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文献整理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02674200 上传时间:2022-06-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血压病文献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血压病文献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血压病文献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高血压病文献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血压病文献整理(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高血压中医病机与证候一、高血压病概述高血压病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及慢性肾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高血压的发病率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以及生活方式、社会和自然环境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而呈逐年上升态势。目前我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每10个成年人中约有2人患高血压1。中医古籍中并无高血压病的病名,但是有关于高血压病的认识散见于眩晕、头痛、心悸、失眠等病症中,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眩冒”等范畴。二、现代医学对高

2、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即使血压低于140/90mmHg,仍诊断为高血压2。三、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一)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1. 中医病因高血压病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古籍文献中没有提及,但不乏对高血压的症状及并发症的描述,如眩晕、头痛、中风等。高血压病因复杂,发病机制涉及体内多个系统,对其病因及发病的机理现代医学尚未完全阐释清楚。中医学是从患者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关系平衡及变化的角度来

3、认识高血压病,按照其症状表现归属于中医“头痛”、“眩晕”、“肝阳”、“肝风”、“风眩”、“头风”等范畴,而随病程发展可归属于“心悸”、“怔忡”、“胸痹”、“饮证”、“水肿”及“中风”的范畴3。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形成病因主要是由体质、精神、饮食、七情、起居、劳欲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体质的阴阳盛衰,禀赋的强弱、脏腑气血的盈亏等为高血压发病的基本病因,精神持续高度紧张,劳欲过度也是发病的常见因素,恣食肥甘厚味、嗜食咸味或嗜烟酗酒而聚湿生痰、助阳化火同样是高血压不容忽视的致病环节。中医对高血压的病机认识,至今主要还是围绕着历代医家对高血压病常见症状如“眩晕”、“头痛”、“耳鸣”等的认识来进行阐释的。

4、2. 病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基本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为气血亏虚,实为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作怪。 虚,景岳全书言“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指出“无虚不作眩”。灵枢口问篇所载:“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证治汇补眩晕篇说“血为气配,气之所丽,以血为荣,凡吐衄崩漏产后亡阴,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眩晕生于血虚也。”气血亏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出现眩晕、头痛等症。 “火”一般指“肝火”,肝阳上亢。素体阳盛,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得肝阴耗伤,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发为风眩。或因肾阴素亏,肝失所养

5、,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风眩病。 “风”分为“内风”和“外风”两种,和高血压病有关的主要是指“内风”。由于长期焦虑恼怒,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肝阳化风。或者因为老年人肝肾不足,阴不敛阳,肝阳上亢,肝阳化风。l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指出:“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扑之虞。” 中医将“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可经呼吸道排出,“无形之痰”与高血压病关系密切。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脾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音不降,发为本病。丹溪心法有“无痰不作眩” 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 高血压病的发生与

6、血瘀有着密切的关系。瘀的形成主要有由痰致瘀,由寒致瘀,由虚致瘀三种。无论何种原因所导致的瘀证,均可以使得气血瘀阻,由于瘀阻于心、脑、肾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二)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1.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1.1 2002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4:(1) 肝火亢盛。主症:有眩晕、头痛、急躁易怒。次症: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2) 阴虚阳亢。主症:眩晕、头痛、腰酸、腰软、五心烦热。次症: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3) 痰湿壅盛。主症:眩晕、头痛、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次症:心悸、失眠、口淡、

7、食少、舌胖苔腻、脉滑。(4) 阴阳两虚。主症:眩晕、头痛、腰酸、腰软、畏寒肢冷。次症:耳鸣、心悸、气短、夜尿频、舌淡苔白、脉沉细弱。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高血压病的分型,对高血压病的中医药研究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是目前最具权威的高血压病诊断、分型标准,也被多数学者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所采用。2.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文献与调查研究虽然现代研究多将高血压病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等,但部分学者认为该标准不能涵盖高血压病的主要中医证候类型。首先,不同地域环境,证候分类有其不同特点。王严冬等5调查600例不同地域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有较明显差异,珠海市患者的主要证候

8、依次为瘀血阻络、痰瘀阻络、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火上扰、肝火亢盛;常州市和南京市分布无明显差异,主要证候依次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痰浊壅盛、痰瘀阻络;沈阳市患者的主要证候依次为心血亏虚、肝阳上亢、瘀血阻络、肝肾阴虚。王丽颖等6统计1508例高血压病患者的主要证候依次为痰瘀互结、阴阳失调、瘀血阻络、气阴亏虚、肾阳亏虚。谷万里等7对477例高血压病患者辨证分型发现,肝阳上亢和痰湿壅盛比例较高,心肾气虚、阴阳两虚及瘀血阻络比例较低。其次,特殊人群高血压病患者,证候分类有其固有特点。老年高血压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作为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亚型,有其自身的特点。楮剑锋等8观察254例患者发现,老年高

9、血压病患者的证候特征有明显的年龄区别,以痰浊壅盛证为主要证候,早期以肝火亢盛证为主,后期则以阴虚阳亢和阴阳两虚证为主。戴霞等9纳入老年高血压病病历资料2029份,分别统计主要证候和兼夹证候的类型及出现频率:老年高血压病主要证候依次为肝肾阴虚、肾气亏虚、肝阳上亢、痰湿壅盛、瘀血阻络、痰瘀互结、肝火亢盛,兼夹证候依次为肝阳上亢、痰湿壅盛、瘀血阻络、痰瘀互结、肾阴亏虚;老年高血压病临床主要证候以虚证为多,肾气亏虚是老年高血压病临床常见的证候类型,且大多以复合证候的形式出现,痰和瘀是最主要的兼夹证候。马丽等10从虚燥论治女性更年期高血压突出了地域特色,体现了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中医治疗观。高血压病的证

10、候分类,因存在着地域、年龄阶段、不同人群的差异,其分类各有特点,其中以瘀血阻络、痰湿(浊)壅盛、肾气亏虚等证候分类所占比例较高。2. 高血压病中医症状张新义11对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nkikd)知识数据库中2002-2012年国内发表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出文献627篇。采用频数统计分析,统计出高血压病症状频次及出现率,结果如下表-1和图-1所示。表1 高血压病常见症状频数分布(10%)图1 高血压病常见症状频数曲线从症状频数曲线图(上图)可以看出,高血压病主要的的症状为:头晕、目眩、头痛、不寐、耳鸣、心悸、腰膝酸软、烦躁;常见症状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多梦、疲乏、

11、头重、口苦、面红、大便秘结、健忘、肢体麻木、胸闷、目赤、小便黄赤、口干、食少。3. 高血压病中医药治疗概况治疗高血压的方法主要包括西医治疗和中医中药疗法。我国利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历史悠久,特别是现代医学技术与中医学的有机结合研究,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发展提供了广阔思路。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途径主要从一下几个环节入手:改变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机制、对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调节血管活性物质、调控细胞膜钙通道的机能以及抑制胰岛素抵抗等。大量研究展示了中药不仅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而且可通过以上途径对机体进行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合调节,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已经被临床实践所证实。相比较而言,西

12、医治疗作用较为单一,多停留于高血压或高血脂单独治疗,而对于其引发的并发症状并无改善作用,且作用不够持久,副作用大,但西医也有它的优势所在,西医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相对比较明确,分类比较合理,而且治疗的疗效快;中医中药治疗能减少头痛、头晕、颜面潮红、呕吐等副作用,抗高血压中药及抗压中药复方含有多种降压成分,除降压疗效外,还具降血脂、降低高血粘度等作用,在高血压并发症的治疗过程中具有特殊优势,疗效较慢是中药的劣势,但其方法比较巩固,更能治本,因此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可能更具一定的优势。4.高血压病西药治疗常见不良反应目前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有利尿剂、bata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 alpha受体阻滞剂

1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还可明显影响水、电解质、血脂、血糖等的代谢,甚至直接损伤心、脑、肾等器官,故临床在进行降压治疗过程中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可忽视。赵新荣12的研究统计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的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率,60岁以上分别为52.80 和53.87% ,60岁以下分别为47.29%和46.35%,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同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不良反应率差异无显著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统计如下表所示。不同类型降血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频率来自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的854例使用抗高血压药

14、品患者数据表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有71例,发生比率在8.3%13。来自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的1426例高血压患者数据表明,共发生不良反应118例次,发生率约8.27%14。参考文献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 8):701-743.2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6.3 史载样.黄柳华,等.高血压及相关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2 ):4-5.4 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5.5 王严冬,刘志龙,刘培中,等

15、不同地域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新中医,2009,416 王丽颖,李元,李娜,等1 508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调查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2):1960-19637 谷万里,史载祥,余云旭,等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证型特征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9):842-8478 褚剑锋,吴广文,郑国华,等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动态特征与证候关系研究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6):1-39 戴霞,邹艳君,部帅,等老年高血压病证候分布规律的临床回顾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2):24-2510 马丽,周斌,杨娜,等从虚燥论治女性更年期高血压89例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1,4311 张新义. 高血压病常见症状的中医病机分析.硕士论文,201312 赵新荣. 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策略.中国药业.2013,22(20):65-6615 杨芸瑞,张晓文,孙亚梅.抗高血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当代医学. 2013; l9(l2): 14714 陈昌福,张秀浪.高血压患者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海峡药学.2012;24(9):266-2677 / 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