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生物药剂学doc-汉中职业技术学院药学与医学技术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02839630 上传时间:2022-06-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7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十一章生物药剂学doc-汉中职业技术学院药学与医学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十一章生物药剂学doc-汉中职业技术学院药学与医学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十一章生物药剂学doc-汉中职业技术学院药学与医学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生物药剂学doc-汉中职业技术学院药学与医学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生物药剂学doc-汉中职业技术学院药学与医学技术(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79页 共11页第十一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一节、生物药剂学概述 一、生物药剂学的概念 (一)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效(包括疗效、副作用和毒性)之间关系的一门药剂学分支学科。生物药剂学中研究的剂型因素,不仅是指片剂、注射剂、软膏剂等狭义的剂型,而是广义地包括与剂型有关的各种因素,主要有: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 药物制剂的处方组成、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制剂的工艺过程。

2、 (二)生物膜的结构 体内具有吸收功能的主要组织为上皮组织,它是由上皮细胞组成的,上皮细胞膜是一种生物膜,其构造和性质决定药物吸收的难易程度。 在生物膜内,蛋白质与类脂质(主要是磷脂)呈聚集状态,类脂质构成双分子层。 (三)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理 1、被动扩散(passivediffusion) 被动扩散的特点是:从高浓度区(吸收部位)向低浓度区域(血液)顺浓度梯度转运,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扩散过程不需要载体,也不消耗能量,故也称为单纯扩散。膜对通过的物质无特殊选择性,即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一般也无部位特异性。药物大多数以这种方式吸收。 被动扩散有二条途径:溶解扩散;限制扩

3、散。 2、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 一些生命必需物质(如K+,Na+,I-,单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等。主动转运有如下特点:逆浓度梯度转运;需要消耗机体能量,能量的来源主要由细胞代谢产生的ATP提供;主动转运药物的吸收速度与载体数量有关,可出现饱和现象;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象;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主动转运有结构特异性,如单糖、氨基酸、嘧啶及某些维生素都有本身独立的主动转运特性;主动转运还有部位特异性。 3、促进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促进扩散又称中介转运(meadiatedtransport)或易化扩散,由膜

4、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或转运的过程。促进扩散具有载体转运的各种特征:有饱和现象,与被动扩散不同之处在于:促进扩散不消耗能量,而且是顺浓度梯度转运,转运的速率大大超过被动扩散。 4、胞饮作用 胞饮作用是细胞摄取药物的另一种形式,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称为胞饮。某些高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肽类、脂溶性维生素和重金属等,可按胞饮方式吸收。二、药物的胃肠道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一)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 吸收(absorption)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例如静脉注射给药)不涉及吸收过程以外,非血管内给药等都存在吸收过程。药物在胃中的吸收机制主要是被动扩散

5、。小肠中药物的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是直肠给药(如栓剂)的良好吸收部位。大肠中药物的吸收也以被动扩散为主。 (二)影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 1、胃肠液成分与性质对吸收的影响 胃液pH变化,可使弱酸性药物在胃中吸收发生变化。药物吸收部位的pH值对很多药物,特别是有机弱酸或弱碱类药物的吸收至关重要。2、胃排空对吸收的影响 (1)胃排空速率胃排空速率表观为一级速度过程: 影响胃排空速率的因素很多,与内容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有关。胃排空的快慢,对药物消化道中的吸收有一定影响。由于大多数药物在小肠中吸收好,胃排空加快,药物到达小肠部位时间缩短,吸收快,生物利用度提高,出现药效时间也快。3、胃肠道蠕

6、动对吸收的影响胃蠕动可使食物与药物充分混合,有利于胃中药物的吸收,小肠的固有运动可促进固体制剂的进一步崩解,使之与肠液充分混合溶解,增加药物与吸收黏膜表面的接触,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4、循环系统对吸收的影响 循环系统的循环途径的流量的大小都对药物吸收及血药浓度产生影响。在胃、小肠和大肠吸收的药物都经门静脉进入肝脏。肝脏中丰富的酶系统对经过的药物具有强烈的代谢作用,所谓的药物“首过作用”,药物的首过作用愈大,药物被代射的越多,其有效血药浓度下降也愈大,药效受到明显的影响。 5、食物对吸收的影响 食物通常能够减慢药物的胃排空速率,故主要在小肠吸收的药物多半会推迟吸收; 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时,由于

7、能够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血液循环,特别是能增加淋巴液的流速,有时对溶解度制别小的药物如灰黄霉素能增加其吸收量。 (三)影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 1、药物的解离度、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 未解离型的有机弱酸和有机弱碱由于脂溶性较大,比脂溶性小的解离型药物易吸收,由于非解离型和解离型的比例与环境的pH直接相关。同时,脂溶性又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弱酸性药物在胃中主要以未解离型形式存在,吸收较好,而弱碱性药物在pH较高的小肠中更有利用吸收。除了强碱性药物外,药物在胃中的吸收与pH分配假说相当一致。但是在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小肠中,药物的吸收不一定与pH人配假说相吻合2、药物的溶出速度对

8、吸收的影响 固体剂型如片剂、丸剂、胶囊剂等口服时,必须先经过崩解、释放、溶解后,才可能被上皮细胞膜吸收。尤其对难溶性药物或溶出速度很慢的药物及其制剂,药物从固体制剂中的释放溶出很慢,其溶出过程往往成为吸收过程的限速阶段,溶出速度的理论依据是Noyes-Whitney的扩散理论,按下列方程式表示: 药物的溶出速度与S(即药物的表面积)、Cs(即药物的溶解度)和K(即溶出速率常数)成正比。故对于溶解度小的药物制成的片剂或其他固体剂型,各国药典常规定测定溶出速度,作为体外控制质量的方法之一。 (1)粒子大小对药物溶出速度的影响药物粒子越小,与体液的接触面积越大,药物的溶解速度就会越大。为达到增加某些

9、难溶性药物的溶解速度和吸收的目的,可采用药物微粉化技术,还可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和控制结晶法制备微晶。 在胃液中不稳定的药物如青霉素、红霉素等、对胃肠刺激性强的药物如呋喃啶等,不宜采用微粉化技术制备制剂。 (2)多晶型对药物溶出速度的影响各种晶型往往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熔点、溶解度、溶出速率等,它们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也有所不同。 (3)溶剂化物对药物溶出速度的影响一般溶出速率大小顺序为: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水合物。 (4)成盐对药物溶出速度的影响难溶性的弱酸制成钾盐或钠盐、难溶性弱碱制成盐酸盐或其它强酸盐后,由于溶解度增加,能够在胃肠液中迅速溶解,可使制剂的溶出速度增大,生物利用度提高.3、

10、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对吸收的影响 某些药物由于胃肠道pH、消化道中的细菌以及消化道内皮细胞产生的酶的作用,往往会降解或失活而不能口服给药,只能采用注射或其他途径给药。 4、药物的具体剂型、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 剂型是药物应用的必要形式,药物的药理作用必须通过剂型才能发挥效用。同一药物经加工制成不同的剂型后,往往可以呈现不同的效应,如药物的起效时间、作用强度、作用部位及持续时间、毒副作用等。由于剂型不同,用药部位及给药途径不同,可以影响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从而影响到药理效应。 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的吸收顺序大致为: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剂。 三、药物的非胃

11、肠道吸收 (一)注射部位吸收 注射部位周围一般有丰富的血液和淋巴循环。药物吸收路径短,影响因素少,故一般注射给药吸收速度快,生物利用率比较高。 如难溶性药物采用非水溶剂、药物混悬液等,注射后在局部组织形成贮库,缓慢释放。皮下与皮内注射时由于皮下组织血管少,血流速度低,药物吸收较肌肉注射慢,甚至比口服慢。需延长药物作用时间进可采用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吸收差。 药物从注射剂中的释放速率是药物吸收的限速因素,各种注射剂中药物的释放速率排序为: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乳剂W/O乳剂油混悬液。 (二)肺部吸收 巨大的肺泡表面积、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决定了肺部给药的迅速吸收,而且吸收后的药物直

12、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脏首过效应影响。 气雾剂或吸入剂给药时,药物粒子大小影响药物到达的部位,大于10m的粒子沉积于气管中,210m的粒子到达支气管与细支气管,2m的粒子可到达肺部, (三)鼻黏膜吸收 鼻黏膜给药被认为是较理想的取代注射给药的全身给药途径。其优点有:鼻黏膜内的丰富血管和鼻黏膜的高度渗透性有利于全身吸收;可避开肝脏的首过作用、消化酶的代谢和药物在胃肠液中的降解;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鼻腔内给药方便易行。 (四)口腔黏膜吸收 流经口腔黏膜的血液经舌静脉、面静脉和后腭静脉进入颈内静脉,可绕过肝脏的首过作用。 口腔黏膜作为全身用药途径主要指颊黏膜吸收和舌下黏膜吸收。舌下黏

13、膜渗透能力强,药物吸收迅速,给药方便,许多口服首过作用强或在胃肠道中易隆解的药物,舌下给药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 (五)阴道黏膜吸收 药物通过阴道黏膜以被动扩散透过细胞膜的脂质通道为主第二节 药物动力学 一、药物动力学的概念 药物动力学(Pharmcokinetics)是研究药物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药物动力学对指导新药设计,优化给药方案,改进剂型,提供高效、速效(或缓释)、低毒(或低副作用)的药物制剂,已经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血药浓度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因为大多数药物的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间呈平行关系,所以研究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对了解药理作用强度的变化极为重要,这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中心

14、问题。 三、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一)隔室模型 药物的体内过程一般包括吸收、分布、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为了定量地研究药物在上述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用数学方法模拟药物体内过程而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称为药物动力学模型。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可看成是药物在隔室间的转运,这种理论称为隔室模型理论。 隔室的概念比较抽象,无生理学和解剖学的意义。但隔室的划分也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组织、器官、血液供应多数和药物分布转运速度的快慢而确定的。 1、单隔室模型 即药物进入体循环后,迅速地分布于各个组织、器官和体液中,并立即达到分布上的动态平衡,成为动力学上的所谓“均一”状态,因而称为单隔室模型或单室模型。 2、

15、二隔室模型 二隔室模型是把机体看成药物分布速度不同的两个单元组成的体系,一个单元称为中央室,另一个单元称为周边室。中央室是由血液和血流非常丰富的组织、器官等所组成,药物在血液与这些组织间的分布声速达到分布上的平衡;周边室(外室)是由血液供应不丰富的组织、器官等组成,体内药物向这些组织的分布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分布上的平衡。 3、多隔室模型二隔室以上的模型叫多隔室模型,它把机体看成药物分布速度不同的多个单元组成的体系。 (二)消除速度常数 消除是指体内药物不可逆失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代谢和排泄。其速度与药量之间的比便常数K称为表观一级消除速度常数,简称消除速度常数,其单位为时间的倒数,K值

16、大小可衡量药物从体内消除的快与慢。 药物从体内消除途径有:肝脏代谢、肾脏排泄、胆汁排泄及肺部呼吸排泄等,所以药物消除速度常数K等于各代谢和排泄过程的速度常数之和,即: K=Kb+Ke+Kbi+Klu+ 消除速度常数具有加和性,所以可根据各个途径的速度常数与K的比值,求得各个途径消除药物的分数。 (三)生物半衰期 生物半衰期(Half-lifetime)简称半衰期,即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以t1/2表示,单位为时间。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与消除速度常数之间的关系为: 因此,t1/2也是衡量药物消除速度快慢的重要参数之一。药物的生物半衰期长,表示它在体内消除慢、滞留时间长。 根据半衰期

17、的长短,一般可将药物分为:t1/224小时,称为极长半衰期药物。 (四)清除率 整个机体(或机体内某些消除器官、组织)的药物消除率,是指机体(或机体内某些消除器官、组织)在单位时间内消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流经血液中的药物。 Cl=(-dX-dt)/C=KV 从这个公式可知,机体(或消除器官)药物的清除率是消除速度常数与分布容积的乘积,所以清除率Cl这个参数综合包括了速度与容积两种要素。同时它又具有明确的生理学意义。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一、血药浓度法进行药物动力学分析 (一)药物动力学议程的建立 静脉注射给药后,由于药物的体内过程只有消除,而消除过程是按一级速度过程进行的,所以药物消除速度与

18、体内药量的一次方成正比。 dX/dt=-KX 将上式积分 X=X0e-Kt logX=(-K/2.303)t+logX0 单室单剂量静脉注射给药后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 logC=(-K/2.303)t+logC0 由此可求得K值,再由个公式求得生物半衰期(亦称为消除半衰期)t1/2=0.693/K。尿药数据法进行药物动力学分析 用尿药数据法求算动力学参数,条件是大部分药物以原形药物从肾排出,而且药物的肾排汇过程符合一级速度过程。 1、尿药排泄速度法 log(dXu/dt)=(-K/2.303)t+logKeX0 K值即可从血药浓度也可以从尿药排泄数据求得。从直线的截距可求得肾排泄速度常

19、数K。 2、总量减量法总量减量法又称亏量法, Xu=KeX0(1-e-Kt)/K log(Xu-Xu)=(-K/2.303)t+logXu 总量减量法与尿药速度法均可用来求算动力学参数K和Ke。速度法的优点是集尿时间不必像总量减量法那样长,并且丢失一二份尿样也无影响,缺点是对误差因素比较敏感,实验数据波动大,有时难以估算参数。总量减量法正好相反,要求得到总尿药量,因此实验时间长,最好七个生物半衰期,至少为五个生物半衰期,总量减量法比尿药速度法估算的动力学参数准确。 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 一、以血药浓度法建立的药物动力学方程 药物恒速静脉滴注时体内药量的变化速度为: dX/dt=K0-KX X=

20、K0(1-e-Kt)/K 单室模型恒速静脉滴注体内药量与时间的关系式,用血药浓度表示则为: C=K0(1-e-Kt)/VK 二、稳态血药浓度 即滴注速度等于消除速度,这时的血药浓度称稳态血药浓度或坪浓度 Css=K0/VK 随着滴注速度的增大,稳态血药浓度也增大,因而在临床上要获得理想的稳态血药浓度,就必须控制滴注速度,即控制给药剂量和滴注时间。 从静滴开始至达稳态血药浓度所需的时间长短决定于药物消除速度K值的大小(或生物半衰期的长短)。 Xss=K0/K 稳态时的血药浓度和体内药量皆保持恒定不变。 三、达稳态血药浓度的分数 t时间体内血药浓度与稳态血药浓度之比值称为达稳态血药浓度的分数fss

21、,即: fss=C/Css n=-3.323log(1-fss) 血药浓度相当于稳态的分数,或欲达稳态血药浓度某一分数所需滴注的时间。但不论何种药物,达稳态相同分数所需的半衰期个数n相同。 四、静滴停止后计算动力学参数 (一)稳态后停滴 此时的血药浓度变化就相当于快速静注后的变化,血药浓度的经时过程方程式为: logC=(-K/2.303)t+log(K0/VK) (二)稳态前停滴 在静脉滴注达稳态前,停止滴注,体内血药浓度的变化与稳态后停药的变化类似, 五、静脉滴注和静脉注射联合用药 许多药物有效血药浓度为稳态水平,故一般半衰期期大于1小时的药物单独静滴给药时起效可能过慢、意义不大。为了克服

22、这一缺点,通常是先静脉注射一个较大的剂量,使血药浓度C立即达到稳态血药浓度Css,然后再恒速静脉滴注,维持稳态浓度。这个较大的剂量一般称为首剂量或者负荷剂量。 X=K0/K 静脉滴注前静脉注射负荷剂量使达稳态,则体内药量在整个过程中是恒定的。 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一、以血药浓度法建立的药物动力学方法 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的微分方法是: dX/dt=KaXa-KX C=KaFX0(e-Kt-e-Kat)/V(Ka-K) (一)消除速度常数K的求算 (二)残数法求算吸收速度常数 (三)达峰时间和最大血药浓度的求算 血管外给药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为一单峰曲线,在峰的左侧为吸收相(即以吸收为主),其吸收

23、速度大于消除速度;在峰的右侧为吸收后相(亦称为消除相,即以消除为主),其消除速度大于吸收速度。在峰顶的一瞬间,其吸收速度恰好等于消除速度。 (四)曲线下面积的求算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AUC,是药物动力学的重要参数。 AUC=FX0/KV5.多剂量给药 6.单室模型静脉注射 二、达稳态后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 三、稳态平均血药浓度 稳态平均血药浓度是多剂量给药情况下的一个非常有用的参数,所谓平均并不是稳态最高血药浓度(C)max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C)max的算术平均值,它是稳态时的一个剂量间隔内(即从0)的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与剂量间隔时间的比值。 (一)单室模型静脉注射 单室模型药物静脉

24、注射达稳态时,稳态平均血药浓度为 从式中还可以看出,由于V及K都是所用药物的特定常数,故只能通过调整给药剂量X0和给药时间来获得理想的稳态平均血药浓度。 (二)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根据稳态平均血药浓度的定义,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的稳态平均血药浓度为: 四、首剂量与维持剂量 在多剂量给药时,达稳态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因此希望第一次给予一个较大的剂量,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而后用维持剂量来维持共有效治疗浓度。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和统计矩法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线性微分方程组来描述这些体内过程的规律性,无论是具备单室或双室模型特征的药物,当剂量改变时,其相应的血药浓度随剂量的改变而成比例的改变,药物的

25、生物半衰期与剂量无关,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总面积与剂量成正比等。 非线性动力学是在药物浓度超过某一界限时,参与药物代谢的酶发生了饱和现象所引起的。可以用描述酶的动力学方程式即著名的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来进行研究。 该方程式基于物质在酶或载体参与下形成另一化学物质。由于该过程需在某一特定酶或载体参与下进行,所以这些过程具有专属性强的特点。药物的生物转化、肾小管的分泌以及某些药物的胆汁分泌过程都有酶的参与,所以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 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模型判别方法 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是指制剂中的药物进入体循环的相对数量和相对速度,即

26、生物利用度包含药物的吸收速度与吸收程度两个方面的问题。 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新药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以下药物应进行生物利用度研究:用于预防、治疗严重疾病的药物,特别是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很接近的药物;剂量-反应曲线陡峭或具不良反应的药物;溶解速度缓慢的药物;某些药物相对为不溶解,或在胃肠道中成为不溶性的药物;溶解速度受粒子大小、多晶型等影响的药物制剂;制剂中的辅料能改变主药特性的药物制剂。 (一)吸收速度 可用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上到达峰浓度的时间达峰时(tmax)来表示吸收速度的快慢。 可用残数法求得Ka。 Wagner-Nelson法(待吸收的百分数对

27、时间作图法),本法适用与单室模型,其公式为: Loo-Reigeiman法(待吸收的百分数对数-时间作图法),本法适用于双室模型。 (二)吸收程度 吸收程度的测定可用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总面积(AUC), 1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bioavailability) AUCiv为静脉注射给药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2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bioavailability) AUC试验为试验样品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参比为标准制剂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AUC的求法: (三)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设计与原则 1物生样品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 特

28、异性强;灵敏度高;精密度好;准确度高;标准曲线应覆盖整个待测的浓度范围,不得外推。 2普通制剂 1)研究对象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一般在人体内进行,应选择正常、健康的自愿受试者,其选择条件为:年龄一般为1640周岁,男性,体重为标准体重10%。受试者应经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试验前两周至试验期间停用一切药物,试验期间禁烟、酒及含咖啡因的饮料。受试者必须有足够的例数,要求至少1824例。 2)参比制剂研究必须有参比制剂作对照。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应合格。研究时道德应考虑选择国内外已上市相同剂型的市场主导制剂作为标准参比制剂。只在国内外没有相应的制剂时,才考虑选用其他类型相似的制剂为参比制剂。 3)

29、试验制剂试验制剂的安全性应符合要求,应提供溶出度、稳定性、含量或效价等数据。测试的样品应为中试放大样品。 4)试验设计对于一个受试制剂,一个标准参比制剂的两制剂试验,通常采用双周期交*随机试验设计,两个试验周期至少要间隔活性物的710个半衰期,通常为1周。 一个完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应包括吸收相、平衡相和消除相。每个时相内应有足够的取样点,总采样点不少于11个点,一般吸收相及平衡相应各有23个点,消除相内应取68个点,如缓、控释制剂,取样点应相应增加。整个采样期时间至少应为35个半衰期或采样持续到血药浓度为Cmax的1/101/20。 5)服药剂量的确定在进行生物利用度研究时,药物剂量一般

30、应与临床用药一致。若因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灵敏度有限,可适当增加剂量,但应以安全为前提,所用剂量不得超过临床最大用药剂量。受试制剂的标准参与制剂最好为等剂量。6)研究过程受试者禁食过夜受试制剂或标准参比制剂,用200250ml温开水送服,24小时后进统一饮食。 7)药物动力学分析主要的药物动力学参数为生物半衰期(t1/2)、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Cmax、tmax应采用实测值,不得内推。 8)生物利用度的计算生物利用度F应用个受试者的AUC0分别计算,并求出其均值SD。 9)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评价受试制剂的参数AUC的95%可信限落于标准参比

31、制剂的80%125%范围内,对Cmax可接受范围在70%145%,而且受试制剂相对生物利用度应在80%120%范围,则可认为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 3缓释、控释制剂 1)单剂量、双周期交*试验 2)多剂量、双周期稳态研究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历年考题 A型题 1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 A逆浓度关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B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C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D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E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 (答案D) 2不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是 A药物的解离常数与脂溶性B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

32、速度 C药物的粒度D药物旋光度 E药物的晶型 (答案D) 3不是药物胃肠道吸收机理的是 A主动转运B促进扩散 c渗透作用D胞饮作用E被动扩散 (答案C)4下列哪项符合剂量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规律 A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算术平均值 B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等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c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大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D达稳态时的累积因子与剂量有关 E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几何平均值 (答案B) 5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则它的生物半衰期 A4hB15hC20hDO693hE1h(答案C)

33、 6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溶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 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 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 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 E表现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答案A) 提示:本章概念与公式众多,多不好理解,表观分布溶积的概念和计算是其中最易懂且最容易考到的。 7静脉注射某药,X0=60ra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u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为 A20LB4mlc30LD4LE15L(答案D) 8下列有关生物利用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饭后服用维生素B2将使生物利用度降低 B无定形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大于稳定型生物利用度 C药物微

34、粉化后都能增加生物利用度 D药物脂溶性越大,生物利用度越差E药物水溶性越大,生物利用度越好 (答案B) 9地高辛的半衰期为408h,在体内每天消除剩余量百分之几 A3588B4076C6652D2941E8767(答案A) 利用一级药物动力学进行半衰期、消除速率常数、药的保质期、稳态血药浓度等静 算,是考试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出计算题的考点之一。 10假设药物消除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问多少个tl2药物消除999 A4h2B6tl2C8tl2D10h2E12h2(答案D) B型题1-5 A药物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 B需要能量 c借助于载体使非脂溶性药物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 D小于膜孔

35、的药物分子通过膜孔进入细胞膜 E粘附于细胞膜上的某些药物随着细胞膜向内凹陷而进入细胞内 1促进扩散 2胞饮作用 3被动扩散 4主动转运 5膜孔传运 (答案CEABD) 提示:掌握生物药剂学中各种跨膜转运的特点。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历年考X型题 X型题 1下述制剂中属速效制剂的是 A异丙基肾上腺素气雾剂B硝苯地平控释微丸c肾上腺素注射剂D硝酸甘油舌下片E磺胺嘧啶混悬剂(答案ACD) 2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是 A空腹与饱腹B药物因素 c食物的组成和性质D药物的多晶型 E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答案ABC) 3某药肝脏首过作用较大,可选用适宜的剂型是 A肠溶片剂B舌下片剂 C口服乳剂D透皮给药系统 E气雾剂 (答案BDE) 4下述制剂中属于速释制剂的有 A气雾剂B舌下片 C经皮吸收制剂D鼻粘膜给药 E静脉滴注给药 (答案ABDE) 5与药物吸收有关的生理因素是 A胃肠道的PH值B药物的pKa c食物中的脂肪量D药物的分配系数 E药物在胃肠道的代谢(答案ACE) 历年所占分数生物药剂学3分6分。药物动力学2分25分第 79 页 共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