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上传人:nu****n 文档编号:104780361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4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资源描述: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规范(2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发布200X-XX-XX实施200X-XX-XX发布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规范Standards of Engineering Design forOptical Fiber Cable Automatic Monitoring System(送审稿)YD/T 5XXX200XYD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规范Standards of Engineering Design forOptical Fiber Cable Automatic Monitoring SystemYD/T 5XXX-XXXX (送审稿)

2、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施行日期:200X年XX月XX日XXXXXX出版社200X 北 京前言1998年编制的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暂行规定YD 5066-98已使用多年。近几年,随着光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行业标准也在不断完善。为适应我国电信业的发展,依据信息产业部信部规函2004508号“关于安排通信工程建设标准修订和制定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京移通信设计院有限公司(原中京邮电通信设计院)负责修订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本规范主要结合国内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适当调整。本规范主要包括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功能和性能指标,以及

3、工程中的设计要求。本规范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本规范具体条文解释单位:京移通信设计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西直门内大街126号,邮编:100035。原主编单位:邮电部北京设计院。修订主编单位:京移通信设计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沈艳涛。目 次1. 总则12 术语23 系统的组成及功能33.1系统的组成33.2系统的功能34 系统设备的要求45 站址选择及机房条件55.1监测中心站址选择及机房条件55.2监测站的站址选择及机房条件56 监测链路与监测方式66.1 监测链路66.2 监测方式67设备配置87.1设备配置原则87.2系统的硬件配置97.3系统的软件配置118 系统的网络连接1

4、39 系统管理1410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与通信系统的关系1511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监测范围的确定1612 供电系统及接地1713 设备安装布置及布线要求19附录A 本标准用词说明20条文说明211. 总则 为了使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设备安装工程的设计有所依据,特制定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长途光缆干线的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对于中继网、接入网的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可参照本规范执行。本规范主要依据部颁YDN 010-1998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技术条件,以及相关标准、规范进行编制。1.0.3 工程设计必须贯彻通信网“完整性、统一性、先进

5、性”和“经济、高效、安全”的基本原则,必须执行我国现行相关网路技术体制、进网要求、技术标准规定。 工程设计应合理利用已有网络设施和装备。 工程设计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有关技术标准要求的商用化装备。 本规范未尽事宜,可参照现行相关设计规范或暂行规定执行。1.0.7 当本规范与我国新颁相关网路技术体制、进网要求、技术标准矛盾时,应以后者为准。1.0.8 在特殊情况下执行本规范个别条款确有困难时,应充分阐述理由,提出解决方案,并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2 术语 除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技术条件给出的术语定义外,强调给出下列定义: 远程测试站:对光缆线路进行远程测试的局站。 远程测试转接站:对

6、监测光路进行1X1跨段连接或1XN转接的局站。 对端站:监测光路终结的局站。 在线监测:监测方式的一种,在不影响正常通信的情况下,能同时对光纤进行监测。 离线监测:监测方式的一种,在通信业务中断的情况下,对故障光纤进行监测。 备纤监测:监测方式的一种,对光缆中无业务光纤进行监测。 远程测试:监测方式的一种,在监测中心对光缆中的被监测光纤进行遥测。 本地测试:监测方式的一种,在监测站对光缆中的被监测光纤进行现场测试。 监测光路:测试模块光源发出的测试光所经过的路径,由远程测试站到对端站各段光缆中的光纤连接组成物理媒介。3 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3.1系统的组成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是电信管理网(TM

7、N)中传输系统管理子网的一个系统。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由监测中心和监测站组成。 监测中心有全国监测中心、省级监测中心和区域监测中心三级。监测终端和便携终端作为监测中心的辅助设备配置。 监测中心由主机、终端、网络通信设备、数据输出设备和专用管理软件等组成。 监测站由远程测试站、远程测试转接站、对端站组成。 远程测试站由远程测试单元、波分复用单元、告警单元和网络通信设备等构成。 远程测试转接站由远程测试转接单元、波分复用单元、告警单元和网络通信设备等构成。对端站由波分复用单元等构成。3.1.5远程测试单元有测试模块(OTDR模块)、控制处理模块、程控光开关模块、电源模块和专用管理软件等。 远程测试

8、转接单元有控制处理模块、程控光开关模块和电源模块等。 告警单元有实时告警处理模块和电源模块等。 波分复用单元有波分复用器和滤波器等。 3.2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功能应满足YDN 010-1998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技术条件提出的要求。 4 系统设备的要求系统设备的选择应满足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技术条件。当系统设备介入被监测的光缆线路后,必须保证在用的光传输系统的传输性能指标(包括在用系统的升级)。 监测中心的设备要求 监测中心应选择高可靠性能计算机和其他标准化的配套设备。计算机系统除满足本期工程外,还要能满足35年业务发展的需要;其接口应能根据需要随时扩容。操作系统应采用实时多任务系统。监测系统应

9、采用实时多任务系统。 监测站的设备要求 监测站应选择高可靠性和标准化的设备配置,测试和控制设备的容量应能满足35年业务发展的需要;其接口应能根据需要随时扩容。4.0.4监测系统的技术要求监测系统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技术条件。5 站址选择及机房条件 5.1监测中心站址选择及机房条件站址选择监测中心应设置在线路维护部门的生产大楼内,宜单设监测中心室;在机房面积许可的情况下,可与微机房合设。区域监测中心机房面积不宜小于20m2,省级监测中心机房面积不宜小于45m2。5.1.2 机房的土建要求见表5.1.2。 表5.1.2 机房土建要求机房名称室内净高地面负荷门宽窗 室内表面处理 (m

10、)(kN/m2)墙壁及天花板地面监测中心2.83.06.0(注)0.9m外窗要求进行防尘处理涂无光漆或不起灰涂料水磨石、防静电地板 注:对旧楼改建的机房,其地面负荷可适当降低要求;中大容量UPS电源(大于10KVA)应设置在底层电力室。5.1.3 机房的环境要求 1 温度:10 35 2 相对湿度:10%90%(温度25) 3 温度变化率:15/小时4 洁净度: 直径大于0.5m的灰尘粒子浓度18000粒/升;直径大于5m的灰尘粒子浓度300粒/升。 5 照明:机房内在地面0.8m处,照度不应低于200Lux。应有事故照明。 6 电磁干扰:电场强度130dB; 磁场强度800A/m。 7 噪声

11、:一般情况下,机房内的背景噪声不宜大于60 dB。 8 防火要求:机房内应有防火措施。 5.2监测站的站址选择及机房条件监测站应设在通信枢纽楼、综合电信楼或通信楼的传输机房或专设的监测室内。监测站一般不单设机房。5.2.2设备的安装必须采用相应的抗震加固措施。 监测站机房应采取防火措施,满足有关防火要求。 监测站机房的其它要求可参照相关标准执行。6 监测链路与监测方式 6.1 监测链路-1-2: 图-1 监测系统链路图(类型1) 图-2 监测系统链路图(类型2)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测光路的选择遵守如下原则: 1监测光路的路径尽可能短,纳入到较近的监测站; 2待测光纤以尽可能少的转接接受远程

12、测试站的监测; 3数据传送所用时间尽可能短; 4数据测试和传输中各节点负载要均衡,信息流量要均匀。 6.2 监测方式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测方式按不同的分类原则可分为以下几种: 1按监测光路的连接方式可分为:在线监测方式、离线监测方式和备纤监测方式。 2 按监测触发方式可分为:点名测试方式、障碍告警测试方式和定期测试方式。 3 按测试地点可分为:远程测试方式、本地测试方式。 7设备配置 7.1设备配置原则 主要设备配置原则 监测设备应符合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技术条件和相关技术体制的要求,并能适应将来建立网管系统的需要。主机设备进行配置时,应能满足35年业务发展的需要,其他设备应根据工程设计任

13、务书的要求结合工程情况进行配置。监测站设备配置原则 1设备的机架结构应符合相关国标的要求,与现有机房传输设备高度相一致。监测站设备宜采用2600mm600mm300 mm或2200mm600mm300 mm标准宽型机架,也可采用2000mm600mm300 mm标准宽型机架。 2 设备配置时应充分考虑利用原有设备。3 设备配置应考虑维护使用和扩容升级的方便。 4 每个监测站监测纤数宜控制在64128纤之间。 监测中心配置原则 1省级监测中心:每省配置两个,一个主用,一个备用。每个监测中心应具备管理至少64个监测站和24个区域监测中心的能力。2区域监测中心:可参照本地网划分来配置,原则上一个本地

14、网配置一个,不设备用。每个监测中心应具备管理至少32个监测站的能力 配套设备配置原则 1电源架及电源设备可根据需要灵活配置,如其它工程已经配置并有余量可以满足工程使用的不应再配置。 2 终端、仪表、工具等按实际需要配置。7.1.5 监测平台配置原则 1 计算机平台采用OSI标准(开放系统互联),具有国际标准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并有应用程序的统一界面。 2 硬件平台的处理能力应能充分满足工程规模需要,并适当留有余量满足一定的设备增加的需要,对被管理的区域,整个网络应具有实时和及时的处理能力。硬件平台的处理能力还应满足远程终端登录需要和与上级管理系统接口的需要,通信接口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3 硬

15、件平台具有升级能力。 7.2系统的硬件配置7.2.1 OTDR模块OTDR模块目前均使用单模长波长OTDR模块,其中心波长为:1310nm20nm; 1550nm20nm; 1625nm20nm。监测系统根据需要可选用合适的单窗口或双窗口的OTDR模块。动态范围:在脉冲宽度(PW)=4或10S、 信噪比(SNR)=1时,根据被监测光缆线路中光纤通路的全程传输损耗和精度测试富余度来选择。7.2.2 程控光开关模块 工作波长:1.201.65m 单模波长;光输出端口数:8、16、32、48、64、96个端口,并可根据需要扩容。7.2.3波分复用器和滤波器1波分复用器 复用波长:1310nm/155

16、0nm 、1550nm/1625nm 、1310nm/ 1550nm1625nm 、1310nm 1550nm/1625nm。 在线监测方式下,波分复用器端口隔离度和耦合损耗见表7.2.3-1、7.2.3-2、7.2.3-3和7.2.3-4。 表7.2.3-1 1310nm/1550nm型波分复用器端口隔离度和耦合损耗表输入端口 输出端1310nm1550nm1310/1550nm1310nm131050nm40dB0.8 dB1550nm155050nm40dB0.8 dB1310/1550nm1310 nm波长下0.8 dB1310 nm波长下40dB1550 nm波长下40dB1550

17、nm波长下0.8 dB 表7.2.3-2 1550/1625nm型波分复用器端口隔离度和耦合损耗表输入端口 输出端口1550nm1625nm1550/1625nm1550nm155020nm35dB0.8 dB1625nm162520nm35dB0.8 dB1550/1625nm1550 nm波长下0.8 dB1550 nm波长下35dB1625 nm波长下35dB1625 nm波长下0.8 dB表7.2.3-3 1310/1550、1625nm型波分复用器端口隔离度和耦合损耗表输入端口 输出端口1310nm1550、1625nm1310/1550、1625nm131050nm40dB0.8

18、dB155020nm162520nm40dB0.8 dB1310/1310 nm波长下0.8 dB1310 nm波长下40dB1550、1625nm1550 、1625nm波长下40dB1550、1625 nm波长下0.8 dB 表7.2.3-4 1310、1550/1625nm型波分复用器端口隔离度和耦合损耗表输入端口 输出端口1310、1550nm1625nm1310、1550 /1625nm131050nm155020nm35dB0.8 dB162520nm35dB0.8 dB1310、1550/1310,1550 nm波长下0.8 dB1310、1550 nm波长下35dB1625nm

19、1625nm波长下35dB1625 nm波长下0.8 dB 离线监测方式下,如采用波分复用器,其隔离度指标可适当降低要求。 光纤连接器光回波损耗45 dB 2滤波器 通阻要求:1310nm通/1550 nm阻、1550nm通/1625 nm阻,1310nm通/1550、1625nm阻、1310、1550nm通/1625 nm阻。 表7.2.3-5 滤波器通带衰减和阻带衰减表项目1310nm通/1550 nm阻1550nm通/1625 nm阻1310nm通/1550、1625nm阻1310、1550nm通/1625 nm阻通带宽度131050nm155020nm131050nm131050nm1

20、55020nm通带衰减0.5 dB0.5 dB0.5 dB0.5 dB阻带宽度155050nm162520nm155020nm162520nm162520nm阻带衰减40dB40 dB40 dB40 dB 光纤连接器光回波损耗45 dB 3 分光器 工作波长:1310nm20nm; 1550nm20nm 附加损耗:0.3 dB 分光比:397595中的某一定值 光纤连接器光回波损耗45 dB 4光纤连接器光纤连接器的回波损耗45 dB光纤连接器的介入损耗0.5 dB7.2.4告警单元 当系统处于收无光或设定的告警门限时,告警单元将接收告警信号,并通知远程测试单元进行相应的测试。 目前,通过光功

21、率测试来产生触发告警信号是一种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对原通信系统的影响较小。它分为自发功率告警和系统功率告警两种。自发功率告警是指由监测系统配置的光源发出光信号,经过线路路由,由光功率检测模块进行检测,按设置的功率变化门限产生告警触发信号;系统功率告警是指在通信系统的收端用分光器将信号光分出一部分,由光功率检测单元进行测试,按设置的功率变化门限产生告警触发信号。 告警信号检测接收数量:8、16、32、48、64、96路或以上。7.2.5监测中心主机要求 时钟频率:2 GHz 内存: 256Mbyte 硬盘: 80Gbyte 7.3系统的软件配置 一般要求 软件应采用图形用户界面或面向对象的结构设计

22、,按模块方式组成,每个模块彼此独立,而且每个模块的改变和升级不得影响其他模块。具有支持系统备份,安全管理,容错和性能控制等能力。 对软件系统的主要要求有: 1采用用户友好图形界面; 2容易维护; 3功能测试和模块修改简单; 4全部软件及其模块清楚易懂,易于升级; 5具有开放性。 安全性 软件系统应有保护机制防止过载引起的差错,程序和只读数据必须有保护。整个系统必须有自检自复位功能。 软件修改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应具有内部管理软件的更新和升级能力, 该系统的更新和升级应能在在线条件下通过上级监测中心用软件下载的方式完成。软件修改应能借助更换模块的方式来进行,修改工作不应影响控制活动和业已存在的数

23、字信号连接。 8 系统的网络连接 根据服务对象和范围,监测系统的数据传输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采用局域网、广域网或专用网传送。 当系统网络连接采用局域网结构时,局域网的物理连接应符合ISO标准。 局域网可采用微机专用服务器或多用户工作站作为网络文件服务器,符合ISO8802标准。8.0.3 当系统网络连接采用广域网结构时,监测系统自身通信协议必须符合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技术条件所规定的通信协议。 监测系统在数据网上传输数据时,必须遵循相应数据网络的技术体制和相关规定。 9 系统管理网络管理 所有设备的网管应在同一网管软件平台中实现。网络管理系统应具有以下管理功能 1 故障管理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应

24、该至少能支持下列告警功能: 1)可利用内部诊断程序识别相关故障并能追踪至故障点。 2)能报告所有告警信号及其记录的细节。 3)具有告警过滤和遮蔽功能。 4)设置告警优先权。 5)能够设置故障严重等级。 2 性能管理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应至少提供下述性能管理功能: 1)能监测所有受测光纤。 2)能对监视门限进行设置。 3)能周期存储和报告性能事件数据。 4)能报告点名测试的性能监视数据。 3 配置管理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应至少提供下述配置管理功能: 1)系统初始化配置。 2)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状态和控制。 3)实际网络的配置应能按请求以图形方式在监测中心屏幕上完成。 4)系统备份和故障处理能力

25、。 4 安全管理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应至少提供下述安全管理功能: 1)未经授权的人不能接入管理系统,具有有限授权的人只能接入相应授权的部分。 2)应能对所有试图接入受限资源的申请进行监视和实施控制。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的各级测试优先顺序规定如下: 1 障碍告警测试优先于定期测试和点名测试。 2 长途光缆线路障碍告警测试优先于中继网和本地网光缆线路的障碍告警测试;长途一级光缆线路障碍告警测试优先于长途二级光缆线路障碍告警测试 。9.0.3 当区域监测中心发生故障时,可由省级监测中心代替其工作;省级监测中心采用主备用保护方式。10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与通信系统的关系10.0.1光缆线路自动监测

26、系统的建立目的是减少光缆故障隐患,缩短障碍历时,它是保障通信系统正常运行的有效手段。因此,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介入被监测的光缆线路之后,必须保证在用的光传输系统的传输性能指标(包括在用系统的升级)。10.0.2 监测系统在原通信系统介入的衰耗应在原通信系统工程设计的允许范围内。监测系统与原通信系统的连接不应影响原通信系统的传输性能和电气性能。10.0.3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投入服务、修改服务和退出服务,监测系统有关的机盘的插入和拔出等,均应对正常传输的业务电路和各传输通道不产生任何影响。 11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监测范围的确定11.0.1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监测范围应根据OTDR模块动态范

27、围、测试时所需脉冲宽度、光缆衰减系数、监测光路上各种元器件的介入损耗以及测试精度富余度进行计算。 1 光缆自动监测系统的最大监测长度的计算,应首选最坏值设计法计算。当衰减受限时,自动监测长度按下式计算: L=(P-Ac-Mc-Ma)/(Af+As) () 式中 L自动监测系统最大监测光路长度(km); POTDR的动态范围(dB); Ac介入损耗,包括WDM的介入损耗,光开关的介入 损耗,跳线活接头的介入损耗等(dB); Af光缆平均衰减系数(dB/km); As光接头平均衰减系数(dB/km); Mc光缆线路富余度(dB); Ma测试精度富余度(dB); 2 当最坏值设计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

28、用联合设计法,必要时亦可采用统计设计法。 采用高动态范围OTDR模块以增加监测覆盖区域与增设监测站以增加监测覆盖区域,两种方案都能满足工程监测范围的要求。方案的选择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监测站的设置及单个监测站的监测范围的确定应立足于本期工程设计目标和技术现状,还应兼顾远期的工程需要和技术发展的要求,为系统的升级提供方便条件。 12 供电系统及接地 12.1 监测系统供电12.1.1监测系统的直流供电系统设计要求如下: 1 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的直流供电宜采用-48伏或-24伏,优先采用 48伏,电压变动范围和允许的脉动电压应符合YD5040-97通信电源设备安装设计规范的规定。 2 供电方

29、式可采用汇流条树干式供电至列头柜,通过列头柜复接至列尾柜,然后通过列头柜或列尾柜按架辐射至各机架,规模容量较小局站也可不设列柜,通过电源供给架按架辐射至各机架。 3 由于监测系统设备用电规模较小,条件许可时,宜从已有的本列列柜或邻近列柜中引出电源。 4 列柜中熔丝容量应根据机架负荷分级取定。12.1.2监测系统的交流供电系统设计要求如下: 1 监测中心供电电源应满足下列要求: 1)频率:50Hz 电压:220V 2)供电电源性能允许变动范围: 频率变化:1Hz 电压变动:10% 波形失真率:20% 2 监测中心应保证二类以上的供电方式。当监测中心电压波动大于10%时,设备用电应采用交流稳压设备

30、供给。 3 监测中心供电宜采用UPS电源。工程配置的UPS仅为监测中心的监测设备和事故照明供电。 UPS 蓄电池一般只设一组,UPS中蓄电池按放电1小时的容量配置。个别监测中心达不到上述供电方式要求时,UPS可采用并联方式供电,两台UPS要求各带一组蓄电池,按放电24小时的容量配置。12.1.3交直流负荷计算: 1 近期直流负荷应按近期拟装设备的耗电量进行计算,宜预留10%的富余量。 2 远期直流负荷可按监测站最大拟监测容量所安装设备数估算。 3 监测中心机房交流负荷可按照明的总灯数、监测设备实际负荷、空调负荷以及其他使用设备负荷和墙上插销每只300瓦计算出总负荷,计算结果可加上1000瓦富余

31、量。监测中心的低压供电线路不宜采用架空线路。 12.2 监测系统接地要求监测站接地系统设计要求参照相关标准执行。 监测中心计算机系统的接地要求: 工作地、安全地和防雷地可采用联合接地方式,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 13 设备安装布置及布线要求13.0.1设备布置应符合传输机房及监测中心机房的统一规划。 1 应根据近远期规划统一安排、以近期为主。 2 应使设备之间的布线路由合理、减少往返、距离最短。 3 应便于维护和施工。 4 应照顾自然采光及有利于抗震加固。 5 在有利于提高机房面积利用率基础上适当考虑机房整齐美观。13.0.2 设备布置原则: 1 监测站设备的主机设备应排列在同一列内或同一架内

32、。 2 列内各级设备应相对集中排列,并预留监测系统扩容位置。13.0.3 布线电缆应满足传输速率、允许衰减、特性阻抗、串音防卫度和耐压等指标的要求,并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设备间布线必须规则,应使传输线远离干扰源,不应与其他强信号线及高频线近距离平行布放。设备屏蔽接地必须可靠连接。13.0.4 布线要求: 1 电源主干馈电线宜采用铝排或铝芯电缆,列柜至机架布线宜采用铜芯电缆。 2 交流电源线与通信线应分开布放。 附录A 本标准用词说明 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

33、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 条文中指明必须按有关的标准、规范或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非必须按所指的标准、规范或其他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执行”。条文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工程设计规范Standards of Engineering Design forOptical Fiber Cable Automatic Monitoring System(送审稿)条文说明2005年 北京目

34、 次 1 总则3 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4 系统设备的要求 5 站址选择及机房条件 7 设备配置原则 8系统的网络连接 10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与通信系统的关系 1 总则目前,随着光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国内外厂家都在积极开发和完善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产品。为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和管理,工程设计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有关技术标准要求的商用化装备。3 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为更具普遍性,考虑到中继网和本地网的光缆监测,根据管理体制及规模不同,可统筹考虑,设立区域监测中心,纳入不同的上级监测中心。根据本地网的大小以及不同的管理体制,区域监测中心的设立可灵活掌握。光缆自动监测系统中的测试模块主要是O

35、TDR模块,但随着光缆自动监测系统技术的发展,监测内容可能含有接头盒浸水测试以及外护套绝缘性能测试等,其测试模块也有所不同。 4 系统设备的要求 由于各监测中心的数据采集周期及范围差别大,对计算机的容量很难有统一的要求。当前,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及快,每35年左右技术将更新一代,价格也有所下降,因此,只考虑35年的发展。 5 站址选择及机房条件5.1 本条主要参照YD5003-94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和GF014-95通信机房环境条件(暂行规定)制定。 7 设备配置原则7.2 本节的硬件配置指标主要基于对单波长通信系统进行在线监测。在密集波分复用系统中,由于其技术发展迅猛,而且系统是按复用段进行设

36、计,因此在此类系统上进行在线监测,需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对器件提出更严格要求,通信系统也需进行严格的系统指标确认。鉴于密集波分复用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其承载的大容量传输系统,不推荐对其系统的占用光纤进行在线监测。根据工程设计需要,在本规范中增加了1310nm/ 1550nm 1625nm 、1310nm 1550nm/1625nm型波分复用器和滤波器。在离线监测中,由于系统已经停业务才进行监测,因此,对波分复器的隔离度原则上可不做要求。此处对监测中心主机的要求为基本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档次可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的提高,满足技术发展的需要。 8系统的网络连接8.由于目前网络技术发展相当迅速,因此不规定具体的接口协议。当我国新颁相关网路技术体制、进网要求、技术标准时,应以后者为准。 10光缆线路自动监测系统与通信系统的关系10.0.2由于在原通信系统设计时,没有专门考虑波分复用器和滤波器的介入损耗带来的影响,因此在监测系统的设计时,应重点考虑上述器件介入衰耗对原通信系统的影响。因此,希望在通信系统设计时,能为在线监测的波分复用技术的应用带来的介入损耗留出适当的富余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