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教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03136763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7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语教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语教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语教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资源描述:

《语教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教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3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语教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语教S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6课开国大典教材简析 :开国大典是第二单元“爱我中华”的开篇课文,这是一篇新闻特写。它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盛况的记叙,表达了全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城防部队、高高耸起、徐徐上升”等词。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七自然段。3、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4、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展开想象,

2、假如你是一名当年参加开国大典的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某一个动人场面及感受写下来。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领悟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写有相关练习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生字新词,会写部分字词。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熟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教学过程: 一、解题 一、谈话引入,解题质疑1、同学们,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在学校的操场上举行庄严升旗仪式,此时,我们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啊!你们知道时谁在什么地方升起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第一面五星 红旗吗?2、对呀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了开国大典。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诞生了。3、解题板书课题,齐读2 / 324、根据课题提出疑问(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 二、初读课文,设疑自探1、出示“导学提示”(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发现疑难,解决疑难。2、学生按照导学提示,自主学习。 三、汇报交流,梳理问题,解疑合探。1、出示生字词:城防部队 高高耸起 旗杆 擎着 林伯渠

4、 电钮 徐徐上升 旗帜 融成 检阅 司令 缓缓(集体读、指名读)2、用自己记字的方法,记住这些词语,准备听写。3、有代表性的听写词语,师生共同评价。4、开火车读课文后,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5、小组合作,再读课文,探究课文写了那几个场面?画出场面间连接的语句。并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提出问题。6、集体交流,梳理问题。四、质疑再探,理清课文脉络1、出示“导学提示”:再读课文,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给课文分段。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按照导学提示给课文分段。3、汇报交流,给课文分段。四、阅读第一段(14自然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

5、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拓展运用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第一段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二、继续讲析课文 .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并完成表格 分析阅兵式的

6、情况: 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

7、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严、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经传遍了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

8、南北”这样的词语相对,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练习朗读。 .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指名读书,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

9、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 (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为什么课文写了典礼顺序后又写群众情绪? .划出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体会它所表达的感情。 三、总结 本文生动描写了新中国诞生时开国大典庄严、隆重和热烈的情景,表现了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意义,反映了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全体起立,让我们再一次去重温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录像,全体唱国歌)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板书: 大典前 会场成了人的海洋 宣告、升国旗、

10、读公告 开国大典 大典中 阅兵式 群众游行 大典结束 光明充满北京城第7课望大陆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现代诗朗诵的基本方法。2、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浓烈的怀乡思国之情。教学设想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中包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通过揣摩品味,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本课拟用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质疑 1、谈话导入?走近作者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样一件事吗?温家宝同志担任总理后,第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在回答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的提问时,说了一段充满骨肉情深的话: “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复旦大学的老校友他临终前写过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

11、,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在近千名中外记者济济一堂的大厅里,刚刚新任总理不足一小时,就充满激情地当众吟诵了这首诗歌,你们知道写这首诗的人他是谁?他就是于右任先生。于右任简介:于佑任是陕西泾阳县人,他早年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他一生爱国,希望早点结束战争,国共合作,建立一个伟大而富强的中国,然而他的愿望一起未能实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入南京,于先生撇下妻小被迫去了台湾。到了晚年,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

12、任泪水肆意流淌。他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家乡,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却回不来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在他去世之前,写下了这一首哀诗望大陆。2、引导质疑,板书:望大陆于右任,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检查预习1、读通课文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3、读了课文,你产生什么疑问?三、诵读中感知,自读探究1、出示自学提示(1)让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思乡、惆怅)(2)齐读,读出感情,读出味道。(3)三读:指名两位同学诵读,集体评价优劣。2、指导朗读:划分朗读的节奏每节诗之间停顿二拍,句与句间为一拍。确定朗读的重音抓住关键词语

13、以及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语。把握感情基调感情:深挚、绵长的思念语调:低沉略带哀伤语速:舒缓3、齐读。四、研读中再探1、自学提示自己从诗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在的“啊!”殇:书面语。人没到成年即死去。Shng“国殇”就是为国家而死的人。(于右任老人将自己的一生全献给了祖国,当他离开大陆不得回归时,他以“国殇”自况)2、体会情感诗作的第一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有生之年不能见到海峡两岸统一的失望之情,也流露出了一位八十三岁的飘泊孤岛的老人对大陆的强烈的眷恋之情。诗作的第二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是痛

14、彻骨髓的思乡曲,大陆有他的好友,更有他的至亲。诗作的第三节“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仰天的叩问,四顾的茫然,天高地阔,就是不能见到自己的大陆和家乡。归期遥遥,此生是没有希望,山长水阔,何处才能望见故乡?生不能回到大陆与故乡,我死了,那就将我葬在台湾的最高的山峰之巅吧!总有一天台湾会回到大陆的怀抱。如果要等一万年,那就让我的忠魂在那高山之上站立一万年!出示问题提示学生思考:两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与两句“不可见兮”,何者更能表现悲怆深沉、爱国情挚、思乡意切的情感,为什么?小组合作讨论并作圈点批注,交流。提问明确:“不可见兮”句表现力强一些。因为这两句直抒胸臆,分别诉说思国、怀乡不得

15、的不能承受之痛,其言朴实,其情真挚。“只有痛哭”与“永不能忘”互文见意,使得思国、怀乡之情悠远、绵长。“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句更有表现力。理由是,这两句可以说是关乎身后事的遗言,流露出的是难遣之情、未了之愿思念祖国、家乡、亲人,渴望两岸尽快统一。可惜诗人已经走近人生的终点,却又看不到两岸统一的一线曙光,可谓有死不瞑目之万千感慨凝聚于心,遂诉诸于文。“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放翁之示儿为最好佐证。陆游一生空怀收复失地、中兴宋室之志,可惜夙愿难成,以至抱憾终身,惟有冀望于九泉之下听闻一统中原之喜讯。先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四句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地从“生前”与

16、“死后”两个角度表述了刻骨铭心的思念与无可奈何的伤痛之情。人为把他们划分为两个“对立面”,阻隔了情感,破坏了诗歌整体的和谐五、小结:望大陆以“望”字统领全篇,使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双眼睛,一双充满着浓郁乡愁,期盼回归的眼睛。全诗的重心全在这一双眼睛上。无疑,“望”字即为“诗眼”。怀乡是人共有的感情,只是右老(于右任)的感情特别深;统一是中国人共有的愿望,只是于老的愿望特别切。“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多么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上,希望尽早恢复两岸的完全对话,反对分裂六、拓展:其实海峡那一岸的许许多多同胞,无时无刻都企

17、盼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海峡两岸早日统一!下面,我们来听听他们共同的心声:乡愁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的吟诵这首诗,把它作为礼物,送给海峡那一岸的同胞们,也让我们共同企盼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海峡两岸早日统一!板书设计:望我故乡 期望团聚 望大陆 望我大陆 渴望统一第8课明天更辉煌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一首赞歌,全诗充满

18、着为香港回归祖国而无比兴奋、鼓舞的浓浓深情。从它的副标题“献给香港回归之日”可以知道,它取材于中国历史上得又一个重大事件-“香港回归祖国”,是为纪念香港回归而作。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3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2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教具准备生字新词卡片,重点语句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揭示课文题目1(出示中国地图)同

19、学们,你们谁能找出香港的位置?你们知道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祖国的吗?2是的,1997年7月1日,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一天是举国欢庆的时刻,(出示欢庆场面的图片)人民群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心情,你能想到什么方式?学生甲:看升旗。学生乙:载歌载舞,放鞭炮。学生丙:写文章、作诗。3板书课文题目,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为了纪念这一时刻而写的诗。学生齐读课文题目。4老师出示香港的资料和图片,学生读课文。二、检查预习,梳理问题1学生认渎生字(课件出示)耻辱 寻觅 点缀 乳汁 荆棘 步伐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3初读课文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质疑,师生梳理出相关问题)三、提示引路,自读探

20、究1出示自学提示:(1)本文是一首现代诗歌,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赞歌。请试着给它划分段落。(2)学生讨论,划分段落。(全诗共三节,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祖国对香港的思念之情,盼望着香港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第二部分:回顾了香港人民饱受的沧桑,讲述了祖国对香港的关心与帮助,体现了祖国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第三部分: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祝愿香港明天更加辉煌。)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表达了作者对香港饱受沧桑的关爱之情,赞扬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并祝愿香港明天更加辉煌。四、多元对话,解疑合探,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指名读第一节,画出重点词句。2你从“漫长的岁月”里读出了什么

21、?漫长的岁月指香港自19世纪中期至20实际末一百多年的日子,从后面的“一串串故事”可以看出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发生了好多的事情。3出示句子:(1)你被迫离开母亲的怀抱,骨肉分离撕断肠。小精灵(2)滚滚黄河为之怒号,不尽长江为你悲伤。从这两句话里,你又读出了什么?学生甲:香港离开了祖国的怀抱,人们无比悲痛。学生乙:写长江、黄河,其实是在表现举国上下的愤怒与悲痛。师小结:香港离开了祖国的怀抱,骨肉分离,我们怎能不悲痛,怎能不愤怒呢?香港的回归成为了举国上下共同的努力和期待。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五、拓展练习,巩固知识1、看拼音写词语Ch r din zhu

22、y zh jng j b f( ) ( ) ( ) ( ) ( )2、初步学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请你谈一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2了解香港回归这段历史,激发爱国情感。3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教具准备香港相关资料,重点语句幻灯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听写词语。1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明天更辉煌。听写词语:耻辱 寻觅 点缀 乳汁 荆棘 步伐2学生互相检查,不会写的练习巩固。3你们课下搜集了哪些资料呢?4.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二、学生课文第二、三部分,“提示”引路,自读探究1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2学生齐读课文,提

23、出问题。(自主探究)(1)香港饱受了屈辱和苦难,那香港人民又是怎样做的呢?(2)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过程中,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出示句子:在苦难和机遇中,你寻觅着生存的曙光。你把滴滴汗水,点缀在东方之珠上。香港人民在艰苦的环境里利用一切机会改造自己的生活,寻找着自强不息的道路,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把香港建设成为“东方之珠”,这都是几代香港人用辛勤的汗水凝聚成的。3不管香港被分割多久,它都是祖国母亲的一部分,香港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祖国的帮助,是全国人民对香港的关心和爱护,才使香港有了今日的辉煌。出示句子:不管你离开多少岁月,母亲的血在你身上流淌。在你的发展和繁荣中,融进了母亲的泪水、乳汁和力

24、量。学生齐读这段话,感受祖国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老师:邓小平,在他的领导下我国启动了同英国政府的谈判,并最终签定合约,规定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出示句子:在亿万炎黄子孙中,有一位伟人永志不忘。他用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为你绘制了回归的航向。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自主探究,让学生观察课文第二副插图,结合朗读有关诗句使学生懂得“一国两制”的构想和邓小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它表达了作者对邓小平同志的赞颂,说明邓小平同志为香港回归作出了巨大的贡献。4是啊,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将更加繁荣、昌盛。出示句子:斩荆棘,破巨浪,前进的步伐不可挡。百年之梦终相圆,拥抱时的泪

25、水中充满希望。回到母亲怀抱的香港啊,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自主探究)学生:表现了作者无比激动的心情和对香港明天的美好祝愿。四、多元对话,解疑合探1、班级汇报:A、通过以上出示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抒发了作者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喜悦之情,表达方法采用了拟人和呼告)B、分小节有感情的朗读C、回顾课文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形式多样)五、拓展练习、巩固知识、背诵课文第三节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背诵课文的第三节。3课下搜集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香港板书设计: 骨肉分离 企盼回归 明天更辉煌 历经沧桑 顽强奋斗 一位老人 永志不忘第9课山海关教学目标:1

26、.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炽热情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懂得作者按“先总起(赞叹山海关),再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采和山海关的动人历史),后总结(歌颂山海关)”的整体行文思路以及按先概括后具体及空间位置转换记录山海关的局部行文思路。3.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4.认识并学会本课9个生字,掌握“巍然耸立、蜿蜒、无垠、碧波万顷、盔甲、捍卫”等词语。引导学生独立阅读链接小诗长城,能有感情地进行朗诵。教学重、难点1.

27、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山海关,将以它那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永远地刻在人们的心中”这个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2.难点: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1.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去过万里长城的山海关吗?“天下第一关”是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建于公元1381年,这里依山傍海,雄关锁隘,易守难攻。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古城的东城门,又名“镇东楼”,箭楼格式,城高台宽,与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在长城之上一字摆开,形成五虎镇东之势,充分展示了山海关这座古代军事要塞“一夫当

28、关,万夫莫开”的雄伟气势。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俊青,去认识这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吧!板书课题2.看到课题心中长生怎样的疑问?3.问题预设二、检查预习,梳理问题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整篇课文中,哪些部分主要写“我”看到的景象?哪些部分写“我”由此展开的联想?3.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引导学生质疑。师生梳理相关问题。)三、提示引路,自学探究1.出示自学提示选择一两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品读课文,随时批注下自己的体会。2.自由读书,自主探究,弄懂自己感兴趣的内容。3.默读课文,理清

29、课文思路。四、多元对话,解疑合探1.班级汇报2.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俊青写的课文山海关。我们了解了课文按照先总起(赞叹山海关),再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采和山海关的动人历史),后总结(歌颂山海关)的行文思路贯穿全篇。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五、作业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一、 导入:万里长城是世界的奇迹,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由天下第一关之称。这节课我们继续跟着著名作家峻青去认识那享有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板书课题山海关二、自读探究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山海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谈读课文后的整体印象)(威武的雄关、天下第一关、天下第一

30、关、独一无二)三、质疑再探过渡:为什么说上海关是一座威武的雄关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1、默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看看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海关是一座威武的雄关,在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做上批注。2、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抓重点的句子:“巍然耸立于白云之间、高耸云天、气势磅礴好雄伟的关塞,好险要的去处!”体会山海关的雄伟壮观。“北面是燕山山脉,重重叠叠,万里长城连绵起伏;南面是苍茫无垠的渤海,万里长城从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向渤海岸边”“山海关,耸立于万里长城的脖颈上,进出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的确是名不虚传的天下第一关”。通过“脖颈”“咽喉”这两个词让学生感觉山海关险要的地理位置。3、结合学生发

31、言指导有感情朗读过渡:这样威武的雄关,当作者站在这雄关上心情又是怎样变化的,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的6、7自然段。(精神振奋、心胸开阔慷慨悲壮、涌遍全身)4、站在这雄关上作者想到了什么?画出相关的句子。5、师生接轮读。(师读:我真想 我又想 我还想)6、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7、作者又联想到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指导有感情朗读。过渡:山海关不仅雄伟险要,还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课文8、9自然段。9、默读课文的8、9自然段,看看山海关在历史上又起什么作用?(找出相应的句子感受、体会)。“这高耸入云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撒上过我们英雄祖先的热

32、血?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哪一处没有埋葬过入侵着的累累白骨?”10、把上面两个反问句变成陈述句,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反问句呢?如果改为陈述句行不行,为什么?(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更加表现了山海关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啊,雄关,它就是我们伟大民族的英雄历史的见证人,它本身就是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谁来谈谈自己读了这句话后的体会?11、作者赞颂的仅仅是像山海关一样的英雄吗?从这句话中,你还体会到什么?12、指导朗读过渡:山海关在历史上有如此的重要作用,那么现在又有什么作用呢?学习课文的10自然段13、齐读课文10自然段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各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

33、的思想感情?四、总结全文1、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 感情朗读全文,背诵(35自然段)五、拓展延伸同学们,假如有一天你也站在山海关面前,你面对山海关最想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发挥,把想要说的写下来)板书:9、山海关 总起 赞叹山海关 山海关的威武风采(看见的) 分述 山海关的动人历史(联想的)总结 歌颂山海关第10课太阳与士兵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它以我们祖国的边防哨所的军人生活为题材,用角色对话的方式行文,表达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忠诚歌颂了他们对人民的贡献。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太阳与士兵的对话,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边防战士对祖国的忠诚之情。2、能把握课文的

34、主要内容,并归纳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提高概括能力。3、帮助学生认识五个生字。4、指导他们读后练习,用书信的形式写出读后感。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太阳与士兵的对话,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边防战士对祖国的忠诚之情。教学难点: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提高概括能力。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解题质疑。谈话:生活中,有各种对话儿子与母亲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可是,你听过这样的对话吗?板书:太阳与士兵他们在什么地方对话?谈了些什么?二、初读对话 自主探究一、初读对话,整体感知1、根据提示,自读课文(1)自由读,读准音,读通顺;(2)想想课文写了几次对话?2、交流

35、(1)学生自由报,教师根据情况而讲课。(2)课文共三次对话。第一次写国旗与太阳一起升起来,第二次写战士们修整升旗场,第三次写战士们无论寒暑都坚守岗位。三、再读对话,解疑自探一边读,一边想:每次对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感受到了“东方一哨”士兵怎样的形象?1、读第一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清晨高唱上岗,在太阳照耀下升旗的情景。2、读第二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荒凉的小哨所上建起升旗场的情景。3、读第三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年复一年在冰天雪地迎风站哨的情景。四、巩固练习 运用拓展1、注意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想想这样写所包含的意思和情感,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几句话。(1)北国的松,江南的竹,中原

36、的月季,陕北的向日葵每一粒种子都带着战士的馨香在这里落户。(战士们,来自祖国各地共同守卫祖国疆土都对祖国有着无比热爱和忠诚。)(2)在您的阳光沐浴下,我们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慈爱。(知恩之心,感恩之心)(3)我们要将我们全部的光和热,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你伟大的太阳。(报答之心奉献之情)。2、为课文插图配一首小诗,题目是太阳与士兵。3、给“东方第一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信,倾吐你心中想说的话。板书: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士兵:神圣感 太阳:欣慰东方第一哨士兵:升旗场 太阳:凝聚士兵:坚固的防线 太阳:撒光送热士兵:意志坚强,奉献全部光和热 语文百花园二 教材分析:本次百花园包括:温故知新、语文

37、大课堂、指南针、习作。温故知新有四项内容:分别是“理解与运用”,编排的是本单元课文中打比方的精彩句子。“拓展与交流”展示的是丫丫和宁宁交流本单元课文的体会。“积少成多”编排了清代诗人龚自珍的爱国诗。语文大课堂安排了以“今日家乡”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指南针介绍浏览的方法。“习作”是写一篇自由作文。教学目的:1、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2、学习积累中华古典优秀诗文。 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4、语文大课堂活动“今日家乡”。着力让学生每个个体主动参与,自由选择活动合作伙伴,学习自己策划调查采访方案、自主确定汇报展示方案方式。 5、不限内容范

38、围、文体样式,自由作文,提高自主写作能力。教学重点:1、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2、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学难点:自由作文,提高自主写作能力。教学准备:小黑板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温故知新中的 “理解与运用”和 “拓展与交流”和“积少成多”教学目的1.、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2.、学习积累中华古典优秀诗文重难点: 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 同学们,学习了第二单元,大家

39、回忆一下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生:1.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2.认真体会文中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 现在让我们一起步入“语文百花园”,在这里回顾旧知、学习新知、大胆实践、习作表达,使我们的语文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有信心吗?(板书课题)二、学习“生动的景物描写”1读句子,质疑。(1).读读书上的这两句话,看看你有什么疑问?(问题预设:这些句子采用什么方法描写景物的?这种方法怎样写句子?.)(2).出示问题:想想它们采用了什么表达方法?学生自探 2、 多元对话,解疑合探。(1)同桌合作解决问题:怎样用“.像.”“.般的”写句子,这两个词再写句子时有什么一样和不一样。 (2)小组内合作完

40、成练习。 (3)通过读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仿写。 4.迁移运用,升华认识。(1).找找本单元中这样的句子。(2).自己写几个这样的句子三、学习“拓展与交流”1.谈话引入,设疑自探:本单元的一组文章用不同的表达方法,抒发了中华儿女炽热的爱国情怀。就让我们读读丫丫和宁宁学习本单元课文的一点感受和收获吧!读丫丫和宁宁的阅读笔记你想了解什么?(生:丫丫和宁宁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感受和收获什么呢?怎样写自己二队感受和收获呢?)2.阅读后梳理问题,阅读后你了解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读书,自主探究,弄懂自己感兴趣的问题。3. 多元对话,解疑合探。指名读丫丫和宁宁的感受和收获,交流:从内容看丫丫和宁宁的感受和

41、收获各记录了什么?4.迁移运用,升华认识。想一想,在前四课阅读中,你的收获是什么?可以说,可以写?写的形式多样,可以摘录,可以仿照样子学写阅读笔记。 四、质疑再探,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四、学习“积少成多”1.设疑自探:(1)放课件出示龚自珍介绍及诗篇。 (2)自由读诗篇,你有什么疑问?(问题预设: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自己读诗,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2.多元对话,解疑合探。(1)全班交流诗意(2)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4.迁移运用,升华认识。你还知道哪些爱国的诗词?四、质疑再探,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第二三课时教学内容:语文大课堂

42、 “今日家乡”教学目的1、语文大课堂活动“今日家乡”。着力让学生每个个体主动参与,自由选择活动合作伙伴,学习自己策划调查采访方案、自主确定汇报展示方案方式。2. 在参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学习撰写调查报告。教学重难点:参与以“今日家乡”为主题的社会报告。教学过程:一、 做好活动前的准备 1.教师根据学生特点组建小组、确定调查内容,并发给学生调查表。地点时间 调查情况 采访记录家乡特产推销公共设施及保护状况居民住宅的变化、家乡工具其他2.各小组组长进行分工。二、调查。学生按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或综合实践时间教师组织调查。三、小组内探究1.各小组把采访到的内容进行整理。2.小组内对材料进行分析家乡有哪些

43、变化?小组选好记录员进行记录。3.各小组采用不同形式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可以写一份调查报告。四质疑再探1. 在刚才的交流中各小组还有什么问题?(问题预设:我们不知道怎样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如何写调查报告?)2. 小组内读文中的调查报告,探究怎样写调查报告。3. 小组内练习写调查报告五多元对话,解疑合探1. 全班交流调查报告的写法。2. 交流各组的调查报告。3. 各组展示调查成果。六质疑再探,拓展延伸1.针对各组展示的成果和调查报告,你有什么新的问题?2.通过本次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第四五课时教学内容:习作 自由作文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根据习作标题和笔墨提醒打开思绪,从自己的生存阅历中选取习

44、作材料。 2、引导学生不限内容范围、文体样式,自由作文,提高自主写作能力。3、引导学生习作中应用日常平凡累积的幽美文句,注重表达真情实感。教学重难点:指点学生抓住重点内容做具体描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习作兴趣。1.同学们,学习了本单元课文你也心情非常的激动,也有许多的感受就让我们写写自己的生活。2.这次作文你有什么疑问?(问题预设:作文内容上有什么要求?作文形式上有什么要求?.)二、确定内容,梳理问题。1.谈一谈哪件事给你的印象最深?(学生自由发言)2在你们交流了自己觉得要写的事后你的心中又产生了哪些疑问?(引导学生质疑。师生梳理相关问题。)三.自读探究。1.读习作要求看看习作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要求?2.学生自主探究。四多元对话,解疑合探。1. 全班交流习作要求。2. 你选的事情重点写哪些内容(自由发言)3. 采用哪些表达方法?(教师随机出示下水文)五迁移运用,练习习作(一)、打算写写景的文章教师的提示是抓住景物的特点。(二)、写事的文章抓住重点部分,对细节部分具体描述。(三)、写人的文章抓住人物的特点,选取典型事例具体描写(四)学生自由习作。六、习作讲评1、轻声诵读自己的文章,边读边修改。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赏。3.全班展示习作。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