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的介绍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05212325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大学专业的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大学专业的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大学专业的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大学专业的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专业的介绍(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 . . . . 信息工程大学专业介绍大气科学学院简介大气科学学院成立于2006年,其前身大气科学系(原气象学系)建于1960年, 现设有大气科学系、气候学系、海洋科学系、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台、大气资料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其中气象学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大气科学专业为省品牌专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气象学、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地球流体力学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气象学、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以与大气科学、大气科学(气候学方向)、海洋科学3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118人,教师80人,其中教授23人

2、、副教授21人,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名。拥有本科生1924人、硕士研究生385人、博士研究生92人。到目前为止已为国家培养了本科毕业生7888 名,硕士879名,博士82名,留学生3名。学历学分被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广泛承认。近年来学院毕业生的升学率一致保持在40%左右,高质量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学院培养的大量毕业已成为我国各级气象部门的业务骨干和管理专家,并有相当数量毕业生已是国外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知名学术带头人和杰出科学家。同时,学院还为等地培养了大量少数民族气象工作者。1993年,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在我校成立“世界气象组织区域气象培训中心,目前,学院已为世界80多个国家培训了500多

3、名高级气象技术人员,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我院教师中有5名教授被评为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1994年,省教委授予天气动力学、气象学学科为“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称号。1996年,荣获国家劳动人事部授予的“全国气象系统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荣获中国气象局“全国气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大气科学教学团队于2008年荣获“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09年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50年来,学院坚持跟踪学科最新动态,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学科体系,使学科容不断丰富,学科规模不断扩大。学院设立的具有中央气象台技术水平的气象台和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学科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学院注重课程和

4、教材建设、强化质量管理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共获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0余次,其中天气学原理和方法于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大气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于2009年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天气学课程于2006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数值天气预报课程于2007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天气学分析教材于2009年获省精品教材,天气学教材于2009年获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50年来,学院科学研究蓬勃开展,国际交流频繁不断。注重理论研究与国家需要、科研成果与实际业务、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气象学科形成了国大气科学领域中颇具特色、相对稳定的多个研究方向。专业介绍大气科学该专业为全国重点

5、学科、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点、省品牌专业。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实验、实习设备齐全,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学位授予体系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根本理论、根本知识和根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根底、大气科学概论、流体力学、天气学原理、动力气象学、中国天气、数值天气预报、气象统计方法、天气分析、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与数值模拟、短期气候预测根底、热带天气动力学等。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气象、民航、海洋、水电、环保、科研、院校、部队等部门从事与大气科学和相关学科的业务、科研、管理和教学工作,也可继续攻读该学科或相关专业研究生。大气科

6、学(气候学方向)该专业方向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分支,师资力量雄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方向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大气科学根底知识、数理根底和计算机根底,能够将气候理论应用于资源、环境科学等学科领域,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高级专业人才。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根底、大气科学慨论、流体力学、动力气象学、天气学原理、现代气候学根底、区域气候模拟、气候变化与其诊断、边界层气象学、地球科学概论、气候资源与气候评价等。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气象、海洋、民航、国土规划、环保、水利、军事等相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部门从事理论与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该学科或相关专业研究生。海洋科学该专业培养

7、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系统掌握海洋科学、特别是物理海洋学、海洋要素和海洋气象监测、海气相互作用的根本理论、根本知识和应用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计算机根底、海洋科学导论、流体力学、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动力气象学、海洋要素计算与预报、海洋环流、海洋气象学、海洋数值模拟等。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与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教学工作,与海洋、军事、气象、环境等相关部门的专业教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继续攻读该学科或相关专业研究生。应用气象学院简介应用气象学院前身为农业气象学系,成立于1960年,由我国著名农业气象学家秀藻先

8、生创建。1989年更名为应用气象学系。1999年以应用气象学系为根底组建环境科学系。2002年初,恢复应用气象学系,2006年8月正式成立应用气象学院。学院设有应用气象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两个系,有应用气象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两个本科专业,应用气象学和城市气象学两个博士点和硕士点。并建有农业气象试验站,应用气象学实验中心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室。应用气象学和农业资源利用均是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同时,应用气象学是国家特色专业和省品牌专业建设点。学院是中国气象学会生态与农业气象学委员会挂靠单位,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学分会副理事长单位。另外,学院还承当着世界气象组织的有关气象国际培训任务。学院拥有一支年富力

9、强、学历与职称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中教授9人,博导6人,5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100%;在校本科生约500人,硕士、博士生100人。教师长期从事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世界气象组织Norbert?Gerbier?MUMM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多项。自1960年以来,共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2000多名本科生和近400多名研究生。2003年以来,本科生就业率一直达100%,高质量就业率95%以上,研究生升学率35%左右。毕业生主要在气象、环境、农业、海洋、部队、民航等部门从事科研、业务、教学或行政管理工作。专业介绍应用气象学本专业是国家特色

10、专业和省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有完整的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人才培养层次。培养具有应用气象学专业的根底知识、根本理论和根本技能,能够在农业气象与产业工程气象、城市气象、天气预报、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和业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学习应用气象学根本理论和根底知识,并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本专业主要设有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原理、产业工程气象学、气象信息服务、应用气象学方法、农业气象学、遥感原理与应用等课程。毕业生可在气象、环保、海洋、民航、国防、高校以与相关科研等部门就业。农业资源与环境本专业培养具备农业资

11、源与环境方面的根本理论、根本知识和根本技能,数理化与生物学根底扎实,在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管理方向有特色优势,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根底理论知识的同时具有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展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根本能力。本专业主要设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农业环境学、大气物理学、农业气象学、气候资源学、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等主要课程。毕业生可在农业、气象、环保、国土资源、高校以与相关科研等部门就业。遥感学院简介遥感学院下设遥感科学与技术系、地理信息系统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和测绘工程系,拥有“3S集成与气象应用

12、博士学位点,“自然地理学与“3S集成与气象应用2个硕士点,设有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科学与技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测绘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具有博士、硕士和本科的完整教学体系。现有专任教师54名,博士生导师8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30%,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达90.7%。具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与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5人。目前有注册本科学生747人,硕士研究生65人,留学生2名。学院还建有中美合作遥感中心、省遥感应用实验教学示中心、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实验中心、3S集成与气象应用、遥感图像处理、资源分析与规划实验室和测绘工程实验中心,另外,学院十分重视国外交流与合作,与近3

13、0个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或实习研究基地。遥感学院建有地球系统遥感研究院,GIS与气象应用、国土资源与城乡规划、测绘科学技术等研究所。学院以遥感科学与技术为中心,突出3S技术气象应用特色,大力开展遥感与空间信息技术在气象、地理、资源、生态环境、海洋、防灾减灾、国防等领域中的应用,努力实现遥感科技人才培养高地的目标,为国家和省国民经济、社会开展,为我国气象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开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专业介绍地理信息系统该专业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的根本理论、根本知识和根本技能的空间信息专业人才。该专业是我校的重点学科,有得到“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共建专项资金资助的地理空间

14、信息系统实验中心、部省共建“3S技术与气象应用实验中心。主要课程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数字高程模型原理与方法、数字城市原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全球定位系统、“3S集成、数字摄影测量、自然地理学、地图学等。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气象、军队、高等院校、资源、环境、土地、规划、人口、测绘等部门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相关领域的教学、应用技术开发研究、管理等工作。遥感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校特色专业之一,培养具备完整的遥感根本理论、根本技能和遥感应用的高级专业人才。建有“省遥感应用实验教学示中心。除公共课外该专业的主要课程有遥感原理与应用、遥

15、感数字图像处理、定量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全球定位系统、“3S集成、数字摄影测量、自然地理学、辐射传输理论和遥感应用类的课程等。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气象、军队、高等院校、资源、环境、土地、规划、计划等部门从事遥感科学与技术相关的教学、应用技术开发研究、理论研究、管理等工作。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该专业培养能运用现代规划理论和“3S技术,从事有关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城市与区域规划与规划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等方面研究的具有一定专长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能适应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气象、规划、城建、国土管理等部门的科研、教学、规划、管理等工作岗位要

16、求,也可继续攻读该学科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主要课程有: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自然地理学、管理学原理、环境科学概论、城市气象学、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详细规划、国土规划、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城市规划与大气环境、生态环境规划等。测绘工程该专业以空间定位、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根本理论与技术为支撑,培养掌握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与应用的根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科学技术的根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坚实的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根底和良好业务素质的高级测绘科技人才。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测绘学概论、测量学、测量学、工程测量学、地籍与房产测绘、GPS原理与其应用

17、、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根底等。学生毕业后可在测绘、建筑施工、城建、交通、农林、水电、国土资源、环境、海洋、气象、军事等相关的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业务和行政部门,从事相关学科的工作。大气物理学院简介大气物理学院成立于2008年8月,其前身为我国著名的大气物理学家王鹏飞教授于1960年创建的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系。现设有大气物理系、大气探测系、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系、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等教学、科研机构。学院现有大气科学(大气物理学方向)、大气科学(人工影响天气方向)、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方向)和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等4个本科

18、专业(方向)。学院现设有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大气遥感科学与技术和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3个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其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于1981年设立, 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评为省“十五重点学科,2005年被评为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006年被评为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大气探测1998年被评为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2007年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学院拥有一支年富力强、专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 4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约占70。有2名教授被评为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有3名教师被评为省青蓝工程、“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获“省

19、高校优秀学科梯队和“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称号。学院现有生923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50人。在过去的近50年里,学院各专业共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1644名本科生和435名研究生,很多毕业生成为国家和地方各级气象部门的业务骨干和管理专家,有相当数量毕业生已是气象领域的知名学者和杰出专家。2006年以来,本科生就业率均达到100%,其中高质量就业率达到95%以上,升学率40%左右。毕业生主要在气象、环境、资源、海洋、防灾减灾、部队、民航等部门从事科研、业务、教学或行政管理工作。专业介绍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大学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教育部批准全国首家设立的少数高校试点目录外专业。目前已经形

20、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层次齐全的防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学校特色专业。其中本科为工科,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电气电子技术、信息系统和雷电科学与防护根本理论、根本知识和根本技能,能从事雷电监测预警、防雷技术开发与应用、防雷工程设计、方案审核、防雷施工、检测验收、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防雷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开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的主要方向有:雷电物理、雷暴监测与预警技术、雷电防护技术、雷电灾害风险管理等。主要专业课程有雷电原理、电磁场理论、电磁兼容原理与设计技术、低压电气系统、建筑物防雷、接地技术、灾害评估等。学生可

21、在气象部门、科研院所、各级防雷机构与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工作,也可继续深造。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方向)该专业培养具有大气科学根本理论和技能,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能够在大气科学领域和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与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主要学习大气科学学科的根本理论和知识,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等方面的根本训练,具有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雷达和卫星遥感技术进展大气科学根底研究或应用研究、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等根本技能,具有较强知识更新能力和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主要专业课程有: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大气科学概论、大气物理学、现代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大气动力学、雷达技术、微机原

22、理、计算机语言、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现代遥感技术等。毕业后可在气象、民航、海洋、部队、科教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技术、教学或行政管理工作,也可攻读大气遥感科学与技术、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大气科学以与其他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大气科学(大气物理方向)该专业方向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分支,省重点学科,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方向开设课程主要有: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和大气科学根底课程,掌握大气物理学、云降水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动力气象学、人工影响天气、大气化学、空气污染气象学、环境监测与评价、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根底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从事大气与环境理论和应用研究训练的专门人才

23、。毕业生可到气象、海洋、环境、国防、民航等相关业务部门、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从事业务、科研、教学、管理工作,可以继续攻读本学科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信息与控制学院简介信息与控制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93年的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后调整更名为信息与通信系,2006年进展院系调整成立了信息与控制学院。学院目前设有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系统工程4个系,设有信息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气象仪器与自动化装备研究院、系统工程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研究所、电气自动化研究所和复杂系统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以与一个省级实验教学示中心和18个专业实验室。本科教育包括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

24、与自动化、信息工程(系统工程方向)。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342名。近年来学生的毕业去向有考研、就业和出国,其中有25%的学生考上研究生。学院具有系统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系统分析与集成和系统理论两个专业,现有在读研究生181名,本学位点下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4名,其中博导6名,教授1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名,教师队伍中博士占90%以上。学院同时招收气象信息技术与安全、雷电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博士生。学院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坚持开放办学,从经济开展与市场用人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应用为核心,厚根底强技能,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

25、定位,使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和就业优势。近年来,学院教师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0余人次,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00余篇,承当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和横向项目100余项。局部科研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专业介绍自动化该专业是面向各行各业的自动化,培养掌握各种现代化生产的监测、控制、管理技术和各种现代化信息采集、处理与应用技术,从事工业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电子与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与智能仪表、制造业自动化等领域的系统分析、设计、仿真、控制、优化、开发、集成和运行等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数学、物理、电路、电子技

26、术、计算机根底、高级语言、计算机网络、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DSP、嵌入式计算机、计算机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与制造业自动化、PLC原理与应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检测技术与仪表、电机原理与拖动、运动控制、过程控制等。除课程实验外还设有电路、电子、自动化、计算机等方面的系列专题实验和课程设计。自动化实验中心为省省级示中心,学生可以获得一流的实验和实践教学训练。由于本专业注重软件与硬件的平衡,强调理论与应用的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较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学生不仅上手快,就业去向好,考研选择围大,而且适应性强,有后劲,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力。是一

27、个适用于工业、交通、能源、IT、教育、国防等众多应用领域的宽口径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该专业培养仪器仪表领域的高层次、高质量、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技术的理论根底与系统的实践技能,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根底、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嵌入式系统、智能仪器、电路、自动控制原理、可编程控制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精细机械设计根底、光电测试技术、误差理论、控制网络根底、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并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具有智

28、能仪器仪表实验室、现代检测实验室等中央地方共建实验室。就业方向:科研院所、技术监视部门、设备研发与管理等部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该专业为宽口径引导性专业。培养能够从事电气检测、电力系统与其自动化、研制开发工程设计与施工、系统集成等具有宽广知识面和较强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根底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技术的根本能力。该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为:电路原理、电子技术根底、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控制理论、电力拖动、电气

29、工程根底、电力系统分析、继电保护、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根底硬件根底、单片机等)、信号与系统等。就业方向:电力系统、电气设备制造、电力建设、能源、IT、国防等行业。信息工程(系统工程方向)该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根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复杂的管理、生产、服务等领域从事信息系统的分析与集成、设计与运行、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组织管理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主要学习系统工程、企业管理、软件技术与信息系统建设三大方面的根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在系统工程方法论的指导下,具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的能力。主要课程有系统科学与工程、信息论、企业管理学、自动控制理论

30、、数据库、软件开发技术、Oracle软件开发、java编程、Web设计与开发、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建模、运筹学、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等。作为21世纪紧缺专业,该专业方向就业情况良好,近几年,考研升学率在20%以上,其余都正常就业,就业方向在机关、事业、各类企业的信息部门与相关部门,从事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分析、应用、管理等工作。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简介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是在整合原电子工程系和信息与通信系相关专业根底上于2006年8月组建而成。是电子与信息领域集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为一体的学院,其教学与科学研究涉与通信工程、电子信息、信号处理等诸多现代信息技术领域。学院设有通信工程、信息

31、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省特色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全院注册本科学生1591人。学院设有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点、系统分析与集成硕士点和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同时在大气遥感科学与技术、大气物理、雷电科学与技术和大气信息与安全博士点与相关合作单位共同招收博士研究生。目前在读研究生近100人。学院在“通信系统与网络技术、“光电系统与其信号处理、“先进的雷达信号检测与处理、“多功能雷达目标识别与信息处理、“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自动测试系统和“编码理论与应用等领域有较高研究水平。近年承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行业专项、教育部和省部级等各类

32、科研课题58项,完成论文4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89篇。获得省部级和市厅级科研成果奖励4项,专利10项。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根底设施,目前拥有电工电子、通信与信息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三个实验教学中心,共 19 个实验室。其中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和通信与信息技术实验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中心。学院正加紧校企合作中网卫星通信研究院和信息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同时进展相关实验室的扩建,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环境。在专业建设方面,学院十分注意加强与国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共建的学生实践基地,满足了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为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学院在人

33、才培养方面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教学中贯彻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那么,使学生既有扎实的根底理论和专业知识,又具有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将师资队伍建设置于学院优先开展的战略地位,采取“培养、广引进、外聘请的方法,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院现有专任教师60余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1人。教师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1人获省普通高校“红杉树园丁奖,4人为省教育厅“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人获省人事厅“六大人才顶峰资助。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全院4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35岁以下青年教师已经全部实现博士化。专业介绍电子信息工程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电子技

34、术和信息系统根本理论、根本知识和根本技能,进展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根本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和气象背景,有较强的自我知识更新能力、创新能力和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主干课程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电磁场理论、单片机等。该专业毕业生除读研、出国等情况外,就业去向主要在科研院所与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电子技术相关的研究、生产、教学等工作。信息工程该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软硬理论和技术、电子科学理论与技术、通信系统的根底知识,具有计算机软硬件和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管理、维护能力的

35、工程技术人才。开设课程主要有电路、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微型计算机原理、软件工程、操作系统、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离散数学、计算方法与实现、大型数据库系统应用、JAVA程序设计实验、,JAVA程序设计、Visual Studio.NET程序设计实验、Visual Studio.NET程序设计、信号与系统、嵌入式系统、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工程等。课程体系结构包含通识教育、学科根底必修、学科根底选修、专业方向选修。毕业后主要到政府机构,企业的信息管理与规划部门,高技术公司,信息服务机构等。通信工程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通信系统

36、和通信网络方面的根底理论、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承受通信工程实践的根本训练,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设计、开发、调测、创新和工程应用的根本能力。毕业后能在IT产业等国民经济部门与政府、事业单位等从事信息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的通信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习的主要课程分为根底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根底课程包含有政治理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英语四六级、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电路分析、电子线路、通信原理、电磁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主要专业课是现代交换原理、移动通信、光纤通信、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通信网根底等。课程体系由公共根底课、

37、学科根底必修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和气象特色选修课构成。就业方向有政府科委、计委、经委、电信、教委、气象部门、高技术公司、国外资企业、金融保险行业等。电子科学与技术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光电子、微电子、物理电子领域的根底理论和根本知识,承受相关实验技术的根本训练,具有从事该领域材料、器件、工艺与系统的研究、设计与应用开发的能力。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固体物理与半导体物理、电磁场理论、光电子学原理、微电子器件根底,微电子根底实验、微波技术、传感器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光电子系统设计等。专业特色课程:光电探测技术与应用、雷达原理、智能仪器仪表、综合气象观测

38、、微纳电子技术、大气辐射与激光探测等。毕业后可攻读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的硕士、博士学位,或者在科研院所、电子通信、仪器制造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科研、教学或行政管理工作。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经过8年的迅速开展,形成了大气环境、环境气象、环境生态三个特色明显的办学方向,是省外大气环境研究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目前设有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工程与化学四个系,开设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工程、应用化学、大气科学(大气环境方向)和给排水工程6个本科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为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环境科学和生态学

39、是省高校特色专业,环境科学专业2009年被遴选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有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博士点1个(合办),环境科学与生态学2个硕士点和环境工程1个工程硕士专业,拥有1个环境保护研究所,1个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研究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中心,设有耶鲁大学-信息工程大学城市资源环境创新中心和长三角地区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站,具有清洁生产资质证书。在省环境监测中心、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科学研究所、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南钢等单位建立1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美国福蒙特大学和英国雷丁大学签署了“1+1联合培养硕士项目。学院目前有教职员工60人,专任教师50人,专任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梯队合理,呈现高学

40、历、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已形成较稳定的教学与科研团队。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0名,副教授18名,讲师20名;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8人。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取得丰硕成果,学院有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培养人选1人,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1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333工程培养人选二、三层次各1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省“六大人才顶峰项目资助人选2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近年来,先后承当了大量的教改与科研项目,其中包括省精品课程等省部级质量工程1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承当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20项,横

41、向项目40余项;在各种刊物上共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与ISTP检索80余篇);编写教材11部,专著9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教师屡次出国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现有本科生、研究生近千人。按照“厚根底、强实践,多层次、求创新的培养目标,学院严格管理、精心组织教学,形成了良好的院风、教风和学风。通过规的教学管理、优质的教学质量和优越的实验实习条件,学生的根底与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学生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政治思想、专业根底、业务潜能和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近几年,毕业生获得学位率平均在98%以上,毕业生协议就业率超过97.5%,历

42、年考研率名列全校前茅。专业介绍环境科学该专业为省特色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长期与美国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和佛蒙特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以与大学、东南大学等国知名高校保持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拥有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资源丰富,实验实习设备齐全。该专业主要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开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开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坚实的数理、计算机和环境科学根底,掌握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经济、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法、环境化学、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等根底理论和专业知识,兼修污染气象学、环境气象学、大气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学、气候变化概论等特色专业知识,获得从事环境科学与大气环境理

43、论和应用研究训练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可到政府机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工矿企业等单位从事与环保和气象相关的科研、教学、管理和环境评估工作,可以继续升造攻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大气科学(大气环境方向)该专业方向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资源丰富,实验实习设备齐全。该专业主要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开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开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坚实的数理、计算机、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根底,掌握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原理、动力气象学、人工影响天气、大气环境化学、污染气象学、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等根底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从事大气与环境理论和应

44、用研究训练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毕业生可到政府机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与气象、环保、海洋、国防、民航等相关的科研、教学、管理工作,可以继续升造攻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环境工程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科的根本理论和根本知识,受到外语、

45、计算机技术与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与规划方面的根本训练,具有环境科学技术、大气污染控制和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根本能力。同时,本专业严密结合我校学科特色和教学资源优势,强化学生对于大气科学与大气环境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突出大气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技能的培养。2009年开始,本专业与美国福蒙特大学开展环境工程专业(含给水排水工程专业)“1+1硕士学位国际合作办学,本科毕业生可直接前往美国福蒙特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给水排水工程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科研和教

46、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通过系统学习,主要掌握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根本理论、根本知识和根本技能,通过外语、工程设计、管理与规划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具有水科学和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和管理规划等方面的能力。本专业主要课程包括:工程力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流体力学、水文学、建筑给排水、水质工程学、水分析化学、水工程施工、给水排水管道工程等。毕业生可到设计部门、规划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工矿企业、经济管理部门和政府部门等从事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也可以前往国外知名高校继续攻读本学科或相近专业

47、的研究生。生态学本专业是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具有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师资力量雄厚。在气象生态、环境生态、景观生态和生态工程与技术等领域具有显著特色与优势。获批中央与地方共建“生态学实验教学中心和高等学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实验室“生态过程与其环境响应实验室,拥有一批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培养具备良好素质,适应社会开展需要,掌握根底理论和专业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从事专业工作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主要课程有: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生态气象学、生态规划、生态评价、城市气象学、生态系统模拟、遥感技术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毕业生可到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高新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

48、、教学与科研等工作,可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应用化学本专业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为学科根底课或专业主干课,同时开设现代分析方向和精细化工方向相关课程,本专业注重学生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的训练。通过系统的学习旨在培养具备化学的根本理论、根本知识、实验技能的应用化学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工。毕业生能在国家事业单位、化工企业、科研部门等从事分析检测和科技情报工作;毕业生也可以在有机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学品合成、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与经营管理工作;毕业生还可以在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学)从事化学教学、实验室管理等工作;毕业生也可

49、以继续升造攻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专业已经与英国雷丁大学签订了“1+1联合培养硕士项目。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简介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省特色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为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目前拥有博士学位点1个:气象信息技术与安全;硕士学位点2个:计算机应用技术、气象信息技术与安全。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技术与工程系、网络技术与工程系、省网络监控工程中心、高性能网格计算与并行处理研究中心、信息安全研究所、计算机智能控制研究所、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计算智能与可视化研究所与5个专业实验室等机构。现有教职工75人,其中教

50、授8人,副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7名;中青年教师的博士化比例已达到100%。多年来,我院始终坚持“学生为中心,质量为宗旨,素质为目标,适应社会为衡尺的现代办学理念,形成了“厚根底、重实践、求创新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IT人才。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学院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近5年来,学院承当各类基金和省部级课题与重大横向课题6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3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SCI、EI收录100余篇,获省部级奖23项,市厅级奖15项,取得软件著作权32项,专利14项。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爱尔兰沃特福德理工学院、美国印第安纳普都大学在本科

51、生、研究生培养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目前已成功举办电气信息类(计算机应用方向)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国际合作班。学院将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在计算机网格与并行计算、信息处理与其应用、数据库与智能计算的应用研究、信息安全等学科方向形成优势,不断提升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国知名的高校专业学院。专业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省特色专业,该专业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根本理论、根本知识和根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

52、部门、企事业单位、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级人才。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英语、概率统计、离散数学、数字逻辑、程序设计根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编译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接口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概论、网络安全技术、移动计算、嵌入式系统、多媒体技术、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气象信息与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该专业培养四年制普通本科生。毕业生继续深造方向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气象信息技术与安全、系

53、统分析与系统集成、自动化、通信工程等。本专业是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毕业生就业部门和行业主要有政府机构、气象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部队、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等。软件工程软件工程专业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软件根底、较强的软件开发和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并具备软件工程管理知识,具有团队合作素质,能在科研和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中从事软件研发、管理和服务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英语、离散数学、概率统计、数字逻辑、程序设计根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软件质量控

54、制与测试、软件需求分析、软件项目管理、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概论、网络安全技术、Web技术与应用、移动计算、JAVA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统模语言UML、可视化程序设计、XML根底、算法设计、气象信息与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该专业培养四年制普通本科生。毕业生继续深造方向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气象信息技术与安全、系统分析与系统集成、自动化、通信工程等。毕业生就业部门和行业主要有政府机构、气象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所、部队、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等。网络工程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根底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应用能力强、综合素

55、质高、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开展的复合型网络工程高级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机关、学校与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网络工程的组织与实施、网络运行管理和分析、网络应用开发以与网络教学等工作。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英语、概率统计、离散数学、数字逻辑、程序设计根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TCP/IP协议、网络工程、信息安全概论、网络安全技术、微机接口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JAVA程序设计、Web技术与应用、XML根底、多媒体技术、移动计算、网络存储技术、无线网络、网络规划与设

56、计、气象信息与网络技术、嵌入式系统等。该专业培养四年制普通本科生。毕业生继续深造方向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气象信息技术与安全、系统分析与系统集成、自动化、通信工程等。毕业生就业部门和行业主要有政府机构、气象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所、部队、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等。数理学院简介信息工程大学数理学院于2006年8月成立,由原数学系和物理系合并而成,设有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应用物理学、材料物理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7个本科专业,应用数学、空间天气学2个硕士点和1个空间天气学博士点,其中,物理学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为国气象局重点学科,

57、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为省特色专业。另有校重点建设学科2个、校品牌专业2个、校特色专业1个。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为省实验教学示中心,学院拥有良好的软硬件开展环境,共有实际实验室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包括数学建模、光子与光学技术等局省共建实验室。现有在校本科生1117人,硕士、博士研究生95人。数理学院共有教职工130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7人,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教师占86%以上。受国务院特贴专家3人、博导11人、硕导3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对象1人,省“333人才工程、“六大人才顶峰、“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达15人次。我院教学设施完善,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在空

58、间物理、大气光学、数值计算、泛函分析、凝聚态物理、非线性微分方程、经济与金融数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安全、环与拓扑、计算机图形学与模式识别、电磁场计算、光信息处理、理论物理、生物物理、高强轻金属与功能复合材料等方向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主持国家级项目7项,主持省级项目19项,承当企事业委托项目多项,主持与主要参加“863和气象行业专项等多项。近三年来在国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500篇,其中SCI、EI、ISTP收录230多篇,成功申报国家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项,共出版专著、教材27部,参编研究生教材5部。现有省级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各2门,获得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奖励达三十余项,其中省高等教育

59、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在历年美国国际大学生、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力学竞赛中屡次获得多种奖项。数理学院毕业生总就业率为99,其中高质量就业率为91.8,毕业生主要在科研机构、教育、IT行业、气象、通信、金融、材料开发、电子等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软件开发、行业管理与生产应用等工作,同时一大批毕业生考入北大、清华、复旦、南大等著名高校或推荐到国外继续深造,考研出国率一直稳定在30左右。学院现与爱尔兰沃特福德理工学院理学院、法国蒙比利埃大学科技学院、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理学院、伯明翰大学、格兰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介绍信息与计算科学本专业为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是由信息科学

60、、计算科学、运筹与控制科学等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新兴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根底理论、方法与技能,结合气象特色,做强气象特色信息处理与工程计算,承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和精英型特色人才。本专业设三个专业方向:计算理论与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软件工程与开发。主要专业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离散数学、数学建模、C+语言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软件开发、数据库系统概论、信息论、理论计算机科学根底、数值计算方法、微分方程数值解、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等。

61、本专业历届毕业生系统掌握计算数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技术,具备程序开发能力。除了出国深造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外,高质量就业率100,主要在IT、气象、金融证券与教育科技等部门从事软件开发、行业管理与科研教学工作。2010年拟开设“国际化培优班,新生入学后由选拔组成。通过双语教学、国际合作办学并集中全校优质资源为国外有关各专业培养后备的领军人才,以培养精英化、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吸收国际教育理念,加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设立不同的专业方向或课程,使得学生具备进入其它专业工作岗位工作或攻读研究生的能力。其培养目标之一是力争100%学生达到国高校、或美国、英国大学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的入学要求,为国际、国

62、知名高校、企事业相关专业和岗位输送高质量人才。统计学该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根本理论和方法,熟练运用统计学的专业知识,熟练使用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解决经济管理部门以与其它领域的统计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实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抽样调查、应用随机过程、经济学原理、金融数学、运筹学、计量经济学、数学模型、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统计预测与决策、国民经济核算、保险精算、生存分析、证券投资分析等。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统计部门、金融机构、大中型企业、医疗卫生、IT、证券公司、调查公司等部门从事统计

63、调查、统计信息管理、质量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教育科研部门从事数学或统计类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局部学生考取国著名高校或被推荐到国外继续深造。数学与应用数学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数学学科的根本理论与根本方法,具有运用数学理论与计算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为校特色专业,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主要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实变函数、微分几何、近世代数、泛函分析、点集拓扑、物理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运筹学、数学教育学、数值计算方法、算法分析和设计、计算机软件开发、数据结构、数理金融、数学模型与数学实验、数学在气象科

64、学中的应用等。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将具有扎实的数学根底和数学应用能力,升学考研和出国竞争力强,30左右继续在数学、经济、气象等众多方向攻读研究生或出国深造,其余毕业生主要在科研机构、教育、气象与管理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公务管理工作,或在金融、IT行业、企业等部门从事实际应用、软件开发等工作。物理学该专业为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物理学根本理论与根本方法的掌握和在复杂系统中寻找根本规律能力的培养,着重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升,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成为物理学与相关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高中级专门人才,而且能够在相关的管理岗位、流通或金融等领域开展工作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崇尚理性、崇尚实践,强调合作精神,探索自然规律的能力,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根底研究、应用根底研究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初步训练,具有良好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电子线路、固体物理、流体力学、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磁场理论、量子力学、信息光学、计算机网络、计算物理、电路与电机原理、非线性物理、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等课程。学生毕业后,可报考物理专业方向的研究生以与招收物理专业的大气科学、大气物理、大气遥感、电子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可在与物理和相关技术的企事业单位、科技公司、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