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国土资源十三五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04366366 上传时间:2022-06-10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辽宁国土资源十三五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辽宁国土资源十三五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辽宁国土资源十三五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资源描述:

《辽宁国土资源十三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国土资源十三五(3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辽宁省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辽宁省国土资源厅二一七年十二月II目 录前 言1一、发展基础与形势2(一)“十二五”国土资源科技工作成效2(二)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展态势5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9(一)指导思想9(二)基本原则9(三)发展目标10三、推进重要矿产资源深部探测与高效利用13(一)加强基础地质问题研究13(二)开展找矿理论研究与深部探测技术攻关14(三)强化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创新16四、提升土地科技水平18(一)强化耕地监测与保护研究18(二)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方法研究19(三)提升土地质量调查评价技术水平20(四)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国土空间优化技术研究20五、

2、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22(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方法研究22(二)开展地质环境调查与保护技术研究23(三)强化地下水调查评价监测技术研究24(四)推进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土地利用风险评价研究25六、加强卫星遥感应用26(一)加强“天空地”一体化数据集成技术研究26(二)开展国土资源全要素遥感提取技术研究26(三)健全综合遥感调查监测技术与标准26(四)强化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26七、构筑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27(一)推进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28(二)健全标准化与质量检测技术28(三)构建国土资源大数据与监管平台29(四)加强国土资源科普体系建设30八、保障措施33(一)深化

3、制度改革,创新管理模式33(二)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创新机制34(三)开辟融资渠道,创新投资方式35(四)加强科技人才培养,营造创新奖励机制35(五)强化国际国内交流,促进业内广泛协作36前 言依据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辽宁省国土资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20年)等,按照国土资源部和辽宁省人民政府的部署,编制辽宁省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主要明确 “十三五”时期辽宁省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辽宁省国土资源科技发展布局、加快推进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行动指南,是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一

4、、发展基础与形势(一)“十二五”国土资源科技工作成效“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国土资源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国土资源中心工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全面实施辽宁省国土资源“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国土资源系统新增国家级科技人才1人, 国土资源部和省政府科技领军人才3人,国土资源部青年杰出人才1人,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得者2人,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100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建成 “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部级重点实验室,启动了重点古生物化石登记工作,实现

5、省、市、县三级管理保护体系。国土资源部命名的野外科学研究观测基地及科普基地5个,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各类科研、勘查项目共获得省、部科技成果奖8项,其中辽宁省国土规划试点及系列研究成果、辽宁省本溪市大台沟矿区15-4线铁矿详查项目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科技成果推广取得突破,高硅晶质菱镁矿贫矿利用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实现了科研成果转化。标准化建设成果丰硕,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规程(DB21/T2523-2015)等4项行业标准编制任务,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科技创新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地质勘查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地质理论研究取得新进展,华北板块北缘缝合带理论研究

6、将传统的槽台界线北移至寇河断裂,金刚石找矿理论研究工作建立了金伯利岩“含矿性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勘查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矿产预测技术能力显著提升,建立综合信息找矿预测方法技术体系,系统评价了全省金等20个矿种的资源潜力,定量预测了2000米以浅的矿产资源量,摸清了矿产资源家底,提出了下一步勘查工作的部署建议。建立多矿种“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在辽宁省整装勘查工作以及找矿战略行动中实现找矿突破做出重要贡献。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不断完善,建立辽宁省首个三维地质调查理论方法体系和技术流程,并首次在本溪地区建立了区域三维地质结构模型,为城市建设、地质勘查、国土开发提供了直观性基础数据。地热资源勘查技

7、术取得突破,探索出适合辽宁省不同地区构造条件、赋存形态的地热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并新发现了一批地热开发潜力区。土地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土地资源调查、监测与规划技术体系基本形成,应用遥感卫星技术成功实施了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和全省国土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工程。构建并完善“数字辽宁”地理空间基础平台,实施“金土工程”,建立了辽宁省耕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监管系统。土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技术不断完善,实施辽宁省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利用综合技术手段,使土地集约和节约综合利用效益显著提高。全省土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建立了不动产统一登记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对登记职责的全面整合。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全面登记,地籍调查率居

8、全国领先水平。启动了海城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辽宁“一区一带”土地城镇化质量提升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大大提升了我省国土科技创新能力。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技术加快发展,“三个平台”综合土地整治成效显著,营口大石桥市节水增产技术、本溪市“加减法”增减挂钩土地复垦工程等取得明显成效。地质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地质、地热资源、城市地质环境等调查评价成果有力支撑了土壤污染防治、节能减排、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质量调查成果显著,辽宁省典型地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项目,在盘锦市新兴镇圈定出4.2万亩优质无公害绿色稻米产区,在丹东市前阳镇发现9

9、万亩富硒特色土地资源,在新民大民屯规划出8.5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试点开展辽宁省典型地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典型工业区重金属污染场地再利用技术与示范等项目,为我省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优质土地资源,为污染土地安全利用提供了示范。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取得成效,基本建立地下水勘查技术体系,对下辽河平原盆地地下水循环机制、生态效应和科学调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一批找水项目顺利实施,为辽西北地区30万人解决了引用水问题。地质环境灾害防治技术不断提高,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创新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灾害防治体系,重大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完成了现代化

10、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建成了全省卫星导航定位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68座;开展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已完成68座基准站的兼容改造任务;建成全省平面和高程控制网,布测164座B级、456座C级卫星定位控制点,布设1619座二等水准点,完成9280千米二等水准测量和全省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丰富了全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了6516幅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完成了辽宁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建设了辽宁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提高了省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获取了全省多源、多尺度、多时相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在全国率先实现了0.2米分辨率数字航空影像全省覆盖,获取

11、了倾斜摄影、机载雷达等影像。建设了国产卫星对地观测系统,成立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辽宁测绘技术应用中心,积极推进“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土地调查、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青山工程、执法监察和科研项目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二)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展态势“十三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时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攻坚阶段。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2016年,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就是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国家行列。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

1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国土资源绿色发展”的新要求,国土资源部在全国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确定了实施“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体现出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以科技创新推动深部资源探测。我省以往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还集中在地表和地下300-500米深度范围内,距离全国深部勘查2000米的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对矿集区深部矿产预测和整装勘查工作部署较少,与国家部署衔接不够紧密,找矿理论和勘查技术未得到有效推广。急需以科技创新为引导,通过勘查技术组合优选和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技术创新,实现找矿突破。 以科技创新推进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辽宁省

13、土地资源利用程度较高,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有限,过去主要依靠要素驱动、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透支了大量资源,造成资源粗放利用和大量浪费。落实最严格的资源节约制度,需要深化对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健康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律的认识,发展用地节约集约与环境友好、文化传承相协调的建设用地再开发技术。矿产资源利用存在采富弃贫、尾矿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探索开发低品位、共伴生、难冶选资源及矿山尾矿和固体废弃物的加工冶选技术攻关,加强我省菱镁矿、铁矿等优势矿种选矿试验研究,开展尾矿综合利用技术创新。 以科技创新强化耕地资源保护。辽宁省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一项长期方针,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

14、于技战略,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有所提升,需要深化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和山水田林湖生命共同体的认识,创新基本农田布局优化、土地综合整治、国土生态修复技术,发展轮作休耕、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耕地生产力提升技术。以科技创新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我省国土资源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处于高强度开发和粗放利用状态,在过度消耗资源的同时,也导致生态环境约束趋紧,加剧部分地区土壤污染、盐渍化、沙漠化,造成地面沉降和地质灾害易发,威胁生态环境安全,转变国土资源利用方式势在必行。改善我省矿山生态环境,遏制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势头,需要加强污染土壤治理修复、退化、矿

15、山废弃、荒漠化土地综合整治、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科技攻关,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以科技创新提升国土资源监管和服务效能。围绕国土资源改革发展,加强土地、矿产资源管理深度研究,继续建设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加强数据集成、共享与交换、服务与发布等关键技术;转变管理方式,将资源管理方式从注重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从重事前审批转向重事中事后监管、从侧重行政手段转向综合多重管理手段;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卫星、航空对地观测技术,充分利用无人机技术对国土资源的高精性、适应性、实时性观测数据,完善我省国土资源综合监管体系,提高国土资源调查和监管的工作效率。面对新形势要求,辽宁省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

16、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国土资源调查不够深入,解决国土资源重大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深部勘查技术方法理论研究存在差距,深部勘查仪器和高端设备缺乏,科技驱动力不足;土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监管技术还不完善,土地整治科技水平不高;卫星遥感信息技术还未得到全面应用,“智慧国土”建设尚不完善;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政策环境不够健全,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有待加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活力不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标准化研究滞后等。综上判断,辽宁省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

17、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国土资源科技强省。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以及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全国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核心位置。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国土资源“三深一土”战略指导下,紧密围绕加速振兴老工业基地为第一要务,突出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土地资源保护与供给、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卫星遥感应用等工作重点,积极推动辽宁省国土资源重

18、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培养创新科技人才队伍,构建科技创新团队,为国土资源事业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提高国土资源对国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二)基本原则坚持需求导向。聚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突出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突出为全省国土资源重点工作服务,明确主攻方向,开展科技攻关。以保障资源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服务国土资源管理为主线,全面规划、部署、落实科技创新任务。坚持前瞻部署。围绕国土资源“三深一土”战略部署,以技术进步和新理论应用为动力,结合我省实际,统筹谋划,全面提升我省国土资源科技水平,促进辽宁省国土资源科学

19、管理的进步。与此同时,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队伍和高水平科技人才。坚持自主创新。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强化自主创新在国土资源科技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强调多学科、多技术的集成与融合,不断增强理论创新和技术装备研发的能力。加强国土资源科学技术的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坚持高效协同。围绕国土资源重大任务,统筹协调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全系统科技力量的协同,以科研院所、地勘单位为主体,加强与企业、高校协同攻关,健全完善“以发展需求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与生产应用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

20、三)发展目标辽宁省“十三五”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深地探测能力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土地科技水平显著增强,卫星遥感应用技术持续发展,国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更加健全,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有力支撑辽宁省“十三五”国土资源发展目标实现。深地探测能力进入国内先进行列。以深部探测技术为主攻方向,以重点勘查区和矿集区为勘查平台,打破矿业权壁垒,创新深部矿产资源评价手段;以石油、煤层气、金刚石、铁、金等优势矿种为突破口,开展深部勘查技术典型示范,形成一批深部勘查找矿预测模型,建立2000米深度矿产资源综合勘查技术体系。以页岩气、地热、煤层气等为重点,开展新能源勘查技术研究;以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在冶选技术、矿

21、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进展。土地科技水平显著增强。以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为目标,在土地调查与监测、土地质量评价及综合整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以国土空间优化布局、城市建设和防灾减灾为目标,在老工业基地资源环境、地质环境综合研究技术、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等方面迈上新台阶;以“3S”技术为支撑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短期预报及综合治理技术取得新成效;矿山地质环境明显改善,矿山绿色开采技术、尾矿无害化、生态化利用等方面能力显著增强。卫星遥感应用技术持续发展。加强“天空地”一体化数据集成技术研究,构建遥感综合平台,提高全天候全方位数据获取能力;开展国土资源全要素遥感提取技术研究,提升国土资源、空间信息等快速

22、调查、监测与综合分析能力;建立综合遥感调查监测技术与标准,提升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构建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体系,扩大全天候遥感监测应用范围。国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更加健全。推进全省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争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展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测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构建地理信息大数据集成服务平台和遥感应用技术体系。创新国土资源大数据采集分析技术,构建国土资源大数据平台,推动智慧国土和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国土资源科普能力显著提升,全省公民国土资源科学素养大幅提高,形成特色鲜明的辽宁省国土资源科普体系,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各省前列。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

23、创新型人才、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国土资源创新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实现辽宁省从资源大省走向资源强省迈进的战略目标。辽宁省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主要预期指标类别名称十二五完成指标十三五预期指标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争取国家科研经费(万元)争取省部级科研经费(万元)742900论文、专著、专利、软件著作权数量(件)550700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数量(项)810标准规范(项)45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个)新增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个)新增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个)12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个)2新增国土资源部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个)新增国土资源部科普基地(个)05新增国土资源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

24、地(个)40科技创新人才建设新增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个)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团队(个)新增国土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12新增国土资源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人)44新增泰山学者、国务院特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省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人)注:主要指标属于预期性指标,用于反映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各单位、行业“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预期目标。三、推进重要矿产资源深部探测与高效利用以基础地质科研为基础,以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为驱动,提升深部勘查技术理论水平。通过勘查技术方法创新及关键技术体系研究,开展重要矿产资源深部探测;组织能源资源勘查技术攻关。强化矿产资源

25、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及相关产业废弃物治理和再利用水平。(一)加强基础地质问题研究着重开展基础地质调查 “3S”技术及三维地质填图技术研究。以鞍山-本溪、大石桥-海城、营口-凤城-宽甸、杨家杖子-钢屯、康平-铁法、青城子-北瓦沟、沈阳-辽阳、阜新等我省八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为重点,推进以建造构造为主的综合填图、专题填图、特殊景观区填图试点研究;在青城子、白云、五龙等重点矿集区试点性开展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进一步推进辽河群层序划分、区域对比与沉积、构造演化及其含矿性研究;加强华北板块北缘基础地质调查和找矿工作,重点开展构造缝合带岩石组合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分布规律,总结区域

26、蛇绿岩-蓝片岩与古板块形成演化历史、动力学过程与成矿规律;继续加强鞍山-本溪地区太古代变质深成岩变质变形、岩浆演化序列研究;加强对太古界层状变质岩系划分和变质变形作用研究;开展中(新)生代构造-岩浆作用研究;加强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档案和数据库建设,全面完成重点化石登记工作。重点开展含珍稀化石层古环境及火山活动对生物演化影响的研究。继续开展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创新技术方法体系研究。加强区域地质与矿产成矿规律的总结,研究区域地球系统动力学与区域成矿过程,分析矿产资源形成与分布规律。编纂辽宁省矿产志,全面提升区域地质与矿产研究程度,指导全省地质找矿。推广辽宁省区域成矿体系与成矿系列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27、的最新研究成果,大力推进辽东-吉南、辽西和辽北地区等重要成矿区(带),以及瓦房店金刚石整装勘查区的成矿规律、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等一批先进成熟的地质基础理论与找矿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应用航空物探测量系统、大深度物探、卫星和航空遥感地质调查技术、实验测试方法技术、数字调查技术等一批先进成熟勘查技术。(二)开展重点矿种勘查评价方法研究以金多金属、铁、石墨、金刚石等矿种为重点,借鉴整装勘查区成功经验,设立省级重点勘查区,精准部署地质找矿工作,建立辽宁省优势矿种2000米以浅勘查预测模型,开展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示范工作;加强辽宁省“三稀”矿产资源典型地区调查与勘查技术研究;以辽东地区为重点开展石墨资源潜力

28、评价技术方法研究;以瓦房店金刚石整装勘查区为重点,加强金刚石矿床的有效勘查评价技术研究;继续围绕大中型矿床周边及深部开展探矿工作,深入开展金、锰、铜、铀等矿种深部找矿预测技术研究。(三)推进深部探测技术方法研究加强非震地球物理技术、2D-3D反演技术、三维建模技术应用,对不同比例尺的重力、磁法及电法资料二次开发,探索出穿透性强、探测深度大、精度高、可视化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依托大台沟铁矿野外科研基地、瓦房店金刚石整装勘查区开展技术方法试验,争取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开展地球化学探矿技术方法攻关研究,探索出能够提供穿透性、直接性和多元找矿信息的“深穿透”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建立适合我省国土特点的

29、地球化学勘查技术体系。进一步引进和改进先进钻探技术,开展高精度受控定向(取芯)技术研究与实践。开展大口径超深井工程研究,研究解决钻进、固井、完井等关键环节存在的地压、高温、扭矩、提升、位移、排屑、液体循环等复杂技术问题,为矿山救援、通风、降温及煤矿瓦斯排放等提供技术支撑。(四)组织能源资源勘查技术攻关开展油气地质调查科技攻关。坚持油气并举,以构造地质为主线,以“开辟新区域、探索新层系”为方向、以辽河油田外围中生代盆地群及其下伏残留盆地为主攻目标,开展石油地质填图、剖面测量、非震物探、油气化探及专题研究工作;查明油气远景盆地的时空分布、演化特征与油气地质条件,拓展辽河油田外围油气地质工作新区、新

30、层系;指出23处可供进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远景区。推进新能源勘查评价技术攻关。优选阜新盆地、北票盆地、金羊盆地、昌图古榆树煤田、沈北煤田等首选靶,开展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油砂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研究;开展全省主要城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研究,提出全省主要城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区划建议。建设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示范平台。探索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技术。加强我省基础大地热流测量、重点潜力区地热资源调查。完成一批典型地热区勘查评价,进行地热资源区划,构建适合辽宁省情的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技术体系。拓展干热岩地热资源调查评价领域,开展全省干热岩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圈定干热岩勘查开发远景区,建立干热岩赋存特征的指标评

31、价体系和勘查技术体系,研究典型地区地壳热结构与干热岩成因机制。(五)强化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创新落实“十九大”关于推进矿产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工作要求,全面开展矿产资源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等的综合利用研究。积极开展重要难利用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综合开发技术研究,加强尾矿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努力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效益。加强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加强油页岩的开发利用、低品位铁矿、低品位锰矿、低品位钼矿、低品位金矿、低品位金刚石等的开发利用。加强煤矿中煤层气的综合利用,煤系地层中伴生高岭土、硫铁矿等综合利用、铅锌矿中伴生多贵金属的选矿利用、钼矿中伴生贵金属和

32、稀散元素的综合利用等。一是采用合理的采、选矿方法,制定科学的矿山评价指标,彻底扭转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采厚弃薄等造成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二是鼓励和支持老矿山选矿技术改造、有益共伴生元素的综合利用、难选冶呆矿的选冶加工等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矿物新材料研发和矿物精加工,从而提高矿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加强难选冶、矿山尾矿和固体废弃物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重点加强高砷型原生硫化物金矿石的综合选矿和提金、镁铁型硼矿床的综合利用、石墨选矿、菱镁矿除硅等。加强铁矿尾矿、铜矿尾矿、钼矿尾矿、金矿尾矿、硼矿尾矿等的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以矸换煤”的绿色开采、菱镁矿山固体废弃物、滑石矿山、石灰岩矿山固

33、体废弃物等的综合利用;建立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领域的高效采矿、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两大技术体系。四、提升土地科技水平按照“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要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加快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新格局,不断完善管控、建设和激励并举的耕地保护新机制。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土地资源保护水平和保障能力中的引领作用,着力研发耕地质量提升、荒废土地利用等工程化、生态化技术,加强土地基础研究,支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和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一)强化耕地监测与保护研究探索基本农田动态监测评价方法。完善基本农田监测预警数据库,根据监测预警需要,扩展标准数

34、据库,增加重点监控区域、责任人、土地等级数据。探索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确定监测模型因子及其权重,对发生基本农田侵占可能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确定预警等级,综合评价基本农田动态监测成果水平。完善耕地质量等别监测与监管体系。贯彻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农用地定级规程(GB/T 28405-2012)等相关标准要求,完善耕地质量信息化管理平台,健全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体系,并有效推动耕地质量监测成果应用。在辽宁省年度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技术方案实施的基础上,调整我省现有耕地分等和等别更新、耕地数量和质量管理、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及土地整治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服务,并为国家修订

35、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提供依据。开展以农村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为主的突变型因素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进行更新评价,为全省耕地“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提供依据。完善、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技术。加强高标准农田多目标综合评价技术研究,开展高标准农田监测与保育工程技术研究,开展辽宁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加强辽宁省典型区域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究,贯彻落实“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一体化管护”和“藏粮于地”的发展战略,探索典型区域耕地利用优化模式及效应评价方法。(二)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方法研究落实“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方法研究,重点开展基于辽宁省城镇化水平较

36、高的省情下城乡一体的资源开发规划与设计方法研究;开展矿区与国土协调整治、资源枯竭城市与人居环境改造方法技术研究。创新土地综合整治的调查评价、绿色施工、信息监管等技术。加强农村保护、农村景观整治、农田修复与土地整理的技术体系建设,重点研究土地质量和土壤污染状况的评价技术,建立土地说明书。深化土地综合整治典型模式研究。重点研究区域土地生态退化机理及修复技术、沙漠化区耕地土壤退化综合控制技术、工矿废弃地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和典型工矿区重金属污染场地复垦与再利用技术等。加强土地退化防治。加大辽西北地区土地沙化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集中改良辽河三角洲碱化土地,积极推进东部山地区农田坡改梯和移土培肥。

37、(三)提升土地质量调查评价技术水平围绕当前土地质量管理的迫切需求,开展全省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调查分析工作,研究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转化途径和对人体的影响,系统评价主要农业经济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完善我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监测技术方法体系。开展全省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卫星遥感、航空高光谱遥感地质联合调查试点,建立土地生态天-空-地一体化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实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理论创新和调查技术方法技术进步。对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中发现的特色土壤资源,深入研究有益组分的生态效应,探索将特色土地及时转化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引擎,引导当地政府开发出富含微量元素高附加价值的农产品,为农民

38、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优质特色土地资源。以辽河平原为重点,开展我省黑土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查明黑土区成因、生态环境、控制因素以及退化规模等,提交我省黑土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基础图件及研究报告,建立我省黑土区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建立黑土区质量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四)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国土空间优化技术研究认真贯彻“十九大”精神,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一步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按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着力实施辽宁省国土规划纲要,启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39、,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技术经济评价体系建设。深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研究。建立开发建设用地控制标准;建立城市用地、小城镇、工业用地、开发区、农村用地等不同尺度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及土地资源开发容量与利用潜力评价技术体系。研究开发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集约利用技术,实施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科技示范工程;研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与时序的节地控制技术政策体系;研究城市农田空间布局与开发利用技术体系,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完善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与管理。开发创新性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和耦合配置技术体系。建立基于城市地下

40、空间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标准。重点围绕沈阳经济区、沿海经济带等区域开展 1:5万城市综合地质调查及三维地质填图研究,进行城市地质环境脆弱性研究,开展城市资源系统承载力及地质环境容量评价,为制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提供地学依据。五、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进一步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自然生态源头保护。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和城市、海岸带等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技术方法研究,构筑地质灾害调

41、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和应急处置技术体系。(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方法研究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配置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突出以人为本,突出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方法研究。重点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发育规律、形成条件、诱发因素、稳定状态及危害程度研究;开展城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技术研究,进行典型城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试点,为城市规划布局和地下空间以及土地合理利用提供防灾减灾依据。分析地质灾害成因机理,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和危险性评价; 强化地质灾

42、害监测预警技术应用。建立完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骨干监测网络,建实建强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建立完善县(市)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处理中心,实现远程视频监控、监测模块管理、监测数据自动采集、监测信息的远程传输、系统通讯、自动处理、智能研判和自动报警等功能。完成全省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和基层国土资源所评估到位、巡查到位、预案到位、宣传到位和人员到位的“五到位”建设;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群测群防网络;深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创新预警信息发布方式和途径,实现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与地质灾害应急平台的无缝链接。完善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市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应急中心建设

43、、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突发地质灾害预案建设,开展宣传培训与应急演练,合理选择监测手段和方法,完善群测群防和专家指导相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不断提高群测群防的技术含量。全面普及和提高地质灾害预防与应急处置能力,完善临灾避险能力建设。(二)开展地质环境调查与保护技术研究开展矿山环境调查与监测技术研究。调查全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危害程度,分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诱发因素、形成机理,评价矿山地质环境质量,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具体原则和措施。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重点开展矿产集中开采区等重点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工作。建立全省矿山地质环境动

44、态监测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实现对全省矿山地质环境的有效监控和监督管理。建立以矿山企业自主监测,定期监测与应急监测相结合的省市县矿山企业三级监测体系。强化城市地质环境调查综合研究。开展地质环境开发利用研究,探索形成地质环境质量、容量与适宜性评价、功能区划和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及综合评判指标体系。开展活动断裂和区域稳定性评价研究,第四纪气候变化与地质环境关系研究。开展城镇地质环境风险评估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农村地质环境监测评价和防护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地下工程建设及地下空间使用地质环境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生态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研究。推进海岸带地质环境和功能条件调查研究。围绕辽宁沿海经济带发

45、展战略,开展海岸带区域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研究;海岸带土地利用研究;海岸带盐化治理与综合利用研究;海岸带水资源潜力研究;海岸带工程地质勘察,进行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和地质环境容量评估;查明海岸带地质构造、环境地质条件,研究海岸带功能分区对经济建设的适宜性,提出海岸带不良工程地质问题综合治理与地质环境保护建议;加强沿海海砂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法研究,科学利用海砂资源。(三)强化地下水调查评价监测技术研究开展区域地下水循环过程及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理论和地下水资源及环境地质问题研究;开展地下水质量监测网点优化和区域代表性研究;选择重点地区查明地下水系统结构、地下水赋存规律、环境地质问题;建立地下水资源及环境

46、地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地下水资源及环境地质条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建设地下水资源及环境地质综合研究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区域地学、水资源、环境生态等研究创建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根据地下水资源及环境地质条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口分布状况,提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地质环境保护建议。开展下辽河平原与沿海地区地下水调蓄功能研究,研究地下水储水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水文地质结构,地下水循环条件、开采现状及水质特征,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研究下辽河平原与沿海地区地下水调蓄功能。(四)推进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土地利用风险评价研究全面推进基于卫星和信息技术的全省主要地质灾害、气象水文灾害、环境灾害对土地退化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

47、建设,探索应对自然灾害的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模式和技术措施,加强非煤矿山崩塌、滑坡灾害评价方法研究;加强煤矿地裂缝、地面沉陷土地综合整治方法、土地利用风险评价研究;开展东部山区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监测、风险评价研究;开展辽西北生态脆弱区耕地开发中的区域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建立全省应对生态环境安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耕地布局与利用模式调控技术体系。六、加强卫星遥感应用(一)加强“天空地”一体化数据集成技术研究跟踪遥感技术发展,构建基于航天、航空、无人机、地面等一体的“天空地”遥感综合平台,多途径采集遥感数据,提高全天候全方位数据获取能力。开展多源、多精度、多时相的遥感数据集成研究,构建遥感信息、国土

48、资源信息等异构数据的大数据综合处理模型,研发国土资源应用系统,服务支撑资源环境重大战略决策。(二)开展国土资源全要素遥感提取技术研究综合运用“天空地”立体化数据获取技术,开展全色、多光谱、高光谱和成像雷达等不同平台多源遥感数据的高精度特征要素识别、快速提取技术研究。推进地表特征、地质、资源、环境、灾害等要素协同快速提取技术和要素特征的反演方法研究,支撑自然资源、国土空间等信息快速调查、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三)健全综合遥感调查监测技术与标准强化国土资源调查、监测、监管与应急的遥感应用一体化技术体系建设,建立辽宁省国土资源遥感调查监测的数据标准体系与技术规范,提升为辽宁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多层次、

49、全方位、可定制的服务能力。(四)强化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拓展国土资源监测技术,围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生态协调性、城镇发展格局等方面,对大型工矿、地质灾害和滩涂资源等要素实施动态变化监测,开展全省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城镇发展与生态空间格局等全天候遥感监测应用。七、构筑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是我省国土资源行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十三五”时期,要全力构筑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全省国土资源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一)推进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加强国家与省级国土资源重点实验室建设。以建设国内一流重点实验室为目标,优化重点实验室布局,提升科研基础条件。集中力量开展地球科学领域的

50、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探索地学前沿,加强理论和技术储备。完善重点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制度,面向社会和企业提供公益性服务,促进科研投入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典型示范基地建设。大幅度提升国土资源领域技术攻关、装备研发,推动集成、配套的工程化成果向全行业辐射与转化。新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国土资源技术研发与调查的有机结合,探索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机制。推进国土资源部批准命名的野外科研观测基地建设。加强在土地利用变化、中生代地质研究、地质深部钻探、矿山环境动态监测、矿区地质灾害监测等方面的野外科研观测。(二)健全标准化与质量检测技术深入开展国土资源标准化建设。进一步细化建设用地、

51、地质矿产、地质环境等领域的技术标准子体系。明确各体系的构成和内涵,编制各领域标准体系表,提出需要制定、修改的标准及内容。开展标准化理论研究,培养标准化专业人才。系统开展标准的清理,建立标准资源数据库,打造标准信息发布与交流的平台。开展国外先进标准的跟踪应用研究,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大采标工作力度。加强我省国土资源行政审批、执法监督、预算定额、质量监管、公共服务等工作管理标准建设。健全省、部两级质检中心功能。加强质检监督监测技术创新,不断更新、完善质检仪器装备体系。立足金属矿物选冶产品分析测试、有机地质样品分析、岩石物性测试等领域,探索建立辽宁省土地资源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机构。加强对大型仪器设

52、备综合利用,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提供应有的硬条件和软环境。加快制定、修订监督检测技术标准与规范,为国土资源规划、保护、利用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监管依据。全面提升质量监督监测和执法监管能力。加强土地调查监测、地质实验测试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三)构建国土资源大数据与监管平台深化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应用,建立国土资源、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大数据平台,集成已取得的基础地质调查成果及相关数据,并实现数据采集、更新即时化,为政府监管和社会投资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科技创新,建立全省国土资源管理的支撑体系和公共服务技术体系,促进决策科学化和管理信息化。继续开展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整体性框架研

53、究;完善“数字地球”概念下全省国土资源空间数据库;加强土地管理、地质矿产管理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支撑体系的研发,以全国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监测平台和网络互联互通为基础,立足信息化新技术应用。发展不动产资源信息系统,研发基于网络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管理与集成、信息共享与交换、信息服务与发布、历史数据管理与更新等关键技术。加强地质调查全流程信息化与信息系统研发,继续开展耕地及基本农田、地质环境与灾害和矿产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建成结构完善、技术先进、信息高速、容量巨大的信息交换网络;开展全省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国土资源监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以遥感为代表的“天眼”技术,研究全覆盖、全流

54、程、全要素、全天候国土资源精准监管技术,开展省市县乡四级技术集成示范应用,探索“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天地一体的国土资源监管新模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国土资源治理能力现代化。(四)加强国土资源科普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国土资源部已经批准命名的科普基地,鼓励有条件的科普基地实现科普工作产业化,形成区域性、规模化的科学普及效果。深入指导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发展,编制辽宁省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发展规划、辽宁省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评估标准和工作指南,到2020年,省级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开始命名和建设工作,五年间,国家和省级科普基地将新增5个。实现科普活动制度化、规范化。“李四光中队”工作要在全省14个地市

55、全面推开。通过“世界地球日”、“土地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平台,开展系列重大主题科普活动,创造一批影响力大、示范性强的科普活动精品。到2020年,重点实验室、陈列馆、博物馆等凡具有科普资源和条件的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均要建立科普开放日制度。积极开展应急性科普宣传活动,发挥国土资源领域权威专家的作用,针对社会公众关注的相关话题或突发事件,以电视节目、网站微信、报刊专题等形式,普及有关地学科学知识。以编制辽宁省矿产地质志普及本为契机,创作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科普作品,提高大众对国土资源国情的科学认知。组织高水平科普创作人员或团队,针对不同人群及年龄段,以图书、电影、电视、动漫等多种形

56、式,创作一批涉及地球系统科学、国土资源科学、全球气候变化等知识的、有广泛影响力的系列科普作品。奖励优秀科普作品。建立地学科普基金,鼓励和资助地学科普作品出版。鼓励优秀科普作品申报省国土资源厅科学技术成果奖励;推荐优秀科普作品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宣传推广科普作品。建立公开共享的国土资源科普作品库,集中展示优秀科普作品。遴选代表性科普期刊,刊登优秀科普文章,宣传推广优秀科普作品。在相关报纸、杂志开设科普专栏,报道科普动态,刊登优秀科普作品。建立公益性的地学科普网站、公共微信平台。地质学会每年要举办一次大、中、小学生地球科学竞赛活动,对优秀者予以地学夏令营活动奖励。八、保障措施本规划是辽宁省国土资源

57、科技发展的战略性规划,是全面促进辽宁省国土资源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辽宁省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要从战略高度,立足现实,把握长远,提高对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把科技工作作为整个国土资源工作的战略重点,全力支持和推进国土资源科技的创新与进步。(一)深化制度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围绕国土资源改革发展,加强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管理深度研究,开展战略规划、制度建设、改革创新、监管服务等方面的问题研究,破解我省突出的土地资源与矿产资源管理难题,为国土资源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撑。加强数量、质量、生态并重,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的新型资源综合管理模式研究;开展土地、矿产资源

58、经济研究,重点研究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土资源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土地和矿产资源优化配置与利用战略,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化与信息化研究,土地复垦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地价动态监测体系研究,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方式改革研究;加强国土资源产权研究,重点研究地权、矿权流转体系,建立国土资源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科学机制。开展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土地制度创新研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统筹城乡规划,促进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二是要严格保护耕地、节约用地,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三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指导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规范流转

59、;四是要深化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二)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创新机制省国土资源厅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统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规划布局,研究部署国土资源重大科技创新问题,实现“政产学研”交流与合作的目标;必要时设立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政策、规划、重点科研项目等提供决策咨询。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科技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统一规划、统一领导所辖地区的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工作。建立全省统一的跨部门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议事制度,协调地勘、科技、教育等管理部门定期召开会议,落实国土资源部科技政策及有关重大科技事项,审定全省科技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监督科技

60、项目的落实和推进。建立以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为导向的新体制,以生产、科研资源最大限度集成为宗旨的新型创新模式。紧紧围绕全省地质找矿重点项目安排和部署科研项目,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加强科研项目与地勘项目的联系,促进生产人员和科研人员紧密配合,勘查报告和科研报告紧密衔接。确立科研服务生产理念,加强科研人员服务野外一线能力,积极吸收野外生产一线的人员参与国家级的重点科研项目。(三)开辟融资渠道,创新投资方式提高经费筹措力度,保障经费使用效果。要积极开辟多元化的科研经费投入渠道。争取国家和省、部各类科研专项经费,争取设立省级国土资源科技工作专项资金。五年间,预计吸收省部级科研经费900万元,省级财政经费2

61、000万元,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自筹科技项目费用2000万元,社会科研资金500万元,共计5400万元。(四)强化科技人才培养,营造创新奖励机制积极探索辽宁国土资源领域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研究本省国土资源重大及重点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专家)制度,加快培养本省科技领军人才、重点学科带头人,以及中青年科技骨干。在全省国土资源领域中,选拔20-30名能够领导该领域或学科,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通过国家及省部重大科研项目,培养造就100名左右能够领导多学科研究队伍、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在省乃至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优秀学术带头人。继续选拔一批中青年技术骨干进入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

62、程和省优秀专家队伍。引进和吸收高学历、高素质的高科技人才进入国土资源领域,形成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学术群体。加强国土资源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行客座研究员、客座教授制度,培养好国土资源科技的管理和研发人才。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规范化开展全省国土资源科研成果评奖活动;建立适应地勘工作现实需要的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地质勘查继续教育网络平台,为广大野外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公益性的继续教育资源。(五)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促进业内广泛协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作为国土资源国际合作的重要切入点,结合科技项目、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加强本省与省外、国外政府与企业的科技合作。积极开辟合作新领域。加快推动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开发、测绘地理信息、土地环境整治、地质灾害峰值等新方法、技术、装备的输出和引进。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加强对关键技术的引进吸收,推动国际先进适用技术的合作研究和转化应用。积极探索合作新方式。积极组织相关单位参与各类国际学术交流研讨、科技成果与产品展示、矿业投资合作信息发布等活动。扎实做好出访、出国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支持科技人员因公出访开展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实现全省国土资源科技对外合作工作的整体式、跨越式发展目标。3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