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2020届高三生物9月基础测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686047 上传时间:2022-06-09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59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浙江省嘉兴市2020届高三生物9月基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浙江省嘉兴市2020届高三生物9月基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浙江省嘉兴市2020届高三生物9月基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资源描述:

《浙江省嘉兴市2020届高三生物9月基础测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嘉兴市2020届高三生物9月基础测试题(含解析)(3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浙江省嘉兴市2020届高三生物9月基础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蛙受精卵发育成蝌蚪的过程中形成了腮细胞和神经细胞等,引起这种差异的过程是A. 细胞分化B. 细胞衰老C. 细胞凋亡D. 细胞分裂【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详解】蛙的腮细胞和神经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经过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而产生的,引起这种差异的过程是细胞分化。故选A。2.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单因子杂交实 验中,F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1:1反映的是A. F1的基因型比例B. F1的表现型比例C. F1产生的两种基因型的配子比

2、例D. F1产生的雌配子与雄配子的比例【答案】C【解析】【分析】测交是让F1与隐性纯合子交配。【详解】F1产生两种比值相等的配子,一种含有显性基因,另一种含有隐性基因;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配子。F1与隐性纯合子交配,由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导致F1测交后代中的杂合子隐性纯合子11。综上分析,F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11反映的是F1产生的两种基因型的配子比例。故选C。3.细胞具有多种结构参与物质运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胰岛素由蛋白质分泌泡运至质膜释放B. 氨基酸由载体蛋白运至核糖体脱水缩合C. 葡萄糖由葡萄糖载体运至线粒体内氧化分解D. 乙酰胆碱由突触小泡运至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答案】A【解析

3、】【分析】(1)分泌蛋白由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后,到达粗面内质网膜的一端时,内质网膜会形成小泡,将这些蛋白质包裹起来,此小泡随后离开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移动并最后与之融合,将蛋白质转入高尔基体中。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修饰加工,然后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分泌泡运往细胞膜(质膜),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将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2)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氨基酸由tRNA运至核糖体。(3)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细胞溶胶)中,其过程是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之后,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中被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H2O。(4)神

4、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详解】A、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由蛋白质分泌泡运至质膜释放,A正确;B、氨基酸由tRNA运至核糖体脱水缩合,B错误;C、葡萄糖由葡萄糖载体从细胞外运至细胞质基质,进而被氧化分解为丙酮酸,C错误; D、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D错误。故选A。4.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 温室气体分子会吸收地球的反射热,使地球升温B. 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增加了全球酸雨的频率和酸度C. 抑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方法

5、是降低出生率和提高死亡率D. 地球表面的短波辐射量增加与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减少无关【答案】A【解析】【分析】(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而影响地球的热平衡,使地球变暖。(2)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这些含酸的微粒随着雨雪回降到地面就是酸雨,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3)人口的数量变化有别于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种的数量变化,不能通过提高死亡率而控制人口的数量。(4)在距地球表面1520km处的平流层中,臭氧(O3)的含量非常丰富,它能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射线,从而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

6、的伤害。【详解】A、温室气体分子(CO2分子)会吸收地球的反射热,使地球升温,造成温室效应,A正确;B、酸雨的形成,主要是人类过度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时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水分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不会增加全球酸雨的频率和酸度,但会造成温室效应,B错误;C、抑制人口过快增长的方法是降低出生率,但不能人为地提高死亡率,C错误;D、臭氧能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射线,从而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因此地球表面的短波辐射量增加与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减少有关,D错误。故选A。5.下图为某农业生态工程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建立沼气池可

7、提高人类对光合产物中的能量利用率。B. 沼渣、沼液还田的主要目的是为农作物提供有机物C. 该生态工程中应用了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D. 该生态工程的设计体现了整体性原理【答案】B【解析】【分析】图示的农业生态工程,农作物和家畜可为人类提供食物,农作物为家畜提供饲料。以农作物秸秆、人与畜的粪便作为原料生产沼气,沼气作为人的生活能源,沼渣、沼液为农作物提供肥料,从而达到了物质利用的良性循环,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详解】A、建立沼气池,其中的沼渣、沼液能为农作物提供肥料,进而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人类对光合产物中的能量利用率,A正确;B、农作物不能直接利用有机物,沼渣、沼液还田的主要目的是

8、为农作物提供含N、P、K等的无机盐,B错误;C、分析图示可知,该生态工程充分利用了农作物秸秆、人与畜的粪便等废弃物中的物质,应用了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C正确;D、整体性原理的含义是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从图中呈现的“农作物和家畜可为人类提供食物”等等信息可以看出,该生态工程的设计体现了整体性原理,D正确。故选B。6.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A. 基因突变必然引起基因数量发生改变B. 高等生物的基因突变只发生在生殖细胞中C. 基因位置改变引起的生物性状改变属于基因突变D. 若编码某多肽的基因缺失了单个碱基对,则该

9、基因编码的肽链可能变长【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表现在: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细胞内的不同DNA分子上,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基因突变中的碱基对的缺失,对缺失位置前的mRNA的碱基序列和氨基酸的序列不影响,影响缺失位置后的mRNA的碱基序列和氨基酸的序列。【详解】A、C、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不会引起基因数量发生改变,因此基因位置改变引起的生物性状改变也不属于基因突变,A、C错误;B、高等生物的基因突变既可以发

10、生在生殖细胞中,也可以发生在体细胞中,B错误;D、编码某多肽的基因缺失了单个碱基对,则导致转录形成的mRNA的碱基序列从缺失位置后均发生改变,可能出现终止密码子后延的情况,所以该基因编码的肽链可能变长,D正确。故选D。7.下列关于树蛙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 树蛙种群的存活曲线常为凹型B. 树蛙的性比率发生改变,有可能影响出生率C. 自然增长率为100%时,树蛙种群开始零增长D. 树蛙种群的稳定平衡密度受资源、空间和其他生物的制约【答案】C【解析】【分析】存活曲线的基本类型:类型(凸型):大多数个体都能能活到平均生理年龄,早期死亡率极低,但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人类和很多高等动物

11、都十分接近这一类型。类型(对角线形):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水螅、一些鸟类和小型哺乳类动物比较接近这一类型。类型(凹型):低龄死亡率极高,但是一旦活到了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牡蛎和树蛙属于这一类型。种群性比率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出生率或死亡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或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详解】A、树蛙在低龄期死亡率极高,但是一旦活到了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因此树蛙种群的存活曲线常为凹型,A正确;B、种群性比率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

12、对比例,树蛙的性比率发生改变,有可能影响出生率,B正确;C、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为0%时,树蛙种群开始零增长,C错误;D、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所以树蛙种群的稳定平衡密度受资源、空间和其他生物的制约,D正确。故选C。【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种群存活曲线的基本类型、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明确种群性比率、出生率、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内涵,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8.下列关于泡菜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亚硝酸盐能与N-1-萘基乙二胺偶联形成紫红色产物B. 泡菜在打成匀浆前需用蒸馏水冲洗数遍以减少杂质C. 测定OD值时

13、,必须先测定样品溶液,再测定标准溶液D. 样液中加入硫酸锌和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为了沉淀蛋白质等杂质【答案】D【解析】【分析】(1)亚硝酸盐含量测定原理:亚硝酸盐可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这一产物再与N-1-萘基乙二胺偶联,形成紫红色产物,可用光电比色法定量。(2)亚硝酸盐的定量测定流程:样品处理:泡菜25g制匀浆过滤后调pH至8.0加硫酸锌溶液25mL加氢氧化钠溶液至产生白色沉淀水浴加热至60过滤取滤液在500 mL容量瓶中定容。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步骤:a.分别在待测样品溶液和已知浓度的亚硝酸盐溶液(标准溶液)中加入等量显色剂。b.在两个光程为1cm的比色杯中分别加入样品溶液和标准

14、液。c.分别将两个比色杯在550 nm处测定光密度值(OD值)。d.通过换算,即可知两个比色杯中待测物质的比例。因一杯中为已知浓度的亚硝酸盐溶液,则可得待测样品中亚硝酸盐浓度。【详解】A、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这一产物再与N-1-萘基乙二胺偶联,形成紫红色产物,A错误;B、腌制的泡菜25g及少量泡菜汤,在匀浆机中打成匀浆,此前不需用蒸馏水冲洗,B错误;C、测定OD值时,需同时测定样品溶液与标准溶液,C错误;D、样品处理时,样液中加入硫酸锌和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为了沉淀蛋白质等杂质,D正确。故选D。【点睛】识记并理解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原理及其测定流程是解题的关键。9.肉毒素作用于

15、神经肌肉接点会减少乙酰胆碱的释放,常用于除皱美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肌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B. 肌膜上乙酰胆碱受体接受刺激后,引起肌膜的复极化C. 肉毒素可使肌膜的小电位不易达到触发动作电位的值D. 肉毒素可使肌肉松弛,从而达到除皱效果【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末梢与肌肉接触处叫做神经-肌肉接点,又称突触。在突触处,神经末梢的细胞膜称为突触前膜,与之相对的肌膜较厚,有皱褶,称为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一间隙,称突触间隙。神经末梢内部有许多突触小泡,每个小泡里面含有几万个乙酰胆碱分子。当神经冲动传到末梢后,突触小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并扩散到突触后膜处

16、。乙酰胆碱可以和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这种受体是一种通道蛋白,结合后通道开放,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形成一个小电位。这种电位并不能传播,但随着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的增加,开放的通道增多,电位可加大。当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可在肌膜上引起一个动作电位。肌膜的动作电位传播到肌纤维内部时,引起肌肉收缩。【详解】A、肌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A正确;B、肌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接受刺激后,引起肌膜的去极化,B错误;C、肉毒素作用于神经肌肉接点会减少乙酰胆碱的释放,所以肉毒素可使肌膜的小电位不易达到触发动作电位的值,C正确;D、肉毒素的作用是阻遏乙酰胆碱的释放,抑

17、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所以肉毒素可使肌肉松弛,从而达到除皱效果,D正确。故选B。【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突触的信号传递过程,据此以题意信息“肉毒素作用于神经肌肉接点会减少乙酰胆碱的释放”为切入点,分析判断各选项。10.下图是与核基因S的表达有关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过程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B. 过程为mRNA的加工,在细胞核中进行C. 过程中多个核糖体同时参与同一条肽链的合成D. 过程可防止异常蛋白的产生【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过程为转录,过程为mRNA的加工,过程为翻译,过程为异常mRNA的水解。【详解】A、过程是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核基因S的一条链为模

18、板,合成RNA的转录过程,A正确;B. 过程为在细胞核中进行的mRNA的加工过程,B正确; C. 过程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翻译过程,肽链合成时,在一个 mRNA 分子上可以有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这样大大增加了翻译效率,C错误;D、过程为异常mRNA的水解过程,可防止异常蛋白的产生,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学生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明确基因表达的内涵,进而明辨图中各数字所示生理过程的名称并分析判断各选项。1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

19、的是A. 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B. 32P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子代噬菌体均含32PC. 35S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子代噬菌体均不含35SD. 噬菌体增殖所需的能量和原料由细菌提供【答案】B【解析】【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操作程序是:用32P或35S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经过短时间的保温后,搅拌、离心,检查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实验原理是:T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细菌细胞外;在T2噬菌体的DNA的指导下,利用细菌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T2噬菌体的组成成分。【详解】A、用32P和35S分别

20、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以便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区分开,单独观察二者的作用,A正确;B、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噬菌体的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利用细菌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来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依据DNA的半保留复制,少部分子代噬菌体含32P,B错误;C、用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利用细菌细胞中的氨基酸来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所以子代噬菌体均不含35S,C正确;D、噬菌体增殖所需的能量和原料由细菌提供,D正确。故选B。【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噬菌体的结构及其侵染

21、细菌的实验原理、方法、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12.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工业黑化之前,桦尺蠖蛾绝大多数是浅体色,而工业黑化之后绝大多数桦尺蠖蛾是黑体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不同体色桦尺蠖蛾的同时存在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B. 黑色桦尺蠖娥比例变大是一种适应性进化的结果C. 工业黑化使桦尺蠖蛾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D. 自然选择是桦尺蠖蛾进化的动力【答案】A【解析】【分析】(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桦尺蠖体色有两种表现型,野生型蛾子是灰色的,突变型是黑色的。在工业黑化之前,森林没有受到工业污染,树干和岩石上长满灰色的地衣。灰色的蛾子同灰色的背景

22、混为一体,常常能逃避鸟类的捕食,而黑色的蛾子则在灰色的背景上凸显出来,容易被鸟类发现而被捕食。在这种条件下,灰色的蛾子存活的概率增大,黑色的蛾子存活概率减小。在工业黑化之后,工业污染使森林中大部分地衣消失,树干和岩石呈现深暗颜色,这时,黑色的蛾子被保护起来,而灰色的蛾子在深暗的背景上凸显出来,容易被鸟捕食,两种蛾子的存活概率发生了逆转。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变化,群体中黑色的蛾子逐渐增多,灰色的蛾子逐渐减小,使得桦尺蠖蛾群体中的黑色基因频率逐代上升,灰色基因频率逐代下降。这是一种适应性进化,这种进化性变化是自然选择所造成的。【详解】不同体色的桦尺蠖蛾的同时存在体现了遗传的多样性。工业黑化之后,黑

23、色桦尺蠖娥的体色与环境色彩相近,常常能逃避鸟类的捕食,而灰色桦尺蠖娥的体色与环境色彩反差很大,容易被鸟类发现而被捕食。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黑色桦尺蠖娥比例逐渐变大,灰色桦尺蠖娥比例逐渐变小,导致黑色基因频率逐代上升,灰色基因频率逐代下降。可见,工业黑化使桦尺蠖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黑色桦尺娥比例变大是一种适应性进化的结果,自然选择是桦尺蠖蛾进化的动力。综上分析,A错误,B、C、D均正确。故选A。13.下列关于“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不同组别滤纸片的大小和数量应相同B. 需将含有酶的滤纸片贴在反应小室的内壁上C. 反应时间不宜过长,主要原因是时间过长会导致酶消

24、耗过多D. 完成某pH组实验后,反应小室经充分冲洗可用于其他pH组【答案】C【解析】【分析】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自变量是溶液的pH,因变量是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可以用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单位时间内气泡的产生数量来表示,而其他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详解】A、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不同组别滤纸片的大小和数量是无关变量,应相同,A正确;B、需将含有酶的滤纸片贴在反应小室的内壁上,B正确; C、酶是生物催化剂,反应前后不变,C错误;D、完成某pH组实验后,反应小室经充分冲洗可用于其他pH组,D正确。故选C。14.某化合物由甲、乙两部分构成,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25、. 若该化合物为蔗糖,则甲、乙均表示葡萄糖B. 若该化合物为二肽,则甲、乙中不可能同时含有羧基C. 若该化合物为ATP,甲为腺苷,则甲、乙之间通过磷酸键相连D. 若该化合物为质膜的磷脂分子,甲为亲水头部,则乙位于脂双层表面【答案】C【解析】【分析】1分子蔗糖是由1分子果糖和1分子葡萄糖脱水缩合而成。2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二肽。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详解】A、若该化合物为蔗糖,则甲、乙分别表示葡萄糖和果糖,A错误;B、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

26、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若该化合物为二肽,则甲、乙均表示氨基酸,因此甲、乙中可能同时含有羧基,B错误;C、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若该化合物为ATP,甲为腺苷,则乙为磷酸基团,甲、乙之间通过磷酸键相连,C正确;D、若该化合物为质膜的磷脂分子,甲为亲水头部,则乙为疏水的尾部,因此乙位于脂双层的内部,D错误。故选C。15.真核生物厌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两个途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甲过程产生的ATP可用于主动转运B. 骨骼肌细胞内无氧时才可进行乙过程C. 甲、乙、丙过程均发生在细胞溶胶中D. 面包制作时面团的“发起”与甲、丙过程

27、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甲为厌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乙与丙都是厌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详解】A、甲过程为厌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产生的ATP可用于主动转运,A正确;B、骨骼肌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甲、乙过程所示的厌氧呼吸,产生乳酸,B错误;C、甲为厌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乙与丙都是厌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厌氧呼吸在细胞溶胶中进行,C正确;D、酵母在面团中进行乙醇发酵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就是使面团“发起”的原因,因此面包制作时面团的“发起”与甲、丙过程有关,D正确。故选B。【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厌氧呼吸的过程、乙醇发酵的内涵等相关知识,据此,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判断各选项。16

28、.下图是某同学在观察三倍体无籽西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拍摄的显微照片,甲、乙、丙、丁四个细胞对应的时期依次为a、b、c、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无籽西瓜高度不育,与a时期染色体配对紊乱有关B. b时期细胞中DNA数已加倍,具有4套遗传物质C. c时期细胞中含有6个染色体组,可发生基因重组D. d时期细胞中囊泡融合形成细胞板,核膜重新形成【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文描述和题图可知:三倍体无籽西瓜体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甲细胞对应的a时期为有丝分裂间期,乙细胞对应的b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丙细胞对应的c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丁细胞对应的d时期为有丝分裂末期。【详解】A、甲细胞对应的a时期为

29、有丝分裂间期,A错误;B、乙细胞对应的b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DNA数已加倍,具有3个染色体组,6套遗传物质,B错误;C、丙细胞对应c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因着丝点分裂而导致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细胞中含有6个染色体组,但不能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D、丁细胞对应d时期为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中囊泡融合形成细胞板,核膜重新形成,D正确。故选D。【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减数分裂的过程,明确染色体组、基因重组、多倍体概念的内涵等相关知识,据此,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判断各选项。17.下图是划线分离法接种微生物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该接种过程一般需灼

30、烧接种环5次B. 划线结束可看到划线末端出现不连续单菌落C. 若培养的是尿素分解菌,可加入酚红指示剂D. 该接种方法不能准确计数培养液中微生物数量【答案】B【解析】【分析】(1)划线分离大肠杆菌: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接种环,将摇床上培养12h的菌液打开,接种环部分深入到菌液中。然后,在固体培养基的平板上连续划线。接种环只在菌液中蘸菌液一次,划线后盖好培养皿。最后,将培养皿倒置(盖在下面),放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224 h后,可看到在划线的末端出现不连续的单个菌落,表明菌已被分离。(2)在细菌分解尿素的化学反应中,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pH升高,酚红指示剂将变红。【详解】

31、A、为了防止杂菌污染,每一次的划线之前和划线操作结束后都需要将接种环灼烧灭菌,图示中共有4个划线区域,因此该接种过程一般需灼烧接种环5次,A正确;B、划线结束后,将培养皿倒置放在一定温度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定时间后,可看到划线末端出现不连续单菌落,B错误;C、若培养的是尿素分解菌,因该菌合成的脲酶可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pH升高,酚红指示剂将变红,所以可加入酚红指示剂来予以鉴定,C正确;D、该接种方法(划线分离法)不易分离出单个菌落,不能准确计数培养液中微生物数量,D正确。故选B。18.尿糖试纸会因待测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多少呈现出浅蓝、浅绿、棕至深棕的颜色反应。“模拟尿糖的检测”实验的分

32、组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试管1号2号3号4号5号待测液清水葡萄糖溶液蛋白质溶液甲尿液乙尿液A. 模拟的甲、乙尿液样本中,一份含有葡萄糖,另一份不含葡萄糖B. 使用尿糖试纸检测时,须将试纸部分浸没在待测液中,取出观察颜色变化C. 若某尿样经试纸检测后出现阳性反应,则能断定该尿样的提供者患有糖尿病D. 出现尿糖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抑制了肾小管对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答案】A【解析】【分析】模拟尿糖的检测,其方法步骤为:取5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2、3、4、5,并放在试管架上。在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4mL不同的液体。1号:清水;2号:葡萄糖溶液;3号:蛋白质溶液;4号:甲尿液;5号:乙尿液。将葡萄糖试

33、纸放到干净的纸巾上。然后用一支干净的滴管,从1号试管中吸取液体,滴2滴在葡萄糖试纸上。在记录表上记下葡萄糖试纸的颜色变化。如果颜色没有变化,就写无反应。重复步骤3,用葡萄糖试纸测试另外4种溶液,在记录表中记录每次测试的颜色变化情况。【详解】A、模拟的甲、乙尿液样本中,一份含有葡萄糖,另一份不含葡萄糖,A正确;B、使用尿糖试纸检测时,须将待测液滴滴在葡萄糖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B错误;C、若某尿样经试纸检测后出现阳性反应,则能断定该尿样中含有葡萄糖,但不能说明尿样提供者患有糖尿病,因为健康人一次食糖过多,尿中也会出现葡萄糖,C错误;D、出现尿糖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糖代谢出现障碍,引起

34、血糖浓度过高,D错误。故选A。19.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条食物链如下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蚯蚓蟾蜍猫头鹰A. “蚯蚓蟾蜍猫头鹰”为捕食食物链,以活的动物为起点B. 若该地被DDT长期污染,则在该食物链中猫头鹰体内的DDT浓度最高C. 蚯蚓每年同化的能量,去除呼吸消耗后剩余的能量为该年度次级生产量D. 猫头鹰的次级生产量小于蟾蜍,主要原因是恒温动物的呼吸耗散了大量的热【答案】D【解析】【分析】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着两种类型的食物链:捕食食物链是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腐食食物链是以死亡生物或现成有机物为起点的食物链。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

35、的现象就叫生物放大。次级生产量是除生产者外的其它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详解】A、蚯蚓是活的动物,因此“蚯蚓蟾蜍猫头鹰”为捕食食物链,A正确;B、若该地被DDT长期污染,则DDT会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该食物链中猫头鹰体内的DDT浓度最高,B正确;C、次级生产量异养生物的同化量呼吸消耗量,可见,蚯蚓每年同化的能量,去除呼吸消耗后剩余的能量为该年度次级生产量,C正确;D、猫头鹰的次级生产量小于蟾蜍,主要原因是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是逐级递减的, D错误。故选D。20.下图为动物体内某卵原细胞的一对同源染

36、色体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基因。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若不发生交叉互换,卵细胞的基因型为Ef或eFB. 若不发生交叉互换,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EEffC. 若发生交叉互换,卵细胞基因型可能为EfD. 若发生交叉互换,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eeFF【答案】D【解析】【分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卵原细胞体积增大,染色体进行复制(染色体上的基因也随之复制),成为初级卵母细胞,此时每条染色体形成了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条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子细胞中,导致所形成的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极体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在减

37、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中的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导致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使得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加倍的染色体伴随着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结束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减数分裂的结果,一个卵原细胞形成了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详解】A、B、卵原细胞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进行复制,这对染色体上的基因也随之复制,复制后的相同基因位于组成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导致所形成的初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为EEeeFFff,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会随着所在的染色体一起移动,若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所形成

38、的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为EEff或eeFF,该次级卵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所形成的卵细胞的基因型为Ef或eF,A、B正确;C、D、若发生交叉互换,则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所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为EEFf或eeFf,该次级卵母细胞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所形成的卵细胞的基因型为Ef或EF或eF或ef,C正确,D错误。故选D。【点睛】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不发生交叉互换与发生交叉互换时的染色体与基因的位置关系。21.利用杂交瘤技术可以制备单克隆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可以用仙台病毒为介导,将免疫过的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B. 融合后的杂交细胞种类较多,因此要进行筛选C. 对杂交瘤细胞进行两

39、次抗体检验后,才能获得阳性细胞克隆D. 可将单克隆阳性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体内获取单克隆抗体【答案】C【解析】【分析】(1)动物细胞在一定的物质(如聚乙二醇、灭活的仙台病毒等)介导下可以融合。(2)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方法:用外界抗原刺激动物(人小鼠、兔子等),使其发生免疫反应,使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利用仙台病毒或聚乙二醇等作介导,使经免疫的动物的脾细胞与可以无限传代的骨髓瘤细胞融合;经过筛选、克隆培养,获得来自单一细胞的既能产生特异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克隆。【详解】A、可以用仙台病毒为介导,将免疫过的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A正确;B、融合后的每种杂交瘤细胞只能产生一

40、种特异性抗体,由于融合后的杂交细胞种类较多,因此要进行筛选,以获得能分泌目标抗体的杂交瘤细胞,B正确;C、对杂交瘤细胞进行两次抗体检验,第一次抗体检验的目的是从众多的杂交细胞中筛选出能够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由于第一次抗体检验筛选出的阳性细胞中还可能含有分泌其他抗体的细胞或不分泌抗体的细胞,所以需要对其进行克隆化培养并进行第二次抗体检验,结果为阳性的细胞就是能分泌目标抗体的单克隆细胞,就可以对这些细胞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了,C错误;D、可将单克隆阳性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体内,让其在小鼠腹腔中增殖,进而获取单克隆抗体,D正确。故选C。22.接种狂犬病灭活疫苗是有效预防狂犬病的手段。接种疫苗可分为

41、两种情况:一为咬伤后预防,二为无咬伤预防。咬伤后预防须多次接种狂犬病疫苗,并在伤口使用抗狂犬病血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注射狂犬病疫苗属于主动免疫B. 注射抗狂犬病血清可刺激机体产生抗狂犬病抗体C. 单独注射抗狂犬病血清不能作为无咬伤预防的长效手段D. 多次注射狂犬病疫苗,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抗狂犬病血清中含有抗狂犬病抗体,注射抗体使机体获得免疫属于被动免疫。注射的狂犬病疫苗属于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属于主动免疫。接种疫苗后,疫苗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如果有相同的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记忆细胞会

42、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详解】A、注射的狂犬病疫苗属于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机体会产生特异性免疫,该免疫属于主动免疫,A正确;B、注射的抗狂犬病血清中含有抗狂犬病抗体,注射抗狂犬病血清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B错误;C、单独注射抗狂犬病血清属于被动免疫,不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因此不能作为无咬伤预防的长效手段,C正确;D、初次注射狂犬病疫苗时,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再次注射狂犬病疫苗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多次注射狂犬病疫苗,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故选B。23.图示为用烟草的愈伤组织所做的5组实验,下列叙述

43、错误的是A. 愈伤组织是由一团相对未分化的壁细胞组成的B. 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是天然植物激素,也可是人工合成的类似化合物C. 该实验结果说明,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控制着烟草的生长和发育D. 该实验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受激素作用部位、激素的浓度和其他激素的影响【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合适,愈伤组织就会分化出根和茎叶。细胞分裂素太多,只长茎叶不长根;生长素太多,只长根不长茎叶;而当生长素少,细胞分裂素也不多时,则愈伤组织继续生长,不发生分化。【详解】A、愈伤组织是由一团相对未分化的活的薄壁细胞组成的,A正确;B、人们常常把天然的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类似

44、化学物质合称为植物生长物质或植物生长调节剂,B正确;C、该实验结果说明,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控制着烟草的生长和发育,C正确;D、该实验说明了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烟草愈伤组织中的相互作用,没有体现出生长素的作用受激素作用部位、激素的浓度和其他激素的影响,D错误。故选D。24.将小鼠肝细胞置于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测定细胞的体积和数量并绘制细胞体积、细胞数量与NaCl溶液浓度变化关系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随NaCl溶液浓度增加,细胞体积的曲线先逐渐升高后下降B. 若两组细胞数量相等,则两组细胞的体积也相等C. 若某组细胞体积不再发生变化,则该组细胞内外NaCl浓度相等D. 细

45、胞体积与数量变化曲线可反映出不同肝细胞内溶液浓度存在差异【答案】D【解析】【分析】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称为渗透。水分子是从其分子数相对较多处向相对较少处扩散。当细胞内外水分子的相对数目相等,也就是溶液浓度相等时,动物细胞都没有发生变化。当细胞外水分子相对较多,也就是溶液浓度相对低时,动物细胞在水中会因渗透作用吸水而破裂。当细胞外水分子相对较少,也就是溶液浓度相对高时,动物细胞会因渗透作用失去水分而导致细胞收缩。【详解】A、当NaCl溶液浓度低于细胞质的浓度时,随NaCl溶液浓度增加,小鼠肝细胞的体积可能随着细胞的吸水逐渐增大直至细胞破裂,也可能由随着细胞的吸水逐渐增大而转为随着细胞的失水逐渐减小

46、,与此相对应,细胞体积的曲线可能逐渐升高至一定数值,也可能先逐渐升高后下降,A错误;B、因不同的小鼠肝细胞的细胞质的浓度不一定相同,所以,若两组细胞数量相等,则两组细胞的体积不一定相等,B错误;C、若某组细胞体积不再发生变化,则水分子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此时细胞外的NaCl溶液浓度与小鼠肝细胞的细胞质的浓度相等,但不见得与小鼠肝细胞内的NaCl浓度相等,C错误;D、当细胞外NaCl溶液浓度低于细胞质的浓度时,小鼠肝细胞吸水甚至破裂,当细胞外的NaCl溶液浓度高于细胞质的浓度时,小鼠肝细胞失水甚至死亡,所以细胞体积与数量变化曲线可反映出不同肝细胞内溶液浓度存在差异,D正确。故选D。25.图一是

47、某系谱图,甲病和乙病是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为伴X遗传,只有7号为突变个体。图二表示对甲病的某种检测结果: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各显示一个条带。人群中乙病的发病率为1/90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 7号的变异来源不可能是染色体结构改变C. 3和4号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45/62D. 8号表现型正常的概率是23/93【答案】C【解析】【分析】依题意并分析图示:由“1号、2号和4号”、“1号、2号和5号”的表现型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甲病为隐性遗传病。1号和3号仅有条带1,2号、4号、6号均含有条带1和条带2,5号为患甲病的男性,仅有条带2,说明条带2为

48、甲病的致病基因,条带1为与甲病有关的正常的显性基因,1号和3号均为关于甲病的显性纯合子,进而推知:5号只携带一个甲病的致病基因,因此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图一显示:1号和2号均正常,其儿子5号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据此分析图二可知:1号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5号患甲病是因其携带有一个甲病的致病基因,因此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若甲病的致病基因用a表示,则3号和4号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所以7号患甲病的原因可能是3号产生的精子中含有的X染色体缺失了基因A所在的片段,所以7号的变异来源可能是染色体结构改变,B错误;C、只考虑乙病,图一显示:1号和2号

49、均正常,女儿4号患乙病,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乙病的致病基因用b表示,则4号的基因型为bb,人群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900,b的基因频率1/30,B的基因频率11/3029/30,在正常人群中,BBBb(29/3029/30)(229/301/30)292,因此3号的基因型为Bb的概率是2/31, 3和4号所生孩子患乙病的概率是2/311/2bb1/31,正常的概率是11/3130/31,只考虑甲病,3号和4号的基因型分别是XAY、XAXa,二者所生孩子患甲病的概率是1/4XaY,正常的概率是11/43/4,综上分析,3和4号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30/313/445/62,

50、C正确;D、只考虑甲病,5号和6号的基因型分别是XaY、XAXa,二者所生男孩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是XAYXaY11,因此8号表现型正常的概率是1/2XAY,只考虑乙病,4号的基因型为bb,1号和2号的基因型均为Bb,则5号的基因型为1/3BB、2/3Bb,6号的基因型为Bb的概率是2/31,所以8号表现型正常的概率是12/312/31/4bb92/93,综上分析,8号表现型正常的概率是92/931/246/93,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26.南极某海域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食物网有_条食物链,虎鲸处于第_营养级。(2)从营养关系看,磷虾的分布主要与_有关对蓝鲸的

51、过度捕杀可导致磷虾密度_,从而抑制硅藻生长,导致生态失衡。(3)海冰为磷虾提供栖息和躲避敌害的场所,全球变暖,海冰减少,磷虾种群受到影响,这是种群数量的_ (选填“内源性”或“外源性”调节因素。通过调查某时刻单位水体中磷虾的干重,即调查_ ,可推测磷虾种群在南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4)磷虾利用硅藻的效率_(选填“大于或小”陆地动物利用植物的效率,原因是硅藻_。【答案】 (1). 8 (2). 四、五、六 (3). 硅藻分布 (4). 增加 (5). 外源性 (6). 生物量 (7). 大于 (8). 纤维素含量低【解析】【分析】(1)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不断

52、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链。每条捕食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最末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为多种动物,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就是一个营养级。(2)总的来说,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后者则包括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3)生物量(biomass)实际上就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干重)。【详解】(1) 分析图示可知:该食物网中共有8条食物链,分别是:硅藻磷虾蓝鲸虎鲸,硅藻磷虾锯齿海豹罗斯海豹虎鲸,

53、硅藻磷虾锯齿海豹罗斯海豹豹海豹虎鲸,硅藻磷虾锯齿海豹豹海豹虎鲸,硅藻磷虾阿德利企鹅豹海豹虎鲸,硅藻磷虾枪乌贼罗斯海豹虎鲸,硅藻磷虾枪乌贼罗斯海豹豹海豹虎鲸,硅藻磷虾枪乌贼帝企鹅豹海豹虎鲸,其中虎鲸处于第四、第五、第六营养级。 (2) 从营养关系看,磷虾以硅藻为食,因此磷虾的分布主要与硅藻分布有关。蓝鲸的食物来源是磷虾,因此对蓝鲸的过度捕杀可导致磷虾密度增加,从而抑制硅藻生长,导致生态失衡。(3) 磷虾生活在海冰中,全球变暖、海冰减少对磷虾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外源性调节因素。生物量实际上就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干重),因此调查某时刻单位水体中磷虾的干重,实际上是调查其生物量。(4)

54、与陆地动物利用植物的效率相比,由于硅藻的纤维素含量低,所以磷虾利用硅藻的效率大于陆地动物利用植物的效率。【点睛】此题是一道有关生态系统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食物链与食物网、营养级及生物量的内涵,识记并理解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及其种类,掌握食物链数量的辨别方法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对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27.某种细胞分裂素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的影响如下表。 细胞分裂素浓度(gL-1)叶绿素含量 (mg chlgFW-1)光合速率 (molC02m-2s-1)希尔反应活力 (molDCIP Red mgch1-1h-1)叶片氮含量(%)01.586.5213.551.830.51.827.82

55、25.661.941.02.348.6432.261.982.02.158.1527.541.96注:chl-叶绿素;FW-鲜重;DCIP Red-还原型DCIP。希尔反应活力测定的基本原理:将叶绿体加入DCIP (二氯酚靛酚)溶液并照光,水被分解,产生氧气等,而溶液中的DCIP被还原并发生颜色变化,这些变化可用仪器进行测定。回答下列问题:(1)溶液中的DCIP被还原并发生颜色变化,可通过仪器测定各组的_反映出来。希尔反应模拟光合作用中_阶段的部分变化,DCIP Red相当于该阶段中的_。(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测定希尔反应活力时需保持温度、pH、_和_等无关变量一致。(3)施用1.0gL-

56、1细胞分裂素,该植物的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的原因是:_含量增加有利于光反应进行;由叶片氮含量增加可知_的含量较高。【答案】 (1). 光密度值 (2). 光反应 (3). NADPH (4). 细胞分裂素的浓度 (5). DCIP溶液的量 (6). 光照强度/光照时间 (7). 叶绿素 (8). 相关酶【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碳反应两个阶段。分析题文描述和表中信息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某种细胞分裂素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的影响,自变量是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因变量是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希尔反应活力和叶片氮含量。在光照条件下,希尔反应发生了水被分解、产生氧气等变化,所以希尔反应模

57、拟的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的部分变化。【详解】(1) 在希尔反应中,由于化学变化,导致溶液的密度发生改变,因此溶液中的DCIP被还原并发生颜色变化,可通过仪器测定各组的光密度值反映出来。根据希尔反应活力测定的基本原理中呈现的信息可推知,希尔反应模拟的是光合作用中光反应阶段的部分变化。DCIP在希尔反应中的作用与自然条件下光反应中的NADP+的作用相似,因此DCIP Red(还原型DCIP)相当于光反应阶段中的NADPH。(2)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某种细胞分裂素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的影响,因此自变量是细胞分裂素的浓度。为了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测定希尔反应活力时需保持温度、pH、DCI

58、P溶液的量、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等无关变量一致。(3) 光合作用所需要的酶均含氮。表中信息显示:与细胞分裂素浓度为零的对照组和细胞分裂素浓度大于零的其他实验组相比,施用1.0gL-1细胞分裂素的实验组的叶绿素含量、叶片氮含量都是最高的,据此可推知,施用1.0gL-1细胞分裂素,该植物的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的原因是:叶绿素含量增加,有利于光反应进行;由叶片氮含量增加可知相关酶的含量较高。【点睛】本题以反映实验结果的表格信息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响的

59、环境因素、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据此分析表格呈现的信息并结合题意,对各问题进行解答。28.果蝇眼色色素的产生须有显性基因A,只有隐性基因a时不产生色素;不产生色素的个体为白眼。第二个独立遗传的显性基因B使色素呈紫色,只有隐性基因b时色素仍为红色。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为研究其遗传机制,选择一对紫眼雌性和白眼雄性为亲本进行杂交获F1,F1的表现型和数目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F1紫眼红眼雌性1010雄性4951(1)基因A和a控制相对性状的不同形式,位于染色体的相同 _,构成一对等位基因。果蝇眼色的遗传遵循_定律。(2)亲本雌性的基因型为_,F1紫眼雌性的基因型有_种。(3)

60、取F1中的紫眼雌性和紫眼雄性相互杂交获得F2。F2雄性中红眼占_,F2紫眼雌性中纯合子占_。F2中偶然有1只红眼雌性,经检验其染色体数目正常。原因可能是:亲本中的_产生了X染色体上基因B突变成b的配子;_。【答案】 (1). 基因座位 (2). 自由组合 (3). AAXBXb (4). 2 (5). 3/16 (6). 1/4 (7). 雄性 (8). 雄配子中的X染色体上基因B缺失【解析】【分析】分析题文描述可知: A和a、B和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紫眼个体一定含有基因A和B;红眼个体一定含有基因A和b,但不含基因B,白眼个体一定不含有基因A。分析表

61、中信息:F1中的雌性均为紫眼,雄性中紫眼与红眼的个体数目之比约为11,说明F1所有个体都有基因A,而且A和a、B和b这两对基因中有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若B和b位于X染色体上,则紫眼雌性亲本和白眼雄性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Xb、AaXBY、AaXbY,雌性均为紫眼,雄性中紫眼与红眼的个体数目之比约为11,与题意相符。【详解】(1) 基因A和a是一对等位基因,位于染色体的相同基因座位。由题意“独立遗传”可推知:控制果蝇眼色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果蝇眼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 紫眼雌性和白眼雄性杂交,F1中

62、的雌性均为紫眼,紫眼雄性与红眼雄性的个体数目之比约为11,说明果蝇眼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而且A和a、B和b这两对基因中有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若B和b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紫眼雌性和白眼雄性的基因型分别为AA XBXb、aaXBY,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Xb、AaXBY、AaXbY,雌性均为紫眼,雄性中紫眼与红眼的个体数目之比约为11,与题意相符。综上分析,亲本雌性的基因型为AAXBXb,F1紫眼雌性的基因型有2种。(3) F1紫眼雌性的基因型为1/2AaXBXB、1/2 AaXBXb,F1紫眼雄性的基因型为AaXBY。取F1中的紫眼雌性和紫眼雄性相互杂交获得的F2中,AAAaaa121,XBXBXBXbXBYXbY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