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8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遗传的物质基础 第22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706156 上传时间:2022-06-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全国)2018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遗传的物质基础 第22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全国)2018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遗传的物质基础 第22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全国)2018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遗传的物质基础 第22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全国)2018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遗传的物质基础 第22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2018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遗传的物质基础 第22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案(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22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的类型特点类型菌落荚膜毒性S型光滑有有R型粗糙无无2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1)过程(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3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1)过程(2)结论:DNA才是使R型活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1(必修2 P44图33改编)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表。由表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实验组号接种菌型加入S型细菌物质培养皿长菌情况R型蛋白质R型R型荚膜多糖R型R型DNAR型、S型R型DNA(经DNA酶

2、处理)R型A不能证明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B说明S型细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C和说明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D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C2(深入追问)(1)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蛋白质和DNA是否都永久丧失了活性?提示:不是。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活性。(2)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设置“S型细菌的DNA中加DNA酶”实验组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起对照作用。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结果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可见DNA被分解后的产物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DNA才是使R型细菌转化的物质。1R型细菌

3、和S型细菌的辨别(1)制作装片,显微镜观察是否有荚膜结构。(2)培养形成菌落,根据培养基中两种细菌不断增殖形成菌落的形态可以区分,肉眼即可辨别。2体内转化和体外转化实验的比较比较项目体内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培养场所在小鼠体内培养基实验对照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毒性对照S型细菌各组成成分的作用进行对照巧妙构思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作为对照实验来说明确实发生了转化将物质提纯分离后,直接、单独地观察某种物质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实验结论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联系(1)所用材料相同;(2)体内转化实验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础,体外转化实验是体内转化实验的延伸;(3)两实

4、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感知考题】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正确的是()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2016江苏,1A)B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2016江苏,1B)C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分别观察其遗传作用(2017济南质检)D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2017泰安模拟)答案C 高分点拨类题通法“四点”辨明细菌体内转化问题(1)转化的实质并不是基因发生了突变,而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即实现了基因重组。(2)转化后形成的S型细菌的性状可以遗传下去,

5、说明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3)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时,S型细菌的DNA进入R型细菌体内。结果在S型细菌DNA的控制下,R型细菌体内合成了S型细菌的DNA和蛋白质,从而组装成了具有毒性的S型细菌。(4)并非所有的R型细菌都转化为S型细菌,事实上转化的效率很低,并且转化受DNA的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因素影响,因此只有少部分R型细菌被转化为S型细菌。【跟进题组】 命题1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1(2017黑龙江大庆一模)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做了如下实验: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实验处理注射活的R型菌注射活的S型菌注射加热杀死的S

6、型菌注射活的R型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实验结果小鼠不死亡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小鼠不死亡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实验的关键现象是第4组小鼠死亡并分离到S型活细菌B对第4组实验的分析必须以13组的实验为参照C本实验说明R型肺炎双球菌发生了某种类型的转化D本实验结论为“DNA是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转化因子”解析:选D。本实验只能得出存在转化因子,但是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需要通过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来得出,D错误。2(2017上饶模拟)如图表示格里菲思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实验过程,S型菌有荚膜且具有毒性,能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

7、症,R型菌无荚膜也无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与R型菌混合前必须将S型菌慢慢冷却B无毒的R型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菌属于基因重组C该转化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S型菌的DNA能抵抗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引发疾病解析:选D。与R型菌混合前必须将S型菌慢慢冷却,以防止高温杀死R型菌,A正确;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使R型菌有毒性,实际上就是外源基因进入受体整合到受体DNA上并得以表达,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该转化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由于S型菌有荚膜(荚膜属于多糖,不是DNA),进入吞噬细胞后,受荚膜的保护,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从而迅速增殖、扩散,引起机体发生疾病,D错

8、误。 命题2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3(2017江苏南京、盐城二模)艾弗里及其同事为了探究S型肺炎双球菌中何种物质是“转化因子”,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添加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只长S型菌落B实验过程中应使用固体培养基培养R型细菌C实验结论是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D实验设计思路是单独观察S型细菌各种组分的作用解析:选A。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添加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的菌落有S型和R型两种,A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材料: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1)噬菌体的结构(2)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增殖需要的条件内容模板噬菌体的DNA合成噬菌体D

9、NA的原料大肠杆菌提供的四种脱氧核苷酸合成噬菌体蛋白质原料大肠杆菌的氨基酸场所大肠杆菌的核糖体2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3实验过程(1)标记噬菌体35S标记噬菌体主要为蛋白质外壳。32P标记噬菌体的DNA。(2)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4实验结果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2)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遗传的。5结论:DNA是遗传物质。1(必修2 P46拓展题T1改编)在经典实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过程中,进行搅拌、离心,得到的上清液中主要含有()A蛋白质外壳B较轻的大肠杆菌C尚未侵入的噬菌体 D噬菌体和细菌的混合物答案:A2(深入追

10、问)(1)噬菌体的变异类型有哪些?提示:只有基因突变。(2)能否用35S和32P标记同一噬菌体?提示:35S(标记蛋白质)和32P(标记DNA)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噬菌体上,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存在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 突破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分析(1)32P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2)35S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突破2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项目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设计思路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它们各自的作用处理方法直接分离:分离S型菌的DNA、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R型菌混合培养同位素标记法

11、:分别用同位素35S、32P标记蛋白质和DNA结论(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2)说明了遗传物质可发生可遗传的变异(1)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2)说明DNA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3)说明DNA能自我复制(1)培养含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因为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所以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2)DNA和蛋白质都含有H和C,用这两种元素标记,结果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都被标记,导致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不能确定哪一种物质进入细菌,从而不能确定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3)关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操作的2

12、个关键环节侵染时间要合适,若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会使32P组的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原因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或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搅拌要充分,如果搅拌不充分,35S组部分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没有分离,噬菌体与细菌共存于沉淀物中,这样造成沉淀物中出现放射性。(4)两个实验均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感知考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016全国丙,2)B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2016江苏,1C)C赫尔希与蔡斯以噬菌体和细菌为研究材料,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区分蛋白质与DNA,证明了DNA是遗传

13、物质(2015江苏,4C)D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高考海南卷)答案B(1)题干中涉及的生物物质组成上的共同点是均含有DNA和蛋白质。(2)列举至少三项D项中的“寄主体内的物质”:脱氧核苷酸、氨基酸、酶、ATP、核糖体等。 高分点拨类题通法“两看法”解答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同位素标记问题【跟进题组】 命题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析1(2017江西鹰潭一中高三月考)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更具说服力的主要原因是噬菌体()A侵染大肠杆菌后会裂解宿主细胞 B只将其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CDNA可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 D蛋白质可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解

14、析:选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只将其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从而实现了DNA和蛋白质的完全分离,这样可以单独的研究二者的功能,进一步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2(2017湖北重点中学联考)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对此实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直接接种在含有35S 的培养基中获得的B选用噬菌体作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C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D实际操作中只能在上清液中检测到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不可能检测到解析

15、:选B。噬菌体是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单独生存,应该先用含有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被35S标记的细菌去培养噬菌体;选用噬菌体作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便于分离;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本实验实际操作的结果是放射性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沉淀物中有少量放射性。 命题2两个经典实验的比较3(2017湖北黄冈市统考)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异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材料都是原核生物B只有肺炎双球菌的实验利用了对照实验C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实验处理都采用了直接分离法解析:选

16、C。噬菌体为病毒,不是原核生物;两个实验都设计了对照实验;两个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直接分离法,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4(2017江苏启东中学月考)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对这两个实验的研究方法可能有: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两者都运用了和B前者运用了,后者运用了C前者只运用了,后者运用了和D前者只运用了,后者运用了和解析:选D。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而赫尔希、蔡斯的噬

17、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也是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生物学实验中的科学技术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技术对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物质分离、提纯方法使肺炎双球菌各成分分离成为可能B细菌培养是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技术基础C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科学家利用荧光标记的方法发现细胞膜为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答案:D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分析1烟草花叶病毒对烟草叶细胞的感染实验(1)实验1(2)实验2(3)结论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2生物的遗传物质连一连探索

18、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总结 命题1病毒感染及重组实验1如图表示科研人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TMV)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由此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分离病毒的蛋白质和RNABTMV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烟草细胞中C侵入烟草细胞的RNA进行了逆转录过程DRNA是TMV的主要遗传物质解析:选A。从图示分析,TMV放入水和苯酚中后,RNA和蛋白质分离,A正确;通过接种的方式,TMV的蛋白质可以进入烟草细胞中,B错误;此实验不能看出TMV的RNA在烟草细胞中进行了逆转录过程,C错误;此实验说明TMV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同种生物的遗传物质没有主次之分,D错误。2某同学分离纯化

19、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如表所示。其中预测,正确的是()“杂合”噬菌体的组成实验预期结果预期结果序号子代表现型甲种DNA乙种蛋白质1与甲种一致2与乙种一致乙种DNA甲种蛋白质3与甲种一致4与乙种一致A1、3B1、4C2、3 D2、4解析:选B。以DNA为遗传物质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体外,DNA注入大肠杆菌中,指导合成相应噬菌体的蛋白质。因此当甲种DNA乙种蛋白质的重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其子代应表现为甲种噬菌体的性状;当乙种DNA甲种蛋白质的重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其子代应表现为乙

20、种噬菌体的性状。 命题2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判断3狂犬病毒、大肠杆菌、酵母菌和人体内的遗传物质分别是()ARNADNADNADNABRNARNADNADNACRNARNARNADNADDNADNADNADNA答案:A4下列有关核酸与遗传物质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B有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C在真核生物中,DNA和RNA都是遗传物质,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核酸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解析:选C。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只有DNA是遗传物质。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只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

21、含有的这种核酸就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总之,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即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常见的错误说法:“(具体的某种生物名称)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具体的某种生物名称)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等。对于具体的生物而言,其遗传物质是确定的,要么是DNA,要么是RNA,只能是其中的一种,因此对于具体的某种生物而言,“DNA”“RNA”或“遗传物质”的前面不能加“主要”两个字。核心体系构建填空肺炎双球菌转化噬菌体侵染细菌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DNARNA规范答题必备1两个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结论(1)格里菲思实验的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2)艾弗里实验的结论:DN

22、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性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两次标记(1)第一次标记:标记大肠杆菌,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2)第二次标记:标记噬菌体,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3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大实验的实验思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分离开来,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4关于遗传物质的三个问题(1)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2)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3)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时作业1(2017浙江嘉兴二模)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23、)A具有核糖体,其形成与核仁有关B遗传物质是RNA,只位于拟核区C能产生可遗传变异,其来源只有基因突变D与R型菌相比,S型菌不易受宿主正常防护机制的破坏解析:选D。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有核糖体,但没有核仁,A错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菌混合培养获得S型菌的原理是基因重组,C错误;与R型菌相比,S型菌有荚膜,有毒,不易受宿主正常防护机制的破坏,所以S型菌容易导致机体患病,D正确。2(2017邯郸模拟)格里菲思和艾弗里所进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RNA是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S型细菌的性状是

24、由DNA决定的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进入了R型细菌的体内ABC D答案:A3某同学重复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由于对其中一组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时有误(其他操作正确),导致两组实验结果如表:组别同位素分布情况一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上清液中放射性很低二沉淀物和上清液中放射性均较高以上两组实验对噬菌体进行标记的元素分别是()A32P、35S B35S、32PC32P、14C D32P、32P解析:选C。解答本题首先要清楚教材相关实验中两组实验的结果:用32P标记的一组放射性主要出现在沉淀物中,用35S标记的一组放射性主要出现在上清液中。然后对比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知,第一组是正常的,该组是

25、用32P标记的一组。另一组应为35S标记的一组,但因在同位素标记时有误而出现了异常。将第二组正常的实验结果与异常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并分析可知:沉淀物和上清液中均有较高的放射性,其原因一定是用蛋白质和DNA共有的元素对噬菌体进行了标记,如14C或18O或3H或15N。4如图表示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实验的设计遵循了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Ba、d组小鼠死亡是小鼠免疫功能丧失的结果C从d组死亡小鼠身上分离得到的S型活细菌是由S型死细菌转化而成的D从变异的角度看,细菌的转化属于基因突变解析:选A。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是生物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图中的实验是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

26、实验,四组实验的处理方法不同并相互对照,A正确。a、d两组小鼠是由于感染了S型活细菌后患败血症死亡的,B错误。d组小鼠体内出现的S型活细菌是由R型活细菌转化而来的,C错误。从变异的角度看,细菌的转化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5(2017北京海淀模拟)下列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实验前必须清楚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引起细菌裂解的时间B本实验分别研究了DNA和蛋白质在噬菌体增殖中的作用C以32P标记的一组实验可确定DNA与蛋白质是否进入了细菌D细菌裂解后,32P标记组的子代噬菌体有放射性解析:选C。实验前必须清楚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引起细菌裂解的时间,离心应在细胞裂解前完成,A正确;本实验用

27、32P和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从而分别研究了DNA和蛋白质在噬菌体增殖中的作用,B正确;以32P标记的一组实验只能确定DNA是否进入了细菌,C错误;子代噬菌体的DNA是以32P标记的DNA为模板合成的,故子代噬菌体有放射性,D正确。6(2017济宁模拟)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图示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F组可以分离出S型和R型两种肺炎双球菌B通过E、F对照的结果,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CF组产生的S型肺炎双球菌能将此性状传递给后代DS型和R型两种肺炎双球菌的产生是细胞分化的结果答案:D7如图为

28、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时间与放射性强弱关系的曲线图,实验过程中被感染的细菌基本没有发生裂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中用35S、32P分别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蛋白质B实验过程中充分搅拌能使所有的噬菌体与细菌脱离C实验结果说明适宜的搅拌时间为2 min左右D此实验能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解析:选C。据图分析,该实验中用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DNA,因为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S,P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A错误。据图可知,搅拌6 min 之后,上清液中35S为80%,说明还有20%吸附在细菌表面,所以实验过程中充分搅拌不能使所有的噬菌体与细菌脱离,B错误。

29、由图示可知,搅拌2 min之后,随着搅拌时间增加,上清液中32P和35S的放射性不变,说明适宜的搅拌时间为2 min左右,C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只能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不能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D错误。8(2017南昌模拟)某同学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仅通过图中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沉淀物b放射性的高低,与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C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D过程中与35S标记的噬菌体混合培养的是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解析:选C。仅通过图中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沉淀物b放射性的高

30、低,与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搅拌充分,几乎没有放射性,搅拌不充分,具有放射性;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噬菌体,但新形成的噬菌体没有放射性,上清液放射性没有变化;过程中与35S标记的噬菌体混合培养的大肠杆菌应是没有标记的。9(2017武汉调研)在用35S和32P分别标记的噬菌体探究遗传因子是DNA还是蛋白质的实验中,先将大肠杆菌和不同标记的噬菌体混合后立即离心,并测定放射性();再将大肠杆菌和不同标记的噬菌体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离心,并测定放射性(),则下列有关放射性分布的论述,正确的是()A若放射性为35S,则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B若放射性为35S,则主要分

31、布在沉淀物中,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C若放射性为32P,则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D若放射性为32P,则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解析:选C。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可知,35S标记在蛋白质外壳上,32P标记在DNA分子上;若混合后立即离心,亲代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因此,亲代的蛋白质外壳(35S)和DNA(32P)均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若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离心,则蛋白质外壳(35S)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DNA(32P)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综合上述分析,若放射性为35S,则无论是还是,均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若放射性为32P,则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10下列有关生物

32、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D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解析:选B。豌豆是具备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为DNA,而不是A项所述的“主要是DNA”,A项错误;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为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少量在细胞质内,B项正确;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DNA,其中不含硫元素,C项错误;HIV的遗传物质为RNA,水解产物应是4种核糖核苷酸,D项错误。11(经典题)已知光滑型(S)肺炎双球菌能引起人的肺炎和小鼠的败血症。这些有毒菌株的每一个细胞外面都含有多糖类的胶状荚膜保护它们,

33、使它们不被宿主的正常防御机构破坏。以下是格里菲思利用其所做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D组实验中的小鼠体内可分离出_。(2)为了解释上述实验现象,1944年艾弗里从S型菌中提取DNA、蛋白质和多糖荚膜等成分,分别与R型菌一起培养。结果发现:S型菌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将混合物注入小鼠体内,可使小鼠死亡,这说明_。S型菌的蛋白质或多糖荚膜与R型活菌混合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_,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出_。如果将DNA酶注入活的S型菌中,再将这样的S型菌与R型活菌混合,混合物不使小鼠死亡,原因是_。上述转化实验直接证明了_。解析:(1)部分活的R型菌可被S型菌的DNA通过基因重组转化为S型菌,故D

34、组实验可从小鼠体内分离出活的S型菌和R型菌。(2)由的实验结果可推知,S型菌的DNA可使R型菌发生转化。由于S型菌的蛋白质或多糖荚膜不能实现上述转化,故进行实验时,小鼠体内不能分离出S型菌,只能分离出R型菌。DNA酶可水解破坏DNA,故经DNA酶水解后,S型菌将无法实现对R型菌的转化。该实验证明了S型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为DNA,而不是蛋白质或多糖。答案:(1)活的S型菌和R型菌(2)S型菌的DNA可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不死亡R型活菌DNA被DNA酶分解DNA是遗传物质12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某个噬菌体和细菌的有关结构或物质(如表所示)。产生的n个子代噬菌体与亲代

35、噬菌体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噬菌体细菌DNA或核苷酸32P标记31P标记蛋白质或氨基酸32S标记35S标记(1)子代噬菌体的DNA应含有表中的_和_元素,各占_个和_个。(2)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只含32P的有_个;只含31P的有_个;同时含有32P、31P的有_个。(3)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都没有_元素,由此说明_;子代噬菌体蛋白质都含有_元素,这是因为_。解析:由题干知细菌中核苷酸含31P,噬菌体中核苷酸含32P,细菌氨基酸含35S,噬菌体蛋白质含32S,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只有DNA侵入,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原料均来自细菌,因此,每个噬菌体侵染

36、细菌所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有2个DNA分子同时含31P、32P,其余均只含31P,而蛋白质外壳应全是由细菌提供的原料构建的,即都只含35S。答案:(1)31P32Pn2(或32P31P2n)(2)0n22(3)32S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35S子代噬菌体的外壳(或蛋白质)都是以细菌内35S标记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13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实验探究,下列相关实验分析,正确的是()A格里菲思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B艾弗里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离

37、心的时间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D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也可以用N标记蛋白质和DNA解析:选C。选项A,格里菲思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没有证明遗传物质是DNA,只是推测S型细菌内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把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选项B,艾弗里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选项C,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离心的时间对实验结果有较大影响,离心时间过长、过短均能影响实验结果。选项D,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均含有N,做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不能用该元素标记蛋白质和DNA。14(2017郑州十校联考)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利用小鼠

38、进行了一系列体内转化实验,如图1所示。感受态R型细菌与S型细菌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实验1:R型细菌小鼠存活实验2:S型细菌小鼠死亡分离出S型细菌实验3:S型细菌加热小鼠存活实验4:S型细菌加热R型细菌小鼠死亡 图1(1)青霉素是一种常用的广谱抗菌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起杀菌作用,无青霉素抗性的细菌与青霉素接触,易死亡的原因最可能是_。(2)在实验4死亡的小鼠中能够分离出_型细菌。(3)除了用显微镜观察细菌有无荚膜或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以观察菌落特征外,据图1可知,还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来区分R型和S型细菌?_。(4)图2中步骤_是将S型细菌加热杀死的过程;S型细菌

39、的DNA双链片段与A细胞膜表面的相关DNA结合蛋白结合,其中一条链在_酶的作用下分解,另一条链与感受态特异蛋白结合进入R型细菌细胞内;C细胞经DNA复制和细胞分裂后,产生大量的S型细菌导致小鼠患败血症死亡,S型细菌的致病性与紧贴在细胞壁外侧的_(一种结构)有关,细菌此结构的有无受_控制。(5)科学家证实生物界基因表达的基本机制是相同的。性状的表达需经过_和_过程。解析:(1)依题意可知,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起杀菌作用,用青霉素处理,无青霉素抗性的细菌产生的子代细菌因缺乏细胞壁的保护,导致细胞吸水过多,引起细胞膜过度膨胀发生破裂而死亡。(2)在实验4中,S型细菌含有的转化因子能使部分R

40、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致使小鼠死亡,故在实验4中,死亡的小鼠中能够分离出S型细菌和R型细菌。(3)除了用显微镜观察细菌有无荚膜或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以观察菌落特征外,还可以用注射法,通过观察小鼠的生活情况来区分R型和S型细菌。(4)分析图2可知,步骤是将S型细菌加热杀死的过程;DNA水解酶能催化DNA水解;R型细菌的外表面没有荚膜,没有致病性,而S型细菌的外表面有荚膜,有致病性,所以S型细菌的致病性与紧贴在细胞壁外侧的荚膜有关;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所以细菌荚膜结构的有无,受基因(或DNA)控制。(5)性状的表达过程即为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该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答案:(1)细菌细胞吸水过多,细胞膜过度膨胀发生破裂(2)S型和R(3)用注射法,通过观察小鼠的生活情况来区分(4)核酸(或DNA)水解荚膜DNA(或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5)转录翻译1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