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膜系数测定实验报告北京化工大学DOC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04700584 上传时间:2022-06-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4.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传热膜系数测定实验报告北京化工大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传热膜系数测定实验报告北京化工大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传热膜系数测定实验报告北京化工大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传热膜系数测定实验报告北京化工大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热膜系数测定实验报告北京化工大学DOC(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北 京 化 工 大 学化 工 原 理 实 验 报 告 实验名称: 传热膜系数测定班 级: 化工11姓 名: 学 号: 2011011 序 号: 同 组 人: 设备型号: 第 套实验日期: 2013-12-16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一、实验摘要 本实验采用由风机、孔板流量计、蒸汽发生器等组成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装置,让空气走内管,蒸汽走环隙,用计算机在线采集与控制系统测量了孔板压降、进出口温度和两个壁温,计算了传热膜系数,并通过作图确定了传热膜系数准数关系式中的系数A和指数m(n取0.4),得到了半经验关联式。实验还通过在内管中加入混合器的办法强化了传热,并重新测定了、A和m。关键词:传热膜系数

2、K、雷诺数Re、努赛尔准数Nu、普朗特数Pr 二、实验目的1、测量空气在圆直管内的强制湍流给热系数1,确定1的关联式;2、测量空气在圆直管内的强化传热给热系数1,确定1的关联式;3、测定两个条件下铜管内空气的能量损失。 三、实验原理热量的传递方式有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流体流经固体表面的传热传导、对流过程,称为对流给热。对流传热的核心问题是求算传热膜系数 ,当流体无相变时对流传热准数关联式的一般形式为:。对于强制湍流而言,Gr准数可以忽略,既。本实验中,可用图解法和最小二乘法计算上述准数关联式中的指数m、n和系数A。用图解法对多变量方程进行关联时,要对不同变量Re和Pr分别回归。本实验可简化上

3、式,即取n0.4(流体被加热)。这样,上式即变为单变量方程,在两边取对数,即得到直线方程:。在双对数坐标中作图,找出直线斜率,即为方程的指数m。在直线上任取一点的函数值代入方程中,则可得到系数A,即:。用图解法,根据实验点确定直线位置有一定的人为性。而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可以得到最佳关联结果。应用微机,对多变量方程进行一次回归,就能同时得到A、m、n。对于方程的关联,首先要有Nu、Re、Pr的数据组。其准数定义式分别为:,。实验中改变空气的流量以改变Re准数的值。根据定性温度(空气进、出口温度的算术平均值)计算对应的Pr准数值。同时,由牛顿冷却定律,求出不同流速下的传热膜系数值进而算得Nu准数值

4、。牛顿冷却定律:。式中: 传热膜系数,W/(m); Q传热量,W; A总传热面积m2。 tm管壁温度与管内流体温度的对数平均温差,传热量 可由下式求得: 。式中: W质量流量,kg/h; Cp流体定压比热,J/(kg); t1、t2流体进、出口温度; 定性温度下流体密度,kg/m3;V流体体积流量,m3/h。空气的体积流量由孔板流量计测得,其流量Vs与孔板流量计压降p的关系为。式中 p孔板流量计压降,kpa;Vs空气流量,m3/h。四、实验流程和设备本实验空气走内管,蒸汽走环隙(玻璃管)。内管为黄铜管,内径为0.020m,有效长度为1.10m。空气进、出口温度和管壁温度分别由铂电阻(Pt100

5、)和热电偶测得。测量空气进出口温度的铂电阻应置于进出管的中心。测得管壁温度用一支铂电阻和一支热电偶分别固定在管外壁两端。孔板流量计的压差由压差传感器测得。实验装置流程如下图所示,冷空气由风机输送,经孔板流量计计量后,进入换热器内管(铜管),并与套管环隙中的水蒸气换热,空气被加热后,排入大气。空气的流量由空气流量调节阀调节。蒸汽由蒸汽发生器上升进入套管环隙,与内管中冷空气换热后冷凝,再由回流管返回蒸汽发生器,用于消除端效应。铜管两端用塑料管与管路相连,用于消除热效应。 传热实验带控制点工艺流程1-风机 2-空气流量调节阀 3-孔板流量计(d0=20mm)4-补水阀 5-水蒸汽发生器 6-进口温度

6、计 7-1#壁面温度计 8-套管换热器 9-2#壁面温度计 10-不凝气防控阀 11-出口温度计TIC01加热器壁温, PI02管路压降,KPaTI03空气进口温度, TI04蒸汽进口壁温, PI05孔板压降,KPa TI06蒸汽出口壁温,PIC07壳程蒸汽压力,KPa TI08空气出口温度,实验介质:水蒸汽、空气。研究对象:套管换热器 内管:黄铜材质,27X3.5mm,有效长度1.1m; 外管:硬质钢化玻璃,57X3.5mm,可视段长度0.7m; 静态混合器:正、反螺旋结构交替排行,共六节,可自由放入内管。仪器仪表:风机,XGB-11,最大静风压17kPa,最大流量100m3h-1; 蒸汽发

7、生器,1.5kW,可根据蒸汽用量的大小自动调整加热; 孔板流量计,d0=20.0mm,精度等级4; 温度计Pt100、热电偶,0200,精度等级0.2、0.5; 孔板压差传感器,WNKB8型,020kPa,精度等级0.2; 显示仪表:AI-708等,精度等级0.1; 变频仪:西门子MM420型。控制系统:控制电柜+电脑+数据采集软件,380VAC+220VAC.五、实验操作1、实验开始前,先弄清配电箱上各按钮与设备的对应关系,以便正确开启按钮;2、开补水阀向蒸汽发生器内加水之4/5液位计高度,再关闭该阀门;3、按下控制柜对应设备的加热、风机按钮,检查空气出口温度计顶端位于中心位置;4、开电脑运

8、行传热实验软件并熟悉使用,检查空气流量阀开最大,记录孔板压降零点;5、等待两个壁温都达到100.3左右,修改频率10.25Hz,按屏幕绿色按钮启动风机;6、待仪表数值稳定后,记录数据,改变空气流量,重复实验,记录数据;7、做强化传热实验,先通过电脑停风机,再向上拔出口温度计,然后旋转放入混合器并用细线固定,然后将温度计顶端放回中心位置,按照上述方法实验;8、实验结束通过电脑关风机,手动关加热器,先向上拔出口温度计,再旋转取出混合器放好,最后将空气出口温度计放回原位,清理现场。 注意:1、实验前,务必使蒸汽发生器液位合适,液位过高,则水会溢入蒸汽套管;过低,则可能烧毁加热器。2、调节空气流量时,

9、要做到心中有数,为保证湍流状态,孔板压差读数不应从0开始,最低不小于0.1kpa。实验中要合理取点,以保证数据点均匀。3、切记每改变一个流量后,应等到读数稳定后再测取数据。 六、实验数据表格及计算举例表1 空气强制湍流给热系数实验数据 序号进口温度t1/出口温度t1/壁温1tw,1/壁温2tw,2/孔板压降P孔板/kPa管路压降P管路/kPa给热系数1/Wm-2-1NuPrReNu/Pr0.4Nu/Pr0.4标准值117.6 58.2 100.7 100.6 0.20 0.38 38.4 28.0 0.695 14404 32.4 48.8 218.1 58.5 100.6 100.4 0.3

10、0 0.52 47.2 34.4 0.695 17608 39.8 57.3 318.6 58.5 100.6 100.4 0.40 0.67 54.0 39.3 0.695 20302 45.4 64.2 419.3 58.5 100.5 100.4 0.50 0.81 59.6 43.3 0.695 22652 50.1 70.1 520.1 58.7 100.5 100.5 0.60 0.95 64.6 46.9 0.695 24750 54.2 75.3 620.7 58.7 100.5 100.4 0.70 1.09 69.0 50.0 0.695 26686 57.8 79.9 7

11、22.1 59.0 100.5 100.4 0.80 1.22 72.4 52.3 0.695 28401 60.5 84.0 823.2 59.1 100.5 100.4 0.90 1.35 75.2 54.3 0.695 30024 62.8 87.8 924.1 59.3 100.5 100.4 1.00 1.49 78.3 56.4 0.695 31558 65.3 91.4 1025.3 59.5 100.5 100.5 1.20 1.75 84.0 60.4 0.695 34442 69.9 98.0 1126.4 59.8 100.5 100.5 1.40 2.00 89.5 6

12、4.2 0.694 37070 74.3 104.0 1228.2 60.2 100.5 100.4 1.60 2.27 93.1 66.7 0.694 39406 77.1 109.2 1331.7 61.5 100.6 100.4 2.00 2.76 100.5 71.5 0.694 43550 82.7 118.3 1433.4 62.1 100.7 100.4 2.50 3.42 110.1 78.0 0.694 48422 90.3 128.8 1536.2 63.2 100.7 100.3 3.00 4.05 117.3 82.7 0.694 52557 95.8 137.5 16

13、40.0 64.8 100.5 100.2 3.70 4.92 125.9 88.1 0.693 57641 102.0 148.0 表2 空气强化传热给热系数实验数据 序号进口温度t1/出口温度t1/壁温1tw,1/壁温2tw,2/孔板压降P孔板/kPa管路压降P管路/kPa给热系数1/Wm-2-1NuPrReNu/Pr0.4Nu/Pr0.4标准值133.2 70.3 100.6 100.5 0.20 1.24 45.8 32.1 0.693 13897 37.2 47.4 232.5 70.4 100.5 100.4 0.30 1.69 56.8 39.9 0.693 16916 46.2

14、 55.5 331.5 70.1 100.5 100.5 0.40 2.20 65.7 46.2 0.693 19516 53.5 62.2 431.3 69.8 100.5 100.5 0.50 2.65 72.7 51.1 0.693 21787 59.2 68.0 531.3 69.6 100.6 100.4 0.60 3.14 78.9 55.5 0.693 23834 64.3 73.0 631.4 69.6 100.5 100.4 0.70 3.59 85.0 59.8 0.693 25706 69.3 77.6 731.6 69.4 100.5 100.4 0.80 4.06 8

15、9.7 63.1 0.693 27448 73.1 81.8 832.0 69.5 100.6 100.4 0.90 4.53 94.7 66.6 0.693 29057 77.1 85.6 933.1 70.7 100.5 100.2 1.00 4.98 102.9 72.1 0.693 30471 83.5 88.9 1034.0 70.7 100.5 100.2 1.20 5.90 110.6 77.4 0.693 33268 89.7 95.4 1136.4 71.1 100.5 100.0 1.40 6.74 115.9 80.8 0.693 35655 93.6 100.8 123

16、8.1 71.5 100.5 99.9 1.60 7.66 121.6 84.6 0.693 37903 98.0 105.8 1342.0 72.9 100.3 99.7 1.94 9.07 131.2 90.6 0.693 41198 105.0 113.1 计算举例:(以表1 第一组为例)测量点表压:测量点密度:测量点流量:工作点温度 :工作点表压:工作点密度:工作点粘度:工作点热导率:工作点比热容:工作点流量:工作点气速:热流量:对数平均温差:给热系数: 努塞尔准数:普朗特准数: 雷诺数:七、实验结果作图及分析结果分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不管传热是否被强化,Nu/Pr0.4Re关系

17、曲线的线性都非常好,说明当流体无相变时,用量纲分析法推导出的对流传热准数关系式Nu=ARemPrn(在强制对流即忽略Gr影响时)的准确性是很好的。(2)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相同的雷诺数下,加混合器后的Nu/Pr0.4值比未加混合器时的大,因为Pr和热导率在实验条件下变化很小,由Nu=d/知,加混合器强化传热后,传热膜系数变大。说明增大加热流体的湍动程度可以强化传热。(3)实验中加入混合器后,空气的出口温度明显变高,但孔板压降则迅速降低,说明实验中,传热效果的提高是以增大流动阻力为代价的。(4)由可知,直线斜率即为A, 空气强制湍流时 空气强化传热时与公认的关联式有一点偏差。 八、思考题1、本实验

18、中管壁温度应接近蒸汽温度还是空气温度?为什么?答:壁温接近于蒸气的温度。实验中总的传热系数方程为,其中K为总的传热系数,1为空气的传热系数,2为水蒸气的传热系数,为铜管的厚度,为铜的导热系数,R1、R2为污垢热阻。因为R1、R2和金属壁的热阻较小,可忽略不计,则Twtw,于是可推导出,可见壁温Tw接近给热系数较大一侧的流体温度,对于此实验则为接近于水蒸气的温度。2、如果采用不同压强的蒸汽进行实验,对的关联有无影响?说明原因。答:没有影响。本实验采用的是量纲分析法,蒸气的压强变化会同时反应在雷诺数Re、流量qv、传热膜系数、努塞尔准数Nu等数据上,可以得到不同Re值下的Nu/Pr0.4值,仍然可以进行关联。3、结合实验数据,计算空气一侧的热阻1/1占总热阻1/K2的百分比。答:由得4、设蒸汽温度恒定,换热器入口空气温度不变,当空气流量增大后,壁温和出口温度有什么变化?答:出口温度降低。由传热膜传热系数的方程可知传热膜系数与速度u的0.8次方成正比,因而流速增大时,变大。由传热平衡方程 ,可知当u1增大且维持Q恒定时,温差随着减小,即出口温度降低。 撰写人:_日 期:_第 9 页 共 9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