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

上传人:微*** 文档编号:102865294 上传时间:2022-06-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2.8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学会分析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2 . 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3 .培养读图、填图、析图、绘图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并能灵活运用。创设情境,目标问题化,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运用读图分析 法、讨论法、归纳法,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达到教学目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使学生认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2 .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 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难点:地球

2、公转的特点及影响。教学突破:结合初一学生的思维特征,从现实生活入手,贴近生活进行教学,指导 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学好这节课的关键。可以借助现代化的 教学手段(如动画演示地球运动等)来突破难点、建立空间观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地球的形状与气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出示课题:第二节影晌气候的主要因素1 .多媒体展示图片:广州动物园和北 极地区的北极熊的/、同感受设问:北极熊的/、同感受反映了什么问 题?2 .生活体验(多媒体展示:太阳从/、同的角度照1 .观察、思考,各抒己见 总结;两地的气温不同。射留下的影子)设问:你觉得哪个地方更热?3 .

3、引出并简单介绍什么是太阳高度角 和太阳直射点、斜射点。4 .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高度角不同的图片设问:哪个地方获得热量更多? 为什么地球上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高度不同呢?板书: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地球的 形状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1、地球的自转运动2 .观察并依生活经验回答,引发思考。 得出结论:一个地方的冷热与阳光照射 的角度有关。3 .观察现象: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火 角。4 .观察比较阳光照射角度的不同对地 面所获得的热量的影响,得出结论:由于地球是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 各地的太阳高度角不同,获得的太阳 辐射不同,因而气温就有差别。教师活动1 .生活体验:请同学回顾一下:从

4、早晨到中午 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的变化怎样?为 什么?大家知道了冷热与太阳高度角有 关,那么一天当中太阳高度角为什么会 变化呢?2 .课件演示地球自转,边演示,边让 学生注意观察:a.地球自转的方向 b. 自转造成的现象c.自转的周期3 .课件演示:如果地球不自转,会不 会有昼夜现象?(在这里是想强调,自 转产生的是昼夜交替,是个动态的变化 过程)4 .提问:请你小结地球自转带来了昼 夜交替,对气候有什么影响?板书:1.地球运动地球的自转 产生昼夜交替学生活动1 .回答: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 总结:早晚太阳高度角小,中午太阳高度角大。思考;多数同学能够想到是太阳的东 开西落造成的太阳高度角变

5、化。2 .观察并总结:a地球自西向东转b产 生昼夜交替现象 c. 一年(24小时)3 .思考,回答:不自转也会有昼夜现 象,但是没有变化。进而加深昼夜交替 现象才是自转的结果。4 .得出结论,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 的交替,使得太阳高度角一天中不断的 变化,使得气温在一天当中有了高、低 的变化。2、地球的公转与气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多媒体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并 提出问题: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 进行公转,请你说出地球公转的方 向、周期。2 .分析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提出问 题引导学生观察:1 .学生观察地球演示,回答公转的方 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一年(约365 大)。2 .继续观察演示课件回答

6、a.地球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b.地球在公转时,是直着身子转还是 斜着身子转?给出: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 角,让学生观察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 角是多少度c.引导学生观察公转示意图,说出太阳 直射点在二分二至点时的位置,结合图 和生活体验,谈谈昼夜长短的变化。(可以创设情景,让同学们回顾刚开学 的时候放学时天大亮,而现在放学时大 就黑得早了,而且早晨起床上学时天也 还不亮呢)d.而现在太阳直射点是在哪个范围之 间移动呢?e.有些地区24小时都是白天或者24/、 时都是黑夜,出示图4-21极昼图片, 引起同学兴趣。请同学找出极昼和极夜 现象出现的范围。3 .提问: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对气候产 生了什么

7、影响。a.近似圆的椭圆形b.斜着身子转的地轴和公转轨道面始终成 66.5度的火 角,北极总指向北极星方向c.分组讨论得出:春分时太阳直射赤 道,全球昼夜等长;夏至时太阳直射北 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秋分时太阳 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冬至时太阳 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d.观察得出南、北回归线之间e.观察课件得出:极昼和极夜出现在南 北极圈之内。4 .课件展示:在刚才的观察中大家发 现,地球上哪两条线之间有直射现象? 哪个范围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5 .总结: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 得多少,以及是否有太阳光线的直射、 是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将地球表面分 为“五带”。3 .讨论并回答:由

8、于地球公转,地轴 倾斜,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使得地球上出现了季节的变化(赤道除 外)。4 .观察并思考总结所学影响气候的因素板书:地球的公转 昼夜长短的变化 季节的更替 五带的划分6 .小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造 成了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 不同,从而导致了各地气候的有规律变 化。三、练习;带领学生完成P70活动板书设计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地球的形状:球体一 纬度不同,太阳高度角不同,气温不同二、地球的运动:1 .自转:昼夜交替气温的变化2 .公转:一昼夜长短的变化斜着身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T季节的更替1五带的划分教后记: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对于地理学科

9、来说,师生一直注重 的是背、记,课堂上常常会有学生提出怎样背,记什么的问题,考试过后什么都 忘了,最终学生学到的永远是书本上的知识,缺少联系生活,而这与我们的教学 宗旨恰恰是相违背的。回想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说得多,学生认真地听;有的教师恐怕学生听不懂 一遍一遍的讲,结果却是感到教师讲得越透彻,学生反而越迷惑。现在想来,恐 怕原因就在于用成人化的思维模式去教学生,结果可想而知。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我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 通过观看视频、地图去获取或者生活实践去探究亲自得出结论。例如地球自转和 公转运动的特征,学生通过视频资料去观察获取知识。例如自转和公转运动对气 候的影响,

10、我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1、假如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对气 候有什么影响? 2、假如地球不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对气候有什么影响?改变 了传统教学中“师讲生听”的被动接受状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以“学”为中心 的探究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做到真正的动手动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能感受到的昼夜温差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 说明这些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增强了课堂的生活性、实用性。教学“活”起来,学生也就“活” 起来了。怎样抓住学生的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呢?在本节课堂 上,我充分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甚至大胆的去猜,想一想问题的答案会是 怎样。例如:师:从早晨到中午

11、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怎样?师:为什么会早晨、晚上冷,中午热?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不可能直接观察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但是早晨、中午、 晚上的气温变化却是每个人都可以亲身感受到的,这样化抽象问题为“可触摸 性”,怎样科学合理的解释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你怎样想,你怎么认为,这正 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关键。然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课堂上教师有时会不自觉地由“满堂灌”变成了 “满堂问”,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教师的无数个“为什么”当中, 穷追不舍, 结果学生仍然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 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生的个性 思维仍然得不到锻炼。这正是今后应该注意和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本节课中采用了很多评价语:“观察仔细,你真棒!” “你很善于思考!”“你的空间感太强了!” “学以致用,你真聪明!” “小组长领导有方,表现出 色!”亲切、自然、富有激情和个性的评价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感 受到我发自内心的赏识,回答问题就更积极了!但也存在以下不足。老师语言应更加精炼,知识点的衔接与过渡应更加自然。探究活动加强科学 引导,注意时效性,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活动所以,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决不是一两节课, 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这需要长期的不断努力、不断 坚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厚积而博发”的过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银川十中赵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