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摘要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03704680 上传时间:2022-06-0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8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摘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摘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摘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摘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摘要(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1999部分条文理解和运用3.2.5 鉴定评级的层次、等级划分可靠性鉴定评级的层次、等级划分和工作内容 表3.2.5层 次一二三层 名构 件子 单 元鉴 定 单 元安全性鉴定等 级au、bu、cu、duAu、Bu、Cu、DuAsu、Bsu、csu、Dsu地基基础按地基变形或承载力、地基稳定性(斜坡)等检查项目评定地基等级地基基础评级 鉴定单元安全性评级 按同类材料构件各检查项目评定单个基础等级 每种基础评级上部承重结 构按承载能力、构造、不适于继续承载的位移或残损等检查项目评定单个构件等级每种构件评级上部承重结构评级 结构侧向位移评级 按结构布置、支撑、

2、圈梁、结构间连系等检查项目评定结构整体性等级围护系统承重部分按上部承重结构检查项目和部骤评定正常使用性鉴定等级as、bs、csAs、Bs、csAss、Bss、css、Dss地基基础 按上部承重结构和围护系统工作状态评估地基基础3.3.1 安全性鉴定评级各层次分级标准 安全性鉴定分级标准 表3.3.1层次鉴定对象等级分级标准处理要求一 单个构件或其检查项目au安全性符合本标准对au级的要求,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不必采取措施bu安全性略低于本标准对au的要求,尚不显著影响承载能力可不采取措施cu安全性不符合本标准对au级的要求,显著影响承载能力应采取措施du安全性极不符合本标准对au级的要求,已严重

3、影响承载能力必须和时或立即采取措施二 子单元的检查项目Au安全性符合本标准对级的要求,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不必采取措施Bu安全性略低于本标准对Au的要求,尚不显著影响承载能力可不采取措施Cu安全性不符合本标准对Au级的要求,显著影响承载能力应采取措施Du安全性极不符合本标准对Au级的要求,已严重影响承载能力必须和时或立即采取措施 子单元中的每种构件Au安全性符合本标准对Au级的要求,不影响整体承载可不采取措施Bu安全性略低于本标准对Au的要求,尚不显著影响整体承载可能有极个别构件应采取措施Cu安全性不符合本标准对Au级的要求,显著影响整体承载应采取措施,且可能有个别构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Du安全性

4、极不符合本标准对Au级的要求,已严重影响整体承载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子单元Au安全性符合本标准对Au级的要求,不影响整体承载可能有个别一般构件应采取措施Bu安全性略低于本标准对Au的要求,尚不显著影响整体承载可能有极少数构件应采取措施Cu安全性不符合本标准对Au级的要求,显著影响整体承载应采取措施,且可能有极少数构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Du安全性极不符合本标准对Au级的要求,严重影响整体承载必须立即采取措施三鉴定单元Asu安全性符合本标准对Asu级的要求,不影响整体承载可能有极少数一般构件应采取措施Bsu安全性略低于本标准对Asu的要求,尚不显著影响整体承载可能有极少数构件应采取措施csu安全性不符合

5、本标准对Asu级的要求,显著影响整体承载应采取措施,且可能有少数构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Dsu安全性严重不符合本标准对Asu级的要求,严重影响整体承载必须立即采取措施4 构件安全性鉴定评级 (混凝土,钢,砌体,木材).1.5当建筑物中的构件符合下列条件时,可不参与鉴定:该构件未受结构性改变、修复、修理或用途、或使用条件改变的影响。该构件未遭明显的损坏。该构件工作正常,且不怀疑其可靠性不足。若考虑到其它层次鉴定评级的需要,而有必要给出该构件的安全性等级,可根据其实际完好程度定为au级或bu级。4.2 混凝土构件:承载力,构造,不适于继续承载的位移,裂缝第4.2.2条 承载力混凝土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等级

6、的评定 表4.2.2构件类别R/0Sau级bu级cu级du级主要构件1.00.95且10.90且0.950.90一般构件1.00.90且10.85且0.900.85第4.2.3条 构造 混凝土结构构件构造等级的评定 表4.2.3检查项目au级或bu级cu级或du级连接(或节点)构造 连接正确,构造符合国家现行设计规范要求,无缺陷,或仅有局部的表面缺陷,工作无异常 连接方式不当,构造有严重缺陷,已导致焊缝或螺栓等发生明显变形、滑移、局部拉脱、剪坏或裂缝受力预埋件 构造合理,受力可靠,无变形、滑移、松动或其它损坏 构造有严重缺陷,已导致预埋件发生明显变形、滑移、松动或其它损坏第4.2.4条 不适于

7、继续承载(桁架/物价/托架,考虑变形附加应力影响,按承载能力进行判断) 混凝土受弯构件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的评定 表4.2.4检查项目构 件 类 别cu级或du级挠 度主要受弯构件主梁、托梁等l0/250一般受弯构件l09ml0/150或45l09ml0/200侧向弯曲的矢高预制屋面梁、桁架或深梁l0/5004.2.5 裂缝6 子单元安全性鉴定评级地基基础,上部承重结构,围护系统的承重部分.1.1民用建筑安全性的第二层次鉴定评级,应按地基基础(含桩基和桩,以下同)、上部承重结构和围护系统的承重部分划分为三个子单元,并应分别按本章第6.2节至6.4节规定的鉴定方法和评级标准进行评定。注:若不要求

8、评定围护系统可靠性,也可不将围护系统承重部分列为子单元,而将其安全性鉴定并入上部承重结构中。.2.当鉴定地基、桩基的安全性时,应遵守下列规定:一般情况下,宜根据地基、桩基沉降观测资料或其不均匀沉降在上部结构中的反应的检查结果进行鉴定评级。当现场条件适宜于按地基、桩基承载力进行鉴定评级时,可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档案和有关检测资料的完整程度,适当补充近位勘探点,进一步查明土层分布情况。.2.3当有必要单独鉴定基础(或桩)的安全性时,应遵守下列规定:对浅埋基础(或短桩),可通过开挖进行检测、评定。对深基础(或桩),可根据原设计、施工、检测和工程验收的有效文件进行分析。也可向原设计、施工、检测人员进行核实

9、;或通过小范围的局部开挖,取得其材料性能、几何参数和外观质量的检测数据。若检测中发现基础(或桩)有裂缝、局部损坏或腐蚀现象,应查明其原因和程度。根据以上核查结果,对基础或桩身的承载能力进行计算分析和验算,并结合工程经验作出综合评价。.2.4当地基(或桩基)的安全性按地基变形(建筑物沉降)观测资料或其上部结构反应的检查结果评定时,应按下列规定评级:Au级不均匀沉降小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规定的允许沉降差;或建筑物无沉降裂缝、变形或位移。u级不均匀沉降不大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规定的允许沉降差,且连续两个月地基沉降速度小于于每月mm;或建筑物上部结构

10、砌体部分虽有轻微裂缝,但无发展迹象。u级不均匀沉降大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规定的允许沉降差,或连续两个月地基沉降速度大于每月mm;或建筑物上部结构砌体部分出现宽度大于mm沉降裂缝。Du级不均匀沉降远大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规定的允许沉降差,连续两个月地基沉降速度大于每月mm,且尚有变快趋势;或建筑物上部结构的沉降裂缝发展明显,砌体的裂缝宽度大于10mm。.2.5当地基(或桩基)的安全性按其承载能力评定时,可根据本标准第.2.2条规定的检测或计算分析结果,采用下列标准评级:当承载能力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或现行行业标准建筑

11、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要求时,可根据建筑物的完好程度评为u级或u级。当承载能力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或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要求时,可根据建筑物损坏的严重程度评为u级或u级。.2.6当地基基础(或桩基础)的安全性按基础(或桩)评定时,宜根据下列原则进行鉴定评级: 对浅埋的基础或桩,宜根据抽样或全数开挖的检查结果,按本标准第章同类材料结构主要构件的有关项目评定每一受检基础或单桩的等级,并按样本中所含的各个等级基础(或桩)的百分比,按下列原则评定该种基础或桩的安全性等级:u级不含cu级和du级基础(或单桩),可含bu级基础(或单桩),但含量不大

12、于30;u级不含du级基础(或单桩),可含cu级基础(或单桩),但含量不大于15;.2.7当地基基础的安全性按地基稳定性(斜坡)项目评级时,应按下列标准评定:Au级 建筑场地地基稳定,无滑动迹象和滑动史。Bu级 建筑场地地基在历史上曾有过局部滑动,经治理后己停止滑动,且近期评估表明,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再滑动。Cu级建筑场地地基在历史上发生过滑动,目前虽已停止滑动,但若触动诱发因素,今后仍有可能再滑动。Du级建筑场地地基在历史上发生过滑动,目前又有滑动或滑动迹象。.2.8地基基础(子单元)的安全性等级,应根据本节对地基基础(或桩基、桩身)和地基稳定性的评定结果,按其中最低一级确定。(4种:地基沉

13、降,地基承载力,基础承载力,边坡稳定)6.3.1 上部承重结构(子单元)的安全鉴定评级,应根据其所含各种构件的安全性等级、结构的整体性等级,以和结构侧向位移等级评级。6.3.2 (主要构件评级)每种主要构件安全性等级的评定 表6.3.2等级多层和高层房屋单 层 房 屋Au 在该种构件中,不含cu级和du级,可含bu级,但一个子单元含有bu级的楼层数不多于(/m)%,每一楼层的bu级含量不多于25%,且任一轴线(或任一跨)上的bu级含量不多于该轴线(或该跨)构件数的1/3在该种构件中不含cu级和du级,可含bu级,但一个子单元的含量不多于30%,且任一轴线(或任一跨)上的bu级含量不多于该轴线(

14、或该跨)构件数的1/3Bu在该种构件中,不含du级,可含cu级,但一个子单元含有cu级的楼层数不多于(/m)%,每一楼层的cu级含量不多于15%,且任一轴线(或任一跨)上的cu级含量不多于该轴线(或该跨)构件数的1/3在该种构件中不含du级可含cu级,但一个子单元的含量不多于20%,且任一轴线(或任一跨)上的cu级含量不多于该轴线(或该跨)构件数的1/3Cu在该种构件中,可含du级,但一个子单元含有du级的楼层数不多于(/m)%,每一楼层的du级含量不多于5%,且任一轴线(或任一跨)上的du级含量不多于该轴线(或该跨)构件数的1个在该种构件中可含du级(单跨和双跨房屋除外),但一个子单元的含量

15、不多于7.5%,且任一轴线(或任一跨)上的du级含量不多于1个Du 在该种构件中,du级的含量或其分布多于Cu级的规定数在该种构件中,du级的含量或其分布多于Cu级的规定数6.3.3 (一般构件评级)每种一般构件安全性等级的评定 表6.3.3等级多层和高层房屋单 层 房 屋Au 在该种构件中,不含cu级和du级,可含bu级,但一个子单元含有bu级的楼层数不多于(/m)%,每一楼层的bu级含量不多于30%,且任一轴线(或任一跨)上的bu级含量不多于该轴线(或该跨)构件数的2/5在该种构件中不含cu级和du级,可含bu级,但一个子单元的含量不多于35%,且任一轴线(或任一跨)上的bu级含量不多于该

16、轴线(或该跨)构件数的2/5Bu在该种构件中,不含du级,可含cu级,但一个子单元含有cu级的楼层数不多于(/m)%,每一楼层的cu级含量不多于20%,且任一轴线(或任一跨)上的cu级含量不多于该轴线(或该跨)构件数的2/5在该种构件中不含du级可含cu级,但一个子单元的含量不多于25%,且任一轴线(或任一跨)上的cu级含量不多于该轴线(或该跨)构件数的2/5Cu在该种构件中,不含du级,但一个子单元含有du级的楼层数不多于(/m)%,每一楼层的du级含量不多于7.5%,且任一轴线(或任一跨)上的du级含量不多于该轴线(或该跨)构件数的1/3在该种构件中可含du级,但一个子单元的含量不多于10

17、%,且任一轴线(或任一跨)上的du级含量不多于该轴线(或该跨)构件数的1/3Du 在该种构件中,du级的含量或其分布多于Cu级的规定数在该种构件中,du级的含量或其分布多于Cu级的规定数6.3.4(结构整体性评级)共4个检查项目。评定规则:1 若4个检查项目均不低于Bu级,按占多数的等级确定;2 若仅一个检查项目低于Bu级,根据实际定为Bu或Cu;3 若不止一个检查项目低于Bu级,根据实际定为Cu或Du级。帽子;化,;三鬼画符解放军。作 结构整体性等级的评定 表6.3.4检查项目Au级或Bu级Cu级Du级 结构布置、支承系统(或其它抗侧力系统)布置 布置合理、形成完整系统,且结构选型和传力路线

18、设计正确,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 布置不合理,存在薄弱环节,或结构选型、传力路线设计不当,不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 支撑系统(或其它抗侧力系统)的构造 构件长细比和连接构造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无明显残损或施工缺陷,能传递各种侧向作用 构件长细比或连接构造不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或构件连接已失效或有严重缺陷,不能传递各种侧向作用圈梁构造 截面尺寸、配筋和材料强度等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无裂缝或其他残损,能起封闭系统作用 截面尺寸、配筋或材料强度不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或已开裂,或有其他残损,或不能起封闭系统作用结构间的联系 设计合理、无疏漏;锚固、连接方式正确,无松动变形或其他残损 设计不合理,多

19、处疏漏;或锚固、连接不当,或已松动变形,或已残损6.3.5上部承重结构不适于继续承载的位移(按表6.3.5评定)6.3.6 上部承重结构的安全性等级评定原则1。一般情况下,应按各种主要构件和结构侧向位移(或倾斜)的评定结果,取其中最低一级作为上部承重结构(子单元)的安全性等级。鉴定单元安全性评级(房屋整体).1鉴定单元安全性评级.1.1民用建筑鉴定单元的安全性鉴定评级,应根据其地基基础、上部承重结构和围护系统承重部分等的安全性等级,以和与整幢建筑有关的其它安全问题进行评定。.1.2鉴定单元的安全性等级,应根据本标准第章的评定结果,按下列原则确定:一般情况下,应根据地基基础和上部承重结构的评定结

20、果按其中较低等级确定。当鉴定单元的安全性等级按上款评为su级或su级但围护系统承重部分的等级为u级或u级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将鉴定单元所评等级降低一级或二级,但最后所定的等级不得低于su级。.1.3对下列任一情况,可直接评为su级建筑: 建筑物处于有危房的建筑群中,且直接受到其威胁。 建筑物朝一方向倾斜,且速度开始变快。.1.4当新测定的建筑物动力特性,与原先记录或理论分析的计算值相比,有下列变化时,可判其承重结构可能有异常,但应经进一步检查、鉴定后再评定该建筑物的安全性等级:建筑物基本周期显著变长(或基本频率显著下降)。建筑物振型有明显改变(或振幅分布无规律)。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

21、-95部分条文理解和运用1 总则.0.3现有建筑应根据其重要性和使用要求,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分为四类,其抗震验算和构造鉴定应符合下列要求:甲类建筑,抗震验算和构造均应按专门规定采用;乙类建筑,抗震验算,可按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抗震构造,除度外可按提高一度的要求采用;丙类建筑,抗震验算和构造均应按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丁类建筑,度时,抗震验算可适当降低要求,抗震构造可按降低一度的要求采用;度时可不做抗震鉴定。.0.1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应包括下列内容和要求:.0.1.1搜集建筑的勘探报告、施工图纸、竣工图纸和工程验收文件等原始资料;当资料不全时,宜进行必要的补充实测。.0.1

22、.2调查建筑现状与原始资料相符合的程度、施工质量和维护状况,发现相关的非抗震缺陷。.0.1.3根据各类建筑结构的特点、结构布置、构造和抗震承载力等因素,采用相应的逐级鉴定方法,进行综合抗震能力分析。.0.1.4对现有建筑整体抗震性能做出评价,对不符合抗震鉴定要求的建筑提出相应的抗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见。.0.2现有建筑的抗震鉴定,应根据下列情况区别对待:.0.2.1建筑结构类型不同的结构,其检查的重点、项目内容和要求不同,应采用不同的鉴定方法。.0.2.2对重点部位与一般部位,应按不同的要求进行检查和鉴定。注:重点部位指影响该类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关键部位和易导致局部倒塌伤人的构件、部件,以和

23、地震时可能造成次生灾害的部位。.0.2.3 对抗震性能有整体影响的构件和仅有局部影响的构件,在综合抗震能力分析时应分别对待。.0.3 抗震的鉴定方法,可分为两级。第一级鉴定应以宏观控制和构造鉴定为主进行综合评价,第二级鉴定应以抗震验算为主结合构造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当符合第一级鉴定的各项要求时,建筑可评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不再进行第二级鉴定;当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时,除本标准各章有明确规定的情况外,应由第二级鉴定做出判断。.0.5 度和本标准各章有具体规定时,可不进行抗震验算;其他情况,宜在两个主轴方向分别按本标准各章规定的具体方法进行结构的抗震验算。当本标准未给出具体方法时,可采用现行国家标准

2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方法,按下式进行结构构件抗震验算:/Ra (3.0.5)4 场地、地基和基础地基基础分两级鉴定,内容有: 沙土液化,基础下软弱层一级鉴定就是找出不需要鉴定的条件,当不能满足一级鉴定规定的条件时,进行第二级鉴定4.2.6现有天然地基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4.2.6.1天然地基的竖向承载力,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方法验算,其中,地基土静承载力设计值应改用长期压密地基土静承载力设计值,其值可按下式计算:f sEs f sc 4.2.61f scc f s 4.2.62式中 f sE 调整后的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设计值kPa;f sc 长期压密地基土静承载

25、力设计值kPa;s 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范围:1.01.5)c 地基土长期压密提高系数。 (范围:1.01.2)5多层砌体房屋一般规定5.1.1本章适用于砖墙体和砌块墙体承重的多层房屋,其高度和层数不宜超过表5.1.1所列的范围。对隔开间或多开间设置横向抗震墙的房屋,其适用高度和层数宜比表5.1.1的规定分别降低和一层。 多层砌体房屋鉴定的最大高度(m)和层数 表5.1.1墙体类别墙体厚度()6度7度8度9度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粘土砖实心墙24024八22七19六13四18016五16五13四10三多孔砖墙18024016五16五13四10三粘土砖空心墙42019六19六1

26、3四10三30010三10三10三粘土砖空斗墙24010三10三10三混凝土中型空心砌块墙24019六19六1四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19022七22七16五粉煤灰中型实心砌块墙24019六19六13四18024016五16五10三注: 房屋层数不包括全地下室和出屋顶小房间;层高不宜超过4m;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坪到檐口高度,半地下室可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 房屋上、下部分的墙体类别不同时,应按上部墙体的类别查表; 粘土砖空心墙指由两片120厚砖墙或120厚砖墙与240厚砖墙通过卧砌砖连成的墙体。5.1.2抗震鉴定时,房屋的高度和层数、抗震墙的厚度和间距、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和砌筑质量、墙体交接处的

27、连接以和女儿墙和出屋面烟囱等易引起倒塌伤人的部位应重点检查;度时,尚应检查楼、屋盖处的圈梁,楼、屋盖与墙体的连接构造,墙体布置的规则性。5.1.3多层砌体房屋的外观和内在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墙体不空臌、无严重酥碱和明显歪闪;()支承大梁、屋架的墙体无竖向裂缝,承重墙、自承重墙和其交接处无明显裂缝;()木楼、屋盖构件无明显变形、腐朽、蚁蚀和严重开裂;()混凝土构件符合本标准第6.1.3条的有关规定。5.1.4多层砌体房屋,可按结构体系、房屋整体性连接、局部易损易倒部位的构造和墙体抗震承载力,对整幢房屋的综合抗震能力进行两级鉴定。符合本章第一级鉴定的各项规定时,可评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不符合第

28、一级鉴定要求时,除本章第5.2节有明确规定的情况外,应由第二级鉴定做出判断。5.2第一级鉴定(结构体系,材料强度,整体性连接构造,易引起局部倒塌的部件和其连接,抗震横墙间距和房屋宽度)5.2.1现有房屋的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规定:5.2.1.1房屋实际的高宽比和横墙间距应符合下列刚性体系的要求:()房屋的高度与宽度(对外廊房屋,此宽度不包括其走廓宽度)之比不宜大于2.2,且高度不大于底层平面的最长尺寸;()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应符合表5.2.1的规定。 刚性体系的抗震横墙最大间距(m) 表5.2.1楼、屋盖类别墙体类别墙体厚度()6、7度8度9度现浇成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砖实心墙240151511其他

29、墙体1801310装配式混凝土砖实心墙24011117其他墙体180107木、砖拱砖实心墙2407745.2.1.2房屋的平、立面和墙体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则性的要求:()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规则均匀,立面高度变化不超过一层,同一楼层的楼板标高相差不大于500mm;()楼层的质心和计算刚心基本重合或接近。5.2.2承重墙体的砖、砌块和砂浆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要求:5.2.2.1砖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7.5,且不低于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中型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10,小型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U5。砖、砌块的强度等级低于上述规定一级以内时,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宜按比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

30、降低一级采用。5.2.2.2墙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度时或度时三层和以下的砖砌体不应低于M0.4,当度时超过三层或、度时不宜低于M1;砌块墙体不宜低于M2.5。砂浆强度等级高于砖、砌块的强度等级时,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宜按砖、砌块的强度等级采用。5.2.3现有房屋的整体性连接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5.2.3.1纵横墙交接处应有可靠连接,当不符合下列要求时,应采取加固或其他相应措施:()墙体布置在平面内应闭合;纵横墙连接处,墙体内应无烟道、通风道等竖向孔道;()纵横墙交接处应咬槎较好;当为马牙槎砌筑或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时,沿墙高每10皮砖(中型砌块每道水平灰缝)应有26拉结钢筋;空心砌块有钢筋混凝

31、土芯柱时,芯柱在楼层上下应连通,且沿墙高每隔0.6应有4点焊钢筋网片与墙拉结。5.2.3.2楼、屋盖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混凝土预制构件应有座浆;预制板缝应有混凝土填实,板上应有水泥砂浆面层;楼、屋盖构件的最小支承长度() 表5.2.3-1构件名称混凝土预制板预制进深架木屋架、木大梁对接檀条木龙骨、木檀条位 置墙上梁上墙上墙上屋架上墙上支承长度10080180且有梁垫240601205.2.3.3圈梁的布置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现浇和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可无圈梁;()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或木屋盖)砖房的圈梁布置和配筋,不应少于表5.2.3的规定,圈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圈

32、梁位置与楼、屋盖宜在同一标高或紧靠板底;纵墙承重房屋的圈梁布置要求应相应提高;空斗墙、空心墙和180mm厚砖墙的房屋,外墙每层应有圈梁,内墙隔开间宜有圈梁;()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的砌块房屋,每层均应有圈梁;内墙上圈梁的水平间距,、度时分别不宜大于表5.2.3-中、度时的相应规定;圈梁截面高度,中型砌块房屋不宜小于200mm,小型砌块房屋不宜小于150;()砖拱楼、屋盖房屋,每层所有内外墙均应有圈梁,当圈梁承受砖拱楼、屋盖的推力时,配筋量不应少于412;()屋盖处的圈梁应现浇;楼盖处的圈梁可为钢筋砖圈梁,其高度不小于皮砖,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5,总配筋量不少于表5.2.32中的规定;现浇钢

33、筋混凝土板墙或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中的配筋加强带可代替该位置上的圈梁;与纵墙圈梁有可靠连结的进深梁或配筋板带也可代替该位置上的圈梁。 圈梁的布置和构造要求 表5.2.3-2位置和配筋量7度8度9度屋盖外墙除层数为二层的预制板或有木望板、木龙骨吊顶时,均应有均应有均应有内墙同外墙,且纵横墙上圈梁的水平间距分别不应大于8m和16m 纵横墙上圈梁的水平间距分别不应大于8m和12m 纵横墙上圈梁的水平间距均不应大于8m楼盖外墙横墙间距大于8m或层数超过四层时应隔层有 横墙间距大于8m时每层应有,横墙间距不大于8m层数超过三层时,应隔层有 层数超过二层且横墙间距大于4m时,每层均应有内墙 横墙间距大于8m

34、或层数超过四层时,应隔层有圈梁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16m 同外墙,且圈梁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12m 同外墙,且圈梁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8m配筋量484104125.2.4.2非结构构件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不符合时位于出入口或临街处应加固或采取相应措施:()隔墙与两侧墙体或柱应有拉结,长度大于5.1m或高度大于时,墙顶还应与梁板有连接;()无拉结女儿墙和门脸等装饰物,当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低于2.5且厚度为240mm时,其突出屋面的高度,对整体性不良或非刚性结构的房屋不应大于0.5;对刚性结构房屋的封闭女儿墙不宜大于0.9;()出屋面小烟囱在出入口或临街处应有防倒塌措施;()钢筋混凝土挑檐、雨罩等

35、悬挑构件应有足够的稳定性。5.2.4.3悬挑楼层、通长阳台,或房屋尽端有局部悬挑阳台、楼梯间、过街楼的支撑墙体,或与独立承重砖柱相邻的承重墙体,应提高有关墙体承载能力的要求。5.2.5第一级鉴定时,房屋的抗震横墙间距和宽度不应超过下列限值:()层高在左右,墙厚为240mm的粘土砖实心墙房屋,当在层高的/处门窗洞所占的水平截面面积,对承重横墙不大于总截面面积的25、对承重纵墙不大于总截面面积的50时,其承重模墙间距和房屋宽度的限值宜按表5.2.5采用;其他墙体的房屋,应按表5.2.5的限值乘以表5.2.5规定的墙体类别修正系数采用;()自承重墙的限值,可按本条()款规定值的1.25倍采用;()对

36、本章第5.2.4.3条规定的情况,其限值宜按本条()、()款规定值的0.8倍采用;突出屋面的楼、电梯间和水箱间等小房间,其限值宜按本条()、()款规定值的燉采用。第一级鉴定的抗震横墙间距和房屋宽度限值(m) 表5.2.5-1楼层总数检查数层砂 浆 强 度 等 级M0.4M1M2.5M5M10M0.4M1M2.5M5M10LBLBLBLBLBLBLBLBLBLB6度7度二 21三31-2四431-2五541-3六6541-3七7651-4八6-81-58度9度二21三31-2四431-2五541-3六6541-3注: L指240厚承重横墙间距限值;楼、屋盖为刚性时取平均值,柔性时取最大值,中等刚

37、性可相应换算; B指240厚纵墙承重的房屋宽度限值;有一道同样厚度的内纵墙时可取1.4倍,有2道时可取1.8倍;平面局部突出时,房屋宽度可按加权平均值计算; 楼盖为混凝土而屋盖为木屋架或钢木屋架时,表中顶层的限值宜乘以0.7。5.3第二级鉴定5.3.1多层砌体房屋采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的方法进行第二级鉴定时,应根据房屋不符合第一级鉴定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方法、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和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和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应按房屋的纵横两个方向分别计算。当最弱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最弱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或最弱墙段综合抗震能

38、力指数大于等于1.0时,可评定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当小于1.0时,应对房屋采取加固或其他相应措施。5.3.2结构体系、整体性连接和易引起倒塌的部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但横墙间距和房屋宽度均超过或其中一项超过第一级鉴定限值的房屋,可采用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方法进行第二级鉴定。楼层平均抗震能力指数应按下式计算:i =Ai / Abioi (5.3.2)式中 i 第楼层的纵向或横向墙体平均抗震能力指数;Ai 第楼层的纵向或横向抗震墙在层高/处净截面的总面积,其中不包括高宽比大于的墙段截面面积;Abi第楼层的建筑平面面积;oi 第楼层的纵向或横向抗震墙的基准面积率,应按本标准附录采用; 烈度影响系数;

39、、度时,分别按0.7、1.0、1.5和2.5采用。5.3.3结构体系、楼屋盖整体性连接、圈梁布置和构造和易引起局部倒塌的结构构件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的房屋,可采用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进行第二级鉴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5.3.3.1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应按下式计算:ci12i 5.3.3式中ci第楼层的纵向或横向墙体综合抗震能力指数;1体系影响系数,可按第5.3.3.2款确定;2局部影响系数,可按第5.3.3.3款确定。5.3.3.2体系影响系数可根据房屋不规则性、非刚性和整体性连接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的程度,经综合分析后确定;也可由表5.3.3各项系数的乘积确定。当砖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为M0.4时,尚应乘以0.9。5.3.4横墙间距超过刚性体系规定的最大值、有明显扭转效应和易引起局部倒塌的结构构件不符合第一级鉴定要求的房屋,当最弱的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小于1.0时,可采用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方法进行第二级鉴定。cij12ij 5.3.3式中cij第层j墙段综合抗震能力指数ij 第层j墙段综合抗震能力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