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探究与应用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05156842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探究与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探究与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探究与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探究与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探究与应用(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探究与应用摘 要:在当代中国普通高中教学改革背景下,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紧扣课程和教学目标,将问题置于课堂教学的中心。该模式以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和“问题在教学中的地位为理论根底。其中“问题具有四方面的特质,即能统摄学科知识,贯穿学习全程;能促进能力形成,培养学习方法;能顺应学生身心开展特点,激发学习兴趣;能培养意志品质,形成质疑精神。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应遵循目标靶向、问题中心、意识优先、问题丰富、情境创设等原那么。该模式由“激、导、探、整、用、评六个要素环节组成,并需要相应的实施策略。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师的认同和积极参与。关键词:问题中心教学模式;问题;要素;策略中华

2、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质疑、多观察、多探究、多实践,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开展,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研究,同时基于本人长期的普通高中教学实践,笔者将“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简要概括为:以先进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紧扣课程和教学目标,将问题置于课堂教学

3、的中心,采用激、导、探、整、用、评六个要素环节,用问题激活学生原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用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反思,合作探究,整合运用,最终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一、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的理论根底波普尔曾形象地指出:“问题就是困难。问题这个词不过是个张力的别称更确切地说,表示它的各种不同的具体事物的名称。2 如果说问题是一种困难,那么学习便是一种发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所在,教学就是一种有意识地剔除困难或者设置困难的过程所在;如果说问题是一种张力,那么学习便是在认知与无知这两端之间自由使用张力,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教学就是一种在生活世界与学校世界中自由伸缩张力,并将这种张力赋

4、予学生自由使用的过程。“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教会学习者思考,学会运用理性的力量,成为一个更好的问题解决者。3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产生与存在,与一种有创造力的生命紧密相连,它的发现与解决是一个人创造力大小的主要表达。问题的存在是永恒的,这也为学校教育赋予了最好的教育资源。如何让教育培养出有创造力的生命,把问题置入课堂,从而进入学生的思维世界与价值观体系中,是一种最好的途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是在试图探索出这样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一维果斯基理论的启示维果斯基是社会文化理论的创始人,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将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置于影响个体开展的首要因素当中。人的活动发生在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人的

5、心理开展历程能够表达在社会文化开展历程中,知识是人与他人通过磋商与和解而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社会与个体之间是“社会共享活动向内化过程迁移4 的一种互动与依赖。这也就是说,个体的开展是从外部的、群体的、铺展的形式向内部的、个人的、深化的形式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儿童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并通过语言等中介符号作为社会交往的知识建构工具,在参与的过程中,儿童逐渐获取高级心理机能,并得以开展。所以社会文化环境与外部力量的指引成为影响儿童开展的重要因素,如维果斯基所说:“在儿童的文化开展中,每种机能都是在两个方面两次登台,首先是社会的,作为一种心理间范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是心理的,儿童内部的心理内范

6、畴所有高级心理机能都是社会关系的内化。5 社会文化理论对于教育影响深远,教学方式的变革也因此有了理论依据。对于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建构,社会文化理论的启示如下:1将课堂教学与学生个体开展紧密联系起来。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教师单向度权威下的灌输式行为,学生也不仅仅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课堂问题不是一种确定的、有定义的、单纯计算的、闭合式的答案挖掘与知识识记,其气氛也不是师生相互暧昧迎合或者压制抑郁。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主体性开展为目的的一种开放式、生活式、民主式、讨论式的互动与合作行为。问题也应是一种开放互动、具有创造性、逻辑性与不确定性的。2课堂教学是一种发生学引导下的情境教学。从发生学的角度,

7、维果斯基对人的开展做了考察。他认为从微观发生的角度看,应该关注个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真实互动过程,同时考虑到个体,人际之间与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6 反映到课堂教学中,就强调一种教学与学生开展之间一种真实的互动依赖,同时也强调了教学情境的动态性,学生对世界的探视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学生开展在逐步发生变化的。因此课堂教学如果僵化陈旧,必定无法满足学生的开展需要。3课堂教学应努力优化、拓展学生的最近开展区。维果斯基社会文化理论下的一个分支研究即是最近开展区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开展在任何时候都不仅仅是由成熟决定的,而是至少可以确定两个开展水平。只有了解了这两种开展水平,才能理清课堂教学与个体开展历程

8、之间的正确关系。“第一个水平是现有开展水平,有已完成的开展程序形成,表现为儿童能独立解决任务;第二个开展水平是潜在开展水平,是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心理机能的成熟正在进行的开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须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介于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区间就是最近开展区。7 从最近开展区的概念可以看出,这个区间是动态的、充满弹性的,持续变化的。而教学的任务在于走在个体开展的前面,为学生创造、拓展最近开展区。正如维果斯基所说:“只有跑到开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8 而问题正好为教学提供了一种引领学生开展的良好形式,问题就是一种启示之光,无论由谁提出教师

9、或者学生或者第三方,无论提出何类问题,无论问题的结构优劣,都会在教学与最近开展区之间牵起千丝万缕的有效联系。 二“问题在教学中的地位1用问题对应学生的直观感受。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普通高中的教学中,总是忽略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无论是学生的思维体验还是情感体验,学生成为行为主义理论下的一种学习的机器与工具,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与生命力紧密联系的创造力。人本主义理论注重学生的直观情绪体验,将个体的兴趣与需要置于首位。如何让教学成为一种有意义的行为,如何通过教学启发学生的情智并使之相互融合?问题开启了一扇可能的大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就是学生的直接体验过程,学生自己开启

10、心智,在获取充分情绪体验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需要。同时,教师设置问题、引导问题、分解问题、表述问题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逐步获取各类感受,自觉开展的过程。2用问题启发自由与创造。人本主义理论倡导个体主动追求自我实现,实现主体性开展。反映到教学中,那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开展与需要为教学开展的实际依据。这就有赖于一个自由空间的创设,启发各类生命力与创造力。不管对于概念问题的深度探讨,还是对于经验问题的及时发现;无论是对于开放式问题的多元思考,还是对于闭合式问题的严密谨慎;无论是对于理论问题的架空设计,还是对于实践问题的亲力亲为;无论是对于问题意义的元认知考虑,还是对于问题结构的拆分理解,都必须在

11、一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中由学生主动完成。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力才会被激发。3用问题建构学习与知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9 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处于更新于流动的状态,在动态开展中来解释、假设世界中的各类现象。因此,问题并不是需要最终答案的,同时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正如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所说,问题的意义与价值可以区分开来,没有答案的问题仍然可能是深刻的、有意义的。10 同时知识具有情境性,所以在解决问题时要赋予其具体环境与要素。知识还附有个体主观色彩,不同的个体对于知识的理解是有差异性的,其理解过程是对知识的层次与组合

12、赋予个人经验背景后进行自我建构的。因此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式,看待问题的态度与情感都是不同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个体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所以学习是每一个人独特的体验与经历,不可复制也不可生搬硬套。同时学习也不是一种低级的条件反射模式,而是一种结合自身经验与开展历程,对知识进行加工、过滤、吸收与完善的有意义的动态平衡过程。正如皮亚杰所说:“认识既不能看作是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的,它们起因于有效地和不断地建构;也不能看作是客体预先存在的特性决定的,因为客体只是通过这些内部结构的中介作用才被认识的。11 问题也应然而生,成为个体在建构学习中一个必要的手段,也成为学生与知识之间动态联系的纽带

13、。二、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内涵解读一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内涵及特点问题整指导激活激发探用评激导评定整合调整运用探讨探究引导应用评析目标图1 图1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结构图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的内涵在于:以先进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紧扣课程和教学目标,将问题置于课堂教学的中心,采用激、导、探、整、用、评六个要素环节,用问题激活学生原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用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反思,合作探究,整合运用,最终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根本特点之一是:教学目标处于整个模式的上位,问题位于整个模式的中心。“激、导、探、整、用、评六个要素围绕问题形成蜂窝状结构。科

14、学家观察发现蜂窝的六角结构是容量最大,最稳定的一种结构。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借鉴蜂窝状结构表达模式中各个元素间的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灵活开放和自由延展。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根本特点之二是:六个环节可以按照步骤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的不同单独展开。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视为该教学模式的一种要素。六个要素可以根据教学环境、时间、内容、科目的不同进行排列组合。同时这六个要素不仅是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是教学的融合与贯穿。教师可以以问题为中心,按照这六个要素实施教学。学生可以以问题为起点,按照这六个要素建构学习。师生可以以问题为中心,按照这六个要素以交往、合作与探讨的形式同步进行教学。二问题中心教学模

15、式中“问题的界定在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下,我们将“问题界定为一种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情境:它源自教学设计者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把握。用“问题促进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学习活动的激活、维持与深入,“问题是学生学习的支架,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支架,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桥梁。与广义所言“问题不同,本模式的“问题,具备下面四项特质:1能统摄学科知识,贯穿学习全程在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中,“问题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凭借。所以“问题设计要关注不同领域的学科特征和方法特点,对于人文学科领域可以是开放的,可以引起热议的问题,使得学生在对这类问题的探讨当中获得对知识的深入、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对于物理、化学、生物这些自然科学学科

16、领域,可以选取一些来源于学生生活的有深度、有含量的实际问题,引领学生在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中学习掌握新知识,同时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的结构体系。对于数学学科领域可以是一系列逻辑性非常强的问题链,用问题引发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层层深入中,在不断的认知冲突中获得知识的建构。但不管是哪一类问题都要聚焦核心知识概念,用“问题引领学生主动探究、理解运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2能促进能力形成,培养学习方法在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中,“问题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凭借,“问题设计要关注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方法、学习方式的培养,使学生在面对“问题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17、,学会资料的获取、甄别、归纳及使用,学会同伴间的交流、合作和相互促进,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会学习。3能顺应学生身心开展特点,激发学习兴趣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中,“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的凭借。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开展水平,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问题可以来源于学生熟悉很能引起共鸣的事物,也可以来源于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件,还可以来源于某个引发学生好奇心的话题,还可以是能够激发起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的情景,还可以是通过一个对学生而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问题使学生带着情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的体验,思想、价值观念的教育和熏陶。4能培养意志品质,形成质疑精神问题中心

18、教学模式中,“问题还是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养成的凭借。“问题设计要关注预设,更要关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生成,及时捕捉学生闪现的“问题火花,培养、开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宽学生问题视野,拓展学生问题边界,激发学生不断在否认中超越自我,培养敏锐的思维,敢于质疑,乐于探究的精神品质。 三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实施原那么1目标靶向原那么教学活动靶标是教学目标。教师设置问题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认知能力与开展需求的整合。教师的提问要抛开随意性,要成为一个问题的“先行组织者,将问题作为一种引导性材料有组织有方案地呈现到学生面前,不仅向学生展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向学生展现未知世界的无数

19、种可能性。课程实施中,行为取向的目标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导向、控制、鼓励的功能。生成取向的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问题中心教学模式自当以行为取向的目标为靶向,但该模式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要更关注生成取向的目标。在过程中,教师心中应对教学目标很清晰,包括对教学目标达成度、实现方式多样性的一种开放度,教师要关注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捕捉课堂中的预设及生成问题,较好地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2 问题中心原那么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无容置疑问题居于模式的中心位

20、置,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实现目标的凭借,也是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各个要素功能实现的凭借。3意识优先原那么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在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问题意识在教学活动中表达着学生在认识活动中,面对问题情境产生的疑心、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它驱使个体积极思维,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问题中心模式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将问题意识的培养放在优先地位。4问题丰富原那么问题中心教学模式,问题是中心也是核心,其关键是通过问题实现三维的教学目标。显然单一的问题,浅层次的简单问题是不能承当此重任的,要围绕核心概念,针

21、对本原性问题,设计问题系列。逐层深入、多角度展开,精心预设,关注生成。以类型丰富、功能各异、质量优良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引擎,构筑思维的支架。5情境创设原那么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道如何到达的心理困境。即存在一定的问题、思维动机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觉察到问题但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即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开展区。12 教师在设置问题之前,一定要关注问题设置的环境。社会背景、学生情绪、学生认知水平、学科内容以及课程目标。在充分分析各要素的根底上,创设真实或是虚拟的问题情境。这将有助于学习者对其中知识的获取和内化,有助于相关知识的迁移,有助于生成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思考继

22、而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四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实施要素与策略1.要素一:“激用“问题启源图2 “激要素图示教学活动的生命力,源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投入,“激的过程,就是使学生内在的学习根底与需求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有效联系的过程。 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用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根底,暴露其已有的相异设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激实施策略:策略1:本原性问题策略借用哲学中对“本原的界定,设计“本原性问题,即能反映某一学习主题中最为原始、朴素、本质的观念、思想和方法的问题,13 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体验学习内容的本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策略2:认知冲突策略认

23、知冲突是指学习者已有知识和经验与当前所学的新的知识产生矛盾或差异。皮亚杰认为学习者在解释新知识时的图式有两种情况,即同化与顺应。同化就是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也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也可以说,同化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知识本质上是旧的观点处理新的情况。顺应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本质上即改变旧观点以适应新情况。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的投入和关注,设计既基于学习者原有的认识根底,又能通过问题引发

24、学生的认知冲突的对学生有认知吸引力的问题,是“激的有效策略。策略3:以问促问策略隐含问题信息,设计问题障碍,预留思维“空白,创设问题气氛,让学生疑中生疑,问中生问,培养问题意识,拓展思维空间,激活学生思维。策略4:挑战鼓励策略设计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问题,形成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问题,设置趣味性问题,巧设鼓励性环节,激发学习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持续的学习热情。2.要素二:“导以“问题领导图3 “导要素图示 导是教师在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中的角色定位。在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学生的能力与需求,选择教学的材料,安排教学的进程,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

25、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和有效进行。教师又是学生学习活动敏锐的观察者,积极地参与者,优秀的合作者。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要能及时调整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和开展。“导实施策略:策略5:明确清晰策略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形成对学习结果的预期,完成对问题解决的定向。教学问题要和根本概念、法那么、原理紧密联系。要表述清晰、具体明确,易于理解,保证整个教学过程有序、高效。策略6:合理优化策略精心组织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安排问题序列,按照问题的类型不同采取不同处理方式。对于重难点问题,教师要做好拆分与问题群的建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要有意识的设

26、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见仁见智。问题的设计与处理要尊重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顺应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的重组和扩充。策略7:关键问题策略问题中心教学模式,追求的是层次性、系列化、阶梯状的丰富问题结构。然而在所有的问题中,教师要注重关键问题,用关键问题建立问题与问题的相互联系,用关键问题引发问题的不断扩展、深化及新的生成,用关键问题支持重点、难点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8:把握时机策略教师适时适事的引导,才是最有效的引导,在认知冲突之处、在核心本质关键之处、在学生疑惑之处、在学生争议之处、在思维受阻之处、在思维定势之处抓住时机精到点拨,对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增强是

27、非常重要的。3.要素三:“探以“问题建构图4 “探要素图示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核心就是要使学生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活动之中。学生的热情投入,深度参与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生命。问题中心教学和传统教学形式相比是更为复杂的学习形式,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对问题的主动探究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在师生、生生探讨中实现相互的促进和开展。 “探实施策略:策略9:自主空间策略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防止铺垫过多,提问过细,指导过滥的倾向,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究的时空和时机,鼓励学生积极地观察、尝试、类比、推敲、实验、推理,在自主探究中参与知识的再创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自主探究,都有所发现、创造,都有

28、成功的体验。策略10:方法指导策略面对高中学生,开展必要的科学探究的方法指导是必须的。结合具体案例对学生进行一些先期的思想、方法培训,使得学生学会聚焦性、反思性的探究,这样就能够保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的效果和质量。策略11:先思后论策略任何课堂讨论以学生自主、独立学习为先决条件。学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旦学生经过了酝酿,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道理可讲,讨论时才会深入,同学间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策略12:科学严谨策略

29、当学生还没有探究的习惯,还没有探讨的意愿时,自主的探究、探讨会流于形式,走向漫散。所以问题要精心设计,由浅入深,从封闭到开放,由良构到劣构。问题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和冲动,在探究、探讨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4.要素四:“整以“问题深入 图5 “整要素图示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是一个灵活的,充满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闪现的教学智慧,及时调整教学的预设,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以问题组织教学,问题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学生最终要通过问题实现教学目标,完成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将问题与其

30、隐含的知识内容相互联系,态度方法进行整合。在探索、反思、质疑、辨析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穿。“整实施策略:策略13:收敛聚焦策略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的灵活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其实施方式是多样的,结构特征是发散的,要适时适事的调整与修正,妥善应对,充分利用不断生成的新问题,收敛聚焦,防止目标的漫散和偏离。策略14:中观设计谋略教师要基于一个模块单元对教学进行系统设计,站在课程的高度设计问题。要努力使教和学更加系统,更加富有弹性,教师动态的选择教学的内容、方法、策略,兼收并蓄,优化教学效果。策略15:总结反思策略要及时组织教学的总结和反思,使问题涉及的原理、概念、思想、方法显现出来,使新旧知识、知

31、识与技能、知识与问题得到整合,使学习者获得整体的、全面的知识结构。策略16:质疑辨析策略要在质疑与辨析中,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全面、深刻、持久的理解,实现通达、通透、融会贯穿。5.要素五“用以“问题提升图6 “用要素图示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最终是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提升。当学生能运用所学,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必将使学生获得正向增强反应,当学生能应用所学,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就学会了学习。“用实施策略:策略17:变式问题策略巧妙运用多样化的变式问题来促进学习,当一种问题解决的方法被学生接受后,及时向学生提供一组目标一致的变式问题,使相关的知识、技能得到有效迁

32、移、拓展和深化。策略18:演绎归纳策略培养学生的演绎、归纳能力,面对丰富的问题,“一题带百,百题归一,举一反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思维的品质。策略19:创新问题策略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要精心预设,鼓励生成创新问题,在应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洞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策略20:开放多元策略问题的设计尽可能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从良构到劣构,从而引发学生的思维策略、认知方法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中不断开展、提升。6.要素六:“评以“问题开展图7 “评要素图示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学生处在不断地开展、变化当中,及时的评

33、析可以帮助学生认知自身存在的优势和缺乏,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良建议。恰当的评定不但是目标达成的依据,也是对学生的认可,更为关键的是能够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自我认知。 “评实施策略:策略21:多元评价策略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的作用发挥,所以应当鼓励从不同的视角学习者、学伴、教师、家长展开多元评价。提供切实可行、易于参照的评价依据,用自评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在正确引导,标准依据明确的情况下,用互评来增强同伴间的协作互信和责任意识;教师借助于对标准较为准确的把握,对学生全面的了解,能及时调整、修正教学行为,将评价指向目标的达成、教学的改善;而来自家长的评价,那么能

34、使评价更全面、更生动。策略22:面向问题策略问题中心教学模式,要将评价与问题相关联,评析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对问题的态度,问题的意识,问题的解决能力。进而分析其内含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策略23:质性评价策略与量化评价相对,质性评价要关注质的分析和把握,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开展和学习状况的前后比拟作为考虑,注重对学生全面、深入的观察,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是否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学习活动;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能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参与的热情、情感体验如何;探究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如何,学生是否通过探究问题获取了知识、学习了

35、有关技能和科学研究的方法、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教师要及时反应,使学生在教师肯定、鼓励、鼓舞性的评价话语中,得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策略24:注重过程策略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的实施必然需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法,抛弃以标准化测试为主要评价工具的评价行为。强调评价的过程而非结果。关注学生的开展历程而非最终状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中,通过收集、保存和分析学生在不同开展时期的学习资料,可以形成对学生开展变化的认识,依据一定标准对其开展状况给予描述和判断,并由此给出针对性的意见,可以改良问题中心教与学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三、育才中学实施问题中心教学模

36、式过程中的思考教和学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彼此紧密联系,相辅相成。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的实施同样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一源泉:教师认同和积极参与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是一个开放的、灵活的教学模式,它呈现给教师的只是问题中心教学纲领性的原那么和指导性的策略。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教师经历对问题的理解和设计都极具个性。问题中心教学模式从酝酿、提出、开始实施到不断调整完善,始终伴随着先行者不懈的追求和探索。由点到面,从观念到行动,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本身也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教师的实践智慧,不断提炼、总结和反思中逐步成型。当初在我们提出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时,有相当一局部老师是不以为然的,认

37、为现在怎么可能在教学中不问学生问题,已经是在用问题组织教学,提出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纯属多余。我们就组织教师对这种教师自认为是用问题组织的教学进行深入的评析、详细记录、分类整理、共同研讨在课堂上教师所问的问题的类型、层次、效果,再将我们认为比拟成熟的能表达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特征的课拿出来进行比拟研究。使教师切实感受到问题与问题的不同,建立基于课程的问题观念。这时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设计核心问题?如何形成问题系列?如何提出、使用问题?如何评估问题效果?这些问题才会真正引起教师的关注和思考。这时给予教师的理论指导才有针对性,才能有切实的效果。这时的“经典课例会成为教师的研修教材,给教师以不同角度的启发

38、,当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和动力被激发起来,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就能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的效果才会真正表达。问题中心教学模式的灵魂存在于那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二信念: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需要且能够被激发的当前学生学习的现状是,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越来越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学习是越来越刻板,越来越被动。学生的问题意识缺乏,普遍缺少质疑精神,自然没有了学习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在问题中心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我们惊喜地看到了学生的转变。当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得到激发,自主学习的意识也能够被唤醒,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参与,

39、会深入持久的学习、思考,他们会学会等待与倾听,能够认识到尊重与互助的重要。学生的这种变化,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进一步转变,使我们的问题中心教学模式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开展轨道。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 :/ moe.edu /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162&infoid=732,2001/06/07,2010/6/26。2波普尔.走向知识的进化论M.李本正,范景中,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72.3David H Jonassen. Toward a Design Theory of

40、Problem Sov.4Vygotsky, L .S. Thinking and Speech, Rieber, R. The Collected Works of L.S.Vygotsky(1987), New York and London: Plenum Press. 5 Wertsch, J. V. Vygotsky and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9). London and New York: Rutledge.6麻彦坤.维果茨基社会建构论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外国教育研究,2004(12):7.7郭晓霞.维果斯基最近

41、开展区理论的应用与拓展D.长春:吉林大学,2006:7.8M./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84.9王柏华.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21:5.10张掌然.问题的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2.11季素月.建构主义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321-24.12张丙香,毕华林.问题解决学习及其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04(11):12-13.13杨玉东,徐文彬.本原性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理念、实践与反思J.教育开展研究. 2021(20):68-72.Research on

42、Problem-centered Teaching ModeAbstract: With problems as classroom teaching center, problem-centered teaching mode closely linked to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goals. This mode takes Vygotskys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status of problems in t teaching as its theoretical basis.Problems has four char

43、acteristics, that is it can command the subject knowledge and run through the entire study; can promote the ability to form and cultivate learning; can respond t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nd stimulate learning interests; can cultivate strong will and form a qu

44、ery spirit. Problem-centered teaching mode should follow some principles, including objectives targeted, problems centered, sense of priority, rich problems and situations created. This mode is composed of six elements (links), which is stimulate, guide, analyze, integrate, use and comment. Problem-centered teaching mode requires the approval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eachers.Key Words: Problem-centered Teaching Mode; Problem; Elements; Strategies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