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上传人:微*** 文档编号:105152570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6.2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八册2 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故事内容。2、情感目标: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伽利略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并培养学生这种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3、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写结合能力,在网页上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伽利略在比萨斜塔所做的实验,不仅在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他那敢于向权威挑

2、战的精神,是人类前进的永恒动力。如何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坚持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教学难点】伽利略针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的疑问,学生不易理解,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理解伽利略所提出的疑问是本课学习的难点。【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课文中伽利略针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的疑问,学生不易理解。如果能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伽利略所提出的疑问,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也更有助于学生感受到伽利略的聪明才智。所以,教案和课件主要是根据学生这种学习需要设计的。【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设计】利用网络教学,采用发布网站方式来实现

3、。设计制作了网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并设计了以下几个栏目:“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内容,“走进课文”让学生阅读全文后,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点击名人”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课文中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名人的生平和成就;“提出疑问”进进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难点,即伽利略所提出的疑问;“练笔交流”进进给学生设置一个情境,并根据情境进行练笔和交流;“拓展延伸”学完课后后,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拓展的平台。【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媒体应用一、进入网站,导入新课1、谈话激趣: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敢于怀疑别人的勇气,哪怕他是老师,是名人,是世界级的权威。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课

4、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3、正音,齐读课题:着:zh&加开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学习网站。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一上课后的谈话,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向权威挑战的勇气,使学生早早地进入课文所需的学习状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学生点击“走进课文”,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教师巡视指导。点击“走进课文”教学效果评价:学生所读的课文不在课本上,而在学习网站上,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课文是教师精心处理过的,当鼠标停留在某一个难理解的词语上时,随即会出现这个词的注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如:学生的鼠标移到“比萨”时,就会出现“比萨”的注释伸伸“意大利的一个城市。”三、师生交流,点

5、击名人1、师:课文中讲到了哪两个伟大的人物?板书:亚里士多德伽利略2、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各用一句话介绍。学习第1、第2自然段。读好第2段中的对话语气。3、点击名人,进一步了解两个伟人:学生自己浏览两位名人的资料。打开“点击名人”这一栏目,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资料。教学效果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网站上自己浏览有关“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资料,有图片,也有他们的生平、主要成就的介绍,学生很感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四、动画演示,理解疑问1、范读亚里士多德的话,教师概括成“重快轻慢”。(先自读,再指名读)2、伽利略是怎样提出疑问的?先指名学生读第3段中伽利略的话,再让学生背

6、诵。3、学生点击“提出疑问”的两组动画,尝试说说两种假设。4、教师演示,请学生上来说就两个假设。鼠标移动使“亚里士多德的话”变 色。鼠标移动字体变色,把两个假设分开。打开“提出疑问”这一栏目,利用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两个假设。教学效果评价:本教学环节是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点击“提出疑问”这一栏目,再自己演示两组动画,教师要求一边演示,一边配上画外音(即伽利略的两个假设)。学生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能轻松理解伽利略所提出的疑问,并充分感受到伽利略的聪明才智。五、指导朗读,开展比赛1、指导朗读第4段,注意读好“反复”、“总是”。2、教师范读5、6两段,读完后学生向教师挑战。教师提醒:这两段话不好

7、读,语气变化多。3、开展比赛,学生朗读。鼠标移动字体变色,强调两个词语。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字体颜色的变化,引导学生读好第4段;在读5、6自然段时,引导学生 向老师挑战,深化并实践课文的主题,强化情感目标。六、设置练笔,师生交流点击“练笔交流”,出示试验结果的画面, 并出示练笔。“试验前责备,取笑伽利略的那些人,试验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联系课文,写一段话。学生写完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点击:“练笔交流”,利用画面情境引导学生完成练笔,并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学效果评价:点击“练笔交流”,利用画面情境引导学生完成练笔,在学习网站上以“网上论坛”的形式进行交流。既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又有学生

8、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七、总结课文,谈谈感想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 点击“谈谈感想”,学生用键盘录入文字,在网上交流。教学效果评价:学生以“网上论坛”的形式交流感想,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推向深处,使学生从网站学习课文,再将感悟带回网站。【教学流程图】1、进入网站,导入新课。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阅读全文后,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师生交流,点击名人: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课文中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名人的生平和成就。4、动画演示,理解疑问: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难点,即伽利略所提出的疑问。5、指导朗读,开展比赛:引导学生

9、和老师进行朗读比赛,理解课文,并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6、设置练笔,师生交流:给学生设置一个情境,并根据情境进行练笔和交流,深化课文主题。7、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学完课后后,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拓展的平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2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件中的两个人物。(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三)按自然段读懂课文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二、教学重点、难点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三、教学过程(一)读课文。按“预习”要求,了解初读课文的情况。1 提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

10、,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简单地做个介绍。(必要时教师做补充)(伽利略, 17 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今天我们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也是伽利略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物理现象。亚里士多德,两千三百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他说的话被看作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2 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两

11、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走进一个故事里?是谁起了作用呢?(是伽利略在起作用。因为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 322 年就已经不在人世了。)(二)读课文,正音正字,检查预习中读解生字词情况。1 读准字音(带点的字):哲学家教授固执比萨斜塔 2 “当作”的“当”,这里是看成,作为的意思; “同时着地”的“着”是接触到的意思。 “惊讶”的“讶”。 3 注意字形:区别“宜”和“宣”,“妄”和“忘”的不同。4 检查读解生字新词情况:(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语,再概括讨论自然段的段意。第 1 自然段: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学生时代就敢于提问,被称为“辩论家”。第 2

12、自然段: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 3 自然段: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重10 磅和一个重1 磅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 10 磅的先着地,速度是1 磅重的 10 倍。而伽利略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第 4 自然段:伽利略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错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的。第 5 自然段:很多人都要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第 6 自然段: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大家惊讶地明白了:亚里士多德的话也不是全对的。(四)为课文分段: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

13、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1 课文是介绍伽利略的。一开头就有必要概括地交代一下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看看哪一小段是担负这个任务的?(第 1 自然段。这就是文章的第一大段。)2 因为课文是表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的,所以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究竟是谁?(是大家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故事中的两位人物都出现了,这又该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担负这个任务的?(第 2 自然段)3 既然课文是介绍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肯大胆提出问题,课文也交代了不迷信的权威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言论引起了伽利略的疑问呢?看看哪个自然段或哪几个自然段是专负这个责任的

14、?(第 3 自然段)4 引起伽利略的疑问提出来了。下一步,就该叙述伽利略为了证实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要做什么?(试验)试验的结果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为了让大家都知道,就要公开验证,这就是在哪里试验呢?(比萨斜塔)结果引起极大的轰动,这又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包管这一点意思呢?(第46自然段)(五)归纳四个结构段的段意。第13自然段就是一三段。这样,第13自然段段意也就是第一三段的段意了。第第46自然段是第四段。把第46三个自然段段意归并起来就是第四段段意了。小组议论这三个自然段段意怎样归并为一个结构段段意的。提示:着重看谁做了什么,相同或相近的合并起来。具体内容用概括的词语归纳。

15、(第 5 自然段讲伽利略多次试验,第 5 自然段讲大家看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三个自然段都提到试验的事,只是最后还肯定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因此,第四结构段的段意应该是: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六)小结全文 6 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理解不迷信权威的意义。(二)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正确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即由一个

16、事实推出两个相反的结论。三、教学过程(一)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解答“思考练习”中的 13题。带着以下问题读第一、二段,然后再议论解答:1 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一句话产生疑问。那么,亚里士多德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呢?读第二段(第2 自然段),体会一下人们对他的肯定和崇拜。看看哪些词语表现了这种肯定和崇拜?(“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种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这又说明了什么?(“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该遵从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可见亚

17、里士多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2 这一段最后一句话用了加问号的反问的语气(或指出用了反问句),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改用加句号的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改用一般陈述句就使“不能违背的真理”效果差了,达不到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了。)3 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疑问?(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两个铁球,一个10 磅重,一个1 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 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

18、是1 磅重的 10 倍。”)4 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慢。大铁球落地需要 5 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 50 秒钟)5 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说法提出了什么疑问?读读伽利略提出疑问的那几句话,再认真议一议:(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6 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 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 10 磅重的铁球慢。一个是

19、: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 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 10 磅重的铁球快。)7 .把两个不同的结论用投影或小黑板展示出来,并让学生填在“思考练习”第 2 题中第( 1)题的两条横线上。然后不看答案,用自己的话把两个结论的内容说给邻近的同学听,说给大家听。轻声自由读第二、三段课文。8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仅提出疑问,而且推想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后,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对或者不对呢?(用试验的办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从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认真求实的态度。)9 朗读第三段。再想一想,议一议,弄清伽利略提出的疑问中的两个结论。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

20、(一)阅读第四段,理解本段内容,体会伽利略通过试验验证自己提出的疑问是有道理的。(二)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做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准备。二、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伽利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通过反复试验,证实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三、教学过程:(一)默读第 4、 5 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以下几个问题:1 伽利略敢于提出怀疑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他的话可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因此,试验的态度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第 4 自然段中有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的态度,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的结果。把它们找出来,标上横线。2 为什么还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3 公开试验时,人们又怎样议论的?以上四个问

21、题想好之后,议一议,然后集中起来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回答出来。(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可见,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反复”“许多”“都”“的确”“总是”五个词突出了试验态度的严肃、认真,也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结果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不一样。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目的是公布自己试验的结果,也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权威。公开试验时,人们认为伽利略竟敢跟“人类的真理”挑战,是胆大妄为,是固执,会丢尽脸的。)要求:把第(1) (2)题的答案填写到“思考练习”第 2题的第(2)

22、题中(时间紧迫可在课下做)。(二)朗读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1 公开试验成功了。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2 现在把回答的一句话,跟老师提问的一句话,颠倒顺序,它们中间加上“所以”,看看句子的意思变没变,为什么?(颠倒顺序: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所以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说原因的句子,颠倒了顺序。这种先说原因(因为),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以”一词。)3 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

23、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发现了不知道的真实情况。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是后者)4 这句话最后指出“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不是全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也会有错的”)5 这句话还有什么进一层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权威、专家学识渊博,懂得东西比一般人要多,这是事实,应该尊重,应该学习他们。但是权威、专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误。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行动,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

24、目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三)正确,流畅地通读课文。(四)练习背诵第3 自然段。自己轻声读,再同桌互检。提示:1 把本自然段划分两层意思(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是一层,伽利略提出的疑问又是一层),先背诵第一层,再背诵第二层。)2 .重点练习背诵第二层:两个结论中各有一个“如果应当”它们之 间用“但是”连结。(五)读写“思考练习”第 5题中的词语。【小资料】比萨斜塔 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建于 1174 年。塔体共8 层,高 54.5 米。该塔建至第三层时,便发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经偏离塔体中心垂直线2 米左右。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 159

25、0 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试验。该塔名声更大了。目前,斜塔仍在倾斜,科学家正在采取措施保护这一世界名塔。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型:新授授课日期: 5.20-5.23 总课时数66-67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 3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 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教学重点:认识 3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教学难点: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课前准备:1 、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2

26、、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 、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 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 、(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 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设计意图】故事讲述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课始通过资料交流,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更好地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教学策

27、略】谈话法 , 让学生体会伽利略的时代背景二、自读自悟、提出问题1 、由题设问:初次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想到些什么?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2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同时”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3 、自读要求(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3)自学生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练习给生字组词。( 4)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4 、自读交流( 1)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8、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文中的人物伽利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寻找学习伙伴帮助解疑。( 3)全班交流解决疑难问题。(较为浅显的问题,让学生互相帮助解决;含义深刻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在书中画出,暂时不做讨论)【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指出:“略读,是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大略地、非精确地读。”略读课文中的初读,不要求逐字逐句的分析,只要从整体粗知课文大意即可。【教学策略】指导学生通过略读促织课文大意三、精讲释疑1 、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含义深刻的语句,需要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请同学们再来找一找、画一画、想一想,然后与小组内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

29、解。2 、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语句,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的感悟)3 、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些语句,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设计意图】我们知道编者安排略读课文教学最大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有一个自主阅读的时间和文本,在精读之后,有一个实践的机会,从而学会阅读,享受阅读。因此实施略读教学我们老师首先要甩开臂膀【教学策略】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读自悟。借助课文前“学习提示语”里的要求,让学生自读自悟,有目的地搜寻信息。这样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习得略读的方法。板书设计: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比萨斜塔他们之间有

30、什么关系?铁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3 、通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一、精讲释疑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一)结合上节课的自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二)小组交流。(三)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1 、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a 、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

31、同学们称为“辩论家”; 25 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 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 磅的慢; 10+1>10 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 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 10 磅的快。图示法等)b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 ?”这样的关联词语,来

32、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2 、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a 、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b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3 、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a 、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b 、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

33、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有着自身的教学任务和特点,不能够面面俱到。略读教学讲究“简”、“略”,并不是说就不需要有“精”、“细”的部分。最理想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做到点面结合,粗中有细。【教学策略】抓住老班长的外貌和言行,通过有层次、有取舍、有详略的阅读,潜入文中特别传神的字词、特别精彩的语言深处,在读中体会老班长的伟大精神品质。在内容理解、情感熏陶、语言感悟与方法习得上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才能充分体现略读教学追求的“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二、拓展阅读、升华情感读语文经典读本上的鲁班学艺一文,领悟中国古代的

34、发明家、木工的始祖- 鲁班学艺的执着,以及他对实践活动的热爱与执着。进一步领会体验伟人的不平凡之处,学习他们追求这里的精神。【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对课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产生了高度的兴趣,这一兴趣导致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就是语文教学进一步拓展的有效契机,也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更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魁力、唤起学生学习语文产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良方”。【教学策略】采用总结讨论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方法习得、布置作业1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示 插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2 、请同学们把最后一

35、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3 、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 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 画)4 、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5 、随文练笔(出示插图幻灯片):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 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推荐课外阅读世界

36、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设计意图】略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当略读成为一种阅读方式的时候,其指向是为了获取更大的信息。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 阅读的桥梁。【教学策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章、书籍、资料,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认识,加大学生的信息吸收量。课后拓展,既与课文学习相互 补充,相互呼应,又有助于对学生情感的进一步引发,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 养。板书设计: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不迷信权威科学精神值得学习 执着求实教学反思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

37、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 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我以课文进行“重组”,即以“喜欢谁”(伽利略、亚里 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 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当我让学生谈谈“你喜欢谁?为什么?”时,我看到学生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的自信姿态,那不说服对方辩友誓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为之感动,让老师们为之感叹,这才是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当学生从书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从试验中证明亚里多德的话有错时,人们的态度也由责

38、备到怀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改变了,那喜欢亚里多德的同学你们的态度改变了吗?学生这样说道:“我还喜欢亚里多德,他说这句话虽然有错,但他给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人们还称他为学问之神,但我也喜欢伽利略。”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此时此刻我深深的领悟到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课堂

39、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清楚两个推论的意思。课后,我在思考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也许,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襄汾县第三小学校:梁丽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认读 3 个字,会写 12 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伽利略、辩论、信奉、违背、一磅、拴住、拖着、宣布、固执、比萨城、胆大妄为”等词语,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

40、初步感知文意。过程与方法方面: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 、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不同的地位,以及伽利略的思考过程2、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准备: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图片导入,激趣读文1 、 导语:大家首先来看大屏幕,现在你所看到的是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它因斜而不塌闻名于世,更因 1590 年伽利略在此塔做了自由落体实验更加出名,今天一起来学

41、习:25 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课题)2 、强调多音字:着zhao3 、齐读课文题目,质疑:本文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二、 质疑问难,合作探究1 、读文思考:本文究竟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用原文回答)2 、自由读文,独立思考,得出结论: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即课文最后一句话)3 、大家共同 质疑:围绕课文最后一句话你可以提出哪些疑问?质疑结果:( 1)、亚里士多德是谁?在当时的学术界他有着怎样的地位?( 2)、他说的话也不全是对的?他把那一句话说错了呢?为什么错?( 3)、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是如何进行试验的 ?周围的

42、人有何反应呢?( 4)、从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伽利略具有怎样的品质?( 5)、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深刻含义呢?4 、小组合作解惑( 1)出示亚里士多德资料,了解其巨大的贡献, 体会他在当时科学界无法撼动的地位。引出“信奉”一词。( 2)自读第三自然段:分析伽利略的思考过程。( 3)课堂小练笔:放飞思维:想象一下,当伽利略试验结束后从比萨斜塔上下来后,人们围住了他,会怎样说,怎样做。(想象周围人在实验之前与之后的不同反应,包括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情等)三、 展示资料、拓展延伸4 、体会伽利略的品质( 1)出示名言: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 伽利略(特殊的勇敢是何意?)( 2)出示伽利略生平资料,了解

43、他伟大贡献以及为坚持真理而遭受的非人折磨,体会其坚定,执着、勇敢的品质。四、体会句意,深化总结1 、出示最后一句话,思考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2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学习本文后的体会和感受板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亚里士多德不同时着地信奉伽利略同时着地怀疑并试验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 认识 3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4. 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教学重难点:理解伽利

44、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 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2. 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 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板书课题),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连起来说一说。2. 指导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注意正音:着地违背的确固执二、自读自悟,汇报交流1. 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练习把课文读流利。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提出不理解的问题。2. 小组交流自读情况。3. 全班交流

45、。1 / 3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流利。 说一说自己受到的启示。如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或者人们身上各有什么不同的启示。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解决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留待下一课时。如,当时人们为什么那么信奉亚里士多德?(可补充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成就,确实值得人们敬仰)伽利略是怎样思考才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的?伽利略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到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三、巩固生字词1. 指名读生字,自主记忆字形。2. 指导书写:辩(注意中间是言字旁)奉(下面是两横)妄(上面是亡,不要多点)执(右边是丸,不要少点)释(右下边不要多一横)3. 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合作研讨1

46、. (出示插图幻灯片)这就是意大利闻名世界的比萨斜塔,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要在这里做试验,楼下是想看他出丑和围观议论的人们,当然也有记者。在这个名垂千古的试验中,你是想扮演做试验的伽利略还是做见证现场的记者?(学生自由选择)2. 请大家认真研读课文,思考:如果你是记者,应向伽利略提什么问题?如果你是伽利略,有可能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在文中勾画重点语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3. 同一组中扮演相同身份的同学互相交流: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回答 才更加严密。二、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推选代表进行采访,同样身份的同学可以补充)1. 您是怎样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话有错误的? 我先假设他的话是正确的,但

47、是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觉得无法解释,所以产生了怀疑,又经过反复的试验证明他确实错了。你能不能更简单明白地说一说“一个事实,两个相反结论”的意思?(引导学生共同研读第三自然段,以公式法、图示法、描述法等进行说明,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您的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要到比萨斜塔上来做公开试验呢? 因为人们过于崇拜和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但他的话的确有错误。而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盲目迷信只会阻碍科学的发展。我要通过 公开试验来让人们改变观念,那就是不要盲从,要追求真正的真理。(教师指导:当时人们是如何信奉亚里士多德,又是如何讥讽伽利略的呢?请同学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

48、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胆大妄为”和“固执”)3. ?4. 通过采访,你对伽利略有了怎样的认识?(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等)三、受到启示,延伸课外1. 到底实验结果怎样呢?(演示课件,范读最后一段,并出示最后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指名朗读这句话,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读出来。(突出“才”字,人们原来一直信奉亚里士多德,直到伽利略登上斜塔,仍在说他“胆大妄为”,直到看试验后才恍然大悟;突出“大”和“全”,像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更何况常人。所以不要迷信任何人,应该追求的是真理)2.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课给自己的启示。3. 现在,如果老师把课文题目改成两个球同时着地,你认为可以吗?请课下仔细研究,并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 25 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