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层学资源09级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05362145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6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古生物地层学资源09级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生物地层学资源09级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生物地层学资源09级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古生物地层学资源09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生物地层学资源09级(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古生物地层学(内容太多,只列出部分答案)总结: 元古代(PT)藻类植物时代早古生代(Pz1)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晚古生代(Pz2)孢子植物时代和蕨类时代寒武纪()三叶虫时代泥盆纪(D)鱼类时代石炭纪(C)和二叠纪(P)两栖类时代中生代(Mz)裸子植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和菊石时代新生代(Cz)被子植物时代和哺乳动物时代三大冰期:新元古代、石炭纪至早二叠世、第四纪什么叫古生物学?包括哪些研究内容? 什么叫地史学?地史学包括沉积发展史、生物发展史、地壳运动发展史什么是器官相关律? 适应:由于自然选择,生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上与生存环境取得良好的协调一致。 化石:埋藏在地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的遗

2、体和遗迹。 化石的特点:具备生物特征、具有生命活动信息。假化石:矿物集合体、树枝状铁质沉积物、龟裂纹、鹅卵石、姜结石等。保存类型分类: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什么化石化作用?化石化作用包括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 化石定义的时间界限(距今1万年左右) 化石形成的条件(简答题)(1、生物本身的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石化作用) 化石的用途(简答题) 判断遗迹化石中爬行痕迹的前进方向判断化石是否为原地埋藏的标志(简答题) 什么叫标准化石? 什么叫指相化石?(能指示特定沉积环境的化石) 什么是生物分类?(生物分类:按照一定的原则,将生物归并成

3、为不同的类群,并做不同等级的将系统排列。)什么是自然分类?(自然分类:按照生物亲缘关系的演进所做的分类)生生物的基本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以化石在形态及结构上的相似程度为基础进行划分 任意级上的生物群类必须有一些共同的形状特征,共同性状越多分类等级越低。什么是生物物种? 适应辐射: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两个及以上的不同那个方向发展,适应各种生活条件。早起生物发展和演化的四大飞跃(简答题)(化学进化到生物进化、生物的分异带来物种的多样性、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进化、后生动物的出现) 根据生活方式将海洋生物分为哪几类?(底栖 浮游 游泳)影响生物生存环境的主要因素?(温度、水深、光线、盐度

4、、其他因素等) 古无脊椎动物学 古植物化石学古生物学 古脊椎动物学 古植物学 古人类学 孢子花粉学原生动物:动物界最低等的动物,由单细胞构成的单细胞动物。 后生动物:个体有多细胞构成的动物。原生动物分为:肉足虫纲(伪足)、鞭鞭毛虫纲(鞭毛)、纤毛虫纲(纤毛)、孢子虫纲(没有)蜓:动物界-原生动物们-肉足虫纲-有孔虫亚纲-蜓目海生有孔虫,壳多为钙质,少数为硅质。无组织无器官。分布于C P蜓的结构:初房(细胞质外流)、初房口空、隔壁、隔壁孔、前壁、中轴、旋壁、旋脊、通道等在图上的位置。(详见课本)每形成一个新房室,原来的前壁便转变成隔壁。 高级的蜓内隔壁基部形成一排拟旋脊,部部分旋脊不发育的蜓内,

5、中轴方向的房室内有一轴积。外壁剖面结构:1原始层 一层式包括1 2致密层 二层式包括2、3或2、4 3透明层 原生壁 三层式包括2、5、6或2、6、4 4蜂巢层 四层式包括2、3、5、6 5外疏松层 次生壁 6内疏松层腔肠动物两胚层多细胞动物 固着生活的水螅型有组织无器官。 体型分为 游泳生活的水母型珊瑚:动物界-腔肠动物们-刺细胞亚门-珊瑚纲全为水螅型,全为海生。大大多数具有钙质外骨骼。单体珊瑚虫分泌的外骨骼形成单体珊瑚,群体珊瑚虫分泌外骨骼形成复体珊瑚。 萼部(呈呈杯状凹陷) 生长纹和生长皱(四射珊瑚又被称为皱壁珊瑚)珊瑚体 表壁(盖于外壁表面的一层钙质膜状壁) 单体:大多数为弯角锥状、近

6、圆柱状、拖鞋状、方锥状和盘状 笙状 纵列结构隔壁四射珊瑚 丛状复体(彼此分离) 枝状 横列结构横板 复体 多角状 内部结构 星射状 边缘结构鳞板、泡沫板 块状复体(彼此紧密相连) 互通状 轴部结构中轴、中柱(一种交织的蛛网状构造) 互嵌状 侧内沟 对隔壁 对侧隔壁 在四个部位中每次序生4个一级隔壁称为四射珊瑚 后生隔壁 对部 原生隔壁(6个) 在两个一级隔壁之间轮生二级隔壁 主部 侧隔壁 主内沟 主隔壁鳞板:形状像黄河大小都比较规则泡沫板:形状和大小不规则横板的分布一般呈 近水平 上凸 下凹 马鞍形 单带型:隔壁+横板 双带型:隔壁+横板+鳞板或泡沫板或中轴 三带型: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

7、+中轴(中柱) 泡沫型:泡沫板 无带型(了解)四射珊瑚最早发现于中奥陶世,横板珊瑚最早发现于寒武纪,均至二叠纪末期绝灭。腕足动物们海生,底栖,软体外面有两片外套膜和由外套膜分泌形成的几丁磷灰质或钙质外壳。有性生殖。(重要)(背腹)侧视: 双凸型 平凹型 凹凸型 凸凹型 双曲型(颠倒型)壳上最早形成的部分是壳喙 在背壳上发育中隆 有铰腕足类 无铰腕足类没有中槽或中隆 在腹壳上发育中槽 三角孔 后缘 主端 铰合面 壳肩 铰合线 侧缘 侧缘 前缘 同心状同心纹、同心线、同心层、同心皱 壳 放射状放射纹、放射线、放射褶 饰 瘤 刺寒武纪出现,奥陶纪繁盛,志留纪相对衰退,C D繁盛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双

8、壳纲、头足纲)数量多,分布广,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类。三胚层,真体腔动物。水生用鳃陆生用外套膜呼吸。身体分头、足、内脏团、外套膜。外面有外套膜分泌的钙质外壳。腹足纲:大多为水生,少数为陆生,头部发达。 胎壳 螺 旋向壳饰 后方 背壳 塔 缝合线 横向壳饰 螺环 腹壳 右 旋 后沟(出水口) 壳 体 内唇 螺 缺口前方 环 口缘 壳口 外唇 前沟(进水口) 腹足类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奥陶纪开始增多,中生代、新生代腹足类繁盛。双壳纲:体型两侧对称,有两片外套墨盒有外套膜分泌的钙质外壳。又称作无头纲、斧足纲、瓣腮纲。头部已退化。 桥上最早形成的部分成为壳喙指向前方 壳喙 背 后壳项脊 前 后 生长线(在不

9、同生长时期的轮廓线) 腹 新月面 后壳面 盾纹面 后壳项脊 铰缘 前耳 后耳 耳凹 足丝凹曲 前耳大于后耳;判断前后 外套线、外套湾位于后部;异柱类:前小后大; 韧带起开壳作用 双柱类肌痕 同柱类:一样大 闭肌痕 寒武纪出现,中生代、新生代最为繁盛 单柱类肌痕头足纲:软体动物中最高级的类型,全为海生,肉食。分为内壳类和外壳类(直壳、旋壳)缝合线:头足纲隔壁的边缘与壳壁里面的接触线。 腹弯 腹侧 相对应 背侧 脐线 脐线 腹侧 背侧 外缝合线 内缝合线根据缝合线分类:鹦鹉螺式、无棱菊石式(鞍叶呈宽圆状)、棱菊石式(叶部尖棱状)、齿菊石式(叶呈锯齿状)、菊石式(鞍叶都分出许多小叶)寒武纪出现,古生

10、代早期以鹦鹉螺为主,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以菊石为主。节肢动物现代动物界最大的一个门类,身体左右对称,体外含有碳酸钙或磷酸钙的几丁质外壳,体披甲壳或厚皮,可防止水分蒸发或侵入 三叶虫分为头甲、胸甲、尾甲 (具体各部分名称参考教材) 头盖=固定颊+头鞍面线后支与头甲相交的方式分为:前颊类、后颊类、角颊类头甲与尾甲的相对大小分为:小尾型(尾甲极小)、异尾型(头甲大于尾甲)、等尾型(头甲等于尾甲)、大尾型(头甲小于尾甲)寒武纪开始出现,寒武纪、奥陶纪最繁盛。攀索动物们笔石纲:体外有几丁质的外骨骼(以炭质薄膜保存为化石)最早形成胎管,可以指示始端和末端。 胞管可以指示腹侧和背侧。 树形笔石包括正胞管、副胞

11、管和茎胞管。正笔石只有正胞管。有轴笔石、隐轴笔石、无轴笔石胞管的排列方式:单列式、双列式、四列式中寒武世出现,下寒武世extinct.脊索动物脊索:分布于脊索动物身体背部的一条有弹性,不分节的棒状组织,起支撑身体的作用。 无颌纲无颌 盾皮纲脊 鱼形超纲(腮呼吸) 棘鱼纲 无羊膜索 软骨鱼纲 变温动 硬骨鱼纲 卵生物 两栖纲 有颌们 四组超纲(肺呼吸) 爬行纲 鸟纲 有羊膜 恒温 哺乳纲 胎生尾鳍:原型尾、歪型尾、倒歪尾、对生尾、正形尾、桥尾鱼鳞:盾鳞、硬鳞、圆鳞、栉鳞 鱼形超纲身体呈纺锤形或棱形。 奇鳍:背鳍、臀鳍、尾鳍 偶鳍:胸鳍、腹鳍无颌纲:没有真正的鳍,均为水生,淡水中多,数对腮裂,最原

12、始的脊椎动物。如七腮鳗,无鳞片,无偶鳍。盾皮纲:大小相差悬殊,最原始的有颌类动物。躯干前部被骨质的甲片包裹,后部裸露或具鳞片,歪形尾。棘鱼纲:体小,眼大,吻短,外形似鲨,奇偶鳍都有,歪形尾。软骨鱼纲:内骨骼全为软骨,盾鳞,歪形尾,中生代至今,以高等的鲨类和鳐类为主。硬骨鱼纲:鱼类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一个纲,原始为歪形尾,后逐渐演化为正形尾。狼鳍鱼是一种陆地淡水鱼。辐鳍鱼亚纲:现代硬骨鱼类大部分属于此亚纲 肉鳍鱼亚纲:有内鼻孔,用肺呼吸。总鳍鱼类认为四足动物的祖先。两栖类:包括无尾目(如:青蛙)和有尾目(如:娃娃鱼)(简答题)两栖类进化的意义:脊椎动物首次成功的登上陆地,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一

13、件大事,为全面征服陆地打下重要的基础。 但两栖类仍然未能真正摆脱水环境:在水中产卵,幼体生活在水中。成年后肺和皮肤不够完善。不能远离水,只能在水边的陆地上生活。四肢不够强,不够坚固。(简答题)登陆的条件: 用用肺呼吸,但肺不够完备,用皮肤辅助呼吸。身披骨甲或富粘液的皮层,或生活于阴湿处,防止水分蒸发。有五趾的四肢,陆上支撑身体运动。爬行动物:羊膜卵为脊椎动物陆生生活和繁殖后代创造了必须的条件,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征服陆地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嗫嚅孔 无孔亚纲 爬行动物 下孔亚刚(似哺乳爬行动物) 调孔亚纲(几乎全为水生,海生爬行动物) 双孔亚刚 恐龙爬行动物中双孔亚刚的蜥臀目和鸟臀目鸟

14、类适于飞行的特征:身披羽毛,有翼;身体呈流线型;骨骼致密而轻巧,中空,髓腔大,许多骨骼愈合。胸骨发达有的具有龙骨突;心脏分隔完全,恒温,卵生。牙齿:门齿、犬齿、前臼齿、臼齿(后两者称为颊齿)切齿型:肉食动物; 脊齿型:食草动物; 癅齿动物:杂食动物;植物界包括植物、细菌、藻类、真菌、地衣植物界与动物界的区别:自养、光合作用低等植物:无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茎的功能:输导水分、无机盐和有机养料,支持树冠,分枝,并长出大量的叶以制造食物。据茎的生长习性可将茎分为:直立茎、攀援茎、缠绕茎、匍匐茎 乔木:有明显的主干 木本 灌木:分枝接近地面或从地面丛生据质地 据攀援或缠绕茎的木本称为藤本 草本 等二歧

15、分枝 二歧分枝比较原始 不等二歧分枝 茎的分枝 单轴式分枝较进化的分枝方式 合轴式分枝最先进的分枝方式(被被子植物的主要分枝方式)高等植物:多细胞,大多具有司输导等作用的维管束系统。 表皮 皮层 中柱(组成维管束的韧皮部和木质部所组成的输导柱) 茎中心的薄壁细胞称为髓叶: 叶片 完全叶(缺少一者或两者叫不完全叶) 叶柄 托叶 一个叶柄只有一个叶片叫单叶,有有两个以上叶片的叫复叶。 奇数单羽状复叶 偶数单羽状复叶叶序:叶在枝上的排列方式,可分为螺旋生、互生(每节一个)、对生(每节两个)、轮生(每节三个及以上)叶脉:叶片上的维管束。 中脉(主脉)侧脉细脉 邻脉叶脉序:叶脉在叶片上的排列方式。主要有

16、单脉、扇状脉、平行脉(单子叶植物)、弧形脉、羽状脉、网状脉(双子叶植物)、掌状脉。苔藓植物(苔纲、藓纲)蕨类植物:均有输导作用的组织维管束,分为原蕨植物门、石松植物门、节蕨植物门、真蕨植物门、前裸子植物门原蕨植物:又称为裸蕨植物,其特点是:是目前已知最原始的陆生维管植物;基轴裸露无叶,又称无叶类;大都较矮小,一般高不到一米;茎结构简单,二歧式分枝;具有假根;孢子囊大都顶生。石松植物:有根 茎 叶的分化,二歧式分枝,叶小,针形、披针形,单脉,螺旋生。 侧痕 舌痕 维管束痕 通气孔 叶痕(呈菱形状或心形) 叶座 中肋 节蕨植物:茎为单轴或分枝,明显分节(节、节间),叶小,轮生于节上真蕨植物:茎不发

17、育,二歧合轴式或单轴式分枝,以具有大型羽状复叶(蕨叶)为特征。 小羽片是构成蕨叶的最基本单位。载有孢子囊的小羽片或羽片生殖叶/实羽片;不具有孢子囊的小羽片或羽片营养叶/裸羽片。 末次羽片=小羽片+末次羽轴 末二次羽片=末二次羽轴+末次羽片(末二次羽轴直接生长出间小羽片)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种子蕨植物门(真蕨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过渡类型)、苏铁植物门(茎干呈球状、块状、圆柱状)、银杏植物门、松柏植物门(科达纲、松柏纲)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被子植物进化的三阶段:木本被子植物大发展阶段;草本植物大发展阶段;杂种及多倍体植物大发展阶段。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菌藻植物阶段,早期维管植

18、物阶段,蕨类植物阶段,裸子植物阶段,被子植物阶段。 地层单位(简答题)判断化石是否为原地埋藏:a、化石保存的完整性 b、个体大小的分选性 c、两壳保存的分散性和数量比 d、判断生物成长的位置和方向(简答题)不同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1、岩石地层单位具有穿时性。 2、表示范围不同:岩石地层单位反映区域性的特点;年代地层单位反映全球特征。 3、年代地层单位没有固定的具体岩性内容。 4、不同地层单位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基本原理: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上下底层属性差别越大,其分类级别越高。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岩石学方法、古生物方法、地质事件及构造运动对比法、古

19、地磁极性对比法、同位素年龄对比法相分析:通过对地层中古老岩石和生物的物质表现和环境的对应联系,分析恢复古沉积环境的过程。什么是年代地层单位? 什么是岩石地层的单位?(以岩石特征和岩石的类别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化石物种的特征:共同的形态特征、构成一定的居群、具有一定的生态特征、分布于一定地理范围古地理变迁 构造岩浆旋回法 同位素年龄测定前寒武纪的研究方法 岩石学方法(沉积建造和变质作用) 生物地层学方法(此处有一点注意:鞍山式铁矿)叠层石:由菌藻类生物集合体与沉积物在一定环境下形成的生物沉积构造。五台运动:太古宙末期,大约在25亿年左右,发生了一次普遍的地壳构造运动及其伴生的岩浆活动,如我国的

20、五台运动:这次运动使得太古宙的地层发生褶皱和变质,并扩大了古太古代结晶基底的范围,从而形成了一些稳定地块太古宙“陆核”。吕梁运动:古元古代后期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吕梁运动,淲沱系遭受低级的变质作用,早期变质年龄在18.5亿年左右(主幕),晚期变质年龄在17.5亿年左右(次幕) 意义:把古元古代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焊接”起来,形成华北地台的原型原地台,从此华北地区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的新阶段,华北稳定的大陆板块基本定型。晋宁运动:新元古代后期(850800Ma),东西两面大洋板块向川中“微大陆”俯冲,碰撞,其结果导致了川滇地槽和雪峰九岭地槽带转化为元古宙褶皱带,它们和川中古陆核一起,构成了巨

21、大的稳定地块扬子板块。 震旦系(Z) 新元古界 南华系(Nh) 青白口系(Qb)元古宙 中元古界 蓟县系 (Jx) 长城系(CHc) 古元古界淲沱系(Ht)(简答题)中国南方震旦系古地理景观:中国南方震旦系和南华系的沉积类型及分布明显受古地理古构造环境的控制,特别是震旦系的岩相分异明显,反映了彼此相邻的不同古地理景观和古构造环境。扬子路表浅海扬子稳定区 江南陆缘深水海盆江南过渡区 华南半深海岛弧海区华南活动带 前者为扬子地台区,后两者为华南地槽区。元古宙后期全球出现了一些巨型稳定的地块地台:北美地台、欧洲地台、西伯利亚地台、中国地台、冈瓦纳联合地台古生代的最初确立主要是根据众多的海生无脊椎动物

22、化石为特征。(填空题)下寒武统仅发育馒头组,中寒武统包括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上寒武统包括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 华北板块奥陶系底层序列自上而下:治理组、亮甲山组、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加里东运动:早古生代后期S处于加里东运动的晚期,是构造运动相对活跃的时期,处于挤压构造体制之下,板块之间相互碰撞拼合,此时的古构造和聚合古地理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柴达木板块,秦岭板块与华北板块拼合,使之范围扩大。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拼合构成华南板块(简答题)晚古生代的沉积特点:海相地层广泛分布,陆相和海陆交互相也较发育。中后期的内陆或近海,沼泽、森林有较广泛的分布形成含煤地层,使石炭系

23、成为地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造煤期。(简答题)上石炭统本溪组:下部铁铝岩层为含矿层位,在中奥陶统风化面上首先看到的是松散的粘土(其中含不规则团块状褐铁矿或赤铁矿层。即“山西式铁矿”)其下部不具层理,上部稍具层理,向上铁质逐渐减少,铝质成分不断增加,逐渐过渡为浅灰色具豆状或鲕状结构层次较为清楚的铝土矿(G层铝土矿)。在所夹的页岩中曾发现属于上石炭统的植物化石碎片和腕足类化石。这种含铁铝质的沉积是由于长期的风化侵蚀,铁铁铝等矿物相对富集的结果。当海侵发生时,这些物质在适当的环境下最先沉积,因此这是代表海侵开始时滨浅海沉积。铁铝矿层以上为滨海砂岩,沼泽相页岩(含植物化石)和煤层以及浅海相灰岩(含小型腕足动

24、物和珊瑚)。 综上所述:上石炭统本溪组是由古风化壳的陆相残积物开始宾滨浅海铁铝质沉积滨海沼泽,含煤沉积浅海灰岩沉积滨浅海沼泽沉积所组成,构成一明显的沉积旋回。山太原西山石炭系:山西太原西山上石炭统剖面为一典型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厚度不大,界限清晰,是华北地区研究最早最详的石炭统,可作为华北地区的标准剖面 与下伏下中奥陶统灰岩地层不连续;风化壳及残积铁矿分布于下中奥陶统灰岩侵蚀面上;上上界含上石炭统的海相假希瓦格蜓灰岩;与下二叠统底部的陆相砂岩为界。古生代两大构造旋回:早期的加里东旋回,晚期的海西旋回。 劳俄大陆 北方大陆群 西伯利亚大陆 哈萨克斯坦板块 三个大陆板块 冈瓦纳大陆 华夏陆块群(

25、介于前两者之间) 中三叠世 哺乳动物出现 晚石炭世 爬行动物出现 J K 又一个重要的造煤期 晚泥盆世 两栖类出现 上部红色泥灰岩 中部介壳灰岩 下部杂色砂岩印支运动:华南海区自T2起,地壳运动趋于活跃。东南区大部分上升为陆,普遍缺失沉积,扬子区则形成一闭塞的咸化海盆。T3海退继续,华南区逐步上升为陆,秦岭海槽东段也同时封闭,是华南大陆与中国北方大陆连成一体,这一阶段的地壳运动在中南半岛最为显著,并主要表现为褶皱运动,一般被称为印支运动。古生代从生物发展演化来看:早古生代时浅海广布,气候匀和,各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容易滋生发育,显现出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时期。晚古生代由于陆地面积大增,因而给陆生植

26、物的发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中赋存陆相沉积,但在当时的浅海地区,依然是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广泛发育作为特征。(简答题)华北板块早古生代构造特征:主体自新元古代的隆升一直持续到寒武纪早期,此后才整体下降接受海侵,形成早寒武世晚期至中奥陶世的滨浅海沉积,从中奥陶世又开始隆升,一直持续到晚古生代。(简答题)扬子区早古生代构造特征:寒武纪时海侵广泛,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范围逐渐扩大的时期,其内部的古地理面貌和中晚寒武世相似,为巨大的镶边碳酸盐岩台地。 志留纪是华南裂谷盆地萎缩消亡的时期,加里东构造后期,扬子板块主体上升,广泛发生海退,仅在川滇一带形成狭窄的海湾。燕山运动:侏罗纪中晚期的地壳运动在冀北燕山地

27、区十分显著,是本区发生断裂和强烈的火山喷发,并多次发生局部的沉积间断和不整合,因此这一运动成为燕山运动,被用于代表侏罗纪和白垩纪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东部四大盆地:松辽盆地、华北盆地、苏北盆地、江汉盆地陆相和火山岩相广泛发育是我国白垩纪最显著的特点。新生代生物界发展的特点:被子植物的繁荣,哺乳动物的兴起,人类的出现和发展新生代动物的演化阶段:古近纪早期为古老哺乳动物阶段古肉齿类和古有蹄类。古近纪晚期为古老哺乳动物灭绝及现代哺乳动物祖先出现的阶段奇蹄类高度发展,肉食类繁盛。 新近纪为现代哺乳动物形成阶段偶蹄类发展,象迅速演化。第四纪为人类的进化和哺乳动物现代化的发展的阶段。(简答题)胜利油气区的济

28、阳凹陷第三纪:自下而上:侯镇组孔店组沙河街组东营组馆陶组明化镇组 主要为陆相沉积,由于综合特征、自生矿物、动植物化石及其生态等因素划分,孔店组三段到一段,沙河街组四段到二段下部,沙河街组二段上部至东营组一段,馆陶组至明化镇组。前三个旋回均经历了氧化浅湖还原较深湖氧化浅湖的过程,气候变化为干旱湿润干旱。(简答题)中国第四纪的四大特征:人类的出现和进化。冰川广布,气候冷暖变化频繁,海平面高低波动强烈。大陆面积增大,新构造运动活跃。沉积类型繁多,大陆上主要为未固结成岩的松散堆积黄土(冰期堆积而成)。喜山运动:始新世末期,喜马拉雅地区褶皱隆起,上升为山系,并伴有花岗岩侵入,海水全部退却。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俯冲,喜马拉雅地区形成一系列向北倾斜的逆冲断层,使地壳大规模逆掩叠复,导致地壳不断加厚,使本区逐渐抬升,最终形成了目前世界上最高峻的山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