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15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前言11 总则12 矿井资源储量、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22.1 矿井资源储量2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23 井田开拓43.1 井田开拓方式43.2 井口位置与开采水平划分43.3 开拓巷道布置53.4 开采顺序与采区划分64 井筒、井底车场与硐室74.1 井筒74.2 井底车场84.3 主要硐室95 井下开采105.1 采区布置105.2 采煤方法与工艺105.3 采区巷道布置125.4 巷道掘进与掘进机械化126 井下运输136.1 一般规定136.2 井下煤炭运输136.3 井下辅助运输146.4 矿井车辆配备数量157 通风与安全167.1 通风167.2 防水、防尘、防火、
2、防煤与瓦斯突出177.3 抽放瓦斯197.4 安全监测、监控207.5 矿井热害防治208 提升、通风、排水和压缩空气设备228.1 提升设备228.2 通风设备258.3 排水设备268.4 压缩空气设备279 地面生产系统299.1 一般规定299.2 井口布置299.3 井口受煤仓309.4 筛分、选矸与破碎309.5 带式输送机运输319.6 储存与装车319.7 计量与煤质检查329.8 矸石和脏杂煤处理329.9 矿井修理车间与木材加工房3310 总平面布置与地面运输3510.1 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3510.2 工业场地防洪、排涝和竖向布置3710.3 场内运输3910.4 地面运
3、输一般规定4010.5 标准轨距铁路站场4010.6 场外窄轨铁路4110.7 场外道路4210.8 水运4211 供配电系统4411.1 一般规定4411.2 电源4411.3 矿井电力负荷4511.4 地面供配电4611.5 井下供配电4711.6 照明4711.7 防雷电保护4812 智能化系统4912.1 一般规定4912.2 安全、生产监控与自动化系统4912.3 计算机管理系统5112.4 通信5112.5 信号5213 地面建筑、给水排水与供热通风5313.1 地面建筑设计一般规定5313.2 主要工业建筑物与构筑物5713.3 建筑面积指标5913.4 水源6113.5 给水排
4、水6113.6 井下消防洒水6213.7 供热通风6513.8 矿井井筒防冻6713.9 锅炉房6813.10 矿井瓦斯利用与燃气6914 环境保护6914.1 一般规定6914.2 污染防治6914.3 生态保护7014.4 环境机构设置与专项投资7015 技术经济7015.1 一般规定7015.2 劳动定员与劳动生产率7015.3 投资估算与概算7115.4 经济评价7215.5 技术经济综合评价72附录A 固体矿产资源分类73附录B 煤炭资源量估算指标74附录C 矿井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资源储量类型与计算74附录D 水力采煤76条文说明811 总则812 矿井资源储量、设计
5、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832.1 矿井资源储量83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853 井田开拓883.1 井田开拓方式883.2 井口位置与开采水平划分893.3 开拓巷道布置903.4 开采顺序与采区划分904 井筒、井底车场与硐室914.1 井筒914.2 井底车场934.3 主要硐室945 井下开采945.1 采区布置945.2 采煤方法与工艺955.3 采区巷道布置965.4 巷道掘进与掘进机械化976 井下运输976.1 一般规定976.2 井下煤炭运输986.3 井下辅助运输9964 矿井车辆配备数量1017 通风与安全1017.1 通风1017.2 防水、防尘、防火、防煤与瓦斯
6、突出1037.3 抽放瓦斯1057.4 安全监测、监控1077.5 矿井热害防治1088 提升、通风、排水和压缩空气设备1118.1 提升设备1118.2 通风设备1178.3 排水设备1178.4 压缩空气设备1189 地面生产系统1199.1 一般规定1199.2 井口布置1199.3 井口受煤仓1209.4 筛分、选矸与破碎1209.5 带式输送机运输1209.6 储存与装车1209.7 计量与煤质检查1209.8 矸石和脏杂煤处理1219.9 矿井修理车间与木材加工房12110 总平面布置与地面运输12310.1 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12310.2 工业场地防洪、排涝和竖向布置12510
7、.3 场内运输12710.4 地面运输一般规定12710.5 标准轨距铁路站场12810.6 场外窄轨铁路13110.7 场外道路13210.8 水运13211 供配电系统13411.1 一般规定13411.2 电源13411.3 负荷13611.4 地面供配电13711.5 井下供配电13911.6 照明14011.7 防雷电保护14012 智能化系统14012.1 一般规定14012.2 安全、生产监控与自动化系统14112.3 计算机管理系统14212.4 通信14312.5 信号14513 地面建筑、给水排水与供热通风14613.1 地面建筑设计一般规定14613.2 主要工业建筑物与
8、构筑物14713.3 建筑面积指标14813.4 水源15113.5 给水排水15213.6 井下消防洒冰15313.7 供热通风15513.8 矿井井筒防冻15713.9 锅炉房1581310 矿井瓦斯利用与燃气15914 环境保护15914.1 一般规定15914.2 污染防治16014.3 生态保护16014.4 环境机构设置与专项投资16015 技术经济16015.1 一般规定16015.2 劳动定员与劳动生产率16115.3 投资估算与概算16215.4 经济评价16215.5 技术经济综合评价163154 / 1591 总 则101 为贯彻执行我国发展煤炭工业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
9、策,推广应用煤炭工业地下开采各项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确保安全生产和资源合理开采,促进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提高煤矿经济效益,实现矿井建设现代化,保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设计生产能力045Mt/a与以上的新建、改建与扩建的煤炭矿井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矿井设计.103 矿井预可行性研究与可行性研究,应根据矿井资源条件和外部建设条件、资源配置与市场需求、可能采取的开采技术与装备条件、资金筹措与投资效果等,全面分析研究矿井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104 矿井设计应体现生产集中化、装备机械化、技术经济合理化和安全高效原则,因地制宜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
10、设备、新材料,推行科学管理.1,05 矿井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矿井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2 矿井资源储量、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2.1 矿井资源储量2.1.1 矿井预可行性研究应根据批准的井田详查或勘探地质报告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应根据批准的井田勘探地质报告进行,且必须经认真分析研究后,对勘探程度、资源可靠性、开采条件与经济意义等作出评价.2.1.2 矿井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应分别根据井田详查和勘探地质报告提供的推断的、控制的、探明的资源量,按国家现行标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与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5
11、划分矿井资源储量类型,计算矿井地质资源量、矿井工业资源储量、矿井设计资源储量和矿井设计可采储量.划分矿井资源储量类型与计算矿井资源储量的具体规定见本规范附录A、附录B和附录C.2.1.3 计算矿井设计资源储量时,应从工业资源储量中减去断层、防水、井田境界、地面建筑物等永久煤柱煤量与因法律、社会、环境保护等因素影响不得开采的煤柱煤量;计算设计可采储量时,应从设计资源储量中减去工业场地、井筒、井下主要巷道等保护煤柱煤量;其煤柱留设要求和计算方法,必须符合现行建筑物、水体、铁路与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的有关规定.2.1.4 矿井采区的回采率,应符合下列规定:1 厚煤层不应小于75;2 中厚煤
12、层不应小于80;3 薄煤层不应小于85;4 水力采煤的采区回采率,厚煤层、中厚煤层、薄煤层分别不应小于70、75和80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221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应根据资源条件、外部建设条件、国家对煤炭资源配置与市场需求、开采条件、技术装备、煤层与采煤工作面生产能力、经济效益等因素,经多方案比较后确定.论证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新建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应进行第一开采水平或不小于20年配产;2 新建和扩建矿井配产,均应符合合理开采程序,厚、薄煤层与不同煤质煤层合理搭配开采,不应采厚丢薄;3 同时生产的采区数与采区内同时生产的工作面个数,应体现生产集中原则,符合本规范
13、513条规定,并应保证采区与工作面合理接替.2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应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种类型,其类型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1 大型矿井为12、15、18、24、30、40、50、60Mta与以上;2 中型矿井为045、06、09Mta;3 小型矿井为03Mta与以下;4 新建矿井不应出现介于两种设计生产能力的中间类型;5 扩建矿井,扩建后的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应在原设计生产能力或核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按本条13款规定升2级级差与以上.223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宜按年工作日330d计算,每天净提升时间宜为16h.224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宜以一个开采水平保证.225 矿井设计服务年限,应符合
14、下列规定:1 新建矿井与其第一开采水平的设计服务年限,不宜小于表225-1的规定表225-1 新建矿井设计服务年限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矿井设计服务年限第一开采水平设计服务年限煤层倾角25煤层倾角2545煤层倾角4560与以上7035-30506030-12245025201515 04509402015 152 扩建矿井,扩建后的矿井设计服务年限不宜小于表225-2的规定;表225-2 扩建后的矿井设计服务年限扩建后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矿井服务年限60与以上6030505012244004509303 改建矿井的服务年限,不应低于同类型新建矿井服务年限的50.226 计算矿井与第一开采水平设计服务年
15、限时,储量备用系数宜采用13153 井田开拓3.1 井田开拓方式3.1.1 井田开拓方式应根据矿井地形地貌条件、井田地质条件、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装备条件、地面外部条件、设计生产能力等因素,经多方案比较后确定.3.1.2 当煤层赋存条件和地形条件适宜时,宜采用平硐开拓方式.3.1.3 煤层赋存较浅,表土层不厚,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或表土层虽较厚,属于干旱贫水区,且井筒不需特殊工法施工的缓倾斜、倾斜煤层,宜采用斜井开拓方式.3.1.4 煤层赋存较深、表土层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井筒需用特殊工法施工或多水平开采的急倾斜煤层,宜采用立井开拓方式.3.1.5 根据井田特点,结合地面布置要求,采用单
16、一开拓方式在技术、经济不合理时,可采用综合开拓方式.3.1.6 井田面积大、资源储量丰富或瓦斯含量大的大型矿井,条件适宜时,可采用集中出煤、分区开拓和分区通风的开拓方式.3.1.7 井筒数量与兼用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 斜井或立井开拓的矿井,一般宜开凿2个提升井筒,即主井和副井;2 分区开拓的矿井或在特殊条件下,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开凿2个以上的提升井筒;3 风井数量应根据开拓部署、通风系统要求、安全生产需要、合理工期安排与投资效益等,经综合论证后确定;4 箕斗提升井或装有带式输送机的井筒兼作风井使用时,必须符合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5 高瓦斯、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必须设专用回风
17、井.3.1.8 与生产矿井相邻的井田,经方案比较,由生产矿井扩建开采合理时,不应另建新井.矿井过密的老矿区,经方案比较矿井合并有利时,应通过技术改造实行合并3.2 井口位置与开采水平划分3.2.1 提升井口位置应根据下列原则,经综合比较后确定:1 有利于第一水平开采,兼顾其他水平,有利于井底车场和主要运输大巷布置,减少工程量;2 有利于首采区布置在井筒附近的开采条件好、资源储量丰富的块段,且不迁村或少迁村;3 井田两翼资源储量基本平衡;4 井筒位置应尽量避开厚表土层、厚含水层、断层破碎带、煤与瓦斯突出煤层或软弱岩层,不应穿过采空区;5 工业场地应具有稳定的工程地质条件,避开法定保护的文物古迹、
18、风景区、内涝低洼区和采空区,不受岩崩、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等灾害威胁;6 工业场地应少占耕地,少压煤; 7 水源、电源较近,煤的运输方向顺畅,矿井铁路专用线短,道路布置合理.3.2.2 主、副提升井井位一般应选择在同一工业场地内,在特殊条件下,亦可分别设在两个场地中.3.2.3 风井井口位置选择应在满足通风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利于缩短建井工期,并利用各种煤柱少压煤.有条件时,风井井位可布置在煤层露头以外.3.2.4 矿井开采水平划分应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条件、开采技术与装备水平、资源储量和生产能力等因素,经综合比较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矿井划分为阶段开采时,其阶段垂高宜为:1缓倾斜、倾斜
19、煤层200350m;2急倾斜煤层100250m.2 条件适宜的缓倾斜煤层,瓦斯含量低、涌水量不大时,宜采用上、下山开采相结合的方式;3 近水平多煤层开采,当层间距不大时,宜采用单一水平开拓;当层间距大时,可分煤组多水平开采.3.2.5 由于煤层露头不一或煤层倾角变化大,造成部分区域上山斜长过长时,可在该区域适当位置设辅助水平.3.3 开拓巷道布置3.3.1 开拓巷道布置应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和矿井开拓、通风、运输方式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开采近距离多煤层时,宜采用集中或分组运输大巷布置方式;煤层间距大时,宜采用分层运输大巷布置方式;2 开拓巷道不得布置在有煤与瓦
20、斯突出危险煤层中和严重冲击地压煤层中;3 当煤层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无冲击地压,煤层顶底板围岩较稳定、煤层较硬、含水量较小,或自燃发火、高瓦斯煤层采取安全措施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时,主要运输大巷与总回风巷宜布置在煤层中;4 近水平多煤层开采,采用分层或分组布置运输大巷时,宜将开采水平分层运输大巷重迭布置;5 开拓巷道布置应避开应力集中区和活动断层,且不宜沿断层布置.3.3.2 当开采煤层上部留设防水煤岩柱时,总回风巷道应设在防水煤岩柱以下.3.3.3 主要运输大巷、总回风巷支护方式,应根据围岩性质、地压状况、巷道用途与服务年限、通风安全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岩石巷道应优先选用锚喷、
21、挂网锚喷或锚注等支护;2 半煤岩与煤巷宜选用锚喷、挂网锚喷、锚索或型钢支架等支护方式.3.3.4 开拓巷道净断面,必须以支护最大允许变形后的断面能满足行人、运输、通风、管线与设备安装、检修等需要为原则确定.净断面的选取应符合现行煤矿安全规程和国家现行标准煤矿矿井巷道断面与交叉点设计规范MTT 5024的有关规定.3.4 开采顺序与采区划分3.4.1 新建矿井采区开采顺序必须遵循先近后远,逐步向井田边界扩展的前进式开采.3.4.2 煤层开采顺序应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等,经分析论证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近距离多煤层开采顺序,一般应先采上层,后采下层的下行式开采;2 开采有煤与瓦斯突
22、出煤层时,经论证需要先开采下部保护层;或开采煤层层间距大,开采下部煤层不影响上部煤层完整性,可采用先采下层,后采上层的上行式开采;3 多煤层开采时,应厚、薄煤层合理搭配开采.3.4.3 采区划分应根据地质条件、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与装备水平等经综合分析比较后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井田内有对采区巷道布置和工作面回采影响较大的断层或褶曲构造时,应以其断层和褶曲轴部作为采区划分的自然边界;2 当井田地面有重要建筑物,按其保护等级划分必须留设保护煤柱时,采区划分应以其保护煤柱为边界;3 当井田内无影响工作面正常回采的断层或断层构造较少时,应按开采工艺、通风、运输和巷道维护要求,合理划分采
23、区;4 开采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和突水威胁的煤层时,应按开采保护层、抽放瓦斯与单独开采等技术措施要求,合理划分采区;5 井田内小断层较多且对工作面回采有一定影响,当采区划分避不开时,宜避免工作面回采方向和断层走向呈小角度斜交;6 开采煤层群时,应按集中和分组布置开采方式的不同,划分集中煤组采区和分煤组采区;7 近水平煤层开采,宜在开采水平运输大巷两侧划分盘区;8 有条件时,应在井筒附近划分中央采区.3.4.4 矿井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根据井田地面村庄和其他建筑物分布情况,经技术经济论证,作出村庄和建筑物搬迁与压煤开采规划;矿井初步设计应对搬迁与压煤开采规划进行优化;采区划分、资源储量计算、采区开采
24、顺序应和搬迁与压煤开采规划一致.3.4.5 采区参数应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构造、开采技术条件、采煤方法与机械化装备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缓倾斜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的采区,当采用走向长壁开采时,其采区一翼走向长度,或采用倾斜长壁开采时,其采区倾斜宽度,均不宜少于回采工作面连续推进一年的长度;普通机械化开采,其采区一翼长度不宜小于0.6km.2 按盘区划分开采的煤层,当开采技术条件简单、不受断层限制、综合机械化采掘装备标准较高时,其盘区沿采煤工作面推进方向的长度不宜小于3.0km.3 倾斜和急倾斜煤层的采区参数,应根据地质构造、选用的采煤方法与工艺确定,一般应小于缓倾斜煤层采区
25、参数.3.4.6 设计井巷工程量应能保证采区和工作面正常接替.高瓦斯矿井、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应计入开采保护层和抽放瓦斯所增加的巷道工程量.4 井筒、井底车场与硐室4.1 井 筒4.1.1 立井井筒应采用圆形断面,其断面尺寸应根据提升容器类型、数量、最大外形尺寸,井筒的装备方式,梯子间、管路、电缆布置,安全间隙与所需通过风量确定.井筒净直径应按0.5m进级,净直径6.5m以上井筒和特殊工法施工的井筒,可不受此限.4.1.2 立井井筒支护方式与支护材料,应根据井筒用途、服务年限、井筒所处围岩性质与水文状况、施工方法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井筒穿过表土层、断层破碎带或含水基岩,应经
26、过技术经济论证后,采用注浆、冻结、钻井、沉井、帷幕等特殊工法施工,其井壁结构可选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或复合材料井壁;2 含水丰富的厚表土地区,表土段井壁与表土与基岩结合处的井壁结构应加强.4.1.3 立井井筒装备形式与构件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 提升井筒的罐道应采用型钢组合罐道、冷弯方型钢罐道或钢与玻璃钢复合罐道;井筒较浅、提升速度较低、绳端荷载不大的井筒,可采用钢轨罐道或钢丝绳罐道;2 提升井筒的罐道梁,一般宜采用型钢罐道梁、冷弯矩型钢罐道梁和组合钢罐道梁.其梁的布置形式,可采用简支梁、连续梁或悬臂梁;在条件允许时,宜采用悬臂梁.罐道梁竖向间距,应根据所选用罐道长度与罐道受力大小确定,宜为
27、4.O6.0m;3 立井井简装备中所有金属构件与连接件,必须采取防腐蚀处理措施;4 立井井筒中各种梁与井壁的固定方式,除特殊要求需留梁窝固定外,均宜采用金属支座树脂锚杆固定.4.1.4 立井井壁结构、井筒与装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和国家现行标准煤矿矿井立井井筒与硐室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4.1.5 平硐或斜井断面尺寸,应根据运输设备类型、井下设备最大件尺寸、管路与电缆布置、人行道宽度、操作维修要求、所需通过风量等因素确定.4.1.6 平硐或斜井支护方式,应根据井筒穿过围岩性质、地压情况、井筒用途与服务年限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井筒支护断面形状,一般宜选择拱形
28、.当围岩松软易膨胀、井筒四周压力均较大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用圆形、椭圆形、马蹄形等.围岩稳定、断面小、服务年限较短的风井,可选用梯形或矩形;2 井筒支护材料与结构,基岩段应优先采用光爆锚喷;井筒穿过表土段、断层破碎带、含水基岩、软弱岩层时,宜采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锚喷和混凝土联合支护;3 井筒穿过含水表土层、含水基岩、断层破碎带,用普通施工方法难以通过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采用冻结、注浆、帷幕等特殊施工方法.井筒穿过易自燃和自燃煤层时,井壁结构应能对煤壁严密隔离.4.1.7 斜井井筒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带式输送机提升的斜井井筒,带式输送机一侧最突出部分与井壁间距离不应小于500mm
29、,另一侧应设检修道并设人行道,如有其他可靠的检修运输措施,可不设检修道,只设人行道;2 双钩提升的斜井井筒,应按双道布置;3 采用单轨吊车、无轨胶轮车作辅助运输的斜井井筒,人行道宽度不得小于1.0m;4 采用人车运送人员的斜井,应在井口或井底适当位置设置人车存车线.4.1.8 平硐或斜井井筒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煤矿矿井断面与交岔点设计规范MTT 5024、煤矿矿井斜井井筒与硐室设计规范MTT 5025和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4.2 井底车场4.2.1 井底车场布置形式应根据大巷运输方式、通过井底车场的货载运量、井筒提升方式、井筒与主要运输大巷的相互位置、地面生产
30、系统布置和井底车场巷道与主要硐室所处围岩条件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大巷采用固定式矿车运输时,宜采用环形式车场;2 当井下煤炭和辅助运输分别采用底卸式与固定式矿车运输时,宜采用折返与环形相结合形式的车场,并应与采区装车站形式相协调;3 当大巷采用带式输送机运煤,辅助运输采用无轨系统时,宜采用折返式或折返与环形相结合形式的车场;若辅助运输采用有轨系统,则宜采用环形式车场;4 采用综合开拓方式的新建矿井或改扩建矿井,井下采用多种运输方式运输时,应结合具体条件,经方案比较后确定.4.2.2 井底车场巷道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选择在稳定坚硬岩层中,并应避开较大断层
31、、构造应力区、强含水层;2 井底车场巷道不得布置在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煤层中和冲击地压煤层中;3 符合本规范第3.3.1条3款规定,条件适宜,可布置在煤层中.4.2.3 井底车场设计通过能力,应满足矿井设计所需通过的货载运量要求,并应留有大于30的富裕能力.4.2.4 井底车场线路平面布置、车线长度、轨型、线路坡度、巷道断面与通过能力计算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煤矿矿井井底车场设计规范MTT 5027的规定和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4.3 主要硐室4.3.1 井下硐室应根据设备安装尺寸进行布置,并应便于操作、检修和设备更换,符合防水、防火等安全要求.4.3.2 井下主要硐室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
32、规定:1 应选择在稳定坚硬岩层中,并应避开断层、破碎带、含水岩层; 2 井下硐室不得布置在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煤层中和冲击地压煤层中.4.3.3 井下设置的主排水泵房、管子道、水仓、主变电所、架线电机车修理间与变流室、蓄电池电机车修理间与充电变流室、防爆柴油机车修理与加油站、推车机与翻车机硐室、自卸矿车卸载站、爆炸材料库与发放硐室、消防材料库、防水闸门硐室等各主要硐室,其平面和空间布置、安全设防与通风要求、支护方式与水仓有效容量等,必须符合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具体技术要求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煤矿矿井井底车场硐室设计规范MTT 5026的规定.4.3.4 罐笼提升的立井井筒与井底车场连接处两
33、侧巷道,均应设置双侧人行道,各边宽度不应小于1.Om.连接处巷道高度和长度,应满足设备布置和通过最长材料、最大件设备与罐笼同时进出车层数要求,其净高不应小于4.5m,长度不应小于5.Om.4.3.5 箕斗装载硐室布置,应根据主井提升方式,装载设备布置,便于设备安装、检修、更换和行人安全等因素确定.箕斗装载硐室位置,当大巷采用矿车运煤时,一般宜设在运输水平以下;当大巷采用带式输送机运煤时,围岩条件适宜,宜抬高设在运输水平以上.4.3.6 井底煤仓位置应根据大巷运输方式、装载硐室位置、围岩条件与装载胶带机巷与装载硐室相互联接关系等因素经比较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井底煤仓宜选用圆形直仓;2 布
34、置两个与以上的井底煤仓时,煤仓间应留有岩柱,其大小由煤仓所处围岩的岩性确定,但净岩柱不应小于其中最大煤仓掘进直径的2.5倍;3 井底煤仓的有效容量可按下式计算:QmcAmc 式中 Qmc井底煤仓有效容量;Amc矿井设计日产量;0.150.25系数.中型矿井取大值,大型矿井取小值.4 斜煤仓应采用耐磨材料铺底,其倾角不宜小于60.4.3.7 清理撒煤硐室与水窝泵房布置应根据井筒淋水量、撒煤量、井底与运输大巷相对关系和清理方式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主井底在运输水平以下时,应将撒煤、淋水引至井筒外侧,设置清理斜巷与清理、排水硐室;主井底在运输水平时,应在运输水平设清理硐室,不设排水硐室
35、;2 副立井井底清理方式,当主井底在运输水平以下时,可设泄水巷,将淋水引入主井底集中清理,或在副立井底水窝设水泵房单独进行清理,但应设置便于行人的通道;3 撒煤清理应机械化清理.5 井下开采5.1 采区布置5.1.1 矿井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的初期采区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和井田内其他采区相比,煤层赋存条件好,地质构造和开采技术条件简单,地质勘查程度高;2 资源可靠、可采储量丰富,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比例不应低于井田内其他采区;3 采区生产能力大,服务年限长,能保证接替采区的正常接替; 4 地面一般应无影响开采的重要建筑物,村庄少;5 首采区应位于工业场地保护煤柱线附近,工程量省、贯通距离短;
36、6 当有中央采区时,中央采区应作为矿井首采采区.5.1.2 采区设计生产能力,应根据采区内地质条件、煤层生产能力、采掘机械化程度、同时生产的采煤工作面个数与其接替关系等因素,经综合论证后确定.采区内同时生产的采煤工作面个数,应体现工作面合理集中生产和保证工作面正常接替的原则,并符合下列规定:1 综合机械化装备的采区,同时生产的综采工作面宜为1个,条件适宜的盘区可布置2个综采工作面;2 普通机械化装备的采区,当开采单一煤层时,回采工作面不应超过2个;近距煤层群联合布置开采,经工作面接替排产适宜时,可布置3个普采工作面;3 开采有煤与瓦斯突出的煤层和开采有冲击地压的煤层,采区内采掘工作面布置,必须
37、符合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5.1.3 矿井同时生产的采区个数,应体现采区合理集中生产和保证采区正常接替的原则,一般不宜超过3个,条件适宜时可考虑一矿一区一面.5.1.4 除保证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所需的初期采区和工作面个数外,不应配置备用采区和备用工作面.5.2 采煤方法与工艺5.2.1 采煤方法与工艺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 选择采煤方法,应根据地质条件、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设备状况与其发展趋势等因素,以安全、高效、低成本、高回收率为目的,经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2 大型矿井应以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为主,条件适宜的中型矿井,也宜采用综采工艺;3 设计生产能力3.OMta与以上的矿
38、井,条件适宜,应采用先进成套综采设备,设计高产高效采煤工作面.5.2.2 缓倾斜、倾斜煤层采煤方法与工艺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 缓倾斜、倾斜煤层一般应采用长壁采煤法.当煤层倾角大于12时,宜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后退式开采;当煤层倾角小于12且条件适宜时,可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后退式开采;2 低瓦斯矿井,地质构造简单,煤层厚度小于2.5m,煤层不易自燃,可采用长壁采煤法前进式开采;3 煤层倾角大于35时,可采用伪斜走向长壁采煤法后退式开采;4 地质条件、煤层赋存条件与开采技术条件适宜时,可采用连续采煤机开采的房柱式或短壁采煤法;5 厚度5m以上的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煤层,符合现行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
39、采技术规定条件的,宜采用综放开采工艺.不具备综放开采条件的,应采用分层综采或分层普采工艺;6 厚度4.05.5m的煤层,地质构造较简单、煤层赋存稳定、煤层较硬,宜采用一次采全高综采工艺.不具备一次采全高综采工艺条件的,宜采用分层综采或普采工艺;7 厚度1.54.Om的煤层,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赋存稳定,应采用综采工艺.不具备综采条件的,宜采用普采工艺;8 厚度1.5m以下的煤层,条件适宜,应积极推行薄煤层综采工艺.不具备综采条件的可采用普采工艺.5.2.3 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与工艺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 厚度大于15m的无煤与瓦斯突出煤层,条件适宜,应采用水平分段综采放顶煤工艺.不适宜综采放
40、顶煤开采工艺时,可采用水平分层普采或爆破装煤开采工艺;2 厚度715m的煤层,宜采用水平分层或斜切分层采煤方法;3 厚度26m、倾角大于55、赋存较稳定的煤层,宜采用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其工作面伪倾斜角度以煤炭能自溜为宜;4 当煤层赋存条件不适宜采用本条13款的采煤方法时,可根据具体条件采用伪俯斜走向分段密集采煤法、伪俯斜掩护支柱采煤法、正台阶采煤法等.5.2.4 旱采机械化开采有一定困难的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煤层,可采用水力采煤方法与工艺,但需经技术经济比较,且和旱采相比在开拓、开采、安全、效率、效益等方面具有较明显优势.水力采煤方法与工艺应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5.2.5 初期采区地
41、面有村庄或其他建筑物,应按搬迁规划迁移,一般不宜实施建筑物和村庄压煤开采.当村庄或建筑物无法迁移,且经技术经济论证压煤开采可行、合理时,可实施压煤开采,但采煤方法和技术措施必须符合现行建筑物、水体、铁路与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的有关规定.5.3 采区巷道布置5.3.1 采区巷道布置方式应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采煤方法、采掘机械化装备水平、采区运输方式、采区设计生产能力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5.3.2 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采区准备巷道层位的选择,应体现煤巷布置为主、少布置岩巷的原则.凡煤层倾角与顶底板岩性条件适宜,采区上山与分阶段平巷均应布置在煤层中.有煤与瓦斯突
42、出危险的矿井,采区巷道布置应符合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5.3.3 高瓦斯矿井、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的每个采区和开采容易自然煤层的采区,或低瓦斯矿井开采煤层群和分层开采联合布置的采区,均必须按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设置专用回风巷;采区进、回风巷严禁一段进风、一段回风.5.3.4 采煤工作面回采巷道,一般应采用单巷布置.当煤层瓦斯含量大、采区涌水量大,或因掘进、通风、运输等要求,单巷布置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双巷或多巷布置,但应明确巷间煤柱的回收措施.5.3.5 缓倾斜、倾斜薄与中厚煤层、厚煤层分层开采,条件适宜,回采巷道应采用无煤柱护巷工艺;厚度小于2.5m、不易自燃或自燃煤层,可
43、采用沿空留巷.沿空掘巷和沿空留巷,应采取巷旁密闭或充填措施.5.3.6 采区巷道断面,必须以支护最大允许变形后的断面能满足通风、运输、行人、管线与设备安装检修等需要为原则确定.净断面的选取,应符合现行煤矿安全规程和国家现行标准煤矿矿井巷道断面与交岔点设计规范MTT 5024的有关规定.5.3.7 采区巷道支护形式,应根据围岩性质、巷道用途与服务年限、巷道受采动影响程度等因素确定.岩石巷道宜采用光爆锚喷支护,煤与半煤岩巷道宜采用锚杆、锚带、锚网、锚索、金属支架等支护.5.4 巷道掘进与掘进机械化541 掘进工作面个数应根据采区与回采工作面数目与装备、回采工作面推进度、采区巷道工程量、所选掘进设备
44、与单进指标等因素确定,配备的掘进工作面应能确保回采工作面和采区的正常接替.542 设计应结合具体条件,选用与地质、采矿条件相适应的先进掘进设备.543 矿井掘进机械配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 全煤巷道与半煤岩巷道掘进:1综合机械化采煤的矿井,应采用综合掘进机组或连续采煤机组掘进.配备掘进机与相应的后配套设备;2普通机械化采煤的矿井,应采用钻爆法掘进.配备电钻、装煤机与相应的后配套设备.2 全岩巷道掘进:1大型矿井大断面岩石平巷掘进,宜配备液压钻车与相应的后配套设备;2中型矿井岩石巷道或大型矿井小断面岩巷掘进,应配备气腿式风动凿岩机与相应的后配套设备;3溜煤眼、煤仓、急倾斜中厚与厚煤层上、下山掘进,
45、可配备反井钻机.544 掘进速度应根据设备技术特征经计算后确定.不同机械化程度的平巷掘进速度不宜低于表544的规定.表5.5.4 平巷掘进速度掘进机械化程度巷道煤岩类别月掘进速度综合机械化掘进机组煤 500半煤岩350钻爆法煤300半煤岩200液压钻车作业线岩200风动凿岩机岩120连续采煤机煤1500注:1 倾角大于8的上、下山的掘进速度,其修正系数,上山O9,下山O8;2 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煤层巷道掘进速度应采用O8进行修正.6 井下运输6.1 一般规定6.1.1 井下运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综合分析井下煤炭、矸石、物料、设备与人员运输等因素,选择系统简单、环节少、运营费用低的运输
46、方案;2 大型矿井煤的运输,应进行煤流系统的优化设计;3 井下煤炭运输系统,应减少运输、过程中煤的破碎与降低粉尘;4 辅助运输方式的选择应与矿井地质条件、煤层赋存条件与井型相适应.6.2 井下煤炭运输6.2.1 主要运输大巷煤炭运输设备,应根据矿井开拓布置、运距、运量与运输费用等因素经方案比较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条件适宜的大、中型矿井,大巷煤炭运输应优先选用带式输送机;2 大巷运输系统采用轨道运输时,应根据运距、运量选择机车和矿车.大巷运煤矿车类型,宜按表6.2.1选取;当有运距、运量要求时,经技术经济论证,也可采用大于5t的矿车.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矿车类型 轨距 2.43.05t底卸式
47、5t侧卸式600,900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矿车类型轨距0.91.83t底卸式3t侧卸式600,9000.450.61t固定式1.5t固定式600 6.2.2 大巷运煤采用矿车时,运输大巷或石门和输送机上、下山之间应设采区煤仓;大巷采用带式输送机运煤,有条件时也应设采区煤仓;当输送机大巷和输送机上、下山均布置在煤层中,无条件利用高差布置采区煤仓时,应对带式输送机系统的设备能力选择进行优化,或经技术经济综合论证合理,可设置水平煤仓.采区煤仓的设置与容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煤矿矿井采区车场与硐室设计规范MTT 5028的有关规定.6.2.3 采区上、下山煤炭运输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开采倾斜、急倾
48、斜煤层时,采用大倾角带式输送机、上链式输送机、搪瓷或铸石溜槽、溜煤眼;2 开采缓倾斜煤层,采用普通带式输送机向上运煤倾角不宜大于18,向下运煤倾角不应大于16.6.2.4 采煤工作面与顺槽煤炭运输,应采用输送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采煤工作面输送机小时运输能力,应大于回采工作面采煤机设计采用的小时生产能力;2 采煤工作面顺槽输送机小时运输能力,不应小于回采工作面输送机的小时运输能力;3 采区内只有一个采煤工作面时,采区上、下山输送机的小时运量,不应小于采煤工作面运输顺槽输送机的小时运量;当采区内有一个以上采煤工作面同时生产时,应根据具体条件计算上、下山输送机能力.有条件时,应在采煤工作面运输
49、顺槽与上、下山之间设置缓冲煤仓.6.3 井下辅助运输6.3.1 井下辅助运输系统,应根据井下开拓部署、煤的运输方式、辅助运输物料和人员的运距、运量等因素综合比较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减少辅助运输环节与次数;2 减少辅助运输人员,提高运输效率;3 当大巷、采区上、下山沿煤层布置,且倾角适宜时,从井底车场至大巷,采区上、下山至回采工作面顺槽宜实行直达运输;4 当矿井用平硐开拓或副井为斜井,采区上、下山沿煤层布置且倾角适宜时,宜从地面至井底车场、大巷、采区上、下山至回采工作面顺槽实行直达运输系统;5 开采近水平煤层的大型矿井,煤的运输采用带式输送机,条件适宜时,辅助运输可优先选用无轨运输系统.
50、6.3.2 煤巷与半煤岩巷道掘进煤和矸石,有条件时,可汇入回采煤流系统;少量岩巷掘进矸石,有条件时可在井下处理,尽量不上井.6.3.3 辅助运输设备宜按下列要求选择:1 当采用无轨运输系统时,应采用矿用防爆型低污染无轨胶轮车;2 当组成直达运输系统且倾角适宜时,可选用齿轨机车、卡轨机车、胶套轮机车;3 当组成直达运输系统,而上、下山倾角较大或巷道底板底鼓严重时,可选用单轨吊车;4 当不适合直达运输时,可选用绳牵引式轨道运输设备.6.3.4 辅助运输车辆配置应根据运输方式、运送物料与设备种类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采用机车运输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运送矸石、材料选用1t和1.5t固定车箱式矿
51、车与材料车;2运送大件重型设备应配备专用平板车;3拱型支架用量较大时,可配备专用车辆;4运送特种材料,根据具体要求选用相应车辆;5运送人员应配备人员专用车辆;2 采用单轨吊车,应配备运输各种材料、设备的专用容器、集装箱与人车;3 采用矿用防爆型无轨胶轮车,应配备液压支架搬运车、多功能车和人员专用车辆等.6.4 矿井车辆配备数量6.4.1 采用矿车运煤时,矿车配备数量应根据运输系统、运距、运量和列车组成数量等因素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采用固定式矿车运煤时,矿井所需矿车数量,应按使用地点,以排列法计算;2 采用底卸式、侧卸式矿车运煤时,应根据列车运行图表,计算需用矿车数量;辅助运输用固定
52、式矿车数量,应采用排列法计算;3 大巷采用带式输送机运煤时,应根据掘进运输方式,按使用地点,以排列法计算固定式矿车数量;4 运煤矿车备用数量,一般宜为使用数量的1015;辅助运输车辆备用数量宜为使用数量的510.6.4.2 矿井辅助运输车辆配备数量,应根据运输系统、巷道特征,采掘机械化水平等因素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平板车配备数量:综采矿井每个回采工作面配备放置设备用的平板车宜为25辆;全矿井可配备回采工作面搬迁时运送设备的平板车60辆,配备运送其他设备的平板车20辆.普采矿井,配备平板车宜为30辆;2 矿井各类材料车应根据运距和运量计算确定;3 大巷采用人车运送人员时,人车数量应按
53、最大班下井人员在4060min内运完计算;主要倾斜井巷采用人车运送人员时,其人车数量根据计算确定;4 采用单轨吊车、卡轨机车、齿轨机车、胶套轮机车、无轨胶轮车等现代化辅助运输设备时,其辅助运输车辆与配套的运输设施等数量,应根据矿井运输系统、装卸地点、运距、运量等具体条件计算确定;5 各类平板车、材料车和人员运送车辆等的备用量,一般宜为矿井使用量的510.7 通风与安全7.1 通 风7.1.1 矿井通风设计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 将足够的新鲜空气有效地送到井下工作场所,保证安全生产和良好的劳动条件;2 通风系统简单、风流稳定、易于管理、具有抗灾能力;3 发生事故时,风流易于控制、人员便于撤出;4
54、有符合规定的井下环境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5 符合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7.1.2 矿井通风系统,应根据矿井瓦斯涌出量、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煤层赋存条件、表土层厚度、井田面积、地温、煤层自燃倾向性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高瓦斯矿井、煤层易自燃的矿井与有热害的矿井,应采用对角式或分区式通风;当井田面积较大时,初期可采用中央式通风,逐步过渡为对角式或分区式通风;2 矿井通风方法宜采用抽出式.当地形复杂、露头发育、老窑多,采用多风井通风有利时,可采用压入式通风.7.1.3 矿井的总进风量,应按井下同时工作最多人数所需总风量和按采煤、掘进、硐室
55、与其他地点实际需要风量的总和分别进行计算,并选取其中最大值.累加法计算应符合下式规定:QkjKkt 式中 Qkj矿井的总进风量;Qcj采煤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的总和;Qjj掘进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的总和;Qdj独立通风的硐室实际需要风量的总和; t除了采煤、掘进、独立通风硐室以外其他井巷需要通风风量的总和;Kkt矿井通风系数,宜取1.151.25.注:1 采煤工作面实际需要的风量,应按瓦斯涌出量、二氧化碳涌出量、工作面温度、炸药用量、人数等分别计算,取其中最大值,并用风速验算;2 掘进工作面实际需要的风量,应按瓦斯涌出量、二氧化碳涌出量、局部通风机实际吸风量、炸药用量、人数分别计算,取其中最大值,
56、并用风速验算;3 独立通风的硐室实际需要的风量,应根据不同类型硐室分别计算,机电设备散热量大的硐室,应按机电设备运转的发热量计算,充电硐室应按回风流中氢气浓度小于O.5计算,其他硐室可按经验值配风;4 其他井巷实际需要的风量,应按瓦斯涌出量和最低风速分别计算,取其中、最大值;5 抽放瓦斯的矿井,应按抽放瓦斯后煤层的瓦斯涌出量计算风量;6 高瓦斯矿井与有热害的矿井,矿井风量应分水平计算.7.1.4 进、回风井,风硐和主要进、回风巷道的风速,应小于现行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最高风速.抽放瓦斯专用巷道的风速不应低于0.5ms.7.1.5 矿井通风的设计负压,一般不应超过2940Pa.表土层特厚、开采深度
57、深、总进风量大、通风网路长的大深矿井,矿井通风设计的后期负压可适当加大,但后期通风负压不宜超过3920Pa.7.1.6 矿井井巷的局部阻力,新建矿井与扩建矿井独立通风的扩建区宜按井巷摩擦阻力的10计算,扩建矿井宜按井巷摩擦阻力的15计算.7.1.7 进、出风井井口的标高差在150m以上,或进、出风井口标高相同但井深400m以上,宜计算矿井的自然风压.7.1.8 多风机通风系统,在满足风量按需分配的前提下,各主通风机的工作风压应接近.当通风机之间的风压相差较大时,应减少共用风路的风压,使其不超过任何一个通风机风压的30.7.2 防水、防尘、防火、防煤与瓦斯突出7.2.1 井下防水、防尘、防火、防
58、煤与瓦斯突出和防冲击地压的设计,必须符合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作为设计依据的煤尘爆炸性、煤层的自然倾向性、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必须按国家授权单位提出的鉴定意见确定.7.2.2 水患严重的矿井,应根据矿井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经济效益以与环境保护等因素,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水措施,并应按有关规定配备设备.矿井设计必须按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留设各种防水煤柱,防水煤柱的尺寸,应按现行建筑物、水体、铁路与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的有关规定计算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突水淹井危险的矿井,必须在井底车场周围设置防水闸门.在其他有突水危险的地区,只有在其附近设置防水闸门后,方可掘进.7
59、.2.3 矿井设计必须采取综合防尘措施:掘进工作面应采取湿式凿岩、喷雾洒水、选择适当的局部通风除尘系统、风流净化、机械捕尘、个体防护等综合防尘措施;回采工作面应采取煤层注水、采空区灌水、喷雾洒水、通风除尘、个体防护等综合防尘措施.有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应按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设置水棚或岩粉棚.7.2.4 开采自然和容易自燃的煤层,应合理选择采煤方法、巷道布置、巷道支护形式和通风系统;应根据自燃危险等级采取建立灌浆系统、使用阻化剂、均压技术、配备惰气灭火装置等综合防灭火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灌浆系统必须配套,其布置方式应适应防灭火灌浆的要求;2 采区设计必须明确规定巷道布置方式、隔离煤
60、柱尺寸、灌浆系统、疏水系统、预筑防火墙的位置以与采掘顺序.3 灌浆材料、防火墙建筑材料不得采用具有可燃性、毒性、辐射性材料.灌浆材料应根据矿井的具体条件选择粘土、不可燃岩粉、粉煤灰、砂等不可燃材料.7.2.5 开采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煤层时,应根据突出危险性预测,选择合适的防治突出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在突出矿井中开采煤层群时,应首先开采保护层.保护层的选择,应优先选择无突出危险的煤层作为保护层;当突出危险煤层的上、下均有保护层时,应优先选择上保护层;当矿井中所有煤层都有突出危险时,应选择突出危险程度较小的煤层作为保护层;2 保护层的有效保护范围,应根据邻近矿井的经验确定;若无邻近矿井参考时,可按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设计;3 开采保护层的矿井,被保护层的巷道必须布置在保护范围内;开采下保护层时,不得破坏被保护层的开采条件;4 开采单一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煤层和保护层开采后的未保护区,当煤层透气性系数大于或等于0.001mD时,应采用预抽煤层瓦斯防治突出措施.7.2.6 开采有冲击地压的煤层群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必须首先开采保护层.选作保护层的煤层应是无冲击地压或冲击地压较弱的煤层.2 保护层的有效范围应根据邻近矿井的经验确定,或与类似条件矿井的实测数据比较后确定;3 未受保护的煤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