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第8章 日本明治维新章末分层突破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371880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3.3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第8章 日本明治维新章末分层突破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第8章 日本明治维新章末分层突破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第8章 日本明治维新章末分层突破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第8章 日本明治维新章末分层突破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第8章 日本明治维新章末分层突破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1(4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8章 日本明治维新章末分层突破 自我校对A幕府B明治政权C尊王攘夷D明治维新主题一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发生的重大变化维新前维新后政治幕府统治下的封建国家;天皇没有实权;封建身份制度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废藩置县,中央集权加强;实现形式上的“四民平等”经济工场手工业发展;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实现工业化;土地地主私有,统一征收地税军事武士是职业军人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文化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西方文化刚刚传入推行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对外西方列强入侵,沦为半殖民地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走上对外扩张道路1日本明治维新后较之明治维新前的变化有()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由半割据

2、状态转变为中央集权国家封建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身份平等所取代资本主义文明完全取代了封建文明ABCD【解析】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如保留天皇制,所以认为“完全取代”不正确,故选B项。【答案】B主题二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异同1相同点(1)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都面临着统治危机而被迫进行改革。(2)性质:都是统治者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影响: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都在改革后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2不同点(1)领导者:日本在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后由明治政府实行改革;俄国完全自上而下,由沙皇签署废奴法令而进行。(2)内容:

3、日本以各种法令,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禁止买卖土地法令等方式进行;俄国则以解放农奴、赎买份地方式进行。2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解析】日本明治维新首先进行的是政治改革,即改革旧有的政治体制;俄国农奴制改革以维护沙皇的专制统治为目的,没有改变旧的体制;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之前,两国的资本主义都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B、C、D三项不是两者的共同之处,故选A项。【答案】A章末综合测评(七)(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得我国无用之物,而失我国有用之

4、宝,导致奢侈淫逸,失我国有用之货,缺衣食品店之资,器用之本。日本政治史材料二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外国历史大事集材料三1871年10月16日,日本派出使团,任务是:一、借政体更新,为笃友亲善而修聘门礼。二、借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洽商我国政府之目的与期望。三、实地考察欧美各国最开化、昌盛之体制以求行之于我国国民之略一日本使员记载:此次出使欧美,就其实地,察其形势深深悟出,欲宇内建立不羁之国,必富国强兵自不待言,而欲富国强兵,务从殖产兴业入手,切实谋求进步发展。日本政治史材料四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

5、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1)材料一、二在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2)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派团出使欧美的目的。(6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采取了哪些如材料四所说的“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经济、政治改革措施?(6分)(4)综上所述,我们从中获得的重要启示是什么?(2分)【解析】第(1

6、)问,分别从材料中概括其态度,然后比较其不同,即由排斥到学习。第(2)问,材料三非常清楚地说明了其原因,注意总结。第(3)问,从矛盾和不符合的角度回答,其实就是回答日本学习西方过程中保留的自己的一些东西。第(4)问,结合前面三问的答案总结启示。【答案】(1)由排斥到引进(学习)。(2)修改不平等条约,建立平等关系;学习欧美先进制度;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富国强兵。(3)经济:国家扶植和发展国营企业、私人企业。政治: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加强天皇制。(4)学习外来文明要和本国国情相结合(或创新发展与继承传统相结合)。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治维新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

7、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因此,新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必须解决土地问题明治政府在农民斗争的压力下,担心丧失“民心”,可又害怕真正彻底的土地革命,终于采取了自上而下实行改革的办法。伊文成等著明治维新史材料二在东方后进国的日本,资本原始积累这一历史过程,与英国和其他西欧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地主制度下的资本原始积累,其主要特点不是农民生产手段的被完全剥夺,而是农民剩余产品(剩余劳动)的被剥夺。其剥夺的主要方式,是国家征收地税。万峰日本资本主义史研究材料三改革中获益最多的是地主阶级,地主的地租直接来自佃农的剩余劳动以及部分必要劳动,而不是来自

8、农业资本家的超额利润,这种地租显然带有封建地租的色彩。而地税改革给广大佃农带来的却只有苦难地税改革后的日本农村,每年都有大批农户丧失土地,或沦为佃户,或加入城市产业后备军的队伍。穆良平日本地税改革探讨(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治维新后日本农业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地税改革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在土地和地税改革方面的相关内容。(5分)(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明治维新期间的农业改革。(4分)【解析】第(1)问,可依据“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农民斗争”等信息回答。第(

9、2)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二中“日本地主制度下的资本原始积累”入手回答;第二小问联系教材知识回答。第(3)问,从农业改革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和局限性等角度辩证分析回答。【答案】(1)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斗争的推动。(2)作用:促进了日本的资本原始积累。内容:土地: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地税:按地价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3)评价:保留浓厚封建色彩;给农民带来灾难;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佩里率美国军舰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

10、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唯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美帕尔默科尔顿近代世界史材料二外国商人检验日本出口的生丝萨摩藩建立的机械工场旧址(1)材料一中的“盟友”指哪些人?(3分)(2)材料二中两幅图反映了日本当时怎样的社会状态?(8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解析】第(1)问,结合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分析出对幕府统治不满的力量和阶层。第(2)问,观察图片得出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日本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第(3)问,从民族危机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概括出日本社会变革的条件。【答案】(1)具有

11、资产阶级倾向的工场主、大商人;不满幕府统治的中下级武士;受幕府排挤的西南诸藩。(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侵略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生丝和茶叶等生产部门,出口的大量增加刺激了生产的发展;在长期受幕府排挤的长州、萨摩等西南诸藩,大名们看到了幕府的软弱无能,开始采取自强的改革措施,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侵略一方面加剧了日本的社会危机;另一方面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日本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4.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 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

12、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

13、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4分)(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9分)(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2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太政官发布布告”“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概括。第(2)问从材料一“趋之若鹜”地追求所谓时尚到材料二对西方文明的理性对待,可以总结出态度上的变化,而这一变化的原因要结合近代日本的国际、国内形势作答。第(3)问这一错误的实质即是只学习西方文明

14、之虚表,而未学习西方文明之内涵。【答案】(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5向西方学习是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派使节团考察西方。实地接触西方世界后,对成员们的思想引起了巨大的冲击,使之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正如随行的福田德兰所说的,在西方文明面前,他们“简直像乡下姑娘来到了上野火车站,看到行走着的时髦女郎时,愈觉得自己土里土气,恨不得钻进地

15、洞里去”。大久保利通也发出了“深感我们不适应这个世界”的感慨因而最终他们“无所畏惧地放弃了自己的喜好,吸纳了外国的文明”。吴廷谬日本史材料二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在同样地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少。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使节团成员接触西方后的感受。分析他们有此感受的主要原因。(6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时代的西化给日本带来的重要影响。(3分)(3

16、)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日本西化取得成功的原因。(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看到行走着的时髦女郎时,愈觉得自己土里土气”可得出羡慕西方文明,从材料“对成员们的思想引起了巨大的冲击,使之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可得出有强烈自卑感;第二小问,结合当时日本是封建主义国家,受外国侵略的史实总结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产生的影响。第(3)问,结合古代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可知,日本有吸纳先进文明的传统;从两则材料可知,日本学习西方不是盲目的,并且是全面的,这些因素有利于日本西化的成功。【答案】(1)感受:羡慕西方文明,具有强烈的自卑感。原因:当时的日本远远落后于西方,落后于世界。(

17、2)影响: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改变了落后的状态,成为亚洲强国,为对外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原因:日本向他国学习,吸纳先进文明的传统;根据国情有选择地学习西方文明;进行经济、政治等全方位改革。6日本经由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明治维新的性格规定着近代以来日本的性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61年闰4月27日公布了政体书。这是明治政府的政治体制和组织法令。它根据五条誓文原则,参考了令义解西洋事情(福泽谕吉著)等。规定:“天下权力皆归太政官,使政令无出二途之患”,以谋求政令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太政官(相当于总理大臣)之下,设议政(立法)、行政、

18、刑法(司法)三官(权)。体现君主和官僚构成的中央集权统一国家原则。吴廷谬日本史材料二在统治人民方面,在公布五条御誓文(即五条誓文)的同时,对一般平民公布了五榜揭示。此文规定:要遵守“五伦之道”:严禁结党、强诉(指人民的团结和向政府提出要求);基督教被作为邪教而加以禁止等等。日依田憙家简明日本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为建立近代政治体制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对日本政治体制的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在变革社会关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日本平民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双重影响?(6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19、识,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存在怎样的“性格”?(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以谋求政令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教材中明治维新的内容三权分立,废藩置县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转型所起的作用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教材明治维新在政治改革中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废除封建身份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保留封建统治原则;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3)问结合第(1)问和第(2)问,参考明治维新改革的局限性,可以得出性格为开放性与封闭性并存。【答案】(1)措施:政令统一(中央集权);三权分立;废藩置县。影响: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2)措施:废除封建身份等级制度,实行四

20、民平等;保留封建统治原则。影响:平民享有政治权利的同时,也受到了严格限制。(3)性格:开放性与封闭(保守)性并存。第一节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学习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1.重点:维新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过程。2.难点:分析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的实质及作用。教材整理1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新阶级力量的出现1政治上: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列强各国索取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列强向清政府强加政治借款,投资设厂,开采矿藏、修筑铁路等形式,不断增加资本输出,进行经济掠夺。2经济上:中国

2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原因列强的侵略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甲午战争后,爱国的民族工商界人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结果: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上:维新思想成熟。(1)早期维新思想并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2)康有为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深度点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提出什么时代要求?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经济力量的增长,不仅要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建立一个符合自己阶级利益的政权,在中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22、教材整理2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开始:1895年“公车上书”。2发展(1)创办报刊1895年北京的万国公报。上海的强学报和时务报。湖南的湘报。在天津,严复译述天演论。(2)设立学会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湖南的南学会。深度点拨公车上书有何意义?公车上书打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教材整理3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1双方:维新派与守旧派。2内容(1)该不该进行维新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改革科举制度和提倡西学。3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势力在思想上的交锋。4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进步性为更

23、多的人所认识,从而推动着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已成为19世纪末的时代要求。2.维新派的活动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探究点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史 料解 读史料一时局图是近代爱国者谢赞泰所作,1898年在香港发表,图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对联,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抓住“1898年”“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等信息对史料一进行理解。史料二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数额之大是空前的,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必须在三年内还上,于是清政

24、府大借外债,甲午战争后一年内就借了3.7亿两白银。“赔款”“借外债”等是主要信息。【史料应用】(1)谢赞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这幅漫画的?结合史料一概括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提示】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变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分而治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史料二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表现。【提示】原因:清政府战争赔款和大借外债。表现: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史论拓展】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1)时势条件: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

25、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寻求救亡之策。(2)思想渊源:19世纪七八十年代,脱胎于洋务派,痛感洋务运动弊端的早期维新派产生。他们要求抵抗列强侵略,要求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3)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基础。(4)阶级基础: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5)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此后清王朝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大肆出卖国家和民族权益,统治更加专制腐朽,

26、这就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探寻新的、反映资产阶级意愿和要求的救亡图存道路。(6)国际因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日本的迅速强大,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决心以日本为榜样,通过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2016襄阳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梁启超全集材料二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考证当时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

27、水账,证明5月2日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当时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摘编自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变法的两种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归纳材料二“上书”(上奏)的特点。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规范解答】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等信息进行归纳判断。第二

28、小问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大批现职官员”“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从4月14日到5月8日才结束”“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等信息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态度一:支持变法。他们认识到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手段。态度二:反对变法。废除八股取士危害到他们的个人前途和利益。(2)特点:上书人员有官员和举人;上书时间长,次数多;有组织,但没有统一的领导人。地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或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119世纪末,清政府危机加深的主要原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B清政府卖官鬻爵C各地严重的洪涝灾害D债务

29、剧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可用排除法。自然灾害与外来侵略相比,显然是次要的,排除C项;B项只是政治腐败的一方面;D项是清政府为了缴付对日巨额赔款的后果。【答案】A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是()A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B造就了新兴的阶级力量C阻止了外国经济侵略D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而无产阶级则在此后又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答案】B3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事件是()A“公车上书 ”B强学会成立C

30、. 创办万国公报D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解析】1895年4月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答案】A419世纪末,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论战的核心问题是()A要不要提倡西学B要不要改革科举制度C该不该维新变法D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维新派的核心主张是进行政治改革,故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论战的核心是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答案】D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谭嗣同仁学材料二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

31、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吴汝纶天演论序材料三图一孔子改制考封面图二北京强学会旧址图三时务报(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的异同。(2)结合材料三中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君臣一伦”及“黑暗”、材料二中的“天不可独任”等关键信息就容易回答。第(2)问由三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答案】(1)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张维新变法。不同点: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

32、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2)方式:著书立说,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著书如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组织学会如维新派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如维新派创办时务报中外纪闻等。还有上书、办学堂、讲学等方式。学业分层测评(二十三)(建议用时:35分钟)学业达标11896年签订的“英德借款”合同第七款规定:“此次借款未还时,中国总理海关事务应照现今办理之法办理。”这反映出()A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有一定的进步作用B清政府的借款建立在出卖主权基础上C列强通过借款控制了清政府的内政外交D清政府向列强大举借款完全是被迫的【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人一直在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33、一职。把借款同海关管理结合起来,这是列强借款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反映,也是清政府出卖主权的表现。【答案】B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领导农民暴动起义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ABCD【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活动。表述不符合史实,民族资产阶级的本质决定了其不可能依靠农民,更不会领导农民暴动起义。【答案】C3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关键是()A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B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维新变法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

34、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本题可以从“公车上书”的性质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判断出答案为A项。【答案】A4梁启超的“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培养实用人才 B创办新式学堂C变革科举制度D实行政治民主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所有问题诸如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要想成功,基本落脚点就在于“变官制”,即改变当时的上层建筑政治体制,实际上提出了反对专制统治,主张政治民主化的要求。【答案】D5借用达尔文进化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

35、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天津,严复译述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答案】D6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势力论战的实质是()A资产阶级与洋务派的正面交锋B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C资产阶级思想与农民阶级思想的交锋D清政府内部对西方科技态度不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维新派代表资本主义思想,他们主张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封建顽固派包括洋务派在思想上仍主张维护封建专制,因此双方之间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答案】B能力提升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

36、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材料二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立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群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1

37、)归纳材料一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意图。(2)材料二比材料一的思想有哪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4)根据材料归纳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而探究的特色及成因。【解析】本题考查洋务派、早期维新派及维新派的主张及其实践。第(1)问要注意依据材料一归纳其主张,薛福成是洋务派的代表,后来分化成早期维新派。第(2)问关键是概括出“突破”的表现,比较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不同即可。第(3)问与第(4)问依据材料并结合基础史实回答即可。【答案】(1)主张:开矿山,建工厂,造船,练新军。意图:师夷长技以自强。(2)突破:材料二不仅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更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

38、的先进。根本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3)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实行君主立宪。(4)特色:材料一代表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二、三代表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经济技术,也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成因:前者是中国地主阶级中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后者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第二节百日维新学习目标: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1.重点: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2.难点:维新变法的推行条件、特点及对其评价。教材整理1变法救亡呼声再度高涨1导火线:1897年冬,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2表现(1)康有为向光绪帝上万言书,呼吁及时变法,革旧图新。(2)1898年1月,李鸿章、翁

39、同龢、荣禄等五位大臣会见康有为,康有为指出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3)康有为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并提出了具体变法措施。(4)康有为进呈俄彼得变政记和日本变政考两书,为光绪帝提供实施“变政”的样板。(5)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保国会。在其影响下,保滇会、保浙会、保川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深度点拨康梁等人依靠光绪帝进行变法反映的实质是什么?以康梁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教材整理2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实行维新变法。2内容(1)政治方面取消闲散重叠

40、机构,裁汰冗员,删订则例。开放言路,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靠国家供养特权,允许他们自谋生计。整顿和澄清吏治。(2)经济方面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保护和促进农工商等各业的发展。改革财政,编制预算方案等。(3)军事方面用新法精练陆军。添置兵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式军队。(4)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大学堂和各级中小学堂,派遣留学生,实行新式教育。设立译书局,准许创立报馆学会。奖励创新性著述。3评价(1)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2)没有触动清朝的统治基础,改革不彻底。(3)在维新派的推动和光绪帝的督导下,有些新政得以实行。(4)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

41、主义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传播。深度点拨如何看待光绪帝支持变法这一事实?光绪帝支持变法除了救亡图存外,还有另一个目的,即巩固封建统治,利用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取最高统治权,因此在涉及改革的根本问题时,光绪帝的阶级本质暴露无遗。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戊戌变法是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掀起的一场政治活动。救亡图存是其首要的历史使命。2.维新变法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探究点百日维新的特点史 料解 读史料一在“百日维新”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100多条。光绪帝谕

42、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在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了一些强行封查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光绪帝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止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 9月5日,康有为连上两折,提出剪发辫,改穿西装,改元迁都,许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难以接受。抓住史料一中第二、三、四自然段开头的信息,这些是史料主旨。史料二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胡绳说:“认为光绪皇帝是一个维新派的皇帝,也就是说,这个皇帝是代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企图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路线,只是遭到了惨败,这种看

43、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提炼胡绳的观点,即“光绪皇帝代表民族资产阶级政治路线不符合历史事实”。【史料应用】(1)概括史料一中戊戌变法法令中的除旧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与弊端,说明了什么?【提示】(1)措施: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裁撒绿营;剪发辫。积极作用: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动摇了封建统治。弊端:改革操之过急,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未能稳步进行。说明:维新派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2)请你结合百日维新的改革措施,说明史料二中胡绳这一论断的正确性。【提示】从改革措施可以看出,光绪帝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许多主张,但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也没有提出实行君主立宪这

44、一要害问题。这说明光绪帝仍然是封建皇帝,在国家政治体制这一根本性问题上,他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史论拓展】百日维新的特点(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3)从推行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45、(7)从过程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2016无锡高二检测)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兴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整顿吏治是其突出的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有为曾指出:清朝“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以级尊卑任官”,以“族任官”。即扬满抑汉的中央政府“官缺制”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为官一世,“国未尝资其少益也,而害若丘山”。摘选自康南海官制议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陈夔龙梦蕉亭杂记材料三著军

46、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定国是诏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期间整顿吏治的措施。(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

47、,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规范解答】第(1)问根据材料一“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千官皆同闲人”“扬满抑汉的中央政府官缺制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为官一世”等信息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及材料三“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要结合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来思考。【答案】(1)弊端:官僚机构臃肿,人员冗繁(冗官);选

48、用官员的方式落后(扬满抑汉);官员的素质低下。(2)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兴办学堂,培养人才;举荐新政人才。(3)失误:树敌太多,遭到顽固派反对;变法内容贪大求全;变法过程急于求成等。启示: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等等。(言之有理即可)1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B顽固派势力势单力孤C设立议院,召开国会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

49、无言表明,在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要救亡图存必须进行变法,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答案】A2保国会成立后,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因为它()A以救亡图存为号召,符合时代要求B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了影响C促使光绪帝下决心实行变法,大快人心D力图扶植清朝统治,得到上下广泛支持【解析】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保国会的宗旨符合时代要求,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答案】A3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在这方面的举措有()A制定宪法B裁撤闲散重叠机构C设立农工商总局D设议院【解析】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可采用排除法。A、D两项在维新措施中都没有涉及,C项是经济措施,不符合题意。【答案

50、】B4下列哪一项内容符合维新派的主张,却不在戊戌变法的政令之内()A实行君主立宪制B改革政府机构C改革科举制度D发展民族工商业【解析】对照变法措施可知实行君主立宪制并不在变法政令之内。【答案】A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材料二大学士刚毅曾于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指责维新变法。当戊戌五、六月间,皇上言改革,举朝言改革,民间言改革,而彼独悍然曰:“吾誓不改革。”表示“痛心疾首于新政,必尽罢之而后快。”大学士徐桐甚至无耻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朱贤枚慈禧扼杀戊戌变法的前后(1)有学者认为,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变法手段很高

51、明,根据材料一指出其“高明”手段是指什么?分析当时采取这种宣传手段的主要原因。(2)从材料一、二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第(1)问,结合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回答。第(2)问,可围绕变法的策略、思想宣传等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思想。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占据统治地位;减少变法的阻力。(2)改革要成功,必须符合国情,讲究策略和方法。学业分层测评(二十四)(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下列各项对光绪帝坚定变法信心有利的因素是()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康有为的多次上

52、书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定国是诏的颁布ABCD【解析】定国是诏的颁布标志着维新变法的开始,故不符合题意,均正确。【答案】B2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解析】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具体提出变法建议,成为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答案】A3. 19世纪末,梁启超呼吁中国应“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下列维新派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活动中,体现了此观点的是()A发起“公车上书”B改革旧的官僚制度C组建强学会D成立保国会【解析】“

53、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是保国。其余各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答案】D4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措施是()A精简机构,裁减冗员B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C向海外派遣留学生D提倡私人开办工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A项措施使一部分旧官僚失去了官职与权力,直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因而遭到他们的反对。【答案】A5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洋务派同维新派的真正差异不过在于:前者只布新而不除旧,后者布新同时除旧。”其中,维新派的“布新”措施不包括()A允准旗人自谋生计B鼓励官民上书言事C编制国家预算决算D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解析】考查对戊戌变法内容的理解。四个选项都是维

54、新派的改革措施,A项是“除旧”的体现,B、C、D三项是“布新”的体现。【答案】A6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A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当时的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当官之路。【答案】B能力提升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甲午战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

55、学。”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梁启超(1)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思想主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体现上述思想主张的措施及意义。【解析】第(1)问,“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体现全民教育和重视女学的思想。第(2)问,与百日维新教育上的举措相联系。【答案】(1)主张全民教育;重视女学。(2)措施: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兴办女学堂;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意义:培养了具有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

56、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上书的主要目的。(2)材料二中康有为的主张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国会议行”“定宪法公私之分”可以归纳出“开国会,定宪法”;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作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二“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从维新派自身力量弱小、顽固派力量强大、传统思想影响以及借鉴日本体制失败等角度分析概

57、括。【答案】(1)目的: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2)新变化:皇权独断。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顽固势力强大;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借鉴日本近代天皇制。(答出任何两条即可)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二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

58、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三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变化?(2)材料三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解析】第(1)问,材料一康有为主张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材料二1898年变法时则没有提政治制度的变革,只提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然后结合史实分析原因。第(2)问材料三认为中日改革结果不同是由于国情

59、、国际环境不同,结合史实可知,观点正确,用所学知识从国情、国际环境不同分析原因。【答案】(1)变化: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主张以君权变法。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康有为变法方法改变,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革。(2)正确。日本明治维新是在推翻封建幕府统治的基础上发展资本主义的变革;而康有为等人则是依靠无权的皇帝对现有政权进行的一次改良。第三节戊戌变法的失败学习目标:1.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2.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1.重点:新旧势力的交锋。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教材整理1新旧势力的交锋1旧势力(1)大肆

60、攻击保国会,组织“非保国会”与之对抗。(2)百日维新期间,变本加厉地对抗新政。(3)加紧制造反对新政的舆论,对康有为的攻击毁谤不遗余力。(4)对光绪帝颁布的新政上谕,采取敷衍搪塞甚至公然抵制。2新势力(1)与旧势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2)光绪帝也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抗争。(3)策动袁世凯杀掉荣禄,甚至还想策动兵变围困慈禧太后的居所。教材整理2戊戌变法的失败1戊戌政变: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2废除新政,旧制得到恢复。3失败原因(1)根本:维新派力量不够壮大。(2)主观维新派的领袖人物不是掌权者。仅借助于一些官员和光绪帝的认同和支持。忽视了宣传和发动下层民众。深度点拨如何认识戊戌政变的发生?戊戌政变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主要取决于守旧势力对自身根本利益的维护。戊戌变法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