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阶段测试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494086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阶段测试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阶段测试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阶段测试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阶段测试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张家口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阶段测试试卷(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河北省张家口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3月阶段测试试卷(含解析)考试说明: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考试内容: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及选修一、三、四。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认为神灵主导着人事,相当多的卜人、巫师与商王共同负责通神事务。这些卜人、巫师往往出身贵族,有的还是地位显赫的附属国首领,这表明商朝A. 占卜师拥有最显赫的地位B. 依托神权加强中央集权C. 商王借

2、助神权以维护王权D. 尚处于国家的萌芽阶段【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和“相当多的卜人、巫师与商王共同负责通神事务”等信息来看,反映出商朝政权充满着神权色彩,特别是商王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故答案为C项。商王拥有最显赫的地位,占卜师为商王服务,排除A项;商朝时期还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排除B项;夏朝时期我国的奴隶制国家已经形成,排除D项。2.夏、商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而且没有当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这反映出当时A. 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B. 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 古

3、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D. 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夏商都城以宫城为中心,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体现其强调秩序和规范的观念;“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没有当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体现其具有强烈的等级观念;故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A项正确。夏商时期是“王权”而不是“皇权”至上,排除B。C项说法错误,排除。都城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但材料无法体现夏商时期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排除D。所以选A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 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 “家天下”

4、观念的政治影响C.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 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B项正确;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4.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表明分封制A. 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B. 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C. 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

5、力D. 有利于扩大西周统治范围【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可知分封制促进西周统治范围的扩大,故项正确;从“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可知分封制是加强不是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故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分封制形成了行政管理模式,故B项错误;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是宗法制的作用,故C项错误。5.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卿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这反映出先秦时期A. 礼节轻重决定地位的尊卑B. 古人对丧葬的轻视C. 丧葬制与礼乐制密切相关D. 丧葬制违反宗法制【答案】C【解析

6、】【详解】据材料“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了先秦时期丧葬制有严格的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与宗法制、分封制以及礼乐制度紧密联系,故C项正确;“礼节轻重决定地位的尊卑”说法颠倒了逻辑关系,应该是等级地位决定相应的礼仪,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严格的丧葬制度,不能说明古人对丧葬的轻视,故B项错误;丧葬制并未违反宗法制,而是与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一致,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出发,紧扣教材所学知识,从礼乐制度与宗法制、分封制的关系入手,“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秩序,据此即可正确判断。6. 幽王

7、为讨宠妃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又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为太子,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立宜臼为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西周分封制受到冲击B. 宗法制引发贵族间争权夺利的斗争C. 周幽王厉行君主专制D. 申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宗法分封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烽火戏诸侯”反映周幽王利用分封制的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随从作战。由于幽王“烽火戏诸侯”,当犬戎入侵的时候,没有诸侯肯来救驾,周幽王战败死去。B项非“宗法制引发”,C项君主专制时代不对,D项申侯并不是维护了宗法分封制。 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分封制7.据清人顾栋高考证:“鲁在春秋实兼有九国之地

8、,齐在春秋兼并十国之地,晋所灭十八国楚在春秋吞并诸国凡四十有二,宋在春秋兼并六国之地。”这种现象对中国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是A. 使中国实际上处于分裂的状态B. 加速了中国的封建化进程C. 加速了国家向统一的方向发展D. 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兼并战争,而不断的兼并形成局部统一,是会起到加速了国家向统一的方向发展的作用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使中国实际上处于逐渐统一的状态,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封建化进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促进了封建经济而非奴隶制经济的发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本题考查的是

9、兼并战争实现局部统一,而局部统一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8.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A.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 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C.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D. 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继承了夏启开创的世袭制与家天下的原则,D项正确。秦朝通过废分封,行县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A、C项错误。皇帝制度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B项错误。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

10、形成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9.学者张鸣指出春秋开始孕育的一种制度实际上要算是“公司架构”,“所有的官员(管理者),都是皇帝的雇员”,“可以动员比封建制国家更大的力量,从事战争或者其他规模较大的建设事业”。这表明张鸣认为A. 郡县制下国家机器更有效率B. 科举制下官员成为皇帝雇员C. 封建制下国家机器更加稳定D. 内阁制下皇帝拥有更大权力【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选项B中“科举制”不符合“春秋开始孕育的一种制度”,排除B;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国家机器更加稳定”,排除C;“内阁制”时间不符合,排除D;材料中的“制度”为秦朝开创的郡县制,郡县制下地方官员“都是皇帝的雇员”,皇帝可以动员全国人

11、力、物力,“从事战争或者其他规模较大的建设事业”,A项正确。10.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此规定是为A. 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B. 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C. 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D. 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秦朝对官府的主管官员的任职和调动的规定主要是为了预防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即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D项正确。题干强调该做法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与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无关,排除A。题干没有体现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而是强调该做法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排除B。题干强调该做法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

12、,与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11.两汉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监察机构的建设。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央就设置了御史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三大监察系统。这三大系统互不统率,权力交叉,各自为政。这反映出汉代A. 君主专制统治发生明显异化B. 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C. 侧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D. 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严重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汉代的三大中央监察机构,在体制上各自独立,互不统属;体现了汉代中央的监察制度明显地具有多元制的特征,项正确。题干强调汉代中央的监察制度,与君主专制统治发生明显异化无关,排除A。司隶校尉属于地方政府的反腐建设,排除

13、。题干强调汉代中央的监察制度,与地方官员贪污腐败无直接联系,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情况,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这三大系统互不统率,权力交叉,各自为政”,逐一分析排除选项即可。12.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 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C. 世卿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D. 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答案】C【解析】“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指的是由原始社会的禅让

14、制到奴隶社会的世袭制,发生在夏朝;“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是指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发生在战国至秦;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出现于秦朝完成国家统一。A、B、D均不符合题意。梁启超所谓“汉朝的革命”是指选官制度的变革,即由汉代的察举制取代了以世袭官制为主的选官制度,由重血缘出身到重品德、才能,故选C。 13.东汉,有察举征辟权的官员多举“年少能报恩者”,世代公卿的家族“门生故吏遍天下”。其直接后果是A. 宗族的伦理秩序强化B. 贵族政治逐渐形成C. 官僚集团易形成派系D. 新的选官制度确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多举年少能报恩者,世代公卿的家族门生故吏遍天下”,说明其直接后果是官僚集团

15、中容易因此形成派系。故答案为C项。材料所述现象与宗族伦理无关,排除A项;此时已不是贵族政治时期,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14.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A. 分散相权加强了君权B. 促使行政决策民主化C. 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D. 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可知皇权的实施受到相权的制约,故正确。材料中的信息不是分散相权,错误;古代属于君主专制,不是民主决策方式,错误;材料“

16、斜封墨敕”体现的是相权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与办事效率无关,故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唐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关于本题的考查经常从三省六部制的实质为切入点进行考查,要引起重视。15.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A. 中央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B. 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 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同时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D. 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到了分散

17、相权、加强皇权的作用,同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故选C;AB两项并没有体现出加强皇权的实质,排除;D项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排除。16.实行科举制度,士人可以“怀牒自进”,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入试的带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以自由报考,这表明科举制A. 实现了选举对象的自主化B. 有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C. 有利于改善社会读书风气D. 加强了对特权阶层的打击【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所述等于说科举制度向读书人敞开了大门,给每个想争取和有条件争取更高社会地位的士人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把应试的主动权交给了选举对象,是否参选,取决于个人意愿,故A项正确;材料中说明的是选

18、举对象的自主化,不能说明选出的官员素质高,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规定不一定能改善社会读书风气,C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科举制报名的自主性,不是对特权阶层的打击,D错误。17.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这一惯例A. 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B. 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C. 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D. 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事【答案】B【解析】【详解】“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表明宋朝朝廷政令的出台,要经过充分的议论,并遵从多数意见,体现出宋代政府决策的开明性,故项正确。中国古

19、代封建社会以皇权至上为核心,所以以上惯例不可能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排除A;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并不是权力下移,排除C。材料中体现出的是决策的开明性,不是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事,错误。【点睛】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两对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8.宋代的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官”是确定待遇的标准;“职”指职位,如“大学士”系而“差遣”则掌握实际事务权力。这样承担内外事可以不受官品和资历的限制。这一做法有助于A. 明确官员的职责B. 防止官员权力膨胀C

20、. 提高中央行政效率D. 减少吏治腐败发生【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提到,宋代的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这样承担内外事可以不受官品和资历的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有助于防止官员尾大不掉,权力膨胀,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项正确。明确官员的职责,过于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C项错误。吏治腐败的原因众多,材料只能反映官员权力的制约,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宋代集权的相关知识。宋代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并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凡军机大事,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无权过问。

21、设三司行使财权。其结果“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想知”。又设谏院,以弹劾大臣,使宰相难以在处理朝政中施展作为。19.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 削弱六部的权限C.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C【解析】【详解】由“直属六部”、“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等内容可知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权力,提高效率,故C正确。巡抚地位的变化不能说明扩大地方行政权力,A错误;巡抚和六部没有直接隶属

22、关系,B错误;巡抚的设立是提高地方办事效率的体现,不是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D错误。20.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离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A. 扩大了地方权力B.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元朝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土司长官,明朝改用流官治理,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地方的权力受到了削弱,故A项排除;改土归流的实施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而不是降低,故B项排除;改土归流加强了政府对西南

23、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改土归流中央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地方政策的延续性,故D项排除。点晴:解题时紧扣变化,材料中主要叙述的是“改土归流”,即加强了中央集权。21.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这说明A. 军机处历经逐步演化得以成立B. 君主专制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C. 历史研究难以形成统一的结论D. 军机处的设置具有机密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军机处逐渐演化,不同的史学家对于它演化完成的认知有差别,故A项正确;中国君主集权在明清一步步走向

24、顶峰,并不艰难,故B项错误;严谨的历史研究是可以得出确切结论的,排除C;军机处设置是为了用兵西北,内容保密,并非机构保密,故D项错误。22.明代何良俊说:“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反映了A. 内阁首辅获得皇帝的信任B. 内阁地位提升权力扩大C. 内阁拥有类同宰相的权力D. 内阁大学士拥有决策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文字“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体现出内阁的地位上升,实质上是反映了内阁地位提升权力扩大,故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内阁首辅获得皇帝的信任,A错误;内阁不是正式的

25、一级中央行政机构,与宰相的权力不同,C错误;内阁大学士是参与决策,但是没有决策权,D错误。23.清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一制度的推行A. 确保了官员呈递奏折的权利B. 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C. 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D. 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答案】C【解析】【详解】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使得皇帝对行政体系的掌控进一步加强,C正确;密折制度的实行并不是确保了官员呈递奏折的权利,A错误;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密折制属于封建君主集权的

26、体现,不是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D错误。24.有学者认为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模越庞大,组织越严密。由此可知A. 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B. 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C. 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D. 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君主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摸越庞大,组织越严密”说明君主的独裁专制在一定程度上会

27、受到限制,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官僚集团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故A项排除;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说法太绝对,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故C项错误。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9分,第26题18分,第27、28、29题15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所谓“士人政府”者,即整个政

28、府是由全国各地之知识分子即读书人所组成的。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二 如果前期地方推举制还一定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容易造成门阀世家,不利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举制的妙处是它基于考试录用原则士大夫实际上已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的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 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然成风。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

29、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的推动“士人政府”出现的具体措施。(2)材料二中的“前期地方推举制”是指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所发挥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政治文化的中心内容,分析其出现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演进中得到的有益启示。【答案】(1)措施:兴办太学;实行察举制;重用儒学家。(2)制度:九品中正制。 作用:通过考试录用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内容: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国事。原因: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理学的形成;士人主体意识的觉醒。(4)启示:官员的选拔注重选贤任能;调动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治理。【解析

30、】(1)措施:题目要求“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中的“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再结合所学汉武帝时期关于教育和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考试成绩优异者可以直接为官;实行察举制,选拔德才兼备之人为官;因为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所以他重用儒学家也是重要措施之一。(2)制度:根据材料二中的“一定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容易造成门阀世家,不利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和所学选官制度的内容,可知这里的制度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作用:题目要求“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容易造成门阀世家,不利

31、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和“基于考试录用原则,士大夫实际已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可知科举制通过考试录用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内容:题目要求“据材料三”概括。由材料三中的“治学与从政的沟通”、“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等信息可知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国事。原因:由材料三中的“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于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等信息

3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理学的形成;士人主体意识的觉醒。(4)启示: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回答。由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到材料二中的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及其发挥的作用看,作为执政者一定要注意谨慎选人和用人,而且要注意怎样做到人尽其才,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就是做到官员的选拔注重选贤任能;调动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治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

33、王位外,“以私恩之裂地其子弟”为列候,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有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材料三 文献通考评价北宋中央集权措施时说:(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1)

34、根据材料一,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3)材料三对宋初改革措施的评价有何不同?【答案】(1)措施:分封诸侯王国。具体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2)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3)不同:文献通考认为铲除藩镇割据,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朱熹认为过度集中军权、财权和行政权等使得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为宋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解析】【详解】(

35、1)措施:依据材料一“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的表述可知分封诸侯王国。具体内容:依据材料一“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的信息可知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后果:依据所学从分封制下王侯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回答。(2)措施:依据材料二“以私恩之裂地其子弟”的信息和所学可知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依据材料二“国除为郡”的信息可知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依据材料二“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的信息可知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3)不同:依据材料三“(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填跋扈,尽收天下劲兵,此制兵得其道也”的信息

36、可知文献通考认为铲除藩镇割据,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依据材料三“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连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清散”的信息可知朱熹认为过度集中军权、财权和行政权等使得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并导致宋朝的灭亡。请考生从第2729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选的第一题计分。27.【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唐代宗于广德元年(763年)即位之后,面临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彻底崩溃、籍课口锐减五百二十多万、租庸调制难以维持的现实,下诏降低国家财政对以丁身为计税单位的租庸调收入的倚重程度。册府元龟卷五六俸禄二载曰:“广德二年正月,税天下地亩青

37、苗钱,给百官俸禄,起七月给。”又有一种地头钱,开征于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之前。大历五年(770年),代宗诏曰:“京兆府应征青苗、地头钱等,承前青苗钱每亩征十五文,地头钱每亩征二十五文。自令以后,宜一切以青苗钱为名,每亩减五文,征三十五文。”大历八年,制曰:“其青苗地头,天下诸州每亩率钱十五。顷以京师烦扰,供应颇多,苟从权宜,遂信其数。自今以后,宜准诸州例征率。”史称大历二年(767年)五月,诸道税地钱使、殿中侍御史韦光裔等人出使返京,共带回青苗490万贯钱,上缴国库。“天下用兵,百官俸钱折,乃议于天下地亩青苗上量配税钱,令御史府差使征之,以充百官俸料。每年据数均给之,岁以为常式。”摘编自陈

38、明光唐朝推行两税法改革的财政前提代宗时期财政改革与整顿述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宗税制改革的背景与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宗税制改革的作用。【答案】(1)背景:均田制瓦解,以人丁为计税标准的租庸调制难以推行,导致国家财政收入锐减。特点:以资产为计税对象;由征收两税到逐渐合而为一;派官员到地方直接征收并上缴中央。(2)作用:有利于缓解中央的财政困难;朝廷有了统筹基金,加强了中央的权威;为之后税制改革创造了条件。【解析】(1)从材料“临安史乱后均田制彻底崩溃、籍课口锐减五百二十多万、租庸调制难以维持的现实下”中可以概括出唐代宗税制改革的背景;从材料“降低国家财政对

39、以丁身为计税单位的租庸调收入的倚重程”“一切以青苗钱为名,每亩减五文,征三十五文”“诸道税地钱使、殿中侍御史韦光裔等人出使返京,共带回青苗490万贯钱,上缴国库”中可以概括出第二小问的答案。(2)从材料“天下用兵,百官俸钱折,乃议于天下地亩青苗上量配税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缓解财政困难、加强中央权威、对以后的影响等方面得出答案。28.【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43年7月25日,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下台。丘吉尔认为这是大好时机,应当在意大利扩大战果,继而向巴尔干进军,以实现其巴尔干方案,但遭到罗斯福和美国政府的反对。为解决分歧,英美两国首脑于1943年8月1424日,在加拿

40、大的魁北克举行会议。会议上,两国代表进行了争论。美国方面认识到:苏联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再次获得全胜,完全掌握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在战后的欧洲,若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国无力与苏联的巨大军事力量相抗衡;况且,为了维护战后世界的和平和稳定,美国必须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此外,还有最重要的,只有争取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在远东战场美国才可能“以更少的人力和物力的代价来结束这场厮杀”。由于英国处于依赖美国的地位,美国最后迫使英国同意:英美联军将于1944年5月1日实施“霸王”计划,即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的巴尔干方案又遭到严重挫折。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六卷(19391945)(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41、学知识,指出英美召开魁北克会议的背景及结果。(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召开魁北克会议的影响。【答案】(1)背景:苏德战场发生转折,苏军掌握了战争主动权;意大利法西斯投降;太平洋战场中美军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结果:英国被迫接受了美国提出的率先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方案。(2)影响:为德黑兰会议的召开打下基础;解决了美英分歧,做了尽早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决定;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总进程。【解析】【详解】(1)背景:依据材料“意大利发生政变”“苏联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再次获得全胜,完全掌握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的信息和所学从苏德战场发生转折、意大利法西斯投降;太平洋战场中美军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回答

42、。结果:依据材料“英美联军将于1944年5月1日实施“霸王”计划,即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的信息和所学可知英国被迫接受了美国提出的率先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方案。(2)影响:依据材料“英美联军将于1944年5月1日实施“霸王”计划,即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的巴尔干方案又遭到严重挫折”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为德黑兰会议的召开打下基础、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决定以及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总进程分析回答。29.【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刘昞(约370年440年),字延明、敦煌人氏。父亲刘宝,以儒学见长。“独河西一隅自前凉张氏以后尚称治安故其本土世家之学术既可以保存,外来避乱之儒英亦得就之传授。

43、”刘昞十四岁时,有机会投拜到博士郭瑀的门下学习,因品行端雅、学业优异,深受郭瑀赏识。后来,汉人李暠割据敦煌,让刘昞主持教学及经籍校勘注释工作,他读书著述更加勤勉。刘昞著有记载前凉张氏政权事迹的凉书十卷,撰写了记载敦煌地区史地人物等西凉历史的敦煌实录共二十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实录体史书,又注释了周易、韩子等书。匈奴后裔北凉沮渠蒙逊打败西凉,拜刘昞为秘书郎并教授弟子。其子沮渠牧犍更尊刘昞为国师,令文武百官跟随刘昞学习经史。刘昞门生弟子遍及河西,“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魏世祖平定凉州,百姓东迁,拜授他为乐平王从事中郎。正光四年六月,刘昞病逝。朝廷诏令“昞德冠前世,蔚为儒宗,太保启陈,深合劝

44、善之。其孙等三家,特可听免。”摘编自魏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昞能够“蔚为儒宗”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昞的历史贡献。【答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原因:家庭环境的熏陶,并得到名师授业;敦煌地区相对安定,学术文化氛围深厚;当地执政者的重视;个人勤奋治学的态度和优秀的品德才华。(2)贡献:促进了河西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 撰写史书、注释已知,为后世留存了大量富贵的史料;弘扬了儒家文化,为河西地区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有利于连贯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解析】(1依据材料中“其本土世家之学术既可以保存”“有机会投拜到博士郭瑀的门下学习”“汉人李暠割据敦煌”“令文武百官跟随刘昞学习经史”等信息并联系刘昞个人经历来分析回答。(2)由“昞德冠前世,精为儒宗,太保启陈,深合劝善。”中朝廷的评价并依据刘昞所作所为,从教育事业、儒家思想传承、史料保存、民族融合以及民族发展等角度分析评价。1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