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lbert综合征

上传人:抢*** 文档编号:103926147 上传时间:2022-06-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Gilbert综合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Gilbert综合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Gilbert综合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Gilbert综合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ilbert综合征(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Gilbert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又称为体质性肝功能不良性黄疸,属一种较常见的遗传性非结合胆红素血症,1901年Gilbert首先报告。Gilbert综合征临床表现特点为长期间歇性轻度黄疸,多无明显症状。Gilbert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病人主要为青少年,男性多见。发病率大约为5%左右。临床表现1.可无明显症状;2.长期间歇性轻度黄疸;3.部分病例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不适;4.肝脾无肿大或轻度肿大。2诊断鉴别诊断依据1.青少年发病,随年龄增加,黄疸逐渐减退,常有家族史。2.慢性反复发作性黄疸,疲劳、饮酒、感染或月经期黄疸加重。3.苯巴比妥或导眠能可使黄疸减轻或消退。

2、4.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含量正常。无显性或隐性溶血性黄疸。5.肝功能试验、溴磺太钠试验、肝脏活检正常。 治疗原则1.Gilbert综合征无需特殊治疗。2.必要时可服用苯巴比妥有降低血胆红素的作用。用药原则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口服,有助于血胆红素的降低。(2)、Dubin-Johnson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又称为慢性特发性黄疸,为遗传性结合胆红素增高型,1954年Dubin等首先报告。Dubin-Johnson综合征临床表现特点为长期性或间歇性黄疸。多数研究表明Dubin-Johnson综合征血缘相近比率很高,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一家

3、可多人发病,病人是Dubin-Johnson综合征致病基因的纯合子,但也有些病人并无家族史。常见于青年人,世界各地均有病例报告。1临床表现1.可无明显症状;2.轻中度黄疸、尿色加深;3.右上腹不适或隐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4.黄疸、肝脾轻度肿大或轻微压痛。诊断依据1.青少年发病,常有家族史。2.慢性反复发作性轻中度黄疸、尿色深黄、乏力、肝脾轻微肿大。饮酒、饥饿、过劳、感染或妊娠时加重。3.血清结合胆红素轻-中度增高,尿胆红素阳性。4.溴磺太钠试验45分钟时正常或稍高,120分钟时潴留显著,呈双峰曲线。其他肝功能试验基本正常。5.口服胆囊造影不显影,静脉胆管造影可显影,无肝内外胆管梗阻

4、。6.肝组织色深呈绿或黑褐色,肝实质细胞内明显的脂褐素颗粒。7.尿中粪卟琳排泄障碍。治疗原则1.Dubin-Johnson综合征预后良好,无需特殊治疗。2.苯巴比妥有助于降低血胆红素。用药原则黄疸较深时可加用苯巴比妥口服,有助于血胆红素的降低。(三)、crigler-najjar综合征crigler-najjar 综合征(crigler-najjar syndrome,CNS)又称为先天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先天性非梗阻性非溶血性黄疸。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的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又称先天性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缺乏症、伴有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的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等。据肝细胞内葡萄糖醛

5、酰转移酶缺乏程度,又分为crigler-Najjar 综合征型和型。型罕见,新生儿出生2 周内常出现肌肉痉挛和强直、惊厥、角弓反张等胆红素脑病表现。疾病中文名称克里格勒-纳贾尔综合征,先天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先天性非梗阻性非溶血性黄疸2疾病描述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的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又称先天性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缺乏症、伴有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的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等。根据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缺乏程度,又分为crigler-Najjar 综合征型和型。3症状体征型罕见,由Crigler-Najjar 于1952 年首先报道。患者是致criglel-najjar 型基因的纯合

6、子。新生儿出生后迅速出现黄疸,多在出生后14 天即有显著黄疸,胆红素浓度可高达289816mol/L,90%为非结合胆红素;由于非结合胆红素对脑组织有亲和力,新生儿出生2 周内常出现肌肉痉挛和强直、惊厥、角弓反张等胆红素脑病表现。患者无溶血现象,胆汁呈无色、无胆红素,胆囊造影正常。型少见,但较型多见,于1962 年发现,是致Grigler-Najjar 型基因杂合子。患者出生后不久出现黄疸,也有在幼年或成年期发病。病情较型相对较轻,无神经系统症状,智力发育亦正常。黄疸程度较型稍低,血清胆红素波动于85374mol/L,胆红素脑病少见。胆汁有色素,粪便中也有相当量的尿胆素。仅有少数病人因血中非结

7、合胆红素较高,从而引起锥体外系的损害。其他肝功能检查皆正常。4疾病病因crigler-najjar 综合征型,首先由Crigler 等于1952 年报道,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多为近亲婚配。患儿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完全缺乏,不能形成结合胆红素,致血中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过高的脂溶性非结合胆红素,经尚未发育成熟的血-脑脊液屏障,扩散入脑脊液及脑实质内,引发胆红素脑病。crigler-najjar 综合征型,由Arias 于1962 年发现,故又称Arias 综合征(Arias Syndrome)。一般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父母罕有近亲婚配。患儿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部分

8、缺乏,致胆红素结合障碍,引起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因仍可产生少量结合胆红素,故较少发生胆红素脑病。5病理生理由于尿嘧啶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的编码区域不同部位的基因突变,UGT1Al 酶活力减少甚至缺如;crigler-najjar 综合征根据UGT1A1 的缺乏程度分为型和型。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肝内UGT1 完全消失;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减少但不消失。由于UGT1A1酶活力减少甚至缺如,从而造成胆红素结合功能障碍。病人肝脏组织病理学无特殊改变,仅可见毛细胆管内有胆栓。在伴有核黄疸的病人,可见到大脑的基底节神经核被非结合胆红素所深染。诊断检查诊断:型诊

9、断主要根据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且无溶血证据。肝功能及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正常。型:因肝内BGT 部分缺乏,用苯巴比妥治疗可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临床上可视其对酶诱导剂的治疗反应,来鉴别型或型Crigler-Najjar 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黄疸严重,血清胆红素340mol/L,伴有胆红素脑病、苯巴比妥治疗无效者,诊断为本病型;黄疸较轻,血清胆红素340mol/L,神经系统症状不明显,苯巴比妥治疗有一定效果者,诊断为本病型。 其他辅助检查:肝活检光镜下正常,偶有胆栓存在。电镜下肝细胞结构大致正常。型可见肝细胞内质网较为突出,肝细胞内偶见不规则小泡,细胞质内有特殊颗粒存在。型可有肝细胞滑面内质网

10、肥大和增生等改变。伴有胆红素脑病时,可见脑皮质、丘脑和基底神经核被胆红素深染。肾乳头、肠黏膜、心内膜等处鉴别诊断需与感染、新生儿ABO 溶血病、Rh 溶血病等所引起的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鉴别。6治疗方案型(1)出生后1 周内应采取血浆置换疗法,以降低血浆中非结合胆红素的浓度,防止脑组织损伤和胆红素脑病发生;能暂时改善症状。 (2)因肝内无BGT,故对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无效。 (3)光照疗法:每天须保持15h 光疗方能维持血清胆红素浓度在安全范围内,可使黄疸降低,胆红素脑病减少,能暂时改善症状。 (4)用锡原卟啉静脉注射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锡原卟啉为一种血红素加氧酶的抑制剂,使血红素转变为胆绿素的

11、过程被抑制,减少胆红素的生成。型(1)因肝内BGT 部分缺乏,用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诱导剂苯巴比妥治疗可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应坚持长期持续治疗,适当改善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从而使部分病儿生存到成年。苯巴比妥(鲁米那)衍生物之类的药物,副作用较小。 (2)光照疗法也有一定效果,利用日光或一定波长的人工灯光照射患儿。光照能改变胆红素的有关异构体,加速非结合胆红素的排出而减轻黄疸。波长430470nm 的光波,可促使间接胆红素氧化,产生无色的水溶性物质,直接分泌入胆汁或从肾脏排出。随着年龄增长光疗的效果越来越差。 (3)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等药物,因该药能同血清非结合胆红素竞争与白

12、蛋白结合,使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而诱发胆红素脑病。目前正在实验的新的治疗方法是肝脏移植和肝细胞移植。并发症型可出现嗜睡、惊厥、角弓反张、肌肉痉挛和强直、昏迷。型可有智力异常、感觉缺陷、紧张性震颤。预后型病人预后不良,大多数在出生后18 个月内死于胆红素脑病或后遗症。少数黄疸持续终生。型预后比型好,轻型患者或可存活至成年。预防目前尚无相关资料8相关药品苯巴比妥9相关疾病感染 ABO溶血病 Rh溶血病(四)、Rotor综合征Rotor syndromeRotor综合征(RS)是遗传性结合胆红素增高型,于1948年由Rotor首先报告,当初认为是DJS的亚型,但通过有机阴离子清除试验和尿中粪卟啉异构

13、体分析,证实RS是独立的疾病,比DJS少见,亦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S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与DJS很相似,预后良好,也一样无需治疗。但在实验室检查上,下述4方面与DJS显然不同:BSP潴留试验45min显著升高,常达20-40%,90-120min无再次上升曲线;肝脏外观不呈现黑褐色,肝细胞内无特异色素颗粒沉着;24h尿中粪卟啉总排泄最明显增加,但粪卟啉异构体的分布如常人;口服胆囊造影显影良好。Rotor综合征的病因由于肝细胞摄取游离胆红和排泄结合胆红素均有先天性缺陷,致血中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吲哚箐绿(ICG)排泄试验有减低.胆囊造影多显影良好,少数不显影.肝活组织检查正常,肝细胞内无色素

14、颗粒.所谓结合胆红素,是正常红血球代谢的结果。正常人血中红血球的寿命大约为100-120天,人体的红血球每天有1%衰老死亡,这些死亡的红血球就被吞噬细胞清除及分解,形成胆绿素(biliverdin),然后迅速被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再转为结合胆红素。肝细胞把它运转和排泄到毛细胆管,成为胆汁主要成分之一。Rotor综合征的疾病常识 Rotor综合征是一种隐性基因(autosomal recessive)遗传病,虽然父母带有隐性致病基因(recessive gene),他们表面上都是正常无恙。可是母亲每次怀孕时,胎儿就有25%的机会从父母双方各自获得致

15、病基因,而患上遗传病。胎儿有50%的机会,一如父母一样,带有隐性致病基因。胎儿只有25%的机会完全正常。Rotor综合征临床表现本综合征几乎均见于发病在20岁以下者,男女无差别,主要表现为黄疽,一般没有其他症状,有时易疲劳、食欲不振,腹痛。肝脏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血清胆红素平均6毫克(420毫克),其中直接反应部分占50以上。45分钟之溴磺酞潴留率可高达5060。应用131I溴磺酞肝脏时间扫描可见肝摄取染料延迟,可有胆红素尿但尿胆原排出正常,其他肝功能均正常,口服胆囊造影正常。肝活检无异常,没有色素沉着肝细胞中,故与Dubin-Johnson综合征有所区别。预后良好。Rotor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这种病没有特效药物,也许有人使用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 )来促进胆红素运转及排泄。Rotor综合征是不会演变为肝癌或肝脏硬化的。Rotor综合征的预后护理 Rotor综合症的预后(prognosis)良好,肝功能正常,肝酶( liver enzymes)没有上升,也没有肝脏肿大。不像很多别的肝脏病, 病人会有发痒的现象。Rotor患者寿命也正常,病情不会恶化。不过可能因为感染、怀孕、服用口服避孕药物、喝酒(酒精)等等而出现黄疸。所以应该避免上述所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