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教案语文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05424857 上传时间:2022-06-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4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小学六年级教案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六年级教案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六年级教案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教案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教案语文(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小学六年级教案语文小学六年级教案语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所举两个事例的作用和它们所强调的重点的不同。激励学生树立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等可贵的合作精神。一起看看小学六年级教案语文!欢迎查阅! 小学六年级教案语文1 一、设计理念: 注重教材的整体性,以学生为主,引导自读自悟,将读、写、议紧密结合,注重课内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布置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深厚的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三、教学思路: 注重课文的整体性,突出重点,理解寓意,感悟人物

2、形象,以“谈话导入初读课文,理清故事内容把握课文重点感悟少年形象拓展延伸”四个部分组成。 四、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五、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六、教学难点: 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

3、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悠久,光辉灿烂,是世界文化的一大瑰宝。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明代小说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欣赏了词如梦令、渔歌子,今天我们继续接触中国古代寓言螳螂捕蝉。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螳”、“螂”并让学生描红。 2、补充课题,明白出处。 这是一个八字成语。你能将它补充完整吗? 螳螂捕蝉()指名说。 指明出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原文:(课件出示)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指导学生理解,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的精确与简练。 你还能说一个来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语吗?(鹬蚌相

4、争渔翁得利) 3、小故事,大道理。 “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 【设计意图注重教材的衔接,注重整个单元课文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感受祖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理清故事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在书中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故事内容,用上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 3、指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随机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侯与候的区别要讲清,理解“诸侯”的意思。禀的读音和字形要注意。) (三)把握课

5、文重点,感悟少年形象。 1、默读课文思考:面对吴王伐楚,大臣们的意见和少年的意见一致吗?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指名交流。理解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和“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理解两个“死”的不同含义。想象众臣劝说的场景,感受吴王的固执和暴戾。 面对如此暴戾的吴王,大臣束手无策。他们散朝之后会私下丽议论什么呢?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后,他会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拿着”、“转来转去”、“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朗读体会少年的机智。 2、少年怎样巧谏的呢?你从中又能感受这是一位怎样的少年呢? 给人物加上合适的提示语,想象人物的神

6、情,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指名交流,并分角色朗读。 继续想象人物的内心想法,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对话,丰满人物形象,并能用适当的成语来概括少年的形象。(机智勇敢、胸有成竹、毫不畏惧)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的空白,想象人物的神情、动作和内心想法,丰满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爱学语言故事。】 理解“螳螂捕蝉”的寓意。 课件出示“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自由读,读出蝉的“自由自在”,用这个词语说话。 指名朗读,读出螳螂的雄心勃勃。 默读这段话,在书中写一写,蝉、螳螂、黄雀的眼前利益和身后的隐患,交流,教师板书。朗读这段文字。 3、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

7、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件出示句子:“蝉、螳螂、黄雀,它们搜一心香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这祸患呢!”齐读。 吴王听了这番话,他明白了什么?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他的心里想到了什么?指名交流,说说吴王的内心想法。齐读课文第十二自然段。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悟到了什么?指名说,教师相机补充评价。 创设情境:第二天早朝,吴王在大殿上会对大臣们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人表演。(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情和语言,并要求能用上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设计意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分角色并加上动作创造性地朗读,这样,学生自然“感”得多,“悟”得深。】 (四)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引出话题:生

8、活中、学习中,你有没有发现“螳螂捕蝉”的事情存在呢?指名交流。(如人们只顾开矿挣钱,不注重环保,山体植被被严重破坏;盲目引进化工项目,周边环境被污染,给老百姓的生活造成困扰;学习时贪玩,一知半解,留下学习的隐患等。) 九、教学结束: 学习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寓言,继续积累成语。 小学六年级教案语文2 一、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脯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着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春秋末年各诸侯国相互混战的场面)

9、师讲述故事导入新课(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读后分小组讨论 (1)吴王准备出兵打败楚国,为什么遭到大臣的反对? (2)少年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吴王的? (3)从中可以看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 3、逐步讲解 问题: (1)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2)吴王想到了后果吗?为什么? (他一心思想攻打楚国,称霸) (3)吴王听了大臣们的话吗?他怎么做的? (4)有感情读吴王的话 (5)齐读这一段 问题二:(一)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服吴王 问题三:(先不讲) (三)过渡: 吴王很固执

10、,而且下了死命令,为什么少年一个“螳螂捕蝉”的事就能打动吴王的心呢? (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 1.课件出示“螳螂捕蝉” 2.问“蝉怎样?螳螂怎样?黄雀怎样?” 3.比较句子 4.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露水 蝉喝着露水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螳螂要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黄雀正要啄食螳螂 5.蝉、螳螂和黄雀有什么相同?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更隐伏着病患呢!) 6.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身后的陷患各是什么? 这跟吴国攻打楚国有什么联系吗? (吴国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 7.吴王明白了这一

11、点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吴王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8.少年正是用这个故事巧妙地说服吴王放弃了攻打楚国,他为了向吴王说故事,做了哪些事? 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让吴王发现他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9.从中你看出少年是怎样的人?吴王是怎样的人? (少年:勇敢机智,爱国) (吴王:知错就改) 10.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 (五)口语交际训练 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螳螂捕蝉”这样的事呢?说一说。 小学六年级教案语文3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

12、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13、。 三、查自读情况。 1. 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 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 集体交流,讨论。 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读。 3.

14、 师生评价。 4. 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 完成习字册描红。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 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

15、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 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 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 讲述故事。 2. 练习说话。 3. 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赵国在后) 螳螂蝉(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身后隐伏祸患 13 / 1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