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化学基础知识

上传人:lisu****2020 文档编号:103630269 上传时间:2022-06-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3.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医用化学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医用化学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医用化学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医用化学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用化学基础知识(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医用化学基础复习题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称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分散相,容纳分散相的物质,称分散介质。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半透膜具有只允许溶剂分子通过而不允许其他物质分子通过的特性,当用半透膜将溶剂与溶液隔开时,溶剂分子可向膜两侧自由渗透,而溶质分子通不过半透膜。这时单位体积内溶剂分子数目多的溶剂将有较多的溶剂分子进入溶液,而溶液中只有较少数目的溶剂分子进入溶剂一侧。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造成溶剂分子进入溶液。等渗以正常人血浆的渗透压280320mmolL-1为标准,低于280 mmolL-1为低渗溶液;高于320 mmolL-1的为高渗溶液。医学常识:

2、外科消毒用的乙醇浓度是75%?因为含有甲醇,工业酒精为什么不能做饮用酒?血糖通常指血液中的是葡萄糖?机体溶胀能力下降是老年人产生很多皱纹及血管硬化的原因之一;生物标本防腐剂“福尔马林”的成分为40%甲醛水溶液;溶液的渗透压是溶液的性质,不是半透膜存在时才存在;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有9gL-1NaCl,50gL-1葡萄糖,9gL-1乳酸钠,12.5gL-1NaHCO3等等。3临床上大量输液的基本原则是应用等渗溶液。溶血是指红细胞(红血球)因各种原因造成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溶出的现象。引起溶血的原因之一是渗透压的问题。解释:临床为病人大量输液时,为什么要用等渗溶液? 答:血液具有一定的渗透浓度,

3、但在血液中注入大量的低渗溶液时,稀释了血液,使其渗透浓度大大下降,这时血液中的水分子将会通过细胞膜向红细胞内渗透,而使血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反之,若向血液中注入大量的高渗溶液时,将使血液渗透浓度大大升高,这时红细胞内液的水分子又将会通过细胞膜向血液中渗透。上述两种情况,严重时都可危及生命,所以临床为病人大量输液时,应该用等渗溶液。第二章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1一些基本概念:基元反应(元反应):一步可以完成的化学反应。催化剂:那些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在反应前后本身的组成、质量和化学性质基本保持不变的物质。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活化能。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则在指定温度下活化分子数越少,反应就

4、越慢。有效碰撞理论认为,增加反应物浓度使反应速度加快的原因是碰撞次数增多,从而有效碰撞数增多。2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和影响因素。化学平衡:正、逆反应的反应速率相等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体系中物质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而不是反应物与产物浓度相等。3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有影响。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u 可逆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是温度的函数,平衡常数数值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不随浓度、压力变化。u 催化剂不会使化学平衡移动,也不能增加化学平衡常数的数值。第三章 电解质溶液1. 一些基本概念:能给出质子

5、的物质叫酸。如:NH4+, HAc,H2PO4-,HCl等;能与质子结合的物质叫碱,如:NH3, ,H2PO4-,Cl等。既能给出质子,又能结合质子的物质叫两性物质,如HPO43-,H2O,HCO3-。H2O的共轭碱是OH- ,共轭酸H3O-; HCO3-的共轭碱是CO32- ,共轭酸是H2CO3。 会计算一元弱酸(弱碱)溶液的H+、OH-和pH值。如已知NH3H2O的Kb,计算0.10 molL-1氨水的PH值;或已知醋酸的Ka计算0.10 molL-1醋酸的PH值。(以教材3-4为例)一元弱酸H+计算公式:H+ = 一元弱碱OH-计算公式: OH- = pH= - lgH+ 缓冲溶液:具有

6、抵抗外加的少量强酸、强碱或适当稀释的影响,保持pH值不显著变化的溶液。如:同体积的.20 molL-1 HAc溶液和0.1 molL-1 NaOH组成的溶液,具有缓冲作用。常识:在正常人血浆中主要的缓冲对是H2CO3 HCO3-。第五章 氧化还原与电极电势1.氧化数计算: 如:O的氧化数为-2,S4O62- 离子中,S的氧化数为+2.5;MnO-4中Mn的氧化数为+7。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能氧化其他物质自身被还原,氧化数降低;还原剂则具有还原性,自身能被氧化。2. 原电池由两个两极(或半电池)组成,中间有盐桥相连。两极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3. 电极电势的大小表示一个氧化还原体系(氧化态与还原

7、态)的氧化还原能力的强弱。氧化还原电对的电极电势数值越大,电对中氧化态物质的氧化能力越强,其还原态物质的还原能力越弱。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1.金属离子(或原子)与一定数目的中性分子或阴离子以配位键结合的、不易离解的复杂离子,称为配离子。 如:H2PtCl6,叫六氯合铂酸();Ag(NH3)2+,叫二氨合银()配离子;2.配合物的组成,如配合物KPtCl3(NH3)的中心离子是Pt;配体是Cl和NH3。3.配位平衡常数,称为配离子的稳定常数,它反映配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稳定程度。第十章 烃1. 杂化类型:烷烃:SP3杂化,烯烃SP2杂化,炔烃SP杂化,芳香烃(含有苯环的碳氢化合物),SP2杂化CH3甲

8、苯;OH苯酚;HOOH 对苯二酚;OCH2CH3;苯乙醚; 丁烯-1 CHCCH2CH3 丁炔-1;苯环的六个碳原子是完全等同的。注意鉴别:鉴别1. 某烯(炔) + 溴水 红色褪去,某烷 无变化2. 末端炔氢反应:(末端炔氢即CHCCH2CH2CH3 在一端的H,具有酸性,下述反应可与非末端炔区别)CH3CH2CH2CCH + 硝酸银氨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白色炔银) CH3CCCH3 + 硝酸银氨溶液 无反应3. 马氏规则:HBr、HI等不规则试剂与不对称烯烃加成时,氢加在含氢多的碳上。 + HBr CH3CH2CHBrCH34. CH2CH3 COOH CH3 + KMnO4 COOH (每

9、个侧链氧化成一个羧基)也可用来鉴别,如: CH3 + KMnO4 COOH 无变化第十一章 醇 酚 醚 重点要求掌握 醇部分1. 分类与命名: 依含有的羟基个数分类: 一元醇,如R-CH2-OH 多元醇,如:OHCH2CH2OH乙二醇依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类型分类: 伯醇:R-CH2-OH; 仲醇: R2-CH-OH; 叔醇: R3-C-OH 2.性质:醇有酸性,可被Na、K取代,放出H2;可形成分子间氢键;伯醇最终氧化为酸,仲醇氧化为酮。 第十二章 醛 酮1.分类与命名: 醛: CH3CHO 乙醛 酮:如:甲乙酮 CH3COCH2CH3芳香醛: 如 苯甲醛CHO 2.依照化学性质进行鉴别:(1

10、)鉴别醛、酮,可用托伦试剂或斐林试剂。如: CH3CH2CHO + 斐林试剂 发生反应,生成沉淀CH3COCH3 无变化(2)脂肪醛与芳香醛区别:只能用斐林试剂CH3CH2-CHO(脂肪醛)+斐林试剂RCOOH(酸)+ Cu2O 砖红色 铜镜反应CH2CHO(芳香醛)+ 斐林试剂 无反应(3) 醇与酮区别:用KMnO4 能氧化醇,不能氧化酮如: CH3CH2CH2CH2OH(醇) + KMnO4 发生反应,生成黑色MnO2CH3CH2OCH2CH3(醚) (加热) 无变化(4) 苯甲醛与氯苯区别:用2、4-二硝基苯肼CHO + 2、4-二硝基苯肼 生成黄色沉淀 Cl 无明显变化 第十三章 羧酸

11、及其衍生物1. 分类:酸含有羧基,它由羰基和羟基组成。酸可以按烃基的种类分类,如:甲酸、乙酸等;也可按羧基的数目分类,如乙二酸等。2.性质:具有一定酸性,可与碱反应生成盐; 可与醇反应生成酯,此反应可逆,如: COONa + HCl COOH + NaCl; 一些羧酸,遇热可脱去CO2,称为脱羧反应。如: HCOOH + KMnO4 CO2 + MnO2 第十六章 生物分子1.有关概念:单糖不能被水解的糖。如葡萄糖、果糖、核糖;低聚糖指可被水解成210个单糖的糖类化合物。如蔗糖、麦芽糖等;多糖指可被水解成10个单糖分子的糖。如淀粉等。常识:人体中含有的9种必需氨基酸只能靠食物供给。 2.单糖的化学性质:所有单糖都是还原糖,都可以被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氧化,可用于鉴别单糖与低聚糖。如:葡萄糖与蔗糖的区别。葡萄糖 + 斐林试剂(或多伦试剂) 发生反应,生成沉淀蔗糖 无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