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知识总结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02715223 上传时间:2022-06-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9.7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西方社会学知识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西方社会学知识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西方社会学知识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西方社会学知识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社会学知识总结(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试述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 答: ( 1 )局部情景柯林斯提出, 宏观社会现象都可以看作是由垂直的一层层微观情景构成的, 微观情景的相互关联形成了宏观模式。 即宏观过程来自于互动网络关系的发展, 来自于局部机遇所形成的链条关系互动仪式链。( 2 )互动仪式与资源 “互动仪式”是指一种表达意义性的程序化活动。仪式是互动的主要形式。柯林斯指出, 仪式是人们的各种行为姿势相对定型化的结果。 社会中的大部分现象, 都是由人们的相 互交流,通过各种互动仪式形成和维持的。 谈话也是一种仪式。成功的谈话是一个有节奏的连续过程,谈话者之间的话语承接着有最小的时间间隔, 且彼此的谈话有最低程度的重叠。 谈话仪式

2、包括能量和资本的投入。动仪式是指际遇者由资本和情感的交换而进行的日常程序化活动。 他认为互动仪式的因素包括: 至少有两人面对面的互动所构成的群体; 他们关注共同的目标或行动; 他们具有共同的 情感或情绪;彼此的关注点和共享的情绪有积累性强化特征;有阻止外来者的屏障。 互动仪式可产生一系列的结果。主要包括形成群体归属感或团结性、强化文化资本和 情感能量以及社会道义感。 互动仪式的资源主要包括:人们是以“文化资本”或他们所具有的资源在彼此相遇中展开互动的;人们在互动中带有某种动机或“情感能量” ,而这种动机或情感能量与他们所占有的文化资本有关的, 同时还与他们在互动中具有的权利、 威望和地位有关;

3、 个体对互动场景的关注,如在互动场景中的人数,他人的资源,在互动中不同意见和观点的数量, 互动 中社会内容、礼节和实情,以及人们在互动中情感的增进和文化资本的提升。( 3)情感能量 柯林斯认为互动的产生在于个体应用他们各自的文化资本和情感能量彼此交谈,即这种交谈涉及资本和能量的投入。强调情感能量是互动的真正驱动力。 柯林斯认为情感能量是理性选择的共同目标。情感能量也是一种成本。人们在互动仪式中花费他们的情感能量,只要人们意识到这种情感能量的花费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回报,人们就会这样做。 “互动仪式”反映出一种不平等性,它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4)互动仪式链 柯林斯认为,宏观水平现象最终是在个人之

4、间,由微观的相遇来创造并维持的。从本质上来说,宏观和长期的社会结构是由他所称的“互动仪式”而建立起来的。这种“互动仪式”经由时间延伸以复杂的形式而组合起来,宛如一条“链” ,这就是他所提出的“互动仪式链” 。 柯林斯说: “整个社会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长的互动仪式链, 由此人们从一种际遇流动到另一种际遇。 ”人们不同水平的际遇形成了不同的互动仪式。 柯林斯提出, 其互动仪式链模型扩大了交换理论的应用: 可以把情感能量作为衡量报酬的共同基础。 互动仪式链理论也可解决困惑霍曼斯和布劳的难题: 互惠问题。 因在此模型中,互动链的延续依赖于彼此之间情感能量或报酬的加强。 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链理论也可弥

5、补理性选择理论的不足。情感能量,而不是金钱更应当作为理论的根本基础。1、简述米德“符号互动”思想的基本内容。答:米德符号互动思想基于两个基本的假设: 人类之所以迫使他们与群体中的他人进行协作是为了谋求生存,克服自身弱点; 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人类生存或适应的行动将会被保存下来。从这两个假设出发,米德认为心智、自我与社会通过互动而产生和发展。(1 心智:米德认识到人类心智具有理解和运用象征的能力。其中他将运用象征符号的过程称作想象性预演。想象性预演的主要内容是: 选择各种行动方案, 扮演他人的角色。当一种姿态在它的发出者和接收者身上都能引起共同的反应时, 它才收获了社会意义, 米德称这种姿态为常规

6、姿态。当一个有机体能懂得常规姿态(尤其是语音)的含义,承担他人角色,并想象性预演可选择的行动方案,那么,米德就相信这一有机体具有了“心智” 。(1自我:自我概念是人们的主观意识的核心,但人们不是天生就具有自我概念,而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 通过采取他人立场, 并以别人的观点评价自身的行为, 从而个人就成为自身的对象了。 这种在互动中将自身想象为被评价的客体的能力, 是与心智过程紧密相联的。米德指出自我的发展主要由三个阶段: 玩耍阶段、 游戏阶段和概化阶段。 玩耍阶段,个人简单地“扮演”其他一些人的社会角色。 游戏阶段,由于生理的成熟和角色领会的实践,个人同时承担几个社会角色,并把它

7、们组成一个整体。 概化阶段,个人按照“概化的他人”行动。这样,随着“他人”总量的不断扩大,角色领会的能力也不断提高,正是这个过程表征着自我发展的阶段。(1 社会:看看作是业已组织起来,通过一般的他人而得以规则化了的活动。在这里人们彼此调适和协作, 这种调适和协作就是心智过程和自我过程的反映。 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米德认为社会制度与结构的产生是由个体之间有组织的与模式化的互动产生的。 社会依赖自我的能力,实现社会控制。 心智的维持和延续社会和它的制度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通过心智和自我概念表征的那些过程来改变和重建结构。个体的心智和自我的特征以及具体的互动过程是他的研究重心, 其中关于玩耍和

8、游戏活动在儿童自我产生中的作用的观点, 也为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所证明。 但是米德过分关注符号的作用, 把所有的互动都看作是由符号这个中介决定的, 否定了社会生活的客观作用。2、简述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答: 符号互动论创立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 60 70 年代盛行一时,至今仍是有很大影响的社会学理论流派。 符号互动论一词最早见于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的着作 人与社会书中。在功能主义占主导社会的时代,他继承和发展了米德的思想。 20 世纪后半叶,在互动过程领域里最具创造性的理论家是戈夫曼, 他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坐了精辟的分析, 提出了拟剧理论。 符号互动论的兴起叶表征

9、着美国学者对社会学理论主题做积极贡献的开始。基本理论思想 该理论是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 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 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符号互动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 往往不在于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内容与功用, 而是在于事物本身相对于个体的象征意义, 而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言语、文化、制度等) ,在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会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在符号互动论中,符号是基本的概念。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

10、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 而这种意义是相关的人所公认的。 文字是一种符号, 它是认识或使用该种文字的人的沟通工具。 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 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 通过口头语言、 身体语言等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意义, 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物品也是重要的符号。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主要有:a.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b.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 行为将被保存下来,因此,人的心理也好,自我也好,社会也好,都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产生的,故他们具有社会的意义。 主要观点a. 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心灵、自我和

11、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以符号使用为先决条件。如果人不具备使用符号的能力, 那么心灵、 自我和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失去了存在的依据。b. 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 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c. 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 然 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d. 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它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 个

12、体在符号互动中逐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符号互动论限度内行动,但在这个限度内,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处事行事。e. 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人对情境的定义, 表现在他不停地解释所见所闻, 赋各种意义与各种事件和物体中, 这个解释过程, 或者说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存在于互动之中,在个体面对面的互动中有待于协商的中心对象是身份和身份的意义, 个人和他人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 而是存在于互动本身之中。f.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即社会我。 行动由主我引主我是行动者, 客我是通过角色获得形成的在他人心目中的我,起,受客我约束控制。前者是行动动力,后者是行动方向。3、简

13、述布鲁默符号互动论的主要思想。答:符号互动论创立于20 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6070 年代盛行一时,至今仍是有很大影响的社会学理论流派。 布鲁默是重要代表人物, 他着重于互动过程与解释过程, 注意意义发展与改变得方式。 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主要包括: 互动的解释过程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 符号互动论的三大基本前提;互动的结构与过程;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原则等几个部分。互动的解释过程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符号互动论强调人类行动充满了解释和意义。 布鲁默认为在非符号互动中。 人们彼此对姿势或行动做出反应; 在符号互动中, 人们彼此理解姿势, 并在理解过程所获得的基础上行动。符号互动论的三大基本前提 个人对

14、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他对事物赋予的意义为基础的。 个人对事物赋予的意义产生于互动过程之中。 个人对事物赋予的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通过自我解释过程得到修正。从布鲁默有关三大基本前提的内容看, 他主要强调的是人类的互动产生与个人所处的情境。与米德一样, 布鲁默认为社会在个人间的互动中不断改变着。 从他关于结构与过程的论述中,可以认识如何从具有自我个人的分析转向群体的分析, 怎样从米德的 “社会行动” 转变为布鲁默的“共同行动” 。互动的结构与过程布鲁默关于结构的观点强调了两点: 有些社会结构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们参与了解释过程以及随共同行动而来的意义的过程。 社会互动不是角色互动,而是人与人之间的

15、互动;角色会影响行动,但行动不是角色的产物。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原则 理论建构的方法,布鲁默的理论建构方法,是非实证的。布鲁默主张走向经验性的社会。 敏感性概念, “敏感性概念”提供了“何者相关”的一般感觉,使调查者可以灵活地追随变动中的经验世界,并在未知领域中摸索和选择一条开拓之路。 归纳法,在归纳性理论中,一般性命题是从观察具体的互动情境中抽象出来的。理论与经验事实得到了重新的结合。 调查方法,布鲁默为符号互动论制定了两种调查方式:探索和检验。 定性分析,从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的质的方面进行分析就是定性分析方法。4、简述戈夫曼的戏剧理论 答:(戈夫曼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

16、社会互动的特点。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创造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所以戏剧理论又称为 “印象管理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 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成夫曼使用了许多戏剧的术语,如剧本、舞台、演员、观众、表演、前台、后台和面具等。他运用剧场语言来描述了自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演,社会中的行动者被类比为舞台上的演员,社会成员也必须调整各自的反应以寻求相互协调;演员必须与观众相呼应, 行动者也必须考虑各种不同的概化他人的态度;技能不同的演员赋予角色以不同的含义,行动者也由于各自不同的自我概念和角色扮演技巧而拥有独特的互动方式。(成夫曼

17、的戏剧理论实质是“印象管理”,即如何在他人心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的 过程。理想化表演是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与标准不一致的行动,而表现出 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与标准一致的行动。 神秘化表演,演员经常通过限制自己与观众之间的接触,而将其演出神秘化。补救表演,印象管理是用来应付一些未预期的意外行动的,如无意动作、不合时宜的闯入。失礼、当众吵闹等都会导致表演的不协调。(成夫曼则通过对个体在情境中的即可投入的分析,深刻揭示了社会期望得以实现的微观 机制。布迪厄的场域与习性理论 答:(上惯习概念布迪厄用“惯习”来描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实践过程中持久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

18、习,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即对实践的前认知把握。在布迪厄看来,惯习是一种生成性结构,它塑造、组织实践。生产着历史;但惯习本 身又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人们后天所获得的各种生成性图式的系统,正因为这一点,布迪厄称惯习是一种“体现在人身上的历史”。但由于人们将它内化为一种“第二种天性”,以至于人们已经完全忘记它是一种历史。用布迪厄本人的话说,惯习就是一种“外在性的内在化”。个体行动者只有通过惯习的作用,才能产生各种“合乎理性”的常识性行为。所以,惯习是“所有选择所依据的不被选 择的原则”。在理解惯习概念时,既不能将它与意识哲学、 主体哲学中的“主观”立足点混淆起来,

19、也不能将它等同于相对比较被动的“习惯”,更不能将它视为一种“无意识”。必须同时考虑惯习概念的生成性和历史性。场域概念 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 络。 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 定的。 决定这些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在不同的权力 (或资本) 分配结构中,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 另一方面是这些位置彼此之间的客观关系 (包括支配关系、 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对应关系) 。这两个方面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 在理解场域概念时,首先可以将场域设想成一个运作空间,场域的效果得以在其间发挥, 并且

20、由于这种效果的存在, 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而不能仅凭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来解释。这正是关系论基本立场的反映。 场域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着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争。不过, 布迪厄特别强调,场域中斗争的焦点在于谁能够强加一种对自身所拥有的资本最为有利的等级化原则。 从场域的这一特征来看, 行动者的策略正取决于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即特定资本的分配, 同时还取决于他们对场域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又依赖于他们对场域所采取的观点, 也就是从场域中不同位置出发所采纳的不同视角。 场域也包含一种投入。当一个人进入

21、某个场域时,就同时进入了与场域相连的一套他本人很可能认识不到的前提预设。 因此, 一个场域是由身体和信念两部分组成的。 人们深陷其中的实践信念并非一种心灵状态, 是被各种社会秩序加以系统利用的体现在身体上的性情倾向,即布迪厄所谓“内在性的外在化” 。这正是布迪厄十分关注的符号权力运作的核心。场域与惯习的关系 布迪厄认为,场域与惯习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约关系:场域形塑着惯习, 惯习成了某个场域固有的必然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产物; 另一方面则是一种认知建构的关系: 惯习有助于把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 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 值得社会行动者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 布迪厄还提醒人

22、们,在了解这两种关系时要注意两点: a. 知识的关系取决于制约的关系, 后者先于前者, 场域的结构塑造者惯习的结构; b. 社会科学必然是一种 “知识的知识” 必须包括一种具有社会学基础的现象学,用以考察场域里的那些基本经验。1 、 简评吉登斯的双重解释学思想在其结构化理论中的意义。答:“双重解释学”的基本内涵“双重解释学”意味着社会科学的逻辑必然包含着两套意义框架:其一是由普通行动者构成的充满意义的社会世界,其二是由社会科学家创造出来的原语言。 这两者在社会科学的实践中相互交织, 相互渗透。 科学家用于理解社会过程的概念和归纳能被作为行动者的常人所用,这些人能够改变社会的过程。“双重解释学”

23、 是吉登斯关于社会学原理论问题的一种表述。 吉登斯深刻地探讨了作为结构化理论前提的社会学原理论的核心问题, 即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性, 批判了社会学中从孔德到涂尔干等人形成的“自然主义”和“功能主义”倾向,在解决生活世界与社会科学专业性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与任务等问题上, 提出了 “双重解释学” 。 以此为出发点, 通过广泛的批判、借鉴其他社会学流派以及心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 “双重解释学”划清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差异,指明了社会科学的时间内涵及与日常生活世界的紧密的互动关系。“双重解释学”对结构化理论的意义:吉登斯在社会的

24、构成里将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合起来,构建了一些具有一定解释力的概念, 并在对社会学理论内部的各派理论进行大清理的基础上, 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这一过程与他的“双重解释学”的思想是内在呼应的。在吉登斯看来,结构与能动的关系而非霍布斯的秩序问题才是社会学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行动、行动者与反思性“行动”是一个包含经过意义认定的“举动” 、动机激发和始终一以贯之的理性化这三者在内的流动过程, 同时行动者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 因此行动的后果不是总能预见的, 所以会产生“意外性后果” 。 结构、结构化与结构二重性以语百和吉登斯对结构及相关的问题所作的分析是吸收了现代哲学中语言学的研究

25、成果,言语的关系来分析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是吉登斯对结构所作的分析的中心思想。在处理能动与结构的关系问题上, 吉登斯用结构的二重性概念批判了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解释学与现象学的错误之处。 他认为。 社会理论所要解决的, 不是像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所认为的那样, 社会结构如何决定了人们的行动, 也不像现象学或解释学社会学那样, 以为人们的各种各样有目的的行动本身如何构成了社会, 而是行动是如何在日常的环境条件下被结构化的, 同时行动的这种结构化特征又是如何由于行动本身的作用而被再生产出来的, 这里体现的结构二重性原理,即结构一方面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人类行动的中介。而在这种社会实践之中,

26、 结构实现了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结构化。 因此,结构并不是对人的行动的一种制约, 它更多地表现为某种使动性, 可以看出, 吉登斯是试图新界定结构的概念,以“二元化”来代替“二元对立” 。 时间、空间与例行化和区域化吉登斯指出,以往的社会学理论中很少看到时空的重要性,他批评了“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区分,主张打破社会学、 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界限。 他批判性地吸收了海德格尔的时间哲学与赫格斯特兰德的时间地理学, 将行动者的互动与时空连接起来, 形成了他另外两个分析性概念理性化和区域化。 社会在生产与系统再生产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是吉登斯 “结构化理论” 所要给出的最终答案之一, 即社会

27、和系统的 再生产是如何可能。而他的“结构化理论”的形成无非是他的“双重解释学”的具体运用。即用“敏感的”概念框架来解释社会世界,而不是寻找永不褪色的规则和定律。2、简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主要观点。答: 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理论综合过程中, 吉登斯在批判、 总结经典社会学理论、结构功能主义与常人方法学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化理论,试图化解“二元对立”的问题。结构化理论是安东尼吉登斯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他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上的将宏观与微观、 个人与社会、 行动与结构、 主观与客观视为彼此独立存在的两极。结构化理论之核心: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理(培登

28、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它使行动成为可能; 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又改变着结构。行动与结构之间这种相互依持,互为辩证的关系反映在时空之中的社会实践中。(1 社会实践依赖于行动者的创造和再创造而具有其特定的规律性;行动者是具有知识的, 其知识是反思性的和实践性。因此,在进行行动时,行动者不仅有其行动的理由和动机,而且还能对自己的行动及所处情境的社会和物理特性进行反思性监控;但是行动者的知识又是不完全的,故而其行动总会遇到一些“未被人知的行动条件”,这就是社会结构

29、,并进而导致一些“非预期的行动后果”,而后者又会反过来成为前者。未被行动者认知的行动条件、 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行动的理性化、行动背后的动机以及“非预期的行动后果”构成了吉登斯的“行动自我的分层模型”。吉登斯认为,人类的所有行动都表现为这个模型,且都是 以实践意识作为认知基础的。(培登斯在社会的构成中指出,以往的社会学理论中很少看到时空的重要性,他批评 了 “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区分,主张打破社会学、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界限。他批评 性地吸收了海德格尔的时间哲学与赫格斯特兰德的时间地理学,将行动者的互动与时空连接起来,形成了他另外两个分析性概念一一例行化和区域化。区域化不仅指在物理空间中的具体定位,而且还涉及与各种常规化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的时间一空间的区域分化,区域化是空间中社会互动的再生产。例行化是社会互动关系在时间流程中的再生产,例行化维系了不在场互动过程中的本体性安全感。总之,吉登斯通过演绎他的结构化理论试图弥合社会学传统上的二元论,强调主观一客观、行动一结构、微观一宏观是相互包容的,具有二重性的,并提出了其建构的观点, 对社会学理论发展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