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具体情况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02474105 上传时间:2022-06-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课程建设具体情况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课程建设具体情况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课程建设具体情况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课程建设具体情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建设具体情况(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三、课程建立具体情况1.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基本信息姓 名X凤路性 别男出生年月1965年11月最终学历研究生职 称教授电 话7528116学 位博士职 务系副主任传 真7528400所在院系农学院作物栽培耕作系nxyumihebau.edu.通信地址 XXXX农业大学西校区农学院071001研究方向作物栽培生理生态教学情况建立期内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1.?农学概论?,根底课,周学时2,2届,60人2.?植物生产学?,专业根底课,周学时4,5届,300人3.?作物栽培学?,专业主干课,周学时2,2届,180人4.?作物生理学?,专业根底课

2、,周学时4,2届,180人5.?植物生产学实验?,专业根底课,周学时4,5届,300人承当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1. 课程设计,4届10人,2. 毕业设计/论文,4届40人。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1.?药用植物栽培学?素材库建立,校教改工程,2005-20072.?中药资源学?素材库建立,校教改工程,2008-20093.?农学概论?课程建立,校教改工程,2006-2008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1.李雁鸣,李存东,X彦宏,肖凯,X凤路,孙红春,冯丽肖

3、,李瑞奇, ?作物栽培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建立,中国农业教育, 2007,(3):31-34获得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教师的荣誉、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1. ?中药资源学?素材库建立,结题证书,证书编号0969,20092. 校级优秀共产党员,荣誉证书,2005学术研究建立期内承当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1. 玉米穗轴与子粒发育关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05-2007,主持2. 根系性状与玉米耐旱性关系研究,省自然科学基金委,2008-2010,主持3. 超高产夏玉米群体构建及产量形成规律研究,国家科技部,2007-2010主持4. 提高

4、夏玉米结实能力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科技部,2004-2006主持5. 耐低氮小麦高效吸氮机理和氮效率杂种优势研究,省基金,2008-2010,参加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1.Junhua ZHANG, Wei HUANG, Fenglu ZHANG, Lifeng. Ecological Effect Analysis of Pumpkin and Oil Sunflower Intercropping in Arid Area of NorthwestHebeiProvince: I. Moisture Analysis. Frontiers of

5、agriculture in china,2009,3(4): 388-3962Junhua ZHANG, Wei HUANG, Fenglu ZHANG, Lifeng ZHANG Root distributions in tillage layers and yields of pumpkin and oil sunflower in an intercropping system ,Frontier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2009,3(3): 284-2903X凤路,江亚丽,赵国顺, 14C同化物在玉米果穗上的分布与子粒败育关系的研究, 作物学报, 2006

6、,327:1104-11064X凤路,孙国伟,赵国顺,不同温度处理对离体培养玉米子粒发育的影响研究, 玉米科学, 2006, 14 (6): 83-855杨世丽,X凤路, 贾秀玲.水氮耦合对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2008 ,23(5):161-164获得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1 玉米籽粒发育调控研究,科技成果,省科技厅,第1完成人,20052 XX低平原高产小麦玉米养分运移供需规律及施肥技术,科技成果,省科技厅,第6完成人,20073 宁晋县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科技成果,省科技厅,第10完成人,20074

7、 XX低平原区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科技成果,省科技厅,第36完成人,2008课程类别:根底课、专业技术根底课、专业主干课2.主讲教师情况基本信息姓 名李存东性 别男出生年月1964年04月最终学历研究生职 称教授电 话7521316学 位博士职 务教务处长传 真所在院系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nxylcdhebau.edu.通信地址 XX农业大学农学院,071000研究方向作物栽培生理生态教学情况建立期内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1.?农学概论?专业根底课,周学时4,1届70人,2.?作物栽培学?专业课,周学时2,4届320人。承当的实践性教

8、学含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1.课程设计,4届40人,2.毕业设计/论文,4届50人。获得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教师的荣誉、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1.农学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建立良性互动机制研究与实践。国家教学成果奖,排名第二。2.XX省教学名师,2008学术研究建立期内承当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1.棉花简化种植节本增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nyhyzx07-005-5。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07-2010专题主持人2.转基因抗虫棉早衰的生理机制与早期诊断指标研究3077126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8-2010,主

9、持人3.棉花早衰相关基因、蛋白的鉴定和延衰棉花新种质创制2008AA10Z113。国家高技术研究开展方案863方案,2008-2010。第二主持人4.小麦P高效基因的鉴定、克隆和P高效小麦种质创新2007CB116209。国家高技术根底研究方案973前期专项,2008-2010。第二主持人5.棉花增铵营养高效施肥技术示范与推广。XX省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科技推广工程,2009-2010。主持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1.X灵娣,李存东*,孙红春,X连涛,高雪飞, 冯丽肖.干旱对不同铃重基因型棉花叶片细胞膜伤害、保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棉花学报,2

10、009,21(4):2963012.X连涛, 李存东*,孙红春,X永江,白志英,冯丽肖.氮素营养水平对棉花衰老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中国农业科学,2009,42(5):157515813.郭银巧,赵传德,X小军,姜晓剑,曹卫星,X艳,李存东,孙红春.基于模型和GIS的数字棉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农业工程学报. 2008,14(11):1391444.孙红春,李存东*,X月辰,路文静.棉花源库比对中、下部果枝叶生理活性及铃重的影响,作物学报,2008, 34(8):145914635.X莎莎,孙传范,孙红春,X连涛,赵金峰,李存东*. 不同外源激素对花铃期棉花主茎叶生理特性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

11、09,42(12):43834389获得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1.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对棉花生长、生理与产量的效应及其应用,XX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人20082.XX平原区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研人20083.转基因抗虫棉早衰的生理机制与调控技术研究。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科技成果。主持人20094.棉花铃-叶系统协调关系的生理机制研究. 科技成果,省科技厅。主持人20095.超短季抗虫棉优化结铃的群体构造与生理特征。科技成果,省科技厅。主持人2010课程类别:根底课、专业技术根底课、专业主干课2.主讲教师

12、情况基本信息姓 名冯丽肖性 别女出生年月1975年08月最终学历研究生职 称讲师电 话7528411学 位博士职 务传 真所在院系农学院flxhebau.edu.通信地址 XX农业大学农学院,071000研究方向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教学情况建立期内讲授的主要课程:农学概论,专业根底课,周学时4,4届240人。农学概论,公共选修课,周学时2,2届260人。农业概论,专业根底课,周学时4,1届120人。植物生态学,专业根底课,周学时4,3届150人。承当的实践性教学:指导科研训练5人,毕业实习25人,毕业论文5人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深度开发农科教学基地功能,提升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XX农业大学教学

13、研究工程,2008-2010年,第一主持人。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面向农业生产实践,推进创新型教育改革以?农学概论?考核革新为例,XX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第一作者,待刊。获得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教师的荣誉、表彰/奖励:深度开发农科教学基地功能,提升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教研成果鉴定书、工程结题证书,第一主持人。学术研究建立期内承当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1农牧交织风沙区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方案2006BAD15B05,2006-2010,科技部,第五参加人。2冀西北坝上地区降水资源化

14、与草蓄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XX省科技支撑方案06220901D,2006-2010,XX省科技厅,第五参加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1Feng Lixiao; Du Xiong, Zhang Jizong, Li Cundong, Zhang Lifeng, . Study on soil special variability and crops optimal layout based on GIS in the West-northern plateau of Hebei province - Taking Desheng B

15、asin in Zhangbei County as an example,2nd IFI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ter and puting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puter and puting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II, VOL 1, 293: 465-476 2009(ISTP收录)2. 冯丽肖,杜雄,X立峰,华北农牧交织带畜牧业外部经济效应解析,草业学报2009,182:155-1623. 杜雄; X永升; 冯丽肖; 窦XX; X立峰,农业合作生产对华北农牧交织区水资源存量和

16、经济效益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200911:4. 孙红春, 冯丽肖, 谢志霞, 李存东, 李金才. 不同氮素水平对棉花不同部位铃叶系统生理特性及铃重空间分布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1638-1645.获得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1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对棉花生长、生理与产量的效应及其应用,XX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0名,2009年3月。2. 坝上半干旱区无害型蔬菜构造和集雨节水技术体系,XX省科学技术成果20092259,国内领先水平,第五完成人3. 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对棉花的效应及其生理机制研究,XX省科技成果20071

17、901,第八完成人。课程类别:根底课、专业技术根底课、专业主干课2.主讲教师情况基本信息姓 名孙红春性 别女出生年月1979年03月最终学历研究生职 称讲师电 话7528411学 位硕士职 务传 真所在院系农学院作物栽培与耕作系sunhongchunhebau.edu.通信地址 XX农业大学农学院 071001研究方向作物栽培生理生态教学情况建立期内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农学概论?,专业根底课,周学时4,4届150人。?农学概论?,公共选修课,周学时2,2届260人。?作物学通论?,专业根底课,周学时4,1届120人。?植物生态学?,专业根底课,周学时4

18、,1届150人。承当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作物栽培学专科实验?,专业课,周学时4,3届270人。?实验作物学?,专业课,周学时8,3届270人。?课程设计?,3届15人。?毕业设计/论文?,4届20人。学术研究建立期内承当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1. 转基因抗虫棉早衰的生理机制与早期诊断指标研究3077126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8-2010排名第三2. 棉花简化种植节本增效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nyhyzx07-005-5。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07-2010专题排名第三3.转基因抗虫棉早衰的生理机制与

19、调控技术研究。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6-2008排名第二4.超短季抗虫棉优化结铃的群体构造与生理特征。XX省自然科学基金。2007-2009排名第二5.棉花增铵营养高效施肥技术示范与推广。XX省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科技推广工程,2009-2010排名第二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1.孙红春,冯丽肖,谢志霞, 李存东*.不同氮素水平对棉花不同部位铃-叶系统生理特性及铃重空间分布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7,40(8):16381645.2.孙红春,李存东*,X月辰,路文静.棉花源库比对中、下部果枝叶生理活性及铃重的影响,作物学报,2

20、008, 34(8):145914633.任新茂,李存东*,孙红春,X灵娣,X连涛.水分胁迫对棉花光合产物在下部铃-叶系统中运转分配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15(6): 114911534.X连涛, 李存东*,孙红春,X永江,白志英,冯丽肖.氮素营养水平对棉花衰老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中国农业科学,2009,42(5):157515815.白志英,李存东*,孙红春,赵金锋.小麦代换系抗旱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 (12): 42644272获得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1. 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对棉

21、花生长、生理与产量的效应及其应用,XX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3名,2009。2.转基因抗虫棉早衰的生理机制与调控技术研究。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科技成果。第二完成人20093.棉花铃-叶系统协调关系的生理机制研究. 科技成果,省科技厅。第二完成人20094.超短季抗虫棉优化结铃的群体构造与生理特征。科技成果,省科技厅。第二完成人2010课程类别:根底课、专业技术根底课、专业主干课3.教学梯队人员构成含外聘教师)XX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当的工作X凤路男1965年11月教授作物栽培生态生理教学,网络平台建立李存东男1964年04月教授作物栽培生态生理教学及实践环节冯丽肖女19

22、75年08月讲师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教学及实践环节孙红春女1979年03月讲师作物栽培生态生理教学,网络平台建立X彦宏男1962年08月教授作物栽培生态生理教学及实践环节李瑞奇男1971年10月副教授作物栽培生态生理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梯队构造学历构造、职称构造、年龄构造、学缘构造、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高职专业根底课和专业课程还要注明双师构造学历构造:在6人课程组人员中,100%具有硕士学位,67%具有博士学位。职称构造:在6人课程组人员中,教授占50%,副教授占17%,讲师占33%年龄构造:40-50岁人员占67%, 30-40岁人员占33%学缘构造:本校毕业人员占50%

23、,外校毕业人员占50%中国农大2人,XX农大1人师资配置情况;近年来,课程组人员与选修学生人数比例约为1:30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建立期内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1. 冯丽肖,X立峰,孙红春等,“深度开发农科教学基地功能,提升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XX农业大学教学研究工程,2008-2010年。已完成结题证书、成果鉴定书。该研究针对青年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以我校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为依托,组织青年教师深入基地,以生产和科研一线的老教师和老专家为导师,对不同生态类型区农业生产的现状和问题进展调查;丰富了青年教师实践教学素材,对青年教师教

24、学效果的提升有重用作用,形成了一批实践特色的教学课件和教案,建成教学素材资源库,涌现出教改典型案例,发表教研论文1篇。该研究在推进我院青年教师实践教学素质培养中起到了良好效果。2. X凤路,?农学概论?课程建立,校教改工程,2006-2008 围绕省级精品课程?农学概论?的成功申报,校教务处设立了改课程建立工程。2年来主持出版了新的?农学概论?教材;先后有3名教师参加了博士研究生学习和研究工作,提升了教学团队学历水平;拓展了课程网络平台建立,教师上网和教学手段有了质的飞跃;在原有教学方案根底上,尝试了加大实践实训环节,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鼓励创新,先后有1名教师李存东获省级教学名师,1名教师李

25、瑞奇获省级优秀教师,1名教师X彦宏在校级课件大赛中获第一名。3. 冯丽肖,孙红春,李存东,X凤路. 面向农业生产实践,推进创新型教育改革以?农学概论?考核革新为例. XX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年3.(待刊)。改文针对传统考核方式难以表达和区别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困惑,以?农学概论?为例,提出了预设开放型题目的综合实践考核理念;这一创新型考核革新对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和学校教育资源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实践说明,创新型考核激发了同学学习兴趣,稳固了专业思想,来自生产实践的考题为学生创新思维开展提供了舞台。师资培养建立期内培养中青年教师的措施和成效:不定期开展教育教学讨论会或专家汇报会,

26、对青年教师进展教学技能培训;定期召开课程组教学研讨会,对教学内容、进度和出现的问题进展交流;鼓励青年教师进展课件制作大赛和说课比赛,课程组青年教师在学院说课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安排青年教师每学期听课次数不少于20学时,并承受其他教师监视;课程组教师对青年教师课程的听课每学期不少于2学时,并及时反应;鼓励中青年教师申报教改课题,发表教改论文,建立期内青年教师主持完成教学研究工程一项,发表教研论文一篇待刊。学缘构造: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团队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一样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数的比例。4.目前课程教学内容理论为主课程填此表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

27、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目标?农学概论?是一门农业院校通用专业根底课,面向涉农专业开设,是以介绍农业生产相关原理与技术为主的入门级课程。教学目标是引导同学认识农业概貌,建立深入研究农业科技或效劳农业生产行业的信心和热心,是增强专业背景、稳固专业思想的重要课程。我校以农业教育为主线,建立了多层次的办学体系,拥有普通本专科、三批本科、独立招生专科等培养类型。课程组面对层次丰富、类型多样的教育多元化需求,构建了目标多元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本科教学以理论为主,重点增强学生学农爱农意识、激发其深入研究农业科学精华,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专科学生那么强调农业实践技能,重点使其尽快掌握实用农业操作要领;面对全校的

28、公共选修课,以农业科技及生产前沿讲座为主,主要使农业院校学生了解农业研究的最新进展,增强学生爱农爱校信心。本课程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模块一、农业的地位和作用28课时1. 农业的概念2. 农业的起源与开展3. 农业的内容与功能4.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5. 农业的特征模块二、农业土壤学根底28课时 1. 土壤的概念与形成2. 土壤的组成与构造3. 土壤的农学特性4. 土壤肥力 5. 土壤利用和改进模块三、农业生态学根底26课时1. 作物与生态因子的关系2. 农田生态系统3. 种植业自然资源及特点模块四、农作物生产原理420课时 1. 作物的起源、分类及主要作物简介2. 作物的生长发育及

29、产量、品质形成3. 作物的遗传改进模块五、农作物生产技术420课时 1. 作物生产技术2. 作物病虫草害防治3. 农副产品储藏与加工模块六、农作制度28课时 1. 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2. 复种、轮作与简套作3. 农作制与农业开展战略模块七、农业资源与可持续开展16课时 1. 农业增长要素2. 农业资源的利用与培育原理3. 农业可持续开展模块八、农业经营与农业现代化16课时 1. 农业经营2. 农业、农村和农民3. 三农现代化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课程重点:本课程针对不同专业需求,建立了多元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重点因专业而异。农学专业以农业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衔接和穿插内容为主,重点讲解第一、

30、第七和第八模块,以期为以后的学习研究确定边界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农业的社会热点问题。经济管理类重点强调第三、六、七和第八模块,采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农业生产全局,有助于以后课程的学习。农机类专业重点讲授第二、五、八模块,强调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类产品的技术需求和开展方向。其他种植业类及农村开展专业重点讲解四、五、六模块,重点在于构建今后农业类课程学习的根底理论框架。难点:作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可持续农业、作物化学调控技术等先进知识及最新开展。解决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先把根本概念和理论讲解清楚,在此根底上结合学生的专业内容和当今科技开展现状,把教师的科研进展最新成果引入教学实践,从

31、而增强学生对所讲内容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查阅相关辅导材料;建立和完善农作物标本展室,并不断扩大光盘及图书资料,增强趣味性;发挥网络优势,针对具体问题进展攻关研究。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论课程不填本课程属于根底理论性应用学科,实践性很强。除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外,还需要通过教学实习和课程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近年来,农学方面的技术开展很快,迫切需要有能够展示最前沿的作物生产技术的实践基地,并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操作的时机。目前,本课程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约10-18学时,通过实验教学,可让学生结合实验了解常见农作物,如,小麦、玉米、棉花、

32、水稻、麻类等的生产情况和形态特征,了解目前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根本到达了预期目的。今后要以学校的新校区建立和高新技术园区建立为契机,加强作物生产的田间操作设备建立,努力展示现代化的作物生产技术,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创造较为完备的条件。4.目前课程教学内容实践为主课程填此表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目标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实训或其他实践工程名称和学时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考核内容与方法创新与特点5.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大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实训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条件;网络教学环境5.1教材使用与建立本课程教材曾采用

33、曹卫星主编的国家优秀教材?作物学通论?,2001年版。现推荐教材:李存东主编,X凤路副主编,?农学概论?,中国科学,:2007 课程建立期间,由课程组主讲教师李存东教师和X凤路教授主编了“十一五规划教材?农学概论?,中国科学出版。与以往教材相比,该书突出了农作物与环境之间的互作关系和作物生产的生态效应,强调农学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和穿插,有利于拓展学习者的视野。5.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大性资料使用情况1)课前给学生推荐教学参考书,学生可以从图书馆借阅。主要有:?作物学通论?,曹卫星主编,高等教育,2001,第1版。?农业概论?,X巽浩,知识产权,2007,第1版。?农学概论?,李健民,中国农业科

34、技,1997年第1版,2006年第三次印刷。?农业概论?,韩思明,贾志宽主编,XX科学技术,1994年。?农学概论?,杨文钰主编,中国农业,2002,第1版。2)建立课程网络平台。以学校网络平台为根底,构建了?农学概论?省级精品课程,该集中展示了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案、测试试题库、教学参考书、教学录相、教师信息等内容,界面友好,便于使用,定时更新,方便兄弟院校和农业院校学习者观摩参考。同时构建了教师与本校学生互动网络教学平台,课堂作业,讨论话题,试验手册,网上答疑,学习心得等栏目得到了同学的欢送。3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计算机辅助教学设施。给学生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图书、论文集、资料光盘

35、等材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教学效果。5.3配套实验实训教材的教学效果课程建立期间,课程组成员根据课程特点编写了配套实验实训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以大田作物为主,合理安排上课时间,使每次实验课有新鲜植物材料。对大田缺乏植物材料时就利用培养箱或温室进展培养,比方,和谷类幼苗和豆类幼苗的观察就是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进展提前培养,便于在上课时形态观察;在上麻类植物形态观察时,由于苎麻是热带宿根性麻,可采用盆栽方式保持材料新鲜,便于形态观察。通过挂图、实物标本配合先进的解剖视频辅助设施,给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学生对教学效果十分满意。5.4实践教学条件学校建立了教学与科研

36、基地,满足了学生实践教学要求。实验员结合实验课程内容制作了大量挂图和标本材料。挂靠的作物学学科是国家级重点抚育学科,拥有省级作物生长发育调控实验室。能满足开放式教学需求。结合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XX省的12个试验示范基地,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布点合理,功能明确,为学生实习提供了场地需求。5.5网络教学环境 近年来,学校投入大量教学经费完善网络教学环境。有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均可参加多媒体技术培训,持证上岗,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多媒体教室均已联网,方便了资料查询和存取工作。校园网给每个教师分配了ftp 资源,便于大容量课件的使用。6.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理念、使用

37、各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及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方面的教改举措6.1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理念例如1因专业而异的教学理念面向专业的?农学概论?教学,强调以课程效劳于专业设计,以课程融入于专业教育。以作物收获技术为例,面对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从经济角度论述收获时期和收获方式的区别;而针对农机专业,那么从收获时期和方式对农业机械作业要求的差异角度分析。2科研教学良性互动的教学理念深入的学术研究是高校教学内容丰富、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以实践基地为根底的研究活动有力地支持了教师教学素材的积累,基于农业实践的教学又极大的激发了同

38、学深入农业一线、投身农村事业的热情,新农民的新实践又必将促进农业的新开展和新理论的产生,为农业教育和农业研究提供新课题,从而形成了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机制。伴随教师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深入,课程组教师不断拓宽教学实践活动范围,在高阳、正定、XX、XX、XX、XX等地建立了科研实践基地,指导学生进展农业实践学习。课程组教师科研活动和实践业务极大的提升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3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传统课堂授课根底上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从不同角度拓展学生发散式思维,课堂讨论与专题研究报告相结合;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组织学生进展参

39、观、观摩、交流活动。6.2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及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例如自课程建立以来,本课程根本实行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课堂教学根据任课教师的授课年限分别采取了传统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授课2种主要方式。为了锻炼青年教师,按照院学术委员会规定缺乏5年教龄的教师采用板书授课,这种方式授课课堂互动效果好,速度适当,便于学生做笔记和理解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授课有其明显的优势,丰富多彩的课件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教学信息量,便于学生开拓视野。一些精选的图片素材资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便于掌握教学内容。目前本课程根本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良好。实践和实训教学采用以实验室实验为主,辅助与田

40、间实习、外地参观和和野外考察等方式。学员普遍欢送此教学环节,实验实习报告成绩良好。围绕不同专业学科教学目标,设计了多媒体和板书两套教学方案。建立了农学实践类教学案例素材库。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课堂讨论、辩论、汇报等丰富多样的互动学习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效果良好。6.3上课学生规模近年来,选修?农学概论?课程的学生规模适中,不同专业在30-100人。农学概论,全校公共选修课,60160人农业生产技术,农村开展独立专科,30人农学根底,农业机械化本三,3060人作物学通论,农村区域开展,3060人农学根底,农业机械化,3060人农学概论,农业经济管理类,5070人农业概论,农业经济

41、管理类,85人农业概论,农业专业,93人6.4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课程组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板书与高质量的课件相结合,并配合相关视频材料进展课堂教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建立了自助教学录相教室,教师可自行对教学过程进展录相,并上网展示,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温习补课,另一方面,这种录相回放,对于教师正确认识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教学习惯的改进。6.5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方面的教改举措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手段加大教学内容的可视性、动画效果,比方,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等过程采用立体动画

42、演示,具有直观、易懂作用,也有助于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学生作业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一是配合课堂考勤,在下课前3-5分钟内让学生就本课所讲内容进展总结、简述,或作为课后作业在下次课前上交、评分。二是进展章节完毕后预留开放性考题,让学生结合授课内容进展自主发挥,通过查阅图书和互联网资料进展汇报或择优进展课堂讨论。学生作业也可通过网络平台进展电子化交流,网上点评、打分,学生可自由查阅。作业成绩可以让学生参与互相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在考试方面改变过去那种期末只进展一次闭卷笔试的缺点。把平时成绩和实践课成绩也纳入总评范围,克制那种平时缺课多,考前突击复习蒙混过关现象。在形式上坚持灵活多样的方式:采用

43、闭卷考试时,要增加主观题所占的比例,不断丰富试题库,采用机器抽题组织AB卷,减少人为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干扰。另外,也可以尝试让非任课教师进展互换出考题方法,解决教师在讲授和考前指划重点现象,更客观衡定学生成绩。另一种测试方式是开卷式测试,设立开放式考题,让学生从课程内容出发进展综合分析、判断,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掌握所学内容。7.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7.1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本着学习和交流的目的,在课程建立中广泛采纳了兄弟院校和本校不同院系在课程建立方

44、面的先进经历,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是本课程真正表达精品课程的特色。在自评报告完成后邀请了校内外有关专家和校、院教学督导组成员进展审核指正。在附件中列出了XX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杨武德先生,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知名教授、农业部科技咨询组成员王志敏先生,XX农大校督导组成员X树欣教授,农学院教学督导组成员X立峰教授,和生命学院教授、?植物生理学?精品课程主讲教师韩建民先生对课程建立进展了审阅,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见附件校内外专家对课程的评价意见。7.2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见附件校内学生评教指标;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

45、果)7.3课堂教学录像资料 课程组4位教师对教学过程进展了录像。(见附件授课录像资料光盘)8.网络资源建立情况配合课程教学,课题组建有教学资源网络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重要途径。该平台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力争为学生提供师生交流、探索学习的平台。课程组首先完成了相关课程资料的word资料库电子课件、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教案、试题库、参考资料等和大量相关图片素材库。不断累积了大量录音录像文件资料见附件辅助资料。设立了?农学概论?图片素材库:通过网络下载和自行拍摄积累素材。目前,课题组已经累计了5000多X,约4G的图片资料。课题组设立了?农学概论?精品课程,并连接了大量相关资料,便于学生浏览和下载

46、。建立的课程交流平台极大地方便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也为网上测试、提交报告、论文材料提供了便利。该定期维护,不断更新,已经初具规模。9.特色与创新在教学改革和建立过程中课程组人员不断开拓创新,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环节等各个方面不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设计面向专业、重点各异;教学过程强调生产实践,以科研实践活动支撑教学案例库建立及应用;教学方法灵活,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辩论、汇报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好;见教学录相考试内容形式大胆革新,形成“预设开放型题目的闭卷考试新方式,预选题目表达实践性、发散性,开放设计激发学生主动性

47、、挑战性,开闭卷结合升华学生自学力、自律力和自组织力。教学改革创新案例:?农学概论?课程考试改革脱离了传统考试以课本为中心的考核理念和方式,以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革新了考核内容和形式。2008年度?农学概论?课程考试试题全部采用主观综合运用题目,不再考察理解及认知型题目。而且试题均面向生产,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比方考察学生对于当前玉米秸秆问题的认识,并要求提出可能的解决途径。这一问题可以促进同学认识事物的多维性并可激发发散式思考,研究和学习这一类型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而总结和答复这类问题通常需要查阅资料、实地调查、咨询讨论、缜密思考、总结分析等前期工作,这就需要学生有充足

48、的时间。因此考察题目在考前1个月就已公布,以供同学认真准备。共提出了8个备考题目,考试时采用闭卷形式,从中选取4个作为考试题目。这样,考试既区别于普通闭卷考试也区别于论文或开卷方式。开卷考试难以在考试规定时间内完成资料查阅、调查分析等重要环节,试题类型和范围受到限制;论文方式考察其内容和范围通常较广,考核难度和区分度难以把握。同时有前期准备的闭卷考试,也消除了作弊的土壤。另外从准备好的书面材料上升到现场书写的考试答卷,又是对学生分析应用能力的再次提炼。预设题目的闭卷考试形式即包含了开卷和论文形式的开放性,又蕴含了闭卷考试的封闭性,二者有机结合,可以较好的表达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效果。然而如果预设试

49、题开放性差、学生创造能力低,那么可能答案流于模式化,不能到达预期效果。因此预设试题的考试形式必然要求教师在日常行课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选取题目注重开放性和实践性命题,并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真加以指导。开放式的学习不等于放开式的教学。以创新实践能力为主的考核必然要求教学过程亦以实践能力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根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尚需重点介绍生产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和经历。?农学概论?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很多很锋利,都是学生关心的话题。通过对大家熟知的问题进展深入的剖析和理论的解读,能够开启学生思考和认识问题的新思路和新角度,激发同学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提高同学学农爱农的专业思想。. v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