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设计专篇(样稿)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03707562 上传时间:2022-06-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消防设计专篇(样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消防设计专篇(样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消防设计专篇(样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消防设计专篇(样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防设计专篇(样稿)(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建设工程消防设计专篇项目名称: 编制单位: 编制年月:编制单位法人代表:技术总负责人:项目总负责人:设计负责人: 勘察设计单位:工程勘察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甲级工程设计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甲级1概况:贵州省余庆至安龙高速公路独山至平塘段,全线共6座隧道见下表,设计时速80Km/h。全线隧道一览表序号隧道名称里程桩号通风方式坡度(%)横通道紧急停车带长度(m)1罗汉坡隧道左洞ZK4+110ZK5+670机械通风2.3/160 -2.57/1400人行4处车行1处2处1560右洞YK4+104YK5+6502.5/156 -2.5/139015462漂里隧道左洞ZK6+900ZK7+

2、765机械通风-2.5%人行2处865右洞YK6+905YK7+790-2.5%8853大钟隧道左洞ZK10+215ZK10+580自然通风-2.05%365右洞YK10+200YK10+585-2.058%3854梭草坡隧道左洞ZK11+208ZK12+060机械通风-0.4%人行1处852右洞YK11+175YK12+015-0.4%8405拉海隧道左洞ZK12+515ZK14+174机械通风-1.21%人行2处车行1处2处1659右洞YK12+530YK14+152-1.37%16226虎头山隧道左洞ZK14+675ZK18+520机械通风1.39/2325 -1.1%/1520人行6处

3、车行5处10处3845右洞YK14+655YK18+5051.41/2325 -1.075%/15253850各隧道交通量和交通工程分级表序号隧道名称交通量 单位:(小客车)辆/日备注2020年2033年(特征年)1罗汉坡隧道531114181近期B级,远期A级2漂里隧道531114181近期B级,远期B级3大钟隧道531114181近期D级,远期C级4梭草坡隧道531114181近期C级,远期B级5拉海隧道531114181近期B级,远期A级6虎头山隧道531114181近期A级,远期A级注:(1) 表中交通量为设计年度隧道单洞平均日交通量;按交通工程分级设置隧道机电设施,包括:通风、照明、

4、消防、监控等。各隧道均为双洞单向交通,单向两车道。隧道内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隧道路线线形按行车速度80 kmh设计。隧道建筑限界以外,隧道净空断面以内的空间,设置监控、通风、照明、供配电和消防等各项附属设施。 2设计内容 隧道消防工程设施施工图设计包括: 隧道消防灭火设施 (含变电所灭火) 隧道消防救援设施 (含有源指示标志) 隧道火灾探测和报警设施3设计标准和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8年修订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l-2003)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D D70-2004)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和沿线设施设计通用规范(JTGD80-2006);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JTG/T D

5、71-2004)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高速公路隧道监控系统模式(GBT18567-200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GB16280-1996)火灾自动报警施工验收规范(GB 50116-2007)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GB4715-93)点型感温火灾探测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GB4716-93)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51-92,2001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贵

6、州省公路工程技术指标运用指南贵州省交通厅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所辖路段交通工程机电系统总体规划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4隧道防灾援救 由于隧道为一封闭空间,结构复杂、环境密闭,加上人员密集,决定了一旦发生火灾等紧急事故时具有联络困难,救援不易、情况不明和令人感到强烈的危险感觉,就其特性来说,隧道故障车辆对于交通流是严重的危险障碍物,往往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另外,事故引发高温与浓烟对于处于等待中的车辆和人员会形成极大的威胁,因此设置配套齐全的安全报警、救援设备,制定周密有效的与监控、通风系统联动应急方案,对于迅速将灾害控制在最小限度,减少连锁反应,降低事故引发后果的严重程度是十分必要的

7、。4.1.灾害分析公路隧道内所发生的事故灾害中,车辆火灾是最常见,造成的危害是最严重的,通常在野外环境下较小的火灾在隧道内往往能引起较大的损失。隧道火灾的原因 引起汽车火灾的主要原因是车辆电气线路的短路起火、汽化器起火、载重汽车气动系统起火等。 车辆互相撞击起火。隧道内由于道路空间比较狭窄,能见度较差,情况比较复杂,容易发生车辆相撞事故进而引发火灾。 货车上的货物引起火灾。隧道内通行的各种车辆所载的货物有的是可燃或易燃物品,遇明火(或热源)发生燃烧或自燃。 隧道内设置的变配电等设备工作环境恶劣、潮湿、多粉尘、通风散热不良,也会导致设备故障而引发火灾事故。隧道火灾的特点 烟雾大,温度高。隧道内一

8、旦发生火灾,由于隧道空间小,近似于密闭状态,不可能自然排烟,因此烟雾比较大,燃烧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能见度低,给扑救火灾和疏散人员带来困难。 疏散困难。隧道横断面小,道路狭窄,发生火灾时除了人员疏散困难外,物资疏散也极其困难。 进攻、扑救困难。隧道发生火灾,消防人员进攻道路缺乏,很难接近火源扑救,如发生在隧道中部,即使从隧道口进攻到火灾现场也有几百米或更长的距离,扑救更加困难。而长距离隧道火灾,从内扑救几乎是不可能的。4.2.防灾设计原则 从上述隧道火灾的原因和特点分析得出:由于隧道特殊环境的限制,隧道内一旦发生火灾,扑救是相当困难的,隧道防灾设计应贯彻“以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要做到立足

9、于防灾进行设计,隧道内一旦出现火灾,必须做到早发现,早扑灭,避免小火酿成大灾。基于这种思想,隧道防灾系统除设置完善的火灾监控报警系统、防灾排烟系统、人员逃生避难通道外,还应设置供驾驶人员和隧道维护人员使用的扑灭初期火灾的消防设备,并确保他们能够方便地使用这些灭火设备,在初期火灾时达到“自救为主”的目的,同时还应设置供专业消防人员使用的必要设施,以便扑救较大火灾。防灾方案 隧道防灾设计应按照“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借鉴国内外隧道火灾和消防的经验教训,进行有本隧道特色的防火设计,最大程度地减小火灾发生和漫延的可能性。 隧道应考虑配备必要的监控管理设备,加强隧道消防管理和交通管理,如隧道内禁止超车,不

10、得随意停车,限制载有易燃易爆物和其他危险品的车辆进入隧道等;并经常检查隧道的防火安全工作。隧道所用的材料耐火极限不应低于2小时。风机应具有耐高温功能并具有可逆运转功能,防灾风机应按一类负荷供电。隧道内的灯具、电话箱和灭火器箱体等亦应用非可燃材料制成。电缆应用阻燃电缆或耐火电缆,各类电气线路均应穿管保护,穿管采用具有防火功能的可挠电气导管。 隧道应划分防火分区。隧道之间所有相通的门均应采用甲级防火门,其中人行横洞防火门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2小时,其中车行横洞防火卷帘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小时。相通的孔洞宜用非可燃材料堵塞。隧道洞室应采用防火门隔断。隧道横洞安装防火门。 隧道内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应能观察

11、隧道两端入口处附近地面和隧道内全线、横洞任一部分的情况。同时,应设置报警显示板,方便驾驶员处理紧急情况。隧道两侧应设置完善的消防器材标识、疏散诱导标、急救避难通道(车行横洞、人行横洞)指示标志等,同时,还应设置应急照明、紧急广播等。紧急救援和逃生方案在火灾初起阶段,利用烟雾、空气的分层现象和烟雾缓慢扩散的特性,可对防灾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当自由扩散形成烟雾危害区后,将对防灾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利用通风气流改变这一扩散形态,可使隧道防灾产生显著的效果。根据以上分析,对于初期的火灾,通过监控系统发现后: 首先关闭火灾隧道;按照预定的火灾时风机启动程序“揉烟”,抑制烟雾扩散;值班人员通知相关单位,如

12、消防、救护等单位采取应急措施;利用监控设施发布信息,如利用有线广播、隧道入口外和附近信号灯转变为事故指示和闪烁、情报板显示事故信息等,指引疏导隧道内外车辆和灭火;事故下游车辆按正常方式驶离隧道;事故上游车辆于紧急停车带停车,距离较远的车辆通过行车横洞经由另一洞驶出隧道,人员通过横洞撤离;洞口前尚未进入隧道的车辆,从洞口前的联络道转入另一隧道;灯具照明控制全开以便于逃生和救护;当大火被扑灭后,开启全部风机,排烟降温。5消防5.1.概述按交通工程分级,不同等级的隧道配以不同规模的消防系统;本项目隧道消防系统考虑三级消防体系统,分别是:第一梯队:火灾初期最初出现在火场的驾驶员和乘客:该部分人员最先发

13、现火灾,但一般没有消防经验,设计要求为这些人员提供在刚发生火灾时能够和时扑灭小火的设备和报警设备,主要为消防报警系统、干粉灭火器等。第二梯队:接到火警后迅速赶赴火场的管理养护人员:该部分人员平时接受一定的消防专业培训,能够操作隧道内一般的消防设施,但不属于专业人员。设计为这些人员配备一些近似专业化但操作轻便的消防设备,主要为水成膜泡沫灭火装置、消火栓等。该部分人员是隧道消防的关键。第三梯队:当地专业消防机构。该部分人员为专业消防人员,他们携带自备的灭火设备,由隧道现场提供充足的水源。他们接到报警后能在较短时间内驾驶消防车直接赶赴火场,灭火业务比较精通,但一般距离隧道有一定距离。为他们服务的设施

14、主要包括洞口和洞内的给水栓以和洞内消火栓等。三个消防梯队分别对应不同程度的火灾。一旦发生火灾,时间将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对于较小的初期火灾,如果第一梯队处理和时,往往能和时控制,甚至不需动用第二和第三梯队。本设计对第一梯队的设计着重于简便易用,对于第二梯队的设计着重于安全可靠,并且不致对人员造成严重的伤害和污染,对于第三梯队则着重于充分保障其水源供应。5.2.主要消防设备设置距离各隧道的消防箱、手动报警按钮、有线广播等均为50m设置一处。5.3. 大钟隧道的消防系统大钟隧道主要设置的消防设施是手提式灭火器,每50m设置一组,一组包含4具灭火器。灭火器采用MF4型手提式干粉灭火器(4kg磷酸铵盐

15、干粉灭火器)4具。灭火器箱面板标有“灭火器”字样。5.4. 其他隧道消防系统罗汉坡隧道、 漂里隧道、梭草坡隧道、拉海隧道、虎头山隧道主要设置的消防设施包括:消火栓、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水成膜泡沫灭火装置(漂里隧道、梭草坡隧道不设置水成膜)。虎头山隧道设计的火灾延续时间不小于6小时, 4支枪和一个室外消火栓同时出水。用水量:洞内为20L/S,室外给水栓为10 L/S,消防池容量应在648立方米以上。本设计虎头山隧道高位水池、低位水池容积之和均为800立方米(高位水池500立方米,低位水池300立方米)。罗汉坡隧道、拉海隧道(与梭草坡隧道共用一套消防设施)设计的火灾延续时间不小于4小时, 4支枪和一

16、个室外消火栓同时出水。用水量:洞内为20L/S,室外给水栓为10 L/S,消防池容量应在432立方米以上。本设计罗汉坡隧道、拉海隧道(与梭草坡隧道共用一套消防设施)高位水池、低位水池容积之和均为600立方米(高位水池300立方米,低位水池300立方米)。漂里隧道设计的火灾延续时间不小于2小时, 3支枪和一个室外消火栓同时出水。用水量:洞内为15L/S,室外给水栓为10L/S,消防池容量应在180立方米以上。本设计漂里隧道高位水池、低位水池容积之和为300立方米(高位水池150立方米,低位水池150立方米)。消防水池防渗要求:l 防渗方式:水平防渗l 防渗材料:2.0mm双光面高密度树脂防渗膜l

17、 底板,内墙,顶板均需进行防渗处理。防渗材料铺设过程中必须进行搭接宽度和焊缝质量控制,每一道焊缝均须进行充气检查或电火花检查。防渗材料使用锚固压条进行锚固。 隧道内消防设施隧道主要设置消防设施由消火栓、水成膜泡沫灭火装置、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室外消火栓和消防供水干管组成。消火栓箱设置于行车方向右侧,每间隔约50m设置一处。箱内设备包括消火栓、水成膜泡沫灭火装置、手提式灭火器。消火栓:为确保隧道内任何一点发生火灾,均有2支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火源,消火栓采用SNSSJ80-65型(双阀双出口减压稳压型),65mm口径,配备DN65消防水带2条(25m长),QZG19型19mm直流水枪2支。消火栓

18、箱面板标明“消火栓”字样。水成膜泡沫灭火装置:消防设备箱内配有PMZ30型30升水成膜灭火装置一套、DN25消防水管一盘(25m长,配有水枪)。水成膜泡沫箱体外标有“泡沫灭火栓”字样。手提式灭火器:洞内设MF4型手提式干粉灭火器(4kg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4具。灭火器箱面板标有“灭火器”字样。隧道内室外消火栓:在隧道内紧急停车带处,设置SS150-1.6型地上室外消火栓,供消防车取水之用,以配合灭火器和消火栓扑救较大的火灾。供水管网:管网形式为环状管网给水系统,消防管网构成闭合环形、双向供水。管网保持长有水状态,一旦发生火灾,即可投入使用。隧道内干管采用DN150内外涂塑钢管,卡箍连接。在各隧

19、道供水干管上每间隔5套消火栓设置一处蝶阀,以保证当某段供水管路发生故障或检修时,其他段的水管能保持消防所需的流量和压力。其余隧道洞口设阀门井。减压装置:消防干管动水水压超过70m时,应设置减压阀,以确保管道不致压力过大而受损。隧道外供水系统隧道外供水系统由取水设施、高位水池和供水管网组成。隧道供水系统为高压给水系统。本设计采用设置高位水池的方式保证隧道内消防水管的压力和流量。消防水源所有隧道消防水源优先考虑引用地表水,若无适合的地表水水源,才考虑采用取地下水和其它的方式。采用打深水井方式作为消防水源时,其水井位置须由水文专家确定。消防水池主要从几个方面考虑,水源、与隧道高差、距变电所的距离、维

20、护清理方便等。如果因施工等因素造成水质生态破坏,后期隧道口水源不能满足消防要求时,由消防车人工进行补水。在低位水池前设置过滤沉砂井,入口和高位水池出水口前头端设置细网格栅对水源进行过滤,以防止浮流物阻塞管道;沉砂井采用自然沉淀、人工清淤的方式处理沉积的淤积物。高位水池a.设置高度通过计算确定,必须保证最不利位置水枪的充实水柱长度不小于10m,且保证水压不小于0.35MPa。b.高位水池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制作,并且具有较好的抗渗效果;同时设有进水管、出水管、溢流管、通气管;c.在高位水池旁设置排水沟渠,将高位水池溢流管流出的水引至天然(已有)沟渠或农田;d.高位水池设有水位遥测装置(远距离水位显

21、示仪),自动控制水位和水位监测,避免由于管道、水池漏水、自动抽水失灵造成水池无水的现象。隧道外消防管道采用DN150内外涂塑钢管,沟槽连接。管道埋设深度为50cm70cm,适当设置柔性套管以保证热胀冷缩对管网产生的不利影响。采用产品必须在国内有单洞长度 3km以上隧道之成功应用实例。本项目所采用的内外涂塑钢管必须通过具有消防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的检验,并提供相关检测报告;且在国内有三个以上类似工程成功应用案例,并必须提供成功项目合同复印件和用户使用报告。洞外闸阀、给水泵、室外消火栓均采用地下安装方式,同时砌筑保温井。隧道外管道无法埋地敷设时,外露管道保温层采用50mm厚超细玻璃棉材料防冻,外保护

22、层采用1.5mm厚高密度聚乙烯材料。隧道内可根据实测确定是否需要采取保温措施。隧道内保温措施具体作法为供水干管和支管保温层采用35mm厚超细玻璃棉材料防冻,外保护层采用0.5mm厚PAP铝塑复合卷材。 在隧道左右洞两端的洞口均设置室外消火栓和水泵接合器,以便发生火灾时给水管网向火场供水,和消防车向管道供水;同时设置阀门井,以便于管道的维修和管道的安装连接。水泵:低位水池旁需设置水泵房,在泵房内设消防水泵2台(一主一备),扬程应满足从低位水池到高位水池的泵水要求。水泵应包括压力表。水源:由于公路的修建对环境、植被的影响,原来的山涧丰富的水源可能会枯竭,而隧道涌水也可能很丰富,建议消防水源和低位蓄

23、水池位置在隧道土建完工后确定更为合理。6隧道消防监控(其它监控详见隧道监控设施)6.1系统目标1、通过对隧道的监控,能使管理部门和时处理突发事件,防止交通阻塞,减少交通延误;2、在发生交通意外事故时,能和时处理事故,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并能在重点位置对事故进行取证;3、保护重要交通设施的安全,降低其受破坏的机率;4、能够监控隧道的交通情况和路产路权状况,保证行车安全和路产路权的安全。6.2系统功能隧道监控系统可在监控管理救援站控制室、监视隧道的交通运行,实施对隧道的宏观管理和调度。主要由信息采集, 信息处理,实时控制等构成。对于隧道管理站:1、在正常情况下,隧道管理站计算机系统仅采集隧道信息,

24、综合分析隧道交通运行状况、环境指标状况、设备运行状况上传管理分中心,隧道管理救援站对隧道实施控制。2、隧道出现异常情况(包括:交通事故报警、火灾报警)时,隧道管理站计算机根据数据处理结果,一方面向操作员报警,一方面迅速显示相应的控制方案,待操作员根据紧急电话、电视摄像机画面、巡逻车等确认后,再发布控制指令,封闭隧道或限制车流量等,完成控制功能;并将实时控制指令告知管理分中心(含大站部分信息)。6.3.消防监控部分系统构成(其它监控详见隧道监控设施)6.3.1闭路电视系统CCTV系统设备,由摄像机、光端机、视频控制计算机、监视器、硬盘阵列等设备构成。 隧道内摄像机布设:在隧道的洞外距入出口约10

25、0m处设彩色全方位摄像机。在隧道内每间隔150m设一台自动光圈定焦彩色摄像机,在紧急停车带前设全方位彩色摄像机,在变电所内设自动光圈定焦彩色摄像机(火灾和防盗)。 隧道内摄像机传输:光端机传输,即每34台摄像机通过同轴电缆接入1台三(或四)路视频光端机,光端机将隧道内对应路图像传输至相应隧道变电所。6.3.2紧急电话系统、有线广播系统。隧道紧急电话和有线广播系统综合按一个系统设计,由隧道管理救援站集中监控,该方案将两系统作为整体来考虑,相对节约设备和管理成本。a. 紧急电话布设隧道紧急电话主机布设在隧道内沿行车方向右侧,重点布设在紧急停车带和人行横洞对面附近,其余的每隔200m左右的间距布设。

26、洞口附近属于事故多发点。b. 有线广播布设:有线广播功放与紧急电话主机布设在一起,以紧急停车带为核心分成几个音区,扬声器布设在洞壁,各扬声器间距50m左右,具体位置根据现场预埋洞室确定。c. 传输:隧道内紧急电话和有线广播使用光缆传输到隧道管理救援站。d. 主控制台:紧急电话和广播主控制台设置于隧道管理救援站监控室,集中控制。6.3.3火灾探测系统a. 火灾探测:鉴于光纤感温探测器有更高的测温精度,更快的反应时间,更强的稳定性,安装施工简单,附属信号传输设备和线路少,故障率低,后期现场维护量小,节约预留洞室的空间的优点,本项目采用光纤感温探测器,光纤探测器设在隧道顶部。250m左右一个光通道,

27、10m布置一个光纤光栅感温传感器。光纤光栅感温系统,主要由光纤光栅感温传感器,信号处理器以和光缆组成,系统响应时间和精度不会受监测距离的影响。 光纤光栅感温火灾探测器主要技术指标:探测光缆应能抵抗环境冲击,应具有防潮、防腐、防隧道内有害气体凝结物腐蚀的保护功能,其防护等级应大于IP65,寿命超过30年;120高温下工作4 8小时;光纤光栅感温火灾探测器全天候工作制;工作环境温度:-40120;测温范围:095;报警温度误差:2.5;响应时间:20S;最大弯曲半经:300mm; 信号处理器主要技术指标:工作电压:DC24V;工作电流:260mA;报警方式:差定温报警、根据环境温度设定;温度分辨率

28、:1;响应时间:1S湿度:9 5相对湿度(无凝露);b. 手动报警按钮手动报警设于隧道消防箱旁(消防箱布设时做好预留管布设,间距50m)。安装位置距检修道约1.2m,联接线为双绞线,与火灾报警控制器联接,智能地址编码方式。手动报警按钮技术指标: 地址编码:智能内置CPU手动报警按钮; 工作电压:DC15.2-19.95V; 工作电流:静态电流2 50uA,报警电流:400uA; 环境温度:-1050; 环境湿度:9 53无凝结; 外壳材料:红色高强度聚合工程塑料; 火警确认:高亮度红色二级管闪亮; 地址要求:单个占用一个模块地址; 其他:配防水盒。c. 火灾报警控制器:设置于隧道变电所,集中所

29、有火灾报警信号,通过以太网传输至隧道管理站。在隧道管理站增加消防火灾报警计算机,用来加强隧道管理站对火灾集中监控能力。火灾报警控制器主要技术指标: 主电源:AC220V(-15+10) 直流电源:DC 24V(-10+10) 后备电池:DC24V-15AH(8回路) 环境温度:-1050 环境湿度:1095无凝结; 总线长度:总线环路电阻小于40欧姆时,总线长度2500m,可分配支线; 总线方式:环路或开路; 总线类型:截面积2.0mm2; 接入设备:光纤光栅感温监测系统、手动报警按钮、智能输入输出模块、烟温探测器、声光报警等辅助设备; 显示方式:全中文3 2 02 4 0像素LCD显示,自带

30、CCFL背光 通讯接口:一个RS 2 3 2和两个RS4 8 5标准通讯接口 火警触点:一组单刀双掷无源输出触点 输出触点:系统具有6组直接启停无源输出触点,可以6组为单位进行扩展 显示盘容量:系统最多可以连接8个火灾显示盘回路,每回路可连接32个显示盘回路容量:单回路连接200个智能地址d. 救援逃生标志:在消防箱之上设置消防箱指示标志,在横洞位置设置横洞指 示标志,在紧急电话傍设置紧急电话标志,在行车方向左侧 设置逃生指示牌,设置间距50m。6.3.2消防联动 消防泵联动控制:消防泵经消防管理计算机进行联动控制,手动或自动报警信号送入系统后,消防值班人员通过闭路电视确认,消防泵控制屏产生手

31、动或自动信号直接控制消防泵,同时接收返回的水泵启动信号。7、隧道变电所灭火设施隧道变电所内由于存在大量电气设备,设置S型SOK气溶胶自动灭火装置,可以完全按照传统的气体灭火器使用,按变电所房间的体积选用落地式组合自动灭火装置,在每个房间的入口附近设置紧急启停按钮和气体灭火控制器,可手动和自动灭火。隧道变电所设置感温、感烟火灾探测器,并和气溶胶装置联动,且信息上传至隧道监控管理救援站。气溶胶启闭可由隧道监控管理救援站远程控制。8、隧道消防设施与交通工程设计界面和衔接设计界面:a.与供电照明系统:系统设计到供电系统的控制屏,备用电源由供电系统设计;b.与通信系统:系统设计到变电所监控通信室,通信室上传设备由通信系统完成;c.与房建部分:系统设计到水泵房设备平面布置;d.与通信管道部分:隧道洞口横穿路面的套管和消防管划入通信管道部分,消防施工时只需在寻找相应的接口进行连接安装。与交通工程机电系统的衔接:a. 消防控制与监控系统衔接完成设计;b. 信息传输与通信系统衔接完成设计;c. 变电所的土建部分与房建衔接完成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