确的引导,学生可能只是从字面上“领会”了“孤独”。其实,我们不妨还是把这些意象更加细节化、意境化。首先,“孤舟”因何而孤?若是当时船儿漂在潺潺清溪之中,两岸鸟语花香,四周明艳动人,想必即便只有这一条船,也万不会让人觉得是“孤舟”。这个“孤”字不仅仅体现在船只的数量或是渔翁的数量,还更多的体现在周围环境给人带来的精神张力。“也许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这艘船曾经到过一条蜿蜒的溪流,四处一片美景。大家觉得这是一叶孤舟吗?那现在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12、用一个简单的对比手法来设计问题,应该会比直接从“孤舟”本身出发效果更好。 其次来看“蓑笠”。在说文解字中,“蓑”其实应该写作“衰”,本义为用草编织的雨衣;“笠”的本义则为用竹篾等编成的遮阳或挡雨的帽子。笔者认为,“蓑笠”都是草、竹之物,应皆取材于周遭的“千山”、“万径”之中。渔翁身披“蓑笠”,似乎也是有意无意应和身后的万千背景。作者更深层次的告诉了我们,现在陪伴渔翁的,其实只有这些自然事物,那就是萧索的冰天雪地“作者在这里,写到了一个身着雨衣斗笠的渔翁,简陋的蓑笠都由竹草制成,而四周萧条的千山万径也由竹草覆盖。这一番描写,大家觉得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在这里,还是通过由意象化到意境化的潜移默化

13、,体现渔翁内心的孤独。 3 小结 综上所述,柳宗元江雪一诗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品味的语言点。而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除了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传承发扬,还应对文本进行全面思考,深入彻底地去挖掘更多的内涵。特别是对于字字珠玑的古诗,更需要我们去深思熟虑每一个字,细细揣摩每一个字所包含的可能含义。而对于古诗中基本都会出现的种种意象,更应多加一分敏感、一份留心,因为这必然衬托、指向着诗的某种意境,而意境往往体现出来的又是诗歌的主旨,对领会文本中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在更多的文本当中,我们解读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广泛搜罗、综合筛选、分类研究、耐心总结的过程。每一个写作的背景,每一个讲解的重点,都值得教师们仔细推敲。这样,我们便可以把最完整的解读呈现给学生,尽力去做到知识的多元化和广泛性。这也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达到的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