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学案导学课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05040615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9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小学科学学案导学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小学科学学案导学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小学科学学案导学课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学案导学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学案导学课(2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材内容: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教材设计: 教学目标: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2、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3、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4、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活 动导学案【活动方案】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学生根据观察回答,尽可能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描绘它们的特

2、性。 沙的特点一、明确课堂内容和要求导入:今天我们的课堂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二、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1、实验前的观察:用豆子和沙子来做混合实验就要知道它们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引导推测:如果我们将豆子和沙子进行混合,它们会发生变化么?依据是什么?怎么做来证实?建议:留取对比样本。 3、混合实验。思考:豆子和沙子是否发生变化会和它们的搅拌程度有关么? 4、混合实验后观察豆子和沙子的变化。怎样观察的更清晰? 5、分离实验:引导思考,用什么方法分离?怎样分离,根据所想方法选择实验品实验。整理为word格式 6、观察比较:分离出的豆子和沙子和我们预存

3、 豆子的特点的实验前的样本进行比较,观察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形态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教师要予以肯定,但要引导本质上的变化比较) 7、小结:类似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如同上节课我们的易拉罐和水结冰等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及其特点三、糖的加热实验白糖加热前加热后预测 1、相对于物理变化的是化学变化。观察白糖特点,记录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在表格中。交流:你们都看到和记录哪些现象? 3、小结并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四、总结:在变

4、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但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变化不单纯属于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有时像糖加热和蜡烛燃烧一样同时出现。做个有心人,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究竟属于哪一种。板书设计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整理为word格式课堂实录:一、谈话导入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在变化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物质的变化。师: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要混合一些物质,比如说:巢菜的时候要将调料与菜进行混合。那么物质之间混合在一起会不会发生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研

5、究的: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今天是以实验为主的,因此我们需要认真观察,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二:探究新知(出示一杯豆子和一杯沙子)这是一杯的豆子和沙子,如果将他们混合在一起会不会发生变化?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生:豆子和沙子的原来样子?/豆子和沙子混合后的样子师:全部都混合在一起吗生:先放一部分样品在那里。漫漫混合师:为什么要先留一部分?生:可以与后来的进行对比,看到底有没有发生版画。师:怎么样才能更观察的清楚些?生:搅拌(已经搅拌了)用筛子将它们分离开来。师;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来观察豆子和沙子在混合后的样子。将表格1填写好。原来的样子预测混合后的样子沙子豆子学生观察。汇报师:经过混合后有没

6、有发生变化?生:混合前是我们的预测是。混合后的样子是。(东西粘在黄豆上。教师板书)生:黄豆味道变咸了师:你怎么知道味道变咸了整理为word格式生:尝了师:你的精神是好的,但这样是不卫生的生:我们认为没发生变化。原先是黄略带灰,我们的预测是没变化,混合后颜色不变化生:我们认为有变化只是微小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师:我们不能简单的说觉得,我们需要有事实为依据。其实刚才很多同学都发现了细微的东西,比如豆子的皮裸露出来了。不管是大小,形状都会发生变化。那么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混合前与混合后的沙子与豆子的性质有没发生变化?生:没师;原先是豆子,现在生:还是豆子,沙子还是沙子师:板书:向

7、这种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 物理变化。也只是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变化也属于这种物理变化生:沙子与绿豆生:好的铁定与生锈的铁钉?师:我现在问的是,象豆子和沙子这样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生:把纸剪了。 冰变成水。师:冰变成水,是状态变了,而本质没有发生变化。这类变化我们称其为物理变化。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白糖。大家观察下白糖是怎么样的并预测,如果将白糖加热,你认为会怎么样。并完成表2谁来说说白糖的特点和你的预测。生:有点粘,立方体的有点透明。 生2,有点中药味,加热后预测会。生3,白色透明颗粒状,预测加热后会变黑。生:形状,颜色,气味都会发生变化。状态会发生变化原先是故态

8、,加热后会变成液态。师:这些还仅仅是我们的猜测。我们需要通过实验获得证据来验证我们的猜想。老师要说下,这个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你认为我们在做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生:把蜡烛固定住,。把火柴用好后熄灭。师;因为我们是用调羹进行加热,很烫,能否用手摸生:还要在蜡烛的外焰加热。师:建议大家在高点的地方。生:我还建议,白糖不要放太多。 烧的时候要认真观察记录。整理为word格式师:告诉大家,好了后要将材料放在托盘里。注意事项在记录单后面,实验注意事项:1、在调羹内放少量的白糖,加热2、在加热中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3、加热时用蜡烛火眼的外延,这样调羹地步产生的烟会少一些4、加热结束后,一定要把调羹放在盘

9、子里不要与桌面接触。5、千万不能用手直接摸加热的部分,注意安全。记录表:实验前白糖原来的样子预测的变化实验后白糖的样子白糖学生实验组织汇报:(请个小组将蜡烛熄灭,调羹放在托盘里)师:把你们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完成的请举手生:颜色变成了黑色,刚开始甜甜的,后来,冒泡了,冒烟。首先开始加热的时候是故态变成液态的糖水,后来,气泡越来越多,颜色变成了焦黄色的了。师:第四小组观察的非常仔细,我们掌声送给他。其他小组有要求补充的吗?生补充师;刚才颜色,形状,气味,冒烟等。那么现在你们看到的还是原来的白糖吗?生:是/不是师:认为是的举手,认为不是的举手生举手师:你为什么认为是:生:说自己的理由师:认为不是

10、的举手生:变成别的物质了。师:到底有没有产生了新的物质生:有/没有师:再说一次整理为word格式生:有师:我们来看下,原先颜色发生了变化,气味变焦味了。我们称其为炭化。师:我们将这种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糖是怎么一步一步变化过来的生:描述师:糖从原来的故态融化了,这个变化叫什么变化?生:物理变化,因为只是它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师:后来呢生:后来产生了新的物质,所以我们称其为化学变化师;那么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生:物理变化没产生了新物质,化学变化辉产生新物质。三:小结师:我们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并不单单是物理变化或者化学变化。希望大家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寻找这些变化。课后反思

11、:本节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混合实验和加热糖的实验,观察实验中物质发生的变化,总结归纳物质变化的特点,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当前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如果设计探究活动,如何引领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在教学前是我们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观察黄豆和沙子的特点,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的特征,混合事物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留下样本,通过比较分析变化,同时利用搅拌、分离物质,做更细一步的观察比较,最后总结这个实验中物质变化的特点。在第二个实验中,学生能够轻易说出白糖加热变化的特点,可以看到许多明显的现象,老师在引导时要逐渐让学生比较两个实验中物质变化的区别,同时对于

12、最后的黑色物质和白糖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得出产生新的物质。从而在比较中掌握这种变化的特点,最后教师归纳形成科学概念。材料的精选过程:本节课的活动有2项:黄豆与沙子的混合实验。给白糖加热的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黄豆和沙子的变化,构建起变化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为物理变化这一科学概念。这部分要求学生从多方面进行观察比较混合前、混合后黄豆与沙子的样子变化,并能准确分析细微变化的原因,为下一步的“白糖加热”做铺垫。 1、处理:此实验考虑到课堂容量,另在三年级科学课中已经做过,而且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最初的设计是采用演示的方法,但是大屏展示的效果不太清晰,所以重新改为分组实验,在教学时对两种物质

13、的现场观察,引导学生从经验入手,猜测混合后是否会变化,激发探究的欲望。通过回忆整理为word格式猜想实验比较发现形成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本部分的作用还是没能充分发挥出来,某些环节处理的有点粗略,没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在对比实验中应该进行取样的方法,让学生对比观察的时间也显得短了些。 2、白糖加热活动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要求学生理性的描述、对比物质在变化前后的物理特性,来判断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个人感觉这节课的教学成功的突破了重难点,较好的完成了教学预期目标。在学生科学概念初步形成后,还需要不断地进行验证和实践,因此设计判断、举例,加以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接着让学生回顾实验中产生的

14、现象,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科学概念尝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准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用概念来判断和解释,抓住了主要的变化特点进行鉴别,使学生的概念知识层层清晰明了起来,避免了蜻蜓点水的空洞。本环节中增添了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生成的物质到底是不是糖的实验,让学生亲眼见证生成的是新物质,比经由教师的口中说出更具有说服力。 3、科学教学中,既要完成教学目标,还要不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以及三维目标的整合教育。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预测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归纳得出结论”这样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养成“喜欢科学,尊重事实,愿意尝试新的实验方法

15、,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等等。 4、最后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从白糖加热、蜡烛燃烧的过程中,了解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物理变化。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白糖加热和蜡烛燃烧的点滴现象,分析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变化过程,从而更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认识。但是因为白糖的分析已经很详细,所以对于蜡烛的观察记录省略,只是引导学生准确从发现的现象中进行判断就可以了,为下边研究做好了铺垫。 整理为word格式2、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材内容: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教材设计: 教学目标: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

16、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3、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4、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活 动导学案【活动方案】 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仔细品尝,说出是什么味道,想想是什么原因?(小组讨论、交流)阅读课本30页资料。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一、谈生活经验 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二、品味米饭 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 3、试尝馒头

17、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整理为word格式观察淀粉 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含淀粉的食物不含淀粉的食物三、淀粉实验 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是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四、食物淀粉鉴别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 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

18、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六、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板书设计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整理为word格式整理为word格式课堂实录:一:生活经验导入:师:同学们上午好!又到了科学课的时间,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就在我们生活中,让我们在观察中学习科学,在实验中学习科学。师: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生:很香,有点点甜味。二、品味米饭:师:首先我们来品尝一下米饭,但是我是有要求的,各组派两个代表品尝米饭:(1)品尝一口米饭,马上说说米饭的味道。(2)

19、咀嚼大约1-2分钟,米饭中出现了什么味道?生各自品尝米饭,教师相机提问。师:刚才,我们通过咀嚼,发现了米饭里出现了淡淡的甜味,米饭是甜的吗?生:不是师:那米饭变成甜的了,说明它发生了什么变化?生: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或会回答不出来)师:这是什么变化呢?生:化学变化。师:那到底是什么物质在起作用呢?(学生可能会说:淀粉)是呀,同学们猜想的,跟科学家研究的结果一样。其实,这种物质就是淀粉(板书:淀粉)三、淀粉实验:师:同学们,淀粉又名生粉,是家庭厨房的一种烹调用品,你看到过或使用过淀粉吗?生:(看到过,妈妈烧菜的时候用过。教师评价: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20、师:下面我们将通过手、眼、鼻等器官近距离地来认识一下淀粉。说说淀粉有哪些特征?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师:那我们用什么方法能既快又方便地来验证食物中含有淀粉呢?生:碘酒。(到这里学生已经基本明白了米饭变成紫色是因为米饭里面有淀粉,碰到碘酒就会变成紫色了。)师:先滴一滴碘酒在淀粉上,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生:(淀粉的颜色变成了蓝紫色,产生蓝紫色的物质)整理为word格式师:这新产生的蓝紫色的物质还是原来的淀粉吗?生:不是。师:这种变化是什么变化?生:化学变化。(板书:淀粉+碘酒蓝紫色)师:同学们真厉害!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其中一个问题,大家还记得吗?(米饭碰上碘酒怎么会变成紫色的? )谁

21、来说?生回答。四:食物淀粉鉴别:师:现在我们呢来解决第二个问题,碘酒碰到别的东西会不会变成紫色? 平时,我们生活中的食物还有很多,想不想再去验证一下,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了几样食物,请大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验证一下,完成实验记录表。生:全班交流实验的结果。教师相机总结:食物里含有淀粉,碰到碘酒就会变成紫色。(注: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的食物都含有淀粉,但有的食物淀粉的含量比较少,所以验证的时候颜色变化不明显,使我们的肉眼观察不到,另外,食物内不同的部位,淀粉的含量也不同,有的食物茎部多一些,有的食物根部多一些。)五、制作神秘信件:教师讲述革命战争年代情报人员制作“神秘信件”的故事,要求学生根据本课所

22、学知识制作神秘信件。师:在革命时期,为了确保信息的保密性八路军经常使用这种方法,你想加入到这神秘的行动中来吗?那么它是如何制作的呢?今天老师就布置大家一个课外活动,回家后,利用家中的材料制作一封无字信件,我们下节课交流。课后反思:本课是以“注重实验指导、提高课堂实效”为主题的科学学科研讨活动。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对相关活动的主动观察和探究为核心,重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总结知识能力的提高,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突出了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兴趣。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

23、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也是学习的动力因素。这节课的引入中我利用教学内容第四部分的“制作神秘的信件”创设了整理为word格式“神秘图案”的情境,然后让学生带着“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展开一系列探究活动,然后在课的结束前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你知道为什么了吗”。这样的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乐于探索新事物的情感,而且整节课首尾呼应,增强了课的完整性。2.指导实验,培养探索能力。实验是建立科学概念的依据,良好的实验习惯关系到探索知识的效率。本节课中我利用环环相扣的实验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结论的体验,并在实验中让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表、积极合作,适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

24、“你又想到些什么?”提高总结概括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3.落实主体,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科学探究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这节课共有三个活动,内容多,活动量大,每一个活动我都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的经历和体验,在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中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以充分的展示和培养,让学生真刀实枪的搞科学,肯花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探究,体现了科学探究式学习不仅仅追求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一种经历,是体验,感知与认识的过程。这节课中,我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主要有:对实验仪器的操作细节指导还

25、需加强。本节课中我虽然在设计时就预先想到了指导学生胶头滴管使用的注意点,并用课件进行了提示。但在课在还是发现有学生使用完滴管后没有及时清洗并放回试管上,这在一些含有腐蚀性液体的实验中是不安全的。材料精选过程:这节课,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去探索无限的未知世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我在教学时,充分借助感知材料,比如实物米饭、淀粉和碘酒,并布置学生从家里带来常见的蔬菜和水果,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让实验演示法,分组实验法和发现比较法贯穿课堂,从而给学生营造一个直接易懂、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整理为word格式3、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材内容: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4

26、课教材设计: 教学目标: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3、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4、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教学准备 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活 动导学案【活动方案】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实验:1、 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醋,然后小心地倒入一匙小苏打,看到了什么

27、现象?2、 盖上一块玻璃片,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说说有什么感觉?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和白醋: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 板书:小苏打 板书:白醋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说说理由。 2、(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整理为word格式实验一:将燃烧的木条伸进玻璃杯中,观察到什么现象?这和燃烧的细木条伸

28、入空杯子里的情况一样吗?实验二: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注意不要把玻璃杯中的液体倒出来),会有什么现象?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

29、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四、小结板书设计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整理为word格式整理为word格式课堂实录:一、引入学习 师:同学们都吃过面包吧,是不是很松软? 生:对 师:为什么会这样?你们把面包掰开观察过吗?有什么发现?(出示图片) 生:我掰开过,因为里面有很多小洞。 师:小洞说明里面有什么? 生:说明里面有空气。 师:这是空气吗?还是其他的气体呢?还有

30、这气体从哪里来呢? 师:今天学习了这节课,你就会明白面包里的奥秘了。 (出示课题: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二、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 1、设计实验 教师出示小苏打和白醋这两种物质。 师:你们认识这两种物质吗? 生:认识,这是小苏打和白醋,我们家的厨房有。 师:如果我提供你们这两种物质,你打算做什么? 生:把他们混合起来,看是怎么样的? 师:你的想法很不错。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黄豆和沙子的混合,没有发生变化,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在一起会怎么样? 生:想。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一些材料,看有些什么? 生:桌上有:小苏打、白醋、杯子、玻璃片、铁勺和药勺。 师:小组内想一想,再互相交流,你打算

31、怎么实验? 小组互动交流,设计实验。 师:哪个小组愿意和其他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想怎么做? 第一组:我们组打算先放小苏打在杯中,然后放白醋,就可以观察它们混合的现象了。 师:马上混合呀?哪个组有不同意见的呢? 整理为word格式第四组:我们小组觉得应该先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是什么样的物质,然后再把它们混合在一起,看有什么现象产生。 师:嗯,这样就可以看出它们混合前与混合后的区别了。但是在不知道这种物质是什么的情况下,可以随便尝吗? 生:不可以。 师:对!在不知道这种材料是否安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尝。 师:还有哪个小组想补充? 第七小组:我们是这样设计的,观察完它们各自特点后,取一些白醋倒进小苏打里

32、,观察现象。 第二小组:我们小组认为先观察它们特点后,再把三勺小苏打倒进三勺白醋里。 师:各组都有自己的想法,现在结合各组的实验设计步骤,对自己组的实验方案有没有补充? 学生完善本组实验方案,再汇报。 第三小组:我们组认为第二小组对材料取多少进行说明,这点很好,但是,它们应该取多少合适呢? 师:还有哪个小组想到了这个问题?(学生举手,6个组) 师:同学们,你们很善于发现问题,也很会思考问题,科学实验要严谨,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那小苏打、白醋各取多少呢?我们来看看课本是怎么说的。 学生查看课本第32页。 师:小苏打和白醋的比例是多少? 生:1:3 师:我给你们准备的药勺和铁勺各两勺的比例正好1:3

33、 师:刚才第二组和第七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有什么区别? 第二组学生:我们组是先取小苏打,把白醋倒入小苏打。 第七组学生:我们组是先取一些白醋倒进杯子,然后倒入小苏打。 师:老师给你们一个建议,取一个杯子,倒入两铁勺白醋,然后小心倒入两药勺小苏打。 师:那实验还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吗? 生:记得混合后在杯子上盖上玻璃片。 师:好,经过大家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制定了一个研究方案。 整理为word格式出示实验方案:先观察小苏打、白醋混合前特点,记录下来。 白醋取两铁勺,倒进杯子里,再取两药勺的小苏打。 盖上一块玻璃片,观察并记录有什么现象。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2、学生实验 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3

34、、实验汇报 师:哪个小组汇报? 第六组:我们小组在实验前先观察了小苏打是粉末状的、白色、无味的。白醋是液体的、透明、有刺激性气味。把它们混合后发现冒出很多气泡,杯子底部有白色物质。 (板书: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 师:有气泡,说明有什么产生? 生:有气体产生。 (板书:气体) 师:哪个小组还有其它的发现? 生:我们还发现杯子壁变得冰冰的。 师:大家观察得很全面,发现了这么多的实验现象。 (板书:观察) 师:实验还产生了气体! 三、验证产生的气体 1、猜测 师:这是什么气体? 生1:我猜是空气。 生2:我觉得是氧气。 生3:我认为是二氧化碳。 生4:我和他一样猜是二氧化碳。(发现班上大部分学生猜测

35、是二氧化碳) 师:那谁猜得对呢? 师: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吗? 生:二氧化碳能灭火,灭火器是用二氧化碳做的。 整理为word格式生:我还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会往下沉。当房间里的二氧化碳多时,狗先晕倒,然后才到人晕倒。 师:你的课外知识很丰富啊,看来平时经常看书。 师: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二氧化碳具有具有能灭火和比空气重的性质,也猜测这种气体有可能是二氧化碳,那它是否具有这些性质呢?我们要怎么证实? 生:用实验证明。 师:我们要通过实验、观察,再分析看看它有没有这些性质。 (板书:分析) 2、设计并实验 师:想一想,该怎样设计实验,然后在小组说一说。 (出示课件)思考:1、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

36、2、怎样证实它具有这些性质?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我们组打算把燃烧的火柴伸进杯里,看它会不会熄灭。如果熄灭了说明这种气体能灭火。 师:实验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师:能不能扔进去?(示范) 生:不能,因为会被液体浸灭,看不出是被气体弄灭的。 师:那我们要怎样放进去? 生:慢慢伸进去。 师:那怎样验证它比空气重? 生:我们打算把杯子慢慢倒下来,看气体会不会跑出来。 师:可以用什么方式知道它有没有被倒出来? 生:可以倒在燃烧的蜡烛上。 师:哦,这是个好提议, 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生:慢慢地倒杯,不要把里面的液体倒出来。 师:我把大家的实验设计进行了总结,一起来看看。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37、 4、实验汇报。 师:哪个组来汇报? 整理为word格式第四组学生:我们组在第一个实验中发现火柴很快就灭了,说明这种气体能灭火。但是第二个实验中蜡烛没有熄灭。 师: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第五组学生:我们组第一个实验现象和他们一样,第二个实验里蜡烛也熄灭了,说明气体被倒出来了,它比空气重。 师:第二个实验蜡烛熄灭的举手。(有3组) 师:为什么有的组蜡烛熄灭了,有的组没有熄灭?有什么因素影响了实验吗? 生:是不是开风扇造成的?我发现没成功的小组都是在风扇下面的组。 生:我觉得应该把窗子关上,避免空气流动。 生:我觉得可以在蜡烛周围围上保护层,防止气流影响。 师:那我们来试试看,给大家一个建议

38、:把蜡烛放进烧杯里点燃,然后再实验。 学生再次关窗、关风扇,再次做第二个实验。 师:现在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蜡烛熄灭了。(有7个组) 师:那说明了这种气体有什么性质? 生:它比空气重。 师:看来我们把实验改进之后,出现了很不错的效果。其实,科学家也是这样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实验,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师: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知道了这种气体具备这样的两种性质(板书:能灭火,比空气重)。那它到底是不是二氧化碳呢?我们仅仅靠这两个实验就能肯定它是二氧化碳了吗?不行的!科学家另外又经过很多步骤的周密研究才确定了它是二氧化碳,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本。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通过了观察、实验、分析和

39、阅读资料证实了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这也是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可见,要进行科学研究难吗?但要知道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 四、小结拓展 师:今天我们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了新的气体二氧化碳,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 师:现在大家了解面包里为什么会有小洞了吗? 生:是产生了二氧化碳。 整理为word格式师: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还是原来的白醋和小苏打吗?请同学们课外去搜集资料,继续研究。整理为word格式课后反思:总体来说,这节课体现了新的科学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展开教学。教师能紧

40、扣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恰当的运了课件投影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课堂中教师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实验的兴趣和求知欲,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观察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乐于与人合作。 在验证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是什么气体时,按照教材的顺序是先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从而做出初步判断,再结合教科书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我在教学中发现这种安排有它的不合理之处。课前我做过一些调查,仅有少数学生知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对于二氧化碳的其它性质,几乎不了解。在不了解二氧化碳性质的情况下,学生依据什么设计实验 又如何去判断小苏

41、打与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呢?因此我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做了如下调整:1、让学生对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产生的是什么气体进行猜想,他们可能猜是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2、事先给学生提供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这样后面实验的目的就非常明确,即验证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是否具有这些性质。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增强了实验的探究性。材料精选过程:验证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是什么物质是本课的难点。其中证明这种气体比空气重的实验很难成功,分析其原因:(1)玻璃杯较低,杯中的气体量少;(2) 杯口较大,虽然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但它毕竟是气体。所以,我专门挑选了杯型较长、杯口较小的玻璃杯,很好地克服了以上两个问题,大大提高了实验成功率。另外,在这个实验中,我也专门提前准备了大烧杯,可以把蜡烛放入烧杯点燃,并利用一次性纸杯剪成的蜡烛底座,既防止污染烧杯,又方便学生操作,同时帮助减少空气流动造成的影响。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整理为word格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