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452401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0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3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6-2017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一、本卷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A. 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B. 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C. 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D.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亲耕”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亲耕”为天下农民作出榜样,鼓励农民勤于

2、农业,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故选C;AB两项与农业生产无关,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故可排除;材料中没有“抑商”的内容,所以D项的说法也与材料不符,故可排除。2.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南宋以后A. 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 经济重心已基本转移至南方C. 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D. 棉纺织业成为主要经济部门【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说明中原地区的衣被原料逐渐由原先的“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转变为棉花为主,说明从南宋之后我国种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故A项正确;衣被原

3、料的转变,无法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故B项错误;农作物种植是依据市场和需求的变动,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棉纺织品和其他经济作物的信息,故D项错误。3.如图为汉代最先进的利用水力的工具。此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 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B. 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C. 水力利用技术开始于汉代D. 农田灌溉技术走向自动化【答案】B【解析】图片显示工具是东汉时期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工具水排,说明当时铁制农具广泛的推广,导致成熟的冶铁技术出现,故B项正确;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与灌溉有关,故A项错误;汉代并不是最早使用水力灌溉技术,故C项错误;图片工具适用于冶铁,不是灌溉工具,故

4、D项错误。4.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这表明当时A. 坊市界限被打破B.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 对外贸易的繁荣D. 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答案】C【解析】“(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富者资累巨万”说明外国商人通过做生意积累了巨额财富,体现出了当时对外贸易的繁荣,故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对外贸易,不是坊市界限被打破的信息,故A项错误;海上丝绸之路是唐朝时期,故B项错误;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早在汉唐时期已经出现,故D项错误。5.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民众身着华丽服饰,歌

5、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家仆与官人同行无法区分。这反映了A. 经济繁荣改变社会风气B. 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D.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答案】A【解析】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丝织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富裕的人开始从服饰上改变自己,“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体现出消费奢靡的社会风气,故A项正确;只是部分人生活水平提高,不代表普遍性,故B项错误;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没有发生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故D项错误。6.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的防夷措施。材料反映清政府第一,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

6、冬;第二,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商馆中,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第三,不准外商向中国人借款或雇佣中国人。材料反映清政府A. 断绝中外经济交流B.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 禁止民间贸易往来D.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知识,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严格限制外商贸易的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地进行贸易,材料中说明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正确;闭关锁国是限制对外交往,不是断绝中外经济交流,也不是禁止民间贸易,故A和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不是实行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记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

7、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禁止”或“断绝”对外贸易、交流,得出答案。7.1843年至1855年,中国出口的茶由1300万斤增加到8400万斤,丝的出口由1000多包增加到5600多包,由于出口额的迅速增长,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一现象表明A. 中国小农经济解体B. 清政府重视对外贸易C. 列强对原料掠夺加剧D. 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列强对原料掠夺加剧,使中国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中国的农业种植受世界市场需求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中国小农经济解体,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

8、现清政府重视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将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比较,不能说明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故D项错误。故选C。8.1894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侨商张弼士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在直隶等地专利15年,免税3年。当时该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A. 清政府的政策支持B.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 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华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专利15年,免税3年”体现出政府政策的支持,故A项正确;和项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故B和D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C项错误。9.下表是19131920年间中国部分轻工业工厂

9、数量的变化表:时间织布机(台)纱厂(家)缫丝厂(家)新建面粉厂(家)1913年20163217084家1920年431069433材料说明这一时期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快速发展B. 各帝国主义都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C. 封建专制势力阻挠民族工业的发展D. 军阀统治使民族工业进人黄金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提干材料,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一战期间,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故A项符合题意;一战期间,只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B;封建专制势力阻挠民族工业的发展与材料中企业数量迅速增长的趋势的叙述相反,排除C;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不是因为军阀统治的推动,排除

10、D。10.1948年8月,某人写道:“沪上抢购之风,日益如炽,所有日用百货各店抢购一空本公司半日之间货已购空。”导致此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A. 日本侵略导致社会经济崩溃B. 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C. 美国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 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经济恶化【答案】B【解析】【详解】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后期,开始大肆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为此出现民众抢购货物的风潮,故B项正确;此时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美国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的直接原因,故C项错误;国民党发动内战促使经济恶化不符合材料中直接原因,故D项错误。11.“一五”期间,苏联援建新中国15

11、6个重点项目工程,史称“156项工程”。该工程涉及钢铁、煤炭、冶炼、发电、造船等众多工业领域。它的实施A. 有利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B. 造成了对苏联技术长期依赖C. 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D. 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故C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的完成是在1952年底,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故A项错误;后来苏联专家都撤走,没有造成对苏联技术长期依赖,故B项错误;建国第一年,中国与苏联等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故D项错误。12.有学者评论建国初期的某经济政策:“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

12、,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材料中的“退出通道”A. 开始建立公有制经济B. 实现了生产关系变革C. 导致了浮夸风的出现D. 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故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时已经开始建立公有制经济,故A项错误;大跃进导致了浮夸风的出现,故C项错误;八字方针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故D项错误。故选B。13.中共中央1961年发出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到年底全国职工减少800

13、万,城镇人口减少1000万左右,减少供应城镇商品粮三四十亿斤、生活用煤二三百万吨。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八字方针”的调整B. 中苏关系的恶化C. 知识分子上山下乡D. “左”倾思潮的影响【答案】A【解析】1960年提出的“八字方针”,即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其中有一条就是“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符合材料中调整城市和农村人口比例问题,故A项正确;中苏关系的恶化是1969年,故B项错误;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是1968年,故C项错误;“左”倾思潮的影响导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已经过去,故D项错误。点睛: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

14、、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4.建国后,我国农村地区曾经一度出现过“专业户”“重点户”“万元户”等称号,对这一时期描述正确的是A. 建国后对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B. 农村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产物C.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较快D. 市场经济体系在农村地区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由于1978年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大幅度提升,出现材料中论述的“专业户”“重点户”“万元户”等称号,故C项正确;对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是1950年,经过1952年土改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农业专业户,不符合乡镇企业发展的信息,故B项错误;市场经济

15、体系确立是21世纪初,故D项错误。15.1984年11月4日,深圳特区报头条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经上级批准,从11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这一政策A. 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B. 结束了深圳的计划体制C. 表明城市改革的开始D. 发挥了市场的基础作用【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深圳经济特区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可知,深圳在某些方面开始实行市场调节,这一政策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故A正确;此时虽然设立经济特区,但是国家经济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单纯一项政策调整,无法表明城市改革的开始,故C项错误;发挥了市场的基础作用

16、属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产物,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国改革开放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深圳经济特区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分析回答。16.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称:中国流向国外的投资预计将超过流入国内的投资。这反映出中国A. 已经成为主导全球化的强国B. 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C. 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成就D. 对外贸易维持了顺差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对外开放不仅是引进外资,在中国经济实力强大之后,对外投资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 是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的表现。故B项正确;中国并不是主导世界经济以及全球化的强国,故

17、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对一带一路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对外投资,不是对外进出口贸易状况,故D项错误。17.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由此可知民国初年A. 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 B. 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C. 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 D. 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中式即长袍马褂”可以得出服饰文化依然保持着传统,并未颠覆传统,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随着西方列强侵略,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崇洋媚外之风随之开始盛行,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上海申报称”“人士趋改

18、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可得出其发生在上海,而广大农村依然是传统的服饰,故C项排除;据题干中“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反映出了服饰的变化深受西方列强侵略所带来的影响,故D项正确。点晴:联系时代背景分析服饰变化的特点,紧扣“民国初年”“上海”等信息可以得出服饰变化带有时代色彩。18.自开埠以来,上海妇女除了传统年节、进香、游春等活动外,开始有入戏园书场看戏听书、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游览开放的私家花园的现象。这表明近代上海A. 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B. 成为西方文化传播中心C. 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D. 社会习俗日益文明开化【答案】D【解析】

19、“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游览开放的私家花园”都是西方娱乐的方式,说明此时上海的社会习俗逐渐文明化,故D项正确;娱乐方式不能反映出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故A项错误;材料现象不能充分说明上海是西方文化传播中心,故B项错误;晚清时期妇女地位并不是普遍提高,故D项错误。19.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外来词最先通过报刊译介过来,经报章媒体广泛传播,并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运用、磨合、变异和普及,进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并最终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这说明A. 报刊杂志有利于推动社会政治变革B. 科学著作是由大量外来词构成的C. 报刊杂志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D. 报刊杂志是以传播西方思想为主【答案】C

20、【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知,大量外来词通过报刊杂志而得以广泛传播,说明报刊杂志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故C项正确;并非所有报刊杂志对推动社会政治变革都有利,说法绝对,故A项错误;科学著作并不都是由大量外来词构成,显然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传播西学在当时只是报刊杂志的一个方面,故D项错误。20.“举头铁索路行空,电器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 电影事业B. 铁路运输C. 航空事业D. 电报电讯【答案】D【解析】从材料当中的描述“举头铁索路行空”、“音书万里一时通”两句可知需要架设电线,另外还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符合题意

21、的是电报电讯,故D正确; A不属于交通工具的范畴,排除;BC均是交通工具,与“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天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体现的信息不符,故排除。点睛: 电报大大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业社会的其中一项重要发明,早期的电报只能在陆地上通讯,后来使用了海底电缆,开展了越洋服务到了二十世纪初,开始使用无线电拍发电报,电报业务基本上已能抵达地球上大部份地区。电报主要是用作传递文字讯息,使用电报技术用作传送图片称为传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报的许多功能已经被其它通讯信息取代,地位大大下降。21.“经过差不多70年的努力,葡萄牙人终于从非洲最北端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最南端,其中的艰难

22、险阻是难以想象的进入印度洋后,下面的路程就比较顺利了,随后葡萄牙人依靠阿拉伯人的帮助很快来到东方。”材料中“来到东方”的葡萄牙人是A. 迪亚士B. 达伽马C. 哥伦布D. 马可波罗【答案】B【解析】达伽马是沿着迪亚士的航线,绕过好望角,沿着非洲东海岸,在“阿拉伯人的帮助很快来到东方”,故B项正确;迪亚士只到达好望角,故A错误;哥伦布是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故C项错误;麦哲伦是从走大西洋太平洋的环球线路,故D项错误。22.在1618世纪的殖民争夺中,英国最终笑到了最后,成为“日不落”帝国,其中英国打败西班牙的原因是A. 英国具有制度优势B. 西班牙是“黄金漏斗”C. 价格革命对西班牙的削弱D. 英

23、国工业革命的开展【答案】B【解析】【详解】西班牙是最先进行新航路开辟的国家之一,但是西班牙进行殖民掠夺的财富用于王室的奢侈腐败的消费,所以西班牙被称为“黄金漏斗”,而英国进行殖民掠夺的财富用于资本的原始积累大量发展工业资本主义经济,所以二者的经济实力差距越来越大,故B项正确;制度优势不是英国取胜的根本,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价格革命对于整个欧洲都有影响,故C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是18世纪后期,打败西班牙是16世纪,故D项错误。23.19世纪初,英国政府颁布“谷物法”,规定国内的粮食价格只有在达到每夸特(约1137公升)80先令时,才允许外国的谷物进入英国的市场。这一规定A. 适应了

24、自由贸易的原则B.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C.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 属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政府直接规定贸易的活动,属于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故D项正确;材料明显是用政府颁布法律的形式来干预经济,没有体现出适应自由贸易的原则,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社会各界的反应,而且B项用词绝对,排除;世界市场的形成主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故C项错误。24.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年份发明者职业成果1765年哈格里夫斯木工、纺织工手摇纺纱机1769年阿克莱特理发匠水力纺纱机1785年卡特莱特牧师水力织布机1785年瓦特修理工改良蒸汽机A. 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

25、合B. 英国工业革命主推世界市场的形成C. 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完成D. 工业生产逐渐摆脱对自然力的依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中的手摇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改良蒸汽机可以看出由于瓦特改良蒸汽机使得工业生产逐渐摆脱对自然力的依赖,故D项正确;依据题干表格中的时间可知,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故A项错误;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B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是19世纪40-50年代,表格体现出工业革命发明成就,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需要掌握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解

26、读与分析,注意表格中的时间和成果。25.1820年前后英国已出现批专门制造机器的厂家,有专门的技术工人,生产相同型号的零部件。这主要反映了A. 工业革命深入发展B.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C. 内燃机的广泛推广D. 自由主义思潮盛行【答案】A【解析】【详解】工业革命不仅是机器的发明,材料中“制造机器的厂家,有专门的技术工人,生产相同型号的零部件”说明工业革命向生产的精细化方向发展,故A项正确;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和自由主义思潮盛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D两项错误;内燃机的广泛推广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26.19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鼓励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科技。到20世纪

27、初,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这表明德国A. 实现国家统一和确立民主制度B. 工业化提高了市民的文化水平C. 科技实力一直领先于英法等国D. 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答案】D【解析】材料“德国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鼓励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科技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反映了德国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德国国家统一和确立民主制度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工业化提高了市民的文化水平,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德国科技实力一直领先于英法等国,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德国设立许多科学研究

28、机构,鼓励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科技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德国政府的作用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27.有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据此可以推断A. 胡佛政府政策证明凯恩斯主义不合时宜B. 胡佛政府政策改变了美国经济运营方式C. 胡佛政府政策为“新政”提供经验教训D. 胡佛政府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答案】C【解析】【详

29、解】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被普遍奉行,胡佛政府的经济政策,并没有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思想,故A项错误;美国经济的运行方式在经济危机刚发生时期并没有发生改变,材料也体现不出来,故B项错误;材料中列举了胡佛的经济干预措施,胡佛的干预经济政策失败了,为后面罗斯福干预经济提供了经验教训,故C项正确;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是罗斯福新政,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容易错误选择上A项,错误原因对于凯恩斯主义被证明不合时宜是在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以后的史实记忆不清。28.美国学者狄克逊韦克特在大萧条时代书中评价道:“在新政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但

30、话说回来,这毕竟是超越逻辑的。”这里“爱情婚配”体现“新政”A. 维护了广大劳工的权利B. 站在了垄断资本家的对立面C. 违背了自由主义经济理念D. 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新政的措施的对象是针对人民,让人民觉得可靠,维护了广大劳工的权利,故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本质没变,站在了垄断资本家的对立面,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论述经济运行的方式改变,故C项和D错误。29.罗斯福新政时期,反对者一直存在。有人称他的方案“本质上就是共产主义”,可以叫做“斯大林迪兰诺罗斯福”这个“合成人物”构思出来的“杂种”。还有人称他为“法西斯主义者”。这些反对

31、的声音反映出当时A. 美国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B. 一些美国人对新政的本质认识不清C. 新政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人的处境D. 新政的实施缓解了美国的阶级矛盾【答案】B【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本质上就是共产主义”, 也就是说这位艺术家认为罗斯福新政会将美国变成一个苏维埃国家,这显然是错误的,故选B。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故A符合所学,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罗斯福新政采取的改变个人的处境的措施,排除C。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美国的阶级矛盾,排除D。点睛: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罗斯福新

32、政只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调整,不会改变其资本主义的性质。30.下表反映了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如表解读正确的是时间GNP年增长失业率物价指数年增长率19681972年43%32%48%19731975年24%53%94%A. 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现象B. 西方经济疲软源于美苏冷战破坏C. 导致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增加D. 此后各国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答案】A【解析】表格显示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率提高,物价指数增长过快,实际上是经济增长缓慢,通货膨胀的体现,说明西方国家此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故A项正确;西方经济疲软主要是长期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导致,故B

33、项错误;材料中现象不是社会福利导致的原因,故C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普遍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混合经济”模式,故D项错误。点睛:关于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首先要注意抓住一条线索、两个重点。一条线索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各国效仿新政。两个重点:一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二是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其次可从经济政策、经济成就、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整体地(宏观地)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从国家干预经济、福利国家、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等方面归

34、纳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1.1984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由1950年的35%上升为68%,通货膨胀得到控制;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1979年的103%下降到1986年的34%促进美英经济发展的相同经济政策是A. 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B. 通过发展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发展C. 压缩公共开支,发挥市场作用D. 增加公共开支以促进就业和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西方国家由于受到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影响,进入20世纪80年代纷纷减少对国家干预措施,压缩社会财政开支,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之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5、故AD两项错误;B项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新经济模式,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第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需要掌握20世纪80年代英美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的影响,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84年”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上升为6.8%,通货膨胀得到控制”、“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下降到1986年的3.4%”,结合20世纪80年代英美经济措施分析比较即可。32.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

36、现象的原因是A. 十月革命遭到敌对分子的仇视B. 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C. 不明真相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D. 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苏俄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反映了农民的不满;农民不满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余粮收集制对农民的剥夺,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农民暴动,而不是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排除A。不是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排除B。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发生农民暴动,排除C。33.1921年5月俄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规定:“通过粮食税和商品交换,至少取

37、得四亿普特粮食作为恢复大工业和实现电气化计划的基础。”这一规定A. 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 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新模式D.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推行,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故答案为D项。材料所述措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排除A项;工业化战略尚未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尚未确立,排除BC项。点睛: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该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本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从时间和决议的内容可以看出。34.“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

38、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国。”苏联工业成就的取得得益于A. 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 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D. 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答案】A【解析】【详解】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较大的原因是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是列宁,故B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故C项错误;经济大危机时候苏联引进过西方国家先进技术,但不是岛主苏联工业化成就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35.俄国学者布坚科认为:“由于20世纪30年代末我国历史性建设社会的特点,苏联建成的社会主义是

39、斯大林式的,即国家行政、国家官僚、兵营式的社会主义。”这表明斯大林模式A. 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B. 以高度集权为核心内容C. 推动了工业化的迅速实现D. 不能促进苏联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家行政、国家官僚、兵营式的社会主义”可知布坚科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以行政命令管理发展经济的,即以高度集权为核心内容,故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并未背离社会主义,排除A。在斯大林模式的推动下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与材料“国家行政、国家官僚、兵营式的社会主义”不符,排除C。斯大林模式在当时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只是后来成为阻碍苏联经济发展的桎梏,故D项错误。36.19541959年,苏联农业产值

40、以平均每年70%的速度在增长。1958年同1953年相比,谷物产量增长了91%(其中小麦增长了131%),肉类产量增长62%,奶类产量增长105%,蛋类产量增长76%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A. 促进了经济腾飞B. 提高了国民收入C. 实现了根本突破D. 取得了一定成效【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列举出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农业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故D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虽然有成效,但不是经济的腾飞,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对于国民收入提高信息,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的措施只是对斯大林模式有一定冲击,并不是根本改变,故C项错误。37.美国试图通过某

41、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A.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B. 世界贸易组织C. 北美自由贸易区D. 布雷顿森林体系【答案】D【解析】根据“美国”、“金本位”、“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可以判定应该是指二战后期美国试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自己在世界金融领域霸权的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这是指布雷顿森林体系,故D项正确;A项是一个军事政治组织,排除;BC项是有关国际贸易的组织,排除。点睛:“美国”、“金本位”、“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是解题的关键。38.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

42、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这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A. 消除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B. 推动了战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C. 实现了国际贸易公平公正发展D. 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由于国际金融体系的确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主要是因为该体系推动了战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故B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属于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不是贸易体系,故A项错误;该体现主要是以美国为主导,不能实现国际贸易公平公正发展,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的世界银行等组织属于国际组织,不是世界经济区域组织,故D项错误。【

43、点睛】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美国承担以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 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美元处于中心地位,起世界货币的作用。从此, 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39.如表是一则招标公告,据所学知识判断,横线处应是招标公告建设单位:_贷款甘肃庆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办公室项目概况:环境交通走廊工程;综合交通走廊工程及老城区道路及雨污水管网系统改造;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A. 世界银行B. 亚太经合组

44、织C. 世界贸易组织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答案】A【解析】【详解】为成员国提供长期的建设贷款,是世界银行重要的宗旨,故选A;亚太经合组织是论坛组织,不发放贷款,排除B;世界贸易组织是管全球贸易的组织,也不发放贷款,排除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为成员国经济发展提供短期贷款,一般是一年,排除D。40.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海外支出费用激增,国内黄金储备急剧减少。与此同时,西欧和日本却出现了美元过剩现象。这可以用来说明A. 国际金融体系失去了稳定性B. 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C. 美日欧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D. 美国经济实力的逐步下降【答案】B【解析】【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经济实力足够雄

45、厚的基础之上的,题干材料“美国海外支出费用激增,国内黄金储备急剧减少”“西欧和日本却出现了美元过剩现象”可以看出维系布雷顿森林体支柱美元出现了问题,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故B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危机,并不是说明国际金融体系失去了稳定性,故A项错误;美日欧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是20世纪60-70年代,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C项错误;虽然美元出现危机,但是美国的经济实力却没有下降,故D项错误。41.1957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坚定地表示:“我们绝不能被吓倒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采取积极的行动,以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市场更具有吸引力。”并且,英国一直声称不能“牺牲自己的利益去

46、成全欧洲大陆国家”这说明当时英国A. 主张经济全球化B. 力图自己主导欧洲事务C. 抵制欧洲一体化D. 不愿放弃自由贸易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英国属于欧洲传统大国,大国主义情感让英国人不愿意加入欧共体,“不能“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欧洲大陆国家”说明英国对于欧共体持有抵触情绪,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英国对于经济全球化的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英国抵制欧洲一体化,不是想主导欧洲事务,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英国对于自由主义贸易政策态度的信息,故D项错误。42.2016年6月,英国“公投”投票率为718%,公投结果出炉是个“悲伤的日子”,显示了“我是欧洲人”的观念有了松动。这里“我是

47、欧洲人”的观念主要是指欧洲体化进程中的A. 军事一体化B. 经济一体化C. 国家一体化D. 货币一体化【答案】B【解析】【详解】欧洲一体化最大方面是经济一体化,“我是欧洲人”的观念主要是从经济角度出发,故B项正确;欧盟尚未实现军事一体化,故A项错误;欧盟属于超国家组织形式,故C项错误;货币一体化从属于经济一体化,故D项错误。43.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如表是1955年和1976年美国、西欧、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百分比,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年份美国日本西欧1955年363%22%175%19

48、76年249%81%217%A. 50至70年代美国经济逐渐衰退B. 经济发展助推日本成为政治大国C. 欧洲联合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冲击D. 世界经济格局呈现三足鼎立之势【答案】C【解析】【详解】图表中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百分比有所下降,但占比例仍然很大,排除A;日本经济崛起意图发展其政治地位但未成为政治大国,排除B;材料表格数据主要反映了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战后西欧的联合促进了西欧经济的迅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和日本一起冲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故选C;图表中可明显看到西欧所占比例的上升,甚至要达到美国所占的比例,但图中所反映的只是三者,不能就此解释世界

49、经济格局呈现三足鼎立之势,排除D。44.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于1992年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2005年,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决定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这一组织不同于欧洲共同体的特点是A. 区域经济互补性更强B. 范围遍及整个亚太地区C.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D. 实行政治经济一体化【答案】A【解析】【详解】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成员国有发展中国家有发达国家,而欧共体内部成员国经济水平相当,所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区域经济互补性更强,故A项正确;范围遍及整个亚太地区是亚太经合组织,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区域经济组织,目前由于经济霸权主义存在,很难实现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故C项错误;实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是

50、欧盟,故D项错误。45.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继美元、英镑、日元、欧元之后,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的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并拥有l092%的权重。漫画“入篮”反映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A. 中国国际影响力有较大提升B. 发展中国家主导了国际规则C. 经济区域集团化获长足发展D. 世界货币格局发生根本改变【答案】A【解析】【详解】国际货币金基组织会员国中“特别提款权”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中国拥有l092%的权重”表明中国国际影响力有较大提升,故A正确;目前世界经济秩序仍有发达国家主导,并不是发展中国家主导,故B项错误;国际货币金基组织属于世界性国际组织,不是经济区

51、域集团,故C 项错误;世界货币格局仍旧是以美元为中心,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故D项错误。【点睛】布雷顿森林体系与两大机构的不同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阶段性的国际货币体系,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崩溃了,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然存在,并且世界银行的宗旨已经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46.2016年9月,为期两天的G20集团领导人峰会在杭州落下帷幕。G20诞生于1999年,又称二十国集团,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旨在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由此推断G20建立的时代背景是A.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B. 两极

52、对峙格局逐渐走向瓦解C.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D. 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失败【答案】C【解析】【详解】苏联解体之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G20诞生于1999年,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这一组织建立的时代背景正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故C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故A错误;两极对峙格局瓦解于1991年,故B错误;美国目前一直奉行“单边主义”,并没有放弃,也没有遭到失败,故D项错误。47.据资料记载,截止到1990年,国与国之间的优惠贸易协定只有46个,1990年后迅速增加,到2008年底增加到213个。这种变化是因为A.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B.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C. 市场经济体制的普及

53、D. 经济区域化的持续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市场经济最大特点是开放性,材料中国与国之间的优惠贸易协定不断增加,主要是市场经济在世界各国的普及导致,故C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于95年,不能囊括题干中的时间范畴,故A项错误;由于经济霸权主义者存在,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主要是国与国之间的优惠贸易协定签署增多,与经济区域化的持续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48.1997年12月,塞缪尔亨廷顿曾指出:当今东亚社会,正在发展越来越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并拒绝那些由西方“强加”给他们的文化价值。作者意在说明A. 世界文明应具有多元性B.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一体化C.

54、 东亚社会引领世界发展D. 两极对峙格局下东西方对抗趋缓【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材料中“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并拒绝那些由西方“强加”给他们的文化价值”,这说明每个地区都在发展自己的文明,各个文明之间共同发展,也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文明的多元化,并不是说明文明的一体化形成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东亚社会拒绝文明侵略,并不是引领世界发展,故C项错误;两极对峙格局时间是在1991年前,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49.2015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著文指出,新一波全球化“浪潮”正扑面而来,这次规则之争成为焦点,区域互动或许才刚上路。“规则之争成为焦点”体现出A. 全球

55、化规则的制定有利于国际经济发展B. 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国际经济的领头羊C. 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失去主导地位D. 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规则之争”说明国际经济政治的话语权已不再是一个声音,而是多个声音,这体现出多极化趋势,故D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经济全球化下规则竞争,没有说明全球化规则的制定有利于国际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目前世界经济的领头羊仍然是发达国家,故B项错误;发达国家依然主导全球化经济,故C项错误。【点睛】由于世界各国在自然资源、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经济全球

56、化对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50.有英国学者指出:美国霸权已经衰落,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世界未来的多极化格局仍不明朗,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地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这表明A.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了全球化B. 政治冲突均与各国经济利益有关C. 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D. 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全球化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世界各国经济呈相互依赖态势,有力地缓和了政治冲突,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故A项错误;B中均与各国经济利益有关,说法绝对,排除;材料论述的是经济全球化对于政治格局的

57、影响,故D项错误。【点睛】在高考复习经济全球化中,应把握一个趋势、两项基本内容。一个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到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形成;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到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无不昭示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两项基本内容: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二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50分)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朝贡贸易,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在中国古代,每一次官方使节的往返都伴随着礼物的“交易”。当然,在朝贡贸易中,中国王朝

58、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只是在这一贸易体系中,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奢侈消费的需求大于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他们的根本动机是造就“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而对奢侈性消费的需求又使官方外贸的着眼点放到使用价值上,不注重货币的增值。西汉桑弘羊就主张“天下高我下,天下轻我重”,即低价出口,高价进口,使转口商人获取超额利润,而封建政府则得到使用价值的满足。摘编自齐涛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稳定经济,在多国协调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诞生。在这体系下,三大国际机构产生世界银行前身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贸易组织前身GATT同时,买现双挂钩美元与黄金挂

59、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构等。上个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货币体系演化为被学术界称为牙买加体系的现行货币体系:汇率制度多元化;储备货币多儿化;黄金非货币化等。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职能仍得以延续。摘编自许珊珊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特点,并指出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现代贸易体制的演变,并说明其与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主要不同之处。【答案】(1)特点:以礼物赠答为主要方式;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以奢侈性消费为主;注重外贸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轻视货币的增值。(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60、影响:有利于东亚、东南亚地区经济交流;容易造成民间走私频繁;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造成了财富的外流。(2)演变:由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随着世界贸易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中汇率和货币日趋多元化。不同:现代贸易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市场充分发挥作用,有贸易体系和法律规则的保障。【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奢侈消费的需求大于对商业利润的追求”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使转口商人获取超额利润,而封建政府则得到使用价值的满足”并结合所学从“地区经济交流、政府财政收入以及财富外流。”等角度回答。第一小问演变从材

61、料二中“世界贸易组织前身GATT”“汇率制度多元化;储备货币多元化;黄金非货币化”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朝贡贸易所学从“贸易原则、市场作用以及贸易体系”等角度回答。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熙初年苏州城门外“庐舍栉比,殆等城中”,闻门外的商业区更是与枫桥镇连成一片,延绵20里之长,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据樊树志统计,与枫桥镇相似的市镇,在正德年间有14个,乾隆时期增加到了26个。19世纪初,府城及近都市镇都已没有了之前的隙地,“房满为患”“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居民总数约150万。其中,工业人口至少占了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居民总数的375%,如仅以成年男性居民计,则

62、这个比例更要上升到75%清代初期,江南棉布踹染业的中心,由松江转移到了苏州,府城的染坊、踹布工匠“总计约有二万余人”,“均非土著,悉系外来”。在产业分工中处于较低层级的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等,基本上完全转移到了郊区市镇;处于较高层级的丝织业,则基本上转移到了府城。据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材料二19世纪时,在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其他这类城市,在群集的工厂和烟囱之间,还散落着优美的新居所、俱乐部、交易所、银行、火车站。曼彻斯特已经成了大都市,成为郊区和卫星城市网络体系的中心,其棉纺织业占了英国棉纺织生产的近75%但是这并没有排斥其他行业的兴起,反而促进了其他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例如利用工业废料生产肥皂、染料、墨水的工业,还出现了一批生意兴隆的苏打生产厂家,又促进了橡胶、酿酒业的发展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据理查德丹尼斯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的社会地理(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清时期苏州城市扩张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初苏州和曼彻斯特城市经济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答案】(1)发展趋势:城市范围扩展;卫星城大量涌现;城市人口增加。原因: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商业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